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3 14:52:41 作者:BW笔侠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和修改这些教案模板,使其更符合实际教学过程。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听了施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课如其人,施老师的课朴实、实在,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施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听了施xx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菲浅,课如其人,施老师的课朴实、实在,她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诸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施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非常有幸聆听了陆小蓓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虽然只是短短的20分钟的片断课,却给了我不少的感受。

第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在于让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接下来,我来谈谈陆老师是如何利用20分钟的实践突破重难点的`。从整体上来说,老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将重难点分解,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找到小学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对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这块儿,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摆竖式的方式去探究,然后,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联系,从而学生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第二,陆老师的课堂十分重视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氛围很民主,学生能够自主地想、说、写。而教师,也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能够通过生成资源很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希望强调的内容。

第三,自己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对于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应该知道算法是什么,还应该通过反问,“为什么要这样算?”找到对应的算理。这节课,小朋友能够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但是,对于这个算理如果能结合例题中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就更好了。计算课不能空讲算理,这样会显得堂课热情读不高,计算教学应该和解决实践问题中的应用题有机结合,以此来帮助孩子理解算理。

三年级数学《简单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习。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习。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三)、小结: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习。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十月十日,王艳老师在七年级一班给我们上了一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公开课。《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的一节新授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对小数、分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它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一)认识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应针对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听完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好:

1、教师上课的教态自然亲切,手语清晰。

2、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从情境引入到新课教授,到练习的设计,最后总结,有条不紊。

3、多媒体的教学比较直观易懂。

4、通过类比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分数,小数混合运算较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5、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1、在教学过程中,新授内容应逐步进行讲解,依次板书,速度不能过快。如在例4的教学中,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把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把小数化成分数时,需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通过通分、计算这几个步骤完成。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时,不需要通分和约分,只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就可以了,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选择哪一种方法更简便,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能更快、更准确选择方法并计算。

2、在运用课件的过程中,应以课件为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以课件为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重点内容不够突出,而在讲解时一带而过,学生没有深入学习,就不能理解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哪一种更简便。

3、板书要规范。在黑板上书写的数学任何符号等都要规范、整齐,切不可以随意,潦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学生吸收成自己的知识,不规范,不正确的方式,会导致学生书写的随意、潦草和混乱。

4、教学手语和教学术语的规范。手语应跟口语同步,在数学课堂上应使用正规的数学语言,分数能化成小数,而不应该是分数能转化成小数。

总之,王艳老师这节课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孩子的鼓励和启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都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和借鉴的。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习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习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习,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并着重比较“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继续探索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能正确列出竖式来进行计算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媒体出示一副小明、小丽和小芳三位同学买文具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说说各种文具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交流。可能提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最后我适当选择一些问题,采用媒体出示,引导列式: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列式:4.75+3.4=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小数加减法。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产生买卖商品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以去掉,这是小数的性质。最后引导比较,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时应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进行化简。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

(1)通过创设了一个买卖物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1、回忆。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精彩课堂,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关注学生,也就是关注了课堂实效,更是关注了课的价值。通过xx老师的课,我读到了学生的自信与分享,探究与成功......

尊重学生意味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握学生的需求,懂得学生的困境,悦纳学生的差异。xx老师的课就是在学生的身上做足了文章,课堂走得从容。一是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出发。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有所认识,他们都知道怎么算。所以,xx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己表达怎么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二是把握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这节课中xx老师就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同伴之意进行互评:“他这种做法谁来评价一下,你觉得他做得怎样?”一节课中就是在学生这样评价中认识新知,学生学得积极、有趣。

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让数学思考充盈整个课堂,这也恰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点。

xx老师这节课小数加减法虽然简单,但金老师还是围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对齐”进行了深度推进。第一个层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与沟通,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对齐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从数学的特殊化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1)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2)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3)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2)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5)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6)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师:它是我们知识树的哪颗果实呢?请大家来看看。(课件出示知识树)。

师:小数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的代数部分中代数的知识。它分为意义、法则、顺序和性质四个部分。本节课我们研究意义和法则。

(导入部分明确本部分内容在小学段的地位,使学生纵览全局。

(3)灵活运用法则计算;

(4)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达到的要求,适宜教师思考、理解。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象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制目标也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定制的目标适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不过学生定制的目标有局限性,高度、深度达不到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说明教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不强,放不开手。

(1)、回忆。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师: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是以整数加减做铺垫的,那小数加减是为学习什么做铺垫的呢?

师:小数加减法也为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整数、小数加减混合、四则运算等做了铺垫。我们不仅学习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点明知识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师: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实没有?(出示知识树)。

课堂作业:作业本73页。

推荐作业:假期中调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小数加减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盛会奥运会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体育用品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奖牌榜联想数学问题,带这问题观看比赛,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我记得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而且老师知道我们班里有几名体育健于下星期一(5月14日)将参加平湖市的体育运动会,老师预祝他们取得可喜的成绩。

(1)收集信息。

(2)交流信息。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将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揭示课题)。

2、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1)探索尝试。

(2)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的。谁有补充?

(首先要把数位对齐,再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的小数点要竖式中的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小数末尾有0的要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谁还想说一说你们解决的小数加法?(进一步加深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师:选择一个小数减法的问题。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请学生直接说说是怎样做的?其他学生可作适当补充。

(3)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4)验算。

师: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计算的结果?生说验算的方法。

得出: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请验算一下你刚才的计算对吗综合应用。

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亮亮是个非常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亮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师:他们买了什么?你还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竖式算一算。爸爸付了50元,要找回多少钱呢?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师: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类区。你又有什么发现?亮亮可能会怎样买呢?需要付多少钱?同桌商量然后解决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伙伴。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听了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董老师的课朴实、实在,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滕於肥:

教师大胆放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董老师还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所谓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董老师比较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本节课董老师让学生通过购物获得数学信息,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特别是在教学加法中,通过多种方法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系列动态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整节课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但是由于学生不多,课堂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学生基础的原因,回答的问题不够完整,这也是在我们山坑小学无法改变的事实。局限了教师锻炼的平台。

董老师通过深入研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注意检验过程,研究归纳计算方法。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习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习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习,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