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7 23:41:24 作者:雅蕊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于所读内容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于思想和情感的领悟和理解。2.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激发大家写读后感的灵感。

学校转型读后感范文

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是:我们的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所有的动力几乎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老师、家长和考试的助推。

感悟: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还要和家长讲条件,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有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发现,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唤醒: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来唤醒他、帮助他。

感悟:新的教学观念的出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老师教学形式的转变。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上课也离不开传统的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确实很难。学校很多改革都虎头蛇尾,很多的因素都来源于老师的压力,老师不改变,学校再提倡也不行。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而社会却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教育不能只针对好孩子,不能面向全体,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方向,帮助孩子,唤醒孩子,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采用走班式的教学,现行的以班教学的模式必须要改。

艾默生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是由你来决定他该知道什么和该做什么。这是上帝所造的,是先天注定的,只有他自己掌握着开启自己秘密的钥匙。由于你的干涉、阻挠和过多管制,他可能受到阻碍,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长大喜欢做什么,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虽然起很大的作学生的成长中作用更大。孩子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努力,所以真正喜欢是最重要的,只有喜欢他才心甘情愿的去做,也不感觉累,就像孩子们玩游戏,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成功的喜悦。而父母和老师干涉过多。往往会使孩子的兴致受到阻碍,反而使孩子不易成功。

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学校能够成功转型的有效助力。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能帮助到您。(1)通过读《学校......

学校转型读后感

通过读《学校转型》一书,对李校长诠释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应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

应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要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二,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所以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由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面临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第三,教育的价值趋向是发现和唤醒。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潜能,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尊重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关注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让育人目标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学校转型》读后感

开学前的中层会议上,学校为我们赠送了两本书,《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未来简史》。如果是在暑假,我肯定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一开学,从九月到十月,一直处于异常忙碌的状态。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还是在前段时间,学校要进行三年规划论证,为了查找一些有关的内容,我进行了粗略的翻阅。

但对于中国大多学校来说,这还只能是一个教育梦。

首先小班化教学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就拿小学来说,国家有明确规定,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5人。但实际上呢?一些中心城区的学校,班容量远远超标,老师上课时大多时间都用来维持课堂秩序、管理学生行为,对学生关注的深度、广度不够,根本就不能够做到与一个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课堂基本上被几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占领”,大多学生被边缘化,仅仅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最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更多的涉及到课程顶层设计、教学评价、组织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一系列内容。没有先进的理念、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专家的引领,许多学校是无法做到的。

再次,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无法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要以每一个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要具体地感受每个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尽力以自己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他们每个人感受各自不同的愉悦。而我们现有的教育大多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的,也就是一部分更适应教育制度和教师个人价值取向的学生,他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服务。而另外一部分或许是小部分人,他们被置于视野之外。同时,教育要以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权利为本,学生作为公民、未成年人、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平等的、自由的、科学的、富有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而我们现有的教育,更多地以学生的分数为本,学生都沦为了考试的工具。

十一学校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弄清教育本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生态。虽然目前这样的场景对于大多学校来说,还只能是理想,但我们可以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积极投身于育人模式的变革中,不断增强我们的主动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也在这样的变革中找到了自己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学校转型读后感

说实在,这本书非消闲类、亦非故事类书,我以为会像往常随便翻翻,看看其中的感兴趣的章节之后,就会撂下的。我的看书都是随性而读,这次板板整整的拿出笔记本,边做笔记、边想、边回顾、边读。

首先,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我的理解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在这部分里,有三点:1、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文章剖析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的制约学生内驱力的两点问题,之一是现有学校课程不适合学生个体,学生没有选择性;之二是学生们没有未来方向的引领,缺乏前进的动力。2、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3、注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比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其中言行规范我感觉是必须的、首要的。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必须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其次,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1、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课程的解释为: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并奔跑起来。尊重某一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为此,11学校开发的课程达到数百,其中百分之九十八是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也仅占百分之二。这么多课程,可谓眼花缭乱,学生们怎么选?中考高考的成绩怎么办?学生怎么才能在众多的课程与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之间找到平衡?不为考试而赢得考试的想法真能实现?2、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3、帮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我理解为尊重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即所谓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确实如此,无论跑操、集会,还是……都要求整齐划一,一旦出现不同的即被视为另类。我们需要一个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

再次,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发现和唤醒。1、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这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地方。2、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天赋,给学生最大的选择权就是给学生机会。3、在志趣相投的伙伴中发现;4、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学生迸发出的个性,需要在尊重的滋养下才能茁壮成长;5、发现教育的真正力量。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首先要把教师身上的警察、保姆的成分脱去,其次,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

最后,让育人目标落地,理性思考——全校职工参与——课程支撑——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联系。1、明确育人目标;2、让目标深入人心,通过活动、平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3、育人目标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相互支撑。例如(目标)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课程)狂欢节、泼水节、戏剧节……(评价)学分、荣誉称号、奖学金。4、育人目标与学校的哥哥关键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系统。

学校转型读后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说“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李希贵校长在此书中也说“教育的另一种诠释是发现和唤醒”,无怪乎他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谈了“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的话题。

育人理念陈旧模糊,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转型。从书中随处可见的“育人目标”、“学生提案”、“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校园机会榜”、“校长奖学金”、“咖啡厅董事长”等可知,学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大舞台。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北京十一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

有了适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育人目标,由此才会选择最优的育人策略,最终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那么学校转型,应从理念转型起始,吸收、沉淀、论证、归纳,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

十一中学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课程的构建,又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中之重,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也更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崔永元曾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人之所以喜欢一件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同和选择。

十一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数学就有九个层面的课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充满自主性和选择性,真正能够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致力于统一目标,而不必奢望统一思想。”我们应该清楚并坚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把气力用在最要劲的地方。

十一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学校能够成功转型的有效助力。首先,要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课程核心必须体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提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其次,要挖掘育人资源。整合区域特色,将学生参与的学科活动、劳动技能、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统一规划,协调安排。三是应挖掘优势资源。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社会所有的层面,其中不乏行业精英和草根英雄。

学校可以邀请部分代表,就某些内容开设讲座、组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社会上藏有很多长项的能人,学校可聘为专项辅导员;另外,高校、专家也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寻求专业支撑,邀请更多的资深专家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校均衡持续发展转型。

酷虫学校读后感

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酷虫学校》这本书。这本书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还让我获得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而且,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

“就在这时,一声声凄厉的叫声从走廊里传来,‘救命啊!救命啊!’接着食氩蝇同学扑闪着翅膀冲进了教室,‘拿命来!拿命来!’蜜蜂同学紧跟着冲了进来。”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笑得在床上打滚,作者能把虫子写得像人一样,而且写得这样幽默、生动,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了《酷虫学校》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昆虫的知识。我认识了几种平时很少见的昆虫,甚至还有一些稀有昆虫,它们不但外形千差万别,而且各有各的生活习性。看了这本书,我再也不害怕昆虫了,我觉得这本书不亚于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本书中,在描写昆虫时,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我还学会了怎样承上启下,怎么写人物的对话等写作方法,对我写有很大的帮助。真是一本好书!

我非常喜欢《酷虫学校》这本书,它增添了我对昆虫的热爱,我现在散步的时候,总要东张西望,看看树上有没有树叶模仿者“叶虫”,竹林里有没有竹子模仿者“竹虫”,看看树上有没有吸食树汁的楸甲、独角仙、长戟大兜虫。可惜都没有发现,不过,我对昆虫的喜爱有增无减。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是她让我热爱昆虫,带我走进一个陌生而新鲜的世界。

《海尔转型》读后感

一家企业中的不同部门,有时候和一个高中生在学校中需要学习的不同课程有着类似之处。有强势部门牵动着企业大多数决策的走向,就必定有弱势部门为这些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买单。就如同体育、音乐之类的课程总是为数学、物理让位。这不可避免的让一些部门的员工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工作热情下降。

本科毕业之后,我就进入了金茂杭州公司的客户关系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感受到客关部的发声的确不能算是强势,这对我的工作热情和冲劲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也让我开始思考我身处的岗位存在的意义。

但在海尔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人人都是ceo”的这条理念,让不论身处什么部门、职位的员工,都感受到了自身不同以往的价值点,成为了企业各项工作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个观点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可以反向思考,首先将自己视为“集体创业家”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我的才干与胸襟。当部门所有成员的自我认知与认同提升后,部门整体的力量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上升,体现出不同的面貌。

《学校转型》读后感

近期读了《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受益很多。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学校转型》读后感

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是:我们的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所有的动力几乎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老师、家长和考试的助推。

感悟: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还要和家长讲条件,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有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发现,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唤醒: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来唤醒他、帮助他。

感悟:新的教学观念的出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老师教学形式的转变。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上课也离不开传统的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确实很难。学校很多改革都虎头蛇尾,很多的因素都来源于老师的压力,老师不改变,学校再提倡也不行。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而社会却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教育不能只针对好孩子,不能面向全体,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方向,帮助孩子,唤醒孩子,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采用走班式的教学,现行的以班教学的模式必须要改。

艾默生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是由你来决定他该知道什么和该做什么。这是上帝所造的,是先天注定的,只有他自己掌握着开启自己秘密的钥匙。由于你的干涉、阻挠和过多管制,他可能受到阻碍,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长大喜欢做什么,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虽然起很大的作学生的成长中作用更大。孩子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努力,所以真正喜欢是最重要的,只有喜欢他才心甘情愿的去做,也不感觉累,就像孩子们玩游戏,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成功的喜悦。而父母和老师干涉过多。往往会使孩子的兴致受到阻碍,反而使孩子不易成功。

读《学校转型》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校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革。近日,我读了一本名为《学校转型》的书,书中精辟的见解给了我很多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校转型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推动学校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学校转型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失去了对新一代学生的吸引力,需要通过转型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校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创新的引领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只有通过转型,学校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其次,学校转型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学校转型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学校转型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教育生态圈。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应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共赢的关系。如书中所提到的,学校应该与企业、机构、家庭等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只有通过建立合作共赢的教育生态圈,学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第四,学校转型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转型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尝试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转型。教育者应该勇于创新,不断寻找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最后,学校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学校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政府、家长、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家长应该关注子女的教育发展,企业应该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学校转型才能更好地实现,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学校转型》,我对学校转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推动学校转型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学校转型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合作共赢的教育生态圈,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获得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学校才能真正实现转型,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也意识到学校转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学校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蛋糕学校》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蛋糕学校,触动了我,令我感到难忘。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一个叫雅格的小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在他打开了烤箱的大门的一瞬间,踏入了蛋糕学校,同时,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因为做糕点,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舒心;因为做糕点,他学会了朗读,他开始读懂文字;因为做糕点,他甚至能闻到词语的味道;因为做糕点,原本憎恶数学的他,变成了一位心算大王;因为做糕点,他交到了亲密的好朋友,也一样享受到了和朋友分享到了快乐,也同时学会了和一班初中的坏学生斗智斗勇,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学生,在这过程中也让他认识到许多的道理。

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读书兴趣,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具有趣味性的一本书,但也不失告诉我们许多道理,使得我们明白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分享人与人之间的快乐。

未来学校读后感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读《学校转型》心得体会

《学校转型》是一本脍炙人口的教育理论书籍,对于当代教育转型和创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观点、思想所深深吸引,引发了我对于教育转型的思考。以下是我根据书中的内容所结合自己的理解得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的目标。

作者在《学校转型》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与当今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相对简单。然而,单纯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第三段:教育的方法。

在《学校转型》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教育方法。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方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与学习的融合中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段: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然而,在教育转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学校转型》中,作者提出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观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并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五段:评价体系的转变。

教育转型不仅需要改变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师的角色,还需要改变评价体系。在过去的教育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认可。而在《学校转型》中,作者提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方案。同时,这种评价体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体化的成长。

总结:通过阅读《学校转型》,我意识到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将教育转型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评价体系也应该改变,以能力为导向,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样的转型,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学校读后感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学校转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转型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我有幸参与了学校转型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思考。例如,我们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和互动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这样的改变使得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放在第一位。我们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机会。例如,我们设立了不同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我明白了学校与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校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很少。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并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种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实际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影响力。

最后,我体会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学校转型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然而,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灵活地应对学生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学校转型是一段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旅程。通过参与其中,我得以深入地了解了学校转型的意义和影响。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个性化教育、学校与社区合作以及教师的角色转变都是学校转型中重要的环节。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改变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相信学校转型会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未来学校读后感

在假期里,我读完了《未来学校》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师。他在书中倡导的未来的学习理念,是符合当今的大趋势,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科学预想。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全国共有4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关于这本书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价,他对朱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评价。特别是书的末尾呼吁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有鼓励民营力量加入教育中来,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得过于精细的弊端。他的这些想法确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且也有实践的深度。他的这些理论是在多个,全球多所学校已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而来,可以说是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也打破传统教育中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大数据,发挥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参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关于课程的研发和与设计,并对现在传统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开篇就提到了学校的起源:到了奴隶社会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未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公交的时代,但教师职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这种机器人取代。到那时候,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来临。加上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教师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课程,就好比现在淘宝商家售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到时候学生就成为一名付费时代的消费群体,而老师也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酬劳,并且远远高于在学校的一年所得。到后面未来的课程体系和今天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合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有50%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内容个性化,私人定制;,学习的内容也是没有统一的,进度也没有统一的,考试类型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到那时候,人们将更加关注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文凭。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不仅仅单纯靠自己以往的成就,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并且关于高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看到这些内容,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课堂:还是教师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课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15分钟课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向传统教育发起了一起挑战,让孩子们站在舞台的正中间,其实语文课就是一个交流表达的课程,让一个孩子站在游泳池边学习游泳,但是却从不让他下水尝试,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今后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变以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表现的过少的情况。让老师变成一名导演,站在这节课的背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不是一直强调补短。让孩子利用他的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努力,从而越来越让自己自信。

3、加强统筹教师的协同备课。15分钟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授课内容又很多,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挑出重点,挑出难点,作为课堂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又用怎么样的形式彻底交给孩子,让优秀的孩子教后进的孩子,从而让15分钟课堂真正落实。

4、关于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些思考:结合班级评价制度,加大学生平时表现中的评价比重,取消以往单靠期末成绩来给孩子排名的错误做法。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及时评价。

5、书中提到的有些点,虽然作为教师,个人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个人应有的水平范围之内,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班级的座位分布,改变班级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改进作业过多大量无效的情况,改变过去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历练,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方向,从而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未来教师,能更好的胜任未来教师这一沉甸甸的职务。正如我们学校核心理念所倡导的那样:回到未来,回到儿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