2023年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4 10:58:09 作者:碧墨

调研报告需要客观、准确地呈现调研结果,避免主观偏见和主观臆断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调研报告示例,提供给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报告。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__市是山西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部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中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乡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吕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吕梁山区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年降水量仅502.5mm,十年九旱,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换届选举中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的农村政权甚至把持在黑恶势力手中,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五)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受诸多因素影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仍然是我市目前最明显的特征。,全市贫困人口还有75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其中六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57.32万)占了全市的75.65%;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仅6186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六个国定县348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5%。除孝义、汾阳、文水外,还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插花)贫困县,贫困层次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扶贫难度较大,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

岚县上明乡阳寨村由郝家山、上阳寨、下阳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46户、910口人。秋季,岚县扶贫办安排该村5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面对农民贫困状态参差不齐、智力能力差别较大、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的现状,乡、村两级干部立足公平公正,有序操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定项目。经县扶贫办和乡村两级干部联合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养鸡、猪疫病难以控制,价格波动较大,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禁牧影响了本地山羊发展,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肉比较环保观念的影响,最终确定实施肉羊养殖。

(二)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养殖户)。为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乡村两级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村民自愿报名。其中30多户农民有意愿养殖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农户要求平分养殖项目,人人有份,然后将自己所得部分出售,以此赚取一些现金救急。针对这一情况,乡村两级干部组织群众评议,首先否决了第二部分人的想法;然后针对30多户农民,作出自筹资金300元/只购买肉羊的决定。经准备养殖的贫困户讨论,认为300元/只价格较高,多数贫困户拿不出钱;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测算,决定凡自筹资金200元/只的农户都有资格享受帮扶政策。最后,通过报名、筛选、筹资,确定了30户农户,筹到现金8万元。

(三)充分酝酿确定肉羊品种。经过养殖户共同商讨,认为本地山羊宜于山坡放牧,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且圈养育肥慢。而藏西肉羊圈养育肥快,符合退耕禁牧政策,且适宜岚县气候,所以选派养殖户代表和乡、村两级干部去青海大草原,以1350元/只的价格购得藏西肉羊410只(其中,公羊10只)。

(四)结合实际肉羊分配到户。根据自筹资金多少,支村“两委”确定了每个帮扶户的肉羊数量。其中,最多的农户有20多只,最少的4、5只。且在青海买羊时,乡村两级干部就将所购410只肉羊打耳编号,回来后抓阄取羊,很快将肉羊分配到户。

(五)农户自愿整中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养殖能力较差的一些个户出现了向外抛售肉羊的想法,干部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一是母羊交易不准出村,只限于本村贫困户之间;二是除非正常死亡,母羊三年内不准宰杀食用;三是羯羊出售须经村干部验收,方可进行。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410只肉羊集中到了16户农民手中集中饲养。从20秋到20春,实现了肉羊的正常饲养。经过一年时间气候适应,年秋,母羊开始产羔。

截止目前,不仅410只肉羊保存完好,而且繁殖了近200只小羊,按市场价500元/只算,一年时间可收回投资1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结合阳寨村贫困户自发参与养殖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肉羊养殖,瞄准了帮扶对象——养殖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吕梁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

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五定”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吕梁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全市75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县、乡、村、户都明确包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

按照省、市、县委有关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近期,我与县直相关部门人员一道,深入城关镇村组农户,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召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进行座谈等方式,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城关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一)组织领导有保障。该镇成立了城关镇精准扶贫指挥部,由主要领导任组长,4名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班子成员、镇直单位负责人、村(社区)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镇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督办、推进,并抽调8名领导干部组建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统筹、深入、持久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宣传动员有氛围。镇党委、政府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县(镇)工作队干部、村主职干部进行精准扶贫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干部精准扶贫工作能力。在北环路等显著位置制作了7块工作宣传标牌,印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录制了精准扶贫工作录音,通过宣传车和各村广播进行播放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150余名镇村干部、工作队干部,深入千家万户,与群众交心谈心,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力求做到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三)工作运转有机制。指挥部办。

2、白+黑超常规工作法,在贫困对象核查期间,所有干部不请假、不放假,高标准完成了核查工作,展现了镇村干部勤奋工作、认真负责、能打硬仗的过硬作风。

(四)工作推进有力度。一是加强与县指挥部办公室联络、沟通,遇到突出问题,镇指挥部研究形成一致建议意见后,及时以文字形式报县指挥部办公室。二是加强对村指导,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制定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点》发到各村,并上报县指挥部办公室备案。三是加强镇村联动,指挥部办室明确一名熟悉政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经常与各村保持联系,答复镇村干部反馈的问题,探讨交流工作办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四是强化工作督导,坚持纪委督查和指挥部督导相结合,即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指挥部督导组对照工作任务、时间节点、目标要求等,对各村进行督导,存在问题的当场提出整改意见,整改后进行复核销号。对未按期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显的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由镇纪委牵头,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督查,责令整改。

截止11月4日,该镇通过入户调查、大走访,完成了7479户、26517人入户摸底调查工作,掌握了农户基本情况,完成村级初核阶段工作,正在进行农户互评代表审评,预计11月底将全面完成农村贫困对象核查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档立卡范围。城关镇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相对比较活跃,20xx年该地区人均纯收入为10319元,最低的新民村也已达到人均纯收入6000元,群众收入远远超出国家划线标准。但同时也由于地处城关,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成本也远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人年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以上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实际生活困难而未能纳入帮扶范围。

(二)部分项目资金无法整合,不利于统筹使用。部分政策或项目如: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抗震改造等项目直接实施到户,由农户自行使用,但分户实施不仅不利于规划,还使成本扩大效果更差,也浪费土地资源。如集中安置直达资金不能统筹由乡镇一级使用,那么缺口太大,实际又无法实施推进。

管理,受城市规划政策影响,部分困难群众危房重建不能审批,制约了安居工程的整体推进。

(四)贷款门槛高、手续繁,小额贴息贷款落实难。县里出台的小额贴息扶贫贷款政策,确实为困难群众解决资金困难找到了一条好出路,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成和拥护。但对绝大多数贫困户来说,无论是找担保人担保还是实行农户联保都相当困难,同时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想利用小额贷款来发展创业项目,银行要求种养殖业有规模、餐饮服务业要连续经营6个月以上方可申请贷款,这样绝大部分有开始创业意识的贫困户很难享受优惠政策,甚至放弃创业。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严重,会导致部分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六)奖励扶持政策不统一,造成不良攀比。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家庭状况也有较大差别,联系单位与联系单位之间条件也存在差异,乡镇、村、农户存在着攀比思想,保障政策的平衡非常必要,特别是对于政策边缘农户,尺度把握不当会造成群众心理不平衡。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结合这次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全面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全县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积极实施五个一批(产业开发带动一批、生态扶贫搬迁一批、扶智脱贫一批、保障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帮扶措施,确保全镇14个村1466户、5559人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分三年逐步实现整村脱贫的工作目标。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新民和温泉沟等村组道路建设,实施郭家梁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农村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到2017年全镇14个村硬化公路51公里;10个村新修安全饮水净化池17个;13个村新建、改建水渠千米;14个村购置垃圾桶2696个、垃圾车36台;12个村低压电改造980户;12个村土地整治6750亩。

二是努力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全面落实相关奖补政策,努力改善新民、大裕、郭家梁、烧田4个村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开展生态扶贫搬迁111户;14个村危房改造748户;重点村规划安置点配套建设,集中安置20户。

专业户168户、农副产品加工77户,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困难群众家庭收入。

四是切实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在14个村新建村图书室14个、通广播电视654户;新建村小学2个、改造村小学2个;12个村新建标准村卫生室9个、旱厕改造455个;14个村通宽带728户。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五是持续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帮扶责任人要对贫困户已确定的脱贫致富项目跟踪督办,强化过程监管,确保项目落实到位;采取月检查、季度考评的办法对减贫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生活已好转的要剔除,因特殊原因返贫的要及时纳入帮扶范畴,确保贫困户稳步脱贫、持续发展。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

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古陂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古陂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亩,公益林面积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亩),果业面积亩,烟叶面积1050亩。

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乡镇扶贫调研报告乡镇扶贫调研报告。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

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乡镇扶贫调研报告工作报告。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准确掌握全镇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对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路径,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加有效地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根据县委办公室关于做好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本人通过现场了解、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现状。东青镇地处县城以西13公里,辖22个村(社区),130个村民小组,7165户,20422人,其中农业人口18361人,幅员面积6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27亩。全镇以传统粮油、核桃、花生种植和畜禽养殖为骨干产业,20xx年农民人均纯纯收入7435元。按照精准识别相关要求,20xx年6月,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组织村(社区)组筛选识别出全镇贫困户788户,2574人,贫困发生率14。65%。其中贫困村5个,贫困户197户,660人。按贫困户属性分,低保户占21。4%,其它户占78。6%;按致贫原因分,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占83。64%,因学致贫占3。43%,因缺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条件差致贫占12。93%。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就医难、增收难在5个贫困村和其他非贫困村均不同程度存在。

(二)致贫原因。通过调研分析,个人认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保障低。村民虽普遍购买了医疗、农业、小额人身意外伤害等政策性保险,但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占贫困户户数的80%以上;二是劳力缺。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48%,在家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让其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更是困难;三是产业弱。作为传统的旱山乡镇,东青镇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为主,增收致富门路窄,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四是投入少。长期以来,由于镇本级财力有限,对各贫困村基础和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少,已远不能满足各村发展需要;五是基础差。5个贫困村均是离场镇较远的偏远村,坡陡沟深,不但自然条件差,水、电、路、村级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滞后,群众生产、出行时有不便,严重影响致富奔康的工作进度。

(三)减贫成效。20xx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为指引,先后培育家庭农场8户、专合社7户、业主大户30户,加快了发展产业,致富奔康的.步伐。借力市县帮扶部门的真帮实扶,在完成东明、高峰两村76户、238人脱贫解困的同时,今年1—8月重点实施东林、东台两个贫困村的涉农整合扶贫项目和各户的产业脱贫内容,脱贫人口新增84户269人。由县人大办公室帮扶的东林村硬化3。2公里村组道路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0万元。由市扶贫移民局帮扶的东台村村委会改造和1。5公里村道路硬化已完成初验,投入资金30万元。由市住建局帮扶的志愿村已完成500亩核桃产业园的新植和村级活动室的主体工程建设,投入资金60万元。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全镇范围内以现场展示、先进促后进等方式,加快各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进度,确保全年脱贫173户541人的既定目标能顺利完成。

(一)思想和认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疲倦厌战的情绪和观望、等靠的思想在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中存在。一是认识片面。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输血扶贫”的老路,认为扶贫无非就是给项目、投资金,前期寄予希望值过高,看到规划的项目并非大干快上、资金也并非动辄千万,就认为上级对扶贫工作有敷衍之嫌;二是定位模糊。部分非贫困村的村组干部认为项目都集中在贫困村,本村只有贫困户产业脱贫的相关内容,是贫困户自己的事,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沉下心来思考借力扶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三是自立意识不强。

看到各级对扶贫工作日益重视,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各级的帮扶理所应当,过多强调自己的困难,以缺劳力、身体差、年龄大为由,只想走“政策兜底”的路子。甚至还有按脱贫规划种养一季,拿到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就不干的应付式想法。

(二)贫困户识别不精准。20xx年6月,各村(社区)虽按程序评议出贫困户,因对后续配套政策不了解、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预计不足,导致部分村(社区)出现对象识别不精准的情况。一是有打平均的想法。各户困难程度相差不大,单独评哪一户都难以服众,于是由各户推选一户来承头,有项目和资金安排时,各户都平均参与分配;二是有公益集资的想法。与第一种情况类似,不同的是有资金安排时,由承头的户拿出国家项目资金,用于组集体内修水、筑路等公益事业;三是有还情报恩的想法。调研中发现镇内有2个村在贫困户评议过程中,在村民提名环节把关不严,把给村组捐资修路的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在家的父母纳入政策享受范围。针对以上三种情况,今年8月在全县开展“五个一批”统计时,我镇按申请、评议、公示的步骤集中调整了贫困户享受对象13户,使扶贫对象更加精准。

(三)规划与意愿有差别。前期在制定帮扶规划时,虽也入户了解群众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种养殖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但由于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帮扶规划与贫困户的意愿还有一些差别。如在制定东林村一贫困户的帮扶规划时,最初计划帮助其一年养殖黑猪八头。调研过程中,贫困户反映养殖黑猪是她的意愿,但是八头黑猪超出了她的养殖能力,她认为可以分两年来完成这一帮扶规划。

(四)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是项目资金安排有限。目前到位的资金和项目都集中于今年计划要脱贫的村,其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还没有具体的资金和项目安排,难以满足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帮扶的需求;二是帮扶单位整合资金难度大。虽然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挂点联系,但帮扶的形式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帮扶单位人财物都十分有限,没有资金投入,更难以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帮扶工作推进存在困难。

(五)政策支持不配套。一是脱贫标准不明确。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此前脱贫的贫困户仅以略高于人均2736元纯收入的标准制定了脱贫规划,但20xx—20xx年拟脱贫的村和贫困户分别应达到那些标准,市县各级一直未能进行明确;二是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时限不明晰。截止目前,各级和各帮扶单位对全镇的贫困村,特别是列入今年要脱贫的贫困村工作普遍较为重视,制定专项扶贫规划、落实各类项目资金,对面广量大的非贫困村贫困户的政策支持也从单一的产业脱贫资金,到农房建设、光伏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逐步配套完善,但各户以村为单位具体在那一年脱贫,时限不明晰;三是贫困户动态管理进出不畅。受贫困户资料系统全省统一管理的制约,面对情况的不断变化,在年度时间内各村贫困户条件改善的及时验收摘帽、因病因灾返贫的及时得到帮扶救助的动态管理制度未形成,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时效性;四是举家外出贫困户如何实现产业扶贫资金报账政策未出台。全镇788户贫困户中,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比例高达13。2%。其他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产业脱贫规划,并分步实施。而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虽也定有脱贫规划,由于长期未在家,前期规划的种养殖产业脱贫项目未能实施,对这一共性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六)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缺乏有效沟通衔接。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在制定贫困村脱贫年度、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度等环节缺乏沟通衔接,导致乡镇接受任务较为被动;二是未充分尊重基层项目规划意见。镇村两级在规划对贫困村整合的涉农项目时重点向水、路等基础设施倾斜,方案上报后,个别县级部门在未征询乡镇意见的情况下,大幅修改项目规划内容,造成项目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三是缺乏统一的宣传口径和尺度。以关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资金的两个数据为例: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是之前宣传的100万还是现在规划的上千万?贫困户产业扶贫的资金3000元是验收合格由扶贫专项资金打卡到户还是通过小额信贷自行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在政策文件未明确前,不宜提前宣传,导致说法不一、解读众多、引发猜想。四是缺乏有力的考核追责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驻村工作队的组建、第一书记的选派、涉农项目的整合、“七进村、八到户”所涉及单位的规划等各环节都还存在着工作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以涉农项目的整合为例,已列为年内脱贫村规划的项目,相关部门就不能再以十二五期间项目已规划实施完,没有指标没有资金为由敷衍塞责。

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已经发出决战全面小康动员令,吹响了全力精准扶贫冲锋号。通过调研,个人认为要完成好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经济发展任务,确保县委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工作应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镇村组各级干部要克服疲倦、厌战的思想。其次,贫困群众要摈弃观望、等靠要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既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贫困村组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绝非一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是当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一项全局性任务,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在20xx年率先脱贫实现小康,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广大干群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抓好。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改造升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四)产业扶贫需要进一步巩固。积极引进专合社、业主大户,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注重示范引导,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五)技能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大。鉴于贫困户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和农业种养技术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在家的贫困户进行种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能力。

(六)资金用途需要进一步拓宽。对于举家外出或家中留守老弱病残孕等贫困户,要用3000元补助资金发展产业难以实施,仅靠3000元脱贫也不现实,应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家庭情况来安排3000元补助资金的用途,不局限于种养殖等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补贴,比如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报销学费、为贫困户购买医疗、商业保险等,既能增加贫困户学习实用技术的劲头,又能减少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的几率。

(七)动态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从20__年到20__年的五年间,我县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不包括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760.8万元。这些资金按照项目文件中的用途进行分类:第一,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也就是实施了“整村推进”贫困村面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264万元。第二。用于柑橘产业化建设184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广大农户基地建设、124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第三,46万元用于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大户。第四,46.3万元用于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和大户。第五,68.9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和大户。第六,14万元用于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第七,40.5万元用于药材产业化建设。第八,18万元用于桑蚕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九,48万元用于山羊及其它。另外还有31.1万元用于商业其它非产业化扶贫方面。

到20__年底,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6家被评为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魔芋加工企业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鹏程茧丝绸有限公司、恒兴公司是我县各特色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些企业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对产业的带动性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贫困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到20__年底,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拥有会(社)员1922人,可以带动农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催化产生了全县的蔬菜龙头企业——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而壮大和发展了我县的蔬菜产业,同时也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了富裕。刚刚验收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野三关大湖坝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县直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广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只是带领本村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其它六个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周边六个村的农户也自愿加入到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也摆脱了贫困。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地方政权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机融合的典范,不仅经济有了飞跃发展,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镇魏家村村民杨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一万头规模的养猪场一个、年产20__吨饲料加工厂一座,并且还在八个行政村组建了“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7户。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实行“供饲料、供仔猪、供技术”的三供措施,有效带动了官渡口生猪产业的发展。

五年间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760.8万元,按照使用效果进行分类。第一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带动明显并起到了产业化扶贫作用效果的资金投入有:1.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万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万元;3.双敏饲料有限公司7.5万元;4.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万元;5.鹏程蚕丝绸有限公司18万元。以上五项合计61万元,占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8.02%。第二类,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化建设资金264万元(平均每个村3万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坝村的产业化扶贫效果明显以外,其余的村产业化扶贫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额度小,为了达到其它验收标准而没有用于发展生产或者说产业化建设上面,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总的扶贫效果很好。第三类,用于柑橘产业带基地建设的60万元,目前还无法判断其效果。第四类,用于科技示范、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124万元(两个企业),目前产业龙头没有形成,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资金使用情况不详。第五,剩余的344.8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占五年来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45.32%,没有发现业主的申请文件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立项的文件,没有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检查督办的记录,没有发现项目竣工验收的文本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项目效益的只字片言;县扶贫办具体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扶贫股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项目的来龙去脉,现在只能在档案中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和下拨资金的通知文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产业化扶贫可以概括为:上级重视,农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显著。但是,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极端混乱。

产业化扶贫是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实践还是从战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实现广泛而且高度的农业产业化是广大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落脚点和归宿。产业化扶贫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最主要和最复杂的是涉及到千变万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产业化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圆满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产业化扶贫任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业化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本质上得到提升,改变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的现状,从而实现富裕文明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因此,产业化扶贫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落脚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不仅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而且只会更加贫穷和落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共识与合力。只要万众一心并齐心协力,产业化扶贫就一定会出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农民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程度。广大贫困农民都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小农意识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还是很普遍,从而导致产业化扶贫所需要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的合作意识不强。产业化扶贫的最终结果肯定会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这个巨大利益和好处还没有实施之前广大群众的怀疑观望态度我们应该理解。为了解除群众的观望怀疑,我们一方面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设置现实的利益引导机制。这个现实的利益引导驱使机制就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无偿的财政资金扶持,让农民没有风险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带来的更大利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相应的产业也就会自然形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龙头企业的经济风险,而且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东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使产业龙头企业的形成,产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无论是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每处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产业化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采用统一的方法模式。对于产业的确定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并结合市场发展前景,汇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扶贫资源的可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不仅能够对广大农民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到规划产业建设之中。真正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完全可以使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起到“引窝蛋”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还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还可以防范套取和贪污扶贫款现象的发生。

第四,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打开山门招引八方商客,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和新方法,而是别人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我们之所以仍然还很贫穷就是因为对外开放不够、融入市场不够。产业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市场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外开放?怎样融入市场?尽管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涉及到众多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们现在已有的条件可以做很多有益于对外开放融入市场的工作。县乡所有扶贫干部都配置有电脑,利用互联网络将我们产业化扶贫的具体项目进行广泛的发布,帮助项目单位寻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场。我们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客商拥有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寻求优势互补、实行互利共赢不仅只是我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壮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为产业化扶贫项目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即使是我们达不到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骑瞎马的产业化扶贫。

第五,依靠科技,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和限制了大宗农产品不可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和遵从这一客观现实。但是客观公正的大自然同样也赐予了我们众多别具特色的农业品种。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将这些别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成为产业,并且形成现实有效的经济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钱,而值钱的没有批量”。这就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现状高度准确的表述,前者属于产业链条不健全,而后者属于产业还未起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进行产业化扶贫。要依靠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化扶贫中的作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产业化扶贫政策和项目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倾斜。只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最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并且选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我们应该坚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会逊色于发达地区的大宗农产品。

第六,增加产业化扶贫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务。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凡是产业化扶贫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项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贫资金,而凡是准备依靠扶贫资金搞的所谓产业化扶贫项目没有一个有起色;事实上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也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但是,所有产业化扶贫项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这些公共投入对于项目业主一般都是不愿投入和风险相对较大的投入,因为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会形成有形资产,也不会有直接的收益。目前产业化扶贫项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也不例外。这些公共投入包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规划产业的对外宣传和广告、相关必要的技术和信息、生产经营人员的技能培训、奖励和激励基金、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及必要的水、电、路等硬件建设诸方面。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产业化扶贫会起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搞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是缺少资金。只要高度负责的对产业化扶贫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缺少资金说是错误的。其实,我们进行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广大民众普遍缺乏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和具有开拓创新并且有奉献精神的众多领头人。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要营造一种全民创业文化氛围。产业化扶贫需要创业文化的引导,要实现最充分更广泛的产业化扶贫,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实现产业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顽强追求。要把这种强烈愿望和顽强追求精神熔铸成为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务求实效”的产业化扶贫之魂。凡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经济繁荣的背后,创业文化在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这种创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氛围,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并追求的价值观。我们的创业文化要使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和寻求突破、求得生存、争取繁荣的强烈欲望——这些浸透人心的观念,有助于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财富之果。扶贫开发创业文化还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贫困地区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和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稳定可靠的来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们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战略联盟网络体系的科学方法。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比给予资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发现、培养和启用农村能人。农村确实存在一批能人,他们认识问题深刻,事情看得比较长远,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新生事物反应敏锐,对种植(养殖)技术熟悉有的甚至还很精通,对市场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闯荡市场多年;在当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家境在当地显得比较富裕,这些就是农村能人的标志。我们的产业化扶贫需要得到这批农村能人的支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使他们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们所设置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要有利于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到产业化扶贫中来。要广泛宣传产业化扶贫政策,教育广大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产业化扶贫并不是给钱给物,而只是帮助他们寻找一条走向广阔市场的道路。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做,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学有所成并且在发达地区打拼和训练有素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贫困地区的创业大军,而这一批学有所成并且训练有素的学生就是这支创业大军的代表和先锋。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广大莘莘学子的这种情怀甚至更浓。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激起他们更加浓厚的思乡情怀,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并且义无反顾地回来建设家乡。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乡产业化扶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们对产业化扶贫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宿感。对于即使人不能回来的心也要招回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在技术、信息、市场以及资金等方面对产业化扶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巴东产业化扶贫的现状不仅不能激发这种热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严重违反项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正常项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计躲避正常的监督和管理,最终没有扶贫效果。针对如此现状,只要稍微具备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暗箱操纵者有故意贪污扶贫款的主观企图;从巨额扶贫资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结果来看,掌控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暗箱操纵者有贪污扶贫款或者伙同项目业主贪污扶贫款的重大嫌疑。尽管我们的调查研究无权对此定性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的产业化扶贫带来了阴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问题而不查处,这本身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默许承认和支持,势必仿效者会越来越多,即使人们不仿效也很难形成对产业化扶贫的高度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效益,为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议在纪检监察部门的主持下对调查期存在疑问的扶贫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古陂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古陂”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xx]25号)和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切实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调控,做好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运行呈现新景象。我县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突出抓好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狠抓企业运行调度和协调服务,保持了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呈现出平稳运行态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33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26亿元,同比增长14.19%;实现利税12.13亿元,同比增长24.53%。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我县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矿产品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是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实行规划先行,牵头制订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策划了一批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并成功申报了我县氟化工产业基地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二是有计划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提高整体协作力。鼓励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增资扩产、集群发展,成功引进中国建材集团以14.85亿元收购宝华山水泥板块,中化集团将新上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聚全氟乙丙烯等深加工项目。三是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组织南方万年青水泥和赣兴水泥等企业淘汰机立窑等落后生产线。

(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县积极跟踪服务重大项目,通过项目调研和召开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南方水泥水泥二期45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顺利投产,三期45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兴拨叉技改项目一期年产新能源汽车变速齿轮600万件、压铸件6000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已竣工;百丈泉退城入园项目、威保运动新厂区项目已投产;山村油脂药用茶油、锐利电子等项目已顺利开工,力争20xx年上半年投产;鑫福科技钼深加项目工、钨粉及钨制品深加工项目、国泰特种化工项目、钛合金轻质材料项目等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规划设计和报批报建中。这些项目将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后劲支撑。

(四)信息化工作得到新推进。经我局努力争取,并得到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县信息中心于今年9月份正式划归工信局管理,信息化职能得到进一步理顺和提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大力促进两化融合,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等中心工作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下发了《县20xx年信息化工作要点》(兴府办字[20xx]77号),积极抓好网站建设,提升建站水平,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确保政务网络可靠运行,实现信息化建设提速、提质、提效跨越式发展。

(五)服务企业得到新突破。一是加强企业调研工作,把握服务重点。全县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和现场调度会,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把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为服务工作重中之重。制订下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大力做好争资争项工作,积极跑部进厅,为企业争取立项审批、用地指标和资源配置,全年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32万元。三是成立了“县企业和企业家协会”,为全县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搭建了一座政企沟通的桥梁,为企业和企业家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是企业和企业家交际、体现自我价值的一张名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产业集聚不强。目前我县工业涉及行业较多,产业特色不很鲜明,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层次较低。

(二)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受到用地、资金、招工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招商兴工,抑制了工业项目的落地。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较慢,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还不强。

(三)运行质量持续下滑。20xx年以来,由于部分产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运行成本刚性上升,同时,因市场需求不足,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氟化工、水泥等行业运行艰难,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目前r22、无水氢氟酸的价位仅为8200元/吨和715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7.4%和10.63%,公司每月亏损近200万元。

三、20xx年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工作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建设瑞兴于试验区契机,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着力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平台、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工作目标:力争至20xx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利税1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县新增规模企业8家。

(二)工作措施。

围绕上述要求,20xx年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运行监测协调,确保工业平稳运行。一是建立完善高效的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机制、经济运行管理调节协调机制、企业发展激励机制等机制,高质高效服务企业,推动工业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抓好全年各项工业经济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工作,细化每月目标任务,力争全县工业增速保持17%,保证各项目标按年初制定方案和时间进度平稳推进。三是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协调,及时跟踪处理影响企业运行的苗头性问题,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多产多销。

2、抓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着力扶优扶强,培植产业集群,充分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大开发两大机遇,以规划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和至泉州出海通道为契机,扎实做好调区扩区工作,着力建设以军工产业园、机电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主的“两园”、“两基地”,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群,加速形成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矿产品深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抓企业协调发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主业规模,紧紧围绕主业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二是加大中小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规下企业尽快成长为规上企业,不断壮大规上企业队伍。

4、抓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快速发展平台。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促进企业有序聚集,推动园区经济板块化、跨越式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城区的发展定位。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夯实承载平台,打造高起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流生态园区平台,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人气兴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

5、抓工业项目推进,增强持续增长后劲。一是积极扶持中化集团新上聚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等项目,整体搬迁三美化工,加大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建成高标准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二是加快推动南方水泥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期达标达产和三期开工建设,加速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益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三是着力推进百丈泉退城进园项目达产达标,加快国兴拨叉技改扩建、山村油脂药用茶油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投产。四是强力推动中国兵器集团钨及钨制品深加工、国泰特种化工和鑫福科技钼矿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

6、抓发展环境优化,助推工业跨越发展。大力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发[20xx]1号)文件精神,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在企业准入、手续简化、税费减免、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支持,严肃处理影响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切实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产业化扶贫。

供大家参考借鉴。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2019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67.87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1.3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1.5万亩、蔬菜1.2万亩、中药村0.8万亩、茶叶0.5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2019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2019年度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2019年中国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2019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资源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19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19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19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19~2019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9~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202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十一五”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之重大现实意义。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二、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

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化扶贫。

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

一是多产并存,产业品类百花齐放。以来,全县在不断提升发展烟、茶、畜、菌、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核桃、蓝莓、牡丹、药材、桑蚕、葛根、蜂蜜、水产养殖等生态绿色的新型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产业品类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经各产业局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烟叶稳定在6万亩左右,茶叶总面积达到14.2万亩,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7万亩,生猪出栏60万头,袋栽食用菌8000万袋,核桃面积达到45万亩,蓝莓基地达到5000亩,牡丹产业示范基地1.2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全县统一布局下,各乡镇依据自己的优势,念“山水经、走特色路”。龙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菜乡镇”、店垭镇成为“茶乡镇”、歇马、两峪、马良成为“烟乡镇”,其它各个乡镇也结合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二是多集连播,产业发展形成接力。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总体思路,演好连续剧,唱响主题歌。以烟叶产业发展为例,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试种起步、规模种植、科学发展三个阶段,通过20多年发展,烟叶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迈上了科技兴烟的发展之路,20xx-20xx年,全县常年烟叶面积稳定在4-5万亩,覆盖农户3400余户,烟农收入高峰值20xx年达到1.8亿元,提供各级税收达5000余万元。我县茶叶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来,规模发展到了14.2万亩,网络农户5860户。既成为我县的品牌产业,又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20xx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提出了茶叶、核桃、生猪、食用菌“四个大县”发展战略,持续巩固发展成果,使我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是多轮驱动,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长期以来,通过行政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群众主动等多种强有力的方式,汇聚了产业发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推动下指标,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自20xx年以来累计发展核桃面积突破45万亩。因利益驱动下的烟叶产业,成为部分税收严重短缺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以龙坪镇为例,为增加税收,动员群众突破性地发展烟叶高达7000余亩,成为当时最闪亮的明星。荆山锦茶叶、佰帝蓝莓、南河渔业、沮河食用菌、宏森牡丹种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则直接托举了产业的兴起与稳定。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产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促使我县农业产业从传统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茶叶、蔬菜、蓝莓、药材、牡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数量规模型向优质有机农业转变,启动了“中国有机谷”保康项目区建设;行政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农业转变,全县专业合作社达到593家;传统低效型向高效精品农业及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发展,涌现了格栏坪、大畈、寨湾等一批休闲乡村。

四是多龙引流,市场拓展千帆竞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是农业良性发展的规则。多年来,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烟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农”,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除此之外,通过外向带动,产品出口的销售模式,保康茶叶依托武汉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国门。以龙坪镇为代表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依靠新型物流业走出了产品内销的销售模式。还有城区、集镇周边村集体、农户依据市场需求,小规模填空式发展产业,像葛粉、橡子粉、设施蔬菜产业的兴起等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推动了行业规范。龙坪镇20xx年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9家,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朱砂村菜农刘远升个人领办远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辣椒、四季豆90亩,年收入达108万元,网络菜农192户,面积8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截止到20xx年年底龙坪镇因发展蔬菜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已达182户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资源“透墒”浇田。近年来,我县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投入为辅助,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共同筑起全县产业发展的新基础。据县林业局提供的情况,20xx年,我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核桃富县”的战略目标,8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核桃产业发展资金6亿元,全县共调运核桃种苗20xx多万株,发展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茶叶自20xx年以来,就累计投入306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就拿出860万元投入到该产业。烟叶产业自20xx年以来,积极抢抓以烟田、烟水、烟路、农机具、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烟站、防灾减灾设施为内容的“八配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来的累计投入高达3亿元。蓝莓果业作为我县新型产业,以佰帝公司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先后也累计投入高达4千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广大积极跟进产业发展农户的自我投入,xx期间,据有关数据显示,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高达21亿元之多,给我县产业发展的根系下了一场“透墒雨”。

然而,无需讳言的是,我县产业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领导产业”和“招商产业”的冲击,使我县产业呈现“多、杂、乱”。“张三书记叫栽桑,李四书记要种茶,王五书记来了让我们拨。”群众谚语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无绪和反复。同时,为了配套招商项目发展的产业,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乡镇副书记戏谑自己是“七子书记”,分管“茶叶子、烟叶子、桑叶子、菜叶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猪娃子”。

二是乡镇政府的“纠结”心态和村支两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肠梗阻”。乡镇无产业不行,产业太多也不行。上级指示不听不行,照办了让农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腾更不行。在调研中,部分镇村两级干部及部分政协委员都说到“发展产业千万别听政府的”。有部分村支书更是哀叹自己是这一方的“罪人”,把乡亲们害苦了。凡此种种,都道出了产业发展的不易和艰辛。

三是“多龙治水”与各自为阵,影响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烟叶有专业公司作后盾外,其它各个产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以茶叶为例,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229家,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规模的只有6家,年销售收入4.8亿元。同期,谷城仅汉江刘氏一家茶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就高达10亿元,宜昌仅采花毛尖一个品牌就达到16亿元。省、市专家都对保康的茶叶品质赞赏有加,然而茶叶销售却陷入“有市无价、有量无品”的低效发展洼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农民现状,无法生产脱贫致富的“大补丸”和使用统一“处方”。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员结构和素质、生产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别,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产品品质以及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脱贫,而远在龙坪的朱砂村则要以1亩的西红柿丰产高价才能实现增收。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县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县锁定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730户,贫困人口83059人。20xx年--20xx年全县还有54个重点贫困村要脱贫出列,19820户51912人贫困人口要脱贫销号。其中需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共计16300户42500人,从数据看全县脱贫主体有82.2%都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从调研组走访的两个乡镇、四个贫困村、近二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五个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与政策不明的反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既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发出的动员令。使命之重,责任之大前所未有。我县脱贫主体有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愿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无法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各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处于讨论阶段,各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时间已至3月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贫困户产业发展经不起等待,错过时节将影响本年的增收脱贫。

二是攻坚在即与观望彷徨的反差。经调研了解,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对本乡镇重点贫困村、一般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项目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研究,没有做好对接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的准备,缺乏研究、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研中有乡镇干部表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户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是形势逼人与束手无策的反差。村支两委作为攻坚的“排头兵”,作为直面贫困户的“马前卒”,是“前线”更是“火线”。据统计,全县65个重点贫困村中有11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县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有60%以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无增收项目。在调研座谈中,某村支部书记提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该村先后发展过油桐、油茶、茶叶、杜仲项目,八十年代以来,尝试过核桃、烟叶、桑蚕、药材、袋料、养殖、蔬菜等不下于10多个产业项目,但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真正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村支两委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如何选准村集体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脱贫,如何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这两大风险性也使村支两委尤其是村支书夜夜不眠,身陷焦虑。还有村干部甚至基于多年来产业发展的失败陷入盲目状态,对于产业发展丧失信心。

四是愿望强烈与“五字挠心”的反差。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在全县一般贫困户中,因缺资金致贫的1413户、4168人,因缺劳力致贫的654户、1768人,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582户、1711人,另外还有因缺水、缺技术、自身动力不足等原因,这些贫困户要想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唯有选准产业,发展产业。调研组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贫困户普遍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受资金、技术、智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种种因素制约,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需要及时引导,有效带动。

五是龙头不壮与农户分散的反差。除烟叶外,全县可以说是没有龙头,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作坊。据经管办统计,截止20xx年12月,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97家,专业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员14113个,但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只有95家,专业合作社只有250家。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是共同的特征。全县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亏损、萎缩乃至跑路的情况,都说明龙头的实力太弱,经不起市场调整和“洗牌”。然而,离开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孤单地让贫困农户发展脱贫产业,也是无源之水。因此,精准扶贫离不开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参与和帮扶。但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远离企业、生产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业、农场和合作社从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时不我待,立即出台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拖。在调研中,部分村支书感叹自己村的规划是20xx年整体脱贫,如果再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只能让会计年底“连夜脱贫”。通过与部分贫困村组贫困户座谈及相关产业局的测算,建议出台如下表对17个方面产业的单项政策扶持:

政策犹如生命线,更是精准扶贫的指挥棒,建议尽快将政策公诸于众,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让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干部拿上“指南针”,及时投身于精准扶贫的一线战场上。

(二)铆紧链条,建立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紧密利益联接。借鉴烟叶产业闭合产业链的成功做法,解决好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产前投入、产中服务和产后销售问题。一是扶强龙头,让产业扶贫“引擎”轰鸣。要充分认识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的思路。产业扶贫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就脱贫而扶贫。要把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进、资源整合、股份重组或者整体买断等多种形式,每个产业确定1-2个龙头,进行金融支持、政策注入或者股权置换、电商平台创建,变“多龙治水”为“一龙独大”,强化龙头企业对外的产品拓展力和对内的产业拉动力,依托龙头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服务。二是定单生产,让产业扶贫方向明确。贫困户的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要害在销售。产业扶贫首要解决的就是不能让贫困户成为市场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为加工者和销售者,要让贫困户成为精耕细作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其他一切都依托订单,让龙头、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来承担。公司或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品种、技术、服务乃至销售,让贫困户大胆生产、标准化生产、放心生产,杜绝以往农户的产业“种在田里、晒在坡里、烂在家里、伤在心里”的发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让产业扶贫“油门”大开。据金融办介绍,县政府以财政资金20xx万元的注入,来撬动农商行放大七倍即1.4亿元的金融扶贫放贷,这是创新精准扶贫的重大利好,从目前全县16300户42500人需产业扶贫的现状,结合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对产业扶贫1-2万元的资金需求来看,金融放贷的规模,是适度趋紧了些,但好在政府还有扩大注入的趋向。我们认为,如果1.4亿元的金融支持全部到位,以产业扶贫25%的利益回报率来看,将会产生1.75亿元的巨大收益,将一举使贫困户脱贫。四是严格管控,使产业扶贫“制动”有力。产业扶贫的政策即资金到底应流向何处,调研组争论最多。一方面相关部门担心扶持款到了贫困户手中没有用于产业发展,可能还了账,买了药,喝了酒,吸了烟;另一方面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自身实力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证。因此建议:一种方案是有志于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由金融机构特设扶贫专户,贫困户的申贷资金打入该账户后予以50%的冻结,待贫困户的种养成果按订单销售,最后经乡镇、村组评估签字后予以解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产业链。另一种方案是贫困户以村为单位集中申贷,资金由镇、村两级组建资金监管小组,以贫困户签订的订单为准,由监管小组向银行提出冻结或者解冻申请。这两种方案共同的特点是确保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确保扶贫效益。同时,还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财政、审计及相关“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评估小组,监管合同的签订,利益的分配,对参与精准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扶贫效益评估,建黑红名单,在电视、报纸、电子短信及金融授信名录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确保一大批诚信经营、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建设国家级、省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奠定基础。

(三)修强内功,坚持产业扶贫“五结合”。锤炼好贫困户的“内功”,才是真正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治本之策,一要坚持扶贫产业的长短结合。即要发展极易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植根于保康实际、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现在保康要提倡“两亩致富园(茶园、果园),山上高效经济林”的脱贫新思路,实行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二要坚持扶贫产业的公私结合。既要扶持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更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依托集体经济的辐射带动帮扶,更加持久地带动贫困户脱贫;三要坚持扶贫产业的主辅结合。“一主多辅”依然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既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四要坚持产业扶贫的“志”“智”结合。“人穷志短”是贫困户真实写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弃歧视,在情感上体贴慰籍,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脱贫的本领和技能。五要坚持产业扶贫的“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增收;所谓“分”就是各贫困户分散自主经营脱贫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

(四)响鼓重锤,层层传导产业扶贫的责任与压力。县级指挥部要精准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线,县级作为精准扶贫的总指挥,要让八大办公室和十一大战区高效运转,精准确定政策,明确作战线路,进行阶段督办,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确保指挥部发挥作用。各乡镇战区指挥部要精准发力。针对产业扶持政策,各乡镇要组织本级干部、村支两委、企业主和农场主、合作社认真研究产业扶贫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产业订单的签订以及产业扶贫成果的销售等具体、细化的对策和措施,坚决杜绝“三个一”,即“开一个会、发一个文、签一个单”的简单不负责任的做法。工作队要驻下来、专下来、留下来与贫困户研究产业。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找品种、找技术、找销路,要适时督促贫困户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引导贫困户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要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使命帮扶,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打赢这一仗。贫困户要精准实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必须通过贫困户来实施,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杠杆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热情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要通过村支两委的督导和工作队的监督促使贫困户戒懒、戒赌、戒奢,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来戒愚,真正让贫困户将资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产业上,依托产业增收来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精准扶贫真正在保康谱写一曲创新创业的主题歌。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八里十河村地处xx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一是以农民培训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每户平均存栏2-5头。

八是壮大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品牌。根据该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实际,以协会为平台,内引外联合作单位,大力培训青壮年劳力,扩大年劳务规模,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乡镇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7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2017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其东、北两面与犍为县毗邻,西北角与沙湾区接壤。乡人民政府驻**乡**寺街1号,距**县城75千米。下辖同心、严湾、和平、青山4个村3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7平方千米。**年末辖区共有2095户,总人口7265人,其中农业户1935户,共7043人。**年我乡根据全县制定的规模进行总量控制,并将贫困户按照上浮10%的标准分配到各村。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标准顺利识别出贫困农户269户,贫困人口972人,贫困村1个,其中严湾村90户368人,同心村74户220人,青山村19户77人,和平村86户307人。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乡有电子档案。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扶贫开发工作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并按照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加快扶贫攻坚工作思路,结合我乡实际,制发了《**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海委发〔2017〕13号)、《**乡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海委发〔2017〕14号)、《关于组建驻村工作组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海委发〔2017〕16号)等文件,全面统筹加快推进我乡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明责任。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各党委委员为副组长,乡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乡扶贫开发办公室。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门抓,扶贫专干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二是严格考核明奖惩。制定了《**乡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把减贫任务和扶贫开发项目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工作,强化督查和考核奖惩。机关和乡属各单位帮扶责任人按照科级干部500元、一般干部200元的标准向乡政府缴纳精准扶贫工作立标定责保证金,全乡共缴纳保证金4600元。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乡制定并印发了《关于组建驻村工作组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海委发〔2017〕16号)文件,在4个行政村建立驻村帮扶工作组,落实帮扶责任人,实现一村一组、帮扶到户的精准扶贫。通过近3个月时间,所有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都进村入户1次以上,对全乡269户972人建卡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建立帮扶档案,结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政保障、社会解贫等帮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脱贫计划,进行挂牌公开帮扶。

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好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精神。在全县百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动员大会召开后,来自市、县、乡三级的干部人才组成工作组,对我乡省定贫困村严湾村实行全覆盖驻村帮扶。由1名县级干部任工作组组长,1名驻村第一书记、1名驻村科技人才、1名乡包村干部为成员的严湾村驻村帮扶组已到岗到位。驻村帮扶组从8月17日开始对严湾村贫困户进行逐户调查走访,分析致贫原因,为帮扶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做好帮扶记录。截至目前,驻村帮扶组深入联系点90余人/次,走访贫困户78户,化解矛盾纠纷2件,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17个。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乡积极推进贫困户扶贫解困工作。**年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实现贫困人口27户,111人脱贫。2017年将实施和平村和同心村精准扶贫工作,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农村特色产业,投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19.9万元,养殖土杂鸡6100只,种植核桃27.5亩,新建农房120平方米,改建农房60平方米,预计将实现47户156人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完成2017年扶贫解困脱贫人口29人,完成比例27%。2017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进展顺利,6100只土杂鸡已签订采购合同,预计9月上旬发放到户;1100株核桃已提交采购计划,预计9月初采购到位;新改建农房正在实施过程中,即将申请县级部门验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强化对全乡农村贫困户动态管理。督促各村按时上报贫困对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做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保证贫困人口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实现动态管理。已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外的农村人口摸底调查工作,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未进《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的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同时在乡、村两级进行为期7天的公开公示。目前,已筛查新增贫困户67户。同时,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识别不精准户工作,对年人均纯收入高于2736元的贫困户进行筛查处理。

一是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不愿改变、创新生产、生活方式。二是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劳动力缺乏,脱贫路径狭小。三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项目扶持、资金帮扶等有待加强。

量搞好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

本次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个别走访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分别深入到全县七乡两镇和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地,就种植业、养殖业等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听取情况介绍9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乡村干部和群众116人,收集意见和建议35条。

(一)2011年扶贫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以二类贫困乡镇闵孝镇先行先试减贫摘帽工作为契机,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闵孝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976元,同比增长32.5%;贫困发生率较2010年下降4.08个百分点,为8.11%;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幅度得以改善,农村发展后劲增强,闵孝镇减贫摘帽工作通过了省、地的验收。

群众收入。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场)7个,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125160头,35230头、45560只、322500只,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7%、1.2%、30.69%、4.81%;新建油茶基地0.6万亩、水果基地0.35万亩、中药材基地0.834万亩、核桃基地2.4万亩、楠竹基地2.64万亩、茶叶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3.01万亩、藤茶基地0.9万亩;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四带产业布局初具雏形。建立12个村级扶贫互助社,扶贫资金总量达205万元;增加小额贴息财政扶贫资金至86万元,解决了部分农户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实施了雨露计划,树立智力扶贫典型;加快推进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集团帮扶工作,2011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649.8万元,筹集社会帮扶资金80万元。2011年减少贫困人口0.88万人,贫困发生率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918元,同比增长24.3%。

如民和乡建立了村级干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干部力量不足和调动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问题,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有效,就烤烟移栽面积已完成5300亩,中药材生产面积3000亩,茶叶基地新建1300亩等。县级编制完成了《江口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各乡镇根据县的总体规划,相应制定了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规划》符合地方实际,符合地方长远长足发展要求。乡镇在编报项目上力度前所未有,如双江镇已编制项目13个,其中已上报2个,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并以省扶贫挂帮江口为契机,抽专人3名成立了镇项目办,专门负责编报项目建设工作,着力项目争取工作不放松。

烤烟生产已突破2.2万亩,中药材、核桃、楠竹、油茶、绿茶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数,夏粮生产、蔬菜产业、精品瓜果、猪、羊、禽养殖,以及大鲵、七彩山鸡等生产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在粮食生产上,怒溪乡投入资金35万元,大力推广玉米肥球育苗、水稻旱育浅植,建水稻高产示范点2000亩;德旺乡抓优质米生产基地1000亩等。在茶叶生产上,坝盘乡仅都村发展茶叶生产户200余户,面积达3000亩,并建茶叶加工厂1个,官和乡建白茶基地1400亩,茶叶加工企业1个等。在油茶生产上,桃映乡已新植9912亩,全乡油茶面积已达1.59万亩,在楠竹生产上,太平乡已栽植2万亩,且乡村旅游已达130余户,床位1300余张,接待能力增强。桃映乡小屯村村支两委在本村大力发展了花卉产业,已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展400亩,带动农户30余户,发展以紫薇树为主,预计可增收620万元。在烤烟生产上,闵孝镇仅双屯村就连片栽植了1800亩,且100%的地膜覆盖等等。每个乡镇都按照县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计划,正在一件一件的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作,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老百姓的怨气、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带来乡镇工作的难度。通过了解、探讨、分析,这些产业没有发展成功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和一部分干部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外,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对路品种,介于行政干预而不得已为之。二是在抓产业的方式上,多为产前工作强硬,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薄弱。三是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四是产业发展的后续缺乏扶持政策的支持。一项产业,没有市场或没有打入市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长足发展。

发展起来了,应该说是一项长效产业,可持续见效的产业,甚至可以带动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但栽后的管理十分堪忧,有的缺乏资金难以加强管护,有的只管栽不管管理,特别是核桃和楠竹。

建议、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既要抓好产前的各项工作,也要把产中、产后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予以研究抓落实。制定产业的后续扶持政策,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使之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壮大财政财源。

研读、用好、用活政策上有差异。虽然,县委、政府已安排,且多次督促抓好项目的编制和向上争取工作,肯定的说是有成效的。也可以说,该项工作还有差距。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在编报项目上一定程度的存在局限性,有的部门因编制项目人员单薄而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没有一班人熟知本地实情,熟知项目编制业务,熟知政策信息就会失去先机,失去加快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政府提早安排,

总结。

和借鉴闵孝镇2011年减贫摘帽的工作经验,强化各乡镇的减贫摘帽统计工作。

从2012年起,政府要加大该项目实施中的监督力度,必须要承建方将原耕地的耕作层的泥土起放在一起,待土地整治平后,夯实泥底层,再回填原有的耕作层泥土,并耕作层深度应达28-30厘米以上。且在项目完工验收时,应邀请当地部分群众代表参加。2011年底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所涉及土地质量问题,希望政府妥善处理。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乡镇扶贫开发工作。

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开发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我镇荆溪、排竹、信立、群观、文定、阳家等6个省定扶贫村均分布在山区,共有50个村民小组,723户3079人,贫困人口2354人,占总人口的76.4%。上述6个村境内交通不便,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县委决定实施荆溪等6个村为期两年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县人大办、县民政局等17个单位进驻6个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镇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设。

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荆溪等6个扶贫村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金银花基地、中药材基地、油茶基地各一个,规模均达100亩以上,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镇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

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今年荆溪等6个村实施危房改造十余座,解决了40余人住房难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截止目前,已有485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年内236人享受低保补助。

二是计划生育、综治稳定与安全生产等工作稳步发展。年内妇检率达100%,上访户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我镇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需建设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扶贫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

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由于缺乏资金,年初计划实施的高标准渠道、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等还处在启动阶段,至今还未落实到位,欠任务较多。

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整村推进项目抵触情绪大,工作难度大。农民思想认识不高是影响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二是着力抓好以下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本年度,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立足镇情,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真抓实干。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着力精准扶贫,做实产业到户项目,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致富后劲,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在县政务中心、县科技局、县编办、县文广新局、县国税局等帮扶单位的鼎力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拟定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现将总结如下:

我镇是农业大镇,誉称“金寨粮仓”,辖11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233个村民组,总户数9452户,35697人。年初,镇党委政府围绕县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以整村推进村九术村、凉井村为重点,扎实推进全镇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整合资金,大力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二是突出产业扶贫到户和干部结对帮扶,着力精准扶贫;三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彻底清理近几年来财政扶贫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扶贫资金利用率;四是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信息流通工作,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贫困人口致富后劲。五是采取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努力营造“扶贫助困、你我同行”的浓厚氛围。在县对口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及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整村推进、土地平整、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整村推进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全镇共减少贫困227户840人,完成了拟定的脱贫任务。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3%。

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及时调整充实领导组,明确专人办公。立足镇情,制定操作性强的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明确镇主要领导联系帮扶到村、县镇帮扶贫单位定点帮扶到村、干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到户、明确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2、下达、分解扶贫工作任务。在贫困人口监测范围内,深入农户调查核实,确定对整村推进村26个贫困户实行光伏产业扶贫,采取“一帮一、二帮一、多帮一”结对扶贫186户,根据贫困户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选定发展项目,制定帮扶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实现帮一户,脱贫一户。

3、开展“献爱心捐款、捐物送温暖”活动。境内机关单位干部职工316人带头捐款达2.56万元,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学生人共20万元。

4、组织农技、林业、畜牧、水产等技术人员及能人大户举办各类培训班10余次,培训新型农民260人。采取集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贫困农户掌握种养实用技术,科学发展生产。

5、争取农村土地整治、库区移民后扶、一事一议等项目,投入4300多万元,贯通村际水泥路15公里,修整砂石路10公里,全镇通村水泥路达162公里,机耕路260公里,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

6、继续加大招商力度,扩大贫困人口就业渠道。截止目前共落户招商企业18家,新增注册企业2家。全年政府投入产业园区建设资金达500余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523余人。

7、继续做好劳动力输出转移及培训等工作。今年我镇共输出劳力8700人,转移培训劳力70余人;248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贫困家庭子女扶贫助学58人。圆满完成县下达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任务。

8、关注民生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10、互助资金运作良好,作用明显。全镇累计已发放互助资金517户,166.7万元支持户发展产业。通过互助资金的扶持,农村蔬菜、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小型种养业不断发展壮大,收入增幅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1、因病、因残、无劳力、意外事故是导致脱贫的主要原因,因学、智弱、产品老化是脱贫较慢的因素之一。

2、我镇是农业大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抗灾能力弱,后续管理经费难落实,农副产品单一且不成规模,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1、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致富信息的传递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劳务输出意识,增强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

2、加大和争取社会帮扶、干部结对力度。充分整合并利用好各类资金,重点支持整村推进村、贫困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土地分散到集中,形成扶贫向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大力扶持脱贫支柱产业发展。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就业,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4、积极引导无劳动力贫困户出让、转包、承包土地,鼓励企业公司、能人大户优先优惠流转贫困人口土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抓好扶贫济困工作,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事业的大格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