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含义附教学设计大全(14篇)

时间:2023-12-13 23:38:39 作者:梦幻泡

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们编写的教学计划范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63/4﹕1/8/。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归纳总结: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交流汇报。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1.4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教材36页练习6的2.3题。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含义附教学设计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

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

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合而成的.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是比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1、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1、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8:6=4:3。

内项。

外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12。

2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出示【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你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8:12=x: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24和18:36。

0.4:和0.4:0.15。

14:8和7:4。

5

2

2、根据18x2=9x4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8、0.6、3、7五个数中。

(1)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一、求比值。

3:8=2:6=4:4=9:3=8:24=。

5:20=8.8:1.1=16:96=。

二、化简比。

4:5=2:20=。

32:4=4:44=。

15:25=10:80=。

(小组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教后反思: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的能力,大胆放手。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三、从情境图入手,丰富资源。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五、练习由易到难。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xx=xx: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科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74~76页。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着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请同学读)。(出示鼎和鉴的图片。)。

(一)教学意义。

1、出示3:5:40:7.5:3。你能把这几组比分分类吗?小组讨论,汇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形式来分,一种是按照比值来分)板书按照比值来分的情况:3:5和24:40、:和7.5:3。既然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等号)。

2、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4、教学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元)2买的本数3。

5、出示结果。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二)新课。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的练习题。

2、说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两段来进行教学:第一段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概括比例的意义;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例中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为此,教学时先复习比的基本知识,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再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最后深化新知,为以后学习解比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采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课件出示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这么辽阔的地方为什么能用一张小小的地图就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这样由地图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通过求两个比的比值,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然后利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通过例1中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哪些比?写出两个比,根据比值相等写出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还请学生自己说出几个比例,在此基础上运用学生说出的比例,请学生自学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分成小组来找找看,并用简洁语言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学习能力。)。

3.讨论巩固、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2)发展性练习。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教案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生汇报]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生说,师板书]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第70页的例3。

1.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投影。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中的插图。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1+的和。

老师提示:1+的和可以写成1。(板书:1)。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2,。

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

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第三课时。

第71页的例4及“做一做”。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投影。

(一)导入。

(1)出示例4,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老师指出:这里都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提问:

(1)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个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1=2。

请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两个结果的?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1=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个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3,商2表示7份中的6份,还剩1表示1份,是所以结果是2。

提问:化成带分数,怎样化?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6÷5=1。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页的“做一做”。

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三)思维训练。

在中,a是非0自然数。当a时,它是真分数;当a时,它是假分数;当a_时,它能化成整数。

第四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教材第72一74页练习十三的。

第1。

一13题。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综合应用分数的意义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解题。

投影。

(一)导入。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二)教学实施。

1.完成教材第72页的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72页的第2题。

老师提示:把一个椭圆或一个六边形看作单位“1”。

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提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比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57练习九第9-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1.比的意义。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2.比的基本性质。3.做练习九第9、10题。

三、

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第11、12题。

(4)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1.5(5)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练习九第13题。

六、教学思考题。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

真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

约分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木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和的大小,有的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可能比大,也可能比小、,还可能和相等。造成这样错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1。

1.分数的意义……………………………………………5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6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真分数与假分数。

4.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5.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