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模板21篇)

时间:2023-12-11 19:12:16 作者:梦幻泡

调研报告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不宜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调研报告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区位于******市区西部,是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辖3个农业办事处,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万人。近年来,******区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起步早、投资大、进展快的良好态势。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08亿元,开工建设5个新型社区,建成94栋多层、5栋高层,在建124栋多层,安置群众16000余人。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定准位。******区人均耕地少、城乡界限不分,多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群众迫切希望过上现代城市生活。近年来,西部产业集聚区快速推进,南水北调和人民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给******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区明确了用城市化理念、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心城区拓展、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北部后花园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相结合;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推进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形成以城市化为方向,以新型社区为引领,加快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适龄农民变工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区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对全区35个行政村统筹考虑,按现代城市化的标准统一规划了12个新型社区,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目前,全区新型社区建设呈现了建成2个(和顺社区、南敬新村)、在建3个(和美社区、朱村美苑、店后新村)、筹备4个(和祥社区、东王封新村、李封三村、星月花园)的良好发展态势。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2500余亩,对全区城市化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强化措施抓推进。为加快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区从制定落实政策,科学分类推进,做强产业支撑等方面强化措施,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政策引领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为了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区成立了高规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政委和指挥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大投入、保障用地、房屋产权等八个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制定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征迁安置工作整体方案》、《集聚区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工作程序》、《关于对农村老龄人群实行养老补助的意见》等保障措施,实行住房、就业和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安置政策,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分类推进。对北部山区村,围绕北部后花园建设,在实施“一村一品”、开发山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搬迁并村工程,将小而分散的自然村迁建到交通相对发达、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南部平原村,按照集中布局居住、实现就地城市化的要求,把9个村规划整合成造店星月花园、朱村美苑、店后新村和南敬新村4个新型社区。其中,朱村美苑社区规划整合3个村庄,一期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21栋住宅楼,可解决844户群众住房问题。对4个城中村,围绕规划建设的特色商务区,积极推进城市化改造。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衡宇小区、东福园小区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对集聚区范围内的村,集中规划建设城市化社区,实施整村搬迁。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开工建设了和美小区(二期),和祥社区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使集聚区内9个村的农民直接融入城市社区,享受城市生活。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不仅仅是盖新房,更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创造条件。1、做强工业。依托西部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目前,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上市公司4家,股权上市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2、做优农业。坚持培优扶强,特色发展。培育了淼雨等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了6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3、做实服务业。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以休闲旅游、物流产业为重点,引进晚晴度假村、武钢物流、万兴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培育三产的主导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速提效。

(三)创新机制破瓶颈。******区针对城区可利用土地少、资金投入大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积极研究利用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加快新型社区建设。一是建立集约化土地优先供应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灵活运用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节约的土地优先调剂为建设用地,优先满足试点社区建设使用。******区明确了“向沿山要工业用地,向浅山要城市建设用地,改造旧城区向空中要地”的方向,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采取原址翻建、合村并点、建新拆旧等方式进行土地资源整合,挖掘土地潜力,有效缓解了在农村和城中村建设新型社区的土地制约。近年来,除腾出5000余亩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外,还腾出1000余亩土地,保证了新型社区建设用地。二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针对建设新型社区资金需求量大,而财政扶持资金有限的情况,******区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为社区建设引活力、添动力。重点探索三种投入建设模式:1、政府主导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主导作用,强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投资2.1亿元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和美社区(二期)。整合涉农引导资金,改变以往“洒胡椒面儿”式的资金投放模式,整合1200万元涉农资金投入新型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依托中财投资公司开展信贷融资合作,引入交行资金8000万元。2、市场运作型。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和祥社区正在和中国建筑等开发商洽谈合作事宜,预计可引进资金6亿元。3、自筹自建型。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筹自建。朱村美苑社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北朱村群众自发集资1.2亿元,建成了朱村美苑北朱村项目一期;南朱村筹集资金3800万元,开工建设了朱村美苑南朱村项目一期。三是建立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区在新型社区建设前、过程中和建成后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实现利益的充分保障。在社区建设前,对于新型社区的选址、功能布局、户型楼层等都充分征集群众意见,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建设过程中,成立由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组织,从项目变更、工程质量到征迁补偿,全程监督,努力把新型社区建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在社区建成占补平衡后,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全部留给农民,让群众真正拥有自己的财产并实现增值。和美、和顺社区按照每人38平方米(28平方米的安置价房和10平方米的成本价房,其中安置价为50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安置。朱村美苑按房屋的成本价出售给村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四)城乡统筹共发展。******区改变传统的建一个社区配一套基础设施的老办法,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通过科学规划,统筹使用,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向新型社区靠近,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光华路、许官线、林场路和中冰线等城乡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6700万元开工建设了的******区污水管网工程,投资7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二是统筹城乡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学校结盟共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就业。在所有农业办事处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在各村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积极与集聚区新入驻企业沟通,建立用工发布制度,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850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涉农居民已占到农户总数的70%以上。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到了无缝隙、全覆盖。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补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20共发放失地农民养老补助19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配套政策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是规划、土地手续。作为城区,缺乏规划和土地的自主性。自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有关部门的规划、土地、融资等配套措施未出台。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优惠政策落实难,前期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水、电、气等配套费按城市社区收取,标准高,增大了入住群众负担。

三、工作体会。

认真研究思考近几年的新型社区建设,我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也是下步努力的方向。就是“三个突出,三个重在”:

一、突出配套设施,重在加大投入。什么叫实现城市化?单从感觉上,就是居住条件好了、环境好了、交通方便了、小孩上学近了……这些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却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最上心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做好。分两步走:()一是选好址,定好位,做好规划,引导汇聚方方面面力量,加快谋划,加大投入,把水电气暖、卫生交通等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让老百姓愿意住、住得下。二是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社区管理等全面的城市化。

二、突出内生动力,重在顺势而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事情再也不能干了。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办法,可以带来政绩、可以带来税收、可以方便考核。这些都是从政府主导层面考虑的。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这就是所说的“人的城市化”。在新型社区建设模式上,应从政府主导逐步过渡为市场主导。城市化毕竟是人心所向,要有典型、有样本,抓住重要工程建设的机会,抓住产业集聚区发展机会,抓住农村群众迫切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以村为主体,引导农村分期分批实现城市化。

三、突出政策支撑,重在协调服务。做为城区,规划、土地等都必须符合市里统一安排。市里要制定新型社区建设的激励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对新型社区建设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强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监管服务,谋划农村变社区以后的组织建设,由钢筋水泥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变成有血有肉欣欣向荣的城市化。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县城和重点镇在城镇化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制约因素,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安排,我们赴xx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xx县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具备大规模城镇化的基础,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xx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xx县位于长江北岸,安徽省中部,隶属xx市。面积约2433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323个村(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在无城镇。县域户籍人口为142.0万人,常住人口为97万人。20,地区生产总值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人均gdp18907元(折合299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7.6:55.6:26.8调整为17.3:57.6:25.0。财政收入20.31亿元,同比增长14.34%。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其中,城镇投资138.0亿元,同比增长31.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百强县中排名位于中游偏上,连续多年进入安徽省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

23个乡镇,从类型上来看,农业型城镇9个,工业型6个,综合型5个,旅游型3个。从人口规模上来看,城镇人口在10万以上1个,2-10万2个,1-2万6个,5000-1万10个,5000以下4个。

1.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以前,xx县城镇化率缓慢增长,“十五”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2015年撤乡并镇后,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由36.1%提高到2015年的47%,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

2.人口加速向县域和重点镇集聚。“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快速发展,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就业岗位需求增加,县城和重点镇吸纳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县城所在地无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从2015年的15.2%提高到2015年的18.7%,石涧、高沟、襄安、白茆四大重点镇人口比重从年的18.9%提高到2015年的27.3%。

3.跨区域人口迁移规模逐步扩大。近几年,xx县新增城镇人口日趋多元化,每年吸引跨区域迁移人口不断增多,由2015年的4847人提高到2015年11141人。主要来自大别山区、河南省和皖北地区,集中在县城、高沟镇、襄安镇等产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由于工作稳定,工作年份较长,选择在工作地定居下来。作为安徽省8个重点开发县之一,xx县在吸纳外来人口,特别是皖北劳动力转移还有巨大潜力。

4.产城融合发展态势显现。xx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高沟镇大力发展电线电缆产业,培育壮大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吸纳从业人员3.5万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随着城镇人口的大量积聚,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建成区达8.6平方公里,商品房达到60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3万平方米,安置房6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三横路网”格局,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亮化,酒店、宾馆、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城镇功能完善、效率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同步推进。xx县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美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人口向中心村(社区)和小城镇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15年,全县已全面建成15个省级、6个市级美好乡村示范点。随着人口的适度集中居住,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障了当地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推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企业)流转,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流转土地68.4万亩,其中耕地57.2万亩,耕地流转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6.9%,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城镇化刚刚起步,规划比较薄弱,整体规划水平还偏低。一是规划滞后。有的镇是“先产业后城镇再规划”,规划滞后于城镇发展,导致了财力、土地等资源严重浪费,也为未来城镇管理埋下了隐患。二是系统性不强。有的镇只有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缺失,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导致城镇过程中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缺乏合理引导。三是缺乏前瞻性。对城镇远期发展研究不足,规划只考虑当前发展态势,导致的规划,5年就失去了引导作用,出现规划赶不上建设的局面。四是脱离实际。忽略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盲目追求城市面貌,不仅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也构成了较大影响。

2.城镇功能严重不足。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调研的几个城镇,多数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必备的镇政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二是配套服务滞后。除县城外,只有少数几个镇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商贸、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城镇在人才和项目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要素支撑能力偏弱。一是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由于小城镇没有独立财政,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多数镇仅有1000多万的财政支出,情况较好的高沟镇,财政收入8.1亿,上缴县财政后,仅有7000万可用财力。县域城镇化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xx县城投公司有80亿的可抵押资产,但往往出现融资难和融不到资金的现象,资金保障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需要。二是土地指标短缺。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由市县统筹安排,由于用地指标尚不能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层层分到重点镇的可用指标就更少,城镇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新型城镇化。

供大家参考借鉴。

为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调研工作,我县通过组织座谈、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等形式扎实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工作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围绕“一河两岸、新老融合,南延东扩、产城对接”发展思路,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园区当作城区建、把乡村当作社区建,加快推进了“山水、美丽樟乡、生态福县”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速提质,截止目前,全县户籍城镇人口8.3万人、新增落户城镇人口1568人、常住城镇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0.2%。

1.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城镇科学发展。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摆在城镇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启动实施了县城第三轮、各乡镇总规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编制修编,完成了全县3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同时,为保护县内历史遗留建筑,还完成了金田乡银圳村和竹江乡沙溪村两个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按照城市建设“既重视面子、也重视里子,既重视地上、更重视地下”的要求,投入资金111.5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县城(含工业园区)约9.6平方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了城镇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等制度,实现了城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确保城镇建设始终延着规划确定的方向前行。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精品建设,着力促进城区景区“互动”、园区城区“对接”、城市乡村“融合”。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了道路提升工程,修通了公园路、站前大道和百福门至湛田桥等景观道,完成了武功山大道、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框架。重点推进了品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了泸水河大道和泸水河两岸亮化提升工程,改造新建了中山场公园、思成小游园等街头绿地20余处,县城绿地率达42.6%;广场、文化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入选首批吉安市立公园,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力推进了功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了天然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排污、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镇村建设。我县国土面积2796平方公里,下辖7镇12乡,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集镇1个,为县城所在的平都镇,2万至5万人口的集镇8个,分别为横龙镇、严田镇、枫田镇、洲湖镇、山庄乡、寮塘乡、金田乡和洋门乡。近年来,我县突出镇村联动这个核心,积极推进6个乡镇的扩权强镇试点,以“九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了乡镇集镇的综合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圩镇环境,做旺集镇人气和商气,涌现出了洲湖新区、泰山风情街、洋溪新农贸市场、横龙移民新区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品位深、有看点的精品示范点,特别是围绕我县省百强中心镇洲湖镇,依托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洲湖新镇区项目,全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南乡片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与此同时,我县还稳步推进了81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安茅线、吉福路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冈口村塘下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4.加强规范管理,优化城市环境。一是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全面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二次复检。二是加强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获“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称号,并通过了省级生态县验收,目前,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9个,总量在全省排前列。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出台了《**县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县城市管理一、二、三类责任单位和门店考评方案》、《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五个二”管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三全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了12319城市管理热线、“数字城管微信平台”,构建了数字化城管统一指挥,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城管综合执法、责任单位分工协作的“1+3”城管新模式,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变被动补救为主动处置、变推诿拖沓为快捷高效,实现了城市管理高效化。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政府投资工程“五个二”监管等方面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市推广。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组织开展了县城违规占地种菜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两违”建筑巡查和清理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5.强化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县财政在城镇建设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已达16.76%,为加强城建投融资工作,缓解城建资金压力,我县于2019年和**年分别成立了**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平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两家城镇化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9.3亿元,共解决了20余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公用设施的建设资金。目前,我县正积极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借用还一体化、投建管相分离、实体化运作机制,并探索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融资项目。

6.开源节流并举,保障建设用地。一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积极盘活城区、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国模范县”;截止目前,县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1.63平方公里,县城存量用地21.5亩,工业园区存量用地1000亩,清理闲置土地63.47亩。二是用好政策把握机遇,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4.25万亩,获批立项土地“增减挂”项目3359.56亩,增加建设用地482.95亩。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动态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2019年至今共清理违法违规用地153宗。

7.推进均化等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发展核心,坚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推进全县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落户、住房、社保、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方面,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截止**年,全县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5.1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2.2%、25.1%,合计占比达37.3%。工业园区和服务业企业已成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落户方面,面放宽进城人员落户条件,对有意落户的城镇就学、就业、经商、投靠、居住公民,不受房屋、计生证明等限制,即可在城镇落户。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符合条件的,可以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常住户口,并对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按照登记即办证的原则,实行居住证“两栖”制,保留原享有的农村权益,同时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年共办理各类农民工落户城镇1653人,另外还为3876名外地农民工办理了居住证。住房方面,我县从2019年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先后开发了“安居小区”、“和谐小区”和“园区小区”三个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全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3374套,其中廉租房2492套,公租房804套,经济适用住房78套,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构建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住房补贴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了旧城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并结合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对9个50户以上无物业住宅小区进行了改造,2019年至今共完成拆迁11万平方米,改造1136户,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高。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了晶宝幼儿园,实施平二小异地新建工程,实现职业技术学校成功“退城进园”,城关中学扩容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整体回收了华泰学校并进行了重点改造,积极改善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100%就近入学。卫生医疗方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外科综合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了泰山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硬件设施。通过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保方面,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参保模式,尽可能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都能参加并享受养老、工伤、生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已达到18.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4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861人。养老方面,制定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县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竹江、赤谷等2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改造提升了枫田、洲湖等17所乡镇敬老院。出台了《**县推进新一轮敬老(光荣)院建设管理提升实施方案》,实行了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并将县直单位帮扶敬老院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

虽然近年来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集镇规模普通较小,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违章违规建房,余土废渣、临街洗车污染路面,城区集镇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紧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秩序井然、和谐宜居”的目标,积极策应市里确定的-吉安-永丰和-永新-井冈山-遂川两个城镇发展轴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一)打造亮点,力促县城品位大提升。围绕城区当景区建、项目当景点建的思路,按照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开发的要求,继续推进城东、城南、公园路“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安林大桥至安平电站路堤结合景观工程等续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城东路网等新建项目建设,着手开展瓜畲至横龙绕城公路的规划设计。按照成荫、成景、成林和出彩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蒙岗岭公园和泸水河两岸、泸水河大道和武功山大道两边的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按照市中心城区“两带一区”建设模式,沿枫田车田至横龙石溪一线,启动县城泸水河两岸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加强沿河沿路规划管控,突出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整合,打造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郊野田园观光休闲带。沿安林大桥、凤林桥、**大桥,着力打造泸水河内环线,重点抓好沿线道路的畅通,泸水河两岸建筑空间、立面风格的管控和整治,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退让有度的红线和疏密有间的绿线,进一步提升泸水河“金腰带”景观品位。

(二)狠抓整治,力促环境优化大提升。扎实开展“三改四清”攻坚行动,认真制定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改旧城、改旧村、改旧厂,清河流、清广告、清违建、清菜地”,推动宜居环境再上一层楼。按照“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模式,继续推进文化路、滨江南路、蒙岗路等城市棚户区、无物业小区、渡河城中村以及部分城边村、小街小巷改造,全面完善拆迁安置地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积极利用边角废料地块、闲置土地资源,多建生态小游园和停车场,满足群众健康休闲需求。立足治脏治乱治污,完善垃圾中转站、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以铲除户外广告、清理违章搭建、开展护城河截污清淤等为重点,促进路面立面和水面河面的清洁化,打造更加秀美的城市环境。同时,积极策应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样板县”,真正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色崛起。

(三)以点带面,力促集镇面貌大提升。全面推进6个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重点将已经明确的相关事项落实到位。以“九个一”建设为抓手,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商贸大镇、工业重镇和农业强镇,力争年内每个乡镇集镇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中心公园。强化沿线整治、带状推进,推行乡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合理、功能明显、特色鲜明的镇村布局体系,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重点沿瓜泰旅游线、安茅线打造2-3个精品示范点、1-2条精品示范带。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泸水河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为试点,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四)强化培育,力促城市产业大提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积极策应旅游强县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既围绕做旺产业强化服务业配套支持,也注重培育新型业态形成多极增长。加快推进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城南国际等项目建设,尽早启动城北汽车站和城郊汽车专业市场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扶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消费需求。统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和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并推进老年公寓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拉长服务业短板,促进各种业态互动发展。

(五)注重民生,力促公共服务大提升。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改革,重点在市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就地城镇化,提升城区和小城镇聚集效应。大力扶持就业创业,以“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尽快完成二期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16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社会福利院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高社保标准,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扩面工作。继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加快平二小异地新建、**中学扩建、华泰实验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城东学校、县城幼儿园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继续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六)健全机制,力促长效管理大提升。以科学规划引领管理升级,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电力、道路、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快完成县城和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规划完成80%以上。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着眼于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特色,**年完成1项以上城市设计试点,并将城市设计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条件。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完善数字城管“三全”平台,建立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各类违法综合执法、县直单位“门前三包”的三轮驱动机制,探索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制度以及征用地、预留地、安置地台账清单式管理制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年度调研报告: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思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既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因此,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项重点任务持续发力、务求实效,坚持重点和基础两手抓、两手硬,各部门各尽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倒逼落实的压力,让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真正落地生效。要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受益,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只有全市人民都行动起来,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目标才会成为现实。到了那一天,生态文明建设就能真正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特色,最亮丽的名片。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现结合我县近三年来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近三年来,我县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管理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有的经济及产业基础优势,把城乡建设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做靓城西区,提升城北区,完善老城区,保护市,联动镇”的城市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发展新格局。至2013年,县城区建城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城区绿地率达39%,城区绿地覆盖率达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平方米,自2011年以来,城区人口年递增2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年递增2个百分点,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1、立足长远,把握中心城区发展定位。按照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3年),确定到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至中期2020年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2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至远期2030年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近三年来,按照集约开发,专业集聚,功能提升,协同联动四大原则对县域产业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结构,第一产业依托粮食、水产、禽畜、蔬菜等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了科技示范园、综合养殖场、食用菌、乌鱼养殖基地、养鸽业、丰收辣椒等生产基地;第二产业以“项目大集中、产业大集聚”为总体思路,推动工业项目往和工业园区集中、构建县域工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布局以物流、商贸、职主培训、旅游业为主,在电力特色基地建设打造物流基地,以相关产业的生产资料仓储、配送、转运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区域建设生活物流基地,以发展绿色农产品及生活物流,在城西公路边建设一流的红都国际建材商贸城;在区域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精品;在城区中心建设劳动力技能职业培训中心,形成职教园区。近三年来,全县年均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万余个,转移人口均10万余人(其中第二产业3万余人)

2、全速推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

(1)中心城区建设快速推。近三年,全县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达106亿元,2013年已实施60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72.14万元,其中市政工程项目12个,总投资6.89亿元,功能提升项目25个,总投资11.67亿元,民生保障工程项目7个,总投资5.69亿元,房地产项目16个,总投资47.896亿元,一年来城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居住用地面积0.23平方公里,城区道路建设用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城市绿地面积0.5平方公里。城区扩改的道路有外环东路、公路拓宽改造、至快速通路,大道,城北路网横二路,城北路网横三路,城北路网横四路,城西北延伸,城西横二路,干越大道改造环城东路改造等。道路建设总投资达5.73万元,同时,中心城区的水、电、气、公交、客运等设施不断完善和加强。

(2)城乡规划调控日益增强。近三年来,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规划,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城北片区详细规划、城东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推进了中心城区供水,雨污排放、交通、电力、中小学布局、医疗卫生、城市燃气、棚户区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实施了2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镇等11个乡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有规可循。

(3)全力开发建设新城区,实现新城区的有效对接。近三年,我县积极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形成与城北连为一体;适度开发公路以北和城东、城南片区,拓展城北区,使初具规模的城北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形成北拓南优,东西延展的城市发展格局。新区的建成使城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走经营城市之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为解决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政府通过融资和经营土地进行城市建设,近三年来,全县建设资金投入达35亿余元,2013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达16.8亿元,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约4.5亿元,社会各类资金投入约12.3亿元,尤其三年来,通过城市融资平台,成功融资约3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4)全力以赴推进小城镇建。三年来,我县以加快省、市示范镇为抓手,继续大力助推省级示范镇市级示范镇镇和镇的城镇建设,创建了产镇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桥社庚三塘乡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立足从建设规划、供排水、道路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危房改造、生态农业等项目建设上引导制定小城镇建设发展新机制,并在用地安排、土地收储、资金调度和项目布局上实施倾斜政策,以更大力度、更强的措施,推进了小城镇一体化建设步伐。镇建成区的街道全部实现了亮化、绿化,实现了垃圾的及时有效清除,保持了镇区环境的'整洁卫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液化气代柴工程、沼气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引水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大力发展了村级经济,形成了500亩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150亩的生态体验休闲园、1000亩食品产业园区,镇以示范镇建设为核心,打造一座与县城联动发展的人文名镇和新兴城镇;黄金埠镇正在按照“一轴三区,三纵五横”空间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城区建设,近三年来,已投入4亿余元用于城市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已基本形式。镇依托公路和德昌高速带来的客流,正在加快改造扩张步伐,以力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精品为核心,以发展特色美食和特种水产品为支撑,打造成休闲度假、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导的滨湖商贸重镇。同时,我们按照“大发展大支持,小发展小支持,不发展不支持”的原则,激发各乡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把、等11个镇作为建设重镇,在集镇土地审批、计划立项、规划审批、项目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成边贸特色集镇或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中心集镇,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新格局。

三年来,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行。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由于领导力量集中不够,区域条件产业基础、发展状况差异大,造成有的城镇建设发展滞后。

二是城镇发展品位不高。有的地方在城镇规划建设上脱离本地实际情况,一味照搬照套别人的模式,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特别是缺乏具有时代气息、格调高雅宜居宜业的文化品味,使城镇对居民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是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县城镇化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融资问题未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和制度安排,规范、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故认为城镇建设难投入、难筹资,缺乏长远意识和全局观念,不能运用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营效益最大化。

四是城镇的法制管理相对乏力。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管理与发展不相应,城镇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法制化管理还在实践中探索,工作凸显乏力,主要表现在城镇法规制度不完善、城镇法制管理机制不健全。

五是体制滞后,城镇发展政策缺乏推动力。当前城镇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不够配套,当前的三大方面政策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其一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有不少农村人口,进入县城务工经商多年,户籍仍在农村,农民身份仍未改变。其二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制约了人口聚集,农村就业人员没有完全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社会保险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不配套。其三现行农村政策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于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等,使农民进城动力不足,即使进城了也是“人在城中户在乡村”。

(1)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努力完成从把城市资产作为公共财产到可经营资产的转变;从把城乡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到市场经营的转变;从把政府部门作为出资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对于基础设施敢于投入,不断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在新城区的建设中,要通过前期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价值。

(2)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制定科学的土地出让计划,按规划严格控制年度建设用地出让量及出让各类用地比例;重点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等公共开发主导的建设用地供应,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方向;采取征收土地闲置费,依法回收土地使用权、土地置换权等,积极消化闲置土地资源。

(3)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政策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向社会及外资开放,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土地拍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部或部分产权、股权出让、经营权的有偿有期限转让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参与投资经营的机会。

(4)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其一针对土地出让、征地、城中村改造等不同情况,在完善拆迁安置、评估补偿等政策的基础上,改进和规范拆迁安置房的安置标准和操作规范,让被拆迁户一方面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理性对待和服从城市建设的需要。其二搞城乡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可以说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确保并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保证医疗、教育、就业等相关福利的落实,妥善解决农民变居民的后顾之忧,尤其在对待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上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环境。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城镇化程度是权衡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兴旺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涯程度凹凸的主要目标。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二元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行动。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构造的限制和制约,我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城乡发展的差别和不协调依然存在,亟需我们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认真加以处理。

一、近况:起步较迟,发展敏捷。

1、起步较迟。我区城镇建立是在原农场集镇建立的基本长进行的。上世纪五十年月初期树立农场,场部地点地“三吉”仅是一个小小的集市,农场场部地点地仅在渠道边有几家商号,名为“半边街”。随着农场的发展,湖州荒滩上的集市逐步发展成为集镇。据计算,1986年到的15年间,国家对几大农场的投资占农场同期基本建立资金不到一成。依托自筹和银行借款,几大农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集镇建立,拓展街区,硬化路面,兴建房子,扩改基本设备。还,八十年月中期以来,农场经济构成必然积聚,“农工商”开端鼓起,集镇二、三财产构成必然规划。

2、发展敏捷。20撤场建区以来,采纳财务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地盘收一点、社会筹一点等多渠道筹资方法,城镇建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超越农场期间集镇建立投入总和,为城镇建立敏捷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区城镇建立逐步步入正轨。特殊是中间城区自正式启动新城区以来,依照“运营城镇”的理念加速城镇建立,增强城镇治理,城镇相貌一日千里。详细显示在:

中间城区日现雏形。镇作为区治地点地,逐步发展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明中间,城镇化率到达38.75%,高于全区均匀程度4.13个百分点。中间城区人口到达2.5万,比建区时添加近万人。中间城区道路骨架在本来的“一纵一横”拓展到“二纵二横”,建成区面积由建区时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发展思绪逐渐清楚。中间城区发展定位于树立滨湖明珠城镇,以此为中间,辐射千山红、金盆、和沙堡洲等四个集镇,并带动若干个中间村庄的发展。依据这必然位,我区高规范编制了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中间城区建立全体规划。还,还接踵完成了道路建立与革新规划、小我建房规划、居民房屋小区规划、工业园区建立规划等建筑性具体规划的编制,以及五一路、大路、文明路等骨干道路景象规划。

基本设备不时完美。先后建成大路、文明北路,以及“一园一带一广场”(生态公园、胡子口沿河风景带、市民广场)。110kv变电站、新城区电网建立和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接踵完工投入运转。金盆、千山红镇先后完成镇区晋级革新,镇区革新正在进行。还,结合新乡村建立,鼎力推进基本设备和公共效劳向乡村延长,带动新乡村建立的具体提速,近五年来,全区通晓迟滞工程硬化乡村骨干道路161.2公里,使全区乡村公路迟滞率到达55%;新建沼气池1000多个;改水改厕户;处理乡村近2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

3、差距分明。从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来看,我区城镇规划分明偏小。在建成区面积上,除中间城区近年来空间拓展外,其他几个城镇规划依然逗留在建区前的程度。在城镇人口方面,当前四镇集镇尤其是、金盆镇人口规划偏小,与全省会镇人口规划均匀程度(1.2万人)还有必然差距。城镇化率方面,,我区城镇化率与全省、全市均匀程度辨别相差6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方面,20我区人均程度为10393元,与全省均匀程度相差3393元。

二、缘由:基本单薄,不足支撑。

就县域而言,城镇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窗口、手刺。从我区的实践状况来看,城镇化程度不高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城镇功用不全。金融机构少,全区仅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信誉社三家金融机构,但从起农业银行吊销了4个乡村网点,仅保存中间城区的分行;工商银行上一年才由分理处升格为分行;信誉社20正式挂牌营业,当前仍为南县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机构少、信贷规划小,无法对城镇建立和发展供应有力的支撑。邮政、通信行业机构规格低,保险行业规划小,不足行业竞争,治理体系体例上分属南县、沅江管辖。市政设备方面,不足垃圾、污水处置设备。

2、不足财产支撑。城镇不足大企业、支柱财产支撑,城镇财产规划偏小,全区共注销个别工商户1761户、工商企业193家,而个别工商户中到达税收起征点的仅400多户,规划以上工业企业15家。个别工商户首要集中在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效劳业上,规划小,现代效劳业欠缺,有的行业甚至照样空白。财产的带举措用非常有限,特殊是吸纳就业才能小,大都为家庭运营,从业人员即家庭成员;消费市场不旺,到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元,与比拟,添加额不足1亿元,年均增幅12.9%,大大低于gdp增进速度;创税才能弱,2007年全区城镇个别工商税收200多万元,占全区实践税收的比例不到10%。

3、创业气氛不浓。农场体系体例下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使大大都农场职工养成优胜心思,抱着“铁饭碗”小富即安,不足敢闯敢干敢为先的创业胆识,创业路径不广,创业气氛不浓。农场期间,在集镇从事三财产的绝大局部是来自周边地域的农民,被本地职工戏称“公社佬”。随着企业的封闭停产,职工纷繁下岗,构成了新的就业压力和不不变要素。

4、辐射带动才能低。原农场期间,农场各自为战、自成系统,五大农(渔)场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强壮的区域辐射中间。受区域政治中间转移的影响,在建区之初的几年里,城镇发展出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中间城区建立如火如荼,而金盆、集镇衰败萧条,城镇建立望而却步,镇区房价暴降,几年内简直看不到新建房产。新城区自20启动开拓建立以来,建成区面积扩展了一倍,但当前其骨干道--大路两厢的“熟地”根本用于行政办公楼建立,贸易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加上我们限于本身财力,采纳以地盘置换的形式筹集基本设备建立资金,一局部较好的贸易地段已置换给投资商,县政府享用地盘增值效果的空间相对减少。

三、出路:扬长避短,发掘潜力。

从世界兴旺国家的普通发展形式来看,城镇化将先后阅历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四个阶段。但分歧的时代布景、政策准则布景、文明和区域布景决议,我们不会必定反复这逐个般形式。“走中国特征城镇化道路,依照统筹城乡、结构合理、节省地盘、功用完美、以大带小的准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当前的近况来看,我区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将来我区城镇化将呈现一种集聚城镇化和涣散城镇化并存的格式:中间城区、集镇及一局部中间村庄将持续吸引相当一局部人口(集聚城镇化),但因为城乡生涯程度(尤其是物质程度)的差距减少,信息技能、交通前提的改善,相当一局部乡村人口将直接进入涣散的中间村庄或集中寓居区。因而,要加速城镇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克制区域规划偏小、人气不旺、区位前提不优等客观制约,也要应战思想禁锢、观念陈腐等主观影响,扬长避短,发掘潜力,尽量缩短城镇化发展的迂回进程。当时,我区必需发扬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集中寓居的前史。农场期间,农场内部执行的是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治理体系体例。1982年以前,我区农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元集中寓居、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执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逐渐改集居为散居,但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逐渐构成了小集镇,原23个分场集中寓居的人口规划场均到达1000人,并且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环卫、通信电视等基本设备较为完美。依据这一状况,我区适度超前编制规划,把中间村庄规划建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以较大规划的原分场驻地为基本,完成了10个中间村庄的规划编制,年以来依据全市的一致部署,我区又完成了7个新乡村示范村的规划编制。

2、有优越的社会保证。与周边县市比拟,作为农场改制区,我区具有了三大保证系统:一是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我区农业职工享用了农垦企业养老保险政策待遇,特殊是养老金待遇调整今后,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479元/月,而工商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842元/月。二是社会医疗保险系统。20开端,我区就施行了乡村新型医疗协作,到当前为止,我区参合率到达91%。还,本年还将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是社会救援福利系统。最低生涯保证的规范逐年进步,由建区时的每月40元进步到当前的每月100元;享用局限扩展,由建区时的城镇居民扩展到乡村居民;享用对象逐年添加,由建区时的500人添加到当前的3400人。还,从居民小我储蓄来看,201-4月份的我区人均存款达500元,比全市人均存款凌驾900元。

3、有发展的空间。依照到中间城区规划区要到达8万人的规划目的,建成区面积在当前的基本上还可以包容5万余人。新建3万吨自来水厂足以供给6万人的用水需求。中间城区变电站将持续扩容,方案年前供电才能在现有基本上添加1倍,中间城区的疾速发展将为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供应动力支撑。

4、有可控的规划。2007年10月经过的《中国城乡规划法》为规划工作供应了司法保证。为我区城镇建立描画了发展蓝图,有利于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建立。还,规划区内建立项目简直悉数是新建,因而从建筑式样、作风到建立规划,甚至门、窗等装饰工程均可严厉按规划予以一致。加上我区地盘仍为国有属性,县政府垄断地盘一级市场,地盘征用手续简捷,拆迁本钱相对较低,城镇建立具有有利前提按规划有序进行。

四、建议:政策指导,基本先行。

本年5月,市委赞同将我区作为市级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并将制订一系列的.规划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办法,此举无疑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供应了可贵的前史时机。在这一布景下,我区新型城镇化将依照城乡统筹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全体联动”的发展方针,用财产建立和培养来联合城乡经济,以准则的变革和创新来疏通城乡联络,以规划和建立来调理城乡要素活动,以政策指导村民进城变市民,构成财产非农化、社区城镇化和准则人本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到年,全区城镇化程度要到达45%,千山红、、金盆三个镇镇区人口均到达1.5万人以上。城区绿化掩盖率到达60%。全区丛林掩盖率到达28%。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达98%。环绕这一目的的完成,建议:

(一)强大支柱财产,打造“实力城镇”

要鼎力发展园区经济及其配套财产,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强大城镇经济,处理好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出路问题,为城镇化供应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是做大工业。突出以工业园区为主国场,坚持并完美既定发展思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工业园区建立成为城镇经济新的增进极。还,镇场要发扬比拟优势,引进计谋投资者,打造特征财产带、财产园,构成合理的财产结构和各具特征的城镇经济,进步我区城镇化的全体实力。

二是提拔效劳业。支撑宾馆、休闲文娱业、餐饮等传统效劳业提质、上档,改善对外招待前提,提拔招待才能。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特殊要优化情况,降低门槛,树立健全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效劳业。还,要包装和发掘、肖公庙、中间城区、农垦文明、军垦文明等人文水景资本,积极发展旅行业,尤其是渔场要用好用足渔业资本优势,开拓“鱼家乐”、“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举行好捕捞节、大闸蟹美食节等节会,进一步推介,提拔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三是鼓舞和支撑全民创业。借鉴温州形式(以“一辆车子、两个轮子”起步,一辆车子,指商品经济;两个轮子,指专业市场和家庭工业)、苏南形式(以家庭工业起步,以兼业劳动步队为主体,走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乡村工业化、当场城镇化的道路)等兴旺地域经历,鼎力发展个别工贸易,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结合我区的实践,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活动。出台定专门的政策性办法,从行政审批、规费减免、财务奖励、用地优惠、小额信贷和项目等方面赐与支撑,一方面鼓舞有实力的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鼓舞农民和民间本钱积极发展特征“种养加”,打造特征财产。还,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起劲废除安于近况、小富即安、嫉能妒富的不良知态,倡议敢闯敢试、迎难而上、克意进步的创业精神,构成鼓舞创业、支撑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气氛。

(二)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生机城镇”

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在更大局限内完成地盘、劳动力、资金、技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装备,最终到达城乡一起发展、一起昌盛。因而,必需把城镇和乡村归入一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起劲减少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切割,完成城乡治理、规划、财产发展、基本设备建立、公共效劳和社会保证一体化。在详细操作进程中,施行好“六大工程”。

一是村民变市民工程。制订并施行相关政策,如购房补助、就业优惠、低收入家庭住房公积金等政策,鼓舞村民进城购房。启动经济合用房和中等级低小区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二级市场,吸引农民进城,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搞好劳动力就业培训,最大限制转移乡村劳动力,让农民当场市民化、家门口就业,削减农民数目,带动乡村发展。还,争夺“城镇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削减挂钩试点”政策,以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建立项目用地,知足城镇建立用地需求。

二是农民变股民工程。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变革为契机,在不变和完美地盘承包关系的基本上,依照自愿有偿的准则,依法进行地盘运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舞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地盘运用权有偿让渡。拿出局部前提成熟的试点,以村民个别的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将农民涣散运营的地盘悉数集中由国有地盘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将农民变为股民,走规划化运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农民交出地盘承包运营权后,地盘运营公司以“保底房钱+股权盈余”的形式对农民供应经济收益,充分调动村民变股民的积极性。

三是乡村金融工程。积极与金融单元联络协商,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以地盘运营权作质押,金融单元对证押的地盘运营权进行融资,构成农业投入不变增进的长效机制。鼓舞组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应用金融部分借款资金,发展特征财产和完美农业基本设备建立。

四是乡村寓居前提改善工程。要依照总体规划、分步施行的准则,在加速中间城区和集镇建立、鼓舞农民进城变市民的还,具体启动乡村集中寓居区建立。当时,我们特殊要充分应用现有基本和发扬交通优势,抓住省道202线晋级革新时机,指导农民在公路两侧联户联建。还,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采纳政策搀扶的方法,鼓舞建筑小康新村或居民集中寓居点,使农民共享公共基本设备资本,既改善了农民住房前提,又进一步拓宽城镇空间,使城乡的空间形状愈加合理。

五是城乡建立和治理一体化工程。增强规划的指点和调控效果,指导农民在规划区建房。打破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场面,整合政策性项目和资金,优先搞好规划区内水、路和洁净动力工程,以及公共效劳、信息平台等公共设备建立延长工程,从村庄规划、建立到治理一概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起劲完成城乡在政策上对等、治理上统筹、城乡社会保证具体接轨的目的。

六是财产带开工程。在做大做强主导财产的还,鼎力发展新型财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尤其是近郊村可借鉴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形式,走出一条专业化、规划化、品牌化的休闲旅行农业发展路子。在详细操作上,可先期施行强人带动、示范户带动和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经济组织带动,让局部群众尝到甜头、让广阔群众看到但愿,然后最大限制地调动社会参加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镇文明,打造“魅力城镇”

城镇化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城镇文明程度。城镇文明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除增强日常治理以外,当时重点要处理城镇形象、次序、市民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塑造城镇形象。农垦前史塑造了特有的农垦文明和人文禀赋,城镇建立更应留意发扬固有的前史文脉,更多地开拓建立既有传统文明思想又能知足现代人需求的精品工程,打造代表优越城镇形象、表现进步前辈开拓理念、营建新城镇文明档次的人居情况。

二是注重城镇平安。在坚持依法治理、长效治理的前提下,树立健全城镇生产生涯各个范畴的应急预警治理机制,进步疾速处置好各类突发性公同事件的才能,进步城镇居民的平安感和幸福感。

三是培育市民社会。加速教育、文明、科技发展,提拔市民的思想、人品、本质。增强以人的发展为中间的理念,表现人文关心,加强城镇亲和力。依照市场经济要求,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调整管治形式,合理指导市民参政议政,促进决议计划科学化、民主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明文娱活动,鼓舞群众参加,进步凝集力、向心力。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精神,切实推动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6月4-24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由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陈海峰同志带队,赴我省xx市、黔东南州部分县(市、特区)就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先后到黔东南州xx市、xx县、xx县、xx县,xx市xx区、xx县等地对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场听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并与所在市、州政府领导及其所属相关部门就如何走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总的来看,调研组认为,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地理、民族、文化、生态等特点,通过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阶段性的成果。从2015年至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从33.8%提升到了38%;调研所到的六盘水从28.65%提升到43.48%,黔东南州从26.02%提升到33%。尽管同全国相比我省城镇化进程还有较大差距,但处于大力推进、快速提升的发展阶段。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镇布局。

一是认真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要求,各地认真组织开展对市(州)、县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完成了各县(市、区、特区)所属镇(乡)的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控,加强对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的控制,强化了以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照城镇化推进要求,着眼优化城镇战略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所属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如黔东南州按照同城化、乡镇“2合1”、行政村“3合1”的思路,努力构建“十城百镇千村”的行政区划新格局;重点推进凯里-麻江、黔东片区(镇远、岑巩、三穗)、黎平-锦屏三大核心城市群同城化集聚发展;积极推动黎平、榕江、镇远和天柱“撤县建市”工作,同时完成51个乡镇区划调整的审核上报,目前有31个乡镇已获省政府批准。xx市通过整合xx县、xx区资源,成立了水城经济开发区;积极推动xx县撤县建市和部分乡镇撤乡建镇工作。目前全市范围已增设1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减少了15个乡,镇(街道)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52%。

(二)加大城乡统筹,完善公共服务。

2015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投资3414亿元,城市内部及连接城市的快速通道网络正在加快形成;新建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心镇卫生院、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广场及城镇绿地等公用设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2015年来共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73.4万套。黔东南州,2015年至2015年新建各类城镇保障房80846套,人均住房面积达31.8平方米,2015年全州新xx市道路203.4公里,人均城市面积道路达17.1平方米,均提前实现或突破了小康水平指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6个,垃圾处理设施15个,新建和改扩建77所乡镇幼儿园、高中阶段学校25所,实施学生宿舍建设项目84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接近100%。同时还积极探索用城镇保障房安置农村生态移民,探索“2+5”农民进城模式(即保留农村产权(住房和土地)和计划生育2项农民待遇,增加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5项市民待遇),着力在推动农民进城实现真正市民化上取得实际成效。xx市截止2015年,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9728套,竣工36375套,人均住房面积达16.79平方米;中心城区道路总长达22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57平方米;开工建设中小型水源工程20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5所,启动建设县区中学5所、小学6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3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3598套;创建三级甲等医院4所;连续3次调整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社会保险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并伴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的加强完善,都将为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三)加大平台建设,强化支撑能力。

各地坚持以“5个100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平台载体的科学设计、布局和建设,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平台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互动、产城互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依托城市综合体建设,不断拓展完善城镇设施和功能,促进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依托示范小城镇建设,积极吸纳和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依托旅游景区建设,集聚绿色生态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等等系列措施的实施和各类项目建设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全省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提速、扩容和增效。2015年至2015年,全省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9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截止2015年底,全省111个产业园区、113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就业人员达到302万人。

(四)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环保底线。

各地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的推进全过程,坚持高起点制定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将环保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通过扎实开展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施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与整脏治乱,推广节能环保建筑与大力实施城镇绿化工程等有效做法,着力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注重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如黔东南州,全州16个县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达到97.8%,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xx市结合辖区内工矿企业较多的实际,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五)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传承。注重结合区域内的山形水系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来优化城镇规划,在城镇布局和建设上定位不同的特点与风格;注重把城镇建设与当地民族文化风貌相结合,通过提炼运用地方文化元素和传统建筑符号,突出不同城镇的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的传承,着力增强城镇的识别性和阅读性,提升城镇的文化品位。如调研所到的xx县城、xx市下司镇、xx县玉舍镇等城镇建设,既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产、城、景的有机融合,又突出反映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特征,散发了当地历史文化气息,应该说,在推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创造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特别是第二次推进大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高度重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态度坚决,行动有力,在推动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也取得了很多实效。但通过此次调研,也发现各地在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各地研究探索有待深化,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目前,全省各级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决策部署认识统一、思想重视、态度坚决、行动有力,大力推进氛围浓厚。但由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对各地而言,尚属崭新的时代课题,因此,各地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和工作还亟待加强。如:对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对于如何将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与当地自然特点、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等有机结合,如何做到依山就势、依山傍水安排城镇布局,如何合理控制城镇规模等,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探索和论证,系统科学的.具体规划与举措还不到位。同时,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主动参与方面的工作也亟需进一步加强,很多群众尚未意识到城镇化与自己的密切联系,把城镇化看作是与己关系不大的纯政府行为。

(二)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一是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从区域中心城市看,全省8个区域中心只有xx市城区人口突破50万,其余均在人口规模均在20至50万之间,中心城市城镇人口占本市州城镇人口比重较低,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就业吸纳能力仍显不足,聚集作用不够突出,辐射能力较为有限。如黔东南州,尽管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推进有力,但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目前全州城镇化率还只有33%,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4.8和20.7个百分点,差距仍较大。

二是县域城镇规模较小。全省县城和小城镇城区人口均小于20万,其中低于10万人的县城占到县城总数的70.6%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较小的县城及城镇数量较多,布局不够合理,城镇的要素聚集能力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小。

(三)土地利用粗放,建设用地紧张。

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增长过快。目前,全省中心城区面积达12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1139.58万人;仅2015年就人均新增建设用地354.98平方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明显过高。反映出目前各地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张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吸纳人口的速度,也即出现了土地城镇化速度的过快增长,没有与人口城镇化实现同步协调推进。二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城镇建设、各类项目建设用地依山就势地“向山要地”、废地劣地利用力度不够,还没有真正突破占用平地“摊饼子”的传统模式;城镇部分区域建筑密度过大而容积率较低,土地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农村建房用地集约化程度低下。农村居民建房分布零散、占地过多,甚至一户多宅现象还较为普遍,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建设用地,暨侵占了良田好土,又浪费了稀缺的土地资源。

(四)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不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未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和住房等政策保障,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农业转移人口对进入城镇成为市民的信心,制约了人的城镇化的实现。

(五)产业基础薄弱,支撑能力不足。

工业化程度不高,城镇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产城互动互促局面未能有效形成。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项目较少,而二、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均难以形成产业链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产业基础不够雄厚,对富余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和就业吸纳能力较为有限。即便是现有的二、三产业中,传统的能源、矿产业等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较高,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业、加工业、电子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现代商务、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发达,甚至我省具有较强优势的旅游业,其产业链延伸也远远不够,还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

(六)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整合困难。

目前,各地城镇化推进仍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而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导致建设资金短缺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尽管各地在建设融资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资渠道仍不够通畅,难以形成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行业之间由于各自政策、规定的差异,各类项目资金仍处于条块分割状况,各地在整合使用资金上难度很大。同时,各部门、行业在协作推进城镇化的统筹协调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加速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民生、促发展、利长远的宏伟基础工程,是破解贵州发展难题有效的现实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针对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出现问题和困难,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研究探索,突出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各地应切实加大对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入研究,在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精神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对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集约高效地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问题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切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来推动城镇化进程,力避那种认为平两块地、修两条路、建两排房就是城镇化的简单化行为。同时也要避免一谈城镇化就贪大求洋,搞规模无度扩张和过度建设,严重脱离当地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实际的盲目行为。要加大对新型城镇化的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切实了解新型城镇化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密切联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真正实现以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加速推进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二)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特色元素。目前各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如火如荼展开,为加大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指导,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编制全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科学修订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并指导各地按照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和修编,切实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推进“多规融合、多规合一”的实现。切实加强各行业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就注重各方资源和力量的协调推进、合力推进。三是要特别注重规划中的特色元素。坚持城镇建设策划的高端化,在指导各地在编制各层级规划时,注重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提炼特色元素,搞好特色设计,加强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切实打造出具有各地标识性的各有特色的多样化城镇风貌。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的法制化。切实树立规划就是法规的意识,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持续性,避免规划执行的随意性给城镇建设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三)严格土地集约使用,缓解用地紧张矛盾。山岭河谷纵横、没有平原支撑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创新土地利用方式,走严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子。一是坚持“向山要地”。要加大对低丘缓坡和荒山劣地的开发利用,依据各地山形走势,建设错落有致的山地风貌城镇,最大限度减少城镇建设对良田好土的占用。二是合理控制城建规模。在满足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前提下,应合理控制各地城镇建设中各类广场、城市干道、场馆及开发区用地规模,避免土地城镇化速度增长过快,城镇用地应有的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的问题。同时也要合理控制城镇周边各类项目用地规模,提高单位土地承载的经济总量,努力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消耗来争取更大的经济规模。对于建筑密度大而容积率相对过低的城镇区域,应加快改造进度,切实把存量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三是加快农村建房集约用地试点推广。各地应按照省主要领导在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上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建房集约用地的试点工作,改变农村建设用地占比过大和粗放利用现状。特别是城镇周边农村,可在完善交通、通信、入学、就医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上,通过建设多点式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以此推动农村耕地的更好保护和城镇建设用地紧张局面的进一步缓解。

(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一是要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并及时为农业转移人口配套进城落户后的入学、医疗、就业、住房、养老、户籍等相关保障政策,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才能真正使他们来得放心、留得安心。二是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一体化推进,不断完善各层级城镇功能,提高各层级城镇承载能力,以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的合理流动,避免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农业人口要么不愿向就近城镇聚集,要么过度涌入中心城市。三是积极推进城镇管理智能化,提升城镇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体系。积极创办各类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提供帮助,同时应针对他们建立创业免息贷款,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或从事有关服务业。

(五)加快平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加快推进“5个100” 工程建设,通过工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城市综合体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城一体、产城互动和园区融城的更好实现。二是加快各级城镇市场培育,通过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结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指导各地科学定位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就业空间。

(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前提在于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而各类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保障问题。面对我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以缓解: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的政策支持,切实在整合各行业项目资金使用上取得突破,优化资金集中投入效益。二是加强土地收储,搞好土地资产经营,盘活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增值生财提供财力支持。三是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多元化的政府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导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特许经营等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资金需求保障力度。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19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中提出,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

为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5年开始组织编写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今天发布的是首本年度新型城镇化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编。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指出,20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

报告介绍了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包括:第一,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第二,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第三,切实提升城市功能;第四,努力促进城市群发展;第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第六,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在“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一要突出政策引导,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二要拓宽落户通道,强化地方主体责任,促进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三要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各地提高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标准,缩小与当地户籍人口差距。

在“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一方面,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完善设市标准和市辖区设置标准,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

4月1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规划司司长徐林,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出席发布会,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并就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居住证制度、留守儿童、农民工落户等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赵辰昕主持发布会。60多家境内外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19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在“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中提出,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

为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5年开始组织编写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今天发布的是首本年度新型城镇化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编。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

报告介绍了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包括:第一,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第二,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第三,切实提升城市功能;第四,努力促进城市群发展;第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第六,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在“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一要突出政策引导,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二要拓宽落户通道,强化地方主体责任,促进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三要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各地提高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标准,缩小与当地户籍人口差距。

在“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一方面,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完善设市标准和市辖区设置标准,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4月1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规划司司长徐林,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出席发布会,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并就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居住证制度、留守儿童、农民工落户等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赵辰昕主持发布会。60多家境内外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快速推进生态宜居城建设全区新型城镇化工作呈现“投入强度高、动迁体量大、扩容节奏快、建设成效好”的强劲态势。投入强度高:集中财力投入城建项目资金8亿元其中樟山新区投入超3亿元、城北新区超2亿元吉安生产资料市场投入近亿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动迁体量大:完成征地1.2万亩、动迁50万平米是16万平米的3倍。为赣西堤、军民西路、古后河绿廊、新白鹭洲中学等市重点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扩容节奏快:城区框架北扩西进一年时间拓展了8平方公里樟山新区向吉水方向拉开了3个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工业园区拓展了3个平方公里城北新区拓展2个平方公里城北新区、工业园区与金樟组团对接成片进入全面融合发展新阶段。建设成效好:新社区建设创出经验模式被国家民政部作为“**经验”向全国重点推广。全区50余个项目列入上级规划或盘子其中吉安生产资料市场河西综合物流园区获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为全国100个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之一并完成一期6万平米主体工程建设。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平台拓展。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全力拓展平台,樟山新区将新区与樟山小城镇建设融为一体,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紧扣“文化新水岸、健康生态谷、田园乐居地”定位,围绕强基础、拉框架、提形象做文章,一年时间就完成征地5千余亩、动迁3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全长12公里的“两纵四横”路网框架全面拉开,金樟大道“二改一”工程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开工建设;樟山小城镇提升改造工程完工;驾驶人考训中心项目投入使用,郊野公园基本建成。城北新区凤山大道、甘泉路、兴贤路建成通车,路网框架全面形成,庐陵文化生态园安置房投入使用,北大井冈山实验学校幼教、小学主体工程和江子头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工。二是抓产业集聚。吉安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建设繁荣,已建成60万平方米,建材一期、钢材、工程机械等6大市场全面开业,实现税收5739万元,增长228%,“中国第五代市场、赣中第一流商城”已初步成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期蔬菜、水果区投入运营,城北汽车市场汽车体验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抓功能提升。积极对接群众需求,高标准打造了16个新社区示范点,完成58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及小街小巷综合改造,三年改造全面完成,总量达158个;大校场棚户区改造拆迁基本完成,砖瓦厂保障房建设基本完工,电线电缆总厂棚户区改造启动,近期加快了五里村、广丰村城中村棚改实施步伐;积极探索环卫体制改革新途径,对城北新区、工业园区清扫保洁及中心城区垃圾清运进行市场化运作,在韶山路推开了垃圾不落地工作试点;增加环卫投入近1000万元,全面提升了环卫工人待遇和机械化作业率。四是抓瓶颈破解。向上争取各类无偿资金6亿元,增长20.2%,共争取到省级用地指标2529亩,报批建设用地2871.27亩,位居全市前列;4050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项目通过省国土厅批复;通过包装农村土坯房建设项目,向上争取到农民拆迁安置用地指标280亩;土地开发新增耕地1345亩,为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我区将在继续全力做好赣西堤等市重点项目征地动迁工作的同时,精心拓平台,潜心打基础,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和水平,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强烈发展意识和工作紧迫感,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再迈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今年目标任务的落实,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我局围绕加快推进阳谷县城镇化进程进行专题调研。我局在深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我县目前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发展现状和经验,分析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增强城镇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据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区面积扩大了7倍,人口增加了5倍,城镇化水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38%,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建设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力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特色城市品牌,制订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兴县、城建靓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工作中,坚持用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县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市规划区为中心、寿张镇、阿城镇两个中心镇为次中心、13个乡镇、中心村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

我县现辖12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县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规划区面积64.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39平方公里。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80.4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5.12万人,建制镇驻地非农人口18.44万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8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6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8.13∶57.56∶24.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48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17元。2010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4.25亿元,占gdp2.48%。

2004年,我县在聊城各县市第一个修编完成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位为聊城南部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提出了“东扩北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东扩”是跨越京九铁路向东依托凤祥工业园发展新工业园区;“北展”是跨越黄河路依托谷山路向北发展新的行政文化生活区。我县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是:东到闫楼镇东界,西至金线河,南到南外环南1公里,北到凤祥路北1公里,县域范围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景阳冈景区、祝家庄景区、海会寺景区、古阿井景区和古东阿古城遗址等风景名胜区为规划区。目前,我县城区基本形成了古城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4个布局板块。

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控下,近年来,我县相继编制完成北部中心区、老城区、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2.9%。同时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热力工程、防洪排涝、排水等专业规划。城区水系、燃气专项规划正在编制当中。

2006年以来,以谷山路的综合改造为起点,拉开了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大完善、大发展的序幕。县委、县政府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城建投入,每年都拿出相当资金实施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沟渠治理、排水管网、美化亮化、小区开发等工程相继实施并竣工。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原则,埋设了各种管线,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式发展,实现了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层、小高层建筑不断涌现。改造开发了6条宋式古街,建设了3座宋式牌坊,1平方公里具有浓郁宋代风格的古城核心区初步形成。

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设有2处垃圾处理厂,其中1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中,目前日处理能力200吨,垃圾处理率为100%。城区共有垃圾清运车28台,机械化清扫95万平方米,公厕16座,环卫工人257名;城区共设置公交线路11条,公交汽车113辆,日运送能力1321人;城区建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5个,人均住房面积34.95平方米;建有体育馆1处,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8000人;建有影剧院1处,总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能容纳观众数940人。目前我县城市会展中心还未建设,还没有购买除雪机械。

县委、县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重点实施了以“绿化、亮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靓城”工程,狠抓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好市政公用设施日常修复,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机制。亮化方面,城区80个主要临街单位的办公楼体全部安装了灯亮设施。大力开展了门牌广告亮化整治,统一设置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拆除;绿化方面,积极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基本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格局;净化方面,坚持“清扫工人年轻化、着装规范化、车辆统一化、值班轮流化”,主城区街道晚10点前基本实现了无乱倒垃圾现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

目前,住建局下属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园林管理处和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区各项管理工作。城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卫生保洁均实行了“建管分离,管养分离”。

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加大对乡镇驻地建设的投入,镇容镇貌有了较大改观,增强了聚集和辐射功能。各乡镇都加大规划编制力度,目前15个乡镇全部重新修编完成驻地总体规划,全县876个行政村拟合并为112个农村社区。启动了农村新居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目前已启动整村迁建50多个村,建设新居。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为总结地方改革经验,探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近日,我们到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如皋市长江镇、泗洪县陈圩乡等地,就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看,江苏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内需旺盛、发展动力强劲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模式。

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和陈圩乡,分别地处苏南、苏中和苏北,由于人口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不同,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或模式。一种是以盛泽镇、凤凰镇为代表的离土进城模式。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作为江苏省强镇扩权试点镇和统筹城乡先行区,积极引导农民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换城镇住房产权,农保并社保,农房得产权,农民基本告别传统的农耕生活。一种是以长江镇为代表的半离土半进城模式。如皋市长江镇以加大土地整理、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节约出建设用地,在城镇和工业区周围建设集中居住点,对入住农民办理城镇住房产权,但在农民拆迁补偿、住房安置和就业保障上,标准相对较低,农民没有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之内。一种是以陈圩乡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泗洪县陈圩乡本着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集约投入的原则,按照靠近中心镇、靠近商贸区、靠近工业集中区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点建设,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这三种主要模式,尽管差异较大,内容不一,但都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集约整合投资、缩小城乡差距等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是支农资金集中整合投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村庄分布很散,通路、通电、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规划布局后,通过整合各项投入,农民住上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社区。政府花较少的钱,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二是集中连片开发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长江镇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间的村庄并复垦后,大块耕地连成一片,渠系配套,设施先进,耕作方便,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工业化获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由于缺少规划和监管,原有村庄建设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废弃闲置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凤凰镇负责人介绍,当地一户农民拥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约0.78亩,而建设多层和小高层楼房集中安置农民,平均每户约需0.3亩,这样可腾出建设用地接近半亩。这些通过整理增加的农村建设用地,可等量用于发展小城镇和二三产业,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四是拉动了农村内在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强镇扩权试点为突破口,助推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20,江苏省决定在20个乡镇开展强镇扩权试点,试点乡镇被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通过两年左右努力,推动试点乡镇逐步发展成为人口聚集、产业集群、结构合理、体制创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小城市。吴江市盛泽镇、张家港市凤凰镇和如皋市长江镇作为强镇扩权试点镇,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和参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权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进一步激活了乡镇发展活力。

(二)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安排城乡布局。按照城乡联动发展的要求,江苏省坚持“四集中”,即工业向规划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张家港市凤凰镇编制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镇村布局规划。泗洪县安排1056万元规划编制经费,聘请高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相继完成了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等。

(三)以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为载体和平台,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倾斜。苏州市作为江苏省城乡统筹试验区,积极争取城镇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同时将宅基地置换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留给县(市、区)镇两级,有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制约瓶颈。泗洪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28条意见》,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依法实行规费减免和税收返还;农民在集中居住点建房由农村合作银行按每户3-10万元办理贷款授信,国土、建设部门为新建住房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允许以“两证”作为建房贷款抵押。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张家港市政府给予每个乡镇3000万元借款作为集中居住区建设启动资金,滚动使用;对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分别给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亩的补助,同时还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融资给予30%的财政贴息。吴江市盛泽镇对入住集中居住点的农户给予3万元/户的补助。泗洪县政府设立1.5亿元专项基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费、建筑设计费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按照建筑面积3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奖励;并对通过省、市级康居示范村验收的,分别奖励300万元和100万元。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盛泽镇、凤凰镇,还是经济条件较差的陈圩乡,都把强化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作为重点,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中小学校、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在居民集中居住点预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归社区农民所有,用于小区物业管理等支出,还在已基本融入城镇的农村新社区专门建设公共食堂和红白喜事厅,尊重农村习俗,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陈圩乡在农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户型上,专门设计了存放农机具和粮食的场所,并在农村新社区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远程教育、图书阅览、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休闲娱乐、警务司法等全方位服务。

(四)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农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泽镇、凤凰镇采取“拆一还一”的方式给予拆迁农民同等面积的住房补偿,并对农民购房进行补贴,农民基本可以免费入住同等面积的新房。长江镇推行“让利于民”和“阳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对农民宅基地及附着物评估价、拆迁补助标准、农户补助款数额、安置房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盛泽镇、凤凰镇成立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承包地和集体土地入股,经营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农民进城后,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障性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财产性收入。长江镇结合当地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培训,并定期举办就业洽谈会,累计培训农民8000多人,安置就业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同时,积极推进失地保障与城镇职工保障接轨、医疗保障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接轨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基本保障接轨。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江苏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土地使用规划问题。国土资源部制定下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松了绑,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较少,省里只选择少数试点地区使用,非试点地区建新房拆旧房工作难以及时启动,影响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度。另外,关于先建后拆的规定,增加了基层政府安置被拆迁农民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农民拆旧迁新的顾虑。

二是资金投入问题。据初步测算,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农村新社区,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社区道路、电力、给排水、路灯、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3万元。当前,各级财政直接支持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政策较少,地方政府投入压力较大,迫切要求中央财政增加专项投入。

三是新型社区管理问题。盛泽镇、凤凰镇、长江镇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多的达3000户以上,少的也有500户左右,多数以建制村整体迁入,个别社区也有多个行政村共处。农村新社区在多数地方还是新鲜事务,社区组织管理体制还不明确,特别是社区组织与村委会、村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难以界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

四是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民宅基地征占、住房拆迁和补偿安置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几点建议。

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也是不断创造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过程。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引导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加强督促指导,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应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地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水平,按照“城乡对接,双轮驱动,资源整合,试点先行”的原则,从起,选取领导重视、基础较好、工作已开展的少数几个省份,开展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改革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政策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适应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需要,应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清理规范各类融资平台的同时,合理利用小城镇建设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贷款扶持。灵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壮大投入来源。整合农村道路、改水改厕、环境保护等支农资金项目,提高整体功效。

(三)不断改革创新,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除了“硬件”建设,更繁重的任务是城乡建设规划、农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金融、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的途径,对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在财政、规划等方面赋予适当管理权限,增强发展活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保护农民利益始终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防止农民权益受到损害。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推进城镇化。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19年城镇化率51.26%。全省有11个设区城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1196个乡镇,28163个行政村。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党的xx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以“提速、提质”为主题,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空间格局。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现有园林城镇39个,其中国家级15个,晋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长治市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园林城镇群,城镇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山西已编制了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等规划。编制了大同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阳泉、朔州东部新区、离柳中、忻定原、盐临夏、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完成了22个城市、85个县城及363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市、县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2.城镇组群建设初见成效。

以“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统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城镇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建设全面启动,大同御东新区、以山西高校新校区为依托的晋中北部新城、阳泉生态新区等轮廓初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明显提升。去年新批准设立开发区1个,扩区2个,正在申请办理设立和扩区的8个,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

2019年,全省城镇人口超过50%的有5个市:太原、阳泉、大同、晋城、朔州(2019年有4个)。在全省11个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阳泉市(63.04%)、大同市(57.95%);后三位的为运城市(41.41%)、忻州市(41.43%)、吕梁市(41.61%)。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43.84个百分点缩小为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

2019年,山西城镇化率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虽然太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但其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落后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关中城镇群等中西部城镇群。全省22个设市城市平均人口40.7万,低于全国平均数13.1万人,县城平均人口6.69万,低于全国平均数2.12万人,一般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镇近200个。

2.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

全省22个设市城市中有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8个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突出,城镇职能体系不健全,城镇之间及区域联系薄弱。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漏失、环境污染等的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7。22个城市、70个县城缺水,占市、县总数的87%。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48个,占总数的50%,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没有保洁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解决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形不成整体效应。居住在全省城镇的1842万人口中,有近650万没有取得城镇居民户籍,占城镇人口总数的34.9%,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难度仍然较大。

“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规划2019年都市区城镇人口达到465万。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个县、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16个县、市、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12个县、市、区。三个城镇群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

1.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

把太原都市圈构建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外围组群,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都市圈现代交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经济圈、旅游圈和生态圈。

2.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切入点,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对接基础设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共同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省域中心。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城市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组群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

把县城和县级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集中。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要尽量在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安排。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百镇建设工程”

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率先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建设城镇新区,按照市政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气、垃圾收集转运等设施和公园绿地,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对镇容镇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新市镇,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省有关部门对重点镇的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对部分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和建立镇级财政,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

山西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各地从区情出发,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诸如:太原市实施数字城管联动城乡清洁,全面创建宜居城市。太原市以城乡清洁和数字城管工程为抓手,大力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特色城市已初步建成。介休市三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介休市以城区和义安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城镇化战略,探索出一条介休城镇化发展新路。孝义市实施“1420”工程,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孝义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社区化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启动实施了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中心村和小集镇为辐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进了特色城镇化建设。

长治市积极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双圈”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广。

长治市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其成功经验:一是项目引领,助推上党城镇群基础建设。二是政策创新,助力上党城镇群快速发展。

在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以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由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准则加以落实。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应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以便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对应。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衔接的制度设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为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证流入地政府有相应的资源支撑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我国目前统计的城镇化率中包括了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又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稳定的就业,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目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很大,当地财政难以解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尽可能缩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县乃国之基”。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头堡”。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更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更高。近年来,中西部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明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对部分具备改市条件的县城,适时推进县改市,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相邻的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推动其做大做强,以大县城建设为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规划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城镇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衔接不畅,相互矛盾和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镇规划修编变动频繁,加之规划实施监督缺位,导致城镇规划实施变数很大。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的法律地位;研究出台“多规协调”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应技术标准,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广西来宾市城镇化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广西来宾市城镇化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来宾市围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两大重点任务和试点目标,着力解决好农民想要进来、走得进来、住得下来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基本打好了基础,并取得初步成效。

来宾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解决中央提出的三个1亿人中的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五个基本的经验。

1、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要基本能满足1/3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

来宾市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50万人以上,目标是5年内实现30万名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至少要安置10-15万人从事制造业,余下的从事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部分也可依托高铁、城市群的推动,到周边较发达的南宁和柳州打工。为此来宾市结合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强化了工业园区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和脱贫三大攻坚战。

2、城(镇)区学校建设要基本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上学需求

来宾市是从一个县城建立起来的地级市,具有县城便利吸纳农业人口的特征,高中全部在城区,初中大部分农村子女迫切要求到城区就读,小学进城就读的量很大。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通过解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安家是当前城镇化最快、最现实的举措,也是顺势而为的民心工程。

3、城区房价要通过降成本基本调控在农民进城购房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

来宾市是从一个农业地区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但工业还很不发达,要吸引大学生来这里创业、吸引农民进城安家就业,必须推行低房价政策,要让他们买得起房。该市实施了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壮大发展,保障有效的商住用地供给,把房价控制在大部分农民购房无多大压力的区间(3000元/m2以内)。

要想让农民放心进城,就必须保障其在农村的原有利益。来宾市率先在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5、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基本满足进城农民的`需求

进城农民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进城农民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落实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启用社会保障一卡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率。

(一)、农业人口只想进城不想迁移户口

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土地制度、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城乡二元化社会政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既想保留农村户籍、享有农村权益,又想在城市打工挣钱、享受城市生活,农村要有房、城里也想有房,造成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的现象。

(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度大

1.资金保障困难。该市是新建市,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扩张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力资金投入。

项目筛选难度大。该市财力有限,之前新建、在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项目最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推广建设,大多属于公益性项目。

3.可用抵押资产不足。市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明显不足,且土地价值不高,抵押值小,从银行融资难,融资额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差距大。

3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该市工业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经济稳增长难度加大,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支撑不够。部分领域仍然得不到政策支持,如热电联产政策和扶持铝加工、碳酸钙产业政策等;全市经济发展仍然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

4、市级难以开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自治区实施财政省管县后,市本级财政没有权限参与县(市、区)税收分成或集中县级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测算和下达县(市、区),进而影响了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的建立。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适应不了新型城镇化需要,项目落地困难

一方面是建设规划跟发展规划不同步编制和调整,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了,但建设用地规划不调整,很多规划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建设用地规划。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到该市的不多,而解决劳动就业问题,需要相当规模的产业项目用地、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作为支撑;同时,该市大项目不多,能挤进自治区重大项目由自治区统一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很少。

6、就业和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来宾市有大量需转移就业的城乡劳动力,本地企业也缺工,从历年该市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有近30%的岗位要求具有初级工以上的技术。然而,该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职业技能单一,导致很多技术岗位招不到工人,求职者找不到理想的岗位。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规划编制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趋势、历史文化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基础和约束条件,在发展目标制定、参照标准选取、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脱离当地发展实际。

特别是一些规划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一味求大,而不考虑当地人口基数和产业发展等情况,导致规划人口规模无法实现,造成按规划配置的基础设施等极大浪费。

例如西部某省会城市提出规划建设3个新区(规划人口总计70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860平方公里)和5个新城(规划人口总计28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新区新城总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267平方公里,而20xx年该市建成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

2、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

一些规划单位在规划编制中,投地方政府领导所好,以概念为噱头,试图通过吸引眼球的各种视觉效应来打动地方政府,助长了当前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贪大求洋,复古仿古的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类似“国际大都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城市概念达40余种。诸如“东方日内瓦”、“东方迪拜”、“重回明朝”等口号层出不穷,盲目崇洋媚外,简单跟风造古城。

例如,山西某市为恢复古城,政府投入数百亿元,而该市财政收入仅有六七十亿元,城市政府为此负债上百亿元。

3、规划为形象工程提供依据。

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形象工程问题,如新城新区、cbd(中央商务区)、生态城、楼堂馆所等,过多追求“高、新、奇”,马路公园广场过多追求“宽、大、洋”,规划为这些形象工程浪费土地、浪费资金提供了合法依据。

例如山东某市规划建成由10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1条中心绿化隔离带、2条小绿化隔离带、2条外侧绿化带组成的超宽大道,最宽处达102米,占地千余亩。又如,某市城区人口90多万,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规划大师,耗资近3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405亩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

4、规划本身成为形象工程。

一些规划过多关注水系景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内容。一些规划成果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问题。本应突出规划展示功能的规划馆也呈现出超标准、超豪华的态势,各地竞相攀比,地级市规划馆耗费上亿、县虫划馆投资几千万已是常态。

这些规划馆大都是政府投资,维护运营费用高,且成本投入和社会收益极不相称。例如,某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投资1.3亿元建成1.88万平米的规划馆。

二、主要原因。

1、规划思维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与上级规划基本雷同。

忽视了地方发展特点、阶段和水平,在指标上比照上级指标来确定地方发展指标,在产业选择上盲目跟风,一哄而起,造成产能过剩。

例如,某省“”规划中设定了10%的gdp增长目标,省内13个地市设定的指标除一个地级市与全省目标相同外,其他全部高于全省目标。

又如,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某省11个地市有10个提出要把光伏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空间规划多考虑布局不考虑成本。

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配置空间资源,多考虑政府投资的道路、建筑、公共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偏重于工程技术设计,不考虑发展阶段,不考虑投入产出等经济社会效益问题,追求过度超前,导致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侧重于物质空间建设,对人的重视不够。

2、规划编制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规划编制主体的市场行为越来越严重。

当前规划编制机构多为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规划机构为了效益最大化,不仅盲从地方长官意志,甚至推波助澜。

这与目前实行的以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收费制度不无关系,规划编制机构和希望“以地生财”、彰显政绩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城市规模上达成了默契。

3、规划资质垄断和规划学科封闭。

一些规划机构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相互交叉衔接少。有些部门通过规划机构的资质管理,抬高了准入门槛,形成垄断。同时造成规划学科单一,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学科话语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评和质疑,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把责任推给政府,或者指责别人外行,更遑论公众参与规划了。

4、规划专家评审流于形式。

规划成果的审查有很多方面,这里只讲规划评审中的问题。规划理应由地方和专家共同来评定。

现实中,只要是地方没有意见,规划评审也就变成“走程序”,规划方案大多都能通过评审,专家的意见作用没有发挥。规划评审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公共关系平台。

一些评审专家由规划编制机构邀请,自然存在说好话的现象;大多参与评审的专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身也从事规划工作,要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敢也不愿得罪地方;参与评审都有专家费,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问题。

另外,规划评审会的专家构成过于单一,同行之间的评审造成大家一团和气、谁也不愿得罪谁,同时也不利于从综合性的角度审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5、规划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规划编制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目前规划决策权在地方政府,而编制机构只有建议权,容易导致规划编制主体在规划编制中盲从于领导意愿,使规划成为某些领导盲目决策的工具。

多年来对规划本身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对规划领域产生的诸多乱象没有从规划自身找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几乎没有规划机构或个人因其所编制的规划造成严重浪费或重大经济后果,而承担过相应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的强大引擎和载体。我县近年来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我县新型城镇化改革,千方百计把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做强,科学合理地把城镇规模做大,坚持不懈地把城镇功能做全,精心细致地把城镇环境做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文献、数据统计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我县城镇化的现状,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当前现状。

我县现有人口32万人,城镇人口15.11万人(其中,县城人口8.76万人),辖7镇8乡。近年来,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城镇的聚焦、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县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先后聘请了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我县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城市设计、新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黄岗山公园规划、苏区振兴土坯房规划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同时,按照新东新区控制性详规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造型、立面、色彩和天际线,通过不同的建筑样式和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吉潭镇已完成圩镇总规修编和控规编制工作,南桥镇总规编制已初步完成并上报评审,罗珊、水源、菖蒲已启动总规修编工作。

2、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达10.0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76万人,道路面积57.9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6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86.05公顷,城镇化率达45%,城区建设初具规模。

3、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垃圾中转站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等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新区中学、体育中心、迎宾大道、滨河公园、城北出口路延伸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新罗南路、青水山下沿河路、水角楼沿河路等一些节点路段全面打通。黄岗山公园、新区医院、长举大桥、文峰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进展顺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办公、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和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精心打造了“一河两岸”、新东新区、新区路网等重点区域的园林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增强,完备了交通标识、标志、标牌,设置了电子监控装置。开展了违法建设和非法土地交易专项整治,县城规划区内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城区市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城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县城绿化覆盖率、自来水厂生产供水量及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均低于省标要求。

1、规划编制工作滞后。目前,我县各项规划虽在不断完善中,在专项规划中只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和城市天燃气规划,仍有大量专项规划没有编制,比较迫切的有管线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综合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在乡镇规划方面,除吉潭、南桥、罗珊、水源、菖蒲已完成或启动总规修编外,大部分乡镇均没有编制圩镇控规和没有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由于规划滞后,加上管理缺失,城镇布局欠合理、建设较零乱,没有特色、缺乏品味。

2、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尽管我县城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加上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的欠账较多,对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小城镇建设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当前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圩镇产业过于单一,乡镇还属于“吃饭财政”,很难拿出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更多的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和补助。目前,不少乡镇缺乏相应的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3、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较突出的是自来水供水管道老化、滴漏严重,回收率只有60%左右,排污管网不全、环卫设施不达标、城市道路拥挤、公园绿地建设欠账大、公共停车场缺乏、农贸市场不足等问题。在文教卫生方面,随着县城人口的增加,突出表现在县城幼儿园紧缺,目前只有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县卫生院人满为患,病床经常供不应求。一些乡镇的道路、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绿化水平低,居住环境差。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存在城市管理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问题。大部分乡镇没有专门的城镇建设管理队伍和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5、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工业园区规模小、档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规模企业、新型支柱产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服务业发展缓慢,我县第三产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从业人员少,服务功能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就业岗位不足,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单一,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隐患也日益凸显,果业对农民的增收效应呈现出减慢的趋势,也就打击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与此同时,还存在制约我县城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理念瓶颈。主要体现在缺乏新型城镇化理念,特别是有的乡镇没有树立科学经营城镇的理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有效整合和利用本地资源,将之作为资产来经营。二是体制瓶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未形成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人才瓶颈。主要缺乏高素质的城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注册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使得我县部分专业机构资质难以得到提升,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四是征地拆迁瓶颈。由于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失地农民保障及征地拆迁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征地拆迁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影响了城市建设的推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们检索了12个省各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规划和新闻报道等,涉及地级以上城市共156个,其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145个,占92.9%。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

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

在我们检索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大多数城市已经将新城新区建设付诸于行动,并非仅仅存在于规划。

2、新城新区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越现实。

在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建设的255个新城新区中,公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共有96个,公布的建设用地面积共计610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63.6平方公里。

根据《20xx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抽查的12省平均每个地级市建成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也就是平均每个规划中的新城面积相当于现有城市面积一半多,有的城市还规划了多个新城。

比如贵阳城市规划中,提出建设3个新区,规划建设面积为860平方公里,其中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面积达500平方公里。5个新城的规划建设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267平方公里,而20xx年贵阳市建成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考虑到贵安新区部分涉及到安顺,即使贵阳安顺两个市建成区面积合计也仅198平方公里,相当于要增加6个贵阳和安顺。

在145个规划建设新城新区的地级以上城市中,共有121个城市全部或者部分公布了新城新区的规划人口,合计9672万人,平均每个城市新城新区规划人口为80万,而根据《20xx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抽查的12省平均每个地级市城区人口88.4万,规划的新城新区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3、地方政府把新城新区建设作为城镇化的抓手和突破口。

中央城镇化政策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但一到地方,城镇化往往被理解成城镇建设。

比如广东省在20xx年提出要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并且从省级层面提出了12个新城新区,在省政府的直接刺激下,地级市的热情被高度调动起来,云浮、惠州、茂名等城市启动了新城新区建设和规划,并将新城新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20xx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韶关市通过对新城战略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整合,进一步拉大新城框架,将规划面积从37平方公里,调整为60平方公里。

辽宁省发文在以沈阳为核心、7个地级市组成的沈阳经济区推动新城新市镇建设,提出了25个新城建设的目标。

河北省将北戴河新区、唐山湾生态城和黄骅新城写入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贵州省提出20xx年全省要启动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实现县级全覆盖。

4、新城新区规划标准高,投资规模大。

在各地有关新城新区的文件规划中,一般都提了较高的建设标准,生态城、智慧城、科技城、现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设配置标准大多竖内和国际领先标准。

比如广州南沙新区提出陆地绿化率不低于60%,各方面的硬件设施都是按照国际最先进水平进行配备。

河北唐山、陕西西安、江西九江等诸多城市也规划建设各类高端生态城。高标准的规划建设也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配套,广州市20xx年计划在南沙新区安排220亿投资,唐山南湖生态城20xx年完成投资180亿,20xx年完成投资200亿,陕西安康月亮河生态虫划总投资在147.8亿元,作为县级市的江西省丰城市新城区也规划投资160亿等,新城建设俨然演变成为地方政府拉动投资的手段。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当前正值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规划的作用,因此规划本身的好坏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化成败的重要因素。

我们认为,推进城镇化的各项改革,调整规划利益机制,纠正规划体制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规划问题的研究和科学引导。

树立科学规划理念。

要重视调查研究,摸清地方发展情况,规划既要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又要体现地方特色。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多一点常规发展,少一点跨越式发展。

要扭转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划体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根据地方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来制定规划标准,避免搞“一刀切”。

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规划一定要重视弱势群体,保障农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和发展机会;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要给人用,方便人用,而不仅是给人看的。

2、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规划责任跟踪追究机制。

对编制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城镇发展实际,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严重不符的规划机构或个人要取消从业资质资格,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建立规划终身责任机制,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对规划编制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对规划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按照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来确定收费标准,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积来确定规划收费的既有规则。

3、建立健全多部门、多学科的规划编制体系。

打破规划的部门垄断,逐步取消各类规划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多规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规划在部门和机构上的融合。

在县市及以上层面,鼓励地方开展“多规融合”的实践探索。

打破学科封闭,开门编规划,促进多学科融合的规划学科体系建设。

统筹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改变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的规划编制模式。

4、完善规划评审和审批制度。

委托专业评审机构组织规划评审会。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库进行规划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规划等领域专家按比例组成,采取回避制,当随机抽取的专家与被评审的规划编制单位、地方有关时,应进行更换,更换的专家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完善规划审批制度。

加强上级政府的制约作用。发挥本级人大的决策监督作用。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要把公众参与纳入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5、推广好的规划经验和典型案例。

在规划领域大力推广一批好的经验和典型案例。总结交流各地城镇规划实践经验,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加强宣传推广。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展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值得思考的课题。

我区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城镇总体规模较小,但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

1、城镇规模:xx区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全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x平方公里。

2、城镇经济:20xx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加xx元,增长xx。区域经济以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为支柱,汽车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xx。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发展。20xx年,实现总产值x万元。

3、城镇化水平:全区总人口x万,其中城镇人口x万,城镇化率为x。

(一)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镇区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错综复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差;路边市场仍存在。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目前镇区排污能力弱,无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镇区道路结构不合理,城镇道路没有形成环状,道路多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城镇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城镇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城镇职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镇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同构性显著、职能单一的现象,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理分工,极大地制约了城镇现代化的进程。

(五)城镇规划管理滞后。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范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在建设和发展中未突出自身特点,建设水平低,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镇文化气息淡薄,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长远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要有利于发展本地优势,有利于方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利于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是要抓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镇体系的布局,注重城镇风貌建设,采取“统建联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设x—x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民新村,扩大城镇容量,吸纳人口,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引导城镇的合理发展。

二是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两镇一街的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三是城镇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降低城镇发展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合理流动。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

(二)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动力。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

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互动。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重汽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车城。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二是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培育城镇的产业优势。

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车城园区是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镇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的有效载体。我们应以重汽集团、正大饲料和新世纪化纤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导区内中小加工企业与其实现配套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获得综合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和强化经营园区理论,不断健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园”的经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充实园区经济,增加城镇经济总量。

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抓大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搞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城镇开发建设推向市场。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等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来参与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是土地开发融资。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城镇建设,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滚动开发。四是调动农民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办厂经商。

(四)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增加城镇发展功能。

发展城镇一定要重视聚集人气,把着力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上来,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贾在本地落户,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城镇的质量。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聚集人气,吸纳能人,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要对制约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降低“户口”门槛,打开镇门吸纳能人、聚集人气。允许进镇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解决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确保农民离地进城的自由。积极引导“富工又富乡,进厂又进城”,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把城镇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增长点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五)以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为载体,实现城镇的协调发展。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市民从农村转移而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成为促进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城镇文化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把育人作为推进城镇建设的一条主线,积极开展以干部为表率、城市为龙头、农村为重点的富有时代特征、体现xx特点的群众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推进以“诚信xx、文明市民”为主题的信用双桥建设,引导市民强化诚信意识和城市意识,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要围绕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城镇中建设各类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图书馆及管理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与城镇文明对接、体现xx特色的“诚信、开放、自强、奋进”的城市“气”和“神”,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