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案反思(专业18篇)

时间:2023-11-12 19:49:30 作者:GZ才子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进程有序进行。教学工作计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特别是其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好一个安塞腰鼓”四方面的内容,从而感受陕北人精神风貌。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又因为这篇文章的特殊性,所以我的主题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读,反复读,读中自己感悟、体会!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我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发出四个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场面”,侧重于对安塞腰鼓火热场面的感知;“好响声”,侧重于对安塞腰鼓巨大声音的品味;“好后生”,侧重于感受陕北人精神风貌;“好舞姿”重在感悟表演者赋予腰鼓真正的灵魂。对话交流的目的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而学生通过不断读,反复读,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也得以落实,阅读技能也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学生能真正感悟到黄土高原上人的精神风貌的并不多,孩子们还是就课文论课文,并没有把情感完全投入到文章里,那种强劲蓬勃的生命力节奏读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想,这是教师本身还没有达到万能的地步,无法给学生作出特别棒的阅读示范。再有,是在学生阅读感悟点评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也是教师最大的成功。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11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其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伟力,抒发了中华民族与命运不屈抗争、追求美好未来的可贵精神。全文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1、紧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中心句展开教学。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分水岭,从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形散而神不散,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赞美之情地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这个设计点上,最亮丽的一笔是在学习第三层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了黄土高原,也就没有了如此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从而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描写雄壮的响声和击鼓的后生这两部分是重点,所以教学这两部分时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重点抓住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以及“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和拓展练习,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的声响。第十二自然段重点抓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和“元气淋漓”这一词语,充分感受击鼓后生所释放出来的生命伟力,体会安塞腰鼓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强烈震撼。

3、抓住以读促理解的宗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美、意韵美,感悟文字背后所折射的'安塞腰鼓的力量美与安塞人的精神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小组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有师生合作读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的、反复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感悟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远意义,比乏味的解释与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4、延伸文本,拓展练习促理解,促挖掘内涵。文本给予每个学生的东西是一样的,可对于文本的理解,却因人而异,如何促使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站在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呢?在讲解课文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是不错的方法。在讲授腰鼓的响声这一部分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理解:这鼓声不管敲到了哪里,哪里就会成了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了鼓声的震撼。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一句时,我让学生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对排比层层递进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运用技巧上也有了一定的训练了。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比较理想的。学生基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的学习、思考以及感悟到隐藏在文字后面的精神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闪现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生对话流畅、交融。学生基本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场”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思维的触角灵敏地攀爬着、触摸着,异常活跃,创造出精彩的语言与朗读,整堂课激荡着《安塞腰鼓》的激情。但正所谓“人无完人”,课堂也不会有绝对的完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把握得还不够好,主要是由于内容较多,以致到后来安排的内容由于时间的仓促而表面化了,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内涵,朗读也明显减少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升华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本课如果能安排三课时,把后面的部分放到第三课时来讲授,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其次是在处理朗读的时候,感觉指导得还不是很到位,虽然形式较多,学生也读了不少,但感觉激情还不够,如果多花时间进行范读或者点拨,效果一定会更好;还有一点就是问题的提出是比较新颖,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的,但由于时间的仓促,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充分发表意见,因而也降低了回答问题的质量,课堂效果也因此而打了折扣。

诚然,一节好课的诞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反思以及打磨,希望下次再上这一课的时候,能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从而接近完美多一步。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伟力,抒发了中华民族与命运不屈抗争、追求美好未来的可贵精神。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形象感知原本陌生的安塞腰鼓舞,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课的开头,回顾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内容之后,顺应着第五自然段但是,看!播放腰鼓舞视频,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这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这是第一处。第二处是在学生集体朗读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配以了激越的鼓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处是在课文的结尾部分,用一小段画面烘托一种象征性的意境。三处使用多媒体,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学结构用结构。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为分水岭,从四个方面来写安塞腰鼓的好。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作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使课形散而神不散,中心突出,结构完整。以这句话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赞美之情地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这个设计点上,最亮丽的一笔是在学习第三层的时候,借用板书让学生领会这是好一个蕴藉着高原人民力量和精神的安塞腰鼓!,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教学这两部分时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六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反义词(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第十二自然段重点抓了句2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和句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体会安塞腰鼓所释放的生命伟力,体会高原人民身上所蕴藉的民族精神,深层次地挖掘安塞腰鼓的内涵。

4.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感悟文字背后所折射的安塞腰鼓之力量美与安塞人之精神美。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六自然段的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和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5.巧妙勾连,捕捉安塞人与黄土高原上代表性植物高粱之间的共性,前后联系,拓展教学的深度。针对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巧妙联系前文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这句话,让学生说说高原人民除了像高粱一样朴实外,还具有怎样的高粱精神,补充句子说话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就像那片高粱,以此体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等精神,感受高原人民身上凝聚着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以此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从课堂实施效果看,比较理想。虽然是六年级的教材五年级孩子上,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些生成细节灵动、智慧,师生对话流畅、交融。比如学生能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与鼓融为一体,从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句话中体会到观众的心随着腰鼓舞升腾跌宕,能从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中体会到高原人的顽强、坚韧、勇敢等精神。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场中,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思维的触角灵敏地攀爬着、触摸着,异常活跃,创造出精彩的语言与朗读。整堂课燃烧着《安塞腰鼓》的激情和孩子们安塞腰鼓般的激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案及反思

世界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语文的互动—探究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一、案例。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导入后。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以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学生1:老师,我找到两个——“豪放的安塞腰鼓”、“壮阔的安塞腰鼓”。

学生2:我也找到了——“有力的安塞腰鼓”。

学生3:“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教师趁机鼓励学生:我想同学们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词、句子来修饰、评价安塞腰鼓。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们表现得更为积极,纷纷动笔尝试着、思考着……。

教师趁机插话: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

教室里顿时失去了已有的平静……。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全体同学要求强烈,无奈,教师只好请先举手的两名同学上台。结果如下: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师:既然大家都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评价,那么你觉得安塞腰鼓美吗?

学生齐答:美。

师:那好,咱们分组找一找,看它美在哪里?请各小组进行寻美点比赛,并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大部分同学受上一环节启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小组同学跃跃欲试,“目无尊师”地争论起来。

5分钟后,教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各小组同学情绪高涨,争当小组发言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1、“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2、“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3、“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

一番交流之后,我仍习惯地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想法?

“有”,a同学站了出来,“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是吗?快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a同学:我们能不能像前几天改写古诗那样,将这篇文章改为诗来读呢?

师:这个想法非常好,很有创意,你能具体说说吗?

a受到鼓励后,非常自信的读起了他改写的诗。

a:我改写的是第7段,请大家多多指教——。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面对这一改法,个别同学似有所悟,多数同学则面带困惑。

师面向全体同学:这样改好不好呢?

大部分同学摇头表示不解,只有个别同学应和着。面对同学们的不解,a同学顾不上征求老师的许可就迫不及待地开讲了:将这段文字改为诗后,我们就可以从中去体会、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节奏美,这也是我们应寻找的美点之一。

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下面的同学开始喊开了:原来这样啊,我们也能改,保证比他改的好!

面对新鲜的样式,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

生1:我改9~12段……。

生2:我改25~27段……。

生3:我改第23段……。

有的同学边说边比划着……。

此情此景,我已没有一点插话的空隙,我成了一名十足的看客。

二、反思。

对于a同学的改诗主张,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研究教材、选择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这是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它以其独特的排比句式而极具诗情的音乐美,它有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粗犷豪放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铿锵有力的力量美。作者用写实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使人振聋发聩。但是安塞腰鼓毕竟是产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山东昌乐的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学生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预习了《安塞腰鼓》后,我的得意门生(班里的学习委员)郭梦童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老师,我不太懂这篇《安塞腰鼓》。”班里素有“小泰斗”之称的王鹏飞也挠着头跟我说:“嘿嘿,老师,我不明白有些词语怎么用在这里?”这两个语文学习的佼佼者一齐喊“难”,这是以往的教学中不曾有过的。

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有三,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品味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为此,我决定借助多媒体:以看视频代教师讲解、听录音代教师范读、借助视频理解文中富有张力的语言。没想到这一办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轻松和愉悦。

当一群着白衣系红绸的陕北后生飞腾的身姿出现在画面上时,学生们大气不喘一口地盯着画面,那份倍感惊讶的专注神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震撼了。所以,当我按下暂停键,让学生谈谈他的感受时,学生纷纷举手,似乎都想一吐为快。“活力四射、激情昂扬、剽悍豪放、铿锵有力”等等一个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词被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准确把握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一段视频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当学生进入角色,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我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骤雨”与“急促的鼓点”、“旋风”与“飞扬的流苏”、“乱蛙”与“蹦跳的脚步”、“火花”与“闪射的瞳仁”、“斗虎”与“强健的风姿”这些比喻的妙用,从而体会文字的形与意在表达中的联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中的“燥热、飞溅、亢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眼前红绸翻飞的动感画面,让学生们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燥热、飞溅、亢奋”这些词中活力四射的生命力的内涵。形象直观的视频带给学生的是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颤,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借助视频带来的激情昂扬读文章:读出文章富有韵致的音乐美;读出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画面美;读出蓬勃的生命力量。

学生们饱含激情的朗读为本课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天下午,我特别有幸福感和成就感。这幸福感来自欣赏“安塞腰鼓”,我和学生真实深刻地感受到根植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那真是“表演者剽悍豪放,观赏者荡气回肠”(我的学生如此说);成就感来自于这次授课过程之轻松、学生感悟之深刻、发言之踊跃是我意料之外的。

美丽,就是教育的专注、投入。

且行且思,教育如歌;且思且歌,幸福悄然而至。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针对气魄雄浑、力量雄奇的诗歌《安塞锣鼓》教学,假如尝试利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应当适当地让师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抓住,并且又应当突出重点,因此笔者选定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短语“好一个长武锣鼓!”作为突破口,请师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表达对长武锣鼓的称赞之情。

趁机以点带面,替中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靖边锣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总结;并且在每一部份内容上面作者均是先描写长武锣鼓演出的壮丽场面,于是讲述作为听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逐渐形成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长武锣鼓——从而帮助师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感情发泄的特征,并且可以让她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风情。”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繁华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许会为那里的珠光宝器、灯红绿酒所陶醉。然而,当你在漫天黄尘中看到一场鼓乐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会让你热血沸腾,那种种的浮华和娇柔,就会遁形得无影无踪,只有“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所以,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希望学生能从陕北高原的“歌手”刘成章的吟诵中着重体会“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

这篇文章喷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学生很容易发现排比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这种增强语势的修辞最适合激情的抒发。经过讨论,大家又发现本文句式上很特别,多用短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句话:“中华民国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让学生体会,长句适合表达深沉、压抑的情感,短句则因语句铿锵,简洁有力而使文章结构紧凑,便于抒发奔腾昂扬的情绪。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顺手完成新方案中的巩固练习,这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后,教研室领导、教办主任孟老师及同科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和课堂上的亮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如:课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响之前和鼓停之后的静反衬鼓敲起来之后的闹效果会更好。我将诚恳的接受这些建议,并且在教学中改进,力求推进导学案的顺利进行,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安塞腰鼓》教案及反思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在明星镇推进导学案的教研活动中,我讲了《安塞腰鼓》一课。《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品味作者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我在课前应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的一开始,播放安塞腰鼓的视屏,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新方案》中的设问导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地读、不同方式地说,理解文中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并顺手完成新方案中的巩固练习,这样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拓展练习,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一段,写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后,教研室领导、教办主任孟老师及同科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和课堂上的亮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足,如:课件的出示有些突然,或如果能用鼓响之前和鼓停之后的静反衬鼓敲起来之后的闹效果会更好。我将诚恳的接受这些建议,并且在教学中改进,力求推进导学案的顺利进行,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的《安塞腰鼓》一课是我来聚源路小学后上的第一节公开课,说句实话,我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我发现这些孩子在正式的场合没有信心和勇气展示自己的才华,在那么多的听课老师面前很容易表现出胆怯的样子,虽然我在上课之前给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孩子们的畏惧心理,我想这可能与他们自己平时的听课习惯有关,也可能与自己对回答问题没有把握有关,也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完之后,觉得收获不少,但同时也有些遗憾。

我不曾记得有谁曾经说过上课不要刻意追求十全十美,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想也是如此,如果想面面俱到,到了最后却是面面都不到。细细回味一下,从课的设计,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经过了细心的考虑,认真地研究,甚至孩子们能说什么,哪个问题能回答上来,哪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哪个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我都分析过,斟酌过。新的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节课上也体现了出来。

一,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几个大的板块很明显,让听课的老师都能够听明白(课前活动,播放歌曲导入新课,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情分析课文内容,在理解中训练朗读,写安塞腰鼓的广告语),孩子们也能够跟随问题的思路去走。

二,孩子们的讨论很热烈,我巡看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他们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研究和讨论。

三,有几个孩子的发言很有创新,比如有个姚洁琼她很干脆的给前面的一个同学纠正了一个词,并换了个很恰当的词亢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很赞赏。还有个同学,他的回答话语里有我认为……我很高兴,其实每个孩子就应该有他自己的观点,老师再加以巧妙的点拨就行了。

四、我知道了今后在上课时如何驾驭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那就是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由于今天早上升旗,上课时间晚了点,下课时间早了点,老师们到三十分钟的时候就离开了,这多少对我有点影响,所以本节课的时间明显不足。

二、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唱会《黄土高坡》,可能开始的时候气氛就渲染起来了,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没有在课堂上完全放开,这一点我今后应该给他们凝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不管说什么,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三、读得少,这样有激情的文章应该让孩子们多读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

四、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有的孩子一节课一次都没有举手,有的很多次举手发言,让老师不明白这节课有的孩子懂了没有。我真的希望这节课能给我五十分钟的时间,我想那时的课会比这时的课更精彩。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上课也是一样,不管课上的好还是不好,都是一种收获,都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都能成为进步的阶梯,我希望自己再次进步。希望领导和老师们给与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谢谢各位!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澎湃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丰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出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扮演,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澎湃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身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只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同学充沛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同学得到充沛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沛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同学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同学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同学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同学整体感知课文。在同学看完精彩的腰鼓扮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同学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竞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竞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澎湃,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沛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乏之处:

1、这节课缺乏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同学在某些环节表示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时弥补,不时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安塞腰鼓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1、诵读2、想象3、研讨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

(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

本课导入的设计以此为根据,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学生经过第一步的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进行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赏美图,配佳句——

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

范文!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这样一种舞蹈艺术来写人,表现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高原人民活跃、旺盛的生命力,表现高原人民与贫困的生活顽强搏击,梦想、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

教学这篇课文,我有这样几方面的思考: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层层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引导学生提炼、归纳每一层的要义,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突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其中一、三两个方面是重点,所以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6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从词语到词组到句子层层丰富地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句,引领学生提挈三对。

反义词。

(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3.以读为主。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独特,文章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所以我整堂课都是紧贴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人读、齐读,有叠加读、开火车读,有男女生分读和男女生接读,等等,最精彩的是读第6自然段的排比句时让学生叠加读,很有气势。通过读,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

综观整堂课,自己激情地演绎着《安塞腰鼓》的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安塞腰鼓已进入了我的心中,在心中隆隆作响。学生激情地朗读着、深刻地解读着文本,想必安塞腰鼓也已经敲响在他们心上。略有几个细小的地方没有我期待的那样出彩,但整堂课燃烧着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的激情!

散文。

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这篇课文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第三,想像奇伟,意境雄浑。“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但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1、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过程的设计,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1、创设情景朗读。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2、尊重个性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对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当成是衡量学生朗读是否有感情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千万不能强求一致。3、着眼情感朗读.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节空讲课上,我以“读”为线索,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读”服务,“读”就是为理解“搏击命运”的中心而服务。整节课我从三个角度入手:静态电教手段——动态电教手段——教师自身的激情,讲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如果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比如同学在阅读后提问:本文第10自然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适时先作引导:要理解这个句子,先必须依次明白前面的两个段落的意思,而且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使人想起”?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动情地说:对啊,当作者看见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古人所写的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唐朝诗人的杰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诗句表现的战争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在老师激情地引导下,踏实地对悲壮的古战场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来的语段则引用了“信天游”陕北民歌《王贵与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我又启发学生:你们抓住该句关键词“千里”、“万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们又找到了答案:很辽阔。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啊,作者借助这个诗句是想要写出腰鼓表演场面的空前壮阔!而联系课文短横线下的注释,柴同学提出的问题里的“晦暗”是指人们对生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生的领悟境界,那么该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会表达哪个方面的感想呢?学生们回答道:那是针对人生话题的。我进一步开导他们:古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生活、对宇宙的感悟基本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我最终拉回学习话题:然而在本文中,带给作者这种思想领悟的却是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实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们要好好领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学提出:怎样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我启发他们道:这是有前提的,我们先一起来看前面的语段所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我说这里运用了“此时无声更胜有声”的艺术手法,我们来看句中的俩字“它”和“她”分别指代什么?学生们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个“它”指安塞腰鼓,后一个“她”指出奇寂静的世界。我进一步启发道:你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曾经喧闹的腰鼓一旦安静了,确实会留给观众格外寂静的感觉,但是倘若我们认为“鸡啼”是实写呢?在黄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抗战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陕西,那么传来一声意外的“鸡啼”也属正常;但是倘若这是虚写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学解释说:人们当时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鸡啼”反衬这份寂静。我继续发问:还有其他理解吗?111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

人们沉浸在激情的回响中,被一声“鸡啼”唤醒。我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他们俩的回答怎么样?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的。我评价道:两个同学的理解都非常合理,111的理解毛昱博的似乎更翻进一层。

上述几个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学过程中闪现的几朵浪花,其实在两课时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也让老师感到震撼的“灵感火花”比比皆是,随处可以采撷,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教学的方式。因为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完全平等,老师时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意识到老师仅仅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已;而教学活动又是在师生、生生之间从语言到知识结构到思想、心灵世界的对话中展开,所以这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完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完全敞开,思维的火花闪现得更加灿烂;同时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虽然有些教学意外里超出。

教学设计。

但真知灼见也往往在其中闪光。

安塞腰鼓教案

1、知识与能力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手段 :多媒体powerpoin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请同学读课题,点拨多音字“塞”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告诉大家安塞腰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安塞腰鼓是怎么敲得?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鼓……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期待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幻灯片展示题目,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回答,最后幻灯片展示规范答案。

同学们!安塞腰鼓是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地域文化信息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视频录像。欣赏完了这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我想听听同学们观后的感受。(随便说)(/场面呢?/击鼓的声音呢?/击鼓的人呢?)

生:热情、奋放、雄壮、壮观、野气、火烈、热闹、有激情、气势磅礴、有活力。

1、请勾画出能印证刚才观后感受的句子。用“———好,好在——”这一句式点评。(可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说得越多越好。)

2、归纳出本文写作技巧: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反复

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明确: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

2、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明确: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明确: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敲击腰鼓,他们是在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与苦难的命运进行着搏击。

4、你认为本文除了歌颂安塞腰鼓还在歌颂什么?

明确:陕北人民、黄土高原

出示幻灯片,学生完成达标题。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请把它写下来吧!

2、作业:

学习本文的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描写一段你所见过的精彩热烈的场面。(如一场舞蹈、运动会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