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的教学设计参考(优质18篇)

时间:2023-12-10 09:23:17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包括授课内容的选择、教材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春》教学设计教案参考

1运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并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朗读有关“春”的美文片断、诗,也可展示自己找到的图片或是自己画的画,还可以唱有关“春”的歌曲,跳表现“春”的美好的舞蹈。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抒情性课文;能够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准备,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导入中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通过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文中的作用。

(5)通过写法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的这幅画,你们能告诉我,画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春天)对,是春天。我很喜爱春天,把这幅画推荐给你们欣赏。同学们,现在谁想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各显其能,教师给学生的表现以恰当的表扬)。今天,我们来学习《春》这篇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果用他的笔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分组朗读:(每四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要求一定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其他组员可帮助他指出其中不足的地方。

2朗读展示:让学生自愿举手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指导并恰当鼓励。

3教师范读学生没有读到的段落。

(三)简析课文,明确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形式: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草,花,风,雨,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注: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予以肯定和鼓励,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语气要委婉。

(四)探讨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要点:因为作者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鼻子闻(嗅觉),用触觉感受,用心感受,大胆而合理地想象。)

2教师读自己所写的文章片断——《校园里的春天》。

(五)、布置作业

2、积累: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或句子。

(2)把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做成知识小卡片。

六、结束此课

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如有同学愿上讲台伴舞更好。

练习五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描红。

2、练习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练习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5、熟读成语。

6、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7、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3课时。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描红。

2、练习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练习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要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要注意大小一致,行款整齐。

4、师生评议学生作品。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读一读,注意比较加点字的声调。

(2)分别指名读,并说一说加点字的声调有什么特点?

(3)说说第一横行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第二横行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比较上下两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齐读。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说说这是什么形式的句子。

(2)指名读,齐读。

(3)再读对子,思考含义。

(4)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5)连读全文,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指名说说你看到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6)再齐读全文。

3、学生自由互相出对子,并应对。

4、教师出对,学生应对。

(四)教学第四项。

1、审题。

2、指导。

(1)学生尝试给第一句加标点。

(2)交流答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加标点。

(3)师小结:顿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并列”的意思是词与词之间可以前后交换位置。

(4)让生再举出一些并列词语的例子。

3、练习。

(1)完成第二题。

(2)交流答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语。

2、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6组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6组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6组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读。

(2)启发学生想象这些成语的表现的景象。

(3)同桌练习背诵。

(4)小组赛背。

(5)集体齐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复习课文《学与问》,说说为什么要问?怎样问?

2、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3、自由读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4、交流诗句意思。

5、再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开展家庭所在社区的环保调查,并就大气情况、污水排放情况,污染治理等情况作一些记录。

(二)开展交流。

1、小组讨论:本社区的环保情况(大气、水源、噪声……)。

2、集体交流。

3、对于家乡的确良环保工作你们有什么建议吗?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三、教学第八题:学写毛笔字(略)。

练习五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具有独有的文学特质。运用“体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体验”是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直接感受,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活动。体验《望岳》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彰显,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乐配诗,营造出了美的氛围。

音乐和诗歌是血肉相连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步骤中,通过乐配诗的录音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那豪放慷慨的音乐,营造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古诗作好情感的铺垫。实践证明,采用“以乐配诗”的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吟诗的积极性,对理解古诗的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读悟诗,再现美的情境。

“读”是诗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了诗文美的情境。在《望岳》的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感知、美读参悟、品读评价、研读理解,通过这些读的策略的运用,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这些自主性学习的安排相对于老师的情节性讲问要有趣的多,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

(三)以想会诗,领悟美的感情。

诗情画意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诗歌教学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发挥特长,运用形象思维积极想象,把所学的诗歌化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从而更具体形象地理解诗的意境。教学《望岳》中,我就常常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达诗意,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可先让学生闭目,随着老师描绘,想像这幅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四)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对话中深入体验文本。

教学主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促成学生体验的深入,受到语言美的陶冶,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美的理解力和意境美鉴赏能力。

总之,“体验”在诗歌《望岳》教学中的实践策略还是较成功的,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推动新课程的实践,使文本的精华得到内化,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社戏》教学设计参考

【一读文章】认真读文章,推荐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字形、字音)。

【二读文章】a速读文章,用一句话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b文章讲了那几件事?

【四读文章】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二、相关资料。

a、什么是社戏?

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是什么戏文来”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3、鲁迅作品集相关知识: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数学教学设计参考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研提倡严谨、科学、务实,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 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 数的开方的重点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 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 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 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 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 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平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1、加强教学技能, 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2、主动理性学习洋思教学经验,打造高效课堂。

3、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 课后辅导实行动态分层,及时辅导。

《赛马》教学设计参考

二胡独奏曲《赛马》是小学音乐第五册中的一首聆听曲目。音乐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三段体。乐曲描写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它以二胡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骏马在草原上狂奔的情景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乐曲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音乐热烈奔放,刻画了赛马场上马儿飞奔的沸腾场景,第二段音乐抒发了人们在节日赛马的欢乐情绪,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部分再现,使赛马场面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律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体验乐曲,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内容;以打击乐器的伴奏来增强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感悟,以及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首先是了解草原文化,初听乐曲,感受基本情绪,并认识演奏的乐器二胡。然后分段细听,第一段着重从律动出发,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了解乐曲基调,加上简单声势;第二段在律动之外,又加上打击乐器的伴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与所听到的音乐进行交流;打击乐器的节奏进行变化后延入到第三乐段,实现比赛快到终点时的气氛与前几段的比较,并加入人声的节奏,重现赛场的白热化。最后,总体感受乐曲,把律动与声势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听,并尝试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从细处入手,努力与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靠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栈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胡同文化与北京胡同的关系,并能对胡同文化谈出自己的看法,《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

2、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教学重点:

概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胡同文化与北京胡同的关系。

1、1课时完成。

2、突出学生的读书、思考与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3、重点在课文后半部分,并向课外延伸。

课前准备:

印发《北京的胡同》、冯骥才《文化眼光》。

学生预习:1、熟悉课文。2、阅读印发的材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班同学的研究课题中有一个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课前印发的材料中冯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谈到)其实“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衣食住行无不具有文化内涵。我们单来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性格、行为,我们称之为一种文化。

我们来一起学习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胡同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对老北京市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先来看几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图片)。

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1--5段,勾画出关键词语。

交流。(两生发言)。

(重点词语: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静、和四合院一体)。

三、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胡同到底对北京市民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也就是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还是再来看看汪老先生怎么写的吧!

自由朗读6--12段,勾画重点语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4》。

学生读自己勾画的语句。(两生读,其他补充)。

提示:我们找的语句大多在文段什么位置?(段首)。

因此我们把握文章内容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语句,又特别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闭、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二)、给你印象最深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读品味两处语句。(根据具体情况,融在其中或单独提出来品味。)。

1、8段:“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现了极其满足的心态。

指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齐读。

这个地方如果改成:“……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读一读,体会一下。

2、12段:“‘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指名读,齐读。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我的意见是有调侃,更有无奈。)。

四、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认识。

(一)、胡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呈现怎样的景象?随着北京现代化推进,胡同逐渐衰败、没落,为高楼大厦所代替。请看几幅图片。

胡同文化将何去何从呢?

对胡同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如何呢?

齐读后3段,找相关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二)、课堂小结:课文思路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感情、态度。

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内容。

(三)、对胡同文化,你怎么看?

学生交流,发表各自意见,教师适当引导。

请课外练笔的时候,写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糖教学设计参考

好吃的水果》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以生活中常吃的水果为题材进行创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联想,表现出不同特点的水果和人物在吃水果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大胆的表现自己个性化的真实感受,体验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在我国,水果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是艺术家乐于表现的题材。有助于学生在作画、品画中感受绘画的传达观念、渗透情感的过程。

秋天参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到秋天的美。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中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会用“渐渐”说一句话。

教学难点:

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教学过程:

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课秋天,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

板书:秋天

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2、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老师范读课文

想: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秋天的什么?

板书:天 树叶 菊花 果子 庄稼

(一)、学习第一节。指名读。

问: 这节有几句话?你知道?什么?

(二) 学习第二节,指名读

1、 问: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你感觉怎样?

2、 板书:高 蓝

3、 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节,各自轻声读

1、 秋天的树叶怎么样?有什么变化?

板书:红 黄 落

“慢慢”“渐渐”各是什么意思?

2、 谁会用“渐渐”说一句完整的话?

归纳:第一句话得很具体“慢慢”“渐渐”

发红“变黄”秋风一吹,就、、、、、“用词到三正确准确、写出树叶的变化。

3、 读比喻句:

(1)问:把飘落的叶子在做什么?

(把落叶飘下来的样子比做蝴蝶飞舞)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把什么比做什么叶做比喻句。

(2)这样写写出了落叶的什么?

(3)落叶这样美我们应该怎样读?

(4)指导读句子 老师,指名读

它们/像一中时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学习第4节,提名读

1、 菊花有什么变化?

板书: 黄 白 紫

2、 风一吹怎么样?

3、 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5节,指名读。

1、 这节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苹果 柿子

2、各写了苹果,柿子的什么?(颜色 形状)

3、你是从哪些词里看出来的?

4、“笑”是写人的表情的,作者写苹果“笑红了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拟人)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6、计“柿子”的句式?

问:这是什么句式?

把什么比做什么?

“一个个”说明什么?指满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 范读 指名读

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

(六) 学习第6节,指名读。

1、 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 从什么地方看出庄稼熟了?

板书: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3、 理解:一片金黄

过渡:秋天,天高气爽,树顺有红,有黄,菊花五颜六色。果子,庄稼都丰收了,所以说秋天是什么季节,什么画卷,我们一起读第7小节。

(七) 齐读第7小节。

1、问:为什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为什么说秋天是美丽的画卷?

2、 指导学生观察插科。

小结:本课以天空,树叶、菊花、水果、庄稼在秋天的特点,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美景,使我们了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画卷。

(八)、指导朗读全文

1、 老师范读

2、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课文的样子,练习读出自然段停顿。

综合板书:

2秋天

天 高 蓝

树叶 红 黄 落 丰收

菊花 黄白 紫 美丽

果子 苹果 柿子

庄稼 稻子 玉米 豆子 金黄

作业练习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苹果 ( )的'叶子

( )的柿子 ( )的天空

( )的画卷 ( )的季节

2、按课文内容填空

秋天来了,天那么( ),那么( )。树上的叶子有的慢慢( )了,有的渐渐( )了。菊花开了,( )的、( )的、( )的,散发出阵阵( ),果园里,( )的苹果笑红了脸,( )的柿子像( )小灯笼挂满枝头,田野里( )熟了,( )、( )、( )一片金黄。

2、 用渐渐写一句话。

如;小树渐渐长高了。

栈教学设计参考

1、会认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a、走”2个偏旁;理解“终于、渐渐”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瓶子里的水的。

教学重点。

1、会认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a、走”2个偏旁;理解“终于、渐渐”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法。

演示法、儿歌法、辨析法、画一画、游戏法、

学法。

拍手记忆法、编儿歌、问答法。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2、板书课题。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3、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通过听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4、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5、想一想:

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练习说话)。

第二课时。

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全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3、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

4、师范写,生模范写。

1、动手做一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2、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

识字四教学设计参考

《识字2》教学反思:本课韵文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组织成一组组词串,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同时课文配以插图,图文对照,让学生不仅识字,还理解词语,认识事物。由于学生还刚刚接触汉字,所以本课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边看图边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认识词语和理解词语的教学中,插入说话训练,让学生用词语来说话,还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读词语、说词语,从而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快乐。由于学生刚接触汉字,因此教学生学习写字非常重要,要手、脑、口并用,先学习基本笔画,再学会笔顺,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充分利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记住,如教学“鸟”字时,对学生说上面的撇是鸟头上的羽毛,里边的点是鸟眼睛,千万要点上,下边的鸟身体要宽一点。学生听了,兴趣很高,很容易就记住这个字了。再如“太”字,从学生熟悉的大字入手,大字下面加一点就是太,学生也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为写好汉字做好准备,最后在习字册上仿影,让学生边写边记。

刚开始教学汉字,虽说就那么几个简简单单的字,但教起一年级的孩子却不是那么容易,今后的写字教学还应花更多时间训练。

识字四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田字格上的1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儿歌。能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儿歌。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字盘、生字卡。

主要板书:识字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字盘,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1.出示字盘,与卡片辛辛,将两者分别组合、演示。

2.同学们,辛辛和纟、讠等分别组合构成了汉字。这就是一种造字办法,这些字叫形声字。上面4个字中的辛辛是声旁,纟、讠是形旁,代表不同的意思。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用生字卡片指导读准字音。

2.读4个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

(1).出示实物理解辫子、花瓣。

(2)举例理解分辨、辩论。

三.游戏巩固。

用字盘辨字,并组词。

四.学习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指名读。

2.指导朗读。

(1).分别读出疑问和肯定的语气。

(2).注意停顿和重音。

3.教师示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齐读。

4.理解:是谁圆圆脸蛋拖小辫?

五.学写生字。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四个形声字。

2.指导书写:三部分靠紧,注意辛的变形。

3.学生练习。

六.课堂练习。

1.选字填空。

辩辫辨瓣。

(1).你能分()出牛郎星和织女星吗?

(2).这朵菊花的花()又细又长。

(3).许林和李青为了一道题()论起来。

(4).陈凡走路是小()儿一甩一甩的'。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转动字盘读生字,组词。

2.将字填入空格。

哪是红梅花,请你来分()。

这是红梅花,它有五个()。

哪是韵母a,请你来分()。

这是韵母a,圆圆脸蛋拖小()。

二.读背儿歌。

1.齐读后,指名用一问一答试读。

2.男女生分读。

3.背儿歌。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范字,引导学生观察。

2.指导蛋的写法。

3.学生自学另外几个字。

4.描红、仿影。

四.练习。

1.用哪是?这是。的句式进行对话练习。

2.选字填空。

哪那圆园袋蛋。

(1).小弟弟红通通的脸()真像大苹果。

(2).林林的口()里装满了小石子。

(3).昨天,妈妈带我到公()里玩了半天。

(4).()()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5).小军送给我的()本书真有意思。

(6).()件衣服好看?

糖教学设计参考

1.了解水果不同的颜色、外形特点以及被赋予的传统吉祥寓意。

2.通过表演、探究等活动,启发学生观察和表现水果的颜色、形状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吃水果时的夸张动作与表情。

3.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情趣,体验创作的乐趣。

no3。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1、会认“江、南”等9个字,认识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3、结合插图,通过吟诵,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以及人们采莲的欢乐场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背诵诗歌。学习吟诵,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ppt课件,生字卡,小鱼道具。

第一板块:

理解题目,认识汉字;看图说话,了解诗文。

“江”字的构成,学偏旁“三点水”,说一说“三点水”的汉字,写“水”的甲骨文,理解“象形字”。

“南”的读音,与“蓝”天的“蓝”字区别,学习方位词“东、西、南、北”,理解生活中的方位以及地图上的方位。

看地图,风景图理解“江南”。

看课文插图,说一说图意。

听古诗读诵,了解内容。

第二板块:

认读汉字,理解字义;读诵诗文,读准读熟。

出示带拼音的汉字: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读准音。去掉注音,再次朗读。

学习“鱼”(复习“象形字”),学习“采”(理解“会意字”)。

学习“莲”(学习“草字头”;莲花、莲叶、莲蓬、莲子的图片)。

看图理解“何田田”

练习读诵诗文(强调“an”韵拖长;采用多种方法读熟练)。

第三板块:

欣赏音画,涂色听吟;角色表演,打开诗境。

观看动画介绍“汉乐府”(乐府诗是“唱”出来的)。

欣赏音画视频(水墨版《江南采莲图》:荷塘风景优美,采莲的男童天真可爱,小鱼活泼灵动;吟诵声音优美)。

给采莲图涂色(同步反复播放《江南》的吟诵)。

分角色表演(全体参与,整个教室就是荷塘。主唱在中间,和唱站四方。大部分学生表演莲叶莲花,随风摇曳。选几位同学表演小鱼,自由穿梭。这样吟诵起来就穿越回汉朝热闹的采莲场景里了。)。

课后作业:

背诵或吟诵《江南》给家人听。

和家长一起学习白居易的《小池》。

和小伙伴一起用吟诵的方式排演《江南》(选做)。

教后反思。

进入古诗去学习,而不是“在诗外”学习。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进入古诗的学习就是与作者与诗中的主人公“共情”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入情入境也“入心”。学生当然喜欢,不仅喜欢读诵,更喜欢全身心投入的表演。用整个身心去学习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方式。

如何进入古诗,以下两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课堂上播放视频。气韵生动的水墨动画,优美动听的古诗吟诵把大家带到了汉朝劳动人民采莲的欢快场景里。

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思维也非常活跃。每个孩子或是活泼、调皮的小鱼,或是风中摇曳的荷叶、荷花、莲蓬,或是快乐的采莲人。整个教室就是一片荷塘。这样的情境,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最受欢迎的角色是小鱼。课后,孩子们自发制作小鱼道具,轻声吟诵“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乐此不疲。

遗憾的是这节课的内容安排过多,读诵练习不够充分。如果把“象形字”“会意字”的知识,把汉字字形的教学安排到第二课时。这一节的教学重难点会得到更好的突破与落实。另外,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还应该有更精心的设计与准备。

1.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声断气连的歌唱。

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带来的图片,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给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的丰满音响,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二、教唱歌曲。

1.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2.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带唱。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学生随音乐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掌握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进一步学习四四拍的节奏韵律,并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4.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歌曲是什么情绪(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的练习、分析和对全音符的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对父母的亲情和对家庭的亲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小结: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植物之美。

难点:

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教法:

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

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倒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夹竹桃,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

五、精读课文能,领悟夹竹桃的“妙处”。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夹竹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夹竹桃是怎样的?

3.读了课文,你也喜欢夹竹桃吗?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夹竹桃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方法。

栈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培养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2、难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学习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段;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课文前面的彩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赵州桥:1、位置;2、形态、3、结构、4、材料、5、周围环境、6、给人的感觉和联想、7、有关赵州桥的故事。

请几位同学说话。

二、看课文是怎么说明的:

读课文说明赵州桥的文字:

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这座桥有什么了解。

1、建筑位置、2、建筑时间、3、使用时间、4、长度宽度、建筑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赵州桥是惊人的杰作?

1)历史悠久;

2)非常雄伟;

3)制造奇特;

提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

第一个特点说明大拱的长度以及形状;第二个特点说明拱上加拱的创造性的设计;第三个特点说明大拱的拱圈的作用;第四个特点说明全桥的结构匀称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四个特点按从主到次的顺序安排,不能互换。

总结赵州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读课文说明卢沟桥的文字。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关卢沟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试比较两座桥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赵州桥以及卢沟桥的说明文字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讨论第三段以及第九段的内容以及作用。

第三段总领着两座石拱桥的说明文字;总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状况。

第九段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那么1~2段说明了什么?最后一段呢?

通读全文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什么认识?

自由发言。

二、研究说明的语言的特点。

处理课后联系第二题。

再读课文找出语言准确的另外的例子再加体会。

三、对你所了解的世界名桥加以介绍。

四、介绍你的家乡的一座桥。

教学设计参考

在教授新课前,我们都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大家知道教学设计怎么做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起看看吧!

本节课内容属中学阶段语文学科,它是语文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写作指导课,需1课时完成。这节课教学在七年级的诗歌写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但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度很大,这又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作能力有极大帮助。通过学习,学生将在诗歌鉴赏与写作的双向能力上有所提高,这是他们步入文学殿堂必走的一步台阶。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1、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恰当地运用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3、体现诗歌形式上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年级时对诗歌的学习,使学生的诗歌鉴赏及写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能够感知、体现诗歌的主要特点,甚至是某方面的特点。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以及统一的创作,可以认识到学生比较善于模仿,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的练笔中,学生喜欢在诗节里以排比的修辞方法,展现生活中的细节,加之首句、尾句形成的反复,来抒发对母爱的感激、颂扬之情;在学过《致空气》的练笔中,他们则以太阳之温暖、永恒来象征母爱之温馨、恒久,或以春雨的及时润泽来象征奉献之无处不在,以此抒发赞美之情。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flash动画与powerpoin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选择了微机室的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自主性、实效性。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播放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的flash动画;课件展示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导入新课。体味诗歌的情感、写法;网络查找抒发同一情感的现代诗;鉴赏比较诗歌形式上的'不同之处。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写作欲望,揭示本节课题。

flash动画与powerpoint相结合,加之网络资源。

二、查找信息、明确目的课件展示诗歌的主要特点;进而明确教学目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汇报交流查找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powerpoint结合网络资源。

三、借鉴实例,指导要点课件展示三首诗歌;指导研读主要手法;进而提出指导要点。品读诗歌;探究手法;明确要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感悟情感,领会技巧,体味韵律。

powerpoint课件

四、模拟练笔,激发创作课件展示梯度不同的仿写内容;鼓励学生从切身感受出发进行仿写;播放优美乐曲,营造写作氛围。合作交流;发表意见;共同完成;独立创作。使学生由点到面、进而到体地领悟诗歌特点。

powerpoint课件

五、习作欣赏,展现个性明确习作提交方式;肯定习作闪光之处。发送电子邮件上交习作;品读自己的习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审美情趣。

网络资源。

六、课外延伸,鼓励创新由图片谈思维,拓宽学生创作空间。感悟,想象。让学生的创作热情延伸至课后,再作佳篇。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流程图

开始

课件诗意导入

网络学生查找信息,明确目的

课件学生借鉴实例,教师指导要点

课件学生模拟练笔,创作诗歌

网络师生欣赏习作

课件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结束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糖教学设计参考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糖教学设计参考

喜欢水果是孩子的特性,因而感知表现水果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注意力不稳,不持久,很容易分散。由于这个因素的影响,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