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案及教学反思不足(热门12篇)

时间:2023-11-17 22:43:04 作者:翰墨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对每一次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挖掘出更多的教育价值。阅读这些教学反思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创新,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认识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和以往的自然数和分数有着不同的特征,学生通过这节课需要把生活中常见的这类现象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小数怎样读写,有什么含义,与整数有什么区别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需要在这节课上解决的,但是限于学生年纪较小,不可能带着这样明确的目标来学习这节课,采用一味地告知,势必引起孩子们“厌恶”的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这节课上,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总结,自主归纳出小数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才是能够保留的。从常见量的关系入手,探索小数的含义。利用人民币元与角的关系,首先让学生利用既有经验,“1角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角”的前提下,复习分数1/10元的含义,进而引入小数,告诉学生1/10元还可以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尝试分析1/10元的含义。接着从1-9角的分数与小数关系中,得到结论:十分之几元就是零点几元,零点几元也就是十分之几元。结合米和分米的关系,模仿刚才探索的过程,再次巩固这个结论。脱离这两个单位,总结出一般性结论。在这两次探索过程中,探索一学生初次接触,探索起来存在困难,这是老师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如何探索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探索二中,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经验及时应用到新的情景中来,自主发现并总结出来结论,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这样的结论更容易内化。两次探索的关系是有扶有放。类似于此的是例题与“试一试”的关系,书中的“试一试”是对例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内容的补充,这就决定了“试一试”不同于巩固练习,它是需要细化处理的。本课中,在用米尺测量文具盒长度的过程中,从刚开始只给刻度0和1,到把1米平均分成5等份,再到把一米平均分成10等份的过程中,学生三次思考并回答这个文具盒的长度是多少米,课堂上三次出现不同的答案,直到最后一次提示给出,学生仿佛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自己也反思发现前两次并没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从而巩固新学知识。而教师,在三次提示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在老师不断地提醒中自己进行判断,并说明失误原因。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思考,自己纠正。有了自己思考的参与,从对比中得到的结论,更加牢固地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不足

在国庆这个气氛浓郁的前夕,我们相聚在江滨小学开展关于数学模型的片段教学与课后点评活动。

活动前,我们以黑白配的游戏形式来安排片段教学的顺序,并在游戏的欢乐中打开今天活动的序幕。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系统的简化与抽象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模型思想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主要应关注基本模型的学习和基本模型的运用两个方面,从而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接下来我以。

1、选材的原因;

2、如何建模;

3、发现自己的不足;

4、获得的收获这四个方面展开来说。

首先,由于自己只接触过一年级的课程,所以在选课上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当看到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角的初步认识》时脑海里就呈现出了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有涉及到这个角,相对而言我就更有把握。

其次,本次选课的要求要与模型思想有关的课题,而《角的初步认识》又恰好属于概念建模课题。

最后,由于本人的优势是语言能力以及表现力,适合选择低年级的课程。

(1)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以猜图的游戏引出角。

(2)通过找图片中的角,对比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点,让孩子猜想角的特点,再小组讨论出角的特点。

(3)引导学生归纳出角的特点,并运用于题目中,判断图形是不是角,并且说明理由,多次阐述后孩子对角就有了进一步的建构。

(4)画角,先让孩子自己在本子里画,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让其他小朋友观察他是怎么画的,并对比老师是怎么画的。找出不同点,总结出应该如何画角。孩子经历了画角的过程,动手画角让孩子对角的建构也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

(5)找教室里的角,将所建构的角运用于生活,让孩子能更深刻的认识角。

听完各个老师的点评后发现不足之处:

(1)板书无颜色对比强调重点。

(2)缺少让孩子动手实践。

(3)应多次强调画角的要点。

(4)应在找生活中的角时让孩子正确的比划角。

获得建议后,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在备课时我只关注了人教版教材,虽然有做到以旧知导入,但是没有进一步拓展。所以今后我应该连横合纵理解教材,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并且对比多版本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其次,在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上,我只是简单的了解到《角的初步认识》是概念模型课,而没有深入了解应如何去建构角的模型,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一环扣一环慢慢的在脑海里建构出角的模型。所以我应该在课前深入思考如何在本课中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建构角。

再次,在课堂的引导上,我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通过想像角、看角、判断角和画角,缺乏了让学生多角度做角的过程。所以我应在课堂上多腾出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最后,在本次交流会上听了各个老师的点评后,让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样让我能更好的扬长避短。

认识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片段: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小钉子,谁能用米尺帮老测量一下呢?

生(上台测量):这个小钉子正好是1厘米。

师:1厘米是多少米呢?

生1:1厘米是1米的1/100,是1/100米。

生2:1厘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1份就是1/100米。

生1:00.1米。

生2:0.10米。

生3:0.01米。

师:能为你精彩的创造说一说理由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评价评价。

生4:我觉得不能用00.1来表示1/100,因为“00.1”和“0.1”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000.1”也还是0.1。

生1:我是在小数点的左边多写一个“0”,意思是让“1”往后挪一位,好表示1/100米。

生5:那也不能在小数点的左边添“0”啊,应该添在小数点的右边,我同意生3的说法。

生2:我是这样想的,“0.1”表示1/10,那么我用“0.10”表示10个“0.1”,也就表示了1/100。

生6:不对,10个0.1应该是1米。再说,“0.10”的“1”和“0.1”的“1”位置没有变,还是表示1/10米。我也同意生3的说法。

生3:“1”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第一位表示1/10,那我就把“1”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第二位表示1/100。所以我写成0.01米。

……。

师:同学们的辩论太精彩了,现在你知道1/100米还可以写成――。

生:(齐)0.01米。

……。

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材关于两位小数的引入是这样的;“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1厘米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确实,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本身就是已经规定的,我们似乎只要“告诉”学生就行了。可是如何让学生去真切的体验、深刻的感悟呢?上例中,我让学生尝试创造,交流评价来沟通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小数的产生以及小数的内在意义。如果一开始就否定生1和生2的想法,会让一部分同学受到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

引导学生以1厘米是1米的1/100为突破口,这样能比较顺利的得出后边的4厘米是1米的4/100,9厘米是1米的9/100,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位小数可以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继而得到4/100还可以写成小数0.4,9/100还可以写成0.9。因为两位小数0.01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非常积极。

创造小数让学生充分暴露了自己的思维,学生经历了用小数表示1厘米的过程,理解了0.1、0.01、0.001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并在创造交流中感悟着“数位”“计数单位”“小数意义”等知识,享受着成功创造小数的乐趣,引发对问题的不断深入的思考与认识。这样教学,学生明白小数和整数一样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原则,有利于学生对数的认识。这为我教学下一课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倍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系列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在学会看整点的基础上,学会看半点。

2.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

ppt课件。

1.猜谜:一张大圆脸,有腿没有嘴,有腿会走路,没嘴会说话。(时钟)。

2.出示圆形时钟,让幼儿观察钟面。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师: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的?(长短、粗细)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加深巩固)。

3.在熟悉时针和分针的基础上,探索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看课件)。

(1)师: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可简单讲述故事大意)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课件拔钟,引导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分针(兔子)跑得快,时针(乌龟)跑得慢。

(2)小结:在龟兔赛跑故事中,虽然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在钟表上,虽然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时间是一样的。

4.复习整点,认识半点。

(1)出示课件,认识时间,复习整点。

提问:

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师总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看课件,你知道这是几点吗?你发现了什么?

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

师总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12点除外。)。

(3)复习巩固。(看时钟认半点)。

5.分组活动。

(1)第一组:游戏我的一天。

请46人站成一排,教师举起钟面让坐着的幼儿看钟上的时间一起大声报时,如早上6点半,站着的幼儿就做起床动作。依此方法继续游戏(早上8点上幼儿园,下午5点离园,晚上9点睡觉等)。

(2)第二组:按要求拔钟。

两名幼儿一组,一幼儿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幼儿用学具时钟拔出相应的时间,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3)玩游戏我说你拨。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相互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的又对又快。

6.听小故事,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我的体会:我认为每一次活动结束,教师都应该针对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反思,提出调整、改进的方法。而且幼儿园的一课多研会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在目标的定位上怎么样就准确、活动的重难点把握等,这些意见都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也使我认识到反思确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把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相结合的话,那无疑会锦上添花。

认识里外教案及教学反思

认知里外是在智障生学习了方位概念上、下之后的又一个延伸。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关系,又可以促进学生基本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今后方位概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里和外”经常出现在智障生的生活中,为了让学生对“里和外”有更深入的认识,我设计了本活动《里外》。

一、教学实录。

1、片断一:活动中,认里外。

师:你坐在哪里上课?

生:教室里。(让学生用手指向教室地面,加强“里”的概念)。

师:学校每年举行的特奥运动会,是在教室里举行的还是教室外的操场上举行的?(出示图片帮助区分)。

生:教室外。(让学生用手指向教室外面,加强“外”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在教室里进行一场小型的运动会吧!首先看老师示范,我站到圈外边,跳入呼啦圈里边,把沙包投入筐里边,不要落到筐外边,再跳到呼啦圈外边,跑回队伍。谁愿意来试一试?(老师说“外边”“里边”时要加重语气)。

生:我、我!(大家踊跃举手,指导学生说过程)。

生:哇!有两个沙包。(学生看到沙包觉得很神奇)。

师:请拿着沙包,两组分别到刘老师和张老师那集合排队,哪一队先完成并且投进筐内的沙包多哪一队获胜。

师:预备――开始!

游戏活动在培智学校数学课上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游戏活动不但能让智障生获得感性经验,唤起其学习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身心康复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看到自己沙包后都急于参与到比赛中来,从实际活动看,游戏难度不大,人人参与,兴趣高涨,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2、片断二:喝牛奶,认里外。

师:现在我们喝点牛奶补充能量。请第一组的梦梦和第二组的恒恒去张老师那的箱子里各拿出一盒牛奶,第一组的涵涵和第二组的珂珂从袋子里面拿出杯子分给组内同学。

师:牛奶要倒进自己的杯子里面,不要撒到杯子外面哦。

生:(开心地自己倒牛奶喝)。

让学生动手去拿牛奶、发杯子、倒牛奶、喝牛奶,结束部分也巧妙的结合了知识点,充分挖掘智障生的学习潜能,拿牛奶和杯子这样的活动尽量让不太会表达的孩子做,倒牛奶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促使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创设生动情境,调动数学学习兴趣。

抽象的方位关系让智障生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而且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五分钟左右,那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来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方位关系和空间感,让他们对“里和外”有更深入的认识,我创设了“运动会”这样一个情境:了解比赛规则---裁判员就位---运动员入场---比赛---颁奖---赛后休息,这一整套流程让智障生感觉真的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运动会,在课堂上创设这样一个贴近智障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方位感,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边玩边学,做到学以致用。

(二)运用游戏活动,营造轻松愉悦氛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锻炼器官,获取知识,懂得规范和适应社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实践操作对智障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障生爱玩爱动,尤其是自闭症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经常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东西。故我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游戏因势利导,尽量利用学生好动、好玩的性格设计实践操作活动。

游戏一:跳圈投沙包。呼啦圈和沙包对学生来说很熟悉,也深受孩子喜欢,因此,我设计了“跳呼啦圈投沙包”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跳、投的实践活动,在头脑中建立里外方向的框架。通过活动,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理解了里外的概念,能区分里外,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游戏二:运动过后发放奖品铅笔和橡皮,我让学生听指令把奖品放到笔袋里,再把笔袋放进书包里,比一比谁听得清、做得快。每个孩子都想争第一,所以都听得很认真,做得又快又好,智障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通过这个游戏不仅提高了注意力也巩固了知识点。

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表达、用耳倾听、动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那么他们获得的知识一定记忆深刻。

(三)渗透生活常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生的判断能力比较差,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对错,所以不宜将各种学科分割开进行教育,而应该进行整合教育,要在所教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渗透一些与之相关连的其它的内容,可以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可以是爱国主义方面的等。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贯穿了以下几点:

4.爱护环境:把牛奶喝完不浪费,喝完牛奶要把杯子和空奶盒放进袋子里,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

《认识单双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引发幼儿学习单数双数的兴趣。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课件ppt,单数,双数磁性字卡,红包,1元硬币一个,1元纸币一张,1到6数字磁性卡片,黑板。

一、师幼问好。

二、话题引入。

教师出示红包。

幼儿:......

教师:嗯,有想买。那我们上哪儿去买这些东西啊?

幼儿:......

教师:是的,那小朋友有没有听说过两元超市啊?(听过或没听过)那你们想想,什么是两元超市啊?(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卖,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通通多少钱啊?(2元钱),这就是两元超市。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逛超市啊?(想)展示ppt(5元代币劵)老师准备了一张代币劵,几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啊?(幼儿各抒己见)。

老师先用两元买···再用两元买···最后剩下几元?还能买吗?差几个?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几张代币劵(ppt课件),是一元到六元钱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币劵能买到几样东西?可以和旁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和小伙伴画的是不是一样呢。

讨论结果。收好代币劵和笔。

2、哪几张是两元两元的花没花玩的?没花完的剩几个?像这种还剩一个的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单数。

小结:单数有哪几个?双数有那几个?

三、游戏。

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这两个好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祝一下吧。老师把代币劵上的数字宝宝请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

游戏规则:我出单数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双数小朋友和小伙伴们抱一起。

四、结束我们带上代币劵排好队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页)。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认识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0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其次是在教学10的组成时,因为学生在学习2到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也是对初入学的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一次培养。在汇报完答案之后,出示儿歌记忆了10的分成。没有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就能想到什么,找出各个分解式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对学生活动指导的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应变能力,使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0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我为每人准备了小棒,要求学生先数出10根小棒,再用这些小棒拼出漂亮的图案。这样既巩固学生对10的序数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提供了人人动手研究的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过程之中,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由于学习材料的充足,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认识小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习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习,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火教案及教学反思

1、让幼儿了解火的一些知识,懂得火对人们的好处和危害。

2、了解防火的简单方法,培养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了解火的`用途,掌握简单的防火措施,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一起来灭火。

2、ppt课件:认识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红光光,大大篷,见风它就更逞凶;无嘴能吃天下物,最怕雨水不怕风。

二、展开。

1、出示图片,了解火的发展。

讨论:火是怎么来的呢?

教师:最早是钻木取火,后来从打火石发明了火柴,科学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打火机,现在我们能用电子打火。

2、了解火的特点。

(1)点燃蜡烛。

让幼儿观察火苗的颜色(蓝色、黄色、红色),并通过观察说出火能发光。

(2)让幼儿用手靠近蜡烛的火焰,感受火能发热。

(3)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点燃三支蜡烛,把大小不同的三个烧杯盖上。

观察结果:

最小的杯子因为里面空气最少,火熄灭最快;

最大的杯子因为里面空气最多,火熄灭的最慢。

(4)了解火怕水的特点。

向燃烧的蜡烛上浇水,火会灭。

3、引导幼儿讨论火的用途与危害。

(1)火有哪些用途?

(照明、取暖、煮饭烧水、发电……)。

(2)火有哪些危害?

(使用不当或疏忽大意会烧伤人,烧毁房屋和树木,引起火灾)。

4、了解简单的防火方法。

教师:火的危害虽然很大,但是我们不用怕它,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防火知识。

(1)平时不要玩火,不能在靠近火的地方玩易燃物,不要放烟花爆竹。

(2)如果不慎烧了东西,立即报告大人并立即离开。

(3)火势太大要拨打火警电话119,求得消防员帮助。

(4)如果身上着了火,就在地上打滚,压灭火焰。

(5)如有浓烟就用湿布掩着鼻子,冲向门外。

(6)如果被大伙围困,应尽力呼救,并想办法逃出。

5、游戏:着火了。

教师说出一种着火的情况,幼儿做出相应的应对动作及模仿措施。

教师小结活动内容,教育幼儿要学会自我保护。

10的认识教案教学反思总结

民主和谐的气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各种各样,教师可以创造性的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长知识、长智慧。如在教学10的组成的时候,设计了“给鸽子找家”的游戏,改变了以往的数字的.组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了将知识溶入到游戏中,因为我认为学生在学习2—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对于10的教学我就尝试的开放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新授中,有如在练习中设计了给鸽子找朋友的游戏。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得到了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新课程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有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