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6 08:28:20 作者:曼珠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范文范本,这些范本不仅在内容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上也十分出色。

语文课堂中的小插曲论文

于是要求学生们刻板地复制语文教科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这是万万不可的。曾经有人推出这样一条公式:天才=1%天分+99%汗水。这里说的“汗水”不是说死记硬背、复制粘贴。每一个年轻的心理,在大脑的潜意识里都有求知求学的欲望,点燃这根火药线的导火索就是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拥有主动性。可以利用情境创设问题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常用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所说的道理运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2)利用演绎推理。可以通过一个命题作文展开一个情景对话。

(3)利用类比推理。把一些类似的文章或者词语分类进行比较。

(4)抓住闪光点。从优点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成功中获得喜悦。

(5)借助童话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解更能捕捉孩子们的心思。抓住学生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点,在探索推理的过程中将演绎尽情地发挥,最好能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趁热打铁,将文章中所要体现的内涵告诉他们,并让他们与教师一起再次复述。

(二)做到“谜语”“悬念”“故事”“小品”的引趣。

每堂课的开端决定着孩子们整堂课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关的情境问题,让学生们产生兴趣,通过问题的假设在文中寻找出答案。这样孩子们既觉得有意思,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种双赢的方式是必须要尝试的一种。

(三)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半是“我比别人强”,所以开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几个组来进行活动,老师通过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观察学生们在活动中的活跃性,就会发现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不甘示弱。这样下来,积累经验,以后对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就游刃有余了。因此,趣味性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发挥学生主体、发展孩子们的智力。

小学生对于课堂上或者语文课堂之外的许多事物都很容易发生兴趣,兴趣产生之后就会引发自觉性,进一步探索这个“事物”,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展了自己的智力。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图读书、画画、模仿、表演等形式都是可以发展孩子们智力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分析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和蔼可亲,学生做主人;

(二)实施解放政策,勇于实践;

(三)妙用非智,激活课堂;

(四)运用策略,实现目标。

三、组织学生学习各种方式的策略。

主动参与。主动性越高,越明显,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表明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实践的认识不可以是勉强的,一定要是孩子们自发的。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很多组织学生学习各种形式的一些活动。

(一)鼓励学生要自主学习;

(二)提倡学生要合作学习;

(三)不断完善,探究学习。

四、结语。

综合本文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真谛。它拥有世界文采的多元化,还有极强的艺术性。可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很多,学生自身、课堂环境、教材等因素。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换为主动指导真正的领略文章中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谈论文

:新课改的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程方案和试验教材的编写,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

1.教学目标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机械化、程序化,不能体现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表象化。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当前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师堂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其设计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自己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组织无序化。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是从导入到新课的讲授再到后面的总结,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进行,而当前老教师们上课的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教学活动颠来倒去,没有条理性,给学生感觉是乱,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建构。

1.教师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时间效率观念不足,不注重通过优化教学的双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强调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任意发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时间观念薄弱的表现,教师经常认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备课问题,当前的备课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再次,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重积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华而不实。

2.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长期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性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缺,第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要做大量的习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多读书,多感悟,这种隐形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要有较大的自控力。

1.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一节课需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制定的目标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三维角度整合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另一个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新知识的同化,从而实现自我。

2.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要注重显性资源的利用,还要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读本》,弥补教材的'不足,其次,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师生之间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达者,他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都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迸发,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再次,要贴近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开发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有完备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懂得变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时更改自己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中的小插曲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罗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

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语文课堂中的小插曲论文

内容摘要:课堂“出彩”,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教师的诸多实际能力。彩是在教师教学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彩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表现;彩是教师睿智的闪光。

关键词:课堂教学出彩方法。

本次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我们是一个团队,我全程参与了,因为是我身边的一堂语文课,我获得的是真实体验。活动完了,感慨颇多,这里想就徐老师的一节课,谈语文课堂如何“出彩”的几个方面。

一.准备预设。

徐老师执教《说“屏”》一课(中学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集体研读教材;第二步,集体研究备课,确定授课教案;第三步,授课,实施预设。

这里,第一步是后两步的基础;第二步最关键;第三步便是把第二步备课确定的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将预设在课堂上实施。三步之间紧密相联,于是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

第二步集体研究备课,确定教案,限于篇幅,这里我省略了教学过程部分,而仅把“三维目标”摘录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屏”这一事物在生活中的作用,设置及现状等;

2.引导学生鉴赏、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方法:学生自读、质疑与教师引导结合;

2.重难点:(1)赏组“屏”,作点评、说赏“屏”的感受。(2)文中多处的诗文引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屏”文化,欣赏“屏”的艺术。

第三步授课,实施预设。我们一致认为,这堂课应该有“点”,即让学生“欣赏与表达”。这是在制定了明确的“三维目标”之后,对课堂授课中的预设加以实施。

二.演绎实施。

这里我着重在注意课前预设的那个“点”上。徐老师在课堂中展示了两组“屏”的画面,第一组展示较通俗的,是为了导入,也意在给学生一点粗略影像;第二组展示是在学生初步影像基础上的展示,这是一组不同类型的精美屏的展示。然后请同学们对这组屏从一个角度作点评,谈自己赏“屏”的感受,问题一出,学生便纷纷举手发言。

……。

仅这一环节,徐老师紧紧围绕“欣赏与表达”这个“点”做文章,切入顺利,课堂紧凑,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气氛活跃。

总结这节课:落实“三维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通过第二组画面展示,学生欣赏到多种多样精美的屏,自然地对屏这一事物发生了兴趣,自然地生发了探究的意识,学生便心悱悱,口悱悱,作者的情感与期待正好与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共鸣,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动力;课堂环节简洁明了,重点明确。

三.“出彩”之要。

那么,关于语文课堂如何“出彩”,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很重要:首先是选文,上任何一节课,每个教师都希望出彩,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出彩,语文课堂出彩常常还倚仗文本,只有优秀的文本,才较易出彩;第二,即使优秀的文本,要出彩也颇要费一番功夫。文本不同,教者喜好不同,风格不同,运用出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宜读,像古典诗词,散文之类;有的宜学生积累,像《端午的鸭蛋》等;有的宜展开辩论,如《羚羊木雕》等;有的着眼画面美、有的着眼优美语言的体味、有的着眼于无穷的想像联想……第三,课堂要出彩,需要教者对文本的琢磨功夫,驾御能力,一定要有明确合理的“三维目标”。然后教者才会想到在哪一点上给力,即找准“彩”点;第四,还要诸多支撑:说读,教师是否能示范阅读;说写,教师是否能先写;说情感体验,教者是否先于学生有独到体验;说自由表达,教者是否有个性化表达。往往这些实实在在的功夫,易说不易做,这些是制约课堂教学“出彩”的一道坎。

因此课堂“出彩”,离不开文本,更离不开教师的诸多实际能力。彩是在教师教学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彩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表现;彩是教师睿智的闪光。所以,教学要出彩绝非一日之功,应多实践,多探索。

语文课堂中的小插曲论文

课堂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架奇妙的桥梁,它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把这一空间无限扩展并装点得有情有趣、多姿多彩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找准定位,是否能够把握好语文课堂中的几组辨证关系:

所谓“预设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前针对施教对象(学生)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预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教师只有在先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水平的前提下,才能更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并开展教学活动。我们不能等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所以在教学实践之前,我们就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加以思考: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教师需要给学生怎样的暗示?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预设时应该多多思考、加强关注。而通过这一过程,会使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更讲究有意味地形式,更能够完美地去把握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使师生之间在生成教学的过程中,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创一个良好的合作式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语言如同沐浴大地的春风细雨,能勃发出遍野的红花绿草,教师的语言,如同熊熊燃烧的火把,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此,教师语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教师上课爱用一些优美、诗化的词语,这固然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接受水平,如“雄深雅健、沉郁顿挫、奇鬼怪诞”等拗口不常见的词语,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如同听“天书”一样,飘飘然昏昏然,不知教师讲的所以然。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表达,把握好象征与符号的关系,尽量使语言趋向于口语化、通俗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欣然接受,并掌握运用。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把握好节奏与进程的控制,那么,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疑问便成了课堂的核心与灵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思维,更能够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问题个性化、探究化、独立化、多角度化以及创意化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听觉、视觉的新鲜,让他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与此同时教师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反应。学生是一个独立个体,有着与教师不同的感觉,他们往往会产生许多表面看并不十分合理的疑问。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幼稚、荒唐、离经叛道而皱眉头,甚至不愿解答。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教师就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舞台要关注,认同甚至去欣赏学生的参与活动,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集诗人的智慧、演员的功力、主持人的风度于一身,更要有哲学家的辨证思想,只要把握好课程中的辨证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辨证化语文课堂。

语文论文之感悟语文课堂

10月23号,在美丽的羊城举办的“名师之光”的系列活动中,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啊,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啊,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啊!

王老师执教的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可和王老师的课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相形之下,甚是汗颜。整个一堂课,王老师以其极富诗意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浑然天成的教学设计、不断闪现的教育智慧和饱含深情、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把每一位学生、也把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带进了总理那“极其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办公室,看见了总理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夜工作,在场每一位学生和观众的情感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分不清课上课下,也忘记了大家在做什么,只觉得已经融进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那就是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总理而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不辞劳苦、辛勤工作的总理而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为了新中国而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的总理而感动,更为我们已经失去这样一位总理而深深地悲痛!所以,当播放完反映总理生前和去世前的一段录象资料,王老师连说三遍“下课”时,台上台下居然都没有反映!

感动之余,也引起我深深的思索……

首先,我想到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课堂?不管它怎么变,但首先它必须是情感的课堂。

这是语文作为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情感因素很浓的学科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格,“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肩负着要把学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使命。

这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只有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真挚情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像本节课,老师没有说一句“要热周总理”的大话空话,但我们都有理由坚信周总理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同学心里。

请欣赏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你凭什么这样大胆地告诉全世界——总理每一夜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师的语言极富煽情作用)

生:凭我的直觉。

(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笑声)

师:是啊,往往女生的直觉很准啊。(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女生)

生:凭总理为人民所做的一切。

生:……

师:是啊,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辛勤地为人民工作的一辈子。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命的最后历程。

(课件播放记录总理生命垂危前的一段文字资料,,全场肃静,只有老师饱含深情地在朗诵:“1976年1月7日晚,周恩来微睁双眼,对病床前的医生吴阶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需要你们。’”……)

师:当听完总理最后的生命历程,你肯定有话要说,你肯定有话要说……

生:总理你太伟大了。

生:总理你太累了。

生:总理你没死……

师:对我们的总理不能用“死”这个字眼,请再说一遍。

生:总理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师生共同激情诵读《你是这样一个人》:……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在这充满情感的课堂里,在这充满激情的心灵对白中,难道还需要空洞的说教吗?

笔者还听过一节课,执教者上的也是歌颂总理的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可情形却截然相反。整堂课死气沉沉,教师没有感情,学生也没有感情,原本饱含深情的文字却被演绎成一堆枯燥乏味的东西。这位老师在最后的时候想煽情,想让学生感受我们失去总理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情,可许多学生却觉得老师造作,禁不住地在笑!多么不和谐的笑啊!怪学生无知吗?怪学生缺乏感情吗?当然不能,因为你老师根本就没有唤醒学生的感情!是啊,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触及了学生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教育。因为只有当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他们的生活经验才会被调动起来,他们旧有的知识体系才会被打开,也才会积极主动地建构将要学习的知识。

接着,我想到的就是什么样的老师才能为学生营造这种情感的课堂呢?

首先,他(她)必须是一个爱生命、爱事业、爱学生的老师,是个能自觉将生命融进事业的老师。当他(她)走进教室的时候,他(她)面对的不是普通的课堂,而是栖居着诗意生命的神圣的殿堂。当他(她)走上讲台的.时候,那不再是只有三尺宽的普通的讲台,而是一座呈现生命色彩的神圣舞台,是一座挥洒诗意人生的精神花园。当他(她)与几十双学生的眼睛接触的时候,那已不是一双双普通的眼睛,而是一片片充满诗意的心灵的天空!

他(她)还必须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和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是心灵的声音,是思想的道白。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老师,是没有能力引领他(她)的学生走进充满神韵的语文殿堂,“去解读,去体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去“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去“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在这里,我想起了王老师说的两个老师执教的语文课,上的都是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个老师都碰到了学生问到的同样的一个问题——天这么冷,那老头干吗要一个人出去钓鱼啊?但是由于两位老师的文化底蕴的不同,教育智慧的不同,却使这首千古绝唱遭受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位老师由于自己对诗境的理解都不到位,所以他没办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只让学生胡乱地说。结果得出的答案是:那老头家里穷;那老头一定和家里人吵嘴了,我外公一和我外婆吵嘴就出去钓鱼。这是多么粗劣庸俗的语文,要是被柳宗元听到了还不气晕!而另一位语文老师呢?面对学生突然来的问题,思考片刻后,从容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柳宗元真的是在钓鱼吗?”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师生共同研究了柳宗元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结果学生说出了“柳宗元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一个春天(政治的春天)的答案。多经典啊!多绝伦啊!这才是诗意的语文!

他(她)还必须是一位有着广阔的课程视野的老师,他(她)不是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更不是为了考试而教语文,他(她)能站在发展完善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语文,他(她)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祈求而去传授语文。因此,他(她)上的每一堂语文课都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到的是,在强调发展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片呼声中,还应该有另外一个声音,那就是不要忽视老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从学习过程上看,学生应是主体;但从价值引领和知识能力上来讲,老师是主导。而且毫不夸张地说,老师的主导质量决定着一堂课的水平、质量和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惟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不断地提升——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做人的品位、不断地丰富——丰富的情感、丰富的心灵、丰富的灵魂,才能无愧于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称谓!

语文论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cai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集“声音、图象、文字”为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产生动摇,电子备课系统和因特网的建立将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发情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cai课件的运用也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鲜明生动的声像输入,并由此传递的清晰明了形象具体的情感信息、语言信息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了广泛的兴奋点,而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反复强化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一方面电光形声的结合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把教学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外表之间互相转化,这就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殖率扩大,使教学规模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如《金色的鱼钩》、《凡卡》等课文篇幅很长,每课往往需要2至3个课时,如果在cai课件快速声像显示下,最多用1至2课时内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再如期末复习时,运用cai课件出示复习题,能加大复习的密度,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运用cai课件的多种益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以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手段,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学的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

语文课堂中的小插曲论文

语文教学向来争议最大,遭到的非议也最多。在各种口水战中、在层出不穷的新理论下,语文学科艰难前行着。长期以来语文被附加了太多道德化因素,甚至等同于道德说教;而如今的语文又放得太开,如同开茶话会,热闹而空虚。时代在催促,语文确实需要一种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而生态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局面、指明了新的发展空间。

那么,生态的语文课堂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一、需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

“生态”在生物学中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关系,它的本质在于自然;应用到课堂中,相应表现为课堂的动态平衡、课堂的自然和谐。也就是说自然的才是生态的,尊重语文的学科特性才是自然的,尊重语文的自然性才是生态的。

尊重学科特性的一大表现就是课堂上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试想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可怕的,没有活力的。特别是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教学《声声慢》开头十四叠字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内容分析和艺术手法。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很深入,知识性强,好像很有水平;但懂语文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课是很不足的,学生尽管从理论上理解,但并不能领会其美感,有违诗歌的本质。诗歌是通过音韵体现语言美、抒发感情的文体,唯有朗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文体的特色。试想,学生能用低沉的齿音把七个均等的叠音词读出来时,那种凄冷之情自在其中了。这才是诗歌,才是生态的语文教学。

尊重学科特性的另一表现是要突出文体的特征。文言文就是文言文,着重字词翻译;小说就是小说,突出人物形象;散文就是散文,体现语言表达。如讲授《荷塘月色》就不要大讲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而应引导学生多品味其作品的语言美。上作文课,不要总讲模式步骤,而是要让学生跟随生活和自己的心走,做到“文由心生”。

生态就需要尊重自然,生态教学就需要尊重学科自然特性,所以语文课还是需要正宗的语文味。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互动性。

生态教学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所以互动是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互动的教学能带来许多收获,互动能改变一言堂的现象,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生命本质,给课堂带来生机生气,创造新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这种互动呢?我想提问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互动式提问的形式应有两种,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两种提问形成一种流动机制。教师提问引导无疑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运用。学生提问大多数时候显得散漫没有边际,往往不太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单向运动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从长远来说,必将给学生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功能是双向的,既要设疑,也要解疑。学生的学习也是双向的,既是学习者,也是质疑者,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位置的调整,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是观念的转变,也是本质的变化。在课堂次序的不断流动变化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生态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教学《渔父》时,可以由教师提问引导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这样一下子就能抓住中心,提高阅读效率,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提出疑问,谈学习体会。笔者也尝试过这样的模式,有的学生会问:渔父为什么没有再劝劝屈原就离开了呢?有的学生会说屈原没有司马迁勇敢。在这样的讨论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开阔,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生态的课堂的目标不就是如此吗?不再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是更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杜威说: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让每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知识灌进一个容器。互动正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互动是生态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也与新课改一直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相一致,相信充分认识实践这一点也必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需要和谐性。

当然不是说具备了以上要素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就是一节好课。成功不是粗暴切割,也不是简单叠加,它必然是和谐的。

那么如何达到各个要素间的和谐呢,我想这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转变教育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课堂改革从本质上说是思维的转化。构建主义认为改变了思想就是改变了人的行为,阻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思想。所以打造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这样才不至于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首先,情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指导,它实践性强,又充分尊重了语文的学科特性。我们都知道语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是感情审美的教育,所以创设情境、熏陶感染,是最自然的和谐的教学方式。如讲授《雷雨》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还可以简单排演一下,这比单纯的人物分析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故事中。

其次,文章的理解可以多元化,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否定。苏格拉底问答法显然非常适合语文课堂,既能保证学生的独立思维,又能启发学生新的思想。有个性的表现,有生命的成长,而所有一切都是有序进行的,是自然规则的体现,这才是健康和谐的语文课堂。

现在有的学校为了表现学生的主体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30分钟,每节课必须有15分钟练习时间。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师上课必须用多媒体。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生搬硬套,走形式主义道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老子说道法自然,绿色生态课堂正是道的最高体现。

生态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课堂教育的更高追求,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水平,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高二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在文新课改的大环境中,以及言文教学逐步得到关注的今天,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

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现象不外乎: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个别不做记录的,则是一本资料书管到底。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

我校于2012年3月全面铺开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提出了宾川四中“1234”课堂要求,即一个目标: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二种课型:自主课、展示课。三个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由“师长”变为“学长”;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室功能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四个环节:集体编写学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感悟,归纳反思提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运用什么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学”的念头呢?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但是初学一篇新的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不能少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而接近秦王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求知心里,让学生想学这篇文言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魅力。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文言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文言文教学。

其实,我们老师并不需要如此的累,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更有生机。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

我们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由5-6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课程中,我们一般都是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我们班有九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一部分内容,根据分派内容的多少,确定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各个小组的同学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本小组的内容,因为要评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更优秀,因此各个小组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因为学习文言文打瞌睡,还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从而积极认真地去学习,整个课堂民主、轻松,且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现就以《师说》一文为例,简要谈谈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步粗读。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精读。在《师说》的课堂阅读环节,我首先拿出了一、二两段,要求男生和女生作为两个团体各选一段分别朗读,这一次诵读比第一次的粗读进步不少,同学们明显的读出了一定的节奏和感情。然后我要求男女生互换段落朗读,大家兴致盎然,读的居然更好了。第三步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当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了。

总之,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以上几点只是作为一个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参考。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还应多探索,多思考,多总结。

语文课堂中的小插曲论文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最具审美性、人文性的学科。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要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找到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高效;语文课堂。

如今,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堂教学在表面的光鲜热闹中失去方向,偏离了语文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目标。那么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其价值至少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1.方向性。

创设情境是为了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该情境中时,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目标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学生会做些怎样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事情,会说些怎样的话,会问些怎样的问题。当这些心理感受、行为、言语反映的特征能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2.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使学生身处呈现的情景中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

3.情感性。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4.延续性。

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而“维趣”是为了让学生连续地动下去。所以,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境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人。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后续阶段的情境创设和“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二、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发掘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课本里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以初中语文中《散步》一文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如“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那你们散步时,通常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而且,散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个示例,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习的生活贴近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所谓情境性,是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利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话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农民在田间劳作,脚受暑气熏蒸,背受太阳炙烤,为什么还“不知热”?为什么还希望“夏日长”呢?此矛盾的问题情境一抛出,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激发,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农民们是为了抓住晴好天气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这样,农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了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3.运用语言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为此,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教学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中鲁迅观看“外国人枪毙中国人”这一段落时,朗读到令人痛楚的语句,我内心非常沉痛、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学生深深地体味。

4.借助媒体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共鸣。

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特定的画面与音乐,借此达到渲染情境、激发情感的目的。图画与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图画与音乐选择得好,就可以把音画语言与课文语言沟通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各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当要求学生谈谈你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时,画面展示斯科特等南极科考队员和美挑战者号上的宇航员的生活图片,背景播放成龙等众星演唱的《真心英雄》的歌曲,此时的课堂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在画面和音乐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各抒己见,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5.体验角色情境,激活学生参与意识。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特别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角色。角色决定着人的语言、思维和情感活动。情境教学正是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相关的角色,使学生与教学内容更贴近。这样,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便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在情感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可以产生一种巨大无形的导引效应,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情感体验亦更真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很适合运用角色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文章。教学中,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菲利普夫妇、“我”和于勒叔叔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个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又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验角色也可一人扮多角。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妻”“妾”“客”三人回答邹忌“问美”时的话,只有一二字的增减和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他们的语言,仔细揣摩三人的微妙心态,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理解作者处理人物语言的精细。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翠萍。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文学教育,(0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教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教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我,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提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我的诺言。并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我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教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我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明白自我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此刻这样貌,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我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样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我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我想得少的人。

师:此刻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我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我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一样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我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证明自我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那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并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论文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件事:班上有一个孩子生病请假了一个星期,班主任非常热心地和家长交流说给孩子补课的问题。但家长却说英语、数学一定要补,至于语文补不补都一样。这足以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语文课上不上都一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什么?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了吗?很多老师都觉得这个好像很难像数学或英语学科一样去量化衡量,因此也和迷惘。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也就是说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作了语文课主要目标进行教学,造成语文课“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相信只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定会有收获。

我们都认同,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就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下面我们通过我校甘晓莹老师上的《草船借箭》这个课例来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关系。甘老师她第一课时就能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并教会孩子说故事的方法。这就关注了学生的表达,这个本体。第一遍学生只会用几句话去概括文章,讲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但原文中借箭的精彩部分却被省略了,于是老师把出现的几个人物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弄懂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看着板书尝试着说一说,这时候就有了明显的进步。根据课文内容讲故事,不仅是课后第二个习题的要求,同时也是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甘老师在渗透讲故事的方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让学生明白了本文的内容,并且反复朗读了课文,因此非常巧妙。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复述故事,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当然,在这个寻找语文课堂本体教学本真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坎坷,但只要坚持,语文教学之路必将更加有效。

让美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湖北省黄石市第五中学孔祥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

走进大自然的作文教学。古人治学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要不是遍访名山大川,就不会有史家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问世;李白如果不是“一生好入名山游”,则不会写出那么多气壮山河的浪漫诗篇;苏轼要不是亲游黄州,则断不会有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闪耀文坛;陶潜王维孟浩然若不是钟情山水,则不会诞生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派。大自然是我们最博学的老师,她可教你怡情,教你增知,教你感悟,教你提高审美情趣。

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滑冰玩雪,爬山越野,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与写作冲动。如果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学生的收获远比听几节课的写作指导大。12月,我将高一(5)班的学生带到汉朝名士东方朔先生曾隐居过的地方--黄石东方山脚下的水库边野炊,在恰当的时机提醒他们仔细观察此时同学们的行动与表情与在学校时的不同,怎样抓住重点描写野炊的过程,如何注意不要忘了周围的山水景色,如何选择合适的词句来表达,等等。回来后几乎每个同学都在周记里作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描述。有个叫刘福强的同学这样写:“蓝色的火焰已欢快地舔着锅底,舔得锅里咕嘟咕嘟地响;大家叮叮当当拨弄着炊具,演奏着欢快的交响曲,引得肚子里的馋虫与之里应外合。……一位嘴巴并不比别人小的女生(喝汤时)将上下唇撮成一颗樱桃大小,以匙尖触及口边,徐徐吮吸。古人以樱桃小嘴为美,此女认为也许如此用餐,一定楚楚动人。--这样子却着实牵动着掌勺人的心,他惴惴地问:‘不好喝吗?’女生答曰:‘it'slastwell!’掌勺人心中石头落了地,说:‘好喝干吗用这样子!’众人大笑,该女只好以正常方式喝起来。”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学生断难写出如此气息浓厚、妙趣横生的语句来。

20元月,几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正值上课时纷纷扬扬的下起来,看着学生们频频将眼球投向窗外,我索性搁下正讲的内容,引导学生搜索已学过的、知道的前人描写雪的诗句,老师适时扩展,以巩固和增加文化积累。然后将他们带到操场上、植物园里,让他们去疯狂。第二天,地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雪。--干脆玩个尽兴,带他们去打雪仗!看着学生们东奔西窜、大呼小叫的高兴样儿,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他们这个年龄,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当然,老师要有多挨雪球的.准备,因为时时有“冷弹”从背后袭来。此后,我布置了一篇《雪》的文章,让学生随便写来。结果,诸多文化气息浓厚的美文呈上案来。

走进大自然的散文教学。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尤其那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大自然的浓缩画,置身于自然,或许可以窥出那些风景画的色彩水墨与运笔技法甚至情感脉络。

《荷塘月色》堪称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妙笔渲染,便成了生动传神、浓郁深邃、寓意深刻的风景。许多同学并不能真正认识到本文的美学价值,我将学生在某天带到班上一个同学家的藕池边,让他们七嘴八舌的谈论,怎么样将藕池描写得美,然后开始学习这篇散文。通过与自身的比较与对文章的品味分析,学生逐步明白本文的美在于对描写对象从荷叶、荷花、荷香、荷下的水、荷塘的四周等作了立体的描绘;还调动了视、听、嗅等感官,运用了新奇的比拟及精妙的通感,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特殊的词语(如叠词)婉约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此,本文的构思美、语言美、意境美则默化于心。

许多散文,含有深刻的道理、哲理,哲理源于作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如果学生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能发现或理解了其中的“理趣”,那我们就找到了理解、分析、鉴赏这些文章的契机。有一次,我将学生带到湖北黄石市与鄂州市的分水岭--海拔400多米的白雉山去爬山,当学生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爬到山顶的小庙“一览众山小”后,许多人不由背出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一段充满哲理的论述:“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我适时点拨《雨中登泰山》中“人生如登山,一级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等有理趣的句子,在共同的玩味中,师生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更深了。

走进大自然的诗词教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宝石。那么,新课标提高了中学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亦是情理之中了。

学诗最重要的是在落实背诵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因为诗的主题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师者引导学诗,就是要借助诗句的表层语言(意象)来领会诗人所传达的真意(意境)。譬如你问月亮在哪里?有人用手指着月亮说:“那就是月亮。”你不能认为手指头就是月亮,而应沿着手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诗的语言即手指头,诗的意境即月亮。寻找“月亮”的方法就是要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想象和联想是需要生活积累的,大自然就是我们想象和联想的酵母。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朴实的语言和淡远的色调描绘了一幅清纯、幽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图景。其实所谓“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实为平常之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的郊游中均能见到却熟视无睹,而《归》诗何以就表现出不平常之意呢?原来,即便是这样司空见惯的农村风光也让陶渊明宠爱有加,则正是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这种淡远的文风,与诗人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是完全一致的,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高尚情操。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隐匿于云层后的“月亮”就容易找到了。

语文课堂的说话艺术论文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也同样体现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1)反之亦然。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以下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凡此种种,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

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论文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一致性

摘要:凭借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真切的特征,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因此,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高效低耗”的教学目标。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拼音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音像皆备、图文并茂、交互性强。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教学反馈和调控,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1)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情景,使拼音教学妙趣横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比如,笔者在教“o”的声调时,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一边演示一边模拟公鸡鸣叫的时候,发出“o”的四声,学生们观看了感到很有趣,也跟着教师做拍翅鸣叫的姿势,并且一边拍翅膀一边发音。紧接着,笔者就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平又平,二声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同步活动,把本来学起有困难的,变容易了。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特别轻松自在,教学效果明显。(2)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接近生活、富有乐趣。教师根据编者意图,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图画。启迪学生发现图画与拼音字母音、形有联系。比如:在教学声母“k”时候,笔者先让学生仔细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小蝌蚪和水草)。你们喜欢小蝌蚪吗?(学生: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学生:小蝌蚪在水草边玩耍)。笔者随后板书“k”让学生看。这个字母像什么?(学生:它像两只小蝌蚪靠在水草边玩耍)这样联系看图,启迪学生想象,不仅增添了情趣,而且使学生容易记住字母的音和形。

2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1)借助动画故事感知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本中的文字与视听有机地联系起来。经过多种感官传递到大脑,极大限度地施展大脑“接触、判断、储存、想象”四个智力区的功能,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教材。新教材几乎为每篇课文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电脑动画片。在导入新课后,笔者常常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听课文一边看动画。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加之录音中抑扬顿挫的朗读,时常把学生带进故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了故事情节,也使他们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增强了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2)借助录像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借助了光、声技术,生动形象地把教学内容揭示出来,这比教师的讲述、板书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教学《花木兰》时,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词语,如“英勇善战”“巾帼英雄”等,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词语,体会花木兰的机智、勇敢、英勇、善战。笔者又适时插入了一段动画录像,录像中的花木兰在千钧一发之际,临危不乱,想出了通过制造雪崩打败单于,从而挽救了全军的生命,挽回了战争的胜利。动感的画面,生动紧张的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花木兰的英勇善战,从而也进一步理解了巾帼英雄的含义。看完录像后,当教师提出“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时,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各抒己见,课堂上好不热闹。(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的制约,形象地传输、保存和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这就简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习《拾贝壳》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去过海边,没有见过金光闪闪的沙滩,也没有见过那些奇特、有趣的贝壳。于是笔者便在课前制作了ppt课件,上课时当学生读道“啊!一只贝壳,犹如一把打开的扇子,太漂亮!看,一个螺蛳壳,犹如一个朵盛开的小喇叭花,多么惹人喜爱!”。笔者便一一出示这些图像,并调出单个贝壳图像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语句。这样图文并茂,并且动感,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有一种好像来到海边的感觉,不但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3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经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让学生认真欣赏优美的音响,仔细观看有声有色的镜头,体会形象化的语句,形成丰富、清新、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从而改进作文指导过程,增强作文指导效果。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作文:写一处秋天的景色。(1)化静为动,激趣寻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因知识不够丰富,阅历太少,观察力不强。大脑中储存的写作素材不多。即使回忆出一些场面,也只是零散的、局部的,结果写起作文来,只能是凭空臆造,闭门造车,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因而写作兴趣不浓,害怕写作文。由于多媒体具有化静为动,形声具备的功能。在写作指导时,笔者适当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形象、活泼、直观以及善于感动人的生活场景或事件,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写《秋天的景色》时,笔者让学生主动地去观赏画面,积极思考,选取素材。笔者在课堂上将精心拍摄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将学生带进一幅幅美丽的秋天画卷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在观赏的同时,激发想象,完成素材的选择。(2)视听结合,构思表达。《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这就是说写作指导必须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语音设备辅助教学,做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布局谋篇,想象特征,构思表达。例如,写《秋天的景色》,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赏过秋景录像之后,引导学生去认真构思,然后利用语音设备,先让学生戴上耳机对着电视上的慢镜头自己说,自己听,再通过音频传输,互相对说,纠正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讨论加工,再讨论再加工,进一步完善说话内容,厘清说话条理,激发作文兴趣,提高口头表述能力,为涉笔成文打下扎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有利于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2]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王珏。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1):7—1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发展。可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所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

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本事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以推广。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终全班以小组汇报。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我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名言警句以及应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文中插图为什么要把这松树画在谈迁的背后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有的朗诵、有的表演、有的画图,用不一样方式体会谈迁生活的艰辛,体会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1.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但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导,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2.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仅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所以在活动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但教师应加强学习任务从不一样角度切分,让学生因人而异,采用适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如,朗诵、表演、画图等等方式表达自我的观点,才能让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因趣而活论文

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怎样“揭趣、引活、巧练”,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目的呢?在此谈谈本人多年来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以“揭趣”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的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1、用故事导入新授内容。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小精灵”吗?一天,“小精灵”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在做一道题:1800÷25=?“小精灵”看了后马上答道:比值等于72.小明用约分方法果真也是这个得数,他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得数呢?”“小精灵”笑着说:“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用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先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前,可以出一道设疑题:“不用计算,谁知道2.235×1.4的积有几位小数?”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3、揭示事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油桶,思考:工人师傅做这只油桶前如何预算材料?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进行新授课。

4、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受到关注而要学。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出示实物钟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是什么?钟表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幻灯片问:“这位小朋友叫明明,你们能从这三幅图中,看出明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吗?”这样的导入新课,既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认为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成份是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对数学教学的传统看法,树立新的教学观点:(1)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方法)的教学,而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教学。(2)数学教学现代化是指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数学教育。(3)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学。总之,课堂教学以“引活”为手段,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加学生实际活动,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下面几个方面: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学生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学生经过议论、思考,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数乘法计算吗?学生通过议论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