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小学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新的灵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文本细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有一种爱,含蓄而坚定,深沉而伟大。这爱就是父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3.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受最深,请在文中勾画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勾画出了最感动的地方,也体会着读了读。下面就把你的`这种感受在四人小组当中交流交流吧。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或许你会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观点。
3.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动和别人一起分享。
(1)“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2)“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父亲不肯放弃。)。
(3)“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坚持不懈,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4)“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5)“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儿子的先人后己,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总结: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一写。
六、作业。
把这篇文章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的重点之一。相对于精读而言,文章结构、语文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的目的是粗知文本大意。它的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所以在本课中,首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读一读,再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意图,本课的情感目标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所以,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育情,以情导情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使学生的情感被唤醒,激活,心灵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
通过想象,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亲的和儿子的了不起。把读书与习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零”距离体验作者的感受,感同身受。这样,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并通过和父母的交流,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打造多彩的情感世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交流:
1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中的“挖”字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指导朗读。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2、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我可以感觉到,你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
一.导入:
二.板书课题。
三.说起地震,我们不能不想起.5.12.的下午2:28,那一刻我们或许刚刚睡醒,或许正在上学路上,或许已经踏入教室,但是2008.5.12.的下午,对于四川是不同寻常的,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短短几分钟时间,灾区人民就笼罩在黑暗和痛苦之中。在这场大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展开了积极的抗震救灾工作。
四.听歌曲生死不离。
六.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中这句话出现了几次,把它画下来。
七.指名读给大家听。
八.这句话出现了三次,这说明了什么?
九.我来把前半句读一下,你们说后半句。
出示:(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父亲说――――。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父亲说――。
(3)――――――――――――――――――――――――――――――。
十一.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这位父亲想起了平时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他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些句子最使你感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十三:
(2)生两人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朗读。
十五:课文最后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十六: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黑暗的墙角,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又冷又饿又渴。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从这片黑暗的废墟里走出去。他们多么盼望有人来救他们呀……黑暗中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想像一下,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3、从文中的具体描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课的教学。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引入。
1、生字新词。
混乱昔日废墟绝望破烂不堪挖掘获救。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课文。
(一)初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展现当时情景:
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背景音乐渲染当时的场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就这样变成了废墟。“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屏幕背景变黑的)大喊:“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想起了自己常跟儿子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语言)。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说理解)。
2、创设情景体会。
师: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爸爸是这样和孩子在一起的: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阿曼达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快,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鼓励孩子,天天陪伴孩子学习,帮助他尽快提高)。
阿曼达在摔交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爸爸的做法是-----。
(预设:带着孩子开车兜风,请孩子吃饭•••••)。
现在不测风云降临于阿曼达,他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预设:父亲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找到他。)。
(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份责任和爱心始终在父亲的心头。
(二)深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自主学习4——11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的信念。(板书:动作语言)。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
当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着绝望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消防队员告诉他随时发生爆炸,必须赶紧离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当警察劝他赶紧回家时,阿曼达的父亲。
人们以为他是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着走开时,阿曼达的父亲。
过渡:在常人看来的确是精神失常了。
3、想象营救过程中父亲的表现。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这段话很简约地描写营救过程中爸爸的神态、样子,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天两夜父亲到底是怎样做的呀!我们静静的思考,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说话。(出示)。
8个小时过去了,
12个小时过去了,
24个小时过去了,
36个小时过去了,
(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
4、朗读体会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在历经了饥饿、疲倦、危险,在历经了38小时不懈努力后,奇迹终于出现了,课文接下来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老师把这对父与子的对话打到了大屏幕上,)请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这部分内容。
再请两名学生读-----评读和教师导读---再次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1、情感升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地震瞬间来临,让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一位父亲便开始了艰难救助儿子的历程,因为他要信守自己的诺言,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所有人都在绝望中劝说这位父亲离开的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2、作业布置。
让我们再回读感人至深的一幕,把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打动你的(指板书:神态、动作、语言)父亲和儿子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充分体会和感受亲情的可贵,受到熏陶和感染。
2.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课前准备】。
学完《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一文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果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把诸如《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承上启下,直奔“亲情”。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秋天的怀念》,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对下面的一段文字,大家一定有了深切的体会。出示一段赞颂亲情的抒情性文字,可以是收集到的别人的文字,也可以教师自己撰写的:
让学生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读了以后,相信大家对这段文字,对亲情的可贵一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重要特点。出示类似的文字,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二、阅读课文,感受“亲情”。
(一)读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利用,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读文答问。
1.初读一遍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写一件什么事,说的话要求尽可能回答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
2.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深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三、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教师小结。让学生课后写亲人关爱自己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歌颂亲情;也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写下来。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带到生活中去,为亲人做一件事,以情导行,把学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五,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板书:地震)这是前几天电视、报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个特殊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哪个特定的地点?(四川汶川)。又会想到哪些人?(灾区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党和政府领导人、志愿者……)你能用上刚才的时间、地点、人物说说发生在汶川的事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坚强地和困难作斗争。)。
(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去救儿子,许多人都阻拦,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父亲不顾危险和阻拦,一直挖下去,38小时过后,终于挖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学,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很深的。)。
2、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重点研读,品味感情。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请大家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在你的四人小组中讨论。(学生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讨论)。
2、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4、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8、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生朗读)。
9、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10、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出示:废墟绝望阻挡危险摇头叹息……。
11、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13、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14、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1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三、抓补白点,升华情感。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2、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3、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4、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在黑暗、狭小、拥挤的空间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孩子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爸爸,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爸爸,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爸爸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6、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四、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1、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2、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4、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6、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无论发生什么,解放军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消防队员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和总理总会跟我们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全国人民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8、让我们一起对汶川人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跟我们在一起。
五、课外延伸,开拓视野。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父亲:挖不论……总……。
了不起父子情深。
儿子:等只要……就……。
小学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结合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完整准确的表达意思。
记得这些场景,更记得这幅画面。(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文中感人的画面:
(1)学生回忆,读语句。
(2)出示画面:画面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画面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画面三: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总结方法:在众多画面的描写当中都运用了什么方法呢?(板书:语、言动作外貌、神态)。
3、这是怎样的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是什么使了他们战胜困难?(板书:了不起。父亲:信守诺言、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恪守承诺、有责任感。儿子: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出示: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总结: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是因为父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考:
(1)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阿曼达信任父亲、勇敢、先人后己的品质。也可以从中渗透出父亲平时对阿曼达的影响)。
(2)围绕中心意思,用怎样的方法和内容表达?(方法:描写方法。)。
2、学生写文。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可以运用的:环境描写。
内容:激励同学,回忆父亲平时的教导,平时的影响,运用文中的文字……。
(2)范例中的彩色文字和空白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叫亲情,你和你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呢?
2、板书课题。
3、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学练。
1、学习了课文生字。
2、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字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一个小班展练字形,包括重点字,难点字,笔顺等;。
3、一个小班展练词语,包括近反义词等;。
4、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四、拓展练习了。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一个小班展练运用,包括造句等。
五、拓展练习了。
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完成语文家作;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了导入。
1、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度。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对父子在地震中所经历的事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自学自练。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3、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的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颤抖的说,应该高兴才对。
4、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父亲和儿子的语言、外貌、动作,勾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我们来评一评。
6、句子赏析。
8、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问题1、2、3。
2、一个小班展练问题4、5、6。
3、一个小班展练问题7、8。
四、巩固练习了。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体会,品味并感悟挖掘一词中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感悟课文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从而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1.感受父子的了不起。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材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准备。
《洛杉矶大地震》的片段影视资料;相关的词语、句子、诗歌《父亲》制作成的课件。
谈话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景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美国的洛杉矶是个美丽的城市,有一年,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2.
师: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地震的确很可怕,屏幕上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大地震给洛杉矶带来了灾害。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拿起右手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字的笔顺。
1.师:同学们预习时都已经读熟课文了,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读准了吗?
请同学们先自己放声读,再指名读,师酌情纠正。
2.请坐端正,轻轻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
生快速读课文后,交流回答问题。
师:板书了不起!
1.师读:
2.学生默读勾画。
3.指名同学说父亲在地震后想到了什么?
4.重点词补读。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着大屏幕,听我读,我没有读的词句你们一起把它补读出来。
师:我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总会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永远,从不论可以看出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总会救儿子。)。
师:这么看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什么?
再读,能做着手势读这句话吗?
(生做握拳动作读)。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父亲心中的信念。)。
生齐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这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语言描写)。
5.细品深析挖掘一词,感悟父爱的执着和伟大。
师:正是怀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的信念,父亲坚定地站起身,向废墟走去。他在废墟上挖掘着。父亲是怎样挖掘的呢?,请你们想像父亲挖掘的这种行为,把它描述出来。
(同桌互相小声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学生板书:挖掘)。
再请一名学生说。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这是你体会到的挖掘,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再请一名学生说。
(学生板书:挖掘)。
师:父亲在挖掘时还会遇到什么?会怎么办?
(动作描写)。
师:就是这样,父亲挖了8个小时,他已是怎么样?
师:但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齐说)不论。
(齐说)不论。
师:就这样,父亲挖了36个小时,36个小时是多长时间?(两天两夜)。
师:你们还能想像得出,此时他又是怎样?
师:同学们,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了父亲面对的困难;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体会到父亲的信念始终如一。如果把我们的体会融进这组数字中,仿佛变成了这样。
师:此时,如果这位父亲就站在我们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四、抓空白点想象,重视表达运用。
四人一小组交流,可以表演他们的表现。
2.师:此时,如果阿曼达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3.师:同学们,这14位孩子得救了,阿曼达即将出来,他的父亲伸出了双手迎接他。
学生自由练写,师巡视酌情指导。
(请2名同学读,学生评价)。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
(他们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
(语言、动作、外貌)。
师:是啊,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现出了这是一对具有坚定的信念,相互的信任,顽强的毅力的父子,他们凭着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抓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重逢的父子吧!
(生齐读)。
3.齐颂小诗,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当我第一次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送给大家。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最后的短信》,边默读边画出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心体会、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学生自主学习)。
师小结: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动作去描写。
七、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师: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像地震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课后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同时也可以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父母。
2.师: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学习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1.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了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了。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整体把握。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的意思?
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请大家自由品读课文,从哪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在你觉得有触动地方画上标记,也可以用一个字或词,记录下你读时的感受。
(二)引出重点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甚至有潸然泪下的感觉。(学生答后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2.指名交流并初步引导读出感受。
(三)体会重点段。
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1.体会“他满脸的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1)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语抓住了你的心?引导学生想具体样子。
(学生讲述想象内容,师引导读好此句)。
2.体会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八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比较课后第三题文句)。
(2)你能把这漫长和艰难读出来吗?
(3)从这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止过他,为什么阻止?(指导读人们劝说的话,读出着急、担心的语气。)。
(4)小结:
但为了救出儿子,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却是了不起,让我们来配合读课文5-9自然段,读出这份沉甸甸的父爱。
3.体会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父亲36小时不眠不休,哪来的力量?
(2)这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平常他什么时候会对儿子说这句话?
(3)小结:
高兴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悲伤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胆怯的时候,父亲会拍拍肩膀,鼓励儿子说:别怕____。
他又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什么?
(5)小结:是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支撑着父亲。所以尽管挖掘得如此艰难,尽管希望如此渺茫,但他没有放弃。
(6)36小时候,父亲已成为什么样呢?
三.检测反馈。
感情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总结:此情此景,谁看了会不为之动容!我们要对这位父亲说:您真了不起!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被父亲的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里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儿子阿曼达身上。
一.展示交流(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课文第11~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可以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2.为什么他不怕?(无论……,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想象补白。
(2)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38小时,怎样饥饿恐惧的38小时。可惜文章没有描述,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阿曼达是怎样激励这13个小伙伴熬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学习了文章对父亲描写的方法。
(3)生交流练笔内容。
(4)小结:
阿曼达就是这样不断的鼓励自己,也鼓励着同学,他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惧的勇气,所以我们说:这位儿子真了不起!
二.赞美父子,照应开头。
1.让我们齐读20~23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爱创造了什么奇迹!
2.地震是残酷的,但是父子间因爱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这次地震。此时,我们不由地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真了不起!
三.检测反馈。
1.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下面让我们用这句话来回顾一下这个艰难的历程: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____。
当人们都来阻拦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依然是这句话____。
四.板书设计。
父子。
决不放弃爱乐观善良。
了不起。
教学反思: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文中对父亲的动作有一些细致的描写。对于这些词句,我采用了联系了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读懂、读活、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当人们认为他失常,不再阻挡他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没有!没有!他一定要————挖开废墟寻找儿子救出儿子。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谁也没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件、信封。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20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
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师:听到这话父亲的反应是什么?
生: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还有谁阻挡这位父亲?
生:救火队长。“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师:父亲的反应?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从父亲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还有谁?
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父亲此时的反应是?
生齐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带着深情再读11自然段。
生齐读。
师:此时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你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悟?
6、是什么信念让儿子如此坚强的在废墟中活下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8、带着对这对父子的敬佩之情,拿起书让我们齐读课外。
9、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地震。在20xx年5月12日发生了7.8级的汶川地震,20xx年的4.14日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不堪回首,但在地震发生之时也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随着这段视频去感受地震之中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之爱。
(1)短信妈妈。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希望。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
(2)教师舍身救生。老师每天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像妈妈,教给我们知识,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危难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保护着我们。
(3)国务院总理讲话。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所畏惧,党和国家没有放弃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有凝聚力的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众志成城。”
(4)地震诗歌赏读。
(5)给地震灾区孩子的信。
10、防震知识。你知道哪些防震知识,说一说。
11、观看课件。
观看视频让学生从身边感受地震的无情,为文中的有情埋下伏笔。放手学生去读,抓住关键字句。在读中感悟,感受父子情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来展开学习。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超越亲情、血缘的爱。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爱。爱的升华。由母爱到师爱再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永不放弃。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受社会主义的和谐。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挖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