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模板13篇)

时间:2023-11-28 12:45:02 作者:笔砚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管理和评估的依据之一。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主题与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建设中又再次提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切归根求源都基于一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朗读是学生展示自己独特体验的舞台,在这一舞台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因此,在小学中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教学方式。

情景说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组教材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选编课文,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情感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年级学生通过近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精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范文,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等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我把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确定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读,通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围绕这一主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l)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读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读促感,以感促读,达到与小作者情感的共鸣;(3)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读的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4)多种形式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说,让读贯穿本节课的始终,体现读中感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思想。不仅学生不感到乏味,乐“读”不疲,而且,课文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理解了。

教学过程。

片断一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情感。

师:上课前,张老师想跟同学们谈谈心,你们觉得现在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我最幸福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还跟我们买好吃的。

生:我感到最幸福的是有舒适的学习环境。

师:当你们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你们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被战争夺取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师:让我们走近课文,走近小作者的内心世界,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起学生情感。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片断二巧设情境,品读感悟。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孩子的爸爸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有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孩子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孩子的父亲是个热爱和平、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师:爸爸这么的优秀,这么的出色,联合国加利先生给了他怎样的评价呢?

(生读句子)。

师:谁能模仿联合国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

(指名读,评价;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师:孩子的父亲是优秀的、崇高的,我也被他感动了,同学们呢?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边读边体会。

师:想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感动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两人一小组,也可以四人一小组。

生:当我读到“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心里很难受,爸爸为了维护和平离家而去,他的承诺永远不会实现了,“我”永远失去了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啊!

师:是啊!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这样因为战争而破碎了,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评议;男同学扮演爸爸来读这句话,女同学读旁白。)。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蓝盔?”

师:“蓝盔”是维和部队士兵统一穿着的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面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

生:爸爸我们等你!早点回来!

生:“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课件出示这一句)。

生:课文中的小朋友写得如此清晰,可见这一幕将会永生难忘。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女生齐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感悟“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时,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体会体会。并模仿加利先生赞扬一下父亲。这样,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为后文的重、难点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片断三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一同去感受这难忘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听老师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也可以趴在桌上静静地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眼前的画面或自己的感受。

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

生:我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是哭声。

生: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

师: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课件出示句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和平!和平!”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师:课文中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呢?再读课文。

生:“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指名读,评议;再读。)。

(全班齐读,教师引读。)。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当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图片、文字,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反思:《课标》中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总得读”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进。

收获与启示:

上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下课后,孩子们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篇课文写得太感人了!”“张老师,我还想读!”……课堂上,孩子们触动心灵的感悟,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说:“小作者永远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孩子多可怜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有的说:“我想象到当时机场非常安静,只有一片哭泣的声音!”甚至还有的说:“张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呀!”……给我感触更深的是在老师没有做任何指导下,孩子们充满激qing、绘声绘色地朗读,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当然,这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读才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只有让学生自己读,通过读去体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特别感人的书信体裁。在备课的时候,我就设想将小作者这种失父之痛,渴望和平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首先我反复读了多遍,自己就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要用我的“心”去敲响孩子们的心灵,用我的“情”去激活孩子们的情感。因此,在设计时,我就想通过朗读去打开孩子们情感的天窗。在全文的设计上,贯穿了一个读字。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同时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人理解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完成了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从课堂上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种读甚至要胜过我们枯燥的一千句、一万句的讲解。所以,这节课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

有待改进的问题:

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专家点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张继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1、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相机点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以朗读训练为主导,穿插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朗读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3、以情境教学为主线,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两课时。

1、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生字词卡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采用小老师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教师相机点拨。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练习:抄写课文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2、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知目标:1、了解局部战争的情况。

2、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主要是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内心深情的呼唤。请听(课件出示:配乐呼唤录音)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落。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了解雷利发出呼声的原因吗?(板书:失父之痛、世界不太平呼唤和平)。

2、师:那么这是个怎样的父亲呢?请看大屏幕:

三、合作学习,体会失父之痛。

1、课件出示:(千人迎英雄的场面,并出示录音、字幕:他,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经济学硕士;他,是一个深爱妻儿的好丈夫、好爸爸;他,是一位卓越的维和部队观察员。)。

2、默读课文,找出体会到作者失去父亲万分悲痛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

3、学生进入学习网站,合作学习。(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法指导,进行讨论交流,再探讨朗读进行汇报。)。

4、汇报交流:

(1)片段一:(读文--互动质疑--查阅相关资料--谈感受)。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3)片段三:读文谈感受,在失父的回忆中表达对爸爸的崇敬与自豪。

四、畅游网络,感受世界的不太平。

1、指名读第7段,自主质疑,梳理问题。

3、观看伊拉克战争视频、“9、11”事件图片。

(1)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再次呼唤,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呼声段落,齐读。

六、延伸拓展,呼唤和平。

师:面对着和平年代的不和平,你又想说什么呢?

1、我想对发动战争的国家说……。

2、我想对处于灾难的儿童说……。

七、世界和平资料展。

课件展示和平的图片资料:在《爱的奉献》音乐中,教师描述: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只要献出一份爱,和平就能永驻人间。

板书设计:

失父之痛斥世界不太平。

呼唤和平。

和平永驻人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这一题材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与前两课相比,面对残酷的战争,本课情感更为强烈,是在和平年代以书信体形式向国际社会的一次郑重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在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这封信中,既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缅怀,又充满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教学的是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缺乏对战争的了解,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更没有真切的体会,很难与文中的“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第一课时学生已完成生字新词的学习,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并完成了前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回顾信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呼唤和平,渴望和平的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和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难点是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二)读3、4自然段,体会悲痛。

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是雷利,设身处地去体会失去父亲的悲痛。在此处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借助两个问题,将父亲回归的镜头拉长、放慢,充分再现了当时情景,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也走近了“我”。这时,我再将爸爸回归的情景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让学生感受美丽的约定与残酷现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真正走到雷利的内心世界,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读出语言背后的情感。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人民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个句子的教学,我先出示一个去掉后两个“和平!”并将“!”改为“。”的句子,让学生分别读读这两个句子,让他们感悟,最后再点拨。

(三)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感受战争的残酷(5、6自然段)。

这部分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自读,并交流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懂?然后我再重点讲解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平之花”为什么加上了引号。(有特殊的含义,指的就是世界和平。)。

其次,在讲解能否去掉“罪恶”“娇嫩”这两个词时,我让学生将原句与去掉后的句子进行比较,学生较容易明白了。

在让学生感受世界不太平部分时,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再播放战争的画面,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战争中人们的苦难。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这时我让孩子们说说感受,让孩子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再来读读这呼声,并引出下一环节。

(四)升华主题(学习第7自然段)。

1.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读正文的最后一段,再问此时你还认为这只是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雷利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爸爸死于战争而发出这样的呼唤吗?这仅仅是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发出的呼声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都有了新的认识。

2.指导诵读。

(五)拓展训练与总结。

1.那些无辜的孩子,想到他们暗无天日的童年,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吧!拿起你手中的笔,为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写一段话,以此表达你的关心和祝福吧!

2.相信有了你们,有了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人,“和平之花”将不在娇嫩,“和平之神”将永驻人间!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六.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板书共由课题和6个中心字组成,突出了重点,也反映了本单元主题,充分地表达了我们心中的真情和对和平的期盼,对战争的憎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导入:老师给大家送来了一份礼物(出示鸽子图)这是什么?(鸽子),这不是一只一般的鸽子。它是一只飞跃了五湖四海到处播撒爱的种子的和平鸽。

1、你们知道什么是和平鸽吗?

2、这只和平鸽飞到了咱们中国,飞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心里和他一起共同呼吁。他们在呼唤什么呢?你们一定比我还想知道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师: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2:这个中国孩子在呼唤什么?

生3:他为什么要呼唤?……。

(师把生提的问题归纳整理在屏幕上。)。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小声读课文。

三、处理前面简单的问题。

1、师: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

生:这个中国孩子叫雷利。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这是一封信,在信的末尾写着他的名字。

师: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信的落款日期,念一念:11月8日,原来这是一封九年前写的信。

2、师:那谁知道第二个问题呢?

生:他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四、重点处理第3个问题。

师:要想答好第三个问题,咱们还要仔细读读课文,用笔勾一勾,画一画。

生:再读一遍课文。

生1:因为这个中国孩子的爸爸是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或战士,在执行维和行动中光荣牺牲了,这个中国孩子很悲痛,所以要呼唤和平。

生2:因为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人民遭受着极大的痛苦,所以他要呼唤和平。

师小结。

师:请你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在小组内再深入学习。

学习要求:1、“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3、怎样朗读描写爸爸的句子?

生:小组交流、学习。

五、汇报。

生:爸爸是一个热爱和平的英雄,爸爸还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我们从第2段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对爸爸的评价看出爸爸是个优秀的观察员,从5自然段对爸爸的描写: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看出爸爸很优秀,很有才华。从他为维护世界和平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可以看出爸爸热爱和平,是一个为和平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深情的目光看出爸爸是个慈祥可亲的人。读这些描写爸爸的句子时,一定要饱含悲痛的人心情,愤怒的心情,还有自豪的心情。

师:你来试试。

生:读3-5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评价)。

生:自由评价。

师:女生一起来试一试,相信你们会读得好!

师:这么一位优秀的、出色的爸爸在维和行动中竟然壮烈牺牲,当他的遗体归来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课件)。

师:现在你们的心情一定和雷利一样,请你们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全班齐读3-5段。

生:自由发挥想象说。

师:

我相信爸爸一定听见了孩子们的心声,他一定十分安详满意地离开人世,让我们再次回忆一下爸爸前的英容笑貌吧,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全班齐读这一部分。

生:齐读。

师:深情朗读。

生:评价。声音有时低缓,有时高亢,后面声音逐渐提高。

师:愿意向教师这样再来读一读吗?现在我们只读4自然段。

生:其它国家仍然有战争,那里的孩子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苦难中,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

师:请把你们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与同方交流交流。

生:上台汇报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出示课件)。

生:谈看后的感想,愤怒、悲痛、向往。

师:用数据说明战争死亡人数。

师:是啊,人人都向往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平多么美好啊,就像鲜花一样,但它又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破坏,让我们一起来年看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吧!齐读6、7自然段。

师:孩子们为了世界和平,人民不再遭受苦难,我们应该向这个中国孩子雷利一样放声呼唤:“救救孩子们,预备起”。

师:引读后面,为了母亲……为了妻子……为了孩子。

师:这仅仅是雷利一个人在呼唤吗?

生:不是,他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师:那么,现在你们也是中国人也是呼唤者之一,你们代表中国的孩子再来呼唤一次吧!齐读第8自然段。

师:这个呼声多么美妙,多么动听,它是世界上最和谐的音乐,是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让我们全体起立(不要看书)再来呼唤一次吧!

师:引读:敬爱的加利先生……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

师:孩子们,为了和平,我们仅仅有呼吁够吗?我们还应该怎样?

生:不够,我们应该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生:展开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你们谈得真好,个个都是和平小卫士,有了你们的行动,世界将变得充满阳光,鲜花和爱,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和平之歌吧!(放课件:美好生活画面。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并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两位小英雄--(小夜莺、雨来),他们都是十分的--(勇敢、机智)。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朗读课文。

1、师:课前,同学已经预习过课文,那本课的生字新词你能读准确、正确书写并理解吗?课文能正确地朗读吗?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的情况。

2、小黑板出示要求:

3、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4、全班交流展示:

(1)正确读词:

抽一小组:师:有哪些易错的字音要提醒?(小组提醒字音,全班跟着一起读一读。)师:还有补充吗?(再请一组提醒字音,全班跟读)。

师:现在大家能正确朗读这些词了吗?(抽两小组读,然后全班齐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你们能理解哪些?(各组简单理解词义。由学生畅谈已经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放到理解课文的过程理解。老师指导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

(3)正确书写:

师:对于本课中要写的字,你们有哪些提醒的?(抽小组的同学上台板书并提醒,然后全班同学用手书空巩固。)。

(4)师:刚才大家所提醒的这些字,希望同学们要牢记在心,正确地书写。下面,请各组的同学再来展示展示课文的朗读。

正文部分1-4自然段,哪个小组愿意读?5-7自然段,哪个小组读?

抽两个小组读课文,读完后其他评价。

5、小结评价:

师:在刚才的小组学习展示中,你认为哪些组表现得好?

学生互相评价。

师:希望小组的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继续努力!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读过了课文,那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大家了解了吗?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分段落标注。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理清脉络,师相机板书。

5、师:了解了各部分的内容,现在我们用通顺的语言连贯起来,就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已先在心里试着说一说。

抽学生完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

1、师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

2、生说说自己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

问候与感谢。

倾诉与怀念。

发出呼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2、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知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理解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策略】:

1、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设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自读自悟,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读书。

2、设计富有启以性的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注重培养朗读能力,从中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的片断,在班里形成欢乐轻松的氛围,接着转移注意力: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许多孩子却仍然饱受战争之苦:他们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有的孩子甚至被夺去了亲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解读课题,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

三、泛读课文,扫除生僻字,了解大意。

1、读文识字。

(1)浏览课文,画出带有生僻字或不懂其意义的词语,借助课后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轻声读生字,小组内互相纠正。

(3)做游戏加强对生字的认识。

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两个同学走上讲台并列站着,由老师抽读生字,这两个学生抢着揭下该生字卡片,揭得越快越多者为胜,奖红花一朵。(此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4)全班交流,分享记生字的好方法。

由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谈自己记住哪个字,采用什么方法记。教师小结。

2、扫除生词。

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再不懂则交由全班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义: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质:指人的综合素养。

灵柩:装进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丧钟;教堂为教徒死亡敲的钟。比喻死亡或灭亡的信号。本文指。

让战争停止的信号。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情感的语言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详细剖析。

请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板书:

1、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反映了他的什么愿望?

2、第四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听见了”,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小作者的爸爸是怎样的人?

预设答案要点:

1、因为“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小作者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花永驻人间。因而写了这封信。

2、这是作者的想象,四个连续的“听见了”,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宏大,激情澎湃,充满感召力,表达了小作者呼唤和平,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3、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1年前即1945年(写时是),全世界人民取得了把法西斯战争的胜。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以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永远留在人间。但是事实并不随人意,近必十年来,局部战争动荡,战争不断,人民饱受苦难。因而说“世界并不太平”。

爸爸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是一位保护和平的战士。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我回来了,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说明他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父亲.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说明爸爸是个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说明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五、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小作者,用真情实感把课文齐读一遍。

读后:师:读的时候,你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经过努力,你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来评评。

2、播放朗读录音,从中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情绪。

听了朗读录音后,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讨论一下,重点句该怎么读,如何读出作者的感情。

点拔: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感情基调,与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自豪的语气。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悲痛沉重的语气。

三个“和平”----重读,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让我们与小作者一同呐喊,一同呼吁,请大家带着我们刚所说的感情把课文齐读一遍。

六、升华主题,巧妙延伸。(发挥学生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讨论:1、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该做什么?

2、在作者心目中,明天的世界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七、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同时展示《世界呼唤和平》之后的幻灯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和平生活的珍贵,升华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情感。

本课程在乐声中结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认知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3、理解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具: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策略:

1、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设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自读自悟,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读书。

2、设计富有启以性的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注重培养朗读能力,从中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的片断,在班里形成欢乐轻松的氛围,接着转移注意力: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许多孩子却仍然饱受战争之苦:他们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有的孩子甚至被夺去了亲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解读课题,激发兴趣。

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

三、泛读课文,扫除生僻字,了解大意。

1、读文识字。

(1)浏览课文,画出带有生僻字或不懂其意义的词语,借助课后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轻声读生字,小组内互相纠正。

(3)做游戏加强对生字的认识。

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两个同学走上讲台并列站着,由老师抽读生字,这两个学生抢着揭下该生字卡片,揭得越快越多者为胜,奖红花一朵。(此游戏可反复进行几次,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4)全班交流,分享记生字的好方法。

由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谈自己记住哪个字,采用什么方法记。教师小结。

2、扫除生词。

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再不懂则交由全班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义:卓越;杰出的,有才能的。

京质:指人的综合素养。

灵柩:装进了死者的棺材。

呼吁:呼求援助、支持、同情等。

丧钟;教堂为教徒死亡敲的钟。比喻死亡或灭亡的信号。本文指。

让战争停止的信号。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情感的语言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4、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详细剖析。

请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板书:

1、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反映了他的什么愿望?

2、第四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听见了”,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小作者的爸爸是怎样的人?

预设答案要点:

1、因为“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小作者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花永驻人间。因而写了这封信。

2、这是作者的想象,四个连续的“听见了”,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宏大,激qing澎湃,充满感召力,表达了小作者呼唤和平,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3、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51年前即1945年(写时是1996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把法西斯战争的胜。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以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永远留在人间。但是事实并不随人意,近必十年来,局部战争动荡,战争不断,人民饱受苦难。因而说“世界并不太平”。

爸爸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是一位保护和平的战士。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我回来了,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说明他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父亲.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说明爸爸是个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说明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五、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小作者,用真情实感把课文齐读一遍。

读后:师:读的时候,你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经过努力,你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来评评。

2、播放朗读录音,从中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情绪。

听了朗读录音后,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讨论一下,重点句该怎么读,如何读出作者的感情。

点拔: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感情基调,与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自豪的语气。

“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悲痛沉重的语气。

三个“和平”----重读,表达强烈的感情。

师:让我们与小作者一同呐喊,一同呼吁,请大家带着我们刚所说的感情把课文齐读一遍。

六、升华主题,巧妙延伸。(发挥学生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和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讨论:1、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该做什么?

2、在作者心目中,明天的世界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七、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同时展示《世界呼唤和平》之后的幻灯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和平生活的珍贵,升华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情感。

本课程在乐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和平的环境中,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许多孩子无法有拥有这一切!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的内心,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师板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谁的呼声?

生: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生: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呢?

……。

师:是呀!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同样的疑问(出示课件:谁的呼声?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师:孩子们,刚才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生:是作者雷利的呼声。他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为了让母亲不再失去孩子,妻子不再失去丈夫,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师相机出示课件:救救孩子们——制止战争)。

师:这是雷利发自内心的呼声,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他们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由练读。

(指名读、齐读、师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这里饱含着雷利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因为是战争让他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所以他呼吁:

生齐: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体会痛失父亲。

师:那么他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件)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按要求完成,师巡视指导)。

(师相机课件出示有关语句,理解感悟,指导多种形式朗读。)。

生: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精通”看出爸爸很有才华。

生:爸爸这么有才华就牺牲了太可惜了。

师:是呀!爸爸能为祖国做更多的事,却为维护和平牺牲了。可见爸爸是多么的渴望和平!请同学们带着惋惜的语气自由练读这几句话。

(生自由练读)。

生:我从“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染红”“浸满”中知道爸爸是为战争牺牲的。

师:是的,爸爸是保卫和平的勇士!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看出爸爸是优秀的侦察员。

(指一名读)。

生:我从“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爸爸深情的目光”看出爸爸是爱妻子的好丈夫,爱孩子的好父亲。

生:“一定”说明爸爸对维和任务充满信心。

师:蓝盔是什么?请你带着慈爱与坚定的语气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师:雷利是多么盼望爸爸亲手把蓝盔带在自己头上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爸爸凯旋归来的情景。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和平!(师导读,生跟读)。

生:爸爸,我很想你。

生:我为有你这样的爸爸而骄傲!

……。

师:说的真好!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部分,想一想哪句话最能打动你。

(自由汇报)。

师:是啊!骨肉分离,这种痛产生的不仅仅是悲伤,还有力量,还有对和平的呼唤,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用心去感受小作者的悲苦吧!

(生齐读)。

师:爸爸呼唤的是“和平”,这里连续用了三个“和平”,去掉两个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说明爸爸对和平有强烈的渴望。

师:在牺牲前的刹那间,爸爸没有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是呼唤着:

生齐:和平!和平!和平!

(师指板,生齐:爸爸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可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世界和平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出示7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和平之花”是什么意思?

生:只要有战争存在,就说明世界不和平。

生:现在,除了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地方还在战争。

师:对于战争,你又了解哪些情况呢?

生:我从电视上了解到伊拉克在战争。

生:我知道战争中的人生活很苦,他们有许多无辜的死伤。

……。

师:是呀!(师导51年前……永贮人间)。

生:战争太可恶了!

生:我讨厌战争!

生:我希望战争永远消失!

生:我要和平不要战争!

……。

四、总结升华。

生:雷利的呼声!

师: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生:全世界儿童的呼声!

师:仅仅是全世界儿童的呼声吗?

生: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孩子们,虽然我们还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对和平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心声:

(课件出示:让那21世纪——最后)。

师:孩子们,你读出雷利对和平的渴望了吗?

生:“为战争敲响丧钟”是让战争消失,渴望和平。

生:“充满鲜花和爱”是让世界充满爱,渴望和平。

师: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为了让和平永贮人间,让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心声:(师指板)。

生: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教师总结:课下给生活在战争中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出你对他们的关爱和同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2、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知目标:

1、了解局部战争的情况。

2、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主要是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内心深情的呼唤。请听(课件出示:配乐呼唤录音)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落。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了解雷利发出呼声的原因吗?(板书:失父之痛、世界不太平呼唤和平)。

2、师:那么这是个怎样的父亲呢?请看大屏幕:

三、合作学习,体会失父之痛。

1、课件出示:(千人迎英雄的场面,并出示录音、字幕:他,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经济学硕士;他,是一个深爱妻儿的好丈夫、好爸爸;他,是一位卓越的维和部队观察员。)。

2、默读课文,找出体会到作者失去父亲万分悲痛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

3、学生进入站,合作学习。(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法指导,进行讨论交流,再探讨朗读进行汇报。)。

4、汇报交流:

(1)片段一:(读文——互动质疑——查阅相关资料——谈感受)。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3)片段三:读文谈感受,在失父的回忆中表达对爸爸的崇敬与自豪。

四、畅游网络,感受世界的不太平。

1、指名读第7段,自主质疑,梳理问题。

3、观看伊拉克战争视频、“9、11”事件图片。

(1)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再次呼唤,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呼声段落,齐读。

六、延伸拓展,呼唤和平。

师:面对着和平年代的不和平,你又想说什么呢?

1、我想对发动战争的国家说……。

2、我想对处于灾难的儿童说……。

七、世界和平资料展。

课件展示和平的图片资料:在《爱的奉献》音乐中,教师描述: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只要献出一份爱,和平就能永驻人间。

板书设计:

失父之痛斥世界不太平。

呼唤和平。

和平永驻人间。

资料提供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教学难点:课文第6、7自然段,有语句涵盖内容丰富,有的词句含义深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

b.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3)训练有感情一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自由读、个别读、组内互读互评、组间比赛。

(4)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5)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六、板书设计: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为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和平”

一、案例背景在多年的中年段的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展。《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第八册的课文,本课属于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可怕的代名词意味着什么!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基于此,我特在此次的实验汇报课上执教了这一课,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全球观,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二、案例描述本课共分两课时。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先进行“三分钟小测”(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并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评改,填写好小组评价表。再以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引入新课的教学。

2、个性阅读,琢磨品味。教学描写“世界并不太平”这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个性阅读,琢磨品味,自已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特别是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战争资料,进行交流讨论,认识当今世界和平环境。课堂上,他们从不同渠道得到信息的能力,令我惊叹!接着,我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播放出伊拉克战争画面,学生目睹着这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对战争的憎恶之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又趁势让学生当场把自已此时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他们畅所欲言,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3、激情朗读,呼吁和平。教学“雷利的呼吁”这个段落,我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始终以“你读懂了什么?”来贯穿整段的教学,再配以和学生一起激情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情绪高昂,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我又特意把黑板的使用权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上台在黑板这个神圣的地方写出自已的心声,写出自已对和平的渴望。他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乐曲伴随下,大胆地书写自已的情怀,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

4、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讨论: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三、分析反思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举例: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还有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四.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五、全文朗读,升华情感。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六、课外延伸,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福建省安溪县刘玉楷、林润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