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新课标语文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2-06 14:37:28 作者:温柔雨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案的总结和反思,希望对教师的品德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四年级语文新课标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认识“婴、毅、肿”等8个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自信和执著等品质。

3、学习并积累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从而体会父亲的品质。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其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认识,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

2、我们的理由充分吗?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步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词:婴儿、疑惑、坚毅、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a、认读词语b、纠错c、选择词语来说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由于_____,父亲______,经过_____,终于______。

4、相机学法指导:概括一件事需具备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5、提问:在什么地方开辟菜园?最后结果怎么样?(顺势板书:荒凉的山坡碧绿的翡翠)。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写下体会。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

第四自然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回归课题。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_______,菜园不仅为我们一家人提供了_______,还让我们通过菜园看到了父亲身上的_______品质,所以,课文题目叫《_____》,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或“我们的菜园”。这里包含着“我”对父亲的________。

2、总结全文。

父亲为我们一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子女们从这片菜园里收获的不仅是新鲜的蔬菜,更是做人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影响着作者王树槐,使他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的人生菜园长出碧绿的蔬菜,这种品质也将影响着我们每位孩子去战胜生活中困难和失败,最终自己的菜园长出新鲜的蔬菜。

五、作业。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

1、认读9个生字。

2、能复述课文。复述时能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等词语。

3、能从课内容和课外资料中了解孙膑是我国古代军事家,是一个善于运用计谋战胜敌人的人。

4、结合课外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解孙膑是一个善于运用智谋的人。

5、了解,懂得智慧的力量,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文化。

能复述课文。复述时能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等词语。

能从课内容和课外资料中了解孙膑是我国古代军事家,是一个善于运用计谋战胜敌人的人。

:教学、成语故事等。

:课件(围魏救赵动画)。

围魏救赵。

孙膑智慧胜利。

庞涓莽撞失败。

播放课件:《围魏救赵》。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精彩)其实这个故事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哪!想了解一下吗?那就请走进我们今天的24课《围魏救赵》,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围魏救赵。

1、师:下面请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

2、文章中还有许多我们不了解的朋友呢?你想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词语:

庞涓田忌孙膑邯郸军械救援防御猝不及防。

以逸待劳迷惑不解恍然大悟浩浩荡荡慌慌张张。

撤离日夜兼程胜仗。

3、抢读,谁认识这个词语就送给谁。

生汇报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随机指导:孩子一个故事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说清楚吗?

1、起因是什么呢?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2、经过又是什么样的呢?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能说得更动人!

3、结果又是什么样呢?

4、孩子们你同意吗?你能勇敢地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5、现在要难为你一下了!你能在你讲的故事中用上这些词语吗?

课件出示:“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

6、小组相互说一说,选出本组内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班的展示,并评选小小故事家。

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1、搜集有关资料!把故事将给身边的朋友。

2、搜集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孙膑。

3、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用上“迷惑不解”、“恍然大悟”、“猝不及防”、“以逸待劳”、“落花流水”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

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1、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

3、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1、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

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

3、抽样评讲。

(1)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

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本课习作辅导落脚于扎实有效,即通过创设常见的情境,通过学生实实在在的练习,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因此本课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找粉笔。当时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观察的状态,当然不可能有多少发现。接着借助媒体回放,学生有意识地再次观察了老师的动作,有了不少新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注意到教师做了什么,还注意到教师是怎么做的,更尝试着从教师的一些体态语言揣测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原本单调的动作一下子丰满起来,在描写动作的同时,还在练习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自然之道》教案

《自然之道》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一个小岛去旅游。他们的目的是观察幼龟怎样离巢入海,在观察中为救一只幼龟,没想到这是龟群的“侦探兵”,成千上万的龟群也爬向大海,因来了许多食肉鸟,造成幼龟的伤害。描写了众人与向导对此事的后悔之情。

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针对可是的安排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以下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2.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词语,体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情意;

3.基本技能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说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是重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科选用了“细读,精读,默读整体感知;讨论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寻用这种方法呢?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精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思考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可知导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知导学生以朗读来理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说学生情况。

中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六.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a.指名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拼读生字;b.进行默写填空。

我用这个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a      默读课文     带着以下的问题:

*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 一边读一边动笔划出成语,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b       再次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精读。

我这里要求学生再次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内容,在读中把握理解字词。

问题:*在朗读中注意刚才不理解的字词。

*当向导救起那只幼龟,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中体会到什么?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向导为什么悲叹?从向导“悲叹”这个词中可以知道向导当时怎样的心情?(板书:后悔,惭愧)。

我这里采用分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先评/  教师补充评。在这里,我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然会弄巧成拙;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评,提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能力,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点评进行补充。

(三)换词训练,理解关键词。

a   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成群的幼龟从巢口爬出来。

b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通过这个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恰当的用词方法,培养学生的用词能力。

(四) 课外拓展:  找出文中成语,用成语写一段话。

我用这个方法,让学生感悟文本表达,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略)。

食肉鸟。

沙滩。

众人。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彩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谈你所知道的被称为历史文物的遗迹有哪些?

2、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使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新的了解和评价。因此,“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兵马俑的代名词。

二、引导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反馈。

三、理解课文内容。(展示学习内容)。

1、速读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一段,说说这段有什么特点?

(运用数字加以说明俑坑气势恢弘。)。

2、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的呢?

(1)小组合作学习:分读作者介绍的不同的俑,填表。

(2)说说你最喜欢什么俑,为什么?

(3)交流汇报。

3、重点品读赏析第8自然段。(投影该自然段)。

(1)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说说它的作用。

(2)品读,想象。

4、课件展示秦兵马俑。

小结: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俑的类型,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四、总结概括全文,激发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自然之道》教案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大家还认识吗?我想请同学起来读读。(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愚不可及蠢事返回无遮无拦海鸥棒球帽气喘吁吁响彻去霄)。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迅速地默读课文,看默读提示(课件出示)(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师:课文主要写我和几个同伴到巴拉加哥岛旅游,为了挽救一只幼龟,使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赶快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生: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师:欲出又止是什么意思?

生:想出去又停止不前。

师:你们能做做这个动作吗?(生做)。

师:正在这时发生了什么情况?(生)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用横线勾画出让人紧张、害怕、担心的句子。

生:说自己勾画的句子。

师:踌躇不前可以用哪个词来换?

生:犹豫不决。

师:面对这种情况,你的心情怎么样(生答)。

师:情况十分危急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抽生读)(课件出示)这时我们紧张、担心、害怕于是就有位同伴焦急地说(生:你得想想办法啊)抽生读(课件出示)。

师:幼龟正处在危险之中,可是向导却不当回事,你觉得向导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无情、冷淡的人)。如果这时向导就站在你的身边,你会怎样对他说?(生……)。

师:向导最终在我们的谴责中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师:我们的好心办了好事,还是办了坏事?(坏事)接下来我们看见了什么?(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鱼贯而出”是什么意思?从鱼贯而出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怎么样?(生)我们明白了什么?(生)。

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课件出示)。

师:“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非常的愚蠢,说明了我们的好心办了一件坏事一件蠢事)。

师:(课件出示图片)面对这种情景,我们惊呆了,我们后悔了,接着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拯救幼龟,请同学们默读第七自然段,勾画出拯救海龟的句子。(抽生读自己勾画出来的)。

师:面对这么多幼龟都要受到伤害,我们后悔了,心里是更紧张、更害怕、更担心了,我们会慢吞吞的去救海龟吗?(课件出示句子)请大家读好加点的词。

师:尽管我们努力地去挽救它们,但是无济无事,许多的鸟成为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时你还会哀求向导去救那只幼龟吗?我们这时的心情怎么样?我们这时后悔什么?向导这时是什么心情?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向导的这种心情?(生找)抽生读(向导一边走……受到伤害)(课件出示)。

师:我们终于明白向导先前为什么那么冷淡为什么会那样说,是因为向导知道什么?(生:知道幼龟是出来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知道这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知道这是它们生存的一种方式,所以会那么冷淡,会那么说)。

三、懂得遵循自然之道的道理。

师:因为我们的好心,打破了太平洋幼龟这种生存生活的规律,致使它们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那么从这件事情中你懂得了什么?(生答)。

师:那么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界中事物的规律)。

师: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保护了更多的幼龟,但我们违背了自然之道就伤害了许多幼龟。(板书)。

师: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吧!(播放课件)。

师:我们的好心却办了了坏事,是因为我们破坏了幼龟自我保护的规律,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故事或者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

师:是啊,从这篇课文和同学们讲的事例中,我们懂得了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课件),老师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记住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要随意去违背它,否则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保护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探究大自然规律。

四、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小练笔(写写我们身边存在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遵循     9、自然之道      违背。

保护               伤害。

幼龟。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麦哨》教案

认认真真读文,简简单单环节,扎实落实目标,积累优美句段,既有“走出去”的了解内容,又有“走回来”的言语形式的关注,跟随陈益作者的语言文字,我们也和乡里的孩子们一桶感受乡村童年生活的美妙快乐,无拘无束。

1.梳理字词,了解“写什么”

本课的导语特别简单,读文,找出喜欢的部分,读一读,交流理由,看看文中的孩子生活是怎样的?带着问题,孩子们走进课文,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常规坚持做,我发现了好些孩子坚持画思维导图。

结合课文朗读,我从插图入手,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激发兴趣为先。接着梳理一些字词的读音,关注了几个多音字,基础还是要大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往前行。

接着便是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特别容易,谁在哪里做什么?有了这条线,孩子们概括的“乡村的孩子们在田野、在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响麦哨的欢乐情景。于是,走进文章的第一把钥匙打了了“写什么”之门。

2.关注言语,体会“怎么写”

这是本文的重点,我还是放手让孩子们读中找,读中悟。首先,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思维导图,清新的结构引入眼帘,孩子们好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写作秘妙之一(首尾呼应),再读加深体会。其次聚焦中间部分,读后交流讨论,喜欢的语句,理由。“拟人、比喻、排比”的优美句段一一罗列出来,还是再读加深体会,当然还有适时的`批注。孩子们学会了在交流中、在课件展示中及时积累,补强笔记,很好的阅读习惯。在朗读体会中,走进文章的第二把钥匙打开了“怎么写”之门,这是最大的收获。

3.回扣课题,感悟“为什么写”

点题梳理感悟,原来作者巧妙借助“麦哨”这条线索,暗示着是孩子们童年的生活也如麦哨的声响那样欢快、柔美、幽远、绵长。“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孩子们纷纷点头,及时笔记。点拨提升,走进文章的第三把钥匙打开了“为什么写”之门。

找准这三把钥匙,语文教学也可以简单而清晰。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牧场之国》教案设计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剽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尊严》是一篇蕴意深刻的叙事类文章,文章主要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故事,他在小镇上逃难时,面对善良朴实的人们的盛情款待,他没有立即接受,而是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品尝劳动果实,正是由于他有着“不能不劳而获”,“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坚定信念,最后终于成为了石油大王。教学本课,一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哈默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词句,理解“尊严”的真正含义;二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主人公哈默和杰克逊大叔作出评价,说说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提高学生初步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复述这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尊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教学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由一个历史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急于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对“尊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遇到生字用笔圈画出来,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字音读准。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并给生字找个伙伴,组成词语。

3.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4.讨论: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尊严”,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自读和互读,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研读课文,潜心会文。

1.学生自学思考。

(1)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

(2)画出他们之间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分小组进行讨论。

3.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你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面对好吃的食物,哈默与其他人的行为表现截然不同,你从他与众不同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你从“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中感受到了什么?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人?)。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你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你从哈默的神态变化和语言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杰克逊大叔真的有活儿需要哈默帮忙吗?为什么他要这么说?从中你看出杰克逊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着就蹲在这个年轻人跟前。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你从这两个人的动作——“蹲”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个“蹲”字表明了什么?)。

(6)“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

四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德国鬼子的凶恶狡猾。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课文的重难点是要了解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的。

赏析语感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从平时的语言积累、思考运用入手,坚持不懈,逐渐养成。所以加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也是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1、我们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小英雄的故事?(雨来、王二小、倔强的小红军等)。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文中的小英雄与上述哪位小英雄的故事最相似?(王二小)。

3、出示《王二小》课文录音和故事画面。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1、齐读课文。

2、边默读边思考:小夜莺和王二小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3、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教师随机板书。

相同点:

1)都是小英雄。

2)都是为游击队站岗放哨。

3)一样都是敌人来扫荡,要他们带路,都是把敌人带进了我方的埋伏圈。

4)敌人都上当了,被消灭了。

5)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相同的。

不同点:

1)小夜莺是苏联人,王二小是中国人。

2)小夜莺用削树枝作掩护,王二小用放牛作掩护。

3)王二小是敌人要他带路的,而小夜莺是主动要求带路的。

4)小夜莺活着,王二小牺牲了。

以上这个问题的设计,妙在既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课文,又激起了他们继续学文的好奇心;既能归纳本课的重点,又能融会贯通,归纳这一类课文的相似之处。这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有以上的教学内容做铺垫,那么提出以下两个辩论题就水到渠成了。

1.辩论题a:小夜莺比王二小更机灵。b:王二小比小夜莺更勇敢。

2.出示辩论要求:

1)分两个学习小组,同意a观点的坐左边,同意b观点的坐右边。

2)尽量在课文中找到有利于已方的证据,并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抓住对方观点中有漏洞的地方加以反驳。

3)小组长把意见集中,找一个记忆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同学作陈述。

4)没有谈到或疏漏的证据,本组其它成员可补充。

设计这两个辩论题,引导学生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凸现个性,同时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分两个方阵,自由辩论。

1)当学生说到小夜莺机灵,用装傻来蒙骗敌人的时候,乘机要他们把表现敌人凶恶狡猾和小夜莺机灵的句子划下来,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当学生说到王二小更勇敢,因为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光秃秃的山,没有什么做掩护的时候,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对比两边所处的环境的不同。

3)当学生说到小夜莺很机灵,用各种鸟叫的声音与游击队取得联系时,课件出示夜莺的叫声、杜鹃的叫声,让学生对这两种鸟和它们的叫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当学生说到王二小很勇敢,小小年纪在危机的时候敢于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向八路军通报情况时,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四)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刚才的辩论赛,我明白了:导致王二小与夜莺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是长期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他们之间有一整套引诱敌人、通报敌情、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案和保护措施;而王二小只是常常为八路军放哨,带路只是临时的突发事件,没有事先约定。他们俩都很机智、很勇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小学四年级新课标《猫》教案

导语:(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1、 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 反馈自学情况:

a. 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 请同学上台听写

c. 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 辨析多音字:“的” 、 “和”、 “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 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新课标四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最后结果)

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引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a-b-c=a-c-b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第一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二、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354-(74+26)

=254

=154-(54+79)

=21

=346

=158-(63+58)

=37

=868-(52+48)

3、我来当法官

=427-(127+73)=144-(56+12)

=227()=88()

=427-(127+73)=144-(56+12)

=227()=88()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四年级语文知识点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释:

1、山行:在山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径:小路。

4、坐:因为、由于。

5、于:比。

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复习目标:

1、全面复习本册书要求会认的450个生字,要求会写的350个生字,并能用常用字组词或者说话。

2、复习巩固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结合《语文园地》中出现的思维训练,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扩散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总结延伸阅读和习作的练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

复习时间:12月18日到1月10日。

复习形式:

以单元复习为主,归类复习为辅,渗透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让学生硬性抄写和机械记忆,培养学生复习的兴趣。让学生比较轻松的度过复习阶段。

复习内容: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加强看拼音写词语和生字组词的训练。

2、以课文为本,对每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了解阅读的基本方法。

3、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并能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填出相应的词语。

4、抓住《语文园地》的练习特点,以归类的形式激发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复习类型。

1、看拼音写词语或者简单的句子。

2、区别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并能用其组词。

3、结合课后练习和日积月累的内容,变换形式进行填空练习。

4、古诗的吟诵和填空练习。

5、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练习。

6、看图,写几句话。

7、查字典练习。

复习措施。

1、紧扣课后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2、对学生易错易忘的字词进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3、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自主性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复习需要。复习内容要有阶段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4、阅读训练的内容多样,帮助学生建构最基本的阅读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以看图写话为核心,鼓励尝试大胆想象,旨在培养学生各异的思维方式。

复习过程:

1、字词部分:看拼音写词语、查字典、根据偏旁写字组词、加偏旁组词、形近字组词、填上适当的词、选字填空、写出近义词、按要求写词、补充成语、划去不同类的词语等。要求全体过关。

2、句段部分:连词成句、补充句子成分、组词造句、加标点、照样子改写句子等。进行专项练习。

3、写话:整理句序、看图写话等。平时多强调。

4、模拟试题。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牛奶。

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

牙刷刷牙。

水池池水。

山上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三、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四年级语文新课标教案

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

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

a.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b.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

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