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2 12:25:13 作者:笔尘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给其他读者提供一些关于该书的评价和推荐,从而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以下是几篇对同一本书的读后感,每篇都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考,很有意思。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书笔记

五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班上同学那几天都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来他看着的是一个名叫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我认为是一部历史书,一定很难懂。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市图书馆也有这套书,借来看看的。啊!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讲述至明末的几百年历史。特别是第五本之《帝国飘摇》,主要讲的严世蕃入狱,严嵩倒台,一直到明朝将领领导沿海人民一起抗击逶寇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尽管是明朝从富强走向衰退的过程,但她也是奸臣倒台,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打击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联想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的解气!

一直之前我听说的都是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原来我们的邻居国的日本一直在欺负我们中国,杀戮抢劫我们的人民。书中有一句话叫“不打不服”,对日本人的强掳,只有硬起来反抗,把他们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们服气,从戚继光到李舜臣等将领,打得日本人气焰消灭,狼狈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动,为我们中国的前辈们的英雄气概!

同时《明朝那些事儿》之《帝国飘摇》,语言很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个比方过了我也很明白了!原来历史上是这样争争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为生计烦恼!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来我们是这样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欢这套书,更喜欢这第五部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书笔记

说起读书,那真是我的最爱。但要问最爱读的一本书,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儿》。

打开第一页,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书具有一种别的书没有的魔力。那诙谐而又严肃的语言,令我哭笑不得,我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明朝而欢呼雀跃,又被王振,那个惹人恨的奸相气得火冒三丈。

明朝末年的出名坏人魏忠贤与许雪纯的罪行甚至让我流下眼泪,杨涟等人组成的东林党为道统而战,却无可奈何的死在一帮为权力和钱财甘愿失去人性的人的屠刀下。还死的那么不明不白,令人心酸。历史是很精彩的呀,我通过学历史,似乎明白了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大书,也是一个瑰丽的传奇。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于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无数英雄灿若星辰,无论你是奸雄还是英雄,或者是枭雄,不管是武功盖世,还是谋略过人,又或是文武双全,都在大明史上画上灿烂的一笔。

今朝,我们沉浸于纸乱金迷之中,岁月如斯,在历史的沉淀里,该如何笃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经的青山脚下,夕阳红似火的情景却大相径庭了。

在绝望中,他稚嫩的心灵逐渐开始冰冷,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中燃烧,痛失亲人的悲苦,促使他从脆弱转向坚强。他开始武装自己,从一个只能无助地看着父母死去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去投军参加造反。

唐朝的黄巢落榜后,在长安城门前作《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数年后,他带着十万大军打进长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门前亦作《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几年后,他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为一统天下铲除了最大的敌人。之后又在平江以8个月时间消灭了张士诚,做到了“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最后消灭元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思敏。”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他纵马奔驰,锦绣山川在他身后,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明朝那些事儿》讲了很多东西,王朝兴衰、王权富贵、风雨变幻……但都是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在书上不过是一张纸的距离。朱元璋前一页还在草地上看夕阳,下一页就驾崩了。百年皇图大业,过眼云烟耳!看看明朝,现在已经成了地上的一缕黄土。有些人说,时间可以磨灭一切,我认为不然,500年过去了,时间确实可以磨灭太多,但真正可贵的品质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离不开命运,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线,不枉活于这世间。像书里的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

转眼之间,明朝已经走到了衰落、灭亡的阶段了,崇祯皇帝已经即位,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他极力想扭转局面,但是,仅凭他一人之力,并没有扭转局面。下面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明朝的灭亡吧!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的历史,认为明朝是被清朝所打败的,其实却不是。由于陕北连续四年的荒灾,那里的农民都活不下去了,便一个个的走向造反之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崇祯皇帝飞速地拉拢人才,去抗击李自成等众头领的叛变。但是,刚刚平息了内部的斗争,外面的皇太极又开始不断地骚扰明朝,使得崇祯兵力不足,一会儿这跑跑,一会儿那里跑跑,让他不能再忍受了。最后又由于各路的将领都战败而归,有的叛变到了清朝那里。

而此时,在朝廷的内部,魏忠贤滥杀无辜,还自称九千九百岁太爷,很多贤臣都被他杀掉,在京城里,真是比皇帝还要厉害,简直是无恶不作啊!

面对窝里斗和外面的侵略,京城终于被闯王李自成给攻破了,崇祯皇帝投江自尽了。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他的话,那就是“倒霉”这两个字。他一上任,就遇见了魏忠贤这个九千岁,后来,陕北竟然连续四年都有荒灾,又遇上了叛变,还有皇太极在北部的骚扰。崇祯虽然极力想挽回大局,但是他太倒霉了,导致明朝的灭亡。

其实,我是挺喜欢崇祯的。很多人都说,明朝亡于嘉靖,也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但却很少有人说明朝是亡于崇祯的。崇祯一生都为着明朝的大局着想,非常的勤奋,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着想。

这就是崇祯,一个开明的皇帝,却因为倒霉而被人忘忘,我认为,他可同秦皇汉武相媲美,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吧。于是,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这个争议不休的朝代,有人说,它是昏君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它是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我,对于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只能称“大明!

从朱元璋白手起家,消灭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打下天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而亡,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与明君昏君,照射了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

戚家军作为明朝时期的抗倭机器,其领导人与开创者戚继光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慕荣利,自主组件军队,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打击已经几百年的日本倭寇,百战无不大捷,称他为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明王朝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大权不在皇帝手里的王朝,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以及万历皇帝,他们不理政务,那又是什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重现曙光呢?是大臣,是伟大的政治家,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王朝的寿命。若要给这些人排个名,那么,第一肯定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有理想的高官——张居正。他如一颗明星照耀着这片神州大陆,让已近秋末的明朝重现生机。他立志将万历皇帝培养成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立志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推行了一条鞭法等许多改革,让这个王朝立足了脚跟。

明朝还有许许多多令人生畏,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我只想说,不管是崇祯想努力改变亡国之君的称呼,或是严嵩想包住自己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总会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涌现,或是奸臣,或是英雄,或是皇帝,或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是能让人受益终生的,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就甚是喜欢,而今重新翻开依然是爱不释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独特的写史风格引人入胜,更打动我的还是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评,也许这些品评未必都是“正确的”和“客观的”,但是透过这些观点,你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并由此窥见并体悟到生命的普世价值与永恒意义。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写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像话剧演员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以点带面地连缀起大明王朝历史长廊里承前启后的历史事件。对于他们,作者有褒扬、有贬斥,不过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理解。

无论何时读这套书,心里总有一种独特的直观乐趣,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不再是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它也开始变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学者书橱,变身成为了普罗大众的精神食粮,也许正如前人所云,历史本不在帝王将相的家谱中,而在坊间巷里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读起,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个中人物仿佛呼之欲出,自己与他们的距离感也渐渐消弭。有时仿佛会觉得自己是长着第三只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只眼去窥视着里面这些人物的命运沉浮,让自己的喜怒哀乐伴随着他们的命运而波动,于是一时笑,一时流泪,一时激动地像个愤青,一时你又沉静下来思考。

然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实感,因为它们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这是于谦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这是杨继盛视死如归的信念;“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这是杨涟舍生取义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明代两位姓杨的人物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最让我震撼!杨涟终生致力于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凭着自己对正义的坚守,勇敢地和阉党魏忠贤作斗争,杨继盛位低官卑,却勇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弹劾奸臣严嵩,两人都在狱中受到了严刑摧残,最终杨涟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贤的真面目,而杨继盛则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拷打、折磨、毫无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们的身体,却没有制服他们的意志和理想,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光明的追求,在惨无人道的时代里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正义!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念,他们到死依然在坚持,一个到死都不放弃的人,该是用怎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也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在历史的洪流里闪闪发光。

拨乱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阶也是我敬仰万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却善于隐忍如司马懿,目标实现却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张良,为官则鞠躬尽瘁,兢兢业业,为师则海纳百川,独具慧眼。当年,在严嵩父子的奸计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炼、杨继盛也都相继倒下了,然而徐阶挺住了,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只为了一个目的:铲除奸臣严嵩!在严嵩父子不断的挤压中,徐阶终于找到了严世藩的致命弱点并给于致命一击,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严嵩父子踏上黄泉路。而徐阶的爱才之心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尊敬,正是他如欧阳修的慧眼识英才,才有了张居正的成长,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后辉煌——万历新政的出现!纵观徐阶一生,年轻时的他正直张扬、一腔热血,随着阅历的加深,他变得老练深沉,但是唯一没有变过的是——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是的,变的只是处事方式,不变的是他为国为民的理想和抱负。这也是支持他一生的信念!徐阶,我心中的英雄。

世间已无张居正。数百年来,每每忆起张居正,后人总为他的离世带给大明王朝的遗憾而唏嘘不已。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个将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信念诠释到极致的人物。他从一介布衣奋斗至首辅帝师,卓然是个奇迹,然而当他登上权力顶峰后并没有志得意满,而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国家”这个概念和与其并无很大关系的百姓而向整个官僚体系发起挑战,改革弊制,严惩腐败。为了改革,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他呕心沥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于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时他的下场将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惨。可是在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理想,几十年来,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一天也不曾放弃!就这样,他几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经病入膏肓的帝国再次焕发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续70年。可是他尸骨未寒,他的子孙后代就惨遭抄家之祸,他自己也差点被鞭尸,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为万历皇帝的翻脸而心寒,同时更为张居正的善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感动不已!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面对着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杨继盛和杨涟是用一种知识分子的方式,徐阶和张居正则是用一种政治家的方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理念人,为信念而生活,讲究“不可为而为之”;政治家作为一个务实者,运筹帷幄顺应时势,仰望星空而更关注现实,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然而不管怎么做,本质都是一样的,同样的都是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们,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今天,这些却好像在失传。当人们在谈及方孝孺、史可法时,语调里有时却充满着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当时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说,当人们越来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计算行为的有效性时,必然会渐渐忽视对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的实践,导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冲击,理想信念不免会被扭曲,这个民族的将来会是多么的可悲!做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要以之作为一种信念支持着自己不断奋斗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实理想并非都是那些国家大义、民族气节这样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温润的品格,它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时刻牢记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对于我们从事检察工作的人来说,就是不管在何时,都要牢牢谨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感谢当年明月的这套书,它用史实和智慧指引着世人,唤醒国人之灵魂,重现中华之文明!还记得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个,就是秉持着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迄今为止,只有这本书让我反复啃读了将三遍,书中包含着风云变幻的历史更变,包含着有关权力的激励角逐和对人心里的细微思考等。当年明月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花了几年漫长时间,潜心写下了这本让人收获非益的巨作。

感想一:当把一个人逼到无路可走时,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真情可贵、什么报效国家都比不上自己活着这件事重要。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实现一切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任何的牵绊都应该铲除包括身边最亲的人。

感想二:士为知己者死。当遇到那个能真正理解你懂你的人,为了回报对方,通常可以为止去牺牲自己的一切荣华,甚至性命。

感想三: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位置多高,不管你曾经有着怎么样的峥嵘和凌云壮志,有时候为了生计,你不得不变成二皮脸、不得不丢掉良知为虎作伥。

感想四:正义这个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存在在每个普通民众的心里,可是正义基本上到来的都会比较晚,都会来的有些痛苦,都要建立在那个正义者的尸体腐化的时候,或是更晚!

感想五:一切打着为民旗帜的、喊着为名口号的不过是为自己的利益赢得胜利的筹码。渐渐的在安逸享乐里丢掉了这个筹码,为人所不齿、为民所恨最终被民所灭。

感想六: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后再失去,如果报仇就让你恨的人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之后,再一件件让他失去,让他痛不欲生。

感想七:真理的坚持者和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往往最后都是比较凄惨的下场。这么多恨你的嫉妒你的眼睛在顶着你,让你如芒针毡。

感想八:成大事者,亲情不重要、没有友情没有爱情、没有法律约束、没有道德监督,他眼睛里有的就是更大的利益诱惑,也许是更多的金钱、更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这个诱惑为自己牺牲。

感想九: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女人可以改变的,不要小看女人。因为女人恶毒起来可以灭绝一切,当然除了女人还包括不男不女的太监。

感想十:为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去努力死而无憾。也许世界上没有人会懂,但是历史的河流终会洗去献身者身上的尘埃,让伟大的光芒照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所謂主戰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戰爭不過是政治的繼續。

戚繼光是個順勢而動的人。他和張居正都不是那種拘泥、高尚的讀書人。他們都懂的借力以達到自己的理想,也懂得隱忍,是智慧的人物。想比較起來,海瑞是個沒什麼用的好人。但有時候又需要這樣的人物作為標竿。歷史有時候很尷尬。

張居正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是凌駕皇權之上的千古第一人。讀懂了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的複雜,沒那麼高尚的真實、推行一條鞭法&考成令的堅決以及對初心的堅持。只有當你知道他是一個有過猶豫、掙扎、貪婪和污點的正常人,你才能明白那個不顧一切頂住壓力改革的張居正有多麼偉大。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人皆知他為偉大的哲學家,卻不知他也是那個濁混朝堂屈指可數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其性格堅毅,兵道詭譎,孤身平定寧王之亂和南匪,扶大廈於將傾;更不惜觸犯龍顏,又一人力阻擋南巡大軍,救黎民於水火。澹然功名,開悟知行合一,天人相融,亂局之後終成一代宗師。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一本书是作者精神的底蕴;一本书是作者思维深处的体现;一本书是作者世界观的表达。

我很喜欢读一本书,书名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了伦道德的演绎。

当我的父亲把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儿》买回来,我第一次接触《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就被它彻彻底底地迷住了。很久都没有读到这样的历史好书了,以往我读过的历史书几乎都是流水帐,而《明朝那些事儿》则不同,除了历史还有心理。在轻松幽默时,它让我捧腹大笑:在严肃庄重时,它也同样能够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一本好看的历史。

我对这本书能算是爱不释手了,只要眼睛没有重要任务,就得看此书。坐在车上认真看:晒太阳时仔细看:卷在被窝里偷偷看。那段看“明朝那些事儿”那段时间,我的眼睛就得一天忙到晚,做梦时也得看这本书,除了做作业,看马路,我的眼睛就得别无选择——看《明朝那些事儿》。

而我们更应该注重的也许并非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是它的作者——当年明月。当年明月喜欢历史,并为自己的爱好付出了努力,在网络上开始编写这本书并坚持不懈,而且将自己的理解与思想加入,这是其它历史书不具备的,因为有兴趣,有兴趣而且还能深入大量历史资料,能在纷乱的历史资料里加入自己的理性分析且能将自己的理解渗入书中,《明朝那些事儿》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我想然后才有数百万计的读者捧场,编为书籍,销量超过五百万册,成为三十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

我们也去试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为自己的兴趣努力,不要让兴趣浮于表面,深入的沉浸到兴趣中,其中必然有寂寞和一般人认为的痛苦,但只要能做到他人做不到的,能做到那个在我们眼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明朝那些事儿句子

一套《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我看完了。看了这套书,我有许多话想讲。

首先,我对明朝的制度、等级等方面有了全面的认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明朝就废除丞相,并由永乐时期迁都于北平(今北京),并设置内阁。明代官员分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以此类推。

然后,我了解到了明代的许多人物,比如开国皇帝朱元璋、武帝朱棣,再比如圣贤王守仁、文武双全的孙承宗……,但让我感受最深的分别是明思宗朱由检和东林党的杨涟。朱由检自上任后勤奋工作,每天要做长达14到16个小时的工作,还时不时收到战况,在大明灭亡之际,他上吊自杀。而杨涟,他虽然是一根筋,可是他为人正义,做官清廉,不收黑钱不贪污,在后来他的耳朵和脑袋被插入铁钉,他也没向魏忠贤屈服。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哪个人,哪件事,而是许许多多大明官员的精神。不管是大臣还是后妃,他们愿与大明帝国共生死,他们会为了正义不顾一切,他们在困难时不向敌军屈服,即使不能阻档敌军,他们也会为了责任,为了祖国而英勇就义。在明朝末期,祖大寿、曹文语、左良玉、洪承畴等猛人带着天雄军、矢宁铁骑等军队抗击民兵、清军,虽然他们输了,但我真切地感受到明代将领、大臣的精神。这让我感受到了,我想以一句话来概括: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已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讲的是什么?是贪污?是奸诈?不,都不是。这本书讲得是大明帝国这一段历史上许多大臣、将领的精彩人生!他们英勇无畏,有勇有谋,会为了大明帝国而奉献自已!这就是明代的官员呀!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大概可以算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东西了吧,不论你哀求、痛哭亦或者用尽全力去抓住每一秒时间去努力,她都不会迟疑哪怕一秒,依旧会滚滚向前,只有某些时代的宠儿、天选之子才有可能使其稍做偏移。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塞到轮子下面连一点点痕迹都留不下的那种。可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开心的过完自己所认为的最有意义的一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就像作者在末章写的徐霞客,一生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能用一生的时间去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还不用为生计担心,这大概就是幸福吧,可能徐霞客是这本书里面最幸福的人了吧!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如果还没有想好未来,那就一路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上最好的中学,学最多的本领,考最好的大学,看最多的书,学最多的知识,这些都是……资本,”“这样,等到我有一天有了想做的事情,那么我手里有足够的本领,就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了,也不会后悔。”

当然,是人就会有爱的欲望。可在这个尴尬的年纪,连爱是什么都不知道,哪里会有什么爱呢。无非是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就误以为是爱,以为自己爱的死去火来,其实无非是有一点喜欢自我感动,外加喜欢无聊的虚荣感。

突然想起书里面的徐海和王翠翘的故事,也许他们可以算是爱情吧,王翠翘在光芒万丈的时候选择了一无是处的徐海,而徐海也用自己的一切来回报她,即使徐海成就了自己的伟业,成了一方霸主也未曾纳妾,始终待她如初,可惜悲剧结尾,也许美好的事情就活该被毁灭。还有钱皇后为朱祁镇哭瞎了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外面已经很残忍了,但有个人一直默默支持自己也行真的很好吧。

最后,为什么读历史: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以后也许就很难有机会如此连贯的读完这么好的一部好书了,希望后年考研顺利,希望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一定有很多机会,现在滚去背单词。还是努力点吧,为了以后可能会喜欢的人,加油啊,很难,但要坚持!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明朝那些事儿句子

唉!后期的明朝皇帝简直一个比一个差。

这本书主要讲述万历和他儿子的故事,对于万历,有三件大事可以讲。万历登基以后,郑贵妃是皇上的掌上明珠,并且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万历已经有大儿子了,虽然他喜欢郑贵妃的儿子,却不能立他为太子,于是他就开始拖。拖到大臣每天催问:“什么时候立太子。”最后万历被逼烦了,还是立了大儿子为太子。当年嘉靖为了亲生父母的名分跟大臣闹,这万历为儿子的事情闹。顺便说一下,郑贵妃的智商不是很高,不属于老奸巨猾的。他还有个弟弟。弟弟也不属于老奸巨猾的。为什么说这个,因为下面两件事,都推测与郑贵妃有关。

第二个事件是妖书案。大批纸被贴到到墙上。具体内容好像是,关于立太子之事。骂了不少人。许多大臣开始上书喊冤,并指责是郑贵妃干的。你想想,郑贵妃那么蠢。怎么可能是她写的。最后抓了一个小混混顶罪,据说他曾经骗过郑贵妃他弟弟,并写了封信给他。如果信里面是妖书的话,那真是太扯。一个小混混,怎么可能知道宫中那么多事情。

第三件事情又与郑贵妃有关。是一个叫张差的人,闯入太子住的地方,拿个木棒准备行凶。被锦衣卫抓到。抓起来审问。这一问,又指责郑贵妃的一大堆。张差说,指示他的人是一个公公。而那个公公又是郑贵妃的公公。我都晕死了,找一个普通百姓来行凶,而且行凶的竟然是一根木棒。幕后主谋也不找个武林高手,会灵犀指,一进太子殿,直接发功不就行了。

对于万历,我不知怎么评价他。努尔哈赤那么牛叉,竟然没有打入皇城。说万历懒吧,他也不懒。妖书什么大事的他都知道。但他就是不管。这一辈子过的真轻松。

万历他儿子实在没什么可讲的,上任不到一年就死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古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也喜欢读史书。去年从学校图书馆借阅《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时,由于抢手,基本没按顺序读;今年暑假特意买了一套让女儿读,为了激励她,我又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历史很严肃,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语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让人感叹历史书也能这么好看。

为师者,感叹自己的课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儿》这么通俗易懂,百听不厌就好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快乐,学习就是一种幸福——多好。这就让我们为师者要智慧思考、不断探索。当然我们要尝试创设这样一种氛围,细心解读教材,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做到旁征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感兴趣。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孩子再小,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让他们感觉老师的尊重、喜欢和关心,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让他内心踏实的想象、思考、动手操作、提问回答……而不是总顾忌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在平等中,孩子会身心放松的投入学习;在平等中,孩子们会充满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学习。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我们的知识需要互动,这样的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互相学习,让老师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去引领,去和他们一起探讨,让他们经历自己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体会发现新奇现象的喜悦。

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数学的抽象会让有的学生头疼,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生的基础下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让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决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当年明月笔下的文章让人回味无穷。

学校的课堂是孩子的课堂,让我们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课堂。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责任成就孩子们美好的儿童时光,让孩子们在课堂中享受快乐、享受成长!

漫谈明朝那些事儿

终数月之期,尽读明史之兴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通洪武之始,彻崇祯之终。明昏忠佞,激引百年青史。举纵横之百家,倾诸子之筋力,尽释平流暗涌。当年明月,殇解百年,并以霞客之行,飘其思絮于九天之上,至平者难以企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想当年,燕王靖难,南北之京,叔侄对垒。继太祖平元后,华夏在起硝烟。犹忆幽云十六,杨将岳军,荼万民于水火,叹民命之悲廖。权欲相争,尽使万民疲敝。永乐继统,确扬我华威于六合。三下西洋,三保老骥未伏。杜撰百科,解缙笔立乾坤,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却也立锦衣之卫、东厂之宦以求保权菅命。继太祖之雄图,天命而御驾北伐。横绝漠北,风云激浪,不饰其生之曲折。嶙峋怪石,怎似其行之轩峻。河奔潼关,尽显其性之威猛。风号三峡,满释其心之坚韧。靖难迁都,许为援天命。修书争海,皆为载史之行。争权却怯位,是翁容而年若豆蔻。身处沙场,任鲜血浸马革黄沙。功过是非,非长者不可吾,且非其可评。倾其毕生,尽其心血于九曲,东奔而从未迷惘。

倾毕生之力,纵横华夏万里江川。兼百年之学,笔走沧史百里奔流。霞客之行,经千年却犹励吾辈。其之思志,纵凝曦而难觅其根。良知之学,知行合一,许为其本。却难转其逝期年发垂腰际而不悔其行。天道人欲,圣贤有几可至如此。纵千年历史,横天地之间,唯老子、霞客二人而已。孔儒、韩法、墨兼,根以为治。难释其无欲。此至其立存天地时海之间而永不为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家志子未弱冠而出此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而立之年却已知天命。二者之雄,不输于白起去病。其之志,仅保家卫国。难奈鄂王首俯金牌十二,壮志难酬,空悲白头之切。元敬平倭,尽释华夏国威。终为海波之平,却难抵诟埣遥逐。

回首华夏千年之史,上至商周,下至明清,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纵有强虏居华,终为中国之,释文化之绝力,荡百族之平心。然已忘其本,不见其根。今可谓夷狄华夏,而狄吾矣。

寂寥圆月,辉映长亭古道,九曲沧黄,却为它风荼毒。

空悲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获得了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这套书共有七本,从“淮右布衣”朱重八(朱元璋)开始,把明朝各个皇帝以及明朝重要历史人物都写了个遍。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写史的书,但实际上这套书写的是人性,是人心。作者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因此从这套书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丑美。观古思今,人性相通,读明代之人物,思今世之人性,这是这套书第一个不同于其他史书之处。

这套书第二个鲜明的特点是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作者时不时调侃一番,让沉默的历史跃然纸上。比如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爵,作者把封爵比喻成铁券,但拿到铁券也不一定是好事,作者说:“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不限人数。”

这套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入浅出。比如说在讲朱元璋废除丞相时,书中提到了分权制衡理论,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理论,经过作者简单的比喻而变得非常易懂。作者把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比作拔河,他们分别向自己的方向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于是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大大的削弱,原本平衡的力量遭到了破坏。朱元璋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这样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出来,又清晰又透彻。

这套书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在写历史人物时,会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一个人,不随波逐流,也不随便给人物贴标签,说的好人都完美无瑕,坏人都一无是处。比如对于喜爱游山玩水的皇帝朱厚照先生,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昏庸荒唐,这也没错,他确实不是什么敬业的劳动者,但作者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希望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他一点也不残忍,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只是他身不由己的选错了职业。但历史证明,好人一般当不了好皇帝。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悲夫,何苦为天子!

这套书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组成的,是由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组成的,是由人间各种简单又复杂的情感组成的。读这套书时,你会感动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