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精选23篇)

时间:2023-11-16 18:33:36 作者:LZ文人 2023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精选23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提炼和梳理思维的过程,通过文字记录可以更好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

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和实施,这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新举措。对新《义务教育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领会和体验它的含义和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义务教育法》是每人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想就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修养两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五章教育教学的`第三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条例明确规定:我们的教育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对于这条我感触很深:为避免由少数学生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解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不一样,不能依据固定统一的标准来测试、要求不同的学生,“统一化”的教育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新《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当前,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很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在“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因材施教”、“严谨治学”、“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甘于奉献”等等方面都做得很好。然而在一些细节上却往往不留心,比较随意。作为一位新手教师,更是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地方,不让坏的习惯形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

短短三天的2012年山东省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已圆满结束。在这三天里,我有幸聆听了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金亚文教授对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山师大音乐教授、音乐硕士生导师冯巍巍老师组织的对新课标的分组研讨及互学反思;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王凯科长和赵健老师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及研修平台的操作技术培训;教育部资深教育专家吴斌老师对这次音乐新课标培训进行的专题交流及质疑解答。

回想三天来的点点滴滴,相信每一个参训老师都感触很深。作为一个来自县级单位的课标实践者,悄然间已与课标改革携手走过了整整十年。在这期间,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参与了很多的研究与实践,也有过很多的困惑与疑问,曾经不止一次的与当地的老师探讨怎样上音乐课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曾困惑过音乐欣赏课到底应该如何来上才能激发学生对听赏音乐的兴趣直至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通过这次培训,以及这些资深的音乐教育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心里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现把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1、把原来音乐课中过分强调的专业化转变到了现在的以人为本,实现了音乐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2、互动、感受、体验、综合的教学方式代替了原有的教师满堂灌,音乐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3、教学内容实现了更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单元的设计更加灵活,让上课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4、十年的音乐改革,促使音乐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

5、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6、教育专家不再高高在上,深入到一线来体验,这让政策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更加的有的放矢。

原来的教学中,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注重了双基教学,学生们就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聆听金教授对课标的解读,才知道这是非常片面的,在课堂中,双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方法来达成,比如体验与模仿、探究与合作等等,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悦中既掌握了基础的音乐知识又可以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

2011版的新课标,相比起实验版的版本,在很多的地方进行了改动,比如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在实验版10跳的基础上整合调整为5条,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强调音乐实践”理念提升到了第二;把“提倡”学科综合修改为“关注”学科综合;把“理解多元文化”修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并且金教授还着重解释了多元与多样性的区别;知识技能的音乐基础知识方面新增了“节拍”“调式”两项音乐基本要素,更加注重了对音乐的表现与感悟;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感受与鉴赏”修改为“感受与欣赏”,“创造”改为“编创”,更加适合了小学孩子们的身心特点,降低了本领域的标准要求;更加注重了中华民族音乐的教学,在每学年应背唱的歌曲中要求必须有中国民歌1-2首……这些变动,经过了专家们近三年的调研才完成,实在是不容易,这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好好去体会、把握。

三天的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的感触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并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让新课标成为自己教学的风向标,让自己的音乐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

今天学习学习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中的,主要变化一节第二部分——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其中的强化育人导向,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这句话是关于课程标准变化的第一点。我翻看过2022年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我也感受到了育人导向的变化,但是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放在第一点,也是让我震惊不少。

为什么要强化育人导向呢?

我想有一些原因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在2011版课程标准当中,我们将“育人”指定为三维目标,对于人进行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关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的三维目标过多的集中于第一维,也将三维的融合简单地割裂为三个方向。这里只是三个方向而不是三种层次。如果是层次,那么会呈现一种递进的状态。一旦递进,就会有先后。如果是立体的,那么我们用坐标轴来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一个点,这个点有xyz三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三方面综合到一起的。可惜我们只是在一个平面进行了三个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备课中是有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老师都将第一维、第二维当作重点讲。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第一维和第二维都是对知识技能的分析。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向我们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以纠正三维目标在实施中的不足。

社会的变化也迫使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再次审视。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可以用日新月异来表示,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没有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课程标准在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我们的统编版课本就已经开始试验。这也为我们课程标准再次重新编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信息的速度,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也为我们教育教学留下很多隐患,比方说孩子们的个性更加独立,孩子们的价值观更加需要我们去呵护。现在在各种信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不加筛选被孩子们看到,随之而来的就是性表现、青春期表现等等的提前。面临这样的事,我们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呵护,更应该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认识到。

时代所赋予孩子们的时代个性也更加凸显。比如说孩子们说脏话,这是孩子们对话语权期待;爱表现、人来疯等等,是孩子们渴望受到更多的关注;独自思考、走极端等等,是孩子们对自己认识的一种探索。

时代的不同,我们的孩子也有不同的表现,我们还以之前的观点和目标去培养,这就显得十分的不合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这个时代关注孩子们的人格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怎样强化育人导向呢?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就是答案。

我们的各个课程标准在育人目标上,应该跟随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这样做不是分化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而是对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将培养目标深化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细化和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想,这是国家层面最近一次对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作出的指示。教育方针是我们的方向和指针,但是却不是我们的具体做法,所以我们的一线老师要深刻学习,认真落实教育方针。

有人说教育方针很简单,但是大道至简、大美无形。越是简单的,越是丰富。我们的教育方针也是根据社会的形式,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在逐渐的完善和适应新的社会形式。

怎样细化和具体化教育方针呢?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把握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显性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隐性价值,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要在微观上把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且把微观和宏观统一起来,坚持为人民服务。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教育方针的重大而明确的指向规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这就是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新途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性人才保证。

我们具体的应该怎样细化呢?那就是五育并举,从培养教师开始培养学生,建立一个渗透式的育人环境,在各个学科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帮助学生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等等。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是一个非常浩繁的工作。但是怎样优化需要我们各个地区从实际出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更是我党真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党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有了不同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运用。而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认识。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我们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原则。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而优化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了。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知识本位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为我们的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们的教育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刻。

然而我们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让我们的具体环境产生变化。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开始了新的变化,就在这一时代我们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学生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落实“立德树人”,也就是在将教育方针具体化。

也应该很明确地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我国如此,世界也如此,美国也在新时代提出了“21世纪技能”,澳大利亚也提出了“综合能力”等等。

我们经历了知识本位时代。由于受到了“争分夺秒”等思想的影响,我们出现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教育理念,所以,在我们教育上就有了师生争分夺秒,获取更多的知识的现象。但是这种几何式的增长,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在核心素养时代,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具体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在课程设计中甄选概念,也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甄选教学目标,将我们的主题教学和我们的基础性知识教学有效衔接。既可以让基础知识的共性教育扎实,又可以让主体性的内容有效开展,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当孩子们具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后,并不一定是个性的随意成长,而是要有方向与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比方说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完善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学科则需要体现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历史学科则需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入手。

这些学科素养的内容不是随便制定的,而是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真分析,还要综合学科的特点等进行的组织。而这些组织也好,学科素养的设定也好,都是将学科内容和育人目标重重组合,在你无声无息间就已经开始育人。

在部编版的教材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文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比方说《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内容在学科之间被调换或者是同时出现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我们在优化内容的组织形式。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与从前的思想政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看似很简单,却是在着力培养人的价值根基。高中的道德与法治却实让老师们都很难理解。我想这种理解不是内容的难,而是我们对法治的不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促进我们自己和学生个体对法治的认识。

我们在小学六年级,就出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概念,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将这一概念当做考题一般的讲解,而是需要去我们将这样的一种理念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逐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认识我们的国家。这是国家意识的引导,而非考题的知识点。

所以在立德树人方面我们更应该将一些素养内化外显。这种内化外显是一种内心认同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心记忆和外在回答。

所以我们的优化内容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考察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应该是更加合理的。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学校十分懂礼貌,但是在校外却和校内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打的学校变成了孩子们的展示台、表演场,所以这里有一种作秀的成分。

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是真实的,过程是善意的,最终也是美丽的,所以我那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更加真实。这种真实应该是从始至终的。

怎样才可以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怎样才可以将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我们的育人目标相结合,再次优化我们的内容组织形式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跨学科活动。

科学学科的课程内容: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

我们再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这一学科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为了实现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我们也需要一些跨学科的学习。

在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我们要面临的一大课题,这些课题的实践也带动着,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终于面世。新方案中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九年贯通的课程与学业标准,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研判校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义务教育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五大基本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进行了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在xx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xx十一xx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段的特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育人目标,将国家主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赋能课程三级体系整体设计。用丰富的课程尽量覆盖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孩子打开视野和边界;用多样性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说明新方案是可行的,更加符合育人规律。

新方案中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把劳动课程单独列出,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减”的要求,转变讲授式的被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必须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特别是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提供更多元的资源支撑,用最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比如,xx十一xx实验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产品《校园监控系统改进建议》,成为学校安全管理改进方案,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这种学习超出学科本身,能更好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视野。

新方案实施,关键是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我们要牢牢抓住新版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能力。用勇于改革的创新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法》规定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法的强制性以及法律责任。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尤其对其中第二十九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感触颇深。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尊和受人尊重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哪怕是一个不十分出色的孩子,只要老师关心他,重视他,为他提供各种机会,他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里,不应该挫伤他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教师应树立真心诚意对待学生,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主人的观念,使他们在信任与被重视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而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作为老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用真诚和全身心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学生时,应讲究方式,注重艺术,三思而后行。面对那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是要放平心态,用发现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即使在最难教育的学生面前,也要信心百倍,透过学生气人的一面,看到他可爱的一面,看到他的热情上进。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我们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一种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我们并不强求最后百分之百地实现,事实上,在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所学校都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而每个人、每个学校真正得到发展了,才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

年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的课堂相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往往会缺乏深度广度,常通过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来提升自己能力,拓宽广度,增加深度。但是作为一本纯理论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我购买了这本标准案例式解读,细细读来,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之前课堂教学中难以把握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目标,结合本书谈一谈我的心得。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有这样一条叙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中提到了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四基中的新成员,目前学界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既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也强调了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获取的感性认知。在平常的数学课程中,我常会把学生的操作过程理解成数学活动,将学生操作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看成是数学活动的经验,但是对于如何积累活动经验无从下手。在这本书中,对数学活动经验有了更加清晰的解读:一是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的过程,难以形成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个体性,它是属于特定的学生。三是内隐性,它反映的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的认识更多时候是内隐的,有时还是一种直觉。四是多样性,对同一个数学活动,即使外部条件相同,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五是发展性随着学习的深入,获得的活动经验会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例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在课堂结束前会进行课堂总结。目前常见的是以下总结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多数老师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总结,我们的课程末尾所指向的是这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学生通过回看板书或者回看学习单,很容易就能说出这一节课的知识性收获。然而在这样的课堂总结中,只有基本知识和部分技能的展示。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样体现?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通过学习,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将课末总结稍加改变: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产生的过程,相对于第1种总结方式来说,优点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基本上是清晰的,学生可以通过回顾板书和笔记,自己获得。而学生课堂活动的过程是模糊的、凌乱的,不易显现出来的。要让学生积累本节课数学活动经验,就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些经验有序化、条理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外显出来。例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通过以下的引导:

师:我们这节课都做了什么?有条理地顺一顺。

生1:一我们先回顾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接着寻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长方形以后,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什么?

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在这样的回顾式的总结中,我们谈思路、谈方法:谈困难、谈重点,最后还强调了知识点。这样一个让学生的困难和方法外显的过程,固化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活动经验是可以传承和发展的,对于后续学生学习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只有让学生正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全面把握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总结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

20xx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重磅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兼具思想性、科学性,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

近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都在反复地研读新课标的内容,力求更加快的领悟课标新精神,更加有效的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日常教学。在此也分享一下个人对新课标的一些想法:

课标首次提出1—2年级预备级的要求。强调尊重儿童语言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语言学习关键期习得语言。大量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期,其中8岁之前学习英语者的成绩最好,但过了一定的关键年龄,并不是语言的学习完全不可能,只是学习的效果不如关键期内学习的效果好。因此,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还是要努力提升教师的自我素养,坚信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坚持全英教学,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提升自我感染力,亲和力,并运用肢体语言,说,唱,玩演等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创设生动,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教学设计中,还要适当的引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视听内容,如:简单的英语动画片,英文课外绘本等,注重孩子的英语启蒙,加大孩子的语言输入。

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不要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而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怎么样?”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达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1、通过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语言知识能力的增长点,设计出针对性,操作性,任务性强的多种语言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成功体验来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2、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也可以适时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原内容的积极性,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球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自己主动的学习。

阅读文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语篇阅读需遵循以下步骤:

1、巧妙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获取语篇信息。

3、听读结合,培养阅读技巧。

4、拓展延伸,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对语篇阅读产生兴趣,实践语篇阅读,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教师可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阅读或可指导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鼓励定时定量阅读,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汇报。小学阶段,教师要有层次的,有目的地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如:查字典,找原句,划关键词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兴趣逐步变成习惯,比如:每堂课3到5分钟,有学生准备的自己喜爱的小语篇朗读,英语报刊阅读,阅读之星评比等。

总之,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因为老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老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打算,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年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范文】

温儒敏老师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义务段和高中段的主编,他根据自己对于《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以“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的阐释。

一、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没有变。

提到《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大家最关注的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有没有改变。根据新旧版课标的对比,发现基本的识字写字量、阅读量、古诗背诵量等数字化的要求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线教师可以摒弃新版课标出台后所带来的焦虑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方法的改变,实现相应的教学标准。这就需要老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然而这样的“创造”并非对原有教学方法的彻底遗弃推陈出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让新版课标的践行以旧版课标的相应实践做法为基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教学活动,新版课标才能放射异彩。

二、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课程目标。相比旧版课标,新版课标的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担负着文化的积淀,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血脉,是文化凝聚。

新版课标对学生提出了三观的树立要求,以文化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中润物无声,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旧课表提出了“语文素养”,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如此,让语文学科的定位更清晰了,也理清了之前大家质疑的“语文到底要学什么”的诸多争论。

语文核心素养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型、发展型和拓展型,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能力四个方面。四者中最本质的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以一带三。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带动思维的训练,文化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关于整本书阅读。

碎片化阅读导致整体阅读量严重不足;

学生急需掌握不同类型整本书的阅读方法。当下新课标中的整本书阅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前统编版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就是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推荐,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温儒敏主编提倡学生自由阅读,有自由的书单,少一些指定阅读书目。他说“不能将整本书过多的课程化:朗读、演出、写笔记、写读后感等可以简化,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放松一些,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的确,没有“任务和压力”的阅读更易让学生放松心情,卸下阅读后要完成相应“任务”的沉重负担,尽情遨游书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标”我在这次学习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新的教师观。

首先,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现行大纲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而新课标中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与学生平等。不能觉得自己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搞什么“师道尊严”,应蹲下自己的身子,成为学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学习中的合作伙伴。教师的组织功能也要很好地体现,因为天才的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

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须打破一次性学校教育向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迈进。“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必须向终身教育转变,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潮流。现在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由信息科学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21世纪初网络将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几亿人将会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教师将如何面对?因此教师不能只为“教书匠”,应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课程、研究学生,借助先进的教学经验研究新教法。新课程下的课堂,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裕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还不太明显。现在课堂上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教师也不乏其人。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价值,只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变成了疑问句。教师教学手段单调,枯燥,大搞题海战术,以考试逼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

四、是转变教学质量观。

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年版解读心得体会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内容均作出了调整。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纺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

学习本就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一旦停下来心里面开始时有一些失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不及时跟上就会让这种失落变成空唠唠的,随后的延续会让自己感觉无所谓。

学习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可以获得成功。

我仔细观察内容。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十分明白的。我记得看到一篇于漪的文章,老先生在里面先说道,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培养了很多人才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我想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这是一种极为正确的论述。

这不是在歌颂应试教育,也不是在与现行的素质教育唱反调。我们应该明白,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置疑,上一个世纪的经济和环境与现在的经济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上一个世纪的的教育教学也是符合当时的要求的,而且也是为我国积攒了丰厚的成功经验。

其次,才是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不是在否定国际的先进经验,而是在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是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但是要符合我们的国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以更加顺利。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是在借鉴理念,并不是在借鉴具体的做法。不论是《放牛班的春天》,还是《第56号教室》。这里面的做法并不一定特别适合我们的实际,但是其中的一些理念是十分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是来自我国一线教学的70年经历的积累,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水分的实践。而“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的“理念”含褒义,是绝对正确的,可以做为真理、道理来形容。

这种学习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学习,是对实质内涵的学习,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也不是画虎皮,而是画虎骨。

对于这样的学习,我想说的一点是国际的月亮很圆,但是也很远。我们只有学好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才可以将圆的光芒学好,而不是光秃秃的只是学习外表,造成虚假的繁荣。

国外也有很多好的理念,我们应该认真地选择和甄别。拿来主义的标准是符合实际,而不是统统的拿来。

“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我们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敞开胸怀,学习对我们最有用的,而不是学习所有。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所有就是什么也学不会。

怎样才会更加适合我们的国情呢?这也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代教育者积极研究、努力实践的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很多人在质疑高考和英语教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高考的选拔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寒门学习有了抬头之日,也让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坚实,对于知识的普及是十分有益的。英语教学的实施,也帮助我国的各类人才,认识了更多的国外先进文化,同时也帮助我们甄别了是伪曲直。

所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须要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才可以成功的。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更加具体,也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狭义的讲,物理学就是一个专业,可以分几个研究方向: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量子信息、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等。但是如果讲广义的物理学,可以包括:理论物理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天体物理专业,核物理专业,大气物理学专业等。从这一个实例上看,我们的学科是越来越丰富和具体的。但是现在又有一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单一学科的事情,而是各个学科的综合贡献,缺少了哪一门学科,我们的研究都会失败。

以航空航天为例,它需要“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环境与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专业的合力。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有美术设计等专业并没有列举到其中。

所以,我们现在在教育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课程综合性。我们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将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科学等学科完全割裂开来。语文当中也有一些数学的问题,数学里面也有一些语文的内容,尤其是现在很多道法、历史的内容中出现很多文学性很强的知识,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具有综合性。

我们现在的学科学习中,如果单单地割裂开来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学科理念的伤害,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可以看一看,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内容。

最为明显的是历史的学科内容。历史学科的学科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

所以,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应该关注到综合性。

我在讲解议论文知识的时候,会用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或相似作为示例,进行讲解,这样做孩子们会很新鲜,也会有很强的认知。

另外,学科的实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的学科都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去实践,不是只有劳动学科才可以实践的。有很多老师在反映,孩子们怎么教也教不会,我在和这些老师的沟通中我反问道:“你讲的最基本的都可能在孩子们的脑海里都是虚无的,新知识的建立需要旧知识的迁移,你认为孩子们会明白,可是当大多数孩子们明白后,个别孩子还不明白。他们的智商又没有问题,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些孩子脑海中没有一个相对应的旧知识进行迁移,自然就不会明白新知识,而最初的旧知识就是实践操作所得。”什么是直线,画一下可能会明白,但是什么是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就需要知道一个实践性的概念。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的概念特意倒着我们,让我们拿着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从xx小学到xx村的距离。虽然是半天的实践,看似内容不多,但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再也不会出错,因为这些定义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被我们深深地掌握了。其实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地理,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都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才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真实的了解生活,认识真理。如果没有实践的佐证,定义、推理和现象是很难被一个人理解清楚的。比如说圆的面积、周长,物理的有关现象,这些多需要孩子们具体的操作。

其实,我们在教育史上有一处败笔,那就是数学问题中的“鸡兔同笼”和“进水防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实践的,也是没有具体操作性的。所以,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推翻了。

我们的课程内容,在选材上也将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是可以具体的操作,还有具体的认知等等。

课程的变化必将推动育人方式的变化,这是一个必然关系。而育人方式的变化,也必将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的。

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而在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育人方式,必将转向立德树人。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加注重课本和学科本位思想,但是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将会更加强调综合式的育人方式。比如说我们的研学,研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多素养,多能力的综合。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加侧重个体的学习,但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将会更加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让人逐渐恢复成一个社会性的物种。所以,在2011版和2022版都在降调“协作探究”,并且2022版将会更加侧重。在传统育人方式中,以重复性作业为代表的重复性。学习育人是一直被我们诟病的,在新的育人方式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体验式的育人方式和渗透式的育人环境,在我们的课标中我们将“学习群”等概念加以“延伸”。我们还会把被动学习,提升为主动学习。

其实,我们现在的“双减”也好,还是我们教育方针的变化都是为了改变育人方式,让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和可以适应未来人才竞争的人才。如果再仔细地看一看,教育发达地区的考试内容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想为什么xx人上xx大的分数低,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上述教育方式的变化,其实就是在努力地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在课标中的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有力的带动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教师应该“低下身子”去备课,去研究学生等等,这都是教育实践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就是关注学生的背后环境。我们只有将学生的背后环境,纳入我们的备课范围和评价范围,孩子们才可以以更加有效地投入到我们的学习当中。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相同的,只有关注个性,让孩子们多样化学习,才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发展潜力。而关注多样化的学习和孩子们的发展需求,才可以让孩子们避免平均式的发展和平均式的培养。我们的国家课程也好,还是我们的地方课程都应该更加丰富,这种丰富是适合孩子们丰富的特性,而不是随意的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丰富了,我们在孩子们的发展中就会发现更多的孩子特性,也会让我们的评价更加有效,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教育教学科成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兴趣。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已经比我们更加优秀了,怎样才可以将他们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可以将他们的成长和我们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在我们的课堂只有提供更多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孩子们才会在我们的时代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

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们在观看“天宫课堂”时的表情和我们上课时的表情一样吗?不一样。虽然xx不是老师,但是他的课堂足足吸引着每一个孩子,这就是对我们的提醒。

再想一想,疫情期间,我们是不是开展着各种各样线上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不是也让我们的传统教学和育人方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呢?这都是时代的特性,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适应时代特性,才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再次回归到我们的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1、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3、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4、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5、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6、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20xx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xx版课程标准和20xx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对比前两个版本的课标,大家会发现“数感”这个核心词贯穿始终,同时20xx版课标中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核心词——“量感”,由此可见“感觉”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数感”“量感”呢?“数感”和“量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围绕这三个问题,我将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20xx版课标中分别对“数感”和“量感”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的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和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p7)。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p7)。

从以上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不管是数感,还是量感,都是一种直观感觉,都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p1),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和“量感”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数量”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事物的多少,史宁中教授说:“‘数’是对数量的抽象,‘量’是度量的结果”,也就是说,“数”和“量”本身是紧密联系的,在现实世界中,数与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分割开的。然而,在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量感与数感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数感是“一种关于数的直觉”,也就是要抽离具体的量,用符号表达现实世界,更抽象;量感则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度量,用史宁中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数感可以去掉后缀名称(单位),量感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举个例子来说,买西瓜时,瓜农能够根据西瓜重量快速算出钱数,这是“数感”;我们要10斤左右的西瓜,他们能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的方法,找到一个差不多重的西瓜,这就是“量感”。

任何感觉的形成都是需要通过长期训练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

1、创设具体的操作情境。

不论是数感的建立,还是量感的建立,学生必须要经历自主操作,才能实现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内化数感和量感。例如,在张月老师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进位)》一课时,设计了用摆小棒的方法探索26+4的口算方法,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观察到4根小棒和6根小棒凑在一起是10根小棒,又可以捆成一捆,也就是多了1个十,进而初步建立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数感。

又如我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一厘米,观察一厘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1厘米,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用尺子测量手指、铅笔、橡皮、书的长度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量感,然后根据对这些基本量的感知,再去判断铅笔盒的长度、书的宽度等等,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感和量感的建立离不开对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的理解与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联系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量感。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老师出示了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超市情境,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都是用什么数表示的?并提问:为什么生活中的价格常常要用小数来表示?从这一环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进行学习,这对于认识小数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千米”、“平方千米”、“吨”这些较大的单位时,因为很难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感知这些量的多少,因此老师们经常会联系一些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去年听戴燕老师《认识千米》一课时,她就通过举了两个生活现象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了1千米的量感,一个是以学校操场为例,围绕学校操场走1圈大约是200米,围着操场走5圈大约就是1千米,另一个例子,是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桐江新村大门口,大约是1千米。这两个生活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共情,并在脑海里建立了1千米的直观感知。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感觉”,就在借助“真实生活”中得到了建立。

20xx版义务教学数学课标中指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是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含数感、量感、符合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p5)在小学阶段“数感”和“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把课标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和量感,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xx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终于面世。新方案中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九年贯通的课程与学业标准,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研判校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义务教育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五大基本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进行了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在xx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xx十一xx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段的特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育人目标,将国家主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赋能课程三级体系整体设计。用丰富的课程尽量覆盖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孩子打开视野和边界;用多样性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说明新方案是可行的,更加符合育人规律。

新方案中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把劳动课程单独列出,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减”的要求,转变讲授式的被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必须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特别是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提供更多元的资源支撑,用最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比如,xx十一xx实验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产品《校园监控系统改进建议》,成为学校安全管理改进方案,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这种学习超出学科本身,能更好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视野。

新方案实施,关键是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我们要牢牢抓住新版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能力。用勇于改革的创新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继上次耿校长组织我们学习之后,我再一次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感悟。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当今社会,在新课标下,师者,不止传道受业解惑。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第三个问题答案很清楚,往大了说,为了国家,为了世界,为了地球培养;往小了说,为了他们的小家,为了他们自己。我们这里不多做讨论。下面我就剩下的两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粗浅的认识。

1、我们要培养不是死读书的学生,而是热爱学习、会学习、会运用知识的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课程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我们要培养的是身体、心理健康的学生。

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

“健康”不止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充满正能量。

3、我们要培养爱劳动的学生。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xx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除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还认为,我们还要培养自强,大气的.学生。

1、要培养热爱学习、会学习、会运用知识的学生,就要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守《课堂教学常规七条》、《五项规范》等要求。

(1)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学方式的转变。

(2)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

(3)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身体、心理健康的学生;培养爱劳动的学生;培养自强,大气的学生;老师首先就要达到这些要求,做出表率,起到示范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建立正确的三观,养浩然正气。

(2)老师带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开足、开好体育健康课程。

(3)老师带头积极参加劳动,亲身示范劳动,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课程安排。

(4)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根接力棒,我们该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来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要稳稳当当的交给下一代,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x老师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学习新课标,助力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她结合具体课例,生动而深入地解答了一线老师在新课标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她具体从三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学习新课标,了解主要内容的“变”与“不变”;结合统编教材的教学案例,谈任务群的理解和实施;结合作业设计和考试命题,谈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20xx年版课标指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x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老师强调,在单元设计上一定要有效落实任务群,六大任务群以三个层次来划分,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开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她要求大家在学习新课标的时候做到“守正创新”,学习内容要不断“复现”,以强化记忆。

x最后,老师以六年级的基础作业设计为案例,阐释了新课标背景下基础作业的设计实践。她聚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聚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指明了“作业设计和管理”的新方向。

x老师的讲座内容无论是理论深度,还是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都贴近一线教学实际,让与会老师受益匪浅,不仅帮助大20xx家理解了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针对新课标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引领大家在新课标指导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实质,具有学科前瞻性。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理解,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透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用心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潜力。

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善,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我要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用心探讨,总结经验,用心推广,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伴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实质,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新课标深度解读与教学指导培训活动。8月24日、25日的学科课程培训,分为四场,共11个学习专题。我有幸参与学习,收获颇多。

在“学科课程”的培训中,专家老师们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xx年版)》,为老师们深入解读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变化和新方向,以及教师如何做好地理课程的“教—学—评”给出了很多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新课标、新理念、新方向,通过聆听讲座、研读新课标,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将由三维目标,转为核心素养目标。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体现的是地理课程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为此,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目标。

除此之外,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理念的提出,也为教师开展地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活化课程内容,优选课堂教学素材,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活动主题化等形式或将成为未来地理课堂的主旋律。

做的再美味的菜,孩子不吃,也无法吸收菜中的营养。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很美好,最关键的是要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除了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材施教。多开展动手实践和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在亲身经历中让学习发生,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过程性评价较为忽略。新课程中初了终结性评价外,还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在评价方法上,发挥学生自评、互评的作用,促使学生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学习到何种程度,评价的标准如何?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中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学业质量”要求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制定更加详细的评价细则,以便评价过程更直观、更有效。

只有知识更新,才有实践创新。培新学习只是一个知识更新的过程,如何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核心素养落地,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创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适龄儿童少年与其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和实际居住地是确定其施教区的主要依据。适龄儿童少年与其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且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保持一致,就可以认定适龄儿童少年符合施教区条件。

指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范围内具有常住户口或居住证,凭居民家庭户口簿或相关材料进行认定。

指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范围内有合法固定住所且实际居住,凭房产证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定。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工业用房等不作为施教区内房产进行认定。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作为施教区内房产进行认定:

1、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内有房产(用途为“住宅”)且长期居住的,根据房产证进行认定。

2、因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无房产,随其祖父母、外祖父母长期共同居住在施教区内的,可按施教区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房产证进行认定。(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房产,必须提供产权赠予适龄儿童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父母的合法赠予书。)。

3、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外无房产,但实际居住在施教区范围内且住房是法定监护人所在单位合法自建的,可根据所在单位提供的适龄儿童少年随法定监护人正常居住的有效证明材料(原始合同文本、购房票据等)进行认定。

4、适龄儿童少年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施教区内新购房产(当年8月31日前交付使用),依据提供的购房合同、契税缴纳、房屋维修基金、房产证正在办理或二手房个人所得税证明材料及房产过户正在办理等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材料等进行认定。

5、居民自建房但无房产证的,按当地街道办(居委会)在拆迁时开具的原始“指界通知书”(居委会指定地界让居民自建房屋的通知书)或者购买宅基的原始票据进行认定。

6、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方式安置且施教区外无房产的,或者选择产权调换方式安置且房屋为期房的,拆迁过渡期间两个学年度内,其子女可选择在原住址施教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入学。两个学年度后,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7、户籍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监护人在施教区内有房产,适龄儿童少年为孤儿或其父母双方均为不在本地的现役军人或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以适龄儿童少年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房产进行认定。

8、房产证上有多名房屋所有权人的,以适龄儿童少年法定监护人排在第一位进行认定(以房产证上排名第一位或产权份额者是否为适龄儿童法定第一监护人进行认定)。

从xx年起,按施教区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小学阶段六年或初中阶段三年内,已用于施教区生源资格认定的房产,不再作为其他新生入学资格认定的条件(多子女户除外)。

z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20xx《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我最有感触的是:要求更高了,更灵活了。20xx版课程标准的英语课程内容分五级呈现,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能力没有明确要求。而20xx版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分四级呈现,兼顾小学英语开设起始年级区域差异,设置预备级和三个“级别+”。预备级主要满足1-2年级教学需要,以视听为主,“级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拿我所教的三年级来说,他们对应的级别是一级而不是预备级,他们前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任重而道远,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英语的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首先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大胆利用教学新理念,鼓励学生创新,努力落实新课标要求,力求工作更上一层楼!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4月21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颁布。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促进自身成长,提升教学能力,我读了新课标,也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课标修订组组长胡卫平教授的解读下认真理解了课标。

我主要从课程目标中的课程核心内涵谈谈自身理解。

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与其他所有课程一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曾经,假探究的现象出现比较多,特别是没有年度考核要求的1—5年级,将科学课变成了“阅读课”、“朗读课”,从而忽视科学的本身;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出现多个探究活动,以至于每一个活动都没能够深入,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思维拓展不够开阔,质量当然也就不言而喻。而现在新课标强调立足素养,聚焦核心内容,加强探究实践,建构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来说有了更好的方向。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观念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这对于科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我认为需要通过平时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学生理解小学阶段基本的科学规律,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我认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学习的所有课程加以融合,科学是数学的皇后,科学与数学、语文甚至音乐美术都存在着联系,培养科学思维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事物,能够正确的进行推理,有一点的逻辑能力。在平时的课程中,可以加以训练。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创新。通过学校科技节的展演,让我感受到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作为一名教师,稍加以引导,或许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

3、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渗透;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相结合,能迸发出火花,科学教学中也需要这样的火花。

4、态度责任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责任,它要求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总言之,科学课程需要我们理解并充分培养核心素养,注重综合实践、实践探究的能力。

以上就是目前我对于研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不够“精”,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常“看”、常“学”、常“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