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2-25 11:21:37 作者:雅蕊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先看看以下的范文。

端午节习俗

每年的端午节,苏州人也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以此纪念伍子胥。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妯娌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几张围拢来,满目青绿的箬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

苏州民间有端午节佩戴长命缕的习俗。长命缕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编织而成,这种长命缕通常都会编织得很长,以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灵祈福的意愿在内。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可苏州的端午却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动已成为苏州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伍氏后人都会在端午聚集苏州。

在端午民间习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数吃“五黄宴”了。吃“五黄”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为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和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苏州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

苏州民间在端午节期间有“挂香袋”的习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早年间,苏州的端午习俗中,药店施药是一个重要的习俗。因为季节的关系,端午节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遇到被毒虫咬伤的情况。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挂了其他诸如山水花鸟福寿图,这时就要暂时取下,等到一个月过后钟馗像取下时再挂。家中桌上还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号为“端午景”。

端午节习俗

粽子,赛龙舟,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小学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已经被很多人所遗忘。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端午节即将到来,端午节的来历是很多学生关心的话题。饭菜网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祟之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习俗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端午节也是如此。端午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端午节文化的魅力,使端午节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包粽子,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们五年级举行了“端午节习俗研究”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非常重视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知识。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4,通过屈原的故事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人员:五年一班

(四)活动时间:(五)活动分组:

收集文字资料:

摄影:

购买包粽子,叠葫芦的材料:

学习包粽子:

指导老师:(

六)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学生通过上网或查找书籍的方式获得端午节的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探究记录表,学生根据表格展开活动。

3、学生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糯米,剪刀,粽子叶等)。

(七)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并做相应的记录。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一)由中国传统节日引出课题“端午节习俗研究“。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关问题:

1、关于“端午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端午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端午节的来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活动等等)

3、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作准备。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端午节的来历

(2)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吃粽子

(3)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戴五彩绳,插艾香,赠香包。(4)屈原的诗歌。

(四)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1、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学习参考。

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实施阶段)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第一组:端午节的来历调查小组。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端午节的食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端午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

况。其中,最重要的是粽子 ,喝雄黄酒。并学习了折葫芦,在现场折,并展示给大家。

第三组:漫话端午粽调查小组。

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了解粽子的种类他们了解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品种,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粽子,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四小组:端午节民间习俗。

各小组通过上网,调查,访问的方法了解端午节民间的习俗。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学生编制五彩线,现场给老师同学送祝福。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展示阶段)

1、交流研究成果。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历史渊源”小组搜集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手抄报。

(2)研究“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小组,主要研究“粽子”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并现场折葫芦。

(3)研究“漫话端午粽”小组,主要研究的是粽子的种类和名称。现场包粽子。

(4)研究“端午民间习俗”小组主要研究的是赛龙舟,插艾香,赠香包。等习俗的来历和方式,学生扎五彩绳。(在展示阶段里,学生为了更好地汇报本组收获,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合作性。

3、总结延伸:

(1)活动后,将有关“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

(2)了解中国其他传统的节日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端午节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此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从制定计划到调查研究,教师只是对各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的现象。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是协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的做法,葫芦的折法;也可以向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制作各种有特色的民间物品。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称为“端阳节”、“重五”、“重午”等,是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记载,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还有粟子、大枣等配料。唐朝京城长安的百姓在端午节时常吃一种特殊的“百索粽子”。人们通常把粽子缠上许多色彩绚丽的丝线、编织着花纹的草索,所以称之为“百索粽子”。而且这天,唐朝长安的皇宫中还往往要赶制出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就送给谁吃。

赛龙舟。相传因屈原当年投江后,曾有许多的船只前往打捞,渐渐就形成了在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唐朝也不例外,当时,在南方过端午节就有赛龙舟的风俗。

唐朝的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常要身佩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这种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每到这天,唐朝京城长安的女子们喜欢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当时民间流传着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的说法。唐朝大臣权德舆曾因在端午节得到过皇帝赏赐的五色彩带,他就欣喜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真实地描绘了端午节佩戴五色彩带的习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织成的彩带,唐朝的人们还喜欢在端午节用数种颜色的丝线编成丝条,缝成圆圆的镯子的模样,给孩子们戴在手腕和脚腕上,据说这样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节在民间还流传着互赠礼物的习俗。人们总是要互相赠送彩丝编织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节时赠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绢扇时说道:“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唐朝的端午节期间,亲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学之间,互送礼物,已经蔚然成风。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节还有送肚兜的习俗。肚兜又称“裹肚”、“护肚”,因此这种风俗又称为“送裹肚”。肚兜是用红布剪成椭圆形的,上面有绣花图案,肚兜的大小刚好护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带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午节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了,孩子晚上睡觉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凉感冒。人们还特意在肚兜上绣蟾蜍或五毒的图案,用以避邪,驱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节还有给皇帝制作进贡铜镜的习俗,这是唐朝的制镜工匠的一个独特习俗。每年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唐朝的制镜工匠就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给皇帝,称为“天子镜”。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百炼镜》一诗中写道:“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挂镜——东汉张衡的《论衡》提到在端午这天午时以铜镜磨砺生光,作阳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现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节在门前挂镜驱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垒祛鬼门神之传说。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悬钟馗像、昧符、吉祥葫芦等均类此。

葫芦——《燕京岁时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过去是端午的必备菜肴,但现在已少见。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河北等地则吃“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端午节各炉食铺有“五毒饼”出售。

打午时水——台湾在端午节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汲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但河北有些地方则忌端午节打井水,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往往于节前预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我们儿时多用车前草的花轴,),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躲端午——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鸭蛋络子——江苏一带端午节孩子兴挂“鸭蛋络子”,一般是将与棕子一起煮熟的咸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似亦“百索”遗风之一种。

吃十二红——过去,在南京一带流传“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等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

端午习俗教案

下面是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

教案。

欢迎阅读借鉴!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准备:

1.挂图:有关端午的图片。

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活动过程: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幼:端午节。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6月6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教师讲故事、完)。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大班语言教案:端午习俗【】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地方风俗习惯。

2、学习儿歌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感受家乡传统节日的气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视频、画板若干。

1、用聚光灯效果出示粽子。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粽子)老师一边说一边点开聚光灯出示粽子。你们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还记得老师给小朋友讲过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五月五屈原跳江这天成为端午节!

2、观看划龙舟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赛龙舟视频(点击课件视频图标超链接出现视频动画)。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视频里的人在干嘛什么呀?(在划龙舟)。

总结:每个节日都有各自各的习俗与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下来许多的节庆活动,像现在端午节举行的龙舟比赛。

1、教师结合图片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跟端午有关的`儿歌,老师这里有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五月五,庆端阳,

划龙舟,挂香囊,

雄黄画个花脸妆,

好吃粽子香又香。

师:刚刚儿歌的题目叫什么?(端午习俗)对,端午习俗。那儿歌里都说了哪些习俗呢?(老师请小朋友随机点击四个粽子图片,幼儿点击后出现不同的动画)。

2、画板操作包粽子。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粽叶子,现在先请小朋友添加米,喜欢什么口味的粽子可以加入什么材料。(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想要的粽子)。

3、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导幼儿理解,加深印象。

师:咦,刚刚的儿歌里面,小朋友有没有听出哪些音比较像呢?

师:有的小朋友听的很仔细,听到了阳(yang)和囊(nang)很相似,老师发现儿歌里还有一些你们没有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3、师幼一起念读儿歌,重点念准以下发音:阳(yang)、囊(nang)、妆(zhuang)、香(xiang)。

师: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音听起来很像呢?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原来人们为了让儿歌更好听,让最后一个音都听起来很相似,这便是运用了押韵的方法。

幼儿人手一个平板,用画图软件画上香囊再用黄色在脸谱上画上花脸妆。

游戏:划龙舟。

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加端午晚会,可是要经过一条大河我们该怎么去呢?

师:我听到了有小朋友说划龙舟这真是个不错主意,现在跟老师一起学一学划龙舟的动作,我们小朋友学的真棒现在我们坐上龙舟出发吧!

端午节习俗

说起扬州,自认而然想到炒饭,不过本期要说的是扬州的端午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二千多年来的.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相同的习俗。

提到端午的吃,让人想到的肯定是粽子。扬州的粽子自古就很有名,扬州的粽子和嘉兴的粽子有所区别。“嘉兴的粽子很绵软,比较松软可口,而扬州的粽子很紧实,很有嚼劲,这和扬州人包粽子的手艺有关。扬州人包的粽子有鲜肉、香肠、红豆、蚕豆等,形状有斧头粽子、小脚粽子、三角粽子等。

除了粽子扬州还多一项独特的端午食品――绿豆糕。端午回娘家,带的礼品里必定要有绿豆糕的。

扬州人端午宴的菜谱里必须要有十二红,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烧仔鸡、红烧肉、剁老鹅、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显得丰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穷苦,也要在端午这天,烧一条黄鱼,这样才能预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喝雄黄酒也是端午不可缺少的,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毒。“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故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如果大家看过白蛇转的就知道,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而显出原形的。

孩子要挂“百索子”端午清晨,大人会给小孩挂上百索子,认为这样可以辟邪。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除了“百索子”,还有“鸭蛋篓”,也是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盛放鸭蛋的篓子,挂在胸前。甚至还有将蚕豆煮熟,串成珠链,也是悬挂用的。为了辟邪,孩子们还要穿上老虎兜,套上老虎鞋。

小班端午节《端午节习俗》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端午节《端午节习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地方风俗习惯。

2、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端午节有关儿歌,感受一些端午节的作品,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引导幼儿感受家乡传统节日的气氛,感受家里过端午节的气氛,激发学习端午节习俗的兴趣以及爱家乡的情感。

1、端午节ppt课件

2、端午节相关视频链接

3、操作材料

1、教师情景导入,用粽子引出端午节,激发幼儿探索端午节的乐趣。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粽子)老师一边说一边点开ppt出示粽子。

(3)教师描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为了纪念屈原,我们就把五月初五屈原跳江这天定为端午节!

2、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划龙舟视频,讲解端午节划龙舟的意义,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赛龙舟视频(点击课件视频链接[需要联网])

(2)小朋友你们看到视频里的人在干嘛什么呀?(在划龙舟)

(3)每个节日都有各自各的习俗与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下来许多的节庆活动,像现在端午节举行的龙舟比赛。

3、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儿歌《端午习俗》,感受端午节带来的快乐气氛。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儿歌。请幼儿细细感受和倾听。

五月五,庆端阳,划龙舟,挂香囊。

雄黄画个花脸妆,好吃粽子香又香。

(2)刚刚儿歌的题目叫什么?(端午习俗)对,端午习俗。那儿歌里都说了哪些习俗呢?(老师请幼儿随机点击问号,幼儿点击后出现不同的习俗照片)。

4、教师再次朗诵端午习俗儿歌,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加深印象。

1、一起画雄黄妆

今天老师想请你们能不能帮助一个小朋友,他要去参加端午晚会,他不会画雄黄妆,也不会画香囊想请你们帮助她,你们愿意吗?幼儿人手一份材料,用画笔给香囊和脸谱上色化妆。

2、划龙舟游戏

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加端午晚会,可是要经过一条大河我们该怎么去呢?我听到了有小朋友说划龙舟这真是个不错主意,现在跟老师一起学一学划龙舟的动作,我们小朋友学的真棒现在我们坐上龙舟出发吧!

端午习俗_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每逢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戴香囊,喝雄黄酒。我知道把粽子投入江河,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了,不去吃屈原的遗体;喝雄黄酒,是为了驱虫避邪。南方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但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听我妈妈说我小时候过端午的时候,还要穿百兽的衣服来避邪。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我想知道个究竟,便好奇地去问妈妈。

“妈妈,妈妈,端午节的时候为什么要赛龙舟呢?”我好奇地问妈妈。

“这个说来话长。”妈妈慢理斯条地对我卖起了关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玉,却遭遇排挤。楚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馋言而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人们听了,悲痛欲绝,便把船做成龙的样子来捞救投汨罗江的屈原。后来,赛龙舟这个习俗便流传开了。”

“哦,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啊!”我感叹道。

了解到了这么多端午节的习俗,好期待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习俗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又到一年端午时节。民俗专家表示,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食俗来看,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医药卫生和养生保健内容。

从事民俗研究的天津作家由国庆告诉记者,端午节,也是卫生节,这从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的"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它提醒世人在享受节日的同时,别忘了自身的健康。

具体到端午节的习俗来看,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民间普遍认为它们可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避邪、佑护健康。

端午节期间,正是寒气和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或者采摘艾蒿等中草药煮水泡脚,从传统的卫生防疫角度来说,确实可以避毒虫、免疾病、消病毒、除恶气。民间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民俗说法。

另外,我国民间,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将采来的蒲草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泡白酒,制成雄黄酒来饮用,为的是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除了喝雄黄酒,沐兰汤也是旧年的一种风俗。根据相传为西汉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这里所说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指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此俗流传至今。

此外,端午节吃的粽子也有养生保健功效,其中,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粽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民俗专家表示,从卫生防疫的角度看,端午节的这些习俗和食俗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体现了古人对防病保健的重视。在现代人看来,这些习俗有些落后,甚至可笑,但古人在端午时节清洁卫生、排毒养身等良好养生习惯,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端午习俗有哪些端午习俗

北京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

端午节习俗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传统的习俗是赛龙舟还有吃粽子,其实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大相同,下面一起去看看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吧!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端午节端午节习俗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关于端午节端午节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古人以端午为恶日,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给儿童特别的防护措施: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同时,还要用五彩丝线结成索,叫做“长命缕”,挂在儿童颈项、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处。成年人则可佩戴香包等饰物。

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

“避五毒”最古老的习俗是采药,同时,人们在端午这天还要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此外,还要饮蒲酒、雄黄、朱砂酒,并在室内喷洒药酒。

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古人认为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民间传统,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

端午有诸多禁忌,从宋代开始就有接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的习俗,俗称“躲五”。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