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心得体会报告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6 21:54:09 作者:薇儿 市场化心得体会报告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整理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3.参加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技能和经验,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到了一些提高的方向和方法。

电力市场化发展史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市场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关注的话题。在过去几十年里,各国纷纷推行电力市场化改革,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提高电力供应效率。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电力市场化在不同国家取得了不同的成果和教训。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总结电力市场化发展史,并给出一些心得体会。

在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史上,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路径。首先是英美模式,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电力行业的私有化和市场化。这种模式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市场竞争有效刺激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强。我国也借鉴了英美模式,推行了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次是德法模式,通过政府在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调度和监管,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德法模式在德国、法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法国的核能发展经验备受称赞。这两种模式的成功证明了电力市场化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然而,电力市场化的进程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是电力市场的垄断问题。在一些国家,如中国,电力行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垄断,限制了市场竞争和公平性。这使得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供需平衡。其次是电力市场的不完善和不透明。许多电力市场仍然缺少有效监管和透明度,导致市场价格虚假、不公平,甚至是操纵。这些问题使得电力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阻碍了经济效益的实现。

从电力市场化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市场化改革必须注重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市场是有规则的竞争,没有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市场无法健康运行。政府应该在市场化改革中定好规则、明确职责,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维护公平性和效率性。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是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回报。再次,电力市场化必须注重公共利益的平衡和保障。电力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保障市场化同时也要保护社会的公共利益,确保供应的可靠性和价格的合理性。最后,电力市场化改革要紧密结合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推动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为驱动的创新将是未来电力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能源的融入和电力网络的智能化也将为市场化改革提供更多可能性。

总之,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各国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不同理念和实践。通过总结发展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困难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电力市场化的意义和挑战,为未来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部市场化交易心得体会

内部市场化交易是指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以实现资源配置、成本控制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参与了公司内部市场化交易的一些项目,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内部市场化交易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首先,内部市场化交易的好处是大家都能够从中获益。通过市场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易会更加公平、透明。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不会出现一些部门过多占据资源的问题。同时,通过市场化交易,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整体效率。在我的经历中,我参与了一个内部市场化交易项目,通过将某部门的产出作为交易品,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易,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合作。这种市场化交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内部市场化交易需要有严格的规则与制度作为支撑。在内部市场化交易中,各个部门之间会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如果没有严格的规则和制度,交易很容易出现偏向某一方的情况。因此,公司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确保内部市场化交易的公正、公平和有效。特别是在量化交易方面,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由于交易规则不够明确,导致交易产生争议,最终影响了公司整体利益。因此,内部市场化交易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规则和制度体系,以保证交易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再次,内部市场化交易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市场化交易,公司内部能够形成一个竞争的环境,不同部门之间会为了获得资源和利益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我参与的一个内部市场化交易项目中,两个部门因为追求资源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结果。这个项目不仅促进了两个部门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市场化交易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公司应该在内部市场化交易中注重员工的激励和培训。在内部市场化交易中,员工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市场化交易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公司需要通过激励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在我参与的一个内部市场化交易项目中,公司组织了市场化交易的培训,让员工了解交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也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内部市场化交易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内部市场化交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创新和发展。然而,内部市场化交易也需要有规则和制度的支撑,注重员工的激励和培训。希望公司能够进一步完善内部市场化交易的体系,发挥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用工解读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转变,中国的用工方式也经历了不小的变革。市场化用工成为了当前最主流的雇佣模式之一。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市场化用工既有优势也存在挑战。在实践中,我对市场化用工进行了一些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市场化用工为企业解决了很多用工难题。在过去,企业招聘员工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渠道,这种方式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而且效率不高,很多企业在紧急用工时常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员工。而市场化用工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招聘方式,通过公开的市场平台,企业可以方便地发布招聘信息,按自己的要求筛选合适的员工。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用工的速度和效率,也降低了用工成本。

其次,市场化用工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前,员工在找工作时往往只能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或者招聘机构找到工作机会,选择面非常狭窄。而市场化用工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微企业,他们都有机会争取到工作的机会。这就给了员工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然而,市场化用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市场化用工可能导致劳动力的不稳定性。在市场化用工模式下,企业更加注重灵活用工和有针对性地雇佣员工,这就导致工人们可能经常面临合同到期、工作岗位调整等不稳定的情况。这对工人们来说,无论是心理还是经济上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市场化用工也容易导致一些劳动法律的漏洞。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成本,一些雇主可能会通过不合法的方式来雇佣员工,如违规延长工作时间、避免支付社会保险等,这给员工的权益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市场化用工的监管和保障。首先,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化用工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明确员工的权益和保护措施。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社会各界应加强监督,在市场化用工过程中,对违法行为和不合理用工方式进行揭露和曝光,推动整个用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市场化用工的优势和挑战。市场化用工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为员工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也带来了劳动力的不稳定和劳动法律的漏洞。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市场化用工的监管和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化用工的优势,缓解其挑战,促进用工行业健康发展。

市场化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竞争压力。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深感需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于是我参加了一次市场化改革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人才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概念,但最值得快乐的是,我们得知了企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方面。企业需要有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的团队,才能更好地驱动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学习、多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素质,以符合企业的高要求。

其次,市场化改革需要坚实的基础支撑。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经济的知识,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建立夯实的基础,比如数学和金融知识的学习。在数学方面,我们需要掌握数理统计、微积分等专业知识,在金融方面,我们需要学习股票、基金、外汇等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我们面对市场化改革的必备基础,同时也是我们作为员工在企业中能够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市场化改革需要高度的敏感度。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一天天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具备高度的敏感度,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化。作为员工,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关注行业新动向,掌握市场的变化趋势、发展方向以及可能的机会与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第四,领导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这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关于领导的许多知识与技能,比如领导力培养、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等。在企业中,领导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领导需要有过硬的管理能力,能够把员工凝聚起来,协同工作。只有领导把握住方向,会议上有个人一致后,未来的努力才会有方向和目标。

最后,学习是必须要有的。在市场化改革中,学习是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有学习的态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市场要求。如果我们的知识不及时跟进,很容易滞后,从而被淘汰。其次,我们要有高效学习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最后,培养学习的习惯,要使自己保持学习、发现、思考、总结的循环,令自己的学习变得连贯和开阔。

总之,在这次市场化改革培训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敲响了心中的警钟。市场化经济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希望我的心得体会对那些正在为了自己的职业未来而奋斗的朋友们能提供些许启示。

内部市场化交易心得体会

内部市场化交易是指在企业内部实行市场化交易模式,通过向内部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以获取经济效益。在实践中,我参与了一次内部市场化交易项目,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内部市场化交易强调公平竞争。通过设立内部交易市场,内部供应商和内部需求部门可以充分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在该项目中,我们向其他部门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从其他部门购买了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市场化的交易模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供需匹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其次,内部市场化交易要注重价值创造。企业内部市场化交易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该项目中,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预算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确保提供的价值能够超过价格。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的策略,以满足内部用户的需求。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我们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三,内部市场化交易需要建立信任关系。在企业内部,建立信任关系比外部市场更加重要。我们要与内部用户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内部供应商来说,我们需要以诚信为基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提升内部市场化交易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内部市场化交易需要注重绩效评价。在市场化交易中,绩效评价是激励和约束的重要手段。在该项目中,我们采用了定期评价的方式,对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评估和奖惩。通过公平和客观的绩效评价,我们能够激发内部用户和供应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约束不良行为的发生。重视绩效评价,可以为企业内部市场化交易提供一个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最后,内部市场化交易要注重沟通和学习。由于内部市场的参与者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沟通和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在该项目中,我们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交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解决问题和共享经验。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化和趋势,学习和引进创新的交易模式和管理实践。只有通过沟通和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内部市场化交易的能力,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之,内部市场化交易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公平竞争、价值创造、信任关系、绩效评价以及沟通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内部市场化交易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内部市场化交易需要持续的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电力市场化发展史心得体会

电力市场化是指将电力行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改革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将探讨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史,并从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企业竞争、运营效率等方面提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回顾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电力行业受制于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缓慢,效率低下。而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电力行业开始完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了供求关系基于市场的电力交易模式。其中,1992年电力体制改革被视为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随后,电力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市场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力市场机制,实现了电力市场化的初步目标。

其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力市场化的核心是市场调节、竞争导向和效率优先。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动电力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效率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电力价格,提高了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后,电力市场化的发展还对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力市场化能够使电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市场的供需关系,能够更好地发挥电力资源的优势,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电力市场化还提供了更大的参与度和选择空间,使得电力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规避风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电力市场化的发展也对企业竞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引导各类电力企业进行竞争,推动电力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竞争压力下,电力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市场机制还有助于优胜劣汰,推动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电力市场化的发展也提高了电力运营的效率。电力市场化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构建了多方参与的运营体系,从而推动了电力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电力企业更加注重效益和效率,提高了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了电力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史展示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程。电力市场化对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企业竞争和运营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探索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实现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电力市场化发展史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能源市场的改革也成为一种趋势。电力市场化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改革方式,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电力供需的平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历史逐渐清晰,其中蕴含了诸多经验和教训。下面将从电力市场化的定义、发展历程、运行机制、效果评估和展望未来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电力市场化是一种概念的升华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体制仍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政府对电力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话语权。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的加剧,政府逐渐发现自身对电力资源的配置和市场化调节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力市场化的概念逐渐普及,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它表明电力行业的治理转向市场化和多元化。

其次,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历程虽然跨度较短,但进展却相当明显。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力市场化的初步实践开始,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奠定了电力市场改革的基础。2002年,我国正式建立了电力交易市场,电力市场的完善和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快。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由试点到推广,由区域到全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制定的变革。

第三,电力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市场调节的重要手段。电力市场化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的建设和运营、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交易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监管和执法等方面。市场的建设和运营需要依靠市场化的机构和体系,确保信息的公平和透明。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完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行业实践,使交易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交易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效率水平的提高。

第四,电力市场化的效果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市场效率是评估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运行的重要标准,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两个方面。公平性是评估市场竞争和行为的公平程度,包括市场准入、交易公开和规则公正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是评估市场化改革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包括对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贡献。

最后,展望未来,电力市场化仍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一方面,电力市场化的推进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完善。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需要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和市场机构建设。电力市场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市场机构的有效运行。

总之,电力市场化是电力供需关系调节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电力市场化的发展历程逐渐清晰,市场化的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的效果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展望未来,电力市场化仍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完善。

市场化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市场化改革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不断进行市场化改革。

作为一名企业领导,我经常参加各类市场化改革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政策,更是为了提高自身实力,使企业在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在这些培训中,我不断学习、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一、强化市场意识。

在市场化改革培训中,我们了解了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价格变化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市场是企业决策的主导因素。我们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足,必须做好市场的调研,掌握市场动态,做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更要重视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更注重企业形象,提高品质,营造出知名品牌,传递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行业领先的形象。大力强化市场意识,才能不断创新、开拓市场,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拥抱数字化。

数字化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获得市场信息,加快产品研发和生产,提高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例如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市场和客户。

三、强化团队合作。

市场化改革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更是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我深刻认识到有效的团队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一个事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的质量、管理、技能和氛围。只有团队成员积极合作、协作,才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优势,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因此,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必须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培养,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四、追求全方位发展。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变化和创新,更关乎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和环保等方面。我们需要不断追求全方位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人文化、可持续发展、健康安全等。企业要做到环保节能,降低工业污染和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企业还要注重资本、人才、技术等综合竞争优势的提升和发挥,全方位发展。

五、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市场和时代的步伐。在市场化改革培训中,我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管理理论、先进的管理技能和有效的管理经验,受益良多。并且,我常常将所学到的东西带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企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只有持续学习和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共赢和互利的目标。

综上所述,市场化改革培训为企业和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学习、反思和超越自我。我本人在参与这些培训当中,深刻认识到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更强化了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我相信,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市场化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人参加了一场市场化改革培训,并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与收获。接下来,我想综合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第一段:心态调整非常重要。

在培训中,我体会到了心态对于学习的影响有多么深远。由于是集体培训,学员之间的水平和能力差别较大,因此有部分学员会倾向于相对轻松地对待课程,有些则会因自身水平与难度不符而焦虑。而我,在培训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态准备,比如在课前预习、课堂认真细致地听讲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过于轻松或过度紧张的状态。培训结束后的收获也很多,不仅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培养了一种敏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

市场化改革与个人发展关系密切,要适应市场化的经济环境,需要具备更广泛的职业能力和更高水平的素质,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立于不败之地。培训中,算法、数据分析、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均被覆盖,在这些方向上进行培训,能够更好地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懂得了如何协调、配合其他同事,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在以后的团队合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段:培训能够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职业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比如对于时间的安排、问题的思考方式、工作的分配与处理等。此外,在培训课程中,老师重点强调的就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技能,这为我提供了很多实际化的工作技巧,比如学会培训文档的制作、组织团队调研的方法,甚至在购买办公设备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极具实用意义的建议,这些习惯会很快在以后的职场生涯中体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职业素养。

第四段: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的较量。

在培训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是紧密结合的,培训机构会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将理论的课程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实践反馈。面对具体问题,要能够理性分析、勇于实践。当遇到问题时,要善于使用各种资源、工具解决问题。通过应用练习和实操模拟,我在多次的实践操作中逐渐掌握了诸如SPSS、Excel、PPT等工具的实际应用。

市场化改革可以说是未来经济发展之路走向完善、发展之途的正途。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化改革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因此,要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于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适应变化的态度也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自己而言,则更注重发挥个人优势,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进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化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参加市场化改革培训,这是一个一次十分有价值的经历,学习成果包括提升个人能力、增长职业技能和扩宽职场视野,特别是锻炼了沟通、协调、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这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也有极高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摘要]这是一场区别于建国初国家依照苏联模式完成的一次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过程,因其发生背景、发动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意义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二次工业化”。在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自觉思考和行动。我们初以为他们只是这场甩卖国资的盛宴里最有胃口的入席者而已,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为理性,并且充满洞察力。

一个中国家庭抚养着3个儿子:大儿子叫农业,很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吃苦耐劳地工作以贴补家用;二儿子工业曾被当成光宗耀祖的希望,但后来默不作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三儿子叫服务业,最调皮捣蛋最不成器却被寄予了最高的期望。但这一次,恰恰是二儿子让这个中国家庭瞠目。

自1978年至20的22年间,中国的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共才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但自年以来,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长达11.8%。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50.2%上升到的51.8%,20上半年又跃至57.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则处于波动徘徊状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姚景源1月20日在北京说,工业增加值对于年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1%,在9.1%的gdp增速中,工业就占了6.5个百分点。在整个2003年,高烧不退的房地产热和汽车热,也加热了产业链上游的几大重工业产业,钢铁、建材、机械、能源等领域出现投资热、生产热和消费热,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在2003年坚挺无比。

在这些面无表情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自觉思考和行动。他们几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潜行水下,屡次试探政府管制的容忍度和默认程度,在重工业领域悄然布局。我们初以为他们只是这场甩卖国资的盛宴里最有胃口的入席者而已,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理性,并且充满洞察力。

这是一场区别于建国初国家依照苏联模式完成的一次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过程,因其发生背景、发动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意义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二次工业化”。或许20年后,我们将有能力指出这些民营企业家今天的愚蠢和自负,但在此刻,就像每一个故事的开头一样,我们有理由为他们的大胆和勇气喝彩,并耐心等待他们接下来的演出。

一、民企的工业化自觉。

这份名单越来越长。在渐次浮出水面的投资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中,有一些是早已熟悉的面孔:刘永行、郭广昌、唐万里……但也有一些“神秘嘉宾”:李河军、张新、王林祥……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并非是看到近几年中国重工业价格上扬、利润回归后才作出的投资决策,有的甚至早在左右,就开始有意识地“谋篇布局”。

他们既显得雄心勃勃,但又不盲目和冲动。

李河军最早是在北京做贸易生意,19,他开始带领自己的私营企业华睿集团涉足电力能源领域。除了到全国各地收购和兴建一些中小水电站外,还广泛参与火电和风力发电项目。2003年7月20日,华睿集团出资12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黄河上游尼那水电站整体资产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一宗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能源资产的交易,也正是因为这起收购案,李河军的能源梦想才得以进入媒体的视野。

李河军沉默了8年。在带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电力行业,一个民营企业所受到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在这8年中,李河军拿下了广西长洲水利枢纽工程、金沙江中游河段梯级电站、青海尼那水电站、宁夏贺兰山风电场项目、康西草原风电场项目等十几个电力工程。预计到,华睿集团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投资规模达到600亿元。

特变电工(600089)董事长张新,自从6月成功将公司运作上市后,就开始走出新疆,接连控股了新疆电缆厂、衡阳变压器厂、天津变压器厂、鲁能泰山电缆公司、沈阳变压器厂等,2003年12月29日,特变电工以2.3亿元完成对沈阳变压器集团的增资扩股,此举使得张新的特变电工成为全球最大的变压器设计生产公司。

远在内蒙古边陲小城鄂尔多斯市的王林祥,在近6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寻找“次主业”的焦灼状态中。制药、建材甚至电子元器件,都曾先后进入他的视野,但最终让他心动的是硅电项目“我们分析了近来硅铁的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最后的结论是,在我们当地做硅铁,即使全世界的硅铁厂都死掉我们仍然可以存活,这是我们下决心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王林祥说。

表面上看似堂・吉诃德般的投资收购举动,事实上背后深藏着这些民营企业领袖们理性的思考。对即将进入的产业如此精细地观察和遴选,证明他们并不仅仅出于猎取丰厚利润的单纯动机,而是体现了他们对企业运作规律和产业演进法则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我们想进入门槛高的、投资量比较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可以使我们避免中小型企业的围剿,相对来说竞争环境宽松”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对《商务周刊》说,“那时我感到非常非常困惑,隔行如隔山,我们会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也完全没有这样的人才,我觉得我迈不出这一步,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转型,我就感觉到我能力不够”

那是年,刘氏4兄弟刚刚分家一年,刘永行已经觉得必须在现有的饲料主业之外,寻找新的产业投资方向“我不知道从哪里迈出我的.第一步”刘永行坦陈。

1996年的刘永行已经48岁了,但他居然想到王永庆手下打工3年,学习这位台湾的化工业巨头是如何操纵如此庞大的资本和产业的。有人告诉他,如果你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打工,企业会对你有戒心的,根本无法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有现成的机会可以学习,刘永行只好自己摸索。从开始决定进入重工业时起的6年里,刘永行陷入长时间的思考之中,并且也极富耐心地等待自己真正“羽翼丰满”。在这6年中,刘永行并没有闲着,继续完成饲料工厂在全国的布局“2000年我们完成在饲料行业的投资,现在我们投资的所有饲料厂都成活了”刘永行给记者重述当年他算的一笔账,“我们有70到80个饲料厂,每个饲料厂拿出2000多万,我们就可以拿出20多个亿,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用各种金融手段再融资20多亿,那就有40多亿,这就足以进入大型产业了”

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储备一旦成熟,刘永行出手很快。201月,刘永行现身山东,与信发热电集团签订一份合资合同,成立信发希望铝业公司。但这只是为更大规模的投资作热身准备。年10月,刘永行挥兵包头,成立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稀铝),总投资150亿元,预计建成后,年产100万吨原铝。2003年7月,刘永行联合其他3家股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启动了105万吨氧化铝项目,冲进电解铝业的上游:氧化铝,项目预计总投资近45.9亿元。

2003年1。

1月3日下午,东方稀铝第一吨铝水出炉。刘永行说,东方希望仅用一年时间、投入20亿元,便建成了25万吨原铝生产规模并投产,无论是投资决策周期还是建设周期均是国际通行标准的1/3,“这是世界工业史上的‘包头速度’”

“我们可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这就是,既有国际上的高标准,又有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度,这3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得非常非常好”刘永行说,“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我们会制定出世界竞争标准”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士楫将之总结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中国会走出与美国大规模生产和日本精益生产相媲美的生产方式,我称之为人机生产。这是一种模块化的可组装式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分解的,然后就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进行替代”这种新型的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必将建立起如刘永行所言的“竞争标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欢呼一个由民企主导的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政府有政府的担心。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国务院专题电话会议上发表谈话,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过度投资,并称国务院将于近期派出联合检查组,赴重点地区进行督促检查。此外,中央政府还计划建立和完善市场资讯发布和预警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以及加强投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

随后,银行马上做出反应。2月8日,银监会给各银行发放了一份通知,称将对向钢铁、铝业、水泥、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发放贷款的情况进行调查。除了严控信贷规模外,国家拟从环雹质检、土地等方面,限制这些行业的过度投资。

一度传出被叫停包头项目的刘永行对此耿耿于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对的,但是我们民营企业开始做高水平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群,政府只需要因势利导,民营企业就会在新型的重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跟世界列强进行竞争”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也强调:“没有竞争力的投资就是重复投资,而有优势竞争力的投资就不是重复投资”去年以16亿元要约收购南钢股份,使郭广昌的“钢铁”雄心大白天下,现在复星集团的钢铁产业版块已经达到了150亿元的年销售额。

“我觉得未来全世界1/3的钢铁要在中国制造,1/3的汽车会在中国制造,1/3的纸会在中国制造”郭广昌认为,看一个产业是不是过剩,要看站在哪个平台上,“如果所有的产品都拿到中国来消费、来制造,如果我们通过制造业大量转移,迅速整合,使我们整个民营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平台,我们是为全世界造纸、造钢铁、造汽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所有行业里面,都有巨大的产业机会,所需要的是我们要优势的产业去加以整合”他给复星的定位就是,做“全球化竞争当中的产业整合的领头羊”。

二、盛开的包头。

清晨,安静的包头。在蒙古语里,包头是“有鹿的地方”。这里少有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2002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将“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授予包头这座草原新城。但平静只是表面,这个老工业基地内部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的包头,10年前,同样陷入到大工业破产和国企倒闭的困局中。但在2003年,包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30%以上;2002年包头gdp为333亿元,2003年达430亿元以上,一年增加近100亿元;占全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21%。

在包头,记者听到了“包头现象”这个词来形容这种高速的增长“内蒙是全国第一,包头是内蒙第一,我们是包头第一”说起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姚魁元骄傲地说。

“现在的优势可以说是从劣势中创造出来的”高新区副主任闫化冰告诉《商务周刊》。内蒙古地区地靠内陆,相对保守落后,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客观存在的劣势。而且,在包头这个地方搞高新区,谁也没有经验,高新区连定位都不清楚。从1992年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一直发展缓慢,在全国53家高新区里倒数第二位。但在2003年,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4.1个亿,比2002年增长60.9%,实现工业的总产值160.5亿,比2002年增长59.3%。

如果不是刘永行的稀土电解铝项目出现,可能很少有外地人知道这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挽救了一个开发区,更让包头重新焕发出重工业基地的生机与活力。

李兴是2000年来到开发区招商局的,他全程参与了东方稀铝项目的前期工作,招商引资的工作在他眼里充满着“冒险性”。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办公楼里,他指着不远处的“希望饲料”几个红色大字说,那里就是刘永行1995年在包头高新区投资1000万建立的一个饲料厂,而且这个厂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2002年8月27日,刘永行来到高新区的希望饲料厂,这个消息立即被招商局获悉,管委会主任、包头市政府副秘书长苏文清和招商局的人一起把刘永行请到了管委会。在得知刘永行有意投资电解铝项目后,苏文清当即开始游说。

“当时就在这儿,”李兴指了指脚下,“苏主任和他谈了电解铝项目放在包头的各种优势”

刘永行回上海后不到一个星期,9月2日,包头市委书记邢云和苏文清又专程飞到上海,他们这次带去的不仅是想法,还有一份包头发展铝电一体化的可行性报告。李兴对记者说,这个报告不是临时赶制的,包头对铝电一体化项目早已有规划,所以这个报告是相当成熟的。

9月12日,刘永行再赴包头,3天后,双方签订了开发协议。此后,刘永行从上海派了6名专家,做投资的具体调研。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国庆节我们一直都非常忙碌”李兴说,“在专家们调研的同时,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们做了一期工程5000多亩土地的拆迁工作,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做完了”

2002年的国庆节,整个管委会,或者说整个包头市政府都在为稀铝项目奔跑。10月18日拆迁完成;10月20日做完最后的准备;10月28日,在双方洽谈仅两个月后,项目正式奠基开工。一位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说,奠基当天刘永行非常激动:“你想想,一个政府让企业家那么激动……”

工业是包头的支柱,在2003年年初的中共包头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包头市委书记邢云再次强调,实现工业化是包头市今后一个时期最为现实的选择,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发展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稀土、农畜产品加工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使包头成为内蒙古名副其实的“工业航母”。包头希望,到,工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市gdp总量的70%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要超过70%。

“但要振兴工业,让国家来。

投资不太可能”包头市经贸委主任王惠明对《商务周刊》说,只能吸引国内外资金,而且是以民营投资为主“包头毕竟是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优势,引进大型it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难度非常大”

近两年,民营经济大举进入包头工业,其中一部分是外来项目的落地,另外一部分则是控股、参股包头转制后的国有企业的民营资本。

截至2002年年底,内蒙古全区的国企在5年里减少了78.22%,共有1770个国有小企业完成了产权改制。2003年上半年,内蒙古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重点放在71户大型企业上,并且今年要选出其中1/3的企业作为试点。部分国企将进入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招投标等形式公开转让国有资产。

而这一次的招商引资正是发生在内蒙古大规模国企改制的背景下。王惠明对记者说,除了目前市内几家大企业、军工企业,其他企业的转制都已在2003年底前完成。去年,包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921户。

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回报更丰、风险更小的地方流动,是市踌从“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中走出来,将在重新分配中累积的财富不管使用的是什么手段:转化为实业投资,创造新的价值,像他们几百年前的欧洲同行那样,为洗清原罪,一方面厉行节俭,投身于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认购“赎罪券”方式,进行各种救济穷人的筹款。这一过程或许并非有意为之的,但基于实业投资冲动的二次工业化,却实实在在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不仅在产业经济上有财富创造的价值,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谅解。它或许是个副产品,对中国社会来说,却拥有更重大的意义。

(中宏网,仇勇,王晓玲,刘丽娟)。

市场化管理培训班心得体会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市场化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应对市场变化,我决定参加一期市场化管理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为期十天,我们接受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培训班中我学到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市场化管理培训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包括市场营销、领导力、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不仅帮助我巩固了现有的知识,还让我接触到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培训班还组织了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的活动,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了解了实际工作中的挑战,还激发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

其次,培训班凝聚了一群优秀的管理者,他们的经验和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课堂上,我有幸与其他同学进行了许多讨论和交流。这些同学来自不同的行业和背景,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听他们谈论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故事,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巧。这些交流不仅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还开阔了我的眼界。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对于市场化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三,培训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只是一部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训班组织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其中包括模拟市场竞争、解决管理案例、商务谈判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团队合作,锻炼了自己的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我更加自信地应对挑战。

第四,培训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市场化管理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合作精神,而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在培训班中,我们分为几个小组进行集中训练和项目实施。每个小组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团队沟通和合作机制,提高了自己作为团队成员的价值。

最后,培训班给我提供了一个与业界专家和企业高层互动的机会。培训班安排了一些嘉宾讲座和座谈会,让我们与他们交流和互动。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了解到了行业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这不仅帮助我作出更有前瞻性的决策,还增加了我在职场中的影响力和个人信心。

通过这次市场化管理培训班,我深刻认识到了不断学习、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与业界专家的互动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到实际中。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我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诸如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等等,都越来越迫切。为此,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中国企业的诚信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它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完善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它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说,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改革将贯穿企业诚信建设的始终,并将对企业信用环境的完善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企业信用问题与市场化改革的直接联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也必然走向信用经济。市场化改革与企业诚信建设这两个过程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传统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政代企,经济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因此以政府的资信代替企业的资信。9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清理“三角债”的工作,表明了政府力图全面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决心。触动了传统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企业信用问题,但由于当时的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并制度化,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解决企业信用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化改革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例如,1993年出台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1994年实施了《公司法》,1995年施行了《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和《仲裁法》,出台了《合同法》,由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使市场经济由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有了可能,为信用行为的记录和失信行为的惩戒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规范。同时,也对尽快出台《物权法》、《破产法》提出了客观要求。

目前,企业的信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总体滞后,部分中介机构诚信缺失等。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为全面解决企业信用问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信用建设与市场化改革密不可分。企业信用缺失不但妨碍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增长,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市场经济采取自愿平等交换方式,是一种形式平等的经济。要实现平等性,除了法律赋予每个市场主体平等权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市场主体之间能以诚相待,诚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诈都将导致交易关系的最终消亡。同时,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信用经济。信用制度的产生,大大拓展了资本的空间,也加强了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诚信原则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就没有市场经济效率,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既是千古经商法则,更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是辩证的,市场的自发性和市场主体的趋利性会导致非诚信行为产生,市场运行的平等性要求和信用关系的维护和发展又会抑制非诚信行为的蔓延。无论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者是象我国这样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存在着非诚信的.行为,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定时期,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把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制度。

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企业诚信建设也有了新的内容。

1、改革新阶段的企业诚信建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政府职能转变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但是,旧的经济体制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没有改变,新旧两种体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和矛盾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诚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将形成企业与金融、企业与政府等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新的关系,并为企业的诚信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2、加入wto,企业将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企业诚信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是第二次改革,第二次开放。中共十六大确定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方针,适应了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加入wto,将在更多领域和更宽广的范围内逐步对国际资本开放。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国际直接投资。我国的企业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包括技术、管理、信用在内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在这种更为全面的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涤荡下,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将加快得到重构和完善。

三、以改革的新突破促进企业的诚信建设。

我在前不久提出,我国的改革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取得突破;三是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四是以金融为主的中介服务业改革取得突破;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突破。这五个方面的突破与企业诚信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1、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为企业信用的建设奠定市场基础。企业信用的基础是清晰的产权,产权不清晰是不可能有良好和持久信用的。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混合经济、民私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最近,财政部等三部委又发布了(《允许上市场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向外资转让》)的规定,这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又一重要举措。可以预见,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与民营经济的比重必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是通过国有民营、职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打造多元化市场主体。第三,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诚信的有力的内部制约力量。按照《上市场公司治理准则指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立严格意义上的董事会,完善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监控机制。此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将加快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对企业管理者诚信的内在约束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营造企业诚信氛围的社会环境。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能、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也曾经说过,“民无恒产,斯无恒心”。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越高,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程度就高。由此会为企业的诚信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以金融改革为重点的中介服务业改革的加快,将为企业信用的建设提供重要条件。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金融业务向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等方面。由于wto要求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国外信用中介机构将逐步进入中国。信用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必然对企业诚信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乡分割由来已久。由于这种特殊的国情,我国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比较大。因此,农村的改革发展取得突破,就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从而对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5、从培育和维护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以信用为立法基点,制订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三是引导企业切实讲究诚信为本;四是推进和培育信用中介结构的建立;五是发挥积极的监管作用,惩戒失信行为,等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诚信内涵。守信用,讲信用,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传统的诚信文化与市场化改革相结合,会大大促进企业的诚信建设。我国经济转轨中,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中诚信的道德因素和道德思想加以继承和创新,使其服务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国债该采取什么政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截至1997年年底,我国共发行国债9057.81亿元,累计还本付息额5128.94亿元。国债的恢复发行,不仅有力地弥补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不足,促进了我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满足了全社会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要,同时对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乃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其中,作为联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桥梁的、以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增发1000亿元10年期国债为标志的国债政策尤为世人瞩目。那么,当前我国执行的是怎样一种国债政策,而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国债政策呢?本文拟从国债规模大小、发行对象选择、国债市场建设以及地方政府债券等几个方面,就近年来我国国债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政策方向,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适当控制当前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完全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增长很快(见表1),其中年度发行规模平均增长28.5%左右,年底累计余额的年均增幅约为34.3%。由于我国国债规模的基数较小,虽然年均增长百分比较高,但从绝对数额来看,年度发行规模年均增长在300-600亿元之间,增幅不算太大。不过,年底累计余额每年增长均在1000亿元以上。

年份年度发行规模年底累计余额。

19941028.572286.40。

19951510.86(32.8%)3300.30(44.3%)。

19961847.77(22.3%)4361.43(32.2%)。

19972411.79(30.5%)5508.93(26.3%)。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8》,中国证券会主编。

在国债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国民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因此近几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即某年年底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百分比)的变化并不算大。1997年的国债负担率为7.37%,即使把统借统还外债算进来,也不过8.12%。这就为1998年增发100亿元10年期附息国债,实施更加积极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相应的空间。

1998年的国债发行额达到3808.77亿元(若计入统借统还外债,为3891.55亿元),比1997年增长57.9%。1998年的国债余额约为7862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9.88%,若考虑到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的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转贷地方政府使用的580亿元国债等因素,则1998年的国债负担率约为13.6%。

国际上一般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这一国债负担率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债规模大小的指标。与之相比,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不算高。但是考虑到我国恢复国债发行的时间不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以及近几年来国债余额的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这一事实,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当控制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2%,低于国际公认的3%这一警戒线。但是世界银行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期间平均占gdp的8-9%,而不是公布的1-2%。他们把养老金支付缺口和银行不良贷款均划为财政赤字。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因此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退休职工养老金问题和银行系统不良贷款问题,都会对中国的公共财政构成巨大的资金压力。鉴于中国所进行的改革事业带来的是游戏规则的重大改变,因此在转轨时期,道德风险问题并不重要。为此,通过发行国债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金支付问题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则是一种较为明智和必然的选择。

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和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制品是困扰当前及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问题。但是,不良贷款到底有多少,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对此,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们有过许多估算,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和许多投资银行(如美林证券公司)也有过不少研究,可以说是众口不一。

根据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的估算,1997年年初我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为2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600亿元),占1996年gdp的25%;还有的认为,中国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40%,并认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至于养老金缺口的大小,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潜的养老金债务约占gdp的50%(比其它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小得多)。暂且不论推算的不良贷款和养老金缺口的准确率有多高,但不难看出,不良贷款问题和养老金问题所产生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的。

当然,养老金问题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最终解决绝不仅是单纯依靠财政出资这一种方法,但它显然会对目前的状况构成巨大的压力。对于政府财政而言,在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短期内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发行国债似乎是解决这两大资金缺口的较为可行的途径。

如果说60%这一国债负担率水平较为合适,那么考虑到银行不良贷款和养老金支付缺口对于国债发行所构成的巨大压力,我们认为,必须适当控制当前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以便为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1998年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其实质就是用于补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保障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从而进一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二、适度增加面向金融机构发行国债的份额。

我国的国债主要是面向个人发行的,其利率水平则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确定的。这就决定了国债发行利率必须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期限不能太长。1994年以来(1996年除外),我国主要是采取向个人发行凭证式国债的方式,期限大多是2-5年,以3年为主,很受个人投资者的欢迎。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至今已有近的历史。截至年底,我国共发行国债9057.81亿元,累计还本付息额5128.94亿元。国债的恢复发行,不仅有力地弥补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不足,促进了我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满足了全社会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要,同时对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乃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其中作为联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桥梁的、以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增发1000亿元期国债为标志的国债政策尤为世人瞩目。那么当前我国执行的是怎样一种国债政策而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国债政策呢?本文拟从国债规模大小、发行对象选择、国债市场建设以及地方政府债券等几个方面就近年来我国国债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政策方向作一简要的说明。

一、适当控制当前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完全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因此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增长很快(见表1),其中年度发行规模平均增长28.5%左右,年底累计余额的年均增幅约为34.3%。由于我国国债规模的基数较小,虽然年均增长百分比较高,但从绝对数额来看,年度发行规模年均增长在300-600亿元之间,增幅不算太大。不过,年底累计余额每年增长均在1000亿元以上。

表11994-19内债规模及其增幅单位:亿元。

年份年度发行规模年底累计余额。

19941028.572286.40。

19951510.86(32.8%)3300.30(44.3%)。

1847.77(22.3%)4361.43(32.2%)。

2411.79(30.5%)5508.93(26.3%)。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证券会主编。

在国债规模增长较快的同时,国民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因此近几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即某年年底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百分比)的变化并不算大。1997年的国债负担率为7.37%,即使把统借统还外债算进来,也不过8.12%。这就为19增发100亿元10年期附息国债,实施更加积极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相应的空间。

1998年的国债发行额达到3808.77亿元(若计入统借统还外债,为3891.55亿元),比1997年增长57.9%。1998年的国债余额约为7862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9.88%,若考虑到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的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转贷地方政府使用的580亿元国债等因素,则1998年的国债负担率约为13.6%。

国际上一般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这一国债负担率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债规模大小的指标。与之相比,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不算高。但是考虑到我国恢复国债发行的时间不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以及近几年来国债余额的增长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这一事实,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适当控制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2%,低于国际公认的3%这一警戒线。但是世界银行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期间平均占gdp的8-9%,而不是公布的1-2%。他们把养老金支付缺口和银行不良贷款均划为财政赤字。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因此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退休职工养老金问题和银行系统不良贷款问题,都会对中国的公共财政构成巨大的资金压力。鉴于中国所进行的改革事业带来的是游戏规则的重大改变,因此在转轨时期,道德风险问题并不重要。为此,通过发行国债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金支付问题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则是一种较为明智和必然的选择。

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和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制品是困扰当前及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问题。但是,不良贷款到底有多少,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对此,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们有过许多估算,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和许多投资银行(如美林证券公司)也有过不少研究,可以说是众口不一。

根据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的估算,1997年年初我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为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600亿元),占gdp的25%;还有的认为,中国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40%,并认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至于养老金缺口的大小,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潜的养老金债务约占gdp的50%(比其它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小得多)。暂且不论推算的不良贷款和养老金缺口的准确率有多高,但不难看出,不良贷款问题和养老金问题所产生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的。

当然,养老金问题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最终解决绝不仅是单纯依靠财政出资这一种方法,但它显然会对目前的状况构成巨大的压力。对于政府财政而言,在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短期内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发行国债似乎是解决这两大资金缺口的较为可行的途径。

为,必须适当控制当前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以便为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奠定稳固的制度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1998年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其实质就是用于补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保障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从而进一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二、适度增加面向金融机构发行国债的份额。

我国的国债主要是面向个人发行的,其利率水平则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确定的。这就决定了国债发行利率必须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期限不能太长。1994年以来(19除外),我国主要是采取向个人发行凭证式国债的方式,期限大多是2-5年,以3年为主,很受个人投资者的欢迎。

1996年,财政部通过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进行了面向金融机构发行记账式国债的试点工作。这一年,财政部不仅发行了长至7年和10年、短至6个月和3个月的国债,使得国债的期限结构较为合理,而且发行期大大缩短。这既满足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又为当年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规范的操作工具。

一方面我国国债场外市场的交易秩序较为混乱,当时国债的上市交易主要选择在上海和深圳两证券交易所;另一方面,国债作为一种安全性最高的固定收益工具,从其性质来说适宜在场外市场采取谈判成交的方式进行交易。如果国债的交易选择在交易内进行的话,其价格波动会较为剧烈。与此同时,面向个人发行国债,满足城乡居民的投资需求,始终是我国国债发行的一条重要原则。于是近两年来,我国主要是面向个人发行不可流通但可提前变现的凭证式国债。1997年我国发行了1643.32亿元凭证式国债,1998年凭证式国债的发行规模达到2200.10亿元。

一般来说,只要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水平高出银行存款利率一定的幅度,在目前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较少、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城乡储蓄存款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面向个人发行凭证式国债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健的做法。

但考虑到凭证式国债存在发行期过长、发行成本偏高、债券期限较短等问题,以及国债规模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必须同时面向金融机构发行记账式国债。如1998年财政部就向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1000亿元国债,向其它商业银行发行了423.5亿元7年期专项国债。

面向金融机构发行国债,不仅可以使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而且能降低国债发行成本。同时,由于国债在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发挥着“二级准备金”的作用,因此中央财政基本上无须考虑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的还本问题,通常按“借新还旧”方式处理即可。而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其持有的国债余额也将不断增加,毫无疑问,我国的国债发行将因此获得一个规模极大且非常稳定的市场。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持有的各种国债大约占其资产总额的10%左右。同时在这些国家的国债持有者结构中,金融机构占有相当显著的份额,如1996年年底,美国为50%,英国为80%,德国为60%。从这里不难看出,个人和在国债市场上只是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如果我们用10%这一比例进行简单的套算,我国的国债市场大约可以有1000亿元的规模。

既然金融机构持有大量国债,并且这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国债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手段来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量,而且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是不断增长的,因此对于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中央财政同样无须考虑还本问题。这样大致算下来,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持有近15000亿元的国债。对于国债市场来说,这显然又是一个巨大的应债来源。

由上述分析可知,仅金融机构就可以持有近25000亿元的国债余额,而1998年年底的国债余额不过11000亿元。在国债规模越来越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适度增加面向金融机构发行国债的份额。

三、建立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国债市场。

一般而言,国债市场问题比发行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国债市场,不仅便于确定新发国债的发行条件,而且能为其它筹资人发行债券建立成本标准。同时,一个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国债市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而且便于中央银行利用国债市场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的国债市场是于1988年从国债中介机构的柜台交易开始的。从当时出发点来看,主要是为了方便个人将手中持有的国债进行变现。这和现代意义上的国债市场还不是一回事,然而毕竟是迈出了第一步。但在后几年柜台市场(又称“场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债托管、结算等设施建设的滞后和对场外市场的监管没有跟上,因此在场外市场上国债的买空卖空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场外市场的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由于场外市场国债交易的安全性较差,机构投资者不愿涉足这一领域,因此场外市场名存实亡。绝大部分国债交易就自然转到了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又称“场内市场”)。交易所利用相对发达的股票托管、结算系统,办理了国债的托管、结算,提高了国债的交易效率,减少了市场风险,因此交易所的国债量很快占到全国国债交易量的90%以上。但是,国债交易过于集中,对于国债市场乃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一面。

众所周知,与企业发行的股票有所不同,国债作为一种固定收益工具,是由中央政府的信誉作为担保的,其安全性最高,因此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债的托管、结算系统都与风险性较高的股票的长管、结算系统相分离。与此相关,这些国家的国债交易绝大多数都是在场外市场进行的,而在交易所进行的国债量仅占很小的比重。就美国而言,国债交易几乎全是通过银行和交易商在场外市场进行的,而美国国债之所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仅仅是出于便利海外投资者购买这一考虑-美国的证券法律规定,海外投资者只能购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

行联合筹建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6月,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各商业银行在从所撤出的同时,利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托管、结算系统,开办了以逐笔谈判成交为特点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集中性的场外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既体现了当时防止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保证银行资产安全的管理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债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目标。但是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国债却不够活跃,始终处于低迷状态。这既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又不能为中央财政确定新发国债的发行条件提供参照,更不利于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

为促进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我们认为,今后随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中央银行逐步加大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的比重,中央财政既要坚持面向个人发行凭证式国债,又要依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逐步增大发行面向金融机构的记账式国债的份额。

就目前来看,国债市场的发展应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中心,而为了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应积极主动配合,着重采取如下几项稳妥而有效的措施:

第一,逐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应增加信誉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部分商业银行的授权分行等,使之成为“金融同业市场”。

第二,把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制度合二为一,完善国债一级交易商(primarydealer)制度,充分发挥国债一级交易商的做市商作用,使之既能支持财政部的国债发行,又能配合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第三,在条件成熟时,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它债券市场(如交易所债券市场),促进国债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发展。

四、现阶段地方政府不宜发行债券。

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乏力。为此,1998年上半年曾有人提议,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发行本地政府债券。其实,尽管《预算法》明文规定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然而实际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借款,只是名义不同罢了。而且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主要用于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

众所周知,公共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而地方性的公共需要(如文教、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等)适于由地方政府提供,因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分级预算体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地方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财政实际可支配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而且金融市场(包括国债市场)较为发达。因此,这些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来予以弥补。至于目前我国是否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还需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组织的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在50%以上),但中央财政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重(20%左右)和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10-12%)仍然很低。在目前中央财政实际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势必会造成财力更加分散的局面。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方财政预算约束、银行信贷约束、企业财务约束不强和居民风险意识不高,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势必会导致盲目重复建设,而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则更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银行不良贷款和养老金缺口的存在对于我国的国债发行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目前我国国债在发行对象选择、二级市场建设等方面还存不少问题尚待解决,此时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无疑会使债券市场出现混乱局面,扰乱金融秩序。

综上所述,只有在我国建立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和分级预算体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实际可支配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地方财政预算约束、银行信贷约束、企业财务约束较为严格和居民风险意识增强,以及金融市场能够安全高效运行等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才能够发行债券。目前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然后转贷地方政府使用的办法,如在1998年发行的1000亿元国债中,就有500亿元转贷给地方政府。

内部市场化调研报告

近期,经济运行部、信息中心组成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登录系统、组织座谈等方式,分别对永煤、鹤煤、焦煤内部市场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这次调研的单位有永煤陈四楼矿、新桥矿、车集洗煤厂、焦煤鑫珠春公司、演马庄矿和鹤煤九矿、135电厂7个单位。

一、整体情况

永煤、焦煤和鹤煤所属单位在用的内部市场化信息系统主要由用友公司、中矿微星和中矿通软三家公司负责开发并实施。用友公司开发的是b/s结构系统,中矿微星和中矿通软开发的是c/s结构系统。三套系统分布情况是:用友公司开发的系统主要用在焦煤和永煤,其中:焦煤22个单位,永煤13个单位;中矿微星开发的系统主要用在永煤、焦煤和中原大化,其中:永煤19个单位,焦煤5个单位,中原大化1个单位;中矿通软开发的系统主要用在鹤煤的20个单位。

从整体上看,各单位对内部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均能够把信息化作为内部市场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以物资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和市场结算模块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内部市场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技术方

面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现把共性的问题整理如下:

1、技术方面的问题

一是系统功能还不完善。主要是对照《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内部市场化信息系统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用友公司还未开发安全管理、科技管理这两个模块,中矿微星还未开发科技管理模块,中矿通软仅开发了设备管理、物资管理、内部结算三个模块,且这三个模块相互独立,后台为三个独立的数据库,虽然可以做到数据库互相读取,但无法实现及时同步。

二是用友公司在永煤实施的系统是在u8平台上开发的 c/s结构,在焦煤实施的系统是在nc平台上开发的b/s结构,属不同代产品,不便于信息整合。

三是同时实施用友公司系统和中矿微星系统的单位,两套系统数据不能相互读取,信息不能共享。

2、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实施单位与研发单位缺乏沟通,对系统功能了解不全面,没有系统制定实施目标进度,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高度来抓。

二是部分市场化管-理-员系统操作不熟练,培训工作滞后。 三是个别单位对信息系统使用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数据录入不及时,仍然存在系统和手工“双轨制”。

四是研发单位实施人员不足,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及时,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计划。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市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建设质量。把内部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升水平的高度,切忌应付验收,走形式。

二是在《框架协议》和系统必须服务于管理的原则下,各单位要积极与研发单位沟通,制定系统功能完善计划,并以契约形式,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限期完成。

三是各单位要制定系统实施计划,培训操作人员,及时、准确地录入数据。切切实实地用好系统,服务于我们的管理。

四是在《框架协议》下,各单位要把信息化功能实现进度作为对开发单位付款的依据。

五是今年集团公司将严格按照内部市场化项目建设标准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或复验,没有按验收标准实现功能的单位,一律视为内部市场化项目建设不达标。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和理由

煤矿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虽然已经进入社会大市场,并且已在层层承包中划小了核算单位,增强了内部活力,但大多数企业目前在内部管理上仍然沿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从职工到班组、到区队(科室)、到企业分管领导、到企业主要领导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垂直式”的行政管理关系,一级管一级,下级服从上级。这种煤矿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一是“垂直式”的行政管理关系不能使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直接发生横向的经济往来。二是运用“水平推进法”测定的承包基数不尽合理。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以后,为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确定承包基数,然后一年一年水平推进。一旦最初测定的基数不合理,承包基数便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础上,先进和落后成了一笔糊涂帐,“快牛”年年被“鞭打”,“慢牛”年年受到保护。三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在有些业务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许多程序化、规范化经营活动中,容易导致人为的随意性,难以形成规范的企业经营行为。四是行政管理往往使内部考核检查形式化。

《内部市场化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诸如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等等,都越来越迫切。为此,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中国企业的诚信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它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它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完善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它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说,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改革将贯穿企业诚信建设的始终,并将对企业信用环境的完善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企业信用问题与市场化改革的直接联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也必然走向信用经济。市场化改革与企业诚信建设这两个过程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政代企,经济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因此以政府的资信代替企业的资信。9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清理“三角债”的工作,表明了政府力图全面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决心。触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企业信用问题,但由于当时的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并制度化,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解决企业信用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90年代初开始的市场化改革把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例如,1993年出台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1994年实施了《公司法》,1995年施行了《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和《仲裁法》,出台了《合同法》,由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使市场经济由无序竞争走向有序竞争有了可能,为信用行为的记录和失信行为的惩戒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规范。同时,也对尽快出台《物权法》、《破产法》提出了客观要求。

目前,企业的信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总体滞后,部分中介机构诚信缺失等。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为全面解决企业信用问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信用建设与市场化改革密不可分。企业信用缺失不但妨碍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增长,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市场经济采取自愿平等交换方式,是一种形式平等的经济。要实现平等性,除了法律赋予每个市场主体平等权利外,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市场主体之间能以诚相待,诚信交易,任何一方的欺诈都将导致交易关系的最终消亡。同时,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信用经济。信用制度的产生,大大拓展了资本的空间,也加强了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诚信原则就没有市场经济秩序,就没有市场经济效率,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既是千古经商法则,更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是辩证的,市场的自发性和市场主体的趋利性会导致非诚信行为产生,市场运行的平等性要求和信用关系的维护和发展又会抑制非诚信行为的蔓延。无论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者是象我国这样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存在着非诚信的行为,并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定时期,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把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制度。

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企业诚信建设也有了新的内容。

1、改革新阶段的企业诚信建设。

[1][2]。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一、调整粮食供给政策(一)适度控制年度粮食总量在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激励农民增加产出,势必加剧供求矛盾,促使粮价下滑,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这种过量产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因此适度控制粮食产出是必要的.国家应利用当前粮源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还湿地的力度,鼓励农民休耕、轮作,对农民休耕的'粮地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作者:邱亚明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委党校刊名:粮食问题研究英文刊名:grainissues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f3关键词: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在我国由于经纬广阔,人们分住在各国各地,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和时间不相同,各地区进入冬季的时间也不相同,采暖时间断也各有千秋。

北京供暖时间:11月15--3月15日。

沈阳供暖时间:11月1--4月1日。

太原供暖时间:11月1--3月30日。

大连供暖时间:11月15--3月31日。

河北供暖时间:11月15--3月15日。

河南供暖时间:11月15--3月15日。

哈尔滨供暖时间:10月20-4月15日。

黑龙江黑河供暖:10月1--4月30日。

齐齐哈尔供暖:10月15--4月15日。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报告

北京:供暖费是根据房子的建筑面积来算的,燃气的是30元/平米,燃煤的是24元/平米,由供暖单位来收费。北京新开工和使用的建筑全部实施热计量收费。

山东济南:济南20热计量收费标准,确定计量热价为0.17元/每千瓦时。

哈尔滨:普通居民住宅,每平方米19.37元,每百万千焦39.14元;。

节能居民住宅,每平方米16.54元,每百万千焦44.41元;。

普通非居民住宅,每平方米21.36元,每百万千焦43.16元;。

节能非居民住宅,每平方米18.24元,每百万千焦48.97元。

其供暖时间按天气温度来调整,可能会有所变动;各地收费标准现逐步走向安装收费,而每个地区的消费标准有所不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