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7 15:05:58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思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组成人员的参与。各高校应充发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功效,开辟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新思路,真正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

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

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

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

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

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

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

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

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

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

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

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

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真正的体味过,才知道父母给予的衣来伸手的生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一些高校存在着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学校目标、职能、办学规模上刻意追求与国内一流的高校看齐,忽略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许多高校为了变身综合性大学,千篇一律地设置了很多与其他高校相同的专业,忽视了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本校特色的有机衔接。

(三)建设高水准的大学生社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把生命个体的需求分为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生活需求、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较高层次需求,社团的发展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社团不仅是会员发展兴趣爱好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也受到教育和熏陶,也只有这样,社团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赢得一席之地。

从更高的角度看,学生社团的使命也在于使更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

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心理氛围,将极大地激发所有的成员为着目标齐心协力,积极拓展活动阵地,办出精品活动,参与者还能够间接感受到社团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社团作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在共性的基本原则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提高,而社团则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进行活动。

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锻炼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社团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人文素质的提升,既需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更需要校园整体氛围的熏陶。

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拥有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特点,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继而感染引导甚至塑造一个整体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群体。

社团有助于学生自我规划人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社团成员较易于完成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在大学德育的教材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许多大学生都不以为然,对于入学的心理健康测试也是草草了事,甚至有些问题学生不愿意面对心理工作室的老师,不愿意敞开心扉,也怕被同学知道自己的秘密。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学生。

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而要从心而发的自觉参与。

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度过青春期困境的有力保障。

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建设,利用课堂内外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压力,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小结。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学校教育责任,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指导校园文化实践,培养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经验的不断丰富,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评估的指标的引导下,很多院校园建设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投在校园的环境和设施建设当中,新建改建了一批图书馆、实验楼、多功能娱乐厅等文化设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就完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各种建筑、雕塑本身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挖掘,没有展现出物质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意义,使学生只见其形不见其神,使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发挥不出校园精神文化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简单适应与单维趋从,表现出校园文化责任心及功能的缺失,并且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适当的夸大,而学术性和精神性受到人们的漠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已经在一定程度向社会文化趋同。

很多高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速度,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空,大,没有实质内容的毛病。

除此之外,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校园文化应该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相结合,找出特色的东西,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3.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完善学校相关的制度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的被动要求,变成师生的一种自我习惯。

这样就导致了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连续性。

上级领导重视的时候,学校就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领导不重视的时候,校园文化建设就被忽视;此外这种没有制度限制下来的文化建设,也很难建设出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受领导风格的影响,每个领导的领导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校园文化就无所谓继承性了。

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

医院行政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为了促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针对其展开集中教育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行政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所以定期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在这一前提下,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学习,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尽可能让所有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够具备更加专业丰富的管理素质。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来说也应当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充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2.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

任何管理制度若不能够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单纯凭借其强制性,都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医院行政管理制度最终是为了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的,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服务的,目的在于确保医院自身发展的持续性,同时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最终获得双赢的效果。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寻求各方意见,营造更好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医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其能够处理好自身利益和医院发展的关系,将自己和医院作为利益共同体,主动支持和配合行政管理工作,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医院实际发展状况科学的调节人才配置,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医院内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这样有助于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应当通过完善的奖惩措施,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奖罚分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医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倦怠心理,他们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工作激情不高,所以我们将绩效考核结果和薪酬福利直接挂钩,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方法来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激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让其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更主动的投身于工作中来[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程度的改变,行政管理应当坚持与时俱进,要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医院的功能和业务。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交叉重叠的问题,应当借助于完善管理机制来确保各个部门工作的规范化,清楚的规定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目标,让相关人员能够牢记自身责任,防止出现推诿责任的问题存在。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医院内部各项事务执行力的提升,确保各部门工作的有序开展。当出现问题后,行政管理人员应当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确保医院内部各部门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不断提高医院办事效率。

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促进各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医院各岗位职能的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了行政职能、管理职能以及服务职能,所以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正确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履行好自身职责。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人员不单单是医院领导的助手,通过调查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动态来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当为医务人员的救治和其他工作提供更多的方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为临床科室带来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保障,确保医疗服务的有效开展,还应当对各科室工作实施有效监督,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从本质上来说,行政管理工作关系到医院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为医院各项医疗服务给予必要的帮助和保障,促进现代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1)。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

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

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

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

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

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

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

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

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

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

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

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

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

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

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二、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

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

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

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

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

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

[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

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响广场的美观。

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

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

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

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

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

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

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

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

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

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

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

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

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

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三、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

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

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

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

(2)。

一、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1.1孤立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认识不足,认为校园英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起到较好的作用,以至于校园英语文化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中被孤立,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英语文化完美地融入进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中。

导致学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依照学校自身特色来建设,无法按照学校自身办学方向来有针对性地建设,不能将校园英语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会使校园英语文化难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1.2职业院校建立校园文化手段过于单一。

多数职业院校对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手段继承了高级中学的`方式,方式传统单一,无法匹配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

采用englishcorne、英语广播等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信息社会,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应该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将信息化变为营造校园英语文化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在业余生活中能经常感受到,为学生搭建一个互联网学习的平台;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将校园英语文化营造得更为实用,将校园英语文化扩大到企业环境中,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英语的作用,正确认知校园英语文化。

1.3职业院校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没有针对性。

职业院校的发展较普通的高校更晚,能正确营造整体校园文化的职业院校少之又少,而英语文化更是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难点。

当前大部分有意识营造自身校园文化的院校大多只是模仿其他普通高校中的手段。

而普通高校较职业院校的英语文化更为深奥,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难以融入。

因此,如何正确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营造合适的校园英语文化是目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策略。

2.1全方位构建校园英语文化。

全方位,就是使学生在一走进校园便能感受到学校有着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英语的影子。

职业院校在建立校园英语文化时,需要本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而不能照搬照抄。

比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英语文化时,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对应学生学习目标的职位需求英语的状况;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将设备上的操作说明与其说明书换成英文,再通过教师讲解;将学校各区域宣传栏中宣帖英语海报,海报可以包括时事、游戏、影片等,也能张贴英语名人名言;倡导学生在校园中使用英语对话等等。

2.2完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制度与准则。

为何职业院校建立校园英语文化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困难重重,说到底是因为职业院校对英语的重视度不够。

对此,学校应该针对自身校园办学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奖惩制度,适合教师的教学制度,使学校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进行一定量的约束,便于学校统一筹划。

2.3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教师。

目前,能合适胜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满足不了职业院校的需求,职业院校师资十分缺少,导致职业院校英语教师授课负担大,使得学校需要聘请外教,而外教难以管理,也间接地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从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水平看,多数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施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对应专业的专业英语。

这便要求学校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定要求。

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对英语授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如果高校有一群具有深厚知识涵养、人文素养的教师群体,能极大促进职业院校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职业院校不单是培养拥有专业技能的技能性人才,也要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综合型人才是必须掌握世界语言——英语这一门语言的。

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时,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也为职业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特殊场所,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空间的承受力不断增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对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来看,校园文化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西周王朝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就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的体现,更是学校风貌的突出表现。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师生面貌、校园风气等,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主要内容为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形式。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技能教育的首要任务外,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规范道德准则,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教育任务。要达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高职人才培养的成功必须要平衡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和质量的增加,要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成为现今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某些高校虽然也将精神文明列入其发展规划纲要中,但并未付诸实践。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方面,也体现在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水准方面。校园文化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培育,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培育。因此,本科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培育,会出现畸形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形式单调,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突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营建属于自己的具有专业类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的特点是“高”和“职”,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偏重职业技能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知识和文化的培养学习。很多高校在校园文明建设过程中,很少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人文景观、校训、基础设施方面,千篇一律。在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主要以文艺类、体育类、社团活动类为主要载体,毫无新意。

3.规章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亟待建章立制。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可以规范校园人的行为,依据学校的章程能有效地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优良的校风。有些学校领导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对建章立制和制定学校章程认识不到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1.重视先进文化。

我国现在正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坚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2.营建有特色、高品位、的高职校园文化。

有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直接关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需要具有本校特色校园文化。要通过校企合作、社区合作、校校合作,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首要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作品、正确舆论、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在探索中求创新、创精品;既要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也要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生活情趣,更要升华学生人格水平。

3.加强校园建章立制工程,摆正制度文化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要建章立制,要建立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要创新管理的模式,提升制度的内涵建设。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摆正制度文化的地位,制度文化直接影响到校园活动、师生言行,对师生起到良好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既要给予师生个人空间,又要建立制度的“牢笼”使其不偏,且要保证建章立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即以法束人。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岌展论[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5]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1)竞争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民营企业对市场机制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形成了努力拼搏的动力,这种特性恰恰是国有企业所缺乏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用奔跑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活下去,企业奔跑的紧迫性远没有民营企业强烈。

(2)市场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民营企业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市场,寻找空白地带,一旦发现,就立即调转船头,迅速赶到。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实际上先有市场,再有企业,它们是在发现市场空档后才成立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使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3)创新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这往往是民营企业最想做的事,也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技术上的不断追求,是民营企业的生命,也是民营企业成功的保证。

(4)效率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些电视剧中,民营企业家只是出入宾馆、酒楼,吃喝玩乐的人。其实,作为投资者,他们正承担着风险的压力。他们在追求每一个技术信息,在寻找每一个商机。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强迫自己把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5)风险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蚀本。同时,高风险的背后也隐含着超出常规的机遇。因此,每个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风险,同时又要勇于面对风险。国有企业往往不能处理好风险问题。一方面,他们敢于乱投资、乱贷款、乱担保,因为蚀本的钱有名无主;另一方面,他们大可不必没事找事去担风险,5%的利润足以使他们写出一个好的工作总结。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反,一方面,300%的利润将唤起他们拼命的狂热;另一方面,60%的失败机率足以使他们冷静旁观。

(6)人才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基础。每一个企业都希望人才济济。然而,有人才不等于有人才意识。只有把人看作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才是真正的人才意识。许多民营企业老总说过一句话:“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留得住公司的技术风格和产品信誉。”还有的民营企业在总结发展经验时说,成功=人才+机会+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公式中,人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7)服务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从商品到货币,被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跳。如果这一跳不能被用户需求的双手接住,那么,接住它的将是坚硬的岩石,这个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如果第一次跳跃失败,他们再也没有第二次试跳的机会。由于这些原因,民营企业更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他们总是想用户之想,急用户之急,千方百计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许多公司向用户的承诺是“我们会做得更好。”

(1)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处于被动状态,大多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制度、行为准则、企业容貌、作风礼仪等,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这种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在“为我”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2)民营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扩散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缺乏政治观指导。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的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努力为之奋斗。

2.1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1)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

(2)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大小,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龙头,应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企业家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就应从思想深处形成最高理念,自觉开展理念革命,实现由经营理念到政治理念乃至最高理念的飞跃。

2.2提炼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个民营企业在提炼价值观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企业性质。民营企业文化因企业性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个体企业与私营企业不一样,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不一样。因此,一个民营企业首先要根据本身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例如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标准,商场则可以根据本身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标准,实际上这就是制定企业的最高经营目标。

(2)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不同类型的人以及他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每一个人在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一员以前,大体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是相容、互补或是互斥,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观能否为每一个成员所接受。

(3)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如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会影响成员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与一体感,社会传统文化对人们改变旧观念、接受新的价值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既体现企业特色,又为全体企业成员和社会接受的价值观。

2.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企业精神的提炼,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过程,创立和提炼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企业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不断地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心理培育,同时要反复地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并在实践中及时提炼出其中的优秀部分,几经反复后,再用最简单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中的精华,由此形成企业意识中最具激励的东西——企业精神。不难看到,企业精神的创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结出的硕果。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创立企业精神,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继而又炼出更新的精神成果,不断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2.4确立高标准的.企业道德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培育企业道德,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道德是企业员工的重要行为规范。道德对行为的软约束与厂规厂纪对行为的硬管理相配合,不但可以弥补硬管理难以面面俱到的局限,而且能够使员工的行为自觉地指向企业目标的实际。同时,企业道德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利益基础,否则就会流于空谈。浙江十大发明企业家之一的祝强,企业在如日中天时后院起火,原任公司副总经理、自以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妻舅,以资产分割为由,将祝强推上被告席。红极一时的广东“太阳神”在鼎盛之日,“兄弟都成了对手”,它今天的竞争对手之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以前的“旧部”。这些现象不仅造就了企业营运的混乱、资产的流失、规模的削损、人才的流失,而且对企业道德带来灾难性打击,最终直接影响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

2.5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为之服务,这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企业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认为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又称ci。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并把它作为发展企业的战略措施,却并非易事。为此,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力推销自己,刻意地建立有特色的营销文化和企业识别系统,这就最容易涉及到法制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企业形象要在社会中保持长久不衰,其内在保证是观念和行为的崭新、超前。

但是,有些民营企业错误的理解了“崭新”和“超前”的含义,于是乎广告成了王婆卖瓜、猫的名片画成了虎、产品成了他人专利的复制、售后服务成了推销的幌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就在于经营指导思想不明,缺乏法制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玷污了他们的企业形象。

应当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为此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紧密配合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对职工进行“四德”教育,提高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水平,加强他们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让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样,企业树立的形象才会在社会形成“信任感”、“可靠感”、“美誉感”,良好的形象才更具有持久性。

2.6提高职工素质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提高职工素质抓起,这与培养“四有”新人是一致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之间是一种“大厦”与“基石”的关系。职工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因此,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是现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这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以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职工,在实践中造就和培养一批得力能干的企业发展生力军,让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崭新面貌的“公司人”、“形象人”,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新的风范。

参考文献。

1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胡联奎,吕一林编译.企业文化的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邓明然,马全丽.建设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j].经营管理者,(2)。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工商管理论文

园林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涉及面广、环节多,相应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要做好这项工作应从规范行业做起,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强管理,科学引导,使广大园林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园林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前言。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是指为建设一项园林绿化工程,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价格。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是项目决策的工具,是制定园林绿化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有效工具,也是落实园林绿化建设资金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园林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一是园林绿化工程价格管理。下面,我们就对当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控制园林绿化工程造价谈几点看法。

1.投资决策多由行政拍板缺乏科学性经济性。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多属市政公益工程,大多由政府投资建设,其实施的好坏会对园区功能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由于部分地方的长官意识作崇,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更别提广泛调查研究、多方案比选了,而是由一些领导拍板定案,靠人脉关系取胜,一些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得不到重用。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就十分困难。

2.讲求艺术性与投资金额控制的矛盾。

因园林绿化工程具有艺术性、方式多元化、衡量尺度不一等特征,实用性弱于美学需求,所以设计师作品真实意图的表达很容易因投资人设计任务书的局限性受到禁锢。由于目前园林设计方案未完全进入招投标市场,存在不透明性,设计师的作品过度依赖投资人狭隘的观点和错误的信号,设计主体思想缺乏统一,导致最优化、最合理、最科学的设计方案被人为肢解,只考虑作品的标新立异、方案的奢华和惟美,无暇顾及经济技术问题,最终造成园林绿化项目的投资成本不断递增,投资金额与建设成效无法成正比。

3.精通造价的人员奇缺导致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不合理。

相对其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有限的市场份额使得设计队伍建设进退两难,设计单位在有限的设计业务中很难在专业划分及阶段分工上花更多地精力去设置细化。园林设计队伍中部分设计人员不熟悉本专业的概预算定额、建筑材料市场价格,而预算人员对工程技术问题往往不太熟悉,同时受市场份额和企业运作人力资源承受能力的影响,园林工程在具体专业分工上又不够细化,专业技术力量上在设计阶段的分布存在严重缺位或配置不合理,导致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不严或造价失控。在具体造价实施中,园林绿林项目设计费的多少取决于工程总造价的高低和建设面积的大小,致使有的设计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工程规模和提高单位面积建造成本,特别在绿化苗木中使用大规格苗木,增加苗木种植密度,过多采用珍稀名贵植物,非常奢侈地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超强度地进行非常规建筑设计等,从而人为地提高了工程造价。

4.设计前期调查工作不到位导致造价控制难度加大。

其一,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多为城市配套工程或在地质条件较为恶劣的山峦、崖壁、滩涂、滨水区等进行建设,其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服务对象等都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成本,前期调查的环境基础资料不到位直接影响造价控制。

其二,园林绿化工程不仅具有感官休憩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精神意境、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所以设计前必须认真地对当地的历史脉络、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进行翔实地调查研究。如果前期调查不够深入,也会影响园林绿化设计的正确定位,使设计主题偏离,导致设计阶段造价无法把握和工程施工阶段造价无法控制。

5.搞好园林绿化造价控制的措施。

5.1要多角度地科学决策,推行招投标机制,形成投资最高限额。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通过公开、公平的招投标竞争,能促进设计单位自觉按设计要求提交实用、安全、经济的设计方案。在评标过程中,引入价值工程分析方法,按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分配权重,可选择出最优设计方案,有利于工程投资的控制。同时,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设计,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各专业按分配的投资额进行设计,以使总投资不被突破。在推行限额设计中,依靠技术创新控制工程造价是最有效的手段,提高初步设计概算的精确度,使之成为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依据,是对投资估算的第一次细化;设计人员和工程经济人员要密切配合,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做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力争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工程项目的必要功能。

5.2对园林绿化设计方案进行公开评审、论证、公示以控制造价。

发布设计信息后,建设单位首先应组织专家、相关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对收到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效果评价,力求选择经济合理条件下确保使用功能,在满足使用功能条件下追求造型美观,确定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同时对入选方案和中标方案进行公示,听取社会意见。

5.3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实行限额动态控制。

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工程预、结算审核方面的控制及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招标管理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和结算阶段。在招投标管理阶段中,招标文件应对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定额及费用的取定、增加工程的结算方式等有明确规定。项目实施阶段,必须要按照合同办事,树立法律意识,做好各项资料的记录和收集工作,全面履行合同内容,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要按照国家或地方颁布的计算规则即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方法、统一的计量单位及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并予以统计、排列,从而得出清单。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应具有调试的概括性,条目要简明,同时不能出现漏项、错项,应保证计价项目的正确性。要将不同等级要求的工程区划分开,将情况不同、可能要进行不同报价的'项目分开。这就要求清单编制人员在编制时,认真研究设计图纸,分析招标文件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及不同的技术要求,熟悉所有工作的程序,并且要认真勘测现场情况,尽是预测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对将要影响报价的项目予以划分。另外,因为工程量清单中计算出的工程量为不完整工程量,考虑建设单位的利益,应明确中标价中的综合单价为不变价,工程量清单的数量按实际施工实做实计。

5.5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

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主要的,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占直接费的80%左右。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造价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随着工程进展情况深入现场、市场,掌握第一手的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

5.6严把变更关,将园林绿化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内。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是提前实现这类型变更,减少损失,因为已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工程内容还需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应指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随时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化情况。

5.7严格现场签证管理,掌握工程造价变化。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对必要的变更,应做到先算账,后花钱,变更一旦发生就及时计算因工作量变更而发生增减的费用,随时掌握项目费用额度,避免事情积压成堆,对工程造价心中无数。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许多工程就是由于现场签证不严肃,给工程结算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导致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严格现场签证管理,是施工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5.8加强结算管理,严格把好审核关。

在工程竣工决算时,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凡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等一律减费用,严格把好审核关。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在要求施工企业报送相应的工程计算式和材料用量明细表的同时,造价管理单位也要编制一份完整的结算书和材料用量明细,这样比照审核,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进行计量审核。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及程序及准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

6.结语。

园林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管理,涉及面广、环节多,相应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要做好这项工作应从规范行业做起,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强管理,科学引导,使广大园林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2]郭婧娟。工程造价管理。北京:北京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文章在阐述天然气销售内涵、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天然气销售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为如何优化天然气销售进行策略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我国天然气发展。

关键词:天然气;销售;营销策略;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我国能源消耗增多,无形中加剧了能源紧张,也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需要相关人员实现对天然气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并借助最新技术形式积极研究开发清洁能源,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天然气营销作为一种公共产业,其发展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且也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此,文章就天然气市场营销问题展开探究。

1、天然气营销概述。

1.1内涵。

天然气是一种绿色、节能产品,主要由混合气体组成,主要包含甲烷、丙烷、丁烷和乙烷。天然气主要被人们存储在油田或者煤层中,燃烧之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较小,和石油、煤炭等共同被列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清洁能源。天然气市场营销主要是指将天然气产品和市场有效结合在一起,增强天然气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意识,从而不断提升天然气市场营销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1.2特点。

第一,公益性。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在使用的时候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还能够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第二,系统性。天然气销售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想要获得良好的销售成效需要得到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为此,天然气销售的时候需要进行系统化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第三,区域性。天然气销售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现阶段,天然气的销售和服务范围往往仅仅在管道建设和覆盖的范围内进行。

2、天然气营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

天然气公司长期发展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模式深受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的影响。虽然一些天然气公司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具体的营销理念,也没有对市场营销做出有效估计。另外,天然气市场营销竞争手段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缺乏。

2.2天然气营销管理不科学。

首先,缺乏对天然气营销人员的培训。在现阶段的天然气市场营销中,企业营销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不了解和天然气营销相关的经济、法律、行政知识。其次,天然气市场营销没有打造有效的人才培训体系,从业人员总体营销水平较差。最后,天然气营销技术储备缺乏,在具体营销操作中没有积极借鉴成功案例。

2.3天然气营销存在垄断现象。

天然气的管网、接收站往往占据较大的面积,在同样的一个区域范围内是不允许重复建设的。这种要求使得天然气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垄断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使得消费者处于被动的发展地位,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

2.4重复建设使得天然气资源浪费严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人为的划分,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一些石油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在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的时候存在重复利用和浪费的现象,不利于天然气销售工作的稳定发展。

3、天然气营销完善策略。

3.1形成科学的天然气市场营销理念。

第一,将天然气营销和市场发展密切结合,在进行天然气营销工作之前企业要做好充分调研工作,从而准确地预测市场上天然气的供应情况。天然气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和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密切关联,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增强天然气市场营销的灵活性。第二,天然气市场营销要以顾客需求为基本导向,完善和天然气市场营销相关的各类设施,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天然气企业的市场影响力。第三,天然气市场营销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营销意识,形成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根据市场需要调节战略发展规划。

3.2制定科学合理的天然气营销策略。

3.2.1产品策略。

首先,提升天然气产品质量。质量是天然气产品市场营销的重要基础,为此,天然气企业需要从天然气的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入手,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天然气市场营销,避免出现天然气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问题。其次,天然气营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要,通过对消费者心理上对天然气产品的需求,从而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

3.2.2价格策略。

在不同时期,天然气产品的价格不同,特别是受季节的影响,天然气产品的价格会出现高峰期和低谷期。比如在天然气营销处于高峰期的时候,天然气产品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此,天然气企业需要从市场角度进行思考,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天然气营销市场价格,对超出既定标准的价格要进行相应的收费,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3.2.3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是天然气产品营销的重要组成,有效的营销渠道能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节省企业发展成本,为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另外,在新时期,天然气营销企业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天然气营销的中间环节,节省不必要的营销成本费用。

3.2.4巩固策略。

巩固策略主要是指天然气营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和相关企业和老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确保合作的长期性、延续性。为此要求天然气营销企业密切关注新老客户对天然气的使用需求,做好和客户的沟通交流,在为客户提供天然气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定期举办答谢新老顾客的活动,从而企业生产的天然气产品赢得更多消费者和市场的支持,增强产品的市场优势。

3.2.5促销策略。

天然气产品的促销一方面要巩固当前现有的市场;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挖掘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天然气需求地,并加强对环境污染较大企业的关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天然气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天然气销售宣传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天然气使用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3.3加强对天然气营销队伍的建设。

首先,完善天然气营销人员培训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对提高天然气市场营销成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天然气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队伍。其次,天然气企业还可以定期从外部招聘人才,做好对人才的培训,从而加快打造高素质的天然气营销队伍。最后,天然气企业需要打造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对天然气营销人才行为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为人才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来不断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

3.4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天然气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天然气企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国内同类行业的竞争,一个是能够替代天然气产品企业的竞争,再有一个是天然气企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伴随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力度的加大,天然气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相应加大。为此,天然气企业需要科学定位自身在市场的地位,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4、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天然气企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力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然气企业需要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制定适合的营销策略,密切关注客户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2]赵兵哲。天然气销售特点及营销策略研究[j].化工管理,2017(2):245.

[3]范秀丽。天然气销售特点及营销策略之我见[j].化工管理,2016(12):25.

[4]郭莉。天然气销售特点及营销策略分析探讨[j].经贸实践,2016(7):273.

[5]施亚男。天然气销售特点及营销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116.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一)。

一、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积累,并且需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

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游离于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相反的是,校园文化实际上就蕴含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并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加以体现。

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也在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体系,但是却都存在着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即使像国内一些具有较为悠久历史积淀的名校,也没有非常鲜明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

(二)没有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当前,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即本校的师资资源。

高校的教师既负责专业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本学科体制建设和科研工作,是社会范围内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和精英,也是高校最大的资源优势之所在。

这些优势教育资源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动员和培养学生参与其中,却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构建模式单一化。

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构建等同于组织学生开展业余活动。

实际上,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不失为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绝不等同于全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这就难免会造成高校校园文化构筑过程中的单一化,也很难从根本上调动起教职员工和在校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体系。

二、对于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今后一个阶段将是决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水平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

此外,今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

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点,各种文化要素和符号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于高校来说,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和体系应当侧重于如下几方面,如本校的校徽、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建设、校内文化活动、依托和利用名城等区域文化资源等等。

这些要素具有外在意义,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最为直接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细节的塑造,包括教学楼、校内街道的命名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种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文化的个性化,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让师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二)培养优良的师生人文精神,充分动员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优良的人文精神就难以实现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建设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可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

在充分调动在校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构建工作中。

首先要提高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职工树立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并将其视为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其次要建立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在保持教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合教职工参与的校园文化构建渠道,发挥教职工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要加强对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方式的引导,始终保持教职工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中。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除了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外,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构筑模式。

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在校生组织多样的学生兴趣社团或团体,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采取更加贴近时代特色和学生群体诉求的方式,例如大力开展校内网络建设,推动大学生积极地为本校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还可通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和品牌形象塑造计划来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的投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很少有高校把校园文化活动列入学校事业建设的长远规划,这将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性、全局性,同时将弱化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办学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将其列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三、小结。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只有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内涵,发挥高校独有的文化资源,才能构建和完善一个团结向上、欢乐愉悦、文明健康、奋发进取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

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

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

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

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

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

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

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

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

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

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

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

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

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工商管理论文

随着网络计算机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为会计电算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在我国逐渐地普遍推广起来,在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等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暂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在实践过程当中的应用,本文将针对会记电算化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并就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会计电算化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进步,原有的传统会计格局被打破,它为企业会计管理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起超前的推动作用。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初步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与完善,在企业会计行业当中逐渐被广泛的使用及推广,但由于它起步相对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晚,各个方面还不太成熟,出现相应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会计电算化的深远发展,我们亟需对会计电算化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使其完善发展与进步的针对性策略。

一、内涵及发展形势。

会计电算化也称计算机会计,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替代人为的记账、算账、报账、处理和分析会计信息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提高,并且有利于优化人员素质和队伍结构,总而言之,会计电算化的兴起与推广使用促进了会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科学化,是会计发展史上一次有重大意义的革命。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计电算化基本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睐,它从开始时的单项简单核算到现在的综合复杂核算,初步达到了模块一体化,实现了核算型向管理型的平稳过渡。但是正是由于当前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迅速普及和使用,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其内在的差异性,导致其发展的不平衡,会计电算化的深度发展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决策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了它未来主要的发展形势,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实现以信息现代化代替人工化,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措施。

二、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就目前来看,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国内应用程度相对较浅,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忽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会计电算化在世界各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被广泛的使用,是当今企业会计管理的新型技术手段,只有应用了电算化技术,各个企业才可以高效的运用现代化会计管理,然而,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技术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充分,他们认为电算化技术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甚至只起着手工计算账册的作用,且没有认识到电算化与会计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科学的认知,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化管理系统,有的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认知程度,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之一,而不是真正的实际工作内容。针对以上问题,应该提高对电算化应用作用的重视程度,通过企业下达相关指标,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与讲解,深化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认同。

第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技术水准相对较低,没有形成非常理想,与实际工作相配套的技术理论体系。促进会计计算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会计人员技能掌握所决定的,该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记账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会计技能与计算机操作技能,并对财务相关硬件与软件有着非常熟练的认知。但是,目前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并没有对此相关技能有着达到相应的标准,有的技术人员没有对数据资料敏锐的掌握程度与认知结构,也不懂得如何应用相应的专业知识来排除软件与硬件故障,造成公司财务在后续工作中出现问题。针对此,借助多种手段,多层次的对会计电算化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不仅培训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电算化技能,还要保证工作人员可以熟练掌握其他相应的技能知识。

第三,现阶段,决定会计点算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由对数据的安全保护程度所决定,会计电算化是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媒体在为人们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也面临财务数据的被破坏和受损的安全问题,不法分子或病毒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进行恶意攻击,很多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中,缺乏建立完备牢固的安全应对和技术防范措施,一旦遭遇攻击,数据丢失,将给企业财务管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该借助计算机设备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增加防御系统强度。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获得告诉发展,必须革新内部管理方式,尤其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会计工作,促进会计电算化程度,通过此,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会展项目管理问题与对策论文

以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得成功举办为标志,历史慷慨地给予了我国物流业一个巨大的商机和新领域——会展物流。而中国也正面临物流业与会展业结合的最佳历史时期。会展物流是一种高端物流形式,据统计其利润达30%至40%,而一般物流业利润只有10%左右。截止2011年,我国会展物流总产值接近50亿,而我国的会展项目举办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就意味着会展物流产值也将同步增长。

如展馆布置和展台搭建所需用的大量建筑、装饰、包装、绿化材料,各类展品及参展人员和商务人士、游客等的运输所形成的海陆空立体物流网。面对如此极具潜力且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但国内到目前还只有中展运、佳吉物流、中远物流等寥寥可数的专业会展物流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不到10%的国内物流企业初步有能力涉足会展物流新领域,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会展业对专业物流的需要。长期以来香港和境外企业包揽国内外展品运输总代理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国会展物流企业的发展?如何采取有效的针对对策来尽快扭转这一尴尬的局面?本文将针对上述二方面展开探讨。

1、会展物流企业系统整合能力差,运营成本高:会展物流的本质在于将展品等参展资料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等一些分散的活动,整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在此基础上把展品安全地从参展商所在地送达展馆,还要在展会开幕式前提前送达,为的是给参展商预留合理的布展时间(展台搭建和展品陈列),对于损坏的展品还能有时间通过紧急调运(空运)来弥补。特别是国外展览,因为涉及国内外运输和通关报检,更是要对物流的每一个环节有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应急措施。此外,会展物流企业还要讲求经济效益,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会展物流的要求。而我国会展物流企业目前还处在扮演运输商的初级阶段,国内物流公司一般只能为香港及境外企业提供分包服务。其原因就是国内物流企业的`资源布局没有对会展物流的整个过程有全局的整合和把控能力,常常是就事论事,如需要各类运输工具和仓储场所就临时去租用等,一旦物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只能被动去临时处理,结果是很难保证展品按时到达,物流效率低下,问题层出不穷。有时处理问题的费用就超过了物流报价,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很难实现赢利和确立自身的品牌。

2、会展物流企业普遍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是会展物流之魂,会展物流企业一旦将展品从参展商处提走就面临一系列的信息需求:展品在各类运输工具之间的交接(现代会展物流基本是多式联运)、展品在各类仓储场所的转存配送、展品到达参展地(机场、港口、车站)后和参展商提货的信息沟通、展品报关报检等这一切都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障。反观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参展商和物流企业间对展品临时变动的即时信息的互相沟通要求。如:临时调整展品种类和运输路线及包装、展品在运输途中的信息的跟踪难以实现,展品装船出去以后,查不到货在什么地方,遇到事故也难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状况等。在国外展甚至会出现展品在展览国的海关等待提货而参展商还不知道展品已到的尴尬局面,自然参展商不满意。

3、会展物流相关配套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当会展主办方在选择展会物流供应商时会面临选择:是用国内的物流企业还是境外的。困惑是境外物流企业服务好但报价高,国内企业报价虽较低但服务质量不能保证。参展商也时常抱怨国内物流企业:一是当展品到达参展地的机场、码头、火车站之后,参展商感到将展品搬运到展馆的地面运输方面多数展览会提供的服务不好,货损货差时有发生,时间上也难以保证。一些展会在解决当地地面的快速运输方面还是个缺口,数量不足,有的甚至依靠搬家公司来帮忙。会展方希望能很容易的找到这样一家富有经验的会展物流专业公司,他们不仅提供展品的巡回展出运输及展品的专线往返配送,而且能研究、协调、解决会展物流中的一切问题,能提供全程服务。

4、会展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培养渠道单一:会展物流人才除了掌握一般物流专门知识,具有一般物流技术与管理技能外,还必须对会展业有所了解。目前会展物流人才一般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物流相关从业人员转向会展物流这一块的,二是学院毕业的会展或物流专业新人。但无论是会展还是物流专业,在我国都是新专业,本身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够不完善。因此符合行业要求的会展物流人才数量不多,高素质的职业会展物流经理人更是凤毛麟角。截止2008年,我国会展览物流人才缺口在30万以上。此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现在从业的会展物流人员的质量不高,该行业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从业证书来保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会展物流是一个综合的高端物流,需要海运、陆运、商务、港口、报关和项目管理和会展等各类人才,所以一个合理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会展物流企业能否生存和创立自身品牌的关键。

我们必须针对上述制约我国会展物流企业发展的障碍采取对策。

1、破解会展物流企业系统整合能力差,运营成本高:要破解这一障碍关键是物流资源布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运输段会展物流商一定要有强大的运输及仓储网络。就事论事式的临时租用各类运输工具和仓储场所只会增加运营成本和衔接脱节,因为是临时的,所以别人报价就高,互相配合就不默契。如果一个会展物流企业有长期稳定的业务,它就不但能和各运输工具和仓储供应商建立长久的合作而取得优惠价格来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在运输工具和仓储场所(如配送中心)自有化有所投入,这样就更加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衔接上也能更好地提高效率。

2、破解会展物流企业普遍信息化水平低:要破解这一障碍关键是加大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我国的会展物流企业一定要树立清晰的理念,那就是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提高竞争力的最好武器,是能出效益的。

首先是要建立edi数据对接技术,即确保会展物流公司和会展主办方及主要参展商的电脑对接,以便及时掌握和沟通处理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其次要建立gps物流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它主要跟踪运输工具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与实时查询,能满足参展商随时了解在途展品的位置与状态;我国的会展物流公司还要重视建立自身的电子营销网络,实现网上订舱、单证制作、以及在铁路、港口、船舶、海关和商检等外界信息交换方面实现计算机管理与联网,这样将大大提高过程控制效率,为参展商的个性化服务提供条件。

最后,会展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进行品牌宣传,为会展组织者提供会展物流服务或相关信息,以解参展商的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物流公司之急,同时通过品牌,提高占有率。当然,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也是物流公司降低运作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此外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仓自动化拣选设备、条形码和射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大大提高会展物流企业在展品仓储、配送和多式联运过程中的效率和对意外情况的信息掌握和处理能力。

3、破解物流相关配套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要破解这一障碍关键是区域化多方联合和尽可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与一定区域内的展览公司或会展中心的合作,与区域内各机场、港口、车站、集装箱公司、仓储配送及快运公司等的合作;二是与该区域内的海关、商检和保险公司等部门的合作。

因为目前我国的会展物流企业普遍实力不强,还难以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所以认定一个区域,先在该区域内做熟做精,认真培植在该区域内的全套会展物流资源,能保障在该区域内有能力为参展商提供全面的会展物流服务,待创立一定的影响后再慢慢向外扩张应该不失为一种最好的策略。此外,服务创新即为参展商提供增值的,个性化服务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现有会展运输、仓储、装卸等物流服务主体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展品保管、跟踪、监控,以及特定会展去程和回程运输策划相关方案等个性化服务;为顾客提供代办报关报检、各类单证制作和翻译及设计合理的展品运输保险等增值服务。通过这些增值的,个性化服务来取得竞争优势,保持和吸引客户。

4、破解会展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培养渠道单一:要破解这一障碍关键是做好三个层次的会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一是提高开设会展物流专业的高职和本科院校数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和行业实际相配套,在师资上要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同时吸引富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来校任课。因为目前物流专业好就业,因此会有相当多的院校有兴趣进入会展物流的教育领域,为该行业培养众多的合格的新生后备力量;二是我国物流协会要尽快出台权威的会展物流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证书考试培训来逐步提高现有会展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也可以吸引社会上大量的优秀人才有进入该行业的通道;三是培养高端的会展物流职业经理人,我国的会展物流企业应该有远见,舍得花大价钱把自己的优秀从业人员送去德国、美国等世界发达会展物流企业去实习和交流,考取世界权威的会展物流证书,为自身培养高端人才。会展物流服务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只有多方位、多形式的培养会展物流人才,才能给参展商提供更高水准的全程物流服务,才能以优质的服务创立自身的品牌。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一小批优秀的会展物流公司正在积极有益地探索着破解会展物流目前的障碍,也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并激励更多的我国物流企业进入会展物流这一高利润的新领域。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正视困扰我国会展物流企业发展的障碍,分析和寻找对策。本文对障碍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就是为了给我国的会展物流企业以启发和建议,介绍成功的经验。笔者相信,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物流公司会进入,政府也会出台更多鼓励性政策。只要针对主要的障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处国会展物流的春天一定会来临。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社区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作用不言而喻,一个优秀的社区文化能够对当地的社区建设产生一系列的积极的影响。想要领会社区文化就必须首先从文化开始进行有效的研究。社区文化,顾名思义,社区文化的基础的本质含义即为文化,社区则是不同于前者,它是社区文化中的属性。

在我国,许多研究社区文化的研究者大多从两个角度来对文化进行阐释,这两个角度就是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从广义角度来讲,文化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所得到的不同结果的总和,包括所有的物质层面的能看得见的有形财富和精神层面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由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形态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财富。笔者认为,人们应采取狭义观念的文化,因为从精神层面来理解文化,这和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比较吻合。

1.2社区文化的含义。

1.2.1社区文化囊括了物质生活。这种实体的可知的方式以及精神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有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工作以及娱乐等方式;后者则是主要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

1.2.2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就是由社区成员在一定的时期及在一定的地域范围所创造出来的社区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具有鲜明的集体意识、价值选择观念、行为规范、衣食住行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就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特殊的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区文化。

综上所述的观点,笔者认为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特有的地方区域内,社区居民通过长期的一系列社区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能够对社区居民产生一定的约束能力的时候就是在社区文化在被社区居民所认同的时候,对居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并且社区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发挥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仅仅是笔者的个人看法,每一个研究学者都有权利对社区文化的含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1.3社区文化的特点。

1.3.1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是地域文化的发祥地,是地域文化形成、保持、汗青传承和创造出的根据地。在我国,由于地域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各地的社区文化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寒冷的北方,由于冬天气候的寒冷,人们多为体格强壮,性格粗犷,因此就具有北方特有的文化气息,“二人转”的唱法与音调就透露出了北方的文化;在南方地区,天气温暖,山清水秀,人们多为体格清瘦,性格不像北方那样粗犷,属于性格娴静,文化中大多透露出优美灵秀的特点,就像苏州园林那样的恬静,像苏绣、湘绣和云锦等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1.3.2群众性。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文化是一个群体在进行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或者单个小团体并不能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一个主流文化,它是需要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及参加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主流文化,所以,从社区文化的整体方面来讲,社区文化并不属于个体的、特殊的文化,而是群众们共同的文化。另一方面,无论是从文化活动组织与表现的主体来看,还是从被组织者和观摩者的客体来看都是社区群众,因此,社区文化并不是具有个体的、特殊的文化,而是普遍的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

1.3.3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居民在当下繁忙的快节奏中,为了使自己的身体、心智得到较好的提升,进行集体广场舞、下棋弹琴、跑步聊天等都是建立在自身实用的.基础之上的。

1.3.4分散性。每一个不同的社区组织都有其自身所拥有的剧社或者其他团体。他们的组织大多为社区中的老年人群团体,在需要演出的时候集合排练、演出,演出结束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机制非常灵活,不需要像专业的文化单位一样有着复杂繁琐的机制。社区成员家庭之间的分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忙碌之后都会从自己的家中走出来,有与其他的家庭进行沟通,又与大多数的广场舞爱好者一起跳广场舞等,这都无不体现着社区文化的分散性。

2社区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个必然的产物,那就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成为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的原因就是它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且,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在发展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2.1.1首先,社区观念的不断转变使得社区文化的发展向前推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作为居民生活、成长的家园的社区。社区文化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究其原因还是社区居民、政府社区工作者等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种以文化娱乐服务形式形态存在的产业,社区文化的“共建”是社区内所有的群众,所有团体和所有事业,企业单位一起奋斗的事情。

2.1.2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进一步提升。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其认知水平逐步提高,使得大量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在对社区建设当中,激励着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向前迈了一大步,使他们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2.1.3群众的社区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愈加趋向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模式进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从最开始的只有过年才有的文化活动,逐渐发展成了现在每天社区里都充斥著广场舞的歌声以及广场舞舞姿;每天人们都有时间去和几个好友一起跑步锻炼身体;从原始的单调的唱歌发展成为了有竞争力的,和谐的歌唱比赛,人们之间相互学习,社区文化活动发挥了增加人气、鼓舞上进、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随着社区文化的不断的向前发展,政府及其企业也开始和社区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在建设发展社区文化的时候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使企业得到了文化经济的效益。形成了政府社区、企业社区、政府社区企业的共同发展社区文化的新型模式。由政府和社会、企业联袂主演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有特色的三个群体联合的文化活动,企业和政府在丰富职业工作者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1.4社区文化经济投入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各个城市和区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府为了使社区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拿出了大量资金来建设社区文化。比如厦门市在1981年至1991年间,为了使社区文化更好地发展,拿出了4141万元人民币来兴建社区文化设施。这充分体现出了国家以及政府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政府自身投资,而且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的企业和知名人士对社区进行投资,兴办社区文化产业。

尽管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积极实践,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就如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都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社区文化中的问题还有很多亟待解决。

2.2.1缺乏理论指导的社区文化建设。纵观许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大多都是以配合宣传自娱、自乐、自教的周而复始的方式,不能在自己本身的社区当中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案。文化生活中教育的含金量不足的状态存在于相当一段时间里,这就大大增加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阻碍力度,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平稳快速发展。

2.2.2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不完善。许多社区文化的发展受到一定消极的影响,大多是由于社区的文化工作体制还没有完善,理顺。处于领导地位的各区县政府没有制定完善的领导体制,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上的联系,并且还使得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低下。

2.2.3开展文化活动缺少可持續性,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尽管各级政府采取较大的扶持政策来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的问题,但是社区办公条件所需要的资金与活动场所建设资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当前社区跟不上建设发展步伐是现存的设施大多是面貌不新、档次不高、功能不好的小型设施等原因造成的。有的社区不注重社区文化的软件建设,使得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文化不能够快速和平稳的发展,也是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在使用的经费并不能够支撑起社区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经费。

2.2.4社区文化建设规划问题和场地问题。有的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够顺利地进行,究其原因有:其一,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政府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可行性的规划,使得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一拖再拖,很难平稳向前发展;其二,政府在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规划出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文化场地和设施的需求;其三,由于一些地方的区县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比较轻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3.1“社区精神”由社区文化营造。

3.1.1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积极的人生观、行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是由社区积极的文化所导向的。它能够在对解决存在社区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起着导向作用。人们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逐渐陶冶自己的情操,向着美好的社区的未来走去,抵制不良文化,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影响着人们自觉地去传播社区优良文化,自觉去追寻自己的真、善、美。

3.1.2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友谊关系和增进彼此的感情。由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逐渐增强,人们在除了八小时制的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在社区之中度过。然而,社区群众在私底下并没有多少的接触,这就使得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展示自己的用武之地了。社区文化的五彩缤纷的文化活动真正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社区群众在除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自己,在与社区的其他群众互动的时候加深了彼此的关系,促进了彼此的感情,并且可以与其他社区成员共同发扬发展自己所在的社区文化。

3.1.3能够使社区成员对社区产生归属感。一个社区的好坏在于其社区群众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社区在通过对社区文化活动演出的时候,特别是在其他社区进行社区文化演出的时候,会大量地吸引社区各层次的、各年龄段的成员积极参加,从而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社区成员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当这种归属感慢慢沁入人们的心中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自己在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社区所拥有的权利和应该尽的义务,从而进一步积极参加社区的有益文化活动。

3.1.4能够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要。社区群众在工作的时候精神压力特别大以及工作的紧张程度也是比较大的,然而社区文化活动以愉悦的、欢快的、生动的方式向社区群众展示社区的文化,可参与度非常高,能够使社区群众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满足社区群众之间的情感需要。并且,可以在活动中找到与自身心灵相融的好友,也使自己能够尽快地融入到社区这个大家庭中,共同建设社区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社区的共同的“社区精神”。极大地满足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情感需要。

3.2优秀的社区文化能够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

其实,一个社区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样的,社区文化在“社区综合竞争力”中也越来越成为社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3.2.1社区文化能够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区的建设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多普遍地认识到: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社区文化活动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社区精神力,为社区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优化。

3.2.2“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社区文化所提供的创新智力支持功不可没。创新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所在,同时也使社区在兴旺发达的道路上有了用之不竭的动力。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综合竞争力”当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常常在社区中不断创新,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社区的建设发展是每个社区群众的共同的事情,人的创造性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社区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提升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

3.2.3社区文化在提升社区竞争力的时候使社区得到了强大的经济支持。社区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重视,从而增加了对社区文化的大力资金支持。政府进行拨款,企业注入资金修建社区文化产业,让社区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经济支持,也使企业本身得到了文化经济效益。经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所带来的经济,使得社区的发展建设得到了经济保障,并且还提升了社区综合竞争力。

3.2.4社區文化成为了社区软实力的发展象征。一个良好的社区,它的社区综合竞争力十分强劲,那么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是社区文化这一社区软实力在社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一个社区的发展建设除了良好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则是社区文化这一内在的因素。因为,社区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它是一个社区的灵魂、一个社区的气质,只有社区文化的强大才能够支撑起整个社区的发展。社区文化在社区的发展建设中俨然成为了一个社区的象征。

3.3社区文化大大提高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

社区文化在社区发展历史的潮流中,以各类的社区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大概念,具有其基础性、有序的系统性以及不同的层次性。它不仅体现着一个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文化水平、身体素质、道德品质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出了一个社区的质量和发展进程。一个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文化教育程度、道德品质的高低、精神状态、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方面主要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社区文化活动中,有很多关于社区成员的教育题材的活动,例如:书画琴棋、社区少年培训、科技文化馆等等。由于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大多数成员共同参加的,这就使成员在社区中也能够得到文化教育。除了教育方面的提高,在道德品质、健康状况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及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来阻碍着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如: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的不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问题和场地问题、缺乏理论指导的社区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想要让社区文化健康稳步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4.1制定相应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国家及各区县在发展社区文化的时候,根据实地情况,对当地进行社区文化调查,通过现在的信息技术,制定出社区建设所需要的规划。在对社区文化的调查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通过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查即:一方面,对社区中的人才、社区组织、设施、和文物等基础性资源,以及民族风俗、教育程度、体育设施等专项资源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则是对社区居民文化的实践调查即: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是怎样进行文化活动的、社区居民参与是为了什么(例如为了放松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为了结交新的朋友、展现个人的才能等)、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实际参与和未来参与意向和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总体情况。通过调查,准确地制定出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符合的规划。

4.2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一个优秀的社区领导团队能够作出对社区有利的发展建设决策,而且一个系统的工作机制能够很好地完成领导所做出的决策。各区县应该成立由党委和政府领导的,教委、体委、文明办等一系列部门以及居民代表、人大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社区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对于工作人员,需要对社会招聘各阶层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以此来提高社区文化的质量。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还在处于初期建设阶段,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资金投入,一个社区文化建设少不了经济上的保障。国家及各地区县政府应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专项文件,通过专项文件大力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社区文化建设者在建设中免去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建设社区文化。

4.4重视社区文化事业服务和完善社区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社区文化在社区中是社区的灵魂,社区文化服务工作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假如社区文化没了,那么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将荡然无存。社区文化事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社区、文化社团的大力支持,因为社区文化事业服务主要是由当地政府、社区、文化社团所提供的;另一方面,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为了激励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奖励、会演、比赛等一系列表彰制度,来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代艳.浅析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j].学理论,(29).

[2]崔丽华,徐晓慧.谈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3).

[3]王义存.浅谈社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10).

[4]黄梅芳,蒋福明.“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理论学习,2011(10).

[5]吴军.浅析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新时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成功的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逐渐显露,这严重影响了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均衡,大量农村文化精品在消失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但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缺少条件学习科学知识的农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农村文化的影响力,其大部分农忙闲暇时间主要用于酗酒、、打架、斗殴等方面,而对于那些层次更高的读书、下棋等文化活动,不仅不能够感受理解,甚至还给予嘲笑和反对。在此环境之下,对于已经建好的农民活动室和农民书屋,要么成为他们和聊天的场所,要么就被某些其他活动给占用,成为其他活动的场所[1]。

2.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均衡。

农村文化建设不均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近代发展史来看,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内陆缺水少雨、地形复杂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在引进外资、利用港口资源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形成了各类大中小城市,并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在这些地区,农民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更为明显,也不断对自身的文化形式进行更新和发展,传统的农民意识得以脱变,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部分。第二,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全国地区范围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迅速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

3.大量农村文化精品在消失。

经过数千年的创新、发展、积淀,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就我国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来说,政府始终在主导着农村文化建设。但是,我们知道,农村文化建设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出现农村文化“断层”、“绝版”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再塑农村文化形态和内涵,这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十分困难的。不仅时间十分紧张,而且农村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本源、缺少根基的文化。只是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奔走疾呼下,我国农村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得以保留和继承,一些文化精品还没有完全绝迹,成为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2]。

1.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硬件”,改善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3]。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加大对我国农村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在安排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费用的时候,把重点向基层、向农村进行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要能够把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纳入到同级财政预算中,并且确保这种投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重点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第二,拓宽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渠道。首先,发挥地方财政优势,加大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其次,出台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参与、多元化发展。

2.顺理农村文化建设体制。

在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要以农民为对象,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文化设施,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网络,同时要大力推进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有线电视覆盖面,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第一时间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

3.加强对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第一,在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方面,要通过发掘农村优秀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弘扬这些特色文化,树立特色文化品牌,形成更强的`影响力,着力进行民间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在乡土特色文化的开发方面,要在遵循“原貌再现、突出文化特色、合理配套”原则之上,加强开发利用,形成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有序发展。第二,在乡土文化传承方面,对于乡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同时,还要把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艺术,切实加强对即将失传的民间艺术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建设不好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迎合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3]李艳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工商管理的认识偏差及改正对策论文

当今教育领域又出现了“翻转课堂、慕课”等国际流行的最新教育理念,笔者认为这些教育专家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归根结底其实本质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最终目的是还给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翻转课堂就是把教“教”和“学”的顺序颠倒一下,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的乔纳森,最初他是把讲解的声音和ppt合成视频,目的是方便缺课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学习,逐渐地这些视频在更多的学生中传播并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于是教师纷纷开始制作视频,为学生课前视频学习提供方便。翻转课堂就形式而言是课外视频或网络学习,课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完成作业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解决问题以及完成作业,同时学习的决定权也由老师转给了学生,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翻转课堂的实际意义。

2.1有助于适合各种情况的学生。

首先,翻转课堂适合时间有限制的学生。职校学生都很忙碌,每个学校都有各种精彩的表演和比赛,听课还是参加活动,对于学生很难抉择,学生会干部要处理很多学生事务,常有缺课现象,如果我们翻转了课堂,他们就可以在课前先学,或者学了再看,再学,这样就不会受太多的限制了。

其次,翻转课堂适合各种风格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学习进度有快有慢,思维行动有缓有急,而翻转课堂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2有助于全方位调动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模式,无疑就促使学习者围绕着课前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如果你不去思考,在课堂上和网络平台上,你就无法和同学老师交流。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中我们都深有感触,学生不愿举手发言,羞于启齿。职校生正是青春叛逆年龄,就更不愿在课堂中积极发言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模式给他们提供了发言机会,通过课前的学习和了解,学生或多或少也有些胸有成竹,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张开嘴巴说话,更有信心大胆地和同学交流分享。

2.4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翻转课堂后,老师是课堂的`指引者和疏导者,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既可以小范围的小组指导,也可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样近距离的和学生接触,既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更能促进师生和谐,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那么教育效果亦就不言而喻了。

3职校实施翻转课堂存在问题。

3.1职校学生学习能力影响。

职校学生大多是被更高一级学校淘汰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这批学生要么学习习惯不好,要么就是学习能力较差,要么就是懒惰不好学。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无论哪一种原因都是桎楛学生课前自学的关键因素,无疑会给学生课前学习带来诸多的困难。

3.2教师观念转变难。

在传统教学中,自古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填鸭式一言堂教学,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录音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老师的思想里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学校年龄比较大一点的老师,要他们改变几十年的教学模式,而突然变成什么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这是很难让他们接受的,而且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担心。

3.3无成熟的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用到的微视频、ppt、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这是需要一个成熟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的网络学习和视频学习后的信息通过什么方式怎么反馈?反馈的信息老师是否能及时收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这一过程中怎么交流?还有老师微视频、ppt、学习任务单怎样制作?这些问题都需要信息技术平台和教学平台作支撑。再加上可供参考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相当缺乏,尽管学校也派老师去学习微视频制作和请专家到校进行翻转课堂理念培训,但始终还觉得没多少实际的、可操作的途径和平台,翻转课堂成了“叫好不叫卖”。

4翻转课堂的小策略。

4.1领导重视,政策鼓励,典型示范。

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中是风生水起,而职校真正实践的还不多,职校要开展“翻转课堂”的策略首先是要有政策为之保驾护航,在推进的过程当中还得有一少部分思想前卫的、优秀的教师先做起来,这样大家才有榜样,让其他教师去观摩学习,去感受翻转课堂的实效,让老师们从思想去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然后,行政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让老师们行动起来,让老师们尝到翻转课堂教学的甜头,这样翻转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4.2教师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转变观念。

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尝试,那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识的,而一个观念的改变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要让老师们一下子改变自己一贯以来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的确有些难度,教学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就更难了。但不能因为难而不为之,首先得向老师们详细、具体、反复做好宣讲工作,让老师从心理上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消除教师们心里的障碍。翻转课堂老师们最担心的是学生课前会不会主动去学?课上学生会不会去交流?等等,这些担心就要一个个的去克服,积极转变观念。

4.3重视学习任务单的制作。

要解决以上老师们担心的问题,第一步就要制作好学习任务单,即备好学案,相对传统教学老师们就要辛苦一些,要把学案做仔细,知识难易要有层次,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任务多少也要恰到好处,易于学生接纳。学案做好了再加一些趣味的ppt或者视屏,视频中插入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幽默知识等。有了好的学案,就能保障学生课前的学习质量。学生反馈的要及时回收,根据反馈及时梳理、调整,然后组织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有了学生课前的学习和老师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的掌握和梳理,课中所担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初也许老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但做过一轮之后,这些做过的微视频、学案、学生反馈意见等资源可以保存以备后用,长期积累下来,那是会一劳永逸的。

总之,翻转课堂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打破了昔日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宰者,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

幼儿教育问题和对策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与他们目前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很大联系,另外一个就是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

在校大学生正是处在青年期的中期阶段,而青年期刚好又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各种问题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会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而诸事不顺,自己又无从下手,又没有求助途径,这时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就会产生。

在如此之多的冲突和矛盾的重压下,他们若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加以疏导和解决,时间久了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优秀人才的时候,缺乏自信。

(二)不能正确面对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出现的挫折。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压力带来的不适。

(四)自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有关方面的知识。

因为大学生们一直以来都专心于学习中,也就是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容易忽略,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不能及时调整解决;另一方面,在积极应战高考,无暇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讲座等,学校也缺乏对有关知识的教授与宣传,也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致使学生出现问题时,求助无门。

二、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成长发展,还严重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计划,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国家的损失,给社会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预防和缓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处理好社会环境适应、自我约束、学业、择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出现的困难,增强心理素质建设,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全面发展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因此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个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是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场所,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加以重视,转变传统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不重视心理教育的观念。

再者,学校还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学生们可以通过求助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获得心理学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学习到专业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以班级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填写一份测试心理是否健康的问卷,然后认真分析该问卷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有目的地提出本学年的心理教学方案,并主动约请情况严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室面谈,根据面谈的状况和结果,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状态、表现形式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们及时的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课本上了解到有关心理学以及处理心理问题的知识,对相关的知识理论有个大致的掌握,学会如何预防及处理各种心理不协调的状况,不至于病急乱投医。

在课堂上也可以与同龄人交流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到同感,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心理冲突,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为其提供帮助。

树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的环境。

大学生能否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而良好的校风、学风会对大学生有重大的引导作用。

在这种作用下大学生被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所影响并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同时也会对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因为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以集体荣誉为第一、团结凝聚力特别强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有利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交友,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最终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大学生自身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打造并完善自我人格。

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经过历史社会沉淀的文化知识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培养悦纳自我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完善自己;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为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还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和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须科学地有规律地安排好每天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沉溺于网络游戏、饮食健康、适当休息、合理的体育锻炼、科学用脑、科学生活。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政府及其社会也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号召民众对自身、社会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心理上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社会应该积极倡导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风气,让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心理支持,不至于孤立无援;再次,社会应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正确宣传心理知识,让公众对心理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幼儿教育问题和对策论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当前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幼儿园会提前给学生灌输知识,讲授学习方法,强迫学生接受一些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还存在理解与认知障碍的学习内容。幼师的这种异化以及幼师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引,使得幼教出现很多明显弊端,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要充分消除幼教“小学化”的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期可以健康快乐成长,能够发展自身的天性,形成积极健康的基本人格,这才是幼教时期应当达成的基本目标。

一、抑制幼儿天性的发展。

幼教“小学化”现象会带来各种弊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会抑制幼儿天性的发展。幼儿时期的教育重点并不是开发孩子学习智能,更不是要让孩子掌握多方知识,这还不是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与方向。幼儿时期孩子正处于快速成长以及形成对于这个世界认知的阶段,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存有好奇,会有自己理解与看待世界的方式与眼光。幼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天性的发展与发挥,让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与感受力更强。这样幼儿才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下成长,才能够让幼儿的性格有良好形成。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我们要完全摒弃知识教育,只不过知识教育的侧重点要有所调整,教育的方法方式要适宜,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接受水平与能力。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幼儿对于知识的理解吸收更容易,透过简单知识的教育也能够为幼儿天性的发展带来一定促进。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心理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尽可能探索知识。比如幼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时,不能强行要求幼儿背诵每个汉字的拼音和字形,要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学习。教师可以把“河”“何”“柯”罗列出来给幼儿看他们的不同之处,幼儿看到同样是“可”字,旁边跟着一个“水”,它就是和水有关的“河”;旁边跟着一个“人”字,它就是人的姓名;旁边跟着一个“木”字,它代表斧头柄。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汉字的教学,不仅幼儿理解识记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引导模式也更加贴近幼儿的天性与认知水平,还能够潜移默化给幼儿渗透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幼教阶段很多知识内容的渗透必须结合幼儿的天性展开,一定要避免简单地对于知识的灌输,以及要求幼儿死记硬背,这些都只会形成负面效应。

二、产生知识获取时急功近利的心态。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另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对于知识获取的急功近利心态。很多教师期望幼儿在短期内习得大量知识,希望给他们进入小学形成好的铺垫,于是,强行将各种知识内容灌输给幼儿,带给他们极大的学习与心理负担。这种现象同样会产生很多弊端,并且要加以避免。很多幼儿家长对于幼教有过高甚至不合理的期待,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可以习得大量知识,能够进入小学后有很好的基础。幼师也会产生这种错误观念,会过度重视幼教时期的知识教育,而这种急功急利的心态会直接传导给幼儿,让他们的心态也产生偏差。这个问题同样要得到避免,知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要设定清晰,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是单一知识的灌输,这样才能够收获更好的教育成果。幼师要从平时对于幼儿学习状况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对于教学模式及时调整,避免幼儿知识学习时急功近利的状态。比如。教师在引导低龄幼儿学习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时,有些幼儿在计数时必须借助自己的手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幼儿比较容易计数的围棋子、玻璃珠,用具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知识,观察计数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当幼儿能感觉到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慢慢习得好的学习方法,这才是这个时期知识教学应当有的方向与侧重点。

三、抑制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幼儿时期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这种思维天性,要鼓励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之所以说幼教“小学化”会有各种弊端,其中很大的一个根源就是对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抑制,尤其是对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遏制,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幼师一定要更正自身的一些教育观念上的偏差,要鼓励幼儿思维的发挥,在一些特定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施展平台。这不仅会让孩子们更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会更丰富,而这些都会成为幼儿对于一项具体内容产生兴趣的来源。我们时常会看到幼教阶段幼师不正确的引导方式对于幼儿思维产生的抑制。比如,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画画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种太阳,他们把太阳种在地上,给太阳浇水、施肥,结果长出很多太阳。如果幼儿教师不能理解幼儿的这种思维,就会觉得幼儿的画技属于胡涂乱抹,幼儿的构图逻辑不通,甚至还会要求幼儿重新绘画。幼儿教师把自己的成人化想法强行塞给学生,使幼儿觉得自己的思想受到否定,还会严重抑制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幼师应当鼓励幼儿的这种思维创新,鼓励大家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创造力在画图时充分呈现出来。这时幼师会看到孩子们各种奇特有趣的想象,会看到他们思维的活跃。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地方,也是幼教期间要鼓励的东西。

幼儿教育问题和对策论文

引言。

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以及有计划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学前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很强,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还能有效促进幼儿智力和潜力的开发。因此,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在进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就我国目前幼儿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传统的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内容乏味,不能有效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幼儿教师在进行“认识颜色”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课本上的不同颜色进行教学。除此之外,部分幼儿学前教育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既不能与时俱进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也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改进,这都极大地阻碍了幼儿学前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部分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仍然根据十几年前的教学大纲,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无法满足和适应现代幼儿的教学需求,导致大部分幼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2。灌输式教育、掌控式教育方法普遍存在。目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主要存在两种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即灌输式教育和掌控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该教育模式重在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天性,这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来说危害更为严重。例如,部分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时,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实际发展需求,只是照本宣科一味地向其传授字音、字形、算数等“死知识”,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幼儿对于学习的兴趣,还极大地限制了幼儿自身的发展潜力。掌控式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时过多地束缚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挥,同时教师为避免幼儿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伤害而对幼儿的一切活动进行全方位掌控。3。幼儿园学前教育与家庭学前教育脱节分离。由于目前幼儿学前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涉及范围不够广泛,普及程度不够高等问题,这就导致部分拥有先进幼儿教学理念的幼儿园与部分思想落后的家庭就学前教育出现脱节和分离,进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时,需要幼儿和家长一起开动脑筋,制作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手工作品。教师认为这样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帮助其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还能增进其与家长的关系。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的活动完全是浪费时间,以至于不仅不支持这样的教学活动,还极不配合。

1。完善学前教育方式方法。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学前教育时,可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方法以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进行“认识水果”这一主题活动中,可以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一小组选择一种水果,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每一小组的介绍,让全班幼儿认识多种水果的各种特性。这样不仅让所有幼儿都参与进了课堂教学,还增加了幼儿间的互相学习,促进了幼儿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2。创设平等的幼儿教育环境。传统的幼儿教学理念提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幼儿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这就要求幼儿完全服从教师的指令,按照要求和规定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该理念严重制约了幼儿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幼儿学前教育推崇平等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创设平等的幼儿教育环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关于物体形状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不同形状的模型任意搭建自己喜欢的东西。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合作。通过加强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合作可以有效保证幼儿接受更加完整的学前教育。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加强与幼儿家长间的交流沟通,从而保证二者间的教育理念一致。幼儿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如植树等有意义的户外活动,并邀请家长一起参加。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丰富幼儿理论知识,增强幼儿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幼儿学前教育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就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端正学前教育认识,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改进学前教育方法,丰富学前教育内容,为学前教育的良好实现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积极与社会相关人士合作,主动配合国家工作,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创设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创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蒋盈,吴荔红。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06)。

[2]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08)。

[3]罗仁福,张林秀,赵启然,刘承芳,何敏。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硬件设施现状的实证分析[a]。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幼儿教育问题和对策论文

尽管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形势喜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如教学观念错位、师资力量匮乏、学生素质下滑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我国影视教育的发展步伐。

在全球化语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影视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视文化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影视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开设影视课程起步较晚,影视艺术正式进入高校始于1985年。

这一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的严重落后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把电影课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自此,影视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多所高校中,已有约600所开设了影视艺术系或专业。尽管我国影视教育形势喜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在此,笔者试从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出发,指出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针对目前高校影视教育中的观念错位。应加快观念转变。注重强调影视教育,普及影视文化知识。

影视艺术以其视听综合性、直观生动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并日渐成为我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读图时代,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应该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尤其对于认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如何学会在浩繁的视听海洋里辨别真伪,去粗取精,避免暴力、色情等“影视公害”的污染,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更离不开影视教育的引导。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却存在着观念上的严重错位,比如狭隘地认为影视艺术只是影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其他专业尤其是非人文类专业学生则可学可不学。这样的认识在影视艺术日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占据青少年大部分业余时间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多年前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说道:“……可是一个人如果连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都一窍不通,并且连阿斯泰·尼尔孙或大卫-格里菲斯的名字都从未听说过的话,他却仍然可以算是个有修养、有文化、甚至水平很高的人。

我们时代的最重要的艺术竟然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可懂可不懂的东西。”可惜的是,20世纪40年代巴拉兹所遗憾的现实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未得到很好的改观,影视艺术鉴赏能力仍然被大多数现代人所忽视。即使目前已有大部分高校开设影视方面的选修课程,如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等,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这类选修课一般都放在大四下半学期,而此时学生们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多已无心上课:而且学时安排也比较少,所以往往就流于形式,并未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影视艺术的精华,习得影视鉴赏的技能。

放眼国外,好莱坞之所以能够常踞世界影坛霸主地位,并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除了美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外,更主要的是得益于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影视教育观念。“在美国人的眼中,电影课程并非一定是为着培养从事电影事业的专门人才而开设的,而是为着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他们甚至认为,一个连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都一窍不通的人,是不配获得大学毕业生的称号的.。他们把懂不懂电影知识看成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要提高我国影视教育的质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影视教育在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影视教育的现实意义,帮助当代大学生在铺天盖地的影像洪流中辨别良莠,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二、针对目前高校影视专业的现实生存环境。应进一步壮大师资力量,尤其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在我国已经开展影视教育的大学中,除一些师资力量强、社会名气大、办学经验丰富的高校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其他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则明显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此类院校在开设影视专业的时候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看到有利可图即纷纷上马,无视本校现实条件,这样势必为日后教育埋下隐患。因为影视作为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其不同于传统人文学科的一个很大特点即在于它对物质条件的依赖,如摄影机、摄像机、剪辑台等。

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院校由于经济实力等问题,专业的技术设施还很不完善,学生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说硬件方面的不足尚可理解——毕竟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将来都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那么专业教师的缺乏却不容忽视。由于这些地方院校的影视专业多是在文学、新闻、传媒、艺术等传统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老师也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去的,缺乏系统的影视专业训练和知识积累,因而即使是以史论为主的影视教育也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

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适当选派教师进修本专业课程,提高其业务能力。考虑到会有更多影视专业的研究生将从事本专业的本科教育,顺便提下我国在影视专业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不足,即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而且在影视文本细读方面的训练非常欠缺。这就很可能导致这些研究生从教后很难胜任本科培养计划中实践性强的课程,如视听语言赏析、影片分析、影视编剧等。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影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师资来源方法。如美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师资来源就非常灵活,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全职教师由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担当,兼职教师由优秀的媒体机构工作者如在电视台、电影公司等工作的人担当,这些人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经验讲课,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具体、更生动的知识。

三、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普追下降的问题。影枧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专业的入学门槛也逐年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影视专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呈整体下滑趋势。影视专业虽属艺术门类,但亦属人文学科,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因此要想学好这门艺术,首先应对此艺术所扎根的文化土壤有基本的了解。而在现实中,很多影视类专业的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而选择艺考,希望借此捷径进入高等学府。再加上扩招后进来的学生文化基础更趋薄弱,很多连基本的文学素养都相当欠缺。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在以后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影片,特别是探索性、哲理性、艺术性、思辨性较强的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甚至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令其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

针对这样的状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知道,即使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也首先应是名合格的、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大学生。何况一切文学皆人学,影视艺术归根结底也是关于人的艺术,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领悟到优秀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抽象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陶情冶性的审美意蕴。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学生通识教育,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适当开设传统人文专业课程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修养。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影视教育中大都重视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等,其影视学科都“强调文学艺术背景之上的专业学习,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力求将职业训练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学艺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强,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任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全校范围内的课程。”

四、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电影评论、电影评论刊物及电影教育所标识的电影文化,终究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和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砝码。”因此,加强影视教育,培养青少年对我国影视文化的热爱,弘扬中华文明,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影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此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幼儿教育问题和对策论文

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比较重视,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关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政策等,但是由于建筑行业流动性和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等原因,其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难,导致安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而安全教育是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从业人员的生产技能、安全意识、良好习惯的最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行业良好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本文拟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现状。

随着建筑领域方面的安全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引起了部门及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意识到对工程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他们展开了安全生产和安全技能方面的培训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第一,层面。我国早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近几年国家及相关部委还补充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包括《建筑企业安全教育制度》《建筑施工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等,同时,各地方也做出了相应的补充规定。如福建省按照国家和部委法规、文件的精神执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通知;又如河南省谨遵国家制定的“阳光工程”政策,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享有相关部门的政策补贴,通过扩大培训人员的数量、质量来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需要。第二,建筑企业层面。资质等级较高、实力突出的企业已经完成从建筑型企业向管理型企业的转型。企业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安全月”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生产事故预防的4种有效方法》等教育音像教材,来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新进的员工,企业会对其进行基础的安全教育培训,让其对安全生产和安全技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每月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表现优异的,予以一定的奖励,而成绩不理想的,则予以适当的惩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工程项目施工人员自身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第三,施工人员层面。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的强弱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建筑安全事故方面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部分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教育培训和安全技能岗位培训,在没有相关的岗位证书和从业技能等级证情况下进行作业,在具体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没有谨遵安全规则的要求,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教育手段单一化。

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是职员和农民工从加入建筑行业就持续不断进行的一项安全管理具体工作。现有的建筑工作项目安全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化,教育内容主要是规范操作的理论和概念,比如安全告知、安全管理、事故案例、技能操作规程等,没有根据农民工和企业职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出发,做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岗位培训,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水平的提高也缺乏专业引导。传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理论性概念强,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农民工从业人员和新进职员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新进职员因为没有具备现场工作经验,过于理论的.教育培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安全教育的监管力度薄弱。

整体来看,部门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培训的监管力度比较薄弱,并没有体现其主体角色。虽然国家建设部等部门早出台了《至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法规,文件中明确了对建筑行业安全教育培训监管的主导地位,并要求各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做到切实培训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和执行明细。但是,各地却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其正常贯彻落实。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地方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管重点在安全投入、现场防护等环节,忽视了对于农民工和企业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监督和检查,相应的安全检查也仅是对简单记录培训文件或者察看安全教育培训设施。此外,部门在监管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中实际执法力度不足,仅对建筑企业农民工的作业做简单教育培训督促和警示,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在上述分析中就提到,目前建筑企业对职工、农民工的安全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从安全教育培训结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建筑企业是采取聘请专业人员或外派学习的两者方案培训,并没有结合建筑企业自身对安全教育的需求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全面分析和整理,从而导致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降低了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另外,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师资是企业内部的安全员、项目经理以及其他涉及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来负责。而这些人员作为培训师资最大的问题是:仅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知识做宣导式植入,没能帮助职员和农民工有效理解安全培训知识,不能满足作为师资保障安全教育的需求。部分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会聘请有安全教育相关资质的管理人员,然而,这些管理人员缺乏一线工程项目作业的实践,导致安全培训理论大于实践,农民工在作业时难以掌握安全生产技能。

三、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安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工程项目之所以安全教育手段单一化,与安全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建筑施工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都不愿投入过多资金,而对一线工人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加之农民工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且流动性大,所以,一般企业不愿承担相应的费用进行安全培训。同时,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除广州、上海等财政雄厚的城市外,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案例较少,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很难得到的资金支持。可见,资金投入的不足,降低了建筑企业创新安全教育手段的积极性。

(二)安全教育的监管制度不健全。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部门对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工作监管力度不够,其主要原因是相关的监管制度不健全。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并没有制定统一实施标准和评价方法,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成效得不到统一评判标准,大多数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监督和视察采取现场教学记录法,结合安全教学的培训资料、内容和记录,对相关被培训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甚至是直接进行安全知识试卷考试的方法来做培训成果评价。这种安全教育培训的评价模式过于形式主义,没有对企业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深入了解,不能说明农民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知识掌握情况。此外,部门对建筑企业的安全职责定位不明确,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管理。有些企业虽然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是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忽视法律法规和自身安全教育的责任,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部门在监管过程只注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而忽视了其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安全教育对象素质偏低,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

建筑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对象是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企业职工大部分是项目管理人员,这类人员相应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能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得岗位从业资格,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能根据自身掌握的安全知识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操作规范。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建筑行业,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的一线施工人员基本都是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是靠苦力赚钱生活,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作业技能,只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往往是吸收能力差,不能起到相应培训效果。因此,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安全技能低下、不遵守安全操作流程、不正当操作机械设备等现象。此外,因安全教育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的关系,很多建筑企业难以吸收到相关素质技能和管理技能全面的安全培训师资和从业人员。如“建筑业行业入职教育”是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主要针对有意向进入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进行行业岗前培训,而“工人入场前教育和日常教育”是建筑企业针对符合招聘条件的员工进行入职前的岗位日常安全教育。而在实践中,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几乎都是由安全员或项目经理来完成,相关部门权责划分不明确。

四、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的对策。

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建议遵守经常性、群众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四大基本原则,并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进:

(一)创新安全教育手段。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建筑工程项目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方面的扶持资金,让建筑企业和农民工可以自愿地接受相关的安全教育。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建筑企业应该进一步创新安全教育手段,根据具体企业情况和员工素质选择针对性、合理的安全教育。比如:针对新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和进行转岗、换岗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做三级安全教育培训,需要从企业级、工程项目经理部级、施工班组级的三个层次培训。还可以采取通俗易懂的安全教育形式,如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班前讲话、先进激励法、亲情感化法等,相比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这更能引起农民工的关注。

(二)加大安全教育的监管力度。

部门应设置相关安全教育的奖励基金,对安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监理、建设、施工等方面工作突出的人员和部门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应建立过程项目安全施工补偿制度,体恤一线施工人员和部门的辛苦劳作。此外,各地方应该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农民工安全教育评价方法,可以全方位地审查相关安全教育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成立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定期检查相关建设设备和设施,防止重大安全施工发生,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认真分析培训需求,优化安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

建筑企业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前,需要对参训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各职工和农民工的安全知识技能培训需求,做针对性培训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形式化培训教育。加上参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安全教育培训需求有所差别,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施工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使得安全教育培训更有针对性。同时,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可以采用实践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参训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将安全教育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刺激参训人员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此外,优化安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引入具有丰富的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管理人,来负责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颁发培训管理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管理人员对安全教育的培训积极性,完善培训教育的管理制度。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一项需要社会高度关注、重视和发展的长期工作。社会应建立科学发展的安全生产观念,把安全教育贯彻于整个项目工程中,认真落实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度,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同时,施工单位要进一步创新安全教育手段,优化安全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小川.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龚宏.目前我国建筑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3]李芸.谈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19).

[4]乐云,毛舒芳.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1).

[5]李明.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6]纪一川.建立建筑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新机制的思考[j].建筑安全,2015(6).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