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总结(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4 15:31:59 作者:文锋

学习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和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掌握好学习总结的方法和技巧,对我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这次我很荣幸参加初中历史教师专业适岗培训在线学习。在在线学习的日子里,虽然在学校里担任的教学工作较繁杂,但是我都抽空来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地观看视屏学习,并相应地通过“百度搜索”来拓展学习相关的资料。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倍感喜悦和欣慰,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在此期间,我认真地学习了《师德修养与教师队伍建设》、世界史课程内容解读、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内容解读等板块,收益匪浅。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的成长历程的进步,首先接触到课改前沿的理念,课改力行了十年之久,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大胆创新,但不能背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偏离历史的客观公正,不能脱离课标和学科说明,总之,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思想理念,是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教学,把课堂的主人演绎成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乐学、学会、会学。其次学习了许多历史理论知识,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智囊,澄清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知识体系,会使我今后的教学更加轻车熟路,会让我从事的教育事业锦上添花。

学习的目的是为专业化的成长,更是为了应用,指导日后的教育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我注重遵循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边学习边结合目前我初三历史学科教学实际进行深刻的反思。努力做到课前仔细推敲教学设计,琢磨教学策略,课后及时反思整改后努力的方向。在回想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因我曾经兼过语文,音乐,政治等学科的教学,所以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专研不够集中,进而影响了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此次较为专注系统地学习,使我更深刻地领悟了本专业的特性,更懂得了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的真谛,尤其是更懂得了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意义。

几点感悟:

1、在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得到的感悟。教师的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为中心。当前我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很少让学生去进行自我构建知识的体验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这次学习了新课标,我深刻地反思到,我应该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的精神。

2、在责任意识与工作态度方面的反思。教师是一项专业技术岗位很独特的良心活。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在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教书”与“育人”?我们以往多在意于教材内容的落实,而忽略了“育”的`贯彻。新课标的四大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我们工作的导航。

3、在知识、能力与水平方面的反思。我曾经认为,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胜任了,但是,现在看来若没有活水来,是很难胜任当前的课改需要的,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失去活力。没有不断更新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将会成为教学的“古董”。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我距离专业化还有很大差距,也感觉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实在是难于提得上是什么的经验,总感资历肤浅,不足以与同行们研究共同体智力贡献的问题,所以在“创新性成果”和“资源共享”两方面,我的任务完成得不够专业,我尚待努力学习提升。

总的感觉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上,我还达不到“专业化”的标准,我仍需要更多的努力。观念的更新很容易,但是要切实地行动,自我建构专业知识容量,并不是一朝而成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地学习,持续终身!我仍需继续努力。

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初中历史虽然不是主要的课程,但对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

供大家参考!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一、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使我对其有深刻理解,我虚心学习,促使自己对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的认识的转变。

二、使自己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今后自己会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

三、假期中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永无止境。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四、坚持历史史观,烟台张秀梅老师《美国经济的发展》的讲课录像,善于把乡土资源融于教学之中,融入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州张老师的一段视频,认识到以史为鉴,通古至今,李老师联系美国经济的发展,讲到中国经济的发展,金砖四国的概念,我们中国就是其中的一员。我国值得借鉴的实际问题,具有时代性,学以致用,加深对历史现实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自己要有一桶活水,让世界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必须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参考消息,合理利用影视作品,利用好网络这一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专家们谈以下几条:一、一分为二,引导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尤其对希特勒的评价,克服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他是一名战犯。二、关于拿破仑的评价,是“时势造英雄”没有法国大革命就不会产生这一人物。三、关于哥伦布的评价,一分为二,从印第安人的角度分析他是一个恶魔,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从欧洲人甚至全球发展的角度,他是一个创造了历史的人。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会端正教学理念,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总之,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更新了教育理念,我会实施于实际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今年,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如何更好的利用开发课堂资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以后的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帮助。下面将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下总结。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1.批改目的不明。2.重学轻练。3.要求宽松。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1.缺少思考。2.机械呆板。3.目标偏移。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二是使用“演绎法”。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总之,教无定法,任何理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践行。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历史学习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儿体会。

一纵观全局,把握知识线索。

学习每一单元、每一课时,首先找出知识脉络,一般情况下,除了课前导言外老师都会把这一单元、这一课内容做一概况、介绍、分析,一定要听好。这样在学习具体知识时,时刻没有忘记大环境、大前提,把人物、事件等置身于其中。这样对知识才能理解记忆,才能记得牢不混淆。如:为什么同样是保家卫国的邓世昌是民族英雄,而岳飞只能说是抗金名将。因为邓世昌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反对外国侵略,而岳飞是生活在宋代,抗金体现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的民族矛盾。

二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时间顺序性,也有联系性。如:记住朝代建立的时间,可知道朝代顺序,就会知道秦琼为什么不能战关公。同一朝代事件的联系也可从时间推断,如: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又设西域都护的时间为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前后有顺序有联系,也有因果关系,不要孤立的去记忆。

三归纳法。

对繁杂的知识点,可以列提纲,简明扼要又醒目。如清朝前期采取哪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时可按巩固边疆的的方位及恩、威两方面归纳总结。这样做既简化知识又不遗漏知识点。

四、图表法。

根据一些历史知识特点采用画简图、列表格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如三国鼎立可画简图表示其地理方位,并标出时间、建立者、都城。中国近代列强入侵可列表填出四次侵华战争及条约名称、时间、影响等。讲唐朝全盛时期可用曲线变化表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经济发展情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类比法。

可把同一时期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对比,如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与生活的同一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进行比较。中俄《尼步楚条约》的签定的时间可同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时间相比较。再如完成中国封建大统一的隋朝和元朝,其建立和统一的时间分别为581年、589年和1271年、1279年,尾数都是1和9,建立和统一的时间相差都是8年。相当于八年抗日战争。

六、趣味记忆法。

把一些难记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效果也不错。如后金建立的时间为1616年,改国号为清是1636年,谐音为一绺一绺、一绺三绺。八国联军谐音为“因祸得福,美日依靠”等。

总之,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寻求多种灵活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会越来越喜欢学习历史,学得会越来越轻松。

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

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

“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

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

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

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

历史知识虽浩如烟海,却是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网络。

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

如果说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就是子系统,要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在其头脑中搭建起整体上的历史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时间段知识点的学习,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不同时间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比较归纳学习。

比如,世界历史上册,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充分利用比较归纳异同,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背景与历史意义之间的联系,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国革命的特殊性。

历史地图是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提高辨认、说明、解释历史地图的能力。

如《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带文等方法抓住重点归纳,便可掌握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

再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条线上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同学们了解了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应该重视历史的学习方法,这样在学习中我们就会发现历史的学习其实也是很有趣的,这样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帮助我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

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

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

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其次,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

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

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

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

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适当布置练习题。

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业练习一定要在尝试回忆、阅读教科书之后进行,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

为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一两个单元讲完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测。

检测时题型可以多样,但要突出重点知识,不必出一些难题、怪题。

当发下试卷时,应首先纠正错误,并帮学生弄清为什么错了,力争减少以后在这些题上再出错误。

最后,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带着问题读材料。

重视材料出处。

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规范做答。

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1.仔细阅读题干,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限定语:“最”、“主要”、“根本”、“直接”、“不正确”、“不属于”、“不同”、“相同”、“无关”、“准确”等,注意时间、空间、人物等,力求读懂,尽量揣摩出题者的用意,明确考查的内容、出题者的要求以便正确回答。

2.读懂每一选项包括材料(史料)、图片、漫画、表格等,尽可能的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和教材相关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名、著作名称、历史名词、重要的历史概念等。

3.对照题干和选项仔细甄别,注重第一感觉。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

(2)排除法是最常见的方法,如在组合式选择题的解题中多运用这种方法。

(3)对于所选选项一定要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或依据。

(4)所有选择题大致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的,答案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定要注意时间顺序。

4.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要尽量避免: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初中历史学习经验总结

学习历史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学习经验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担负着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多项的任务。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

教案。

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

课件。

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储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矗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一篇论文发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

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今年,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如何更好的利用开发课堂资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以后的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帮助。下面将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下总结。

(一)备课中的问题。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2.重学轻练。3.要求宽松。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2.机械呆板。3.目标偏移。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二是使用“演绎法”。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总之,教无定法,任何理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践行。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学习初中历史的一种方法,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第一步课前认真预习。首先,通读两遍课文,对于那些不认识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还要明白这些字在课文中的含义。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提纲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师上课时的板书。但必须体现出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名称、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及把自己要提的问题也写出来,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第二步上课认真听课、思考、笔记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并结合目标案,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与老师的讲解不一样,自己还有那些地方没有预习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老师是否讲了答案,如果讲到了要立刻记录下来。老师讲完后,自己要详细回忆一遍老师讲的所有内容,想一想,还发现了哪些新问题。如果有,还要在课后向老师提问,获得答案。

第三步课后复习、巩固首先,再读一遍课文,再看一遍预习提纲,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修改提纲。

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记一记,然后写出来。作业不能拖,要及时完成。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最后,不要忘了,过三天,要把学过的内容再快速读一遍,以便及时巩固。第四步阅读课外书籍或做课外练习,扩充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籍或做课外资料上的一些练习题,这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而且所学的知识更不会忘记。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充分利用时间+正确的方法;成功永远属于勤奋者。

初中历史学习经验总结

欢乐学习、学习欢乐——这是我学习的最大体会。

仅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学习才会与你成为好朋友。

学习就是要开心地学,要尽情享受学习所带来的欢乐。当我们学会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丝兴奋与自豪。当我们苦思冥想,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做出了一道很有挑战的数学难题时;当我们写作文仔细推敲每一个字词,完成了一篇优美的作文时;当我们付出了时间,付出了心血,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了一幅秀丽的画卷时,我们的心头难道不会涌上一种喜悦、激动、自豪之情吗?切莫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要明白我们是在为自我而学习,不是为了家长,不是为了教师,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学习的。我们所学的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知识,都能使我们开阔眼界,都能点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例如:在做数学难题时,我会把这个过程当做一场我与困难的战斗。我望着那个的难题,大脑一片空白,丝毫没有头绪。我反反复复地读题,绞尽脑汁地思索,但仍没结果。那些题目仿佛在和我作对一样,把解决问题的钥匙深埋起来,就是不让我找到。我开始绝望了,我退缩了,我产生了放弃的想法,我打算向我面前的困难缴枪投降。可是,我又转念一想,我怎样能够向这个小小的“拦路虎”投降呢?要明白,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不能够轻言放弃,我必须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战胜它!我必须要赢取最终的胜利!我闭上了眼睛,长长地吸了一口气,调整好了自我的心态,使自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暗暗给自我打气,鼓舞自我的斗志。这时我再重新仔细读题,从不一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努力寻取题目中有价值的语句。一遍,两遍,三遍,渐渐地,解题的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此刻了我的眼前,我摸索到了解答问题的金钥匙了,我眼睛一亮,顿时动力大增……我最终攻克了这个难关,我最终战胜了这个困难。在我与困难的战斗中,我胜利了!小小的困难选取向我投降了!这种战胜困难的成功让我自豪,让我兴奋,让我难以言表。我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更享受解决难题的成功喜悦。

我就是这样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与学习成为朋友的。

欢乐学习、学习欢乐,让学习融入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历史学习总结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高中历史学习总结

不少人都认为历史这东东就是死记硬背,可是这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这背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背好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有知识框架的头脑观念。这一点相信在校的老师们都会讲到的,当时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考试就考“血与肉”的内容。对“骨头”并没有什么考的。可出了高中校门,进入高校学习,你会发现真的很重要。我与一些学历史的同学聊天时,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尽如人意,只能模糊的记忆住人物、地点。时间也是记得零零碎碎。这样学习历史,不能把历史学活。只能对历史产生很大恐惧与排斥心理。

这个知识框架,就是辅导书上常有那些条条框框,很多人对这并不太重视,可是这就是记忆的窍门,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做题目累了或者看累了以后,可以把这拿出来翻翻看看,也可以回忆、自己动手做做这些条条框框,并且不断的提问自己,诸如两次鸭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列强行使路线、签订哪些卖国条约、具体内容等等。等你熟练的掌握了这些,相信你自己会突然发现变得好强,而且是一下子能说出一大串,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点带动了许多,而能做这点的话,相信历史中最让人头疼的时间年代关也会很快的通过的。这一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能把这关过了,相信会在今后文科学习中,可以说是所向无敌的。你会发现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知识不是独立的,仿佛成了一张网。自己只是在编网,或者说填空而已。年代会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座标。指导你如何放东东。个人认为学文科基础就是文学与历史了,一个注重幻想、一个注重现实。学好这两门,其他文科就会很轻松的。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了。也有不少人提出记年代用什么巧记的方法,诸如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9年,可以理解成商鞅在变法前喝了三壶酒,金的灭亡是公元1234年,可以理解成1234金灭亡„„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偶尔一用,但不能作为记年代的最好办法,必须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年代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顺口溜,不可能都能联想一些事物来吧。如果为了一个年代,而生搬硬套许多口诀出来,那就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了。记不得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到一点。”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学历史,不能只局限与历史课,历史书上。其实很多地方都能学到的。比如语文课上的人物,地理课上的地图、思想政治课、英语阅读理解,都能有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只要大家用心去记,用心留意,相信会给你的知识框架带来许多许多。你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学会许多别人也看到,却没有掌握的知识。这也许就是武侠片中常说的“悟”字吧。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初一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

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

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及时巩固训练。

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

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初二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初二历史学习方法

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的学习也是一样,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二历史学习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它的动力,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一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水平的高低往往会表现在一个的修养上。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多读书,多关注热点话题。

不能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课本上,当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的足够熟练,我们可以去多读一些课外书,像《史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历史的课外书。课外时间也可以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书上没有的对历史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大众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这对我们学习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如何学好初中的政治和历史?以上就是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一些简单而重要的方法。无论学什么都要先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初中政治和历史的学习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根据自己的爱好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减轻学习压力,对于知识点的拓展,新闻联播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看法。

/1。

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2。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荣(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精华在线的几位历史老师,在教学当中,都非常注重帮助大家列好知识框架,可见这一点,在历史的学习当中,是极为重要的。

/3。

使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杨振宁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新的历史学习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追求,增加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4。

再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5。

还有,就是适当布置练习题初中政治。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业练习一定要在尝试回忆、阅读教科书之后进行,作业要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要照书抄,要尽量根据自己的记忆写出答案,确实写不出来,再看看书。

为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一两个单元讲完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测。检测时题型可以多样,但要突出重点知识,不必出一些难题、怪题。当发下试卷时,应首先纠正错误,并帮学生弄清为什么错了,力争减少以后在这些题上再出错误。最后,为扩充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这样就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和关心下,一如既往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支柱,围绕中考指导、有效教育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开展备考研究等新型教研活动,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尽力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全组老师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教材的内涵,在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的适当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共同探讨如何上好课。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八年级组做到组内统一备课、基本上统一进度、统一讲义、统一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七年级组编写历史学案与练案。

本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我校政史获a+23人占7.4%,a:23人占7.4%。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1、2班,七年级1、2班共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组织和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保持经常听本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遵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循循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基本能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长,复习内容较短,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就会有效果的。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出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制作各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还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取长补短。并且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

布置作业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良好。存在的不足包括:

1、本人存在惰性,平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严;

2、辅导不够,应多深入课堂,给学生以指导和辅导。这些都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总结

20__——-20__学年度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用心参加备课组活动和晋江市的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

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资料,我还用心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完美。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资料、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

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善。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取一些有利于学生潜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透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语文教学,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仁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高中历史学习总结

当前的高考,历史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注重习题课,精选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说到底,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核心。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学着教师的做法,自己独立评析题目,运用有关原理来解析问题。这样就内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功感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关于高中历史课教法的研究与探索1、目前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具体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

初中历史学习心得

通篇阅读并认真学习了《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作为新岗教师的我有很深的体会,下面就结合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特点以及自身经验,简要谈谈我的几点感悟:

一、学好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趣引学”应该就是此道理,所以在初一新生第一堂历史课上并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根据初一新生的特点量身而定做了一堂课,通过讲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他们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用他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带动课堂氛围,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课堂。只有有了如此的推动力才有日后的勇往直前。

二、预习、听课、复习,三个音符三重奏,汇成魅力音乐。

课前预习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对于初一新生却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没有找到预习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耐心的反复重复叮咛才有效果,所以说只要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定能有所收获。

课堂听课,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很多初一新生因为环境、学习的改变课堂上无所适从,总感觉慢半拍。今后的教学中,多和学生探讨如何听历史课,正如学习方法中谈到的可分为“读”、“听”、“思”、“记”四个方面。 “读”,即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有关教材内容,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线索。 “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 “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的历史内容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 “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的思路、抓住听课的重点,并且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像语文式、提纲式、问题式、地图式、线索式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选择方法时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最好方式。

记笔记是听课过程当中的有效辅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笔记之前,心里要打好铺垫,做好预习工作,有针对性的记录重难点、疑惑之处。能读懂老师的讲解意图,把握时机记录。记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规律可循,干净、整洁、有条有理。整理过程中要敢于提出质疑,时时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运用复习的手段,巩固学习效果。温故而知新,及时回头望望,看的次数多了遗忘的就会逐渐减少。复习方式多种多样,但都要求学生真正去落实,去行动。

三、运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将枯燥地背诵历史变成有趣味地快乐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中讲到的数字代表、提取字头、谐音趣味、顺口溜、讲解记忆等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已有的历史常识经过人为地加工处理,会收到惊喜的效果。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让背诵一段历史很难,但是如果将这段历史合上音乐的节拍,变成歌曲,我相信会是另一番景象。

通过学习方法指导,也给我自己上了一堂学习历史课的方法,简言之,要想学好初中历史,要先爱学,有动力才能走的更远;然后还得坚持走自己的路,半途而废,永远都到不了理想的彼岸;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懂得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最大价值的人,才能潘高峰,赏无限风光。作为新教师一定继续认真研究方法指导,并严格落实,用方法指导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在教学实际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相信持之以恒,定能有出色的成绩。

今年,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如何更好的利用开发课堂资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以后的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帮助。下面将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下总结。

(一)备课中的问题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 2.重学轻练。3.要求宽松。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2.机械呆板。3.目标偏移。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

二是使用“演绎法”。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

第四是急于求成。

总之,教无定法,任何理论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践行。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