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实用13篇)

时间:2023-12-22 20:36:38 作者:文轩

除夕夜,中国人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等。以下是一些除夕庆祝的亲子活动,希望能给家庭带来更多温馨和快乐。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习俗与禁忌

-->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作文

一家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圆桌来吃年夜饭。在欢快的笑声中,新年的喜庆气息越来越浓。

我看到妈妈端了很多菜,然后我们一起举杯,这就拉开了除夕晚餐的序幕。

桌上的食物很丰富,最引人注目的是露出牙齿的螃蟹。

蟹足修长而优雅。当我咬了一口,鲜嫩的蟹肉展现在我眼前。然后我把它蘸了一点调料,吃了一口,这让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味的。

蟹壳怎么样?不用说,蟹壳几乎充满了美味的精华。美味的蟹黄和蟹黄是如此美味,以至于它们似乎让你走进一个仙境,飞向天空。味道又香又浓。当我吃完蟹壳精华时,我发现每个蟹壳都有一张笑脸。我想这应该是螃蟹给我们的新年祝福。

忙碌的除夕夜晚餐结束后,我和家人都靠在沙发上观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准备保持岁,并在12点后等待马年。不知不觉中,我睡着了。突然,我妈妈叫醒了我。是马年的钟声敲响了。突然,鞭炮齐鸣,一个接一个,现场变得热闹起来。

窗外,一簇簇灿烂的烟花在无边的夜色中绽放,马年即将来临。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来历简介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各地饮食文化。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

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由来和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搬救兵。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知道自己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救兵。可是玉皇大帝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神仙也都犯懒。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救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年”除“夕”

灶王爷一看,“年”神农的小儿子,还是个小娃娃(也就是年娃娃)小孩不高兴了,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候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年”传法宝。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这就是为什么每逢除夕夜都会放鞭炮的原因了。

除夕吃芹菜:勤快。

年夜饭不止是一家的团聚和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机会,长年菜中的芹菜,“芹”与“勤”谐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除夕吃猪手:发财就手。

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干什么也都会发财就手。所以这道菜式也是广州街坊最喜欢的一道吉祥菜!

除夕吃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们都知道腐竹是黄豆的衍生物。专家指出,腐竹与黄豆相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营养价值也更丰富,因此经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饮食习惯。

除夕吃年糕:年年高。

过年要准备年糕,是表示喜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有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在豫东则有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作文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挂灯笼等活动和习俗。

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性。,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的老者,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位老者马上披上红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连浑身发抖,逃回了海里,再也不敢进入村了。

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厚了。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来历简介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春节里,有香喷喷的火锅,一闻到火锅的香味就足以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春节里,可以放鞭炮,鞭炮是那么的神奇。只要用火小心地点燃,一颗颗“流星”就会从个小破洞里一窝蜂地跳到空中。春节里还可以走亲戚。今年我打算真的“走”亲戚去。从奶奶家走到外婆家,再穿过寂静的夜空回到奶奶家。春节里,许多人在守岁。每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我们大家就会在耀眼而热闹的夜空下欢快地放鞭炮,好不快活!

春节里,讨压岁钱是不可少的。每当我向爷爷奶奶讨压岁钱。他们都会笑咪咪的把一张崭新的一百元递给兴奋的我。我听爸爸妈妈说,大年三十的晚上,要把压岁钱放到枕头底下。这是为什么呢?妈妈告诉了我问题的答案。原来,这是防止一种传说中的小妖岁来害小孩。幸好岁没来过我家,不然我就要被可恶的岁害了。因为我前几年都没有把压岁钱放到枕头底下,连守岁也因为太困而没有守......

春节--一个隆重的节日,春节--一个赐给我快乐体会的节日!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习俗与禁忌

>除夕夜礼仪常识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祭祖。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还有许多有吉祥寓意的食品也会出现在年夜饭中。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岁。

传统节日除夕作文

一年一年很快来了又去,转眼又是一个年来到了。除夕是年的重头戏。我在除夕的夜里,看着红红的灯笼从各家的窗户里透出一节一节的喜气,看着楼下的院子里,大家兴高采烈地垒起来的火笼,看着年的气息和在孩子们脸上燃起的兴奋,我觉得很安慰。年就是一个聚集欢乐的日子啊。过去的一切和未来的一切,因为年这样的字眼,变得遥远而珍贵,或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一切都可以回忆,一切都可以开始,因为过年了!年三十就在眼前了。

今年的年夜饭,忽然想喝小米粥。

年年的年夜饭,好像都在变着法子吃得精美鲜香,连一贯的饺子都要吃出别具一格来。可今年,忽然只想喝一碗小米粥。问了家人,都赞成。于是,特意取了朋友送的本地产的小米,颇细心地淘好了,熬一碗小米粥给自己和家人。然后,就着先生做的猪肉炖山里的小蘑菇,一盘三姨自己家生的绿豆芽,一小碟榨菜,过年的小花馒头,在酒肉飘香的夜里,我们一家三口,喝着小米粥,清淡爽口,温软馨香,淡淡的香甜,淡淡的适意,一派小户人家家常的幸福。

有人说,有小米粥喝就是一种幸福。这话,好多北方的朋友都会听得懂。北方孩子的生命历程,大多是从小米粥开始的。北方的妈妈生了孩子,第一顿饭就是从小米粥起头的,金灿灿的小米粥给了北方妈妈充足的乳汁、营养、精力和健康,也给了妈妈的孩子一个富足的开端。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也许会见识到山珍海味,见识到精细巧工,见识到满汉全席。可是,就像一些朋友,天天喝着阿尔卑斯雪山上流下来的纯净水又有什么用呢?那仍然不是留在我们心底最初的味觉啊。我们后来经历过的所有荣华和瑰丽,都像一件华丽的袍子,包裹着我们的身躯,却无法掩盖住我们心灵里涌出来的渴求。在华尔街上行走着的精英和在某一僻远山路上走着的行人,他们也许笼罩着不同的身价,但他们一样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满足,有一样本能的喜怒哀乐。这就意味着,他们都会在心里,有着一些最初的向往,比如生命开始时那份小米粥一样清醇而简单的充足。

除夕夜里,最忙的不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员,而是短信吧!在忙着翻阅,忙着发送和编辑的时候,我深深体会到了亲情、友谊和思念,感受到了远远近近的牵挂与祝福!

在没有短信的日子里,我们来得及给朋友亲人写一封简短或冗长的信,寄一张贺年卡来表达我们的惦念和情意。但那样的问候因为经历的时间而显得宝贵的时候,也因为长时间的等待带给我们焦虑和不安。信件的双方会在一个不同的时空里感受彼此的心境,那份感受也许偶尔会偏离原始的本意。

短信比较起来要快得多了。我们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来感受到彼此的脉搏,如果对方愿意让我们感受的话。就像今天,相隔几秒之间,我们彼此的祝福就送达到对方的面前。我们无须说话,就可以知晓对方的心情,可以体会到对方的心意,可以听到我们的心跳,可以明白一切美好的祝愿。那些收到的话语,虽然有些是批量生产的祝福,却一样带着不同名字的体温和选择有个性地送达到我们眼前,让我们在会心的微笑中连接通彼此的心意。还有那些带着独特含义的专门写给我们的话语,一点礼仪,一点祝愿,一点关心,一点想念。每一点每一滴,都似三月的小雨一般,贵重地滋润到我们的心田。

有人不屑于短信的瞬间和浅显,说它是快餐文化。但在许多的时候,尤其像今天,还有比分秒可待的短信和电话更能够迅速而精确地表达我们的祝福的工具吗?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我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你在思念谁,知道你在呼唤着我的名字,倾听着我的气息,感应着我的想念,这就是一种年三十儿的幸福,短信带来的幸福!

除夕夜里,最热闹的当数围着旺旺的火笼噼里啪啦地放鞭炮,点花炮。不仅跃跃欲试的孩子们,连我们大人都会在那样热闹喧嚷的时刻激情澎湃。每年的除夕,领着儿子跑前前跑后地欢闹着放鞭炮也是我的乐趣。

前些年,我们国家好多地方禁放炮竹了。虽然少了很多安全隐患,清净了,安全了,干净了,可也少了很多过大年的乐趣。春节不像春节了,欢乐不完整了,大家不习惯了。后来,国家又开始定时定点准许燃放烟花炮竹,那些摩拳擦掌几年无用武之地的朋友终于又有了一个释放欢乐的地方,好些朋友都说自己在赶着点赶着地儿去响炮。

幸亏我们是小城市,一直可以有响响炮的自由。我儿子对响炮情有独钟。大概男孩子天生喜欢冒险喜欢激烈一点的游戏吧。儿子在半个月前就嚷嚷着要买今年的炮。路过卖烟花炮竹的地方,总是走都走不动,喜欢得不得了。后来,大包小包的买回来,天天还会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直盼着除夕夜快快到来。

除夕夜里,也常常是我,拗不过儿子的软磨硬使,会陪了他去和小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响炮去。他爸爸是响炮专家,会在午夜正式响炮的时候出场。我作为一个陪客,随时地被儿子征用。和往年一样,除夕夜里,当你看到一个不妙龄了的女子,在某一个大院里,陪着一大帮小孩点烟花玩炮竹,追逐着响炮玩,那就是我。我们当然是只敢点没有大动静的没有激烈声响的那些小小的花炮,特别是可以拿在手里的很安全的小花炮,都是我们喜欢的。在儿子的鼓励下,我渐渐的敢去拿着一些长长的花炮,转圈,看烟花飞舞。这种快乐很直接,随着烟花一下子就点燃了内心的兴奋。响炮让我和孩子们都欢喜地朗声大笑。我成了小男孩们唯一的大朋友,在他们天生的保护欲下,学会了在美丽的烟花中享受童趣。

12点左右,这座大院就开始热闹起来。旺火点燃了,邻居们都带着各家的炮竹和欢庆的心情聚集在院子里。平时难得见到的朋友,都一齐在这里会面,过年了,大家都赶着回家来相聚,赶着在这样的时刻,围着旺火,一齐迎接新年的钟声。煤块在火焰的'燃烧下红亮亮地发旺,伴着鞭炮声和微风,尽情舞蹈,也映照着周围大家的笑脸。煤炭笼的旺火,也许是山西边独特的风景吧。它象征着明年大家都会兴旺发达,事事兴隆,事事顺意。旺火越旺大家会越开心。旺火和笑脸,像人们心中最美丽的童话,在寒冬的除夕里实现。

大家围着旺火,孩子们到处奔跑着,男人们手里拿着香或烟,火光一闪一闪之间,炮竹就在空中炸响,礼花飞溅,烟花明灭,远远近近的炮声呼应着,传递着,整个小城在这样的时候在合唱着一首激昂的迎春曲。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大人们互相的祝福,听到了久远的人类流传下来的热爱生活的声音,听到了沿革的民俗中那份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向往,听到了欢乐,听到我们心底那份渴望,美丽富饶的梦想,听到了情意和甜蜜。听到了火红的心愿响亮的祝福听到了美好的一切,在绽放的礼花中,在旺火的燃烧中,纵情开放!

年夜前后,我和好多朋友一样,开足了马力,拜年拜不停。好像一年的总结一年的开始一年里的感情都要在这个日子之间尽情表达。是啊。我们中国人其实是很不会口头表达感情的民族。我们注重的是实在的实,是真实的真。好些深情的话都会藏在心里,用行动去诠释。一边还会嘴硬着,说些不相干的话。所以,在拜年的时候,我总是会下定决心,说些有点矫情肉麻的话,说些平时无法启齿的感性的话去问候亲人朋友的心情。然后安慰自己说:无妨无妨,一年表白一次嘛。

我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你们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对弟兄姐妹说:相亲相爱,幸福安康,是我最美好的心愿;我对老朋友老同学说:即使我们不常常见面,你们依旧是我不变的思念,是我一生最温馨的陪伴和支撑;我对新朋友说:认识你们,真好!人生中的那些美丽的相遇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让我们可以享受到希望和憧憬。我对天天陪伴着我看着我成长的伙伴们说:为了过去一年里你们给小米的所有关爱,所有宽容,所有友谊,所有理解支持和欣赏,所有纵容,所有温暖,小米爱你们!我对身边的家人说:因为有你们,才有我的一切。有先生的纵容,有儿子的听话和自觉,才有一个可以做喜欢的事的我,我爱你们!是啊!在这样的年夜里,我回顾着过去的日子,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有了这么多的爱,我的生活充满感激和活力,充满动力,充满温情。这样的爱给了我力量,让我可以不断地战胜自己,战胜困难和艰险,一步一步一天天向着明天走去。

在年三十的晚上,我对着即将开始的明天,多么想大声的说:我亲爱的你们,你们给了我的,让我一生都在沉浸,一生都在感动,一生都会无所畏惧地走过。每一段日子,都有那些值得铭记的关爱在陪伴。我知道,我们在不断地失去,不断地离开,但每一点每一滴的友谊,都在我心里。我感谢你们!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

我会很快地忘记那些忧伤过的日子,很快地记不起伤害和失意,但我一定会记得那些爱,在年三十的晚上,我要我自己沐浴在人间最美好的爱里,最纯真的感情里,我的明天要从这里起步,出发!

我接收到了你们的拜年,我接收到了!

我给大家拜年了!我祝我们过年好!天天好!春节愉快!天天愉快!

从来没有一个这样的节日,被最广大的中国人重视了吧。大家可以忽略到很多的日子,很多的情调,很多的情意,很多的期待,很多的应该,但年三十的这个日子,在全球中国人的心里,依然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要可以只要可能,大家都会放下手里的一切,急切地心动地向往地哪怕是买了纸尿裤那样艰苦地也要赶回家,和父母家人吃一顿团圆的年夜饭。有时,身体即使无法赶回去,心早已经飞回去了,在这样的时刻,心总是陪在亲人的身边。

正好看到了《同一首歌》在加拿大的演出,那个叫李小护的年长的华侨歌唱家唱着祖国的时候,眼角有泪在涌出。我知道,他在想家,想妈妈。或者想童年少年青年时那顿年夜饭吧。我的一个阿姨家的孩子,为了生计,已经好几年不回家了。那些年,到年三十的晚上,总会打电话回家,很细致地问及家里的一切,包括年夜饭的细节,甚至饺子的馅儿,问到火笼和对联,问到鞭炮,问到每一个亲人。电话挂了的时候,阿姨总会说:孩子想家了!是啊。那一刻,在外面的孩子,是怎么样一种急切和向往啊!今年,孩子们早早就回家了。他们说:我们一年的加倍努力,为的就是年三十的晚上,可以回家来陪父母和爷爷吃一顿团圆的年夜饭!

在这样的时候,还有思念着见不到的人。还有无法团聚的人,还有分居两地的亲人,需要电话来询问所有的细节。你好吗?你冷不冷?咳嗽了没有?你开心吗?你吃什么?玩什么,注意安全,愿所有一切的美好代我陪伴你,温暖你。那些美好的感情,在这样的夜里分外浓厚,明年和今年就在一瞬间,这样的时刻可以寄予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祝福。无论你在天涯海角,还是海角天涯,无论你离我多远,要穿越几个海峡,我们还是同站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心情下。年三十晚上,我们同呼吸,共欢欣。

年三十来了,四海的情意统统来了,我的祝愿和你的祝福统统来了。那些不朽的记忆统统来了。

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

玉皇大帝见百姓遭劫,已是十分怜念,又见大家馈赠厚礼,更感盛情难却,即下旨命身边的神农氏去除夕。神农氏思考到自我年老体衰,恐有不便;但这是御旨,岂能违抗?万般无奈之下,叫来了他的八个儿子,将除夕之事细说了一番。儿子们听了,七个哑然无应,独有那个叫“年”的儿子,最聪明,胆量又大,勇敢机智,当看到父亲有些忐忑不安,挺身走向前说:“父王放心,我去除夕。”年因排行老大,所以人称他为“大年”。

大年虽然慷慨答应,但神农氏总是放心不下,遂传来灶王爷叮嘱道:“今令大年下凡除夕,恐是凶多吉少,为难之际,求你助他一臂之力。”说完拿出一条红绫带和一支火枪,交给大年说:“这是祖传的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夕的眼睛,火枪喷出的火焰能够把它烧死。”

灶王爷带着大年驾着祥云,来到了下界,他们挨家告诉老百姓要挂红绫于大门上,只有一个财主偏偏不挂。腊月三十,夕来了,走了许多村庄,见家家门上悬挂红绫,不敢近身;当飘过财主家门口时,见没挂红绫,就闯了进去,眨眼,把财主全家吃了个精光。这时,大年和灶王爷赶来了,夕见事情不妙,大发淫威,张开血盆大口,朝大年扑来。大年往后一闪,取出火枪一按,火光直射在夕身上。这家伙欲往后退,灶王爷将红绫一甩,刺瞎了它的双眼,夕疼痛难忍,一命归了西天。

从此,天下人过上了安全幸福的日子,为了不忘大年的救命之恩,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命为“大年”,腊月三十定为“除夕”,成为民间的节日风俗。

传统节日除夕作文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在中国,除夕就是最热闹了。

除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称大年夜。除夕这天晚上鞭炮声不断,非常热闹。

现在就由我来说说我家是怎么过除夕夜的吧!在除夕夜这一天,我们家就会打鞭炮。早上,我还是照样睡我的懒觉,妈妈早早的起床打扫房间,爸爸也跟着妈妈一起干活。中午,我们还是平常一样吃着普通的米饭。晚上,便是热闹非凡,玩的很开心。

传统节日除夕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除夕都有什么习俗吧。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大年夜,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拼、热炒、点心等。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得福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传统节日除夕作文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返回目录。

传统节日除夕作文

除夕夜里,最热闹的当数围着旺旺的火笼噼里啪啦地放鞭炮,点花炮。不仅跃跃欲试的孩子们,连我们大人都会在那样热闹喧嚷的时刻激情澎湃。每年的除夕,领着儿子跑前前跑后地欢闹着放鞭炮也是我的乐趣。

前些年,我们国家好多地方禁放炮竹了。虽然少了很多安全隐患,清净了,安全了,干净了,可也少了很多过大年的乐趣。春节不像春节了,欢乐不完整了,大家不习惯了。后来,国家又开始定时定点准许燃放烟花炮竹,那些摩拳擦掌几年无用武之地的朋友终于又有了一个释放欢乐的地方,好些朋友都说自己在赶着点赶着地儿去响炮。

幸亏我们是小城市,一直可以有响响炮的自由。我儿子对响炮情有独钟。大概男孩子天生喜欢冒险喜欢激烈一点的游戏吧。儿子在半个月前就嚷嚷着要买今年的炮。路过卖烟花炮竹的地方,总是走都走不动,喜欢得不得了。后来,大包小包的买回来,天天还会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直盼着除夕夜快快到来。

除夕夜里,也常常是我,拗不过儿子的软磨硬使,会陪了他去和小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响炮去。他爸爸是响炮专家,会在午夜正式响炮的时候出场。我作为一个陪客,随时地被儿子征用。和往年一样,除夕夜里,当你看到一个不妙龄了的女子,在某一个大院里,陪着一大帮小孩点烟花玩炮竹,追逐着响炮玩,那就是我。我们当然是只敢点没有大动静的没有激烈声响的那些小小的花炮,特别是可以拿在手里的很安全的小花炮,都是我们喜欢的。在儿子的鼓励下,我渐渐的敢去拿着一些长长的花炮,转圈,看烟花飞舞。这种快乐很直接,随着烟花一下子就点燃了内心的兴奋。响炮让我和孩子们都欢喜地朗声大笑。我成了小男孩们唯一的大朋友,在他们天生的保护欲下,学会了在美丽的烟花中享受童趣。

12点左右,这座大院就开始热闹起来。旺火点燃了,邻居们都带着各家的炮竹和欢庆的心情聚集在院子里。平时难得见到的朋友,都一齐在这里会面,过年了,大家都赶着回家来相聚,赶着在这样的时刻,围着旺火,一齐迎接新年的钟声。煤块在火焰的燃烧下红亮亮地发旺,伴着鞭炮声和微风,尽情舞蹈,也映照着周围大家的笑脸。煤炭笼的旺火,也许是山西边独特的风景吧。它象征着明年大家都会兴旺发达,事事兴隆,事事顺意。旺火越旺大家会越开心。旺火和笑脸,像人们心中最美丽的'童话,在寒冬的除夕里实现。

大家围着旺火,孩子们到处奔跑着,男人们手里拿着香或烟,火光一闪一闪之间,炮竹就在空中炸响,礼花飞溅,烟花明灭,远远近近的炮声呼应着,传递着,整个小城在这样的时候在合唱着一首激昂的迎春曲。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大人们互相的祝福,听到了久远的人类流传下来的热爱生活的声音,听到了沿革的民俗中那份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向往,听到了欢乐,听到我们心底那份渴望,美丽富饶的梦想,听到了情意和甜蜜。听到了火红的心愿响亮的祝福听到了美好的一切,在绽放的礼花中,在旺火的燃烧中,纵情开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