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大全(13篇)

时间:2023-11-21 15:45:14 作者:雨中梧 2023年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考与启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见哲学一门有广泛学科基础的学科。高中时关于哲学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学时慢慢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了解这门学科。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介绍到世界近代哲学,其中以哲学家为单位,详细的阐述了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理性之力”,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类独立的理性的思考,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很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们的思考方法即“逻辑上推理”,那什么是“逻辑”呢?,西方哲学家认为“逻辑”指的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而当出现其中一个事物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事物,逻辑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那西方哲学家又是如何运用“逻辑”的呢?比如诶利亚学派学者认为“存在和思维是一回事,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议”或恒常论者认为“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于无,能够变成无,所以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他们的结论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论,而是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

西方哲学中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们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学家都普遍相信人类有感情和理性这两种独特东西,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强调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唯心主义”。近代哲学家就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认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种激情:欲望、快乐、忧愁”,“人是以利己主义的快乐主义为归宿,快乐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师”,这些对人性的研究对后面启蒙运动中民主和自由有着深刻的影响。

哲学使人思维,读史使人智慧。从《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

现代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当我们谈论哲学时,我们通常谈论的是哲学思想的历史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史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涉及到对西方哲学思维发展演变的全面理解,并对其内在的逻辑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我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得出了几个心得体会。

第一段:哲学思想在欧洲的影响。

经过对欧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哲学思想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深远。哲学思想的崛起,使欧洲逃离了黑暗时代,并迎来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重要的历史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欧洲本土,还渗透到了全球。这些思想在对世界历史和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谓不可估量。

第二段:哲学思想在现代学术中的地位。

在现代学术中,哲学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认可。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探讨道德、自由、权力、正义、真理和存在等重要的社会和人类问题。哲学思想的艺术和文化成就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智慧。因此,哲学思想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段:历史是哲学思想的依据。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哲学思想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理解和掌握历史常识是掌握哲学思想的必要前提。只有深入研究历史和文化,才能准确地理解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因此,历史是哲学思想的依据,深入研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本质。

第四段:哲学思想应用于生活。

哲学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范畴,它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通过哲学思想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的本质,同时,也可以理解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哲学思想还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为我们寻求归属和价值的愉悦感提供帮助。

第五段: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变革。

哲学思想也经历了历史上的发展和变革,如反思论、第二次认识论、罗素哲学等等。这些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是因为人们对社会和世界的人类本质和本质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思考和探讨。因此,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是不断前进的,越来越与时俱进。

总之,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全面研究是我们理解人类文化、社会和自己的欧洲历史和文化变革的必要途径。同时,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播下了深邃美妙的思想种子,为世界篇章的再次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向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可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可是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忙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必须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一样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书会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在读书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选择与人共同学习和讨论,以便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最近,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主题是西方哲学史。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和学习,我对西方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在读书会中,我们首先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概括。西方哲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哲学派别和思想体系。这些哲学家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本质、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道德与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形成了多样的哲学学派。从一直延续到现代的康德和黑格尔,再到近代的尼采和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史见证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参与读书会,我对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西方哲学史强调思辨与质疑。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他们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断置疑,逐渐建立出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使我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应该盲从和接受事实,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其次,西方哲学史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到尼采的《超越善与恶》,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在自由的前提下遵循道德和伦理规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西方哲学史不仅仅是一段封闭在书本中的历史,它对现实生活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康德的“人人都是目的,决不可是工具”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对现代社会的人权和平等观念有着深远影响。尼采的“超人”理念则赋予人类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启示着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能力。西方哲学史中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塑造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段五:对读书会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次读书会的学习,我不仅对西方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人与社会、自由与责任等重要哲学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读书会的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与他人共同学习和讨论的魅力,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我们相互启发、互相提出问题,共同探索和思考,使我们的学习更加丰富和全面。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参加读书会,与更多的人分享和探讨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水平。

总结:

通过参与读书会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我对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学史不仅仅是一段封闭的历史,它对于现实生活和我们的思考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深入探讨和思考,我领悟到思辨与质疑的重要性,以及个体自由与责任的关系。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读书会,我也体会到了与他人共同学习和讨论的价值,希望在未来能够继续参与类似的活动,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和探讨知识。

读书会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话题,介绍读书会的背景和目的(约200字)。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读书会,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这个读书会是由一群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自发组织的,旨在探讨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思想和学派,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在这次读书会中,我们一起阅读了经典的哲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个读书会,我对西方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第二段:分析哲学史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约250字)。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意识到哲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再到尼采的超人理论,每个学派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史中的思想家们不仅提出了关键的问题,还提供了各种可能的答案,这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读书会中,我们经常进行讨论,探讨哲学观点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想家们的观点,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通过斯多葛派的“接受命运”的理念,我们学会了接受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挫折,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三段:探讨哲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约250字)。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之外,西方哲学史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众多的哲学观点和学派给予了现代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和平等的观点,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则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此外,许多哲学概念也被引入到了人文科学领域,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尼采的意志力概念,对于心理学和个体行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哲学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人类认知。

第四段:分析哲学史对于塑造个人价值观的影响(约250字)。

读书会中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史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哲学思想家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道德和伦理观点,这为我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康德的功利主义和尼采的超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追求个人幸福和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更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读书会的讨论还加深了我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我们讨论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等问题。这些讨论使我意识到道德问题是多么复杂和主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和伦理问题是不容争议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深入思考和对话来探讨。

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哲学史的重要性(约250字)。

通过参与读书会,我对西方哲学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哲学史对个人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个人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哲学思考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探寻人生意义。哲学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知识,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我相信,了解和学习哲学史是每个人都应该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代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古希腊,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浸和发展,形成了当今的多元哲学体系。在现代,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屡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对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哲学历程从来都是在与时俱进的前进。

第二段:哲学的诞生。

哲学来源于理性,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思考自然与生命的本质和存在,寻求真正的理解。在古希腊,哲学家们通过思考和讨论出了现象及本质的区别,这一概念逐渐形成,成为哲学探究的核心思想。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素、康德,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一直是关注人类本质,彰显理性,对于后人仍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第三段:哲学的发展。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从一个个的哲学学派逐渐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哲学体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缘故,哲学面貌变得相对斯蒂格马和蒙塔納孔非常的保守守旧。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哲学又发生了重大事件,治愈了哲学的沉睡。启蒙运动中证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等一系列思想的陆续出现使得哲学地位显然提高。哲学思想由此成为西方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深受世人的关注。

第四段:哲学与现实。

自从哲学诞生之初,哲学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哲学也早已不是只为了哲学本身而存在的思想学派,而是经常涉及人类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个体经验。在当今,哲学逐渐与现实问题融为一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来观更是影响了不同类型人群的普遍人生选择和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现代,哲学因为其内涵与发展的不断变革,不断更新着社会的核心思想。

第五段:结论。

现代西方哲学史是人类思考发展的历程,哲学思想对人类走向先进和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对时代的反映是直接而深刻的,因此,如何在领域内发挥哲学与现实的深刻联系非常重要。个体的理性思维发掘,必定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多元性,我们应该对哲学的篇章进行高度重视,注重对哲学思想的挖掘和理解。哲学思想因为其时代性和深度,也将永远不会过时。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许多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毕竟是错误,不因是谁而改变,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考,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心,但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可以在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即无论经历几次相互反驳,都不过是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

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变化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论,这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有趣的讨论:

“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

诸如此类的批驳不胜枚举。罗素还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在和宇宙对比之下,过分地强调了人。自怀疑主义者们起,就一直在研究人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获取新知识,而他们的先驱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乃至于苏格拉底那过分地强调伦理的论述、柏拉图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创造的纯粹思维世界、亚里士多德将“目的”作为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错误。尽管他们有着绝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那么他们的天才便成了这些错误观点为害无穷的帮凶了。哲学若不能指导人前进,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能够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资料总是异常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礼貌开始,一向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所以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十分深刻的话。我们此刻很多人对于此刻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能够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吸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罗素的哲学史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后感。观点十分可观,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厌恶,例如对斯宾诺莎的推崇和对尼采(尼采的章节十分精彩诙谐,强力推荐)的蔑视。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受了对他人思想观点的一种客观评判的阅读方法。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最近看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的哲学科普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带着对生命的另一份憧憬,无所事事的树叶在秋雨的声声督促中从泛黄的枝干上懒洋洋的飘下,任意涂抹着斑驳陆离的路面。一阵风过,从一个位置挪到另一个位置。

独自漫步在学校附近的小街,来到那个早已声名在外的旧书店。一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跃入了我的眼帘,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书名——让我想起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而让我毫不犹豫的掏出刚从老婆那里“申请的经费”买下它,是因为作者自序中说的一句话:“哲学的课程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我在讲课时总是努力融入自己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激情,按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遵循规范的教条圭臬来讲课。”

本书是根据武汉大学赵林教授《西方哲学史》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的(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书思路清晰,文笔简洁,深入浅出的展示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欧洲大陆理性派直至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内涵和演进历程,清晰的勾勒出各种哲学观点之间传承嬗变的逻辑图景。近一个月的阅读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哲学不应是躺在已逝哲学家的思想青冢中剔精究微、引经据典、沾沾自喜,而应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面对宇宙万象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类命运深切体察——一种性灵通达的人生智慧!我们从事教育,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的科学眼光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如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课时所说:“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知识,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的进行思维。”

它让我明白怀疑精神不应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也不是盲目武断的信口开河,而应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豁然开朗——一种“有教养的怀疑精神”。我们要鼓励青年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因为这是一切杰出人物普遍具有的优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否定柏拉图,康德批判休谟,马克思抛弃黑格尔,莫不如此。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怀疑和批判必须建立在对怀疑对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必须真正懂得了所怀疑的对象,才有资格去怀疑。如果不知道所要批判的观点背后的深刻内涵,一上来就说“不”,恰恰说明自己的无知、肤浅和缺乏教养。所以,对待任何知识不要随意的崇拜或是批判,而要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辩证的去审视、研究和思考,“走进她的内心再出来”。

它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必须把他的观点放在整个历史的思想长河中考量和探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代表着西方哲学发展史重要阶段。许多人认为学习马克思哲学可以不了解西方哲学史,甚至将马克思哲学剥离出来,与西方哲学相对立。这些做法不仅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提升和推崇,相反是一种玷污和贬损。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传统的沃土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得以枝繁叶茂的根本原因。如果将其孤立出来,那它就只剩一堆枯燥乏味的哲学教条了。所以要想真正弄清楚马克思哲学,就必须好好学习研究西方哲学史。

莱布尼茨说:“每一颗露珠都以自己的方式折射出一个世界。”书与读书的人不也是如此吗?已是初冬,书读完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在对这些思想圣贤的顶礼膜拜中,我感受着他们的内心澎湃,体验着他们的深邃哲思。

我突然问我自己获得了什么呢。

我回答,乐观,自信。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存在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罗素说,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审慎。

他为了将来的快乐,哪怕这种将来的快乐是相当遥远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我们说一个人,从自然人接受教育逐渐转变为社会人,其实也可以算是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过程。家长常常对年幼的孩子不爱学习而抱怨,可能会警告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但事实却让人悲伤,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得滚瓜烂熟,实际行动却毫无改观。于是老师逼,家长逼,大家都患上了强迫症,哪怕孩子作业全做完、复习全复习好,只要他不在学习,大人就感到不爽。

而且大多数时候,孩子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或者我们常说的“读书是为了自己”,在观念上,本能地认为这是一种外界强加给他的痛苦,只是迫于无奈才去完成,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审慎”。于是,有的教育观念就认为,孩童时代就是应该玩耍,小学阶段就是不应该有回家作业。

那么这算不算是对“野蛮”的一种放纵呢?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两个极端中受夹板气。口头上喊“减负”,操作上是“加压”,学习负担重了孩子受不了,没有回家作业了家长又不放心。从来没见教育部因为研究生考试压力大而要求大学生减负,因为他们已经足够“审慎”了。我觉得,正是因为小学生自身没有将人的一生视为整体的认识,而仅仅关注到当下的快乐,与社会、学校、家庭因为对学生未来的关注而对当下施加巨大压力,所以教育上才会有那么多冲突。

文档为doc格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啊,理智固然好,但作为血肉之躯的人,理智只能是“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罢了,正如对近代数学理论有巨大贡献的毕达哥拉斯,这个集理智与个人情怀于一体的天才一样。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和算学的奠基人,可他身上又总能找到神秘主义的影子。例如他的教派里有这样看起来不近人情的规矩:不能吃豆子,不能碰白面包,不要在大路上行走,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等等。理性的东西和神秘的东西统统体现在毕达哥拉斯教派的身上,让我再一次认识理性和感性这对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摈弃彼此的。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我因此也想到,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