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荷塘月色的说课稿(专业16篇)

时间:2023-12-06 09:28:49 作者:QJ墨客

通过教案模板的使用,老师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教案模板范文,供研究教学设计的教师们参考借鉴。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第2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不同的写荷的诗句和画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发的喜悦和哀伤,引出朱自清的《荷》)。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采用多媒体形式导入新课,能够直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看配套的画面听配乐朗读、思考。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情绪?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1、创设情境。

2、在散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借助文章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处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四)分小组讨论,限时作答。

设计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

(五)对于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你的学识阅历,或许你会有新的见解,把你的见解写下来(100—150字)然后讨论—辩论。

通过质疑这种形式,不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1、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景来表述这种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上节课内容,出示目标。

(二)投影学生习作《荷》。

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

设计:鼓励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经过文学到图画的转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分析区别及原因。

(1)“画中景”和“文中景”

(2)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3)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四)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的精美传神的语句,说出你认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类汇总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动词、叠词、通句。

教师示范分析一种,其余学生分组操作、交流。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荷塘月色》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位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3、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继续品位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4、背诵四、五、六段。

5、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现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散文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一篇散文,又属于精读美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现当代散文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2)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指导学生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3)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

难点: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荷塘,荷花,荷叶,月色,树,杨柳,鸣蝉等等)。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4、5两段)。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比喻: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

荷花,似明珠、似星星、似美人。

荷香,像歌声。

拟人:羞涩。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两者的飘逸是赖以相通的基础)。

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1、学生自由朗读本段。

2、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1)“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一个“泻”字,把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浮”两字的使用将月光和雾气写活。

(2)再次体通感手法的使用。(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3、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4、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平白自然,朴素无华,如口语的使用,修辞方法的使用,对荷塘与月色描写时的遣词造句等。)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暂得宁静的欢愉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六、板书设计。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本单元是散文单元,要求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荷塘月色》是(文章体裁)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主要写了(主要内容)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寻求宁静,表达了作者(中心思想)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语言典雅、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写作特点)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品味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4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建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讨论法——团队合作,积极思考。

5、---------------------------------。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读写的良好阅读习惯。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触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作者是如何寻找宁静的?且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班级小组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限时背诵第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x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

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板书设计。

景素淡朦胧。

中的。

荷叶,静。

荷香,动。

微风。

情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说课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标。(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重难点)(2)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难点)(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 (1、导入新课、释题,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具体如下: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荷塘月色说课稿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加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又肩负着培学生养人文素质和健康性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和情境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教材,也是指学生。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拟定两课时。

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将重点转为语言。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提出问题:鲁迅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的是犀利,而这篇课文语言读来感觉如何呢?

学生明确:清美柔和,

六、思考问题:课文运用那些技巧使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明确:比喻和叠词的妙用。

七、分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含有喻词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现代文筛选信息打下学习基础)。

学生讨论明确,用比喻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为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八、接着,从《再别康桥》切入,体会叠词的妙用,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三个问题。

1、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运用叠词。

2、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叠词?

3、思考问题: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揣摩语言,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为完成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做准备。

九、运用叠词,仿《再别康桥》的结构,写一首关于语文课的现代诗。(培养学生诗歌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二、速读全文思考问题。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探究讨论。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1、20xx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2、仿写对联。

五、阅读与写作: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本教学环节重在知识转化与应用)。

荷塘月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目标、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是古文,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散文。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对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自己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鉴赏、合作探究,由浅入深,走入作品艺术境界。

重点:

1、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6段的赏析,感受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景中有情,物我交融的美好境界。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我将采用导入激趣——朗读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探究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合作研讨法等方法解读文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由于本文主要写荷塘月色,所以我将从古代文学大家描写月色的诗词入手,导入新课。如李白《月下独酌》,诗人笔下的"月"是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中 的 "月"是思念亲人的感情的载体。那么,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看看这里的月色又承载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为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

通过自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语言特点,勾画出作者写荷塘和月色的句子,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品读鉴赏,感受语言魅力(以4-6段为主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约20分钟)

可用诵读法和自主赏析法。先给学生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勾画出的的句子或片段,并说出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

学生应该能说出一些东西,比如 "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句子的好处。

叠词的运用,动静结合写荷塘、正侧面结合写月光等容易被学生忽略,还有把"缕缕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学生能看出是比喻,但发现不了它是一类特殊的比喻——通感,这些就需要老师适当点拨或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好处。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语言之美处,而且掌握一些鉴赏语言的方法。

(板书手法: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正侧结合)

通过以下问题展开

1、在上一环节我们已鉴赏了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言,那么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什么特点?(宁静淡雅朦胧,学生应该能概括出来)

(这个问题难度大,采用讨论法。老师可提示学生结合前三段思考作者夜游荷塘的心情,在前三段中有这样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结合这些句子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荷塘是宁静淡雅的,月光是清淡朦胧的,在这宁静脱俗的境界中作者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获得了暂时的喜悦,不能朗照的月光正合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之情,景中有情,物我交融)

3、那么,作者是不是摆脱了郁闷?(学生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中应该能做出回答)

(板书情感脉络:郁闷——淡淡的喜悦——郁闷)

1、由眼前的荷塘作者又想到了江南的采莲旧俗,这一联想有何作用?

这是个难点,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不理想的话老师点拨引导,比如,提示学生作者在回忆中描述是一种怎样的生活?选材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这一联想对表达作者情感有何作用?经过讨论提示,学生可以认识到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并想以此超脱现实,摆脱不平静的心情,而终于不能够的郁闷。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摆脱不掉的忧愁?

学生联系背景应有简单认识,这就够了,点到为止,老师不强化这一点,过多强化文章的政治色彩会削弱作品的文学魅力。

1、小结。综观全文,作者的思想画了一个圆,现实的苦闷——妄图超脱现实的挣扎——回归现实,思路清晰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历程。作者将内心的挣扎与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2、、布置作业: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为主的片段。

板书

手法 景物 情感

荷塘月色

(宁静淡雅朦胧)

郁闷

喜悦

郁闷

拟人、通感 比喻

动静 正侧结合

荷塘月色说课稿

步洪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加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又肩负着培学生养人文素质和健康性情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和情境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教材,也是指学生。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原理。

第一课时。

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

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二、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从作者人格美角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

将重点转为语言。

五、比较阅读:展示《拿来主义》片段。

提出问题:鲁迅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的是犀利,而这篇课文语言读来感觉如何呢?

学生明确:清美柔和,

六、思考问题:课文运用那些技巧使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学生明确:比喻和叠词的妙用。

七、分小组合作学习:请同学们找出含有喻词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现代文筛选信息打下学习基础)。

学生讨论明确,用比喻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为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八、接着,从《再别康桥》切入,体会叠词的妙用,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三个问题。

1、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运用叠词。

2、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叠词?

3、思考问题: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揣摩语言,明确叠词的表达效果,为完成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做准备。

九、运用叠词,仿《再别康桥》的结构,写一首关于语文课的现代诗。(培养学生诗歌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二、速读全文思考问题。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

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探究讨论。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1、20xx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2、仿写对联。

五、阅读与写作: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特定时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处事物投入真情实感,学习朱自清的遣词用句,写短文一篇。(本教学环节重在知识转化与应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说课稿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

荷塘月色说课稿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荷塘月色说课稿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

1、提问: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全貌:路幽、树多、月淡边走边想:想现实边走边看。

出门看月下荷塘香。

荷塘浓。

颇韵。

家不光。

静色。

深夜回家去忆过去边走边忆江南采莲看近树远山。

《采莲赋》四没精打采的路灯。

《西洲曲》周热闹的蝉声蛙声。

2、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放录音,再品全文。

1、体会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苦闷心情。

2、品味课文“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朴素、准确的语言特点。

五、小结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金岳霖先生》。

荷塘月色说课稿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本单元是散文单元,要求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荷塘月色》是(文章体裁)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主要写了(主要内容)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寻求宁静,表达了作者(中心思想)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语言典雅、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写作特点)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品味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4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建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讨论法——团队合作,积极思考。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读写的良好阅读习惯。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触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典雅,意境朦胧。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作者是如何寻找宁静的?且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班级小组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