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新闻类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4-02-06 14:51:14 作者:笔舞

毕业论文的撰写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的阅读与实践工作。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毕业并获得优秀评价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新闻系毕业论文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会畅通。

二、我的实习内容。

据我所知,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写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我的实习单位是《滁州市广播电视报》。广播电视报是周报,一个星期出一次报纸,周期较长,而且时效性也不强,所以,广电报并没有专业的记者。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全都是编辑,如果有新闻,也可以充当记者。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张银川。

三、我的'实习收获。

从9月16日到12月25日,我在滁州广播电视报社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段时期内,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第一次进入广电报社,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报社并不大,照排室、编辑部、会议室等。前面说了,广电报没有自己的专职记者,所以编辑部五个编辑成了指导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就是报纸编辑。我的老师是张银川。张老师外表很儒雅,为人很谦和,教给了我很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知识。

因为我们有五个人,编辑部有没有多余的办公桌,会议室就成了我们的阵地。一天又一天,我们坐在会议室里,除了打扫卫生端茶倒水,基本上就是看报纸、校对?校对、看报纸?看报纸、校对?有时也会去照排室,跟着美编学习版面的编辑,在此期间,我们学会了用方正飞腾软件编辑报纸,学会了如何扫描文件等等。

9月27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日子,因为那天,我终于盼来了传说中的外出采访,张老师终于要带我出去采访了!市中心血站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一次无偿献血,市交广爱心车队集体献血。到了地点,才发现,书上学的什么如何提问啊、如何挖掘新闻热点啊,全都是浮云,根本一点都用不上,理论只能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还好,我一直是跟在张老师后面,看老师是如何提问,如何拍照。回去以后,张老师让我写一篇短消息,几百字就可以了。谁知,写了四百多字,竟然还被删掉一半,在报纸上就拇指大的一片呀。而且27号的稿子,拖到10月1号才发。看来广电报的时效性确实——很差。不过,不管怎么说,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件终于变成铅字了,这也是一件挺让人高兴的事。

张老师是法治版的编辑,很少到外面跑新闻,我经常是跟着钟成玉老师去采访。钟老师经常说,做一名打大记者,文字一定要大气,文章要写出大记者的风范。在钟老师身边,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我曾采访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滁州市市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抗美援朝的文艺兵、社会福利院、副市长等等,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一个志愿军了老兵的烽火记忆》、《战地黄花在朝鲜战场怒放》、《情牵朝霞暖爱系夕阳红》等。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人物通讯的写法。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当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和这里的生活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总有一些感触潜移默化。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和现在的进步感到骄傲。

最后,感谢带我实习的老师和一起实习的同事们,是你们教会我如何做新闻,也带给我愉快的实习生活。

四.我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在今后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我对实习工作的一点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应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总之,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xx年12月27日。

朱凤丽。

新闻系毕业论文

重建电视新闻传播时空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在传播新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时间上,强调迅速及时,随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而采制、播报新闻,力求电视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同步(如直播);在空间上,强调借助传播技术手段和平台(如互联网)广泛覆盖,追求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可以使电视新闻传播更为丰富、更加广泛,让受众在立体化的新闻报道中,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认识新闻事件及其本质,从而力求新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达到最佳状态,相得益彰,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最佳预期,增强其有效性,影响受众的言行,发挥“有力引导”的作用。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了时长为15分钟的《新闻联播》。1984年后,中央电视台相继开办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新闻节目播出频次由4次增加到13次,全天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由过去的65分钟增加到165分钟,并提出“把任何一次新闻节目播出时间,都作为新闻的首发窗口,以最快速度把刚刚收到的消息传送出去”。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一些新闻节目划转(或并机直播)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早晨6点到晚上24点,这一时段有《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午夜新闻》、《24小时》,还有《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等19档新闻节目,实现了“您就可以随时浏览世界风云,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构筑全天候播出新闻及节目大格局的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注重重要新闻联播和直播。其中就有两档节目引人注目,一是有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朝闻天下》,二是穿插于固定时段播出节目之间的直播节目《新闻直播间》。《新闻直播间》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傍晚17点55分,随时在各固定时间段播出新闻节目之间播出(或直播)。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时所言“无论凌晨还是午夜,每天24小时,只要您打开电视机,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您就可以看到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听到最权威的评论,触摸到这个世界跳动不息的脉搏”。这也就是电视新闻联播、直播所追求的“同步看见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实时看着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目标。虽说我国电视新闻频道出现迟于国外电视新闻频道19年之久,但是,有专家还是欣喜地给予了高度评价:“既中国新闻改革是阶段性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体改革下一步动向的风向标。应该说不仅对各类媒体影响巨大,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总结这一发展过程,笔者发现有这样一些特点:。

1.从《新闻联播》一开始仅有15分钟播出时间。

后又增加到30分钟,再到各类新闻节目24小时全天候的播出时间,新闻节目传播时空是随着新闻节目增加而不断扩展。电视新闻节目时空扩展,是满足新闻节目增加需要的必然选择。

2.电视新闻节目由固定长度编排。

固定时段播出,到高频率、大时段的播出或直播,电视新闻节目摆脱了“固定长度编排、固定时段播出”的桎梏,新闻节目的内容、形态更为丰富和多元。这是一个可喜的变革!让我们明白“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今天来说,探讨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膨胀的原因已经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跟上这种需求,满足这种需求”。

3.电视新闻节目直播量的增加或常态化。

不仅可以让受众在时间维度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利于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态的丰富与多元,为电视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空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晰地得出这样一种观点:以电视新闻传播时空拓展为基点进行的探索创新,新闻频道经历了“新闻联播化—联播频道化—频道直播化”三个阶段。新闻联播化:为满足受众收视需求,重要新闻、突发新闻在不同时段新闻节目重复播报、跟踪或深度报道。如此联播方式,促使新闻节目增加;联播频道化:新闻节目增加,特别是整点新闻节目的增加,整个频道逐渐成为新闻节目播出平台。频道直播化:新闻直播是电视新闻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新闻直播常态化,频道24小时的时空可让受众更多地“同步看见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实时看着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新闻联播化、联播频道化、频道直播化”,可以说就是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的三大要素。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也是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坚持遵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并以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为努力目标。二是要打破现有的电视新闻节目设置架构,建立因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而动,随时可以播发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框架。

1)增加整点新闻节目播出频次,以作为重大新闻、突发新闻等新闻播发的守候平台和首发窗口。

2)以整点新闻节目为串联点,打造全天候播发新闻的通道,为新闻联播化创造有利条件。

3)因时(早、中、晚)制宜、分门别类培育、塑造品牌新闻节目,使其成为能够支撑频道的骨架,防止新闻联播频道化过程中“断档”、“停车”。三是建立以新闻“进口”为重点的新闻采编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或管理机制。新闻的采集是随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动的。客观上要求新闻制作、播出要与新闻采集相适应,形成前后期相衔接,保障新闻能够及时制作、播出的平台或通道。这就需要新闻采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新闻“进口”,而不是围绕某些重点新闻节目或固定新闻节目建立的管理机构,各自为战。新闻采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新闻“进口”不仅仅是电视新闻采制播工作“关口”的前移,而是电视新闻采制播工作重点的科学有效的掌控,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统筹电视新闻采制播工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走向,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付。同时,以新闻“进口”为重点的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拓展新闻报道视野、丰富新闻节目内容,有利于为新闻直播常态化搭建平台。“新闻直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只在新闻合成和演播室播报这两个环节上实现直播;还有一种是新闻事件的发生于播出之间的直播。它是以新闻现场为主体,综合背景资料、演播室串联、评述、现场采访及多个现场之间交流为一体的系统化传播方式。”只有建立新闻“进口”为重点的管理机制,才能满足直播的种种需求。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将会大大增强,与因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新媒体融合的优势也会愈加凸显,最终的结果就是电视新闻与其紧密结合形成超强的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等其他电视媒体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选

在网络环境中,人人都可以转换为自媒体身份进行即时的信息传播,对于媒体人来说这些自媒体的信息成为了一定信息资料的来源,有利于新闻媒体人进行热点问题的即时发现、采集和发布。但是需要新闻媒体人做好信息的把关,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确定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舆论导向的正确性,避免对社会造成恶性的影响性。这需要媒体人自身在新闻传播中充当把关人角色,做好信息的审核、筛选,选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时受到受众关注的话题。

各媒体所提供的新闻传播内容肩负着对整个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因此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不可任意妄为的做过激煽动性的新闻传播。同时也需要加强网络环境中受众的自律性,严厉打击反动、虚假等信息,对于新闻传播人自身的不规范性进行打击,做到群体人员规范参与网络新闻传播的自律性。这种新闻传播的管控需要媒体和政府部门进行联合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提升民众相关新闻传播的规范意识,提升到法律层面可以有效的对民众进行一定约束。同时对于不良新闻的源头传播单位要有较好的追踪,从源头上进行大力惩罚,避免不良新闻传播源头的发起。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民众无意识的传播难以对所有民众进行惩罚和管制,因此主要还是以大型媒体管制和新闻源头发布单位进行管理,同时进行恶意大规模煽动和传播的单位进行相关管制。像近年来发生的秦火火等新闻炒作个人,对于其恶性的炒作行为需要进行管制,避免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闻发布网站毕业论文

走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金融和电子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现在电视新闻行业已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由此可见我国的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前景是很美好的。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变得越来越多,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对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是有着一定的积极的影响作用的,能够为我国的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多元化媒介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大力推广。在当今社会,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信息技术慢慢的隐形代替了传统报刊和电视机或者是收音机在社会大众心中的位置,慢慢的实现了媒介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信息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的,传统的新闻传播大多都是以纸质媒介和电视机为主要传播媒介,而现在的新闻传播大多都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媒介融合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并且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传播给社会大众带来的正面影响,并且从根本上带动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1.信息量比较大。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群有很多资源的数据库,一些用户可以通过引擎搜索来获取一些自己想要的资源和信息,互联网可以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能够给用户带来很独特的资源体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行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依托互联网技术,新闻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资源更加丰富,使社会大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很快速的获取大量的资源。

电视新闻发展多元化,大多都是表现在新闻的视角和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在多种媒介进行融合后,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越来越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受教育水平的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即使是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关注的视角,作为从事新闻行业的媒体人就应该紧紧的抓住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多元化的关注视角,丰富新闻传播消息的内容,使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多元化发展。

电视新闻消息传播工作本来就是一道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电视新闻消息传播起来比较麻烦,因为在传播消息的时候需要对一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编辑,然后要做出一定的传播计划,还要对一些数据信息进行图像的配用和文字的设计,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才能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在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1]如果使用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的方法来进行电视新闻工作,那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工作是有着一定的阻碍的,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对新闻信息进行采编,能够实现电视新闻信息采编一体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

1.树立创新意识,打造新闻精品栏目。

对于一名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在进行新闻消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改变自己的观念,多角度的去发掘新闻信息,积极的创新新闻消息的传播方式。那个单位应该积极的打造新闻栏目精品节目,打造具有独特色彩的新闻节目,丰富节目资源的内容,创新节目的表现方式,激发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增强新闻节目的社会感染力。

2.提升记者素质,提高服务新闻行业水平。

对于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来说,记者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整个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学会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新闻的传播。[2]记者应该有个崇高的职业道德,始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端正正确的工作态度,为社会大众传播良好的新闻信息。

3.利用媒介平台,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媒体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多媒体的使用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依赖于一些网络系统。生活在信息时代,人们早已不使用电视机或者是收音机来观看新闻了,网络新闻被社会大众普遍青睐,将新闻在网络上发布是新闻传播手段的一种创新方式。

生活在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全新的技术,同时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高新技术能对新闻媒介进行正确的融合,媒介融合是当今新闻行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能够很好的提高我国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促进我国电信事业的繁荣发展。

[1]崔国凯.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208.

新闻系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透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透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职责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到达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就应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之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那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透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资料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资料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资料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不见,资料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资料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透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构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应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用心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必须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资料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透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必须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务必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构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理解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推荐。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不见,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就应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应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新闻系毕业论文

性别:女。

年龄:24。

婚姻状况:未婚。

籍贯:浙江。

现所在地:浙江。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教育经历。

9~至今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本科。

获得证书:编辑记者证、英语六级、室内设计员证、普通话二乙、计算机一级。

意向岗位:公关/市场/广告/会展类其他;财会/审计/统计/金融类其他。

从事行业:媒体、影视制作、新闻出版;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工作经验。

6月~208月**电视台。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行业类别:艺术、文化传播。

担任职位:记者/新闻采编。

年1月~2014年6月******教育机构。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教育、培训、科研院所。

担任职位:平面设计。

1月~205月****制药公司。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生物工程、制药、环保。

担任职位:公关专员。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

项目经验。

年11月~2013年11月**电视台新闻栏目满意程度调研。

6月~208月。

******镇支教。

获得证书。

自我评价。

我性格开朗、乐观的女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既注重对独立能力的培养,又拥有团体合作的意识。我的爱好是阅读和陶艺,我相信广泛的涉猎能够培养我立体的人格。是个非常踏实的人,我相信一步一脚印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也会成为一名聪明而忠诚的员工。请给我一个机会。

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

摘要:新闻后期编辑技术结合了多个学科,后期编辑技术的产生不仅仅是将视频理论作为基础,还涉及计算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文字编辑、画面编辑、声音编辑是新闻后期编辑过程中最主要的编辑内容,此外,在对电视新闻进行制作的过程中,特效制作以及成片的输出也是后期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电视新闻经过后期编辑,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的质量与播出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类专题节目;后期;编辑技巧。

一、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后期制作与包装的意义。

新闻节目的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要想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与关注度就必须在后期制作的过程当中进行创新。目前,我国的电视频道有很多,在众多的电视频道当中新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新闻节目只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新闻当中娱乐信息比较少,新闻性更强。从客观上来讲,对需要新闻性、传播性要求高的观众非常少,所以新闻类节目除了内容之外,只能通过后期剪辑与包装来吸引观众。随着全民娱乐化的浪潮加快,电视新闻类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要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不断增加,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这些情况都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培养观众的观看习惯,提升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率,就需要加强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后期编辑与包装,这样才能够制作出更加符合观众要求的电视新闻类节目。

二、电视新闻类专题节目的后期编辑技巧分析。

(一)字幕编辑。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后期编辑工作不仅包括文字编辑,还包括画面编辑、声音编辑。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的后期编辑,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后期编辑的过程当中主要依靠的是新闻稿件。所以,文字编辑是电视新闻类节目后期编辑前提。在后期编辑的过程当中,想要使声音表现得更加真实,画面的表达更加符合文字的内容,后期编辑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充分了解新闻当中的重要内容,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编辑设计的主要意图。电视新闻类节目传播的主要的目的,就是真实地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新闻的内容必须是权威的、真实有效的,所以,在新闻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字幕的重视,保证新闻标题真实有效。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时候,可以加强对古诗词的引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达到文笔增辉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新闻后期字幕编辑的过程中,想使用名言佳句来有效提升字幕的艺术魅力,就需要结合新闻的具体内容制定合适的标题。

(二)音乐编辑。

想要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感,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解说词或是动画的形式来有效地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可看性与趣味性。音乐作为观众经常欣赏的艺术,如果同新闻融合在一起就会赋予新闻灵魂,丰富新闻内容,使新闻类节目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如果电视新闻是一些灾害等人员伤亡的内容,就可以播放一些有感染力的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观众情绪的代入感。当播放一些喜庆的新闻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一种愉快的感觉。想要更好地体现音乐的表现力,新闻后期在配乐的时候就需要赋予新闻很强的趣味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新闻的生动性,让人们体会到别具一格的新闻。所以,在进行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过程当中,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合理掌握配乐的方法与技巧,这样可以使新闻传播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增加内容提要,增强回报效果。

新闻内容提要主要是对电视播放新闻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也就是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介绍新闻所要表现的事实,突出新闻内容的特点,这样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对新闻进行后期编辑的过程当中,做好新闻内容提要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新闻内容提要进行编辑的过程当中需要纵观整个新闻节目的情况,深刻领会新闻播放内容要表达的含义,充分掌握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热点、我国政治经济的最新走向、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了解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涉及范围最广的时事新闻,可以进行电视新闻播报提要的编写。比如,油价的上涨、房地产价格的具体走势情况、食品卫生安全、两会的相关提议等问题都是人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具体到春季大葱价格的快速上涨、旅游景点门票上涨、药品胶囊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等,这些都是吸引观众目光的新闻。新闻后期编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并且能够将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在新闻提要当中。这也是在新闻进行后期编辑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新闻回报,主要是指对之前已经播放的新闻进行简练的重复。对于中途开始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来讲,新闻回报可以有效地补偿新闻信息。新闻回报的具体内容通常与新闻提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回报的内容必须比新问题更加简练、短小。此外,在电视新闻节目结束播放之前需要对本期的重要信息进行播报,这样可以给观众留下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使观众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结语。

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提高后期编辑的质量。首先,需要从画面、文字、生命这个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当中每一环节的具体流程,增强文字编辑工作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人民群众对不同电视新闻节目的切身感受在第一时间作进一步的了解,对画面编辑工作很有帮助。最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声音编辑工作,确保电视新闻节目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启亮.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技术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17):162.

[2]张震.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技巧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08(4):65.

[3]尕旦草.浅析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重要性和编辑手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52.

新闻系毕业论文

节目定位限定了电视新闻的叙事特征。任何新闻都源于一个特定的新闻栏目,而这个新闻栏目的理想与追求就是节目的定位。节目定位涉及到功能定位和形态定位,功能定位注重电视节目的功能效用,形态定位配合于功能定位。比如为了及时传播信息,节目形态就可以是短消息或“读报”形式。

(1)宣教功能定位。宣教类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联播类新闻节目,主要有仪式功能、成果展示以及树立典型,报道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此类报道事件主要是各级党政机构领导人的活动、建设中取得的成果等,特殊的定位决定了事件类别必须在严格的要求下报道,新闻事件中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新闻事件中主要涉及国家或地区的重大政治、经济活动,即使会有个别的个体故事报道,也是由于这些个体中能够体现出更为宏观的思想内容。叙事素材以仪式化场景为主,新闻现场比较少见,偶见的一些现场也是先期策划的典型环境,缺少时空、逻辑联系。叙事结构虽然已有很多直播方式,不过仍然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在联播类电视新闻的叙事中,操作者与发言人都是叙事活动的客体,两者都是功能的体现,仅仅是叙事代言人,叙事的主体为国家和政党意志。这类新闻节目协调和规范着社会的发展,定位于宣教功能的电视新闻的叙事具有保守、规范及模式化的特征。

(2)舆论监督定位。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定位于“舆论监督”。例如《焦点访谈》,以电视语言来揭示违法的社会丑恶现象,通过舆论监督来塑造自身形象,扩大栏目的影响力。此类定位的电视新闻节目主要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叙事模式,以事实带评论。叙述主体往往是现场采访、调查的记者与演播室播报评论的主持人两部分构成。记者既代表了一个现场符号,也是对新闻事件的询问与质疑者。舆论监督类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多方关注,因此,叙述事件的选题受到很大的限制,且叙事以述多评少为主。一般情况下,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结构以电视语言来进行表述一个逻辑结构的问题,强调理性推进。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还可以宣泄社会的不满情绪。

(3)观点与思想沟通定位。主持人在叙事中起到提问与引导的关键作用。访谈类节目以观众最熟悉的人际交流为叙述方式,以现场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内容为叙事素材。目前访谈类节目的叙事空间已经摆脱了演播室空间的限制,将电话、网络引入谈话中,实现了多空间互动。

2.电视新闻的叙事主体。

在电视新闻叙事主体中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叙事者的主持人、编导等,另一个层面是叙事主体,也就是决定节目是否播出的把关人总编辑、新闻评论部的负责人等。在节目播出之前,这些人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决定着节目的结构、素材的去留以及语气态度和立场等。因此,叙事主体的个体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叙事文本的形成。叙事主体的专业素养和价值取向对新闻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对电视摄制技术和视听语言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电视新闻叙事主体意愿的实现程度,电视新闻叙事主体的叙事理念决定着栏目的叙事方式。其次,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道德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这些会使他们有着不同的判断与理解,尽管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抛开个人的价值取向,而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会间接影响新闻叙事活动的话语权限,影响新闻的品质与倾向。

电视新闻的外部生态环境是指电视新闻叙事活动的宏观背景,重要体现在传媒体制、新闻叙事和社会背景等。外部生态环境虽然不直接影响叙事活动,但是电视新闻叙事活动构成的平台和背景,对电视新闻叙事起到宏观层面的作用。在新闻体制制约的条件下,电视制播技术与电视新闻理念存在一定的错位。

1.传媒体制。

传媒体制是国家管理新闻的制度,是对境内传媒资源和新闻传媒日常运作的制度性安排。我国的电视传媒兼具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最为明了的表述就是事业单位及企业化管理。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宣传和产业两个功能。

(1)政治属性。新闻传媒关键是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这决定了其“事业单位”的基本性质。新闻媒体的功能主要为宣传、教育和监督,在电视新闻的具体叙事活动中这些功能都会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在新闻叙事文本中得到体现。首先,制播技术的叙事潜能没有得到深入挖掘,电视新闻叙事与电视纪实语言存在很大的出入,新闻体制对电视新闻叙事活动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力。其次,电视新闻叙事存在话语的一元化与话语权的层级性,竭力谋求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在叙事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话语权与其所处的行政级别相应。再次,电视新闻报道中对于某种精神往往给予过度诠释。

(2)经济属性。电视是传媒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也无法规避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化与收视率两个方面。广告资金的注入使电视处于一个“以收视率赢得资金,以资金创造收视率”的循环。“成本”是电视新闻叙事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概念,是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完成收视率的指标任务,在叙事方面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2.政策规制及叙事制约。

新闻体制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叙事活动,但却有着宏观层面的影响。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是传媒的主要形式。在传媒体制中,媒介所有制和国家对媒介的规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两者是对媒介控制和制约的主要规范。其对新闻叙事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所有内部因素的作用。新闻的叙事主体必须以政府的规范作为基础,外部的制约能力与国家制度为新闻叙事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范围,这个范围是不可逾越的。

在电视新闻领域中,制播技术、节目定位等内部生态因素与外部生态因素相互制约。新闻体制影响着技术和理念的结合,反过来技术和理念的更新也促进了新闻体制的改革,新闻传媒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闻系毕业论文

在新时期之前,人们处于“文革“的思想枷锁中,而新时期人文主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使人们突破了陈旧的思想,解放了自己,冲破了过去的种种不合理的规则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对群众的思想转变作用是这样的:首先,在人文主义思想形成初期,某一特定阶层的人们与之相遇并能够理解、支持;然后,这一阶层的人们互相交流使得这种思想在这一阶层中广泛传播。随后,在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认同之后,他们开始发起思想运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人文主义思想,从而引起全国人民观念上的改变,至此,人们的心里接受了这种想法,思想运动取得成功。人文主义思想重在强调“人”的重要性,解放自我。基于这种转变,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关于新闻的一切,新闻的传播形式首当其冲。人文主义就这样给新闻的传播打下了群众的心理基础,新闻传播也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二)人文主义为新闻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闻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变,大步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被提出并确定之后,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传媒业逐渐走向大众,被大众更加了解,新闻业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前的新闻业是由政治来指引,围绕着政治展开,而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被高度重视的时候,新闻业的重心是否将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上,是新闻业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然后和政治一样,经济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是重点,却不是全部,若以经济为新闻发展的中心,则会像过去一样比较片面、笼统。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文主义成了新闻业发展茫茫迷雾中的指明灯。跟随人文主义进行改革后的新闻业,以人为中心,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来进行对人文的关注。新闻传播开始对普通的个体进行关注,不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

(三)人文主义促进了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

对比20世纪和如今的新闻内容,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新闻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将新闻和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受众”的观念被提出,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决定,这是新闻业的改变中强有力的一笔。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主要体现为改变报纸的版块排列,增加互动内容等方面;到了90年代,才将传播者的姿态降低,和受众处于同等地位。观其发展历程,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得越来越彻底,除了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在同等地位,还能够把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人文主义已经不断渗入新闻业。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就是从漠不关心,到无限关注“人”,将受众的需要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新闻已经能够走进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更能被群众所接受,都是人文主义促进了这种转变。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对新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2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新媒体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特别是微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信息传播空间并频频引发热点。微博、微信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只要用户下载微博、微信软件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符合当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微博、微信等媒体地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微博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微博的特性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微博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更新迅速,交互性传播快捷、信息海量,成本低廉,而微信则融合了腾讯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使关注和分享性更强,再加上微信资费便宜,只花费很少的流量费用,并且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各种信息的发送,让受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微”软件除具有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传播即时互动性强、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发布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具个人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新闻传播又传播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本文探究了大量新时期的人文主义和新闻传播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的关注,人文主义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过程曲折艰辛,但人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社会的主体是人,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新中国的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懂得为自己的权利去抗争,当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潮流即是社会主体的意识觉醒。新闻传播的变革,正是去传播这种意识,促进思想觉醒,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使人的进步带动社会进步,人与社会能够更加和谐。

新闻系毕业论文

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透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透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职责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到达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就应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之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那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透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资料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资料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资料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不见,资料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资料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透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构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应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用心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必须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资料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透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必须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务必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好处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透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构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理解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构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用心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持续“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构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必须的权威性,传播的资料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资料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能够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超多地出现于公众理解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决定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透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之后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靠,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首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是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务必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的官方媒体表现值得肯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但应当承认,“非典”时期,我们的大众媒体并非如此。就“非典”本身而言。它有危害性,威胁到人的生命和生存;它有破坏性,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它有不可预料性,难以估计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可怕的是它有难控性。事实上,任何灾难性事件都具有以上特点。而“非典”信息报道并不是及时而且真实,在网络背景下,加上民众间人际传播,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到当下,重构媒体公信力仍然是热门话题。这样看来,立足事实的真实报道仍显重要。

其次,就应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忙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忙,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忙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就应负更大职责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能够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能够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能够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能够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能够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不见,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就应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应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应用新闻学毕业论文

摘要:数学专业中应用数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如教育工作者在数学建模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详例讲解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

关键词:应用数学;数学建模;教学组织形式。

应用数学是高等大专院校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本理论、服务专业课与思维方式方法等有着极为基础的作用。以下,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应用数学的教学活动发表几点简单认识。

一、重视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详例讲解的重要作用。

应用数学专业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逐渐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重视数学建模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既是帮助学生体会到所学应用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其进一步深化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点认识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模型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水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某学生小组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知某纸厂水库中原有的水量为500吨,假设含有5%污染物的废弃水以每分钟2吨的流动速度持续注入该纸厂的水库,那么,从时间t=0算起,多长时间之后该纸厂水库废弃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量浓度将达到4%(设定为废弃水注入水库后,水库中的水将不再向外排出)?假设废弃水注入水库后,该造纸厂水库中的水又以每分钟2吨的速度反流出该水库,那么,从时间t=0算起,多长时间之后该纸厂水库废弃水中的污染物含有量浓度将达到4%?并依据计算出的最终结果向社会生活中的用水单位等提出有效控制污染水源的有效措施。

这样就将微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置于真实的现实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主观探究能力与创造性学习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应用数学思维的方式。

二、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职员工则是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扶持者与指导者,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尊重所教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更快、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在我看来,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理念的这一要求,让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是重中之重。对于此,针对教师资源与学生实际人数众多这一突出矛盾问题,我认为高等院校教师在应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帮扶学习小组,即每位教师帮扶一定数量的学生。如此,教师就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针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帮扶教师可以将自身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或者窍门介绍给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他们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调查与研究,这一措施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夯实学习基础,提升其数学素质及修养能力;与此同时,教学相长,对于教师来讲,也是极大的优势。例如,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辅导工作,教师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有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进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数学教学活动。再如,学生数学水平的逐渐提高也将间接地推动教师积极地深入到数学科研的学习活动之中,这对于他们自身数学素养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总之,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确保教学组织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这样才能在确保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真正促进大专院校学生数学素养及数学实践运用能力的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张丽丽.地方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2014(06).

新闻发布系统毕业论文

濮阳市专用车辆生产起始于中原油田的开发建设,目前,打造了以中原特车、中原总机、望联机械为代表的一批特车制造骨干企业,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沙特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标准的纯电动、大吨位、多功能抑尘车成功下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这标志着濮阳市在新能源专用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中原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德如、中原油田装备处副处长朱文琪、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江明、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研发部副部长王玉海、濮阳市工信委副主任郭德清、华龙区政府副区长王瑞刚。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汽车报、腾讯网、新能源汽车新闻、第一电动网、中国石化报、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大河报、大河网、中原石油报、中原油田电视台、濮阳日报、濮阳早报、濮阳广播电视台、映象网、濮阳网、濮阳广播电视网、文化濮阳、大濮网等20多家媒体记者。

我代表濮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记者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闻发布系统毕业论文

1联系洽谈——2确定发稿数量和价钱——3签订合同——4执行发稿——5给出发稿链接确认无误淘宝或者银行支付款项发稿完成!备注:。

1、因为网站调整,编辑变动,政策影响等不定因素媒体列表的网站不能确保100%能发布,但保证80%能发布。

2、可以每站发不同的稿子(部分不能发原发的站例外),也可以一篇稿子发不同的站,总的就是一个站发一次!

3、发稿不含写稿费用,如果要写稿费用另算。

4、发稿一般通过第三方平台交易,可以签合同,提供收据,提供发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系毕业论文

新闻传播自古有之,从坊间邻里口耳相传到现代化多媒体新闻推送都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网页新闻,窗口推送新闻等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以“纸媒”为主的新闻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日益残酷的新闻传播行业站稳脚跟,不被时代淘汰,是每一个新闻传播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市场营销理论就是市场运作规律的综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理论也会不断的扩充,但其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因此,推销新闻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样要使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新闻的包装,推送,接受等各个环节都要推陈出新,不可一程不变。只有充分的发挥市场营销的作用,才能在竞争日益严峻的新闻传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新闻商品的特殊性在于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看的见、摸得着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信息。市场营销理论在推销新闻时的难点就是如何针对新闻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情况推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早期我们熟悉的很多媒体已经不复存在。而如湖南电视台,《广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却在极短的时间能声名鹊起,究其根本就是市场营销做得好。大量的信息推送,换来了巨大的知名度和商家广告,巨额广告费用又使得这些媒体可以推出更好的新闻内容为百姓服务,这同样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带给新闻传播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在第一节中,我们重点讲了作为商品,如何利用市场营销策略推销新闻商品。本节中我们主要介绍将市场营销的具体策略应用到新闻传播当中。众所周知,新闻传播的目的就是将新闻传达给受众,并使受众接受新闻。这与市场营销策略将商品推销给客户有相似之处。所以,市场营销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可以被运用到新闻传播之中,并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公认的市场营销方法主要有市场调查,市场分析预测,市场策划等。

2.1新闻受众调查。

正如商品销售之前要做市场调查一样,新闻在制作、发布之前同样要进行市场调查。其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受众需要,进而将新闻制作的重点放在受众关注的方向。这样新闻媒体人制作新闻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资源,并使新闻达到最大化的效果。新闻受众调查在国外许多大型媒体早已被成熟运用,但在国内并不常见。新闻媒体可以针对不同受众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年龄性别等特点制作不同的新闻,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2.2新闻分析预测。

市场调查完毕后,要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判断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商品。新闻传播同样如此。在新闻受众调查完成后,对各年龄段、社会阶层不同受众的新闻需求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人们的新闻趋向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除了受众之外,新闻传播途径,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传播者等因素都在新闻分析预测范围之列。

2.3新闻策划。

在得出新闻受众的新闻需求之后,就要进行合理的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化解。新闻受众调查和新闻市场分析预测都是为新闻策划收集资料的过程。新闻策划和市场策划相同,同样具有创新性、周密行、可行性等特性。新闻策划的具体过程就是将已知新闻事件包装的过程。如何将新闻事件有效策划,使其能过被受众所接受,达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新闻策划过程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主流的媒体都会采用设置品牌标志,宣传语,促销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新闻知名度。但是这些传统的方式大部分媒体都能掌握,无法体现优势。所以在新闻策划过程中,创新性至关重要。哪个媒体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中,创新的提出自己的新闻策划方案,就会立即走在市场的前列。当下,亲身经历报道,新闻游记,故事连载等一系列新颖的新闻传播方式最吸引人的眼球。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新闻传播行业面临更加严重竞争的十年。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新闻传播的规律,才能把握时机,搭上我国新闻行业的“高速列车”。而市场营销理论必将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想要在新闻传播行业分一杯羹的新闻传播人都不应当忽视市场营销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新闻发布系统毕业论文

摘要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网站分析法和受众调查法,探讨民间科普网站传播科技信息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学松鼠会;科学价值;社会功能。

0引言。

而科技传播为科学技术知识发挥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提供了保障,科技传播对增强公共科技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动力,“科学松鼠会”这一基于网络的民间科普平台,更是为科技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进行了一种新的尝试,实现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1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主要由原创板块、活动板块、译文板块、专题板块、训练营板块这五大板块组成,不同的板块扮演着不同的传播角色,各板块在传播的科技信息上又互相补充。科学松鼠会作为传播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径,体现出以下特点:传播主体的非政府组织性、传播渠道的高互动性、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以及贴近人们的生活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语言的趣味性、传播写作的时尚性等。“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扎根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科技传播组织,它以灵活时尚的传播方式有效地向普通大众传播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

2“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科学价值。

“科学松鼠会”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共享性、亲民性、可互动性等特征,传播的过程一般是由科学作家利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对某一现象或事件做科学性解释,然后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将信息传播出去,最后才是公众对科学家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消化,这个过程体现了科学松鼠会中的科技信息传播主要是朝向社会公众的。这种传播过程有利于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化和社会化,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2.1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

科技传播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社会化和共享化。科学技术知识最初只是科学家的个人所有物,并没有被传播和交流,是科学家为了满足个人好奇心而探索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对社会或他人并没有任何影响。而科技传播改变了这种状态,实现了科技知识的公开和共享。科技传播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科学家通过科学家探索发现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其他人,使知识从“个人私有”变成“人人共享”。“科学松鼠会”正是科技信息得以传播的桥梁,通过这个科普网站能够实现科技知识的共享。“科学松鼠会”有效地将科学作家的“科技知识”转变为公众所知的“社会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科技知识”社会功能的必经之路。

2.2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其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相结合,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科学松鼠会”这一网络平台,科技知识的创新发现和科技知识的有效应用被连接起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他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会促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变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程度。

2.3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科技传播作为连接科学家和公众的重要节点,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可以通过科技传播的各类媒介获取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减少重复劳动的可能,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加快科技发展步伐。而且作为基于网络的科技传播平台,“科学松鼠会”设有专门的交流互动板块,这样的设计方便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与科学知识的接收者进行交流,根据接收者的需求进行科技创作或对科技创作进行改进,这样更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

3“科学松鼠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传播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知识本身的价值,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科技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科普网站的建立,更是拉近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距离。由于科学松鼠会是民间科普网站,它传播的科技信息具有贴近人们生活的特点,因此对加快科技发展速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发展、促进公众理解科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3.1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是专业化得到了明显的加强,随之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经验不相适应。”[2]由于科普期刊等科技传播形式中经常包含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除研究该领域的人士外,普通民众基本不能理解这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含义,这样就导致公众无法有效获取科技信息,更不要说将科技信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然而科普网站的出现,就大大缩减了公众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距离。传统的科技传播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科技信息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科普网站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专业的科技学者、科技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还可以为普通公众提供科技知识和信息,使普通公众也能学习和掌握到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这样才会引起他们对科技社会价值的重视,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尊重科技劳动者。

科学松鼠会就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的民间科普网站,它能够使公众轻松地吸取科技信息,是一种有效的科技传播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传播的科学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人们能够对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给出科学的解释。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2培养公众科学意识。

科技传播消除了公众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文化观念。“科技传播帮助人们建立了新的文化观念,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基于新的科学认识和知识,人们会改变原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3]当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因认识有限得不到有效解释的时候,人们会以猜测的形式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加以神秘化认识,然而这些被神秘化的解释并没有科学性,这将限制人们科学地认识大自然,有碍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

而科学松鼠会则从多角度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科学松鼠会就对动物预测地震进行了连续性报道,科学地解释了动物是否具有先知性。这些科技信息一经传播扩散,立马消除了人们对动物的神秘化认识。这种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某些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能够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倡导公众科学的生活。

4结论。

当然这种以网络媒介为支撑的大众传播方式,同样会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网络科技信息中的伪科学性现象,这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措施将科普网站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将网络科普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利用科普网站大范围、高效率地进行科技信息传播,实现科技信息与公众的交流,让科技信息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科学松鼠会网站:http:///.

[2]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00.

[3]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02.

新闻学毕业论文

3、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态度研究。

4、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

5、中国媒体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泰国大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与国际传播策略反思。

7、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

8、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

9、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

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时媒介传播研究。

11、从新闻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建构。

12、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

13、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4、国际展会中对外传播的内容研究。

15、中日语言国际传播比较研究。

16、公共外交视野下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研究。

17、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8、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运营策略研究。

19、我国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研究。

20、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

2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23、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

24、论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

25、数字时代下的两岸电视国际新闻对比研究。

26、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探因。

27、国际新闻驯化视野下中美报纸的利比亚战争报道研究。

28、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管理探析。

29、中华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

30、人民网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31、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框架研究。

32、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3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

3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发展研究。

35、论cctv-4中文国际频道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36、大型会展的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37、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

38、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39、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40、网络时政论坛维护及治理。

41、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化类栏目品牌化研究。

42、“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43、中国中央电视台掌握国际媒体话语权的路径研究。

44、徐福典故源流及国际传播。

45、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

46、创联凯尔国际传媒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47、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

48、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

49、中国与韩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50、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

51、国际英语频道在播包装研究初探。

52、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

53、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因与收益。

54、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

55、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6、从驻华国际媒体透视其涉华国际新闻的产制。

57、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

58、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

59、论我国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国际媒体公关策略。

6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

新闻发布网站毕业论文

我国电视行业发展效果良好,作为县级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县级电视台既要做好电视节目有序播出工作,又要做好新闻信息宣传活动,这不仅会优化电视节目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县级电视台持续发展。由于当前县级电视台宣传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应提出有效措施解决宣传问题,提升宣传活力。

(一)宣传方式。

电视新闻内容传播需要借助相关载体,因此,信息传播渠道以及载体形式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县级台拍摄新闻画面、优选新闻主题、选择宣传语言、编辑新闻信息等各个环节均对宣传效果有重要影响,由于电视新闻内容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确保所选宣传方式易于观众接受。

(二)信息质量。

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主要宣传信息内容,观察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电视新闻应选择贴近大众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信息内容,这类电视新闻播出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群众关注,群众能够与县级电视台亲密互动。同时,电视新闻应注重提升信息质量,确保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能够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进而扩大信息传播效果,优化新闻宣传效果。

虽然县级电视台能够定期宣传新闻信息,但在实际宣传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宣传效果,不利于县级台持续进步,县级台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常见的宣传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宣传方向有偏颇。

无论是县级电视台还是中央电视台,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均以真实性为基础,县级台电视新闻应以群众为关注点,但大多数县级台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刻意报道琐碎的民生类新闻,虽然这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县级台报道目标,但是并不利于县级台的全面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新闻极易引起群众恐慌,进而影响县级台发展策略的制定。

(二)宣传方式较传统。

现如今,先进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在新媒体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媒体在这一背景下应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深化改革。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出现,电台新闻信息传播途径渐渐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但是大部分县级台仍用传统方式进行新闻信息传播,这不仅会降低信息传播效率,而且还会缩小新闻信息传播空间,长此以往,群众还会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会降低对电台新闻的关注度,不利于传统媒体长久发展。

(三)宣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县级台宣传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明确宣传目标,仅进行形式化宣传,不利于实现群众的正向引导,同时,群众思想会产生片面化倾向,新闻传播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力。此外,电视台新闻内容仅深入报道新闻事实,浅层次叙述新闻事实并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长此以往,受众与县级台之间的距离会渐渐疏远,县级台的发展将得不到群众支持。

如前文所述,县级台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如果县级台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保持一成不变的宣传方式,不注重提升电视台新闻信息的质量,无视已有宣传问题,那么新闻宣传效果会逐渐弱化,并且群众的新闻素养也会渐渐降低,这对县级台的新闻事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县级台新闻宣传的活力,扩大县级台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一)树立大局意识。

县级台新闻工作要想优化宣传效果,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确保所编辑的新闻信息能够满足群众需要,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同时,应明确新闻宣传立场,端正新闻宣传理念,树立大局意识,确保群众在新闻互动中积极参与。县级台虽然属于传统媒体的一种,但它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引导者,应以群众为出发点,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满足群众需要的信息内容。首先,县级台应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决服从党的领导,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内容。然后,营造良好的县级台工作氛围,确保各项工作均从大局出发,确保所编辑的新闻内容能够获得群众支持。县级台只有树立大局意识,才能制定合理的新闻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信息的正向影响。

(二)创新宣传方式。

县级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首先确保新闻信息质量,在此基础上,创新新闻宣传方式,确保传播后的新闻信息对受众产生正向引导,创新受众的思想观念,提升观众的新闻素养,与此同时,群众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主动探索生活中潜在的新闻知识点,这对新闻信息价值增加、新闻传播效果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媒体应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同时,宣传范围也会不断扩大,简言之,县级台新闻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并且群众能够借助平台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转发,新闻信息管理部门针对群众评论及时回复,群众在这一平台中能够获得讨论机会,真实表达内心想法。此外,县级台能够根据群众提供的意见改进新闻传播方式,这对县级台电视新闻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发展的表现,群众在这种宣传方式的影响下能够提高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同时提高参与意识。

(三)丰富新闻内容。

县级电视台应与时俱进地丰富新闻内容,选择形式多样的新闻内容。县级电视台应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基于此,获取、搜集丰富的信息内容。在新闻信息播出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群众关注,群众会对已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探讨,这一过程便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此外,县级电视台还可以针对同一电视新闻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进而再次增加节目关注度,节目收视率也会大大提高,及时满足群众的新闻需求。

(四)创办特色新闻节目。

由于县级台电视新闻普遍存在节目内容单一、节目内容雷同等现象,因此受众会对这类电视新闻节目产生视觉疲劳,造成此类节目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因此,新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特色化为主,创办群众喜闻乐见、节目形式新颖、节目编排合理的新闻节目,有利于节目向层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特色新闻节目还会拓展新闻视角,扩大群众的新闻视野,进而有利于提升节目的宣传效果。

(五)培养新闻人才。

县级电视台应重视新闻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新闻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巩固新闻人的理论基础,丰富新闻人的知识储备,提升新闻人的工作技巧。同时,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主动走近群众,体验群众生活。在整理、校对新闻稿时要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准确发现问题,提升新闻稿的信息质量,最终使新闻信息能够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综上所述,县级台通过树立大局意识、创新宣传方式、丰富新闻内容、创办特色新闻节目、培养新闻人才等方式提升电视新闻宣传活力,这不仅会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积累丰富的新闻素材,而且还能提升群众的新闻素养,提高群众对新闻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县级台电视新闻必须采取措施实现良好发展,拓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

[4]时娟.浅谈如何做好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深度报道[j].新闻传播,2011(12):40.

应用新闻学毕业论文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

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

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

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

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

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

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

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

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

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

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突破党报现实困境。

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

60、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

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

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

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

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

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

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

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

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

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

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

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

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

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

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

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

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

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

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

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

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

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

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

28、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

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

31、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

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

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

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

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

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

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

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

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

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

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

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

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

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

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

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

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

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

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

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

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

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新闻发布系统毕业论文

摘要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采编人员可用各种手法展现新闻采编工作独有的新闻美学价值,使新闻报导体现出真、展、美,这种具有新闻美学价值能够强化新闻报导的价值。新闻采编人员要在采编过程中尽可能的体现出新闻的美学价值。本次研究就是着重论述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的体现。

关键词美学价值;新闻采编。

谈到新闻采编的工作,很少有人将它把美学价值联系在一起,通常人们会认为新闻采编工作不是要尽量用平实、客观的语句报导出各类事件的真相吗?这样的新闻采编成果又怎么会有美学价值呢?实际上,新闻采编工作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本次研究就是着重论述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的体现。

1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独特的概念。

所谓的美,代表一种美的价值观点、美的精神力量、美的艺术载体等。在新闻采编工作中体现的美,实际上是一个复合有以上所有美学价值的独特概念,即必须具有真、善、美。

1.1新闻采编工作中真实的美。

新闻采编工作,要遵守真实的原则,这既是新闻采编工作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新闻采编工作美学价值的体现。比起欲盖弥彰的丑恶,人们会觉得这种勇于报道真相、勇于面对各类理由的新闻报导更美。

1.2新闻采编工作中善意的美。

新闻采编的工作要担负着引导舆情的责任,新闻采编人员在做采编工作时,只有让人看到新闻报道中透露着善意的引导,才能促使人们深思自己应当怎样做才能优化社会环境。这种引导,和体现出人文价值的善意,本身就是一种美。

1.3新闻采编工作中艺术的美。

新闻采编工作会涉及到文字编撰、平面设计设计、摄影艺术、多媒体艺术这几个方面,它需将这些文字、图片、多媒体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闻报导。这是一种能够从视觉上给予受众冲击、从听觉上给予受众享受、从思想上引导受众深思的一种艺术。如果能够精心的编排,新闻报导会极具艺术性的效果。

2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赋予的策略。

2.1用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展现新闻的真实。

做新闻采编工作的视角有很多,比如新闻采编工作可以以官方部门提供的数据为视角,也可以以综艺娱乐的角度为视角,这些新闻方式虽然有很多优势,却不易展现出新闻最真实的一面。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若要在新闻采编工作的时候,如果要展现一件事情真实的一面,就要贴近生活,以民众的生活方式为视角。比如方公布一组数据的时候,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去现场核对这些数据是否正确;当出现一个社会事件的时候,新闻采编工作者可以走近当事人,听当事人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当事现一个社会热点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等。以贴近民众生活的视角,容易展现出新闻采编的真实美。

2.2用人文主义思想的方式展现新闻的善意。

人文主义思想是普世的思想之一,它是基于理性的基础上,以仁慈博爱为前提深思理由的一种思想。新闻采编工作者在做新闻采编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社会制度不公导致社会理由的事;因为人性的偏差导致受害者的利益被损害的事;因为经济利益的理由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的事等。虽然新闻采编人员要基于客观的立场,必须不偏不倚的报道一件事情的真象,然而如果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能在新闻报道内融入人文主义思想,就会使新闻报道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3用综合艺术效果的方式展现新闻的艺术。

新闻采编工作的居果一般是“无声的文字+图片”、“有声的文字+多媒体”的方式实现的。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做到文字流畅生动、逻辑层次分明、主体鲜明生动,就能够让受众感受到新闻艺术的美。如果能在有声文字或无声文字中辅以详实生动的'图片或多媒体,就能让新闻报导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使人们对这则新闻报导印象更深刻。

3新闻美学价值在新闻采编中体现的方式。

3.1用真实的案例揭露社会的真象。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报道真实的案例,让人们直面社会的真象,通过对社会真象的揭露,人们会感受到新闻报道的作用,从而在新闻报道中感受到美。

以雷楚年的诈骗案为例,雷楚年原本是地震中的英雄,他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了一个小孩,被人们视之为英雄。可是这样一个英雄,却在数年后成为一个诈骗犯。虽然这件事情被公众了解,会让公众非常痛心,可是公众也会进行反思,究竟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理由呢?我们应当如何以此事为镜,不让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呢?新闻采编人员用真实的案例引导人们深思,人们能感受到各种社会理由,会在震撼中感受到真实美。

3.2用善意的文笔展现社会的理由。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编撰新闻报道时,可以有多种视角,如果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用善意的视角引导人们去深思,会让人们在事件中感受到未来的希望、社会的力量等。新闻采编人员要用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人们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各种未知的事件。以主席在四中全会中不再提反贪的事件,却反复强调法制建设为例,有部分民众认为主席不再强调反贪,是不是我们国家不再积极的进行反贪工作了?反贪工作就到此为止了?一名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主席不再重点提出反贪工作,是由于要把反贪工作纳入法制建设的范畴,用法律的途径做好反贪工作。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使用善意的文笔引导人们理性的深思,能使人们用建设性的角度深思社会理由,这种善意能让人们感受到美。

3.3用艺术的手发引起社会的反思。

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能用艺术的手法展现新闻报道,那种艺术效果能加深人们的印象,引导人们产生各种联想。比如曾有一则新闻采编人员,他用图片的方式报导部分人把垃圾随便倒在长江边,等着长江冲走垃圾。采编人员用一张张图片展现出被污染的长江水、展现出一堆堆被人们随手倾倒的垃圾,展现出垃圾里还有些会严重污染水源的化学物质等。虽然新闻采编人员没有刻意去写这些照片内容意味着什么,然而人们会从详实、客观、生动的照片中感受到我国水资源的目前状况,人们会愿意为了自己的存活环境而做好环保工作。这名新闻采编人员用摄影艺术的手法展现新闻,让人们反思,取得极佳的艺术效果。

4结论。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采编人员可用各种手法展现新闻采编工作独有的新闻美学价值,使新闻报导体现出真、展、美,这种具有新闻美学价值能够强化新闻报导的价值。新闻采编人员要在采编过程中尽可能的体现出新闻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7).

[2]张明媚.用独特的编辑意识为电视新闻增色[j].当代电视,2011(7).

新闻发布系统毕业论文

我国电视行业发展效果良好,作为县级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县级电视台既要做好电视节目有序播出工作,又要做好新闻信息宣传活动,这不仅会优化电视节目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县级电视台持续发展。由于当前县级电视台宣传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应提出有效措施解决宣传问题,提升宣传活力。

一、影响县级台电视新闻宣传效果的因素。

(一)宣传方式。

电视新闻内容传播需要借助相关载体,因此,信息传播渠道以及载体形式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县级台拍摄新闻画面、优选新闻主题、选择宣传语言、编辑新闻信息等各个环节均对宣传效果有重要影响,由于电视新闻内容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确保所选宣传方式易于观众接受。

(二)信息质量。

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主要宣传信息内容,观察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电视新闻应选择贴近大众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信息内容,这类电视新闻播出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群众关注,群众能够与县级电视台亲密互动。同时,电视新闻应注重提升信息质量,确保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能够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进而扩大信息传播效果,优化新闻宣传效果。

二、常见宣传问题。

虽然县级电视台能够定期宣传新闻信息,但在实际宣传中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宣传效果,不利于县级台持续进步,县级台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常见的宣传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宣传方向有偏颇。

无论是县级电视台还是中央电视台,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均以真实性为基础,县级台电视新闻应以群众为关注点,但大多数县级台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刻意报道琐碎的民生类新闻,虽然这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县级台报道目标,但是并不利于县级台的全面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新闻极易引起群众恐慌,进而影响县级台发展策略的制定。

(二)宣传方式较传统。

现如今,先进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在新媒体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媒体在这一背景下应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深化改革。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出现,电台新闻信息传播途径渐渐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但是大部分县级台仍用传统方式进行新闻信息传播,这不仅会降低信息传播效率,而且还会缩小新闻信息传播空间,长此以往,群众还会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会降低对电台新闻的关注度,不利于传统媒体长久发展。

(三)宣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县级台宣传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明确宣传目标,仅进行形式化宣传,不利于实现群众的正向引导,同时,群众思想会产生片面化倾向,新闻传播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力。此外,电视台新闻内容仅深入报道新闻事实,浅层次叙述新闻事实并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要,长此以往,受众与县级台之间的距离会渐渐疏远,县级台的发展将得不到群众支持。

三、提升宣传活力的有效措施。

如前文所述,县级台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如果县级台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保持一成不变的宣传方式,不注重提升电视台新闻信息的质量,无视已有宣传问题,那么新闻宣传效果会逐渐弱化,并且群众的新闻素养也会渐渐降低,这对县级台的新闻事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县级台新闻宣传的活力,扩大县级台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一)树立大局意识。

县级台新闻工作要想优化宣传效果,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确保所编辑的新闻信息能够满足群众需要,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同时,应明确新闻宣传立场,端正新闻宣传理念,树立大局意识,确保群众在新闻互动中积极参与。县级台虽然属于传统媒体的一种,但它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引导者,应以群众为出发点,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满足群众需要的信息内容。首先,县级台应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决服从党的领导,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内容。然后,营造良好的县级台工作氛围,确保各项工作均从大局出发,确保所编辑的新闻内容能够获得群众支持。县级台只有树立大局意识,才能制定合理的新闻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新闻信息的正向影响。

(二)创新宣传方式。

县级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首先确保新闻信息质量,在此基础上,创新新闻宣传方式,确保传播后的新闻信息对受众产生正向引导,创新受众的思想观念,提升观众的新闻素养,与此同时,群众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主动探索生活中潜在的新闻知识点,这对新闻信息价值增加、新闻传播效果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媒体应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同时,宣传范围也会不断扩大,简言之,县级台新闻能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并且群众能够借助平台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转发,新闻信息管理部门针对群众评论及时回复,群众在这一平台中能够获得讨论机会,真实表达内心想法。此外,县级台能够根据群众提供的意见改进新闻传播方式,这对县级台电视新闻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发展的表现,群众在这种宣传方式的影响下能够提高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同时提高参与意识。

(三)丰富新闻内容。

县级电视台应与时俱进地丰富新闻内容,选择形式多样的新闻内容。县级电视台应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基于此,获取、搜集丰富的信息内容。在新闻信息播出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群众关注,群众会对已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探讨,这一过程便是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此外,县级电视台还可以针对同一电视新闻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进而再次增加节目关注度,节目收视率也会大大提高,及时满足群众的新闻需求。

(四)创办特色新闻节目。

由于县级台电视新闻普遍存在节目内容单一、节目内容雷同等现象,因此受众会对这类电视新闻节目产生视觉疲劳,造成此类节目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因此,新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特色化为主,创办群众喜闻乐见、节目形式新颖、节目编排合理的新闻节目,有利于节目向层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特色新闻节目还会拓展新闻视角,扩大群众的新闻视野,进而有利于提升节目的宣传效果。

(五)培养新闻人才。

县级电视台应重视新闻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新闻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巩固新闻人的理论基础,丰富新闻人的知识储备,提升新闻人的工作技巧。同时,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主动走近群众,体验群众生活。在整理、校对新闻稿时要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准确发现问题,提升新闻稿的信息质量,最终使新闻信息能够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县级台通过树立大局意识、创新宣传方式、丰富新闻内容、创办特色新闻节目、培养新闻人才等方式提升电视新闻宣传活力,这不仅会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积累丰富的新闻素材,而且还能提升群众的新闻素养,提高群众对新闻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县级台电视新闻必须采取措施实现良好发展,拓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4]时娟.浅谈如何做好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深度报道[j].新闻传播,(12):40.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