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时间:2023-11-29 00:50:22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安排和安排的一种书面规划。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教学设计方面提供一些新思路。

人教版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个别生读题)。

3、这“弦”字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次。

4、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请你吧!

(评:声音很响亮,读得较通顺,读得字正腔圆)2。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光读通读顺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给文章加了停顿,自己试着练练吧。

(个别读,评:你很用心在体会停顿;你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读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几句的停顿特别难度,听老师来读一遍。

谁来读读?“兮”这个语气词后面可延长并停顿一下,你再来读一遍。很好有进步,这样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多生)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5、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三、解题,明方法。

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懂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黑板贴出示)。

1、“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过渡: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呆会我们来交流:

你读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生谈)。

2、哦,你读懂了这句话,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谁再来读读这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男女生、齐读)。

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

5、好,现在我请你们来推荐一位朗读高手与老师合作读。我来当伯牙,你来当子期。------现在,我们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出示)。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板: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出示)。

3、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6、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生交流写作并小结: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部编版六年级上《桥》教学设计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当……)。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七、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板题示标。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四、当堂训练题。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五、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相关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6.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7.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8.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9.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0.(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二)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六.板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去世。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案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六年级伯牙绝弦课件

以前一提生成,我就有点后怕。因为缺乏教学机智的我总怕因为生成惹出新的麻烦,自己招架不了。可是对于今天日臻走向成熟的我而言,它不再是洪水野兽,而是可以被我驯良的。我至今记得教学《伯牙绝弦》的情景。

哀婉的音乐一响起,浓浓的悲伤便悄然笼罩到了教室里。看到学生们从先前的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到静静地沉浸在哀婉的乐曲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学生的情感竟然掀起了如此狂澜,这全归功于音乐的魔力!

我缓步走到讲台正中,用略微有些低沉的语调问学生知道为什么音乐变得如此忧伤了吗?因为子期死了。

你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在这凄婉的音乐声中,我们师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伯牙身边。在动情地朗读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伯牙与子期的深情厚谊,体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含义。

如果说那堂课是精彩的,我敢肯定一定就是上述的这一幕。当我不自觉地回味着那一刻师生的动容时,我庆幸自己捕捉到了那个可贵的契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走向多媒体本是想播放《高山流水》,想让学生伴着它再次入情入境地诵读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可因为操作失误竟然放出了回读时用的哀婉音乐。当看到学生们马上被音乐创设的氛围感染时,我果断决定调整原来的教学步骤,直接插到事情的结局处。虽是无心插柳,还真创造了柳成行的无限喜悦。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阴差阳错,面对这些时,是忙于给学生致歉呢,还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转忧为喜呢?经历了这次错误生成的精彩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必为失误而慌张,而是应该即时去发现、捕捉和利用。如果我们能巧妙利用这些动态资源,就会促成我们的课堂呈现给人更多的意外惊喜,出现更多的精彩和收获。

《伯牙绝弦》六年级语文教案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感情朗读。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26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二、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理解谱写。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六年级文言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我选择理解“善哉”,感悟知音两个内容进行片段教学。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文档为doc格式。

六年级《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我选择理解"善哉",感悟知音两个内容进行片段教学。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年级文言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六年级文言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补充关于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感情朗读——感悟——个性朗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伯牙绝弦》六年级语文教案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