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春节范文(23篇)

时间:2023-11-22 23:11:14 作者:雅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春节范文(23篇)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祭祀祖先,向他们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在这里推荐一些春节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些节日时,各个地方都进行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就是端午节的包粽子。

每当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帘,谁见了不咽几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会,而包粽子却没有什么人会。我很庆幸,包过一次粽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包粽子了,我发现包粽子在她们手里十分简单。我站在那看,自认为很懂,在旁边指指点点,说着自己认为的方法:“这个要包松一点,那个少放点米,要不然绑不紧……”

几句下来,妈妈不耐烦了,说:“别吵吵,你来包一包。看你到底包得多好,也体会一下包粽子。”听到这里,我立马翘起了嘴,自以为事地说:“好啊,来就来。这么简单的事,难不到我。”

看着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拿着粽叶,我还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着妈妈怎么包,将粽叶卷成甜筒样,放调好的米和馅,加一片折的叶子覆盖在上面,捆绑好。我一步一步学着,凭着股聪明劲,我还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粽子。

妈妈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错,等会儿你就尝尝自己的杰作。”

粽子下锅了,我还特意给自己的粽子做了记号,想着吃自己包的粽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奶奶说:“好了,好了。可以吃粽子了。”

我赶紧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来,咦,怎么像个蛋糕一样,是散开的?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看你还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简单的。”

从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了。经过这个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否则就会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欢上了端午包粽子这个风俗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六年级【】

年年都过除夕,每到除夕,家家挂起了大灯笼,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刚出生的婴儿,虽不会说话,但也“哇啦哇啦”乱唱;刚会走路的小孩,也疯了似的窜来窜去;刚上学的小朋友,也向长辈们讨要红包……大人们更是忙得不回开交:买菜的买菜;端菜的端菜;洗菜的洗菜;烧菜的烧菜,都忙着吃年夜饭呢!老人也收了儿女的礼物,开心得合不拢嘴。

家家都要吃年夜饭,我们也不会例外。一大早,我们全家就去买菜,采购零食,比如瓜子花生,还有灯笼什么的。下午,我们全家一起帮忙做菜,连刚上一年级的妹妹都要帮妈妈洗菜呢!

天黑了,放眼望去,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那声音好像众仙在打鼓,“咚咚咚咚”的,爸爸也搬出他买的烟花点了火,“嘭啪嘭啪”地放了起来。

除夕真是个让人兴奋,快乐,开心的日子,怪不得小孩子这么爱过除夕!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

我家的粽子是三角形的,用粽叶裹着,里面是糯米饭,但是在米饭里你可以加一些东西,肉肉呀、枣子啊、甜枣啊……都可以加进去。还有一种三角形的,跟我们这里包法都不一样,很长。那个三角形头很长很长,粽叶是绿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准备粽叶和馅儿,好包粽子。我本来是想学包粽子的,结果不仅没包成粽子,还弄得一团乱。

奶奶用熟练的手法包了一个粽子,我没看清,就叫奶奶再来放慢动作包。先将粽叶卷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将馅儿放进去,再拿一个粽叶盖住,最后用绳子绑好。哇,这样就包好了一个粽子。

我拿来一片粽叶卷成了一个三角形,但是我加陷进去的时候,发现下面好大一个洞在漏馅儿。我马上把粽叶打开把馅儿弄出去,再重新包一个,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点洞都没有。

放馅进去了,一不小心手一抖,米全撒了。奶奶生气地看了看我:“你是来帮忙的,还是在捣蛋呢?走走走,不要你包了啊。”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让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这样,奶奶才答应了。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学会包粽子了。

晚上,奶奶将粽子从锅中端了出来,她随手拿了一个粽子剥开,放入嘴中,嘴巴一动一动的,脸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见奶奶吃得这么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既精致又好看的粽子。

可是,当我手一碰到粽子时,便被这高热的温度给烫到了,我立马将手缩了回去。奶奶怎么这么牛逼,居然能承受这么烫的温度,不愧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啊!

弟弟很好奇:“姐姐,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我想了一会儿:“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是为了将粽子扔进屈原尸体所在的河里,防止鱼虾、螃蟹等吃屈原的尸体。”

“哇,你好厉害!你怎么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议地说道。

“聪明人自然知道,而且这都是常识。”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粽子,可以吃粽子,但是同时还带着一丝纪念!

文档为doc格式。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过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青菜、鸡、鱼、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开张。

到了三十千家万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出去逛街。尤其是小孩特别喜欢,因为可以得到特有的玩具礼物。

按家乡的习俗,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门外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装饰上自己喜欢的新年贺典。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中国第一道大餐——看春晚。

正月初一的光景也许与除夕截然不同,门店封闭,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大多数人在家休息。

正月初二从这天起一至到初七初八,人们开始互相走亲访友,去拜访老人,去探望亲友。整个家乡的春节气氛都包含着和和睦睦,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友谊!

时间如流水一眨眼又到了元宵佳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正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人们三个一簇,两个一堆,个个喜笑颜开,观赏着红红的大灯笼美丽的礼花。

呵!家乡的春节热闹非凡,它是多彩的,是红火的,是温暖的,那里有亲人美好的祝愿,那里有我们深深的留恋!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笔下春节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杜牧诗歌中清明的习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文秀笔下端午的习俗。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我的家乡大连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走来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生菜(财),代表发财……嘿嘿,是不是很有趣呢?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就会其乐融融地围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的敲响。

大连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都得吃汤圆,“圆”含有团团圆圆的寓意,以前大街小巷都会挂花灯,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但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就没有享受到那种热闹劲儿,一家人只能宅在家里看元宵晚会。当没关系,爷爷奶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一家人在一起,就是一朵幸福快乐的花。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一个喜庆之节,欢乐之节,是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时光。就这样,春节迈着轻盈的脚步与人们相拥。欢乐永远是春节的代名词。

春节——一年中最令人振奋的日子。一到快过节时,人们就像蜜蜂忙碌起来,一早便准备着过节的年货:炸丸子、炸鱼块、备酒肉等还要为儿女准备新衣裳、压岁钱,整个春节就没有闲在的时候。但有了春节的热闹,一切苦累就都烟消云散了,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一家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大人准备团圆饭,小孩儿则出门放烟花爆竹,胆小的孩子紧捂耳朵,胆大的孩子欢呼雀跃。一声声炮响划破天野,让春节的喜庆氛围越来越浓,欢喜笼罩着大地。

“吃饭喽——”大声的呼喊将人们引入饭桌,一家人手举酒杯,相互贺年,小孩子们大声喊着“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大人们大口大口吃着美味佳肴,全然将前一年的烦恼抛除脑后,人人喜笑颜开。小孩子个个穿新衣,“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拿多少钱去买玩具。大年初一春节到,喜气洋洋乐淘淘。这一天是属于中华儿女的团圆夜,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息仍弥漫空中,沁人心田。

家乡的风俗春节作文六年级春节

我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异常。在我的家乡,过春节时就有着别样的风情。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人们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寓意“甜蜜”,线面意味“长寿”,有祈求全家幸福长寿的意思。还要在门前备茶和糖果,在香炉里焚香。

初一这一天,每个人都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并在祭祀祖先的桌前烧香点蜡烛,祭拜天地祖先。在这一天,人们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果说了必须要用纸巾擦嘴。也不能吵架,或者是摔碎东西,万一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便要将碎的东西收藏起来,同时口中念着“岁岁平安”。

长辈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象征着好运。所以小辈们不能当着长辈的面拆开红包,这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时是不能吃粥的,是为了避免往后出门遇到雨。也不能扫地或往门外倒垃圾,即“财气外泄”。此外,还有很多禁忌,如:无论生活多么困窘,都不能到外面去讨债。大人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打骂孩子等。

怎么样,我们家乡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们这里的春节在腊八就开始了,人人都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真称得上色味俱全。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无论男女老少都早早起了床,大人放鞭炮。俗话说“这天是送灶王老爷上天过年的日子”因此鞭炮声格外响亮。

二十五,一扫帚扫走所有的不吉利,扫走所有的不干净。大人小孩都要赶个年集,买一些糖果,买一些水果,然后买新衣服,买对联。在二十九下午,家家户户都揭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以表示新的一年喜气洋洋。使我想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除夕晚上,五点钟就已经夜幕降临了,我们一群小伙伴欢快的玩耍,手里拿着一大把自己喜欢的鞭炮。大人们则聚在一起打打牌,一直到十一点钟,该散伙了。姑娘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小伙们则在表演摔跤,女人回家煮饺子,男人在家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钻了出来,像彩虹一样,又像仙女在天上撒花。吃着香喷喷的饺子,沾着腊八蒜,别有一番风味。家家灯火通宵,热闹极了。

初一,我们穿上新衣服,迎接新的一年,我们去给长辈拜年,还给压岁钱呢!

初二那天全家一起逛庙会,烧香拜佛,祈求佛保佑,平平安安。

在十五那一天的元宵节别提有多热闹了,晚上一起吃元宵,还有灯会,一个个漂亮的小姑娘举着灯笼走来走去,非常壮观。

十六便开学了,大人也开始劳动。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屈原,为楚王宗室,担任楚王之左徒,博闻强识,志向远大。不料,却受了上官大夫的诬陷,被流放了。后来楚国的都城郢都为秦军所破,屈原悲痛不已,披头散发,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悲壮地死去。渔民们对屈原十分爱戴,怕一代忠臣之尸首为鱼虾所食,乃投米团喂鱼虾,名为粽子。

粽子本是用来喂鱼虾的,后来就成了供人食用的了,流传至今。粽子的制作材料只有艾叶和糯米。艾叶有些讲究,需又长又宽,不可枯黄,不可破损。而糯米也可佐以花生、腊肉等。粽子的制作方法异常简单,只需将粽叶裹起,倒入馅儿,封口,用线包起,放入锅中,俟粽子熟。

粽子熟了!淡青色的粽子,放在鼻前一吸,一股淡淡的清香漫入鼻中,略加糯米腊肉之味。拆开一看,艾叶上面早已沾满了黏糊糊的糯米,再把粽馅儿取出,放入碗中,就可以吃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出了很多新品,如鲍鱼的、蛋黄的,皆是美味。端午节的粽味儿就更浓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六年级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一年之中,过春节应该是大家最喜庆的日子吧。

按照我们广东的规矩,春节从扫尘开始了。扫尘顾名思义就是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扫尘的传统风俗,由来已久。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一直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上的尘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晦气”,来年清吉。

对联窗花,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大人们拿着崭新的对联,踩上凳子,将对联整整齐齐的贴在家门口。贴福字可还真有讲究,要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着福气到家。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情就是买新衣服。衣服、裤子、鞋子、袜子,样样俱全,焕然一新。即使没有鞋子和袜子孩子们也总会拥有一件新衣裳。第二件事就是买各式各样的零食饮料,薯片、饼干、利是糖等等各种零食。恐怕第三件事是买玩具或用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们。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在吃完年夜饭后我们要用柚子皮熬的水来洗澡,从头淋到脚,寓意着将来年的厄运都统统洗掉。煮好的柚子水倒倒一个大盆中,放进浴室,香甜的柚子皮散发着迷人的味道,使人忍不住喝上一口。洗完澡换上新衣服新鞋子,拿上背包和同学们,朋友们,亲戚们在楼下玩耍。

大年初一,和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起玩耍和同学朋友玩个够。吃好玩好睡好,真是又舒服又轻松啊!不过一年之中,也就只有这几天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啦!赶紧看这几天好好嗨皮嗨皮一下吧。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临近过年,爸爸就在盘算着开车回老家的事。

“早走晚走,反正都是堵,不如晚走点。”经历过几次春节堵车的爸爸,终于决定上午8点出发。

果然,车驶上高速没多久,导航里那个好听的女声就开始提示“前方拥堵”了。爸爸用眼角的余光瞥了瞥导航,说:“要大堵车喽!”我也歪过头看了看导航:“哇!线路变成红色的了,要开始大堵车了。”车速越来慢,有时甚至会完全停下来。不一会,我们就陷入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车海中。虽然时间费了点,但这么多各式各样的车排一起,还排得那么整齐,景色也够壮观的。

前面的几辆车怎么老是一动不动的?我好奇极了,当我们的车慢慢经过这几辆车时,我才发现,原来是撞车了,还是五辆连撞!路边站着几个穿着讲究的男人女人,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好像在商量着什么,都是一副焦急的样子。也难怪,明天就要过年了,可今天怎么就出了这样的事呢。

安全到达家中,我想起路上撞车的场面就难受。春节本是一个好日子,而他们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事。好啦,这些事就不提了,因为我路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了家也要有满怀的好心情。

家乡的春节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的家乡人们差不多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忙了起来。家家户户都要开始买年货,挑新衣,总之有忙不完的准备工作。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各种水果和果脯,特别美味。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小年。天刚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这便让人提前尝到了年的味道。就像老舍先生说的小年就是“春节前的彩排”。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要祭灶神的。

过了二十三大家便又忙了起来,大人们必须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要把过年时的所需要的东西都准备齐全。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你听,除夕已经大笑着走来了,好像是在跟我们打招呼呢!每家每户门外早已贴上了对联,女主人忙着准备年夜饭,男主人忙着准备纸钱拜祭祖先。到了晚上全家人围着桌子开始吃团圆饭,饭后大家都不睡觉,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瓜子糖果围着电视开始守岁。到了零点,屋外有好多人在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真是热闹极了!

正月初一不比除夕热闹,反而显得有些冷清。昨夜留下的鞭炮碎屑是不允许收拾的,听老人说这会把一年的福气扫没了的。这天早上,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谁吃到夹着硬币的饺子里,谁就是这新的一年里最有福气。

元宵节来临了,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这天夜里无论是街道还是家门口都挂满了灯笼。各式各样好看极了。晚上,家家都吃元宵,这又代表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广场上还有美丽的烟火表演呢!正月十五的确是个好日子。

眨眼的功夫,春节已经开始画上句号。我们要开始上学了,大人们也要开始上班了,而我又开始期待下一个热闹的春节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常德,那是个美丽的地方。风儿一吹过,花儿便绽开了笑容。鸟儿在枝头一唱,万物复苏了。今天我就来说一说我们常德的春节风俗吧。

我最盼望的节日便是春节,在春节里,要装上灯笼,贴上对联。那一个个的大灯笼,仿佛在为新年的到来欢迎,还有那对红红的对联,还有贴上倒过来的“福”。全家都是喜气洋洋,红红火火。当然,过年哪少的了压岁钱,对着长辈们大声说祝福:“新年快乐!”你便会得到许多红包。孩子们也会在外面玩得快乐,穿上过年的新衣,举着灯笼。不过,小孩们也会玩各种各样的鞭炮。

我们常德有在腊月除尘之俗,一旦是腊月初八,十八,二八,家家户户可要忙着打扫卫生。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以旧换新。这可是传统的卫生节。

除夕时,家家都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当然,我会买一些小小的鞭炮来放。在十二点的时候,烟花响了起来,我们站在那里观看着,美丽极了。嗨哟啊等着财神爷的'到来,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把门打开。对于我来说,除夕最热闹。

后面的几天,小孩都要去买小鞭炮和零食,以免过年饿肚子。

大年三十,是吃团圆饭,全家围在一起,便有了年的味道,菜也是丰富多彩,大鱼大肉,有鸡、鸭、鱼、青菜、海带、肉丸、香肠等。味道好极了,特别是在喝上一杯葡萄酒,那就更美味了。全家其乐融融。

这就是常德春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在安徽,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村子里热闹了起来。

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炸圆子。早上起床,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用柴火将锅烧热,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放入锅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锅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将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着,开始过滤。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放入石膏点卤,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用重物压两小时,这样豆腐便做好了。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圆子。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再加入适量的肉沫、生姜沫、葱花、盐、酱油等调味品,然后用木棒搅拌,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可以搓成丸子为止。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再撒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捞出即可。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听长辈们说,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

中国还有许多节日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传达出哀伤。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每到清明节,我们一家总要早早起来,拎上装满了纸币、金银元宝和香的袋子,准备去扫墓。我们从城里驱车来到乡下的老家,又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祖先的墓地。这时,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很高了。在我们老家,必须等到太阳把露水晒干了才可以祭祖,我们到达坟地时,时间把握得正好。

这时,爸爸拿出铁铲,从附近的田地里挖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块,我忙问:“这是干什么呀?”爸爸答到:“这是土帽子,用来压钱纸的。”然后爸爸把钱纸放在坟头,再用刚才挖的这块土稳稳地压上。爸爸还跟我说,这钱纸,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坟墓里的人后继有人。就这样,扫墓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直到所有的纸钱和用纸折成的金银元宝全部化为灰烬我们才能离开,这样,祖先们都收到后辈进贡的钱物了,他们在那边就可以衣食无忧过得幸福了。

清明时节,用这样的方式祭奠祖先,虽然有些迷信,但能表达出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难怪这样的风俗代代相传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按照当地的习俗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而我认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贴春联。

春联,据说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是由于时代转变,才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常见的红对联。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饭,我和爸爸便下楼换上新的对联。

首先贴首联,我刚要把胶带横七竖八的贴在对联的前面时,爸爸拦住了我:“不行!这样贴不仅不美观,还不牢固,很容易让春联掉了。”说完,便拿过我手上的胶带。那应该怎么贴才能贴得既牢固又美观呢?”我疑感不解地着爸爸。只见爸爸双手拿着胶带,将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胶带两角像包粽子一样向里对折,再粘在对联反面的一角上,接着又再在其余三个角上也贴上,再挂在墙上,一个张对联就贴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拉了拉,竟然真的没有掉!我也没闭着,赶忙把其他对联都贴好了。最后爸爸拿起福字,准备像以往一样倒着贴,我马上说道:“爸爸,今年我们正着贴吧!因为这样福字不歪,财源进来嘛!”爸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笑嘻嘻地贴好了福字。

这一次过年,是我最开心的一次过年,因为,它让我知道原来贴春联也有技巧和学问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转眼之间就到了一年中最末的时候春节的除夕。我的家乡在千身湖,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快乐的笑脸。

除夕的这一天,大家一大早就开始在门上贴对联,在屋子的门上贴上福字。因为贴对联和福,以工整抒发了美好愿望,而且为节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我也在我的房间门上了福,我把福倒的贴意思是福到了。

之后,家家户户飘出了鸡鸭鱼肉的香味,我们家也不例外,也开始了做年夜饭,但我们在厨房外面的也没有闲着,妈妈从抽届里拿出几张红卡纸,又拿出了几把剪刀,还有一本剪纸大全,提议,我们一起剪纸吧!大家一齐同意,看着剪纸大全剪起来,开始剪一点都不容易,但是我还是一会儿这里剪破,一会儿那里剪破,但我没生气,而耐心的剪下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成功的剪出了双喜,其他人也剪的非常好,我们十分高兴。

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餐桌上的菜有鱼、有虾、有排骨和饺子等等。光看看就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我立马拿起筷子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活像几天没吃饭的人一样,而且在餐桌上爷爷奶奶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又吃了好吃的,又有了红包,我的心里是吃了蜜一样甜。

吃过年夜饭,我们一家做在电视机旁看春节年欢晚会,一个个节目让我日不暇接,其中我最喜欢看看小品,让我看的哈哈大笑。

这天晚上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守岁,就是十二点之前不可以睡觉,这对于早晚的人真是个难题。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一直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有着一个一年一度盛大的集会——那达慕。

没来过这里的,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没吃过牛肉干,没看过那达慕。那达慕一开始只是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成为了现在的那达慕。

由于我出生在草原,所以经常领略那达慕的盛况。那达慕那天,商贩云集,吆喝声四起,我混在人流里,不断有人对我微笑,拉着我推销他们的商品,人们热情高涨,有许多准备上场的人在场上拉着马转来转去,那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似乎也在为那达慕的开展表示祝贺。商铺出售的商品应有尽有,小到饰品珠宝,大到古董文玩,太阳伞。

可那达慕的高潮不止于此,民族表演,竞技,更让原本就热情的人群更加激动。一般的那达慕可以持续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开幕式和民族舞蹈,马上杂技表演,人们的鼓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竞技同样很受观众喜爱,小伙子们表演赛马,摔跤,射击,场上激烈极了,场下也毫不逊色,掌声四起。场上的运动员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给人一种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总而言之,那达慕是蒙古族特点和文化的表现,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方式。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传统节日,俗称“小年”“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每到腊月二十三,我总是能够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是新年的第一轮鞭炮,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燃放。而人们也都开始忙于购买灶糖,火烧等祭灶食物。而在农村祭灶仪式则在鞭炮声中开始了。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所骑的马。人们不把鸡叫为鸡而称为马。红公鸡称为红马,白公鸡称为白马。这时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用天执酒浇鸡头。若鸡扑楞有声,就说明灶王爷已经领情。这就是农村的祭灶仪式,祭灶的食物也很异常,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河南首选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烧饼。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小时候,我听大人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为了不让灶王上天说坏话,就吃灶糖来黏住灶王的嘴。这种糖是小孩们的最爱,我却不喜欢吃,因为我觉得这种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欢吃甜食所以祭灶时我很少吃这种糖。祭灶这天除了吃灶糖外,还要吃火烧。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烧饼摊点的生意就十分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看做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的人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为的是吃到家里做的祭祖火烧。祈求来年平安无事。

朋友们,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焦作看看祭祖仪式,尝尝灶糖和火烧吧!到时我必须会热情款待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的开端。在我的家乡,这一天会有祭灶等习俗。

说起这祭灶,可有不小的来历呢。传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

在以前,每每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都在灶神像上涂上融化好的糖稀,谓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寓意。

在我们的家乡,这一天,晚饭还要吃汤面条,但这刚做出来的第一碗汤面条,可不是随便吃的。这一天做出来的第一碗要给灶王爷以及逝去的亲人吃,并在此愿义愿义,趁着这个机会请求保佑家中子孙。

这一天,卖烧饼的店铺最挣钱了,一大早就能看见一群人围在铺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见减少。任凭老板的手再快,也比不过那些买烧饼的顾客。总结下来,这一天赚的钱,可是平常工作四五天才赚的。

早些年,在灶王像上涂得糖稀,就是现在的灶糖。它的外表是长方体,里面是麦芽糖,裹满了白芝麻。一口咬下去,白芝麻的香与麦芽糖的甜融合在了一起,美味极了!

但灶糖咬下去会掉很多渣,聪明的人们将烧饼夹着灶糖吃,既有了甜味也有了咸味,灶糖也不会掉渣了。

小年的到来,让人感觉到新年的即将来临,过完这一年,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每到冬至,我们家里都会包饺子,吃饺子,这是家里常有的习俗。因此,冬至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

包饺子当然先要把食材准备好,有猪肉、芹菜、白菜、香菇……把它们一个个的放进榨汁机里炸碎,放上盐、味精等一些调味的东西,将他们在大碗里搅和一下,包饺子用的馅儿就做好了。

现在我们开始包饺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一片面皮摊在手上,在面皮的周围沾上水,再放入肉馅。奶奶说:“看!像奶奶这样包的饺子准好看!”

我慢吞吞地将手中的饺子拿起来说:“奶奶……我这饺子……吃的好像……有点多。”

奶奶哈哈大笑:“你这的确是吃得有点多啊!连它的小肚皮都给撑破了呢!少放一点馅儿,这样就不会破啦。”我点了点头,继续拿起一片饺子皮,专心致志地跟着奶奶学。

先是按之前沾水、包馅,这次包的馅不多不少,没有撑破。我小心翼翼地将皮边黏合,我很有成就感地说:“看看我!竟然包出了一个完美无瑕的饺子!”

奶奶一看:“你那是饺子吗?一点形状都没有。”

每到冬至,都有饺子吃。饺子皮薄馅大,舌尖上的美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因为饺子,我喜欢冬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我们每家每户的重要节日,风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我听这声音就知道春节来啦!

在春节里,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啦!晚上我在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所谓年夜饭,就是家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吃自己爱吃的菜;我像一只小馋猫一样,闻着味儿走了进去,走近一看,哇,妈妈真在做听名字就很美味的“红烧猪腿!”

首先妈妈先用烫水把它煮一遍,放进盆里后抹上甜甜的蜂蜜,哇!现在就已经开始流口水啦!然后放进油锅里炸一炸,这一下白嫩嫩的猪蹄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味道变得更香了!等下做好了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过了一会儿,猪腿变了一个好看美味的颜色:棕色让人看了想吃,肯定吃了之后还想吃口水一直流个不停!

盼呀盼呀……都已经等好久了,怎么还不吃年夜饭呢?忽然一阵香味飘来,对我这个吃货来说两眼都放光了!原来妈妈已经开始上菜了,那猪腿儿出锅后变得太诱人啦!

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每个人都互相对家人说着祝福溶,年味十足!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习俗,今日,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习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样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习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日,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

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仅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最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