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教育出来的读后感(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7 19:58:00 作者:BW笔侠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总结自己的心情和思绪,让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启迪。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发。

《喂出来》读后感

《喂——出来》是日本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微型小说代表作之一,里面讲述了关于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的故事。

起先,一场台风袭来。过后,一座古庙被刮跑,显现出一个黑洞。不久,人们发现了这个洞,并且议论纷纷。很快,各路人马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其中有学者、科学家、新闻记者等,他们尝试测出洞的真实深度,最终都失败了,可谁也不想当众出丑,反而摆出更加无所不知的丑态,带着命令的口吻吩咐道:“填洞!”这场闹剧的最后,一个商人买下了洞的专利权,并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填洞公司”。“填洞公司”发现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可以容纳一切,于是便打下了广告。自此,各种各样的垃圾全运来了,这个黑洞也是一视同仁地照收不误。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天空清澈如洗,人们唱着“胜利的赞歌”。可是殊不知,大自然的.惩罚也逼近了。一天,一个工人正在小憩,突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个小石头,正好砸到了他的脑袋,可这根本没引起他的注意。故事就此搁笔,但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原来,那块小石头正是用来探洞的“先行者”,接下来,不论是人们丢进洞里的什么东西,洞都会一样不少地全部还给人类。

通读全文可知,文中的“洞”就是指的地球,表面上无限,实际上是有限的,而且现在已经不堪重负。如果人们还是毫无节制的污染环境,那么迟早有一天地球会垮台的。就像小说中的“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建设,却忽视了环境的最大承受限额,导致最终自食恶果。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也是像小说情节中那样在发展吗?君不见,不管身在何处,找到一片没有被污染的湖泊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空气污染了,雾霾漫布全城,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出行;生活垃圾成堆摆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可这也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啊!人们的出行根本不讲究绿色环保,随手乱扔垃圾,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不爱惜环境的现象还有很多,令人痛惜的是人类似乎根本没想到这一点。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会消失,人类也可能灭亡!

愿君不再乱扔垃圾,共筑绿色长城,还我们一片蓝天!

《是教育出来的》读后感

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老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用了什么绝招?美国最佳教师获奖得者罗恩·克拉克把他“管”学生的55条教学心得通过这本书娓娓道来。就在当今社会老师们无奈感叹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时,这本书可谓是“及时雨”,让我们如获至宝,帮助我们营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平台,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他的执着与睿智,照亮了我们的内心;他的严慈并济,令我们肃然起敬;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他告诉我们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让我感到:优秀是教出来的,教育的成败最主要的就是是否重视细节。因为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在对孩子严格施教同时,又用爱心和热情赢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翻开扉页慢慢细读,我的想法慢慢改变了。一个个细节,看似与教学关联不大,但这都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基石,在这些细节中,将会培养出谦谦君子,他们是那么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又是那么便彬彬有礼、举止端庄。克拉克已经将好的教育跨过国界,将细节教育植根于我们的心中。细节决定成败,正可谓“小细节成就大作为!”

《优秀是教出来的》第16条中“完成作业不拖拉”一节深深地吸引住我的眼球,因为这是一直困惑我们的难题。开学至今,总会有个别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拖拉作业。当前一天的作业还没完成的时候,新的任务又来了,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恶性循环。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而对于经常拖拉作业的同学,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他们谈话,并且找时间将作业补上。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只能是一种恶性循环。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更赞同克拉克的第一种方法,他在教室外贴一条巨大的横幅,记录者全班同学连续完成家庭作业的天数。上面写着:全班所有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第----天。每当批完作业,他就会去修改天数,孩子们喜欢这种方法,这对他们是正面刺激。当前十天完成任务时没有任何奖励,后十天却变着花样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小甜饼、巧克力饼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食品,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美美地品尝老师的“奖品”非常开心。这样,让学生保持连续62天完成作业的最长记录。那些孩子由最初的30%完成作业到最后的100%完成,期末成绩也是坐火箭般地上升,成绩提高的原因,便是大家坚持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事实上,克拉克并没有斥责破坏记录的孩子,记录中断的压力足以使当事者承受不住,全班同学责备的眼神、大家及时提醒他当天的作业等,而老师则无需多言。真是佩服克拉克的独具匠心,自己虽然从事教育事业30余年,但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还是有欠缺的。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

克拉克创造的这55个细节,并不只是要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为离开教室后的人生做好准备。知道如何待人接物,把握人生,如何处理可能状况,快乐地生活。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会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从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我想:优秀是真的可以教出来的,当然,更要突出强调的是优秀背后所付出的心力,只要你有一颗舍得付出的真心,那你就一定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克拉克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全身心的投入,他的爱心,他的责任心。他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人,但他是最聪明的教师,他把对学生的“爱”从技巧上升到了理念,从职业上升到了事业,从技术上升到了艺术,从细节上升到成败。他用自己健全、高尚、充满魅力的人格,塑造了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他是教育领域里的艺术家,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教育读后感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一、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把学校交出来》读后感

《把学校交出来》是一位青年记者李斌笔下的中国教育,作者用睿智的眼光审视我国现代教育现状,对现在教育的种种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我们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简政放权,由领导变为服务角色的转变,设立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等大刀阔斧的.改革着实令人耳目一新,钦佩不已。

在这里,发现教育改善的智慧与希望。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造型似乎是在隐喻对中国教育观察之后,发出来的一种由衷感慨。于是,怀着格外期待的心情,我读完了这本书。

它的内容涉及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课堂改革到管理创新,从留守儿童到高考制度,从乡村教育到大学生活,作者从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来诠释了他眼中的中国教育。在整本书中,我都能够明晰的感觉到作为一名教育媒体人身上的那种社会担当——每一篇报道,都在为教育鼓与呼,都在向社会展现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教育者们做出的努力。

书中的专题都指向目前中国教育的深水区,课堂改革涉及到中国教育发展前途,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高考制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形散而神聚,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当今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寻着榜样的力量默默前行,用行动改良今天之教育。

特别认同李斌老师的一段话: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可能充满智慧。教育家一定是根植在一线的,他们洞悉到教育的种种痛与苦,他们感受到学生的种种困与难,他们力求变革,坚守岗位而锐意进取。

报道中,李希贵校长讲到:只有当一所学校的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来推动学校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时候,这所学校才实现了“教育家办学”。豁然开朗——教育家办学,不仅仅是校长是教育家,关键是拥有一批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家老师。

抚松教育的奇迹离不开陆世德局长和他的46名校长,这是一群有教育梦想的人。想起那首诗句: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在教育的天空里,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行动者去改良,也需要我们自身如星星般努力地闪耀。

坊子区教育局的改革措施让我们认清了现代教育的弊端,而及时高效的开辟出一天新的道路,明智的放弃权利,转而主要研究针对课程改革、科研区发现问题,引导、服务等的做法更是百利而无一害。他们成功做到发现好的教学法不再搞强制推广,而是开论坛、开研讨会,提供启发,充分尊重老师们的自主选择。当坊子区教育局从发通知、搞检查,事无巨细的管理学校的状态中摆脱后,它开始有经历去做一些学校和校长们需要但难以办成的事情。

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教学的地位似乎常常被各种名目的检查所动摇所威胁,不得不承认疲于应付的工作让教育这件本身很有意义的事情渐渐偏离了主题,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是渴望能够回归教育这件非常光荣而又神圣的事情上来。

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的同时,更需要我们认准方向,进行适时适当的借鉴。纵观我校近一年的工作,作为领导层次的我,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要充分尊重老师教学的自主性,不刻意追求形式化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有效的分散权利,不能做大事小务事事抓,充分调动各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集集体智慧于一体,共同致力于学校的管理教学各个方面。

袁贵仁部长说:凡是学校自己能做好的事,我们都不要干预。实践证明:管得越少,发展越好。经济领域的改革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属于专业化的校长、追求进步的教师与千差万别的学生。整本书,李斌老师都在努力为教育的发展宣传正能量,并努力挖掘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为了教育可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撰文呼吁——这是每一个教育人最应该持有的担当。

我坚信,在不断的学习思索探究中,我们的管理体系会越来越成熟、合理、有序。跟着智者看教育,我们对中国教育就会有新的梦想、新的憧憬、新的信心。

教育

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后,深知“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书中对于小孩的生活教育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睡,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从游戏到学习等,种种问题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那么家庭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大方,好胜性强,自信心也非常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但是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就会变成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小孩子实在难养得非常”,“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非常”,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书中提到“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孩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有时真是超乎想象,在不经意间我们教小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得另外一套,这样她就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问:“为什么爸爸可以这样、妈妈可以那样?,我不可以呢?”

她的是非观会混淆,对你以后的话也会将信将疑、不会那么采纳听从的。所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以身作则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着实不易,我们自己应在从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面改掉不良习惯,更称职地为人父母。

自私似乎是现在小孩子的通病,在家里她爱吃的东西最好只给她一人留着别人是不能碰的,喜欢的玩具也不肯给别人玩,而且有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所以书中提到教育儿童要教他们扫除自私自利心理,对于食物不要争多嫌少,对于玩具不要强夺霸占,需善事晓喻,教儿童推己及人,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思想,养成大气无私的习惯,认识到分享比独占更快乐。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作者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例如作者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照今天非常多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大大缩减了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怎不令人感慨!

教育

这个星期五,老师让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内啃完这本《爱的教育》。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人,他们是卡隆、戴洛西和洛贝蒂。

卡隆是一个为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欢卡隆。有一些爱欺负人的坏小孩不喜欢卡隆这样爱保护人的人,因为卡隆一直在保护弱小的、可怜的小孩子。

戴洛西是一个爱和同学一起分享图画卡片的班长,爱帮助同学,功课也很好,无论是算术、作文还是美术,总是第一。他还会剑术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很英俊也很敏捷。

洛贝蒂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很善良、爱乐于助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如果没车还好,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有车,洛贝蒂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救下孩子,但是自己的脚却被车子轧在车轮下。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善良、勇敢、自信、努力……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教育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教育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二: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

读过此书,我被这种种高尚的爱感动着,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来自关于“爱”的本身,而是来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爱的教育。

书中的安利柯是一个活泼、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儿,他的健康成长得益于父母、老师、舅舅等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而作为安利柯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安利柯的成长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他们总是善于发现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问题,及时地从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经验和自己的身体力行教授给孩子,让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学影响着孩子,以生动、富有哲理的话语去引导、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着爱的营养,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相信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家长,都会象我一样,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想成为安利柯父母那样优秀的家长。所以,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向安利柯的父母学习一下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教育读后感

本书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别。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旧的观念认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用一些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现代教育则把孩子放在随意发挥的位置,让她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现代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通过新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习,自觉接受教育。

好的品质可以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好奇心的追求有利于满足心中的一些欲望。好奇心要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教育的目的也就有表现了。

教育读后感

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后心有所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的等待,而“反思”就是帮助教师主动成长的最好方法。查阅一下“反思”一词的相关解释,“思”字,由“田”和“心”组成,它形象的告诉我们,思考就是在耕种一块田,但这块田不是用力在耕种,而是用“心”在耕种。收获的多少与我们用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更要说作为教师反思教育就是用心教育。

八十八篇一线教师用心撰写的人生教育、教育理念、学生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反思,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温暖,如逢故交。读这八十八篇教育反思,心情总是特别放松且愉悦的。因为书中这些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教研田野里最普通也最执着的农民。

读罢这本书让我不能不再次想起李镇西老师的叮嘱——“青年教师是完全可以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的,因为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是“小题大做”,教师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而且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反思是源源不断的。。

回归全书的主题,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生存力;没有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生产力。而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和实践。没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没有整理过的花园,没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没有主动地反思就换不来教育的成功。

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一写再写,在不断地学习中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美丽的文字,在教育实践中去践行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要努力提升自己。

《喂出来》读后感,喂出来读后感

看着我们周边的环境不断在更换,从前是清新的绿色,被植被覆盖,人人都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河水与天浑然一体,是纯洁的蓝色;而现在的环境却是那么的昏黑,植被被无肆地破坏了,变成一撞撞的高楼,清新的空气消失了,被无良的厂家排出的废气给覆盖了,黑色的烟雾笼罩着天空,河水被那污浊恶臭的废气给吞噬了。

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看了这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喂—出来》,心感余愧。这篇科幻小说讲的是台风吹倒了一座古庙,庙底露出一个无底洞,于是冻成了藏污纳垢之所,最后有一天,最先喊出的那一句“喂,出来”的声音,从无底洞里传了出来,还有那一块毫不起眼的小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批评了人类的自私与肮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

看到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人类贪恋、无知、愚昧地破坏大自然,只是在无限制地破坏自然的和谐,而不知道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人们所认为的“无底洞”无所不能,“填洞公司”大肆宣传,招徕生意,以致人们将整个城市所有难以处理的垃圾废物都填入洞中。

最后叫声和小石头都从哪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后,原先往洞里丢进什么,什么都将从洞里出来,接下来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将要飞出来,动物尸体、污水、日记本等垃圾都会飞出来,飞到这座城市居民的头顶上,嚷嚷们包场自己酿成的苦果。

回过头来,现代的人类又岂不是这样,人们想到的都是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后果,缺乏后患意识,没有长远的眼光。人们对大自然的破换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循环”。

人类无私的砍伐树木,破坏森林,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人们无知的把天空当做“保护神”“无底洞”,把汽车排放的废气,工厂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种种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的大自然问题相继出现,但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人类自己。

让我们崛起到户自然的爱心,维护打字人的和谐,保护我们美好的、共同的家园吧。

教育读后感

有一个学生,它曾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只不过初二的知识水平,但却走上电视,给上万人将国学。着就是《圣贤教育》第一集演讲人:胡斌。

他现在也仅仅二十二岁,但他走上演讲者的舞台,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时,他崇尚西方价值观。与父母、老师讲民主、讲平等……,从小不叫“爸爸、妈妈”,直接叫名字。在学校,老师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后一排睡觉。但他睡不着,左顾右盼。有时鼓动全班一半学生逃课,他吸烟,骂老师,打架……,母亲不停的给他换学校,但不到一个月,半个月,又开除了。

母亲知道这样不行,就让他读“只养不教,父母之过,后悔已晚,全家之祸”。就让他到北京学点技术,临走时给了他费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钱挥霍了。

母亲来接他,他才十分艰难的喊了一声“妈——”。

他开始学习“弟子规”,学完后,他大彻大悟。母亲让他去敬老院做义工,可他却不想这么做,但为了推翻母亲的理论,他去了。

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原来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儿女常年在外,没有精力照顾父母,所以来到敬老院。每当儿女来看他们,他们都会把这位很棒的小伙子介绍给自己的儿女,就这样,工作自己找上门。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难凶灾,恶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教育读后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是在某个学校的宣传条幅上,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后来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出处,原来是朱永新教授在谈新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的观点。这句话应该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应该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终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应该解读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讲一个故事:1536年瑞士的钟表大师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入狱后就被安排做钟表,在那样一个没有欢乐和自由的环境中,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他都无法做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整天乐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他后来越狱成功后总结为是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个钟表师的创作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环境,那我们祖国花朵的学习与成长呢?

他们整天处在一个“唯分数是图”的环境下,整天除了中规中矩的接受式学习,刻板式训练,分数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扬,分数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种氛围,这样的一种心境,孩子们的心情能够放松?禁锢和压抑已经使孩子们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甚至会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上学是一种负担。更有甚者,就连该让孩子们动起来的体育课上,由于安全问题的禁锢,孩子们连最起码的“随意奔跑”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何其可悲!

叹其可悲的同时,多羡慕《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向往的巴学园,在小豆豆的心里,巴学园是个充满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为了闯祸而遭到批评,当然你得给自己闯的祸用自己的力量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在那样的环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觉得在这里到处都能让他学得开心快乐,让他充满斗志,让他怀着感恩的心和尝试的勇气。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这么一画,就能让孩子们在小林宗作所创建的那样的巴学园里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充满激情与成就的学校生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样的光环下,我们的教师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后顾无忧去辞职不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尝试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职业生活。快乐的心境是一切创作的源泉,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这时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快乐的心情可以让教师精力充沛,思维缜密,想象丰富。

另外,我们的学校也要为我们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驾护航,不要再用那种亘古不变的制度来压抑教师的成长,应该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致管理,让我们教师的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用快乐的心境,专业化的心态,端正的态度点亮每一个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时的每一盏灯。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这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构想,我们的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教师能紧贴这样的旋律,在顶层设计,在制度构建,在氛围营造等诸方面形成一种环境,唱响音符。这样,专家、学者所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触手可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会成为望梅止渴的一种奢望,摇篮里的教育永远也体会不到驰骋在草原上骏马的风采!

教育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浓缩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

2月17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局党委组织的观看革命电影《张思德》活动,重温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木讷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1944年9月5日,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与战友小白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张思德的牺牲,使毛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正如《为人民服务》中所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随后召开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兴作出了《为人民服务》这篇着名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x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

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20xx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从水深火热到翻身做主人,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共产党员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工作在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怎样更好地服从大局,立足长远,与时俱进的落实烟草行业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的工作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努力。

我决心从自己的岗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安心工作,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目标,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工作作风,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前几天我就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我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这本书是作者记的。

日记。

在这很多篇日记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尚的行为这篇文章它主要讲的是:几位学习很不好的同学在捉弄一个红头发、一条胳膊残疾、妈妈是卖菜的克罗西其中一位学生侮辱他的母亲在一起嘲笑他克罗西用乞求的目光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希望能发他一马他们越闹越起劲一脸坏相的弗兰蒂站到一把椅子上学着克罗西的母亲来学校接儿子时手上拎着菜篮子的样子惹的许多同学大笑起来。

克罗西气极了,抓起一个墨水瓶朝弗兰蒂丢去,他一闪,正好砸在刚进门的老师头上,老师询问着是谁干的,加罗内出于对克罗西的同情,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是我!老师在他身上打量一番,说:不是你。这时老师又提高嗓门:是谁干的站起来,老师绝不惩罚!这时克罗西站起来哭着把事情讲了一番。老师让招惹克罗西的同学站起来,那四个同学站了起来,低着头。老师说:侮辱一个没招你们没惹你们的同学,捉弄一个残疾人,欺负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弱者,这是欺软怕硬,是人世间最卑鄙、最可耻的行为!说完,老师走下讲台,来到低着头的加罗内面前用手托着他的下巴,让他抬起头,注视着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孩子!

在这篇文章里,能看得出加罗内是多么富有同情心,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正义与勇气。我也要学习他的品质,帮助弱小的同学,关爱残疾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呵护!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还有一个想法在我脑中油然而生,这个想法就是:我也要介绍班里的情况,以同学为写作对象,自己编写爱的教育系列文章,我相信,我编写的爱的教育系列文章一定会成为我的美好回忆!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读后感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己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

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

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教育读后感

我在20xx年2月份开始读《初中主题教育36课》,这本书针对初中学不同年级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了整体性的主题设计框架和完整的目标实施体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操作步骤具体翔实,让我受益匪浅,深有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所得,思考所想,共同进步。

体会一:对于新生入学,重点在于培养其爱学校的情感。

开学后对新生的教育不是纪律声明,不是习惯培养,不是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培养孩子们的爱校情感。接下来是第二个活动是亲师的相关主题活动。这个顺序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所做并不一致,或者说,我们没有重视这一点。而引起我对这个专题文字深思的,是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初中,而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三年,宝贵的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了。(接下来的高中大学也是在学校)那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三年,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青春期呢?这让我想起了丁如许老师的话,丁如许老师提出,要教会孩子爱学校,就像爱家一样。他们要接受学校,才能在学校进行学习,交友等其他事项。

体会二:这本书让我对班会主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班会过程有一定的把握。

年龄段不同,班会形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级侧重于游戏,还有一些简单的动手环节,比如剪纸。整个过程中的文字是简单明了的,有关的提问也是简单直接的,也就是低年级学生能听懂,能回答的。而中年级的班会主题形式就比较多样了,一个主题班会下来,可以有情景分析、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而且每个环节是随着主题层层递进,逐渐升华。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几环,层层推入,达到引导的效果。

体会三:主题班会力量的`延续。

一节成功的班会的完成需要长期的准备,付出的精力不可小看。那么它带来的效果是不是也随着一节班会课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对孩子的熏陶培养仅限于这一堂一堂的班会课吗?我们要如何延续班会课的这种力量?在书本的启发下,班会课只是一个固有的形式,一个较好的集中渲染的平台,而这种班会的精神可以把它延伸到生活中,不断地增强。我思考后得出有两个方法,一是外化到课室的布置上,让课室布置融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栏。二是借助家长的力量,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这种大氛围。总之,一堂课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

教育读后感

寒假里,借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看到中篇的时候,被一个标题叫做“控制好你的情绪”所震撼到。

曾几何时,我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学科老师,在控制班级或者教学环节中,常常因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失态,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罗伯.怀特说过:“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拔钉子的寓意故事:有个孩子经常发脾气,爸爸就告诉他,每次发完脾气就往墙上钉一个钉子,后来当男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开始慢慢的拔掉墙上的钉子时,爸爸指着墙上的钉告诉他:“你看,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别人的身体,然后拔出来,无论如何弥补,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教育读后感

看完《“大语文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心中有一点窃喜: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基本吻合,虽然做得不彻底和不深入、不全面,但还是按着那样的理念去做的,看官可别以为我自吹自擂哦!(给我一点面子哦!)“大语文教育”走过的今天虽然和昨天一脉相承,但有了诸多了突破、发展和延伸,一如一个人照着自己的目标和设计的轨迹往前走,走过了一些弯路,在弯路的困难和挫折中获得了新的有指导意义的启迪,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完善预设的目标,心情越来越好,目标越来越接近。

譬如理念的修正,从“一体两翼”的“两翼”昨天理解为并列关系,而今天则理解修正为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

这正应证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语文教育”既经得起应试教育的检验,有经得起素质教育的考验,张孝纯老先生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但这个语文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众多的语文教师通过实践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的。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实施得不错,也收到喜人的成效,但在语文活动方面,特别是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结合方面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行拓展。

我们要牢记“大语文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