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22篇)

时间:2023-11-08 22:45:34 作者:翰墨

编写计划书有助于我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最后,希望以下这些计划书范文能够激发您的写作灵感,帮助您写出一份优秀的计划书。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前言。

人才是电子商务起飞的前提,为推动苏州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并结合目前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着重对苏州范围内电子商务等相关企业进行了研究开发。苏州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好的区域,招商引资的金额在全国都是排第一位的。特别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将很好的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平台。

一、电子商务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

据有关统计,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商业模式而成为21世纪经济活动核心,对此,全球已形成共识。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要经济贸易方式之一,打破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变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确立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与国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欧美国家为例,电子商务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法,德等欧洲国家,电子商务所产生的营业额已占商务总额的1/4,在美国则已高达1/3以上,而欧美国家电子商务的开展也不过才十几年的时间。以美国为例,2001年电子商务产业占美国经济的8%,截止2007年底,电子商务产业已经占美国经济的35%,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中心从传统型贸易经济向电子商务贸易型经济转变。到2001年,美国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6710亿美元,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吸引就业人口的数量居第一位。电子商务在美国发展17年所创造的价值,接近于美国汽车工业经过100年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如今电子商务产业已经是美国与其它国家经济竞争核心竞争力。

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2008年12月29日,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与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的“阿里巴。

巴国际电子商务江苏分站”正式上线。双方将利用阿里巴巴企业数据和行业信息,目标直指全球顶级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当日,即有4000多家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会员率先入驻该平台。阿里巴巴还与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联合推出了针对江苏中小外贸企业的优惠产品套餐“江苏宝”,直接让利中小企业,使更多的江苏外贸企业在政府和阿里巴巴的联合关怀下,以最低成本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一)苏州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苏州位于中国电子商务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拥有企业上网数量最多的城。

市。目前苏州共有四万多家企业成功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贸易机会,电子商务对这些企业的作用和意义是重大的,具体表现为: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市场机会,促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改变了企业客户的管理方式,改造了企业的整个流通环节,大大促进电子商务业、金融业、电信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人才结构分析。

电子商务企业有两类,一类是大型专业电子商务企业,一类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前者通常的人才需求是高中低都有,从决策层级的总经理、总监等,到中间层的部门经理,再到底层技术人员和编辑等人员。其用人特点是分工细,每个人专注电子商务整个流程的一部分,比如编辑就负责内容,技术就负责开发,美工就负责界面,产品经理就负责某个产品的流水线统筹等。对于这样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来说,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只要你某方面适合就可以。

面广,懂得方方面面,但是对于专项技术却不要求过分精通。

对于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人才要求有:能够独立建立电子商务运营平台;能够独立推广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独立完成网上接洽和确定订单和后续服务。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进入电子商务行业,不外乎两种出路,一是去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从事某个方面的专才,或者去传统企业从事小型电子商务的通才。

(三)电子商务人才供给分析。

1、苏州是全国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强市,电子商务理论研究、科研教学人才比较丰厚。

目前,苏州地区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高校的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居于全国前列,更有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落户的全国各大院校的科研院所含有电子商务的相关研究。苏州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两所高校之一,还有多所中高职学校也开设了电子商务的专业。

2、苏州电子商务企业人才继续教育情况。在苏州电子商务企业待遇较低的情况下,通。

过继续教育培养和个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已经成为大都数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开发战略的首选,这在大型企业中尤其普遍。

(四)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1、需求及未来人才缺口。苏州企业未来计划引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重点是引进电。

子商务策划人员、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以及其它复合型电子商务管理人才。应该说,这与苏州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按照国家关于电子商务企业的标准和电子商务企业从业人员中必须保证40%以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苏州目前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和零售等电子商务企业30多万从业人员中,至少应拥有电子商务人才15万人,按此预测推算,目前苏州还存在3万人的缺口。

2、现代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综合素质。苏州急需的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电。

子商务业务,深谙电子商务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国际贸易、成本核算、生产制造、法律、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3、苏州有大量从事外贸出口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要求还是集中在中等。

技术人才,即能够独立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和能够独立完成网上接洽和确定订单和后续服务,所以苏州广大的中高职学校,特别是园区学校,可以联合苏州企业乃至长三角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认证、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和网络就业指导、联合学历教育等服务,打造国际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库。

二、电子商务企业人才供需培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人才需求动力不足,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性。

苏州目前的人才供给状况大于需求,电子商务企业中四分之三的企业对未来5年的人才。

引进缺乏规划。据调查:

1、电子商务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势力较弱,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全国目前有58家a级电子商务企业,江苏苏州无一家上榜。2008中国电子商务企业100强中苏州也没有一家,由于苏州电子商务企业大多都是由以前的网络公司转化而来,企业领导层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缺乏先进的电子商务管理理念,从而对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的意识较为薄弱。

2、电子商务企业招才、引才、留才的方法手段落后、狭窄、传统。从政府到园区、到企业,缺乏一批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界定模糊,标准太低,薪酬待遇不高,难以形成对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电子商务人才的调整布局缺乏外在动力,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据调查,即使是做得比较好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专业专科毕业转正后的年收入只有1.5万元,在职中层管理人员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高级管理人员年收入不到4万元。某电子商务配送中心,2003年引进16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到2006年留下来的只2人。

(二)电子商务企业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结构不合理。

1、从业人才中转化者多,专业人士少。真正接受过现代电子商务知识系统学历培训和。

作经验办事,不可能对现代电子商务业运作进行准确把握,很难把电子商务业做大做强。

2、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只有高水平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才能托起苏州现代电。

子商务业的快速发展。调查中,企业普遍感到,拥有电子商务管理经验,懂现代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能够科学调配的高层次电子商务管理人才在苏州很难招聘到。目前全市从事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电子商务咨询及操作岗位,负责城市电子商务系统、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改造完善工作,负责电子商务园区、电子商务基地建设、规划、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布局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政府机关人员和一般电子商务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电子商务规划、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咨询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实用技能型人才缺乏。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多数还是。

在做虚拟主机和域名服务。这两个方面是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需要较多的实用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比如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等等。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所培训的电子商务师往往是一些管理人才,很少有具体的像网络营销、网站推广之类的专业培训。有电子商务证书持证上岗的操作人员比较缺乏。目前,苏州市该方面的人才多数是由企业内部培训或由其他地方引进。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却供应不足。

三、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的条件。

(一)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创业能力为目标,以科研为龙头、以教改为抓手、全面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二)“工学结合”的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坚持“科研、教研、实验室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之路,使我们电子商务实验室成为电子商务实践的重要平台;坚持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教学与实战零距离、学生与员工零转换、实习与创业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电子商务实训室”现有设备投入100万元。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各类岗位实训十几个。实训室拥有国家职业技能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加大实践基地建设,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场地、实习设备和实训指导,师生通过咨询策划、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以岗位导向的课程建设实践。

通过网上调研形式,汇总整理出电子商务专业阶段性的十大工作岗位群。以岗位工作能力为出发点,以训练工作流程为抓手,开设相应的应知、应会训练课程(理论与实践课),以职业能力为检验成果。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四)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索。

“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先进的的实验室建设实践,都是基于学生学习规律来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五)专业带头人。

(六)定位准确、分工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拥有教师3名,双师型教师2人,比例在67%以上。秉承“大专业,小方向;岗位群,业务链”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前师资队伍的基本特点是年龄梯队合理、知识结构优化、分工定位明确。他们团队意识强烈、专业文化先进,是一支善于学习、爱岗敬业、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七)工学结合的岗前训练。

初步建成多方参与、工学结合、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们将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新的经营手段的变化,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锻造了一个个市场亟需的电子商务职业人。这些平台有“联合数据”、“阿里巴巴”、“时空连线”等等。

后记。

苏州市在新制定的电子商务规划中提出两大发展重点,一是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企业上网率达90%。二是推进电子商务在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和长三角区域电子政务六大领域中的应用。这必将推动电子商务在苏州的发展,也为我们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如何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并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强调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夯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础。

1.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依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适应当前会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一是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依托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引进,壮大现有的教师队伍。

2.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应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立足于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发契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材,建设具有特色的精品课程,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应在特色专业的基础之上,大力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深化会计专业发展。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是变化的过程,僵化的教学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弹性学制”,为学生专业学习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学分与学年的关系上,允许学生在2-4年间完成。并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满足并服务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总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强调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才能确保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就业、市场”在目标中的体现。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着力点在于夯实实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实施措施,确保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物流管理方向(logisticsmanagement)。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掌握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的应用工具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能够从事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经营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方向(purchasingandsupply)。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国际物流方向(internationallogistics)。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国际物流管理和经营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业务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了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身心健康;

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制为3-8年。

管理学学士学位。

工商管理学科。

运筹学、物流学、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物流设施设备、港口物流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本次实施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难免会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造成在实施细节上不够连贯,以下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污染治理、环境修复、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以及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本专业设置污染预防与控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等两个专业方向。重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突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特色,并且具备环境评价、管理综合的能力。

化学、生物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四年(弹性修业年限3-8年)。

理学学士。

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总学分160学分,其中必修课93.5学分,选修课39.5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27学分,方准毕业。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xx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xx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xx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xx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阶段,医疗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构建提高人才质量的方案,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还要构建有效的、客观的考核体系,不断提髙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为了能够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此时高校要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改革教学、提高检验医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当前高校依据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目地达到国家教育部100304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搭建适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知识平台。第一平台,文数理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这样做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平台,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其中包括了生物化学学科、医学微生物学科等,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髙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三平台,临床医学知识平台。在这一知识平台上要重视临床医学与检验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平台,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平台。这一知识平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构建教学计划时,要遵循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具有联系的四大课程平台。与此同时要开设选修课,重视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改革教学内容。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并且医学检验学科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然而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掌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所以在改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取舍得当。教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删除与其他学科相重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有一些内容较为简单,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要自学,这样做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阶段,有七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巳经修订完成,如:《输血技术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涛’并且已经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新的教学大纲将重点知识凸显出来,这能够让学生对专业主干课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卫生部规划的最新版本教材,结合自编教材,融入本专业的热点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高校还要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或者参考书。有一些教师还构建了主干网络课程,并且网络课程也是依据教学大纲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上采用了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章节式编排,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1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手段,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性的状态中。在启发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进行引导转换,将知识转换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中的“启”是相对于老师而说的,“发”是相对于学生而说的。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效率。“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比较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从教学观上来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过程上来讲,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相关的知识。从教学手段上来讲,通过营造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教学方式不是依靠死记硬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学目标上来讲,比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能力、智力与非智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来模拟教学,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教师在精选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内容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当前已有5门专业课程实现了课程上网,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等。

医学检验这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改革以及创新医学检验试验教学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医学检验技术的教学特点,构建以检验医学技术为核心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促使学生掌握有本专业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学校还要依托附属医院检验科,构建相关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实验教学环境为开展实验项目、改进实验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临床实验室拥有着先进的检验医学实验设备,这就便于学生更好的开展探究式学习。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科研方法,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类学生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较为宽松的实验环境下,学生有机会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向老师、同学求助,査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而解决困难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过程。医学检验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自从20xx年以来,各大高校开始扩招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这也就相应增加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同时高校提高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些毕业生也获得了医疗机构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好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新颖,这就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

6.1建立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安排相关的老师来管理实习生,并且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考核细则,量化考核指标。一般表格指标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教师用;第二种,学生用。教师用的考核表往往是由教科室统一下发的,带队医生、科室领导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最后将考核表上交给教科室。学生用的考核表往往需要上级医师、科室领导签字。学生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使用仪器是否得当等;教师用的考核表主要是为了考核学生是否按照规定完成了学习情况,其中包括了教师意见表、科室鉴定表。如果高校没有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考核制度,那么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实习中都不会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实习中他们并没有提髙自身的能力,而是浪费了实习时间。因此高校要构建有效的考核制度,以此来督促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6.2确定考核内容以及时间。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制定出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的考核内容。通常情况下,考核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强化考核内容。每个检验项目要确定评价标准,逐条逐项来考核、评价每一学生。整个评价体系中包括了94个考核项目,其中临床基础检验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分别为26个、16个、11个、18个以及23个。

当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结束之后,要依据临床检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来确定考核内容,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基本考核,对于强化考核往往是由学生抽签来决定的。

当前,构建医学检验专业的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可以满足医疗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各种要求。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前言。

职业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共有的一种教育形式。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方法,使之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已成为职业教育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企业需要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岗位有哪些以及企业对计算机方面人才的要求,然后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并能胜任他们岗位的人才。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创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深化计算机专业“校企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适合本专业本层次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二、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2年10月8日在楚雄区周边对部分电脑门市的老板、经理、主管及一线技术员和销售员进行了调研座谈;2012年10月21日与部分影楼及广告公司老板、技术员进行调研座谈。

三、调研对象。

调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以及计算机维修维护及电脑销售岗位和图像处理相关工作的职责和任务。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

1.用人单位:电脑门市(包括众人、鼎好、)、影楼、广告公司(包括金点广告、天天广告等)。

2.往届毕业生。

3.市场内的招聘信息。

4、网络上有关计算机专业需求信息。

四、调研方法。

1.问卷。

调研期间,本组成员一方面向楚雄区周边的各电脑门店、技术支持站、维修站、影楼、广告公司等进行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13份,回收有效答卷13份;另一方面向众多的门店从业人员等调查询问等了解本专业人才需求信息。

2.访谈。

本次调研访谈了惠普戴尔品牌店业务主管、众人电脑维修站技术员,不同层次的人员对相关岗位人员技术及经验需求等都做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3.参观交流。

本次调研参观了楚雄区周边大部分电脑门市店和广告公司,发现绝大部分门市。

从交流中发现,从事销售业务、与客户沟通等岗位与学历没有直接关系,而技术主管、人事经理等与学历有一定联系,而对于维修、技术人员来说,学历的影响还是占相当的比重。

4、专家座谈会。

调研中,我们分别请到了鼎好电脑公司王经理,众人维修部骨干技术员,公司李总及各公司主力业务员各一名等参与了座谈。会上各专家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各层次岗位的人才需求及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等都表示了不同意见。会上,专家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就业人才的要求,首先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能很好地与客户沟通等;其次才是技术过硬型人才。至于学历,那是没有制约性的影响的。

五、调研结果。

a基本情况。

(一)人才需求状况。

2.从我们所考察的企业、市场以及所得的信息中我们发现,企业最想招聘的是那些想做事,能做好事情的人才。特别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如能构与客户进行融洽的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3、各公司目前和今后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仅占毕业生的20%左右,各公司目前所招聘的人员主要从事一线销售及售后服务,软硬件的维护维修,平面图像处理等工作岗位。

4、用人单位可以给中职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电脑硬件销售员、技术支持、整机装配员、电话支持、计算机硬件维修技术员、相片后期处理、平面广告设计员等。

(二)用人单位反馈:

(1)公司各个岗位都可招聘中职毕业生,但是公司更注重中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先会做人,再会做事。

(2)公司对中职毕业生的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关键是能吃苦耐劳、电脑公司服务的能基本完成系统安装、维护、对各硬件有一定了解,影楼广告公司工作的会photoshop、ai等平面处理软件,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等。

(3)中职毕业生待遇:底薪600元/月+提成。

b、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确定。

(一)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确定。

岗位1电脑硬件销售员。

职责与任务。

1、完成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

2、熟练的掌握公司产品及销售策略。

3、配合店长做好日常店面管理。

4、维护公司形象与声誉。

任职资格。

1、中专以上学历,具备电脑相关软硬件知识。

2、热爱销售工作,有挑战高薪的心理素质。

3、具备吃苦、耐劳、好学、用心、积极向上的工作品性。

4、自信和敢于与顾客交流的勇气。

5、要有团队与配合的协作精神。

6.适应门店式销售。

源自臂力论文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极受欢迎,近些年来,学校招生人数增多,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就业难现象已成了社会焦点难题,毕业生规模与企业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远远多于后者。这也导致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竞争愈发激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缺乏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各高校应当认清形势,结合企业职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同时付出,所以从一开始,就应正确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如果定位错误,目标不合理,之后的路会越走越偏,甚至会走上错误的方向,对最终人才的输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开实际调查,了解企业所需。我国中小企业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数量骤增,对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业需要的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远远少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从岗位来看,高层管理人员需求相对较少,一方面企业建立者不会轻易放权,另一方面要求太高,毕业生缺乏能力和经验,难以胜任。它们需要最多的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学校要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定位,明白人才培养到底是在培养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详细的目标。当前很多高校在目标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毕业生去向,是往企业输送人才,还是位科研机构输送。以企业为例,小型企业、中型企业、高端企业、国外企业,哪个是重点?这些都需要去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的社会环境进行对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条件,切不可照搬外来经验。

高校管理层应当树立全局意识,认清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缺陷,并能够深人分析原因,加以总结并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也要及时更新,经常调整思路,试着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工商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来说,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关系,多方借鉴,结合自身条件,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新思路。学校培养人才,关键在于教学,教的重点在教师,学校应当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学的重点在学生,既要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要锻炼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难题。所以,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教与学展开,进而以目标为指导,制定整体方案,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两大块。前者又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者则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等,这些专业都和市场经济以及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既要反映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而当前社会复杂多变,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许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教材作为最直接的课堂教学工具,若不能跟紧时代变化,则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实践,也就无法完全应用于实践。所以教材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对于应用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论、新管理模式,要主动推荐和学习。理论基本上是死的,有时理论并没有错误,但并不能指导实践,所以要灵活适当地根据经验加以修改。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实力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钻研,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顺应市场规律,符合国内外大环境,又要考虑当地经济状况及学校特点。一般可以由资深的专业教师编写,或者与当地其他高校教师商榷讨论后共同编与。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凸显出多元化、综合化、应用化、人文化、灵活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点在于技能的培养,要求相对较低,而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新的层次,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有创新意识,能够应用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所以强调人文化,是因为人文素养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当前时代提倡人文主义。同教材一样,课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课程设置要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所需而调整。

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具体的方法包括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际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邀请企业管理者举办讲座等。在此着重谈谈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视的部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基础实践阶段。在学习完理论课程后,需要结合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逐渐适应实践环境。很多高校都建设有综合实验室,能够创设情境,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交流中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适当涉及矛盾,令学生自主解决,可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综合实践阶段。工商管理类专业各门课程既独立,其间又存在着联系,所以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编写,都要体现出内容的联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应经常总结对比,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综合实践则主要是针对多门专业课展开的实习实训活动,毕业实习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社会实践阶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暑假,既能接触和了解社会,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第四,创新实践阶段。有创新才有发展,很多毕业生水平相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呢?创新能力此时就显得无比重要。在校期间可以经常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或者开发科研项目,强化其创新意识。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等新模式在当前高校备受欢迎,校企联合是一种双赢互惠的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负责人才培养和输出,企业负责实训基地、实习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为例,前三年的实训活动主要集中于实训基地,第四年则可尝试进人企业实习,在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加实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果愿意,毕业后可与企业达成协议,直接上岗就业。

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应建立起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应用型人才评估。建立行业化和社会化的高校教学质量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的反馈机制必须严格,使评估院校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机制。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指标。评价主体加人学生自己、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评价。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助理会计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初步的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工作组织、成本和利润的核算与分析、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等相关专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专门会计人才。本专业培养计划设置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模拟实训、专业实习等方面的专门训练,能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专业技能,具备熟练灵活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手段的能力,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等相关部门从事企业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

四、知识和能力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掌握计算机语言的操作,能熟练进行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获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

4.能够熟练从事审计工作、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主干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一门外国语,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五、专业核心课程

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税法、会计电算化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七、修业年限

三年

八、毕业学分及课程学分学时构成

九、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十、教学时间安排表

十一、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为适应我国快速经济发展对财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分院经贸系的现有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状况,全系23位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教研活动时间深入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在新的形势下,会计行业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岗位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修订了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会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讨论论证,认为修订后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会计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出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应用技术能力、会计岗位项目能力和会计顶岗实习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适合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证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加强职业资格考证的力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加大任意选修课和限选课的空间,体现了突出素质教育需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兼顾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满足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需要。

一、专家论证

(一)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

经过社会实践调研和专家论证,及我校学生就业单位的回访,对我校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必备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做好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的准备,能适应财经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单位及各专家均认为符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符合社会对高职学生所担任的岗位职业的总体要求,是切合实际的、务实的,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二)职业取向确定的论证

我们将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群分为1、主要就业岗位群(企事业等单位财务会计岗位群);2、次要就业岗位群(包括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岗位群、内部审计岗位群、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审计助理工作人员岗位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及会计预测、决策岗位群等);3、其他就业岗位群(包括营销员、物流员、经济信息收集员、财经-文秘、管理人员等)。专家论证认为,此就业岗位群基本上反映了五年制高等职业类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普通高校和中职形成错位培养,在培养层次上更为实际、可行,适应了近年来就业岗位的下移和拓展。

(三)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的论证

专家认为,“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确实是经过社会实践调查,将实际的会计岗位设置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虽然与实际工作的电算化操作有一些不符,但针对于学生就业的企业主要是小企业或私营企业,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的电算化,因此按手工记账的岗位设置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对岗位任务和职责、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通俗且切合实际,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易于操作,安排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分析,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

(四)会计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

1、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并重

在社会实践调查和专家委员会论证中,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要求中,特别强调的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如对出纳会计人员要求“只拿自己应得的”,培养会计人员将“钞票看作是票据”的思想等。因此在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将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数学素质、英语的听说能力、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力度,做到“突出素质教育需要,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兼顾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综合素质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39.3%,体现了职业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2、专业能力培养体现理论够用,注重实践能力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专业核心课程做到“理论够用,技能突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对专业扩展课程做到“素质全面,适应性强”,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商务与营销、投资与理财、会计前沿发展动态等),突出了以新企业会计准则为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3、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专家认为本次修订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能力的培养,坚持岗位与岗位能力、岗位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必须以完成本岗位职责或任务为原则,即:由岗位任务来确定实践岗位,再由岗位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名称,如:收银岗位对应《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等,从而确定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应用技术项目实训—会计岗位项目实训—会计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会计技能考核标准,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与会计工作的实际相协调。

4、实现专业教育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专家认为,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纳入到了专业主干课程之中,并协调考证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提高考证的过关率。体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培养和考核体系,有利于毕业的学生进入到会计工作岗位。

5、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了专业特色

专家认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与安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基本需求;审计实务专业设置审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资产评估、内控制度设计、独立审计准则、审计前沿扩展课程等,体现了审计专业的特色,满足审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内部审计岗位及会计师事务所助力审计岗位的需要,突出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实务三个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专业特色。

二、积极改进教学的软硬环境,适应修订后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打造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会计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3人,其中:专职教师10人。全系“双师型”教师18人,占78.3%。该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拥有教师系列的职称证书外,还拥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实际工作系列证书。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相应培训点,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通过申报和审批我校成为江苏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

从业资格证培训点。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报考资格和证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考试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教师的授课进度,以方便学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会计电算化合格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

(四)广泛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开拓专业视野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1、校内本专业建有手工做账模拟实验室、会计工具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货币陈列室、模拟纳税申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校内课程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实习所需要的讲义或资料在每学期初都要制定订购或自编的规划。在实习正式开始的两周前专业教研室向系提交实习计划,将实习目的、任务、要求、评分标准和人员及地点安排在计划中体现出来。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逐份批阅学生的实习资料,根据评分标准,给出每个学生的实习成绩。学期结束后,教研室对每门实习课程要进行研讨,摆出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以后实习工作的改进提供第一手原始资料。系列的实践管理制度,规范了实践过程、评价标准,保证了实践项目课程的实施和质量。

2、聘请企业专家和高级会计师承担课程实习、综合实习、论文指导和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

实践教学中产学研一览表

3、积极开拓校外产学研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开拓专业视野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我校利用教师、朋友、学生、学生家长、毕业生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网络,并与相对固定的单位建立长期共建关系。目前为止已于15家以上知名企业签定了实习、就业协议,如:南京雨润、苏果、家乐福、易初爱莲、上海南极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南郊宾馆等。我们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这些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开展专业调研。这类实习主要安排学制的最后一年。一般每年6月底安排学生下去,10月及来年3、4月份回访两次。了解学生在单位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由所在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作出评价。合格的才给记入相应的学分。这类实习也是将毕业见习与企业定岗实习相结合进行的。

通过顶岗实习:第一,主要是对企业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让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人员的需求情况,明确作为一名财务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第二,为学生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提供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第三,为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课题,通过不断调查研究,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规格贴近企业要求。第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不足的问题,这样既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使这些单位认可我们的学生,认可我们专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第五,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的经历,提高就业竞争力。

1、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是财政部实施得非常成熟的岗位或职称证书,与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会计电算化合格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见图4。根据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格证书,能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如,用友财务软件了解到我们的学生具有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后,主动与我们联系吸收毕业生,2015年一次性吸收毕业生10人。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同志说“商校的学生好用,动手能力强,省去了上岗前的培训成本”。

2、提高了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脱颖而出。2004年毕业2个班、2015年毕业2个班和2015年毕业6个班,三年就业率分别为100%、98%和95%。不仅就业率相对上升了,就业质量也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愿意吸收我们的毕业生。如,南京雨润、苏果、家乐福、金鹰国际、易初爱莲、南郊宾馆、交行、中行、华泰、中信等知名企业指定要我们的'毕业生。上述单位2015年一次需要的人数分别是47人、30人、40人、40人、40人、70人、10人、20人、9人、40人。许多毕业生现在是该单位的业务骨干,每年代表该单位来我院招聘会计专业毕业生。见图5:

2015年 2015年 2011年

最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

3、能提高学生的起点,为学生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国家会计系列职称考试规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报考初级会计师职称。如果学生在四年级能考到资格证,比毕业后报考并获得证书相比,报考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的时间要提前。那么将来报考会计师职称考试的时间也相应提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修订后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很大的可操作性。

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小组

二0一二年九月

一、专业名称(3分)

高职教育的“专业名称”最长不超过20个文字,“专业名称”其评价分值3分。

二、专业代码(2分)

高职教育的“专业代码”要按照专业性质设置6位数代码,其评价分值2分。

三、专业对象(5分)

高职教育的“专业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其基本学制三年,属专科层次职业技教育,高职教育必须是面向普通人的教育,应该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真正成为面向劳动人民的大众化教育,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管理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既要面对全日制教学对象,又要面向成人培训教育对象,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专业对象”全文限定在500字左右。

四、专业模式(10分)

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适用的合格员工。其评价分值为每个学年符合学习要求计3分值,“专业模式”全文可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

五、专业目标(5分)

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应用人才,所以要以能力为本位挑选教学内容,以高职学生工学交替的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在关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终身性质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理论基础够用、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其评价分值为每符合一项目标计1分值,“专业目标”可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六、人才规格(5分)

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要遵循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去贯彻落实教育部“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学理论,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评价分值为每个方面计1分。例如:云南财经大学把培养方案的侧重点定位在综合技能的应用培养上;浙江工商大学提出了以专业管理型和综合管理型教育模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导向;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以培养初级会计技术人员为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规格”一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七、毕业标准(5分)

高职教育的“毕业标准”应该实施多证书教育导向,体现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训实习的应用价值,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的获取,体现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获奖和社会评价舆-论等技术参数。其评价分值为学生每实现一种证书目标计分值1分,“毕业标准”全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八、工作过程(5分)

高职教育的“工作过程”应该以素质为本位,全程渗透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实训,在高职教育工学交替中要特别在“替”字上作文章,在学习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的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就要转入该环节的实训工作过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车间,当学生在车间顶岗上班实训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以后,又要让学生回到学校进行第二个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的理论学习,然后又走出学校再进入工厂进行第二个环节或方面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的顶岗实训,从上而下、循环往复,让学生真正完成工作过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评价分值为每工学交替1次计1分值,“工作过程”全文可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描述。

九、专业设置(5分)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满足社会需求,高职学校要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适应科技发展和办学效益最大化为原则设置专业,所以,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必须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其评价分值为每适应1项要求计分值1分,“专业设置”全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十、专业描述(5分)

高职教育的“专业描述”应该实现大平台、小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采用师生互动课程模式,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教学过程,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彼此认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机交互。其课程描述为相互性、平等性、连续性、系统性、和谐性、持续性、科学性。其评价分值为每个专业描述为1分值,“专业描述”全文限定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十一、学时分配(2分)

高职教育的“学时分配”要做到第一学期偏重于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安排,第二学期偏重于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安排,第三学期偏重于专业主干课的理论课时的安排,第四学期偏重于专业实践课教学时数的安排,第五学期偏重于顶岗实习学时数的安排,第六学期偏重于毕业设计和职业技能考试教学时数的安排。三年制高职院校总学时控制在15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课学时要控制在1000学时左右,选修课要控制在500学时左右。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赢策略。“学时分配”全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十二、培养模式(3分)

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有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导向模式、2+1分段模 式、定向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全方位合作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地方经济模式、预就业模式、亦校亦厂模式、校企融合模式等等,不论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的特征都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或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经验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是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其评价分值为每个模式为1分,“培养模式”全文限定在300字之内描述。

十三、教学模式(5分)

实习训练。第二种教学模式为教室和实习实训室相毗邻,仅为一墙之隔或是面对面,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来回于教室于实习实训中心之间,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第三种教学模式为校内建有多种专业工种的实训场所,而且设备先进,实训室就是工作间,在一个实训室里各种机械和工具一应俱全,学生实习过程中或最后的毕业产品其做工要考究、实用,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一模一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传授理论,在运用中学习技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9]其评价分值为每种教学模式为1分,“教学模式”全文可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十四、评价标准(5分)

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方式可采用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考试与考查、期中与期末、理论与实务、技能与鉴定、校内成绩与校外实训等多种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高职教师的授课评价可以建立网上评价系统,通过计算机对评价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及时地准确地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的数字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要突出交互性、实时性、有效性、人性化特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可采用lnternetmc/s和b/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客户端界面可采用delphi开发c/s界面和asp,net开发b/s界面,后台数据库可使用oracle数据服务器。每个评价标准可计1分值,“评价标准”可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十五、教学计划(5分)

高职 教育的“教学计划”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素质模块、通用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公选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中实施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其评价分值为每符合1种教学计划计1分,“教学计划”全文在500字至1000字描述。

十六、专业团队(5分)

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团队”要注重突出企业或社会工作经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参与校企合作和企业服务的成效。其评分值为校内教师为3分,校外教师2分,“专业团队”全文限在200字之内进行描述。

十七、实验条件(5分)

源,包括厂房、设备、仓库、材料、资金、职工、订单、合同等经济内容,其模拟内容包括企业整体战略、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质储备、设备投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多个视角模拟真实情景,通过沙盘模拟体现企业现金流量、产品库存、生产设备、人员实力、银行借贷等企业运营指标。其评价分值为每项实验条件计1分,“实验条件”全文可界定在500字至1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十八、顶岗实习(5分)

高职教育的“顶岗实习”是践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和教育的科学性层面进行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工学交替方式,是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分值为实施“顶岗实习”计分,不实施“顶岗实习”不计分,“顶岗实习”全文可在500字左右措施。

十九、教学条件(5分)

高职教育的“教学条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输课程信息,把平面教学拓展为时空维度,使学生能够通过视听方式接受教育信息。在课堂教学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以讲解、显示、表演等形式播放多媒体教材。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无声的ppt课件,进行边演示边解说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入耳、入脑、入心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切莫把黑板变白板。其评价分值为每项“教学条件”为1分值,“教学条件”全文可在500字至1000字进行描述。

二十、人才特色(5分)

高职教育的“人才特色”要贯穿中华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某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孝文化和会计文化内涵,加强“三观”教育,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三公”教育,即:公平、公正、公开;加强“三诚”教育,即:诚心、诚意、诚实;加强“三立”教育,即:立人、立言、立德;加强“三本”教育,即:本能、本领、本土;加强“三礼”教育,即:礼仪、礼貌、礼节等等。加强了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强本节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使高职学生顺利成人、成长、成气。凡具备1个特色计分值1分,“人才特色”全文可在500字之内描述。

二十一、教材建设(5分)

航行

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好坏决定着高职学生的教学质量。至此,要建立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制定教材的选用、采购、供应和编写,在双证书体系下,既要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又要注重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培养,更要注重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证书考试的要求,选用两者兼备的教材,避免浪费钱财和浪费学生的精力。促进教材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其评价分值为符合1项要求计1分,“教材建设”可在500字之内说明。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估实施,各个专业可以自评,总分值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分至89分者为良好,60分至79分者为合格,每个专业可以采用自评逐次升级,直至完善为好。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做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要向省级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迈进,必须具备专业历史悠久、生涯需求稳定、师资队伍优良、方案科学明确、教学研究活跃、教学设施满足、学生素质全面、校企合作办学、教师参改积极。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校还有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笔者未能录入,该体系也未能如愿以偿,其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发展高职教育。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近日,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安排下,初步了解了几个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天目学院近期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在调研的对象中,同样作为综合类院校,浙江大学两个独立学院: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最具代表性,可以作为天目学院未来发展壮大的参考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起点和基础相对较高,比较而言,宁波理工学院更贴近天目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

调研学院背景介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市校合作办学协议创办,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办学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属宁波市全民事业单位。

学校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占地约1200亩,建设总投资8.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配套设施先进齐全的教学与实验楼群,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拥有藏书100余万册及各类数字资源,投入1.66亿元建成各类高标准实验室55个,千兆带宽的专用光纤直通浙江大学本部,共享浙江大学各类教育资源。

学校依托名城、名校,继承、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学术文化精髓,按照“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的发展定位,围绕“抓学科建设、促教学质量、上科研水平、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走开放办学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辅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经济与贸易、外国语、传媒与设计、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与化学工程、机电与能源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等9个学院(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2个省(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万余人。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崇尚严谨踏实的教风、学风。学生经4年学习,成绩合格,颁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一年级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转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现已有7届1.7万余名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5%左右,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文、法、经、管相辅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通过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体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专业(群)5个、重点实验室3个,共建省级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并建立了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健教授,现任党委书记是浙江大学党委委员胡礼祥教授。

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

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法学院和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等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70余个专业方向。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3500名左右。学生德、体合格,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学院最低毕业学分要求,由学院颁发根据国家统一规格印制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士学位。2003年起,学院依托浙江大学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

调研首先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在这两个学院中的设置和地位。

浙大城市学院有专门的计算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其中的一大类。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品牌专业,该专业实行多重驱动的211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得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杭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掌握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数据库应用开发、java应用开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和信息服务五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完成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后,进行一年的专业方向学习和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宁波理工学院有专门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其中的重点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宁波市首批重点专业,目前设有两个方向:网络应用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适应多层次需求的计算机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发展探索式学习方法,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c)、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与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linux系统及应用、移动终端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宁波市首批重点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一起列入宁波市服务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高年级导师制”、“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和“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是2008年新开设专业,依托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熟练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设置,侧重培养学生工程管理、软件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从这两个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尤其是宁波理工大学,可知,计算机专业是基础学科,在信息与电子类专业中有其不可或缺的基础位置。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会脱离社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不可最求大而全的专业方案。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有多达5个专业方向,宁波理工同样也有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这提示我们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需考虑切合实际的专业方向。

紧密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其他多个专业的基础,这两个学院中有多个紧密关联的专业。浙大城市学院的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

浙大城市学院的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开设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五个专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共7大类专业方向。

对比以上的简单罗列,天目学院目前在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科学类课程开设上专业方向性不强。而这些专业的开设,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其基础的核心课程。

其他相关专业情况。

其实,不仅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计算机相关,很多有工科和理科背景的专业均对计算机有较高的要求。

像宁波理工,只有外语学院和法学院从第二学期开始不再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其他专业在第二学期以后都或多或少有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其中第二学期基本都开设了程序设计类课程。譬如金融学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括号中代表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1),vb程序设计基础(2);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类相关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1),c程序设计基础(2),运筹学乙(4),erp理论与实务(7),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甲(6);而其他偏信息类的专业则相关课程更多。

同样浙大城市学院中的商学院中的所有专业都要求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工程学院自不必提。

小结。

通过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单纯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并不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和其他专业结合后,确定计算机应用的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经贸,管理,财务,生物,工程设计,都必须有相应的计算机类课程作为基础铺垫,发展相应的专业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向国内、外的航运公司就业,担任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面临着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学生必须要满足stcw最新公约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前身是船舶电机员,上世纪末stcw公约95修正案取消了对船舶电机员的强制性配置要求,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电机员的工作转由轮机员分担,但部分轮机员由于缺乏电子电气知识和信息技术而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造成部分职能缺位,对船舶的安全营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海事组织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xx年通过了stcw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明确提出设置船舶电子电气员这一新职务,强调了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并规定了具体的任职要求。为了履约中国海事管理机构也发布了新的海船船员考试发证规则,制定了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由于stcw公约95修正案生效后部分航运企业取消了电机员岗位,多数航海类院校基本上都停办了船舶电气专业,我院则由于认识到船舶电气管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而一直保留着该专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培养方案不太合理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船员的综合能力比较差。

高职航海类学生的专业思想、业务技能等方面相对较好,是未来中国海员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实现我国成为船员强国的目标,有必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优化。

我国的航海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制,虽然高职航海类院校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很明确,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培养高级船员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学生参加同样的资格考试和评估,因此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与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此外教育部20xx年10月发出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优化。

1.2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国航海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建构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必须满足海事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与本科院校相同,学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同样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拿到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而学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课程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相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将本科的教学计划斩头去尾。

另外随着船舶朝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这就要求船舶电子电气人员的业务知识必须跨通信、导航、电气、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部分技术内容以前不属于船舶电机员的职务范畴,但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它们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管理,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体系里也没有涉及到,所以我国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海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优化。

1.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课程还在讲授这些比较陈旧的内容;有些新技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118进技术等,这就使得部分船员对于船上的新设备不会保养、不会管理、不会维修等,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电子电气员和以前的电机员相比增加了通信导航技术和船上人员的沟通与管理等内容,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能跟上这些航海新技术的变化和满足公约的最新变化,培养出符合高科技时代要求的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由于高职教育比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学上教师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理论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

为了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能有效对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xx年起在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邀请订单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聘请一些与学院联系密切的航运企业的电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于定位准确、措施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办学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航运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1.6师资力量配备不尽合理。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体上来看师资结构还是不尽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新教师偏多;双师素质结构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职称结构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另外个别核心专业课程还未形成具有一定纵深和发展潜力的教学梯队,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1.7实验实训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职船舶电气学生毕业后在远洋船舶上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设施和实习训练船。但是目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没有学生专用实习训练船,实验室设备比较陈旧,有些设备不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了主动适应国际海事组织全面审查和修改后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有关海事法规的要求,适应航海事业发展和航海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我国船舶电子电气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针对以上培养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

在制定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邀请航运企业参与进行职业分析,对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绘出职业能力的整体构架以及维持这些能力的支撑知识,确定该专业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制定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内海事机关的有关规定要求,着重考虑船舶电气专业的国际通用性和行业准入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船舶电气人才,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国际化特征,除了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外,还要紧密结合船舶电子电气岗位的需要,体现出该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备专业英文资料和业务函电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掌握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规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无限航区主推进动力装置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评估和考试,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评估,获得各项专业证书;具备相关的海运法规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

2.2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船舶电子电气员必须具备“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员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整体功能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建立与职能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制订课程体系时以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突出高职特色,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标准。

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培养时应坚持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扎实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管、养、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修订,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由于船舶新技术已大量使用,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变化不大,造成船员的知识陈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舶电子电气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职务要求,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公约要求和航海技术发展的需西。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我们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船舶电机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而在实际船舶电气管理方面应用又很少,所以我们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大幅度删除,增加大量的电机维护与保养实训内容;对专业课程如《船舶电站》、《机舱自动化控制》、《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控制》等,均设置了较多学时的相应实践课程,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我们大幅度更新课程内容。船舶电气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我们就将以前部分课程中这些已不太适合的教学内容删减掉,及时将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比如《船舶电站》课程,以前的教学内容还涵盖着一些晶体管控制设备,而目前船舶已大量采用微机、plc等控制技术,我们就将以前的这些已淘汰设备的内容删除,引进比较先进的微机控制设备。有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但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进技术等,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及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四门课程。还有部分技术内容属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范畴的,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们增设了《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船舶作为一个对外交流活动很频繁的行业领域,目前设备的技术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在《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导航系统、通信技术以及相应技术手册等资料。

我们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例如《船舶电机学》的内容我们将其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删减后将其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合为一门课程;《将自动化理论》和《机舱自动化控制设备》合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一门课程。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拟器和现代化模拟机舱,推行“教、学、做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练并重,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目前我院已经建设了包括现代化模拟机舱、轮机模拟器电站模拟器等多套大型模拟器,正在建设电力推进和高压电力系统模拟器,并大力提倡模拟器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教师120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院现代化模拟机舱和模拟器等实训设备,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开展角色模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景、场景及仿真环境中学习、操练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规划和制作了大量的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料等,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与模拟器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能从根本上改变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三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校园千兆互联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办公、教学、管理的电子化和现代化,能够满足本专业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除了完成了部分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外,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这些课程在网上建立了包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书、教案文本、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导、习题集及习题解答、在线测试、网络互动等在内的课程教学平台。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以“适任技能为本位、创新深化并重、多种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继续深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化。我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过程中针对航海行业的特点,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并形成了基于生产性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高端技能型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校?船”双向和“学院—生产性教学船—学院—实船”四个阶段,我们也考虑下一步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2.6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采取“内培外引、校企合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先进远洋船舶上上顶岗工作或到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大力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航运企业中广泛遴选兼职师资,聘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船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兼职教师的稳定性不够,因此我们还积极探索与合作企业联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业招聘的船员在公休期间可以到学校任教、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比赛等,学校则在船员的职务晋升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这样既能保证船员能够顺利晋级,又能加强学院双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2.7完善实训设备。

船舶电气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现代化模拟机舱”、“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室”、“船舶主机遥控实训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主机遥控实训室”等大型实训室。但是由于以前的船舶电气是以强电为主,电力拖动及电站这方面的设备一般较多,但是网络、导航、雷达、无线电话等设备则相对较少,这方面的实训设备需加强。因此我们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与扩建,建设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满足船舶电气学生培养的需要。

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的修订使得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较大,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我们依托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船舶电气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完成后,在20xx级船舶电气专业进行了试运行,教学效果显示本方案较好地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

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2750∶1,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1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高职教育要实现区域性与职业性。高校眼视光专业要具有一定的特点,要发挥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眼镜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结合骨干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行业协会掌握着当前最为丰富的行业发展信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整个行业的发展,要争取达到具体企业的实际要求。要充分利用眼镜行业协会,要充分研究企业需求,利用订单式培养的做法,设计最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课程建设、引进师资、应用实训基地等各种做法,使合作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各方满意的效果。大力发展眼视光技术专业,讲求品牌化发展,同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配置校内与校外资源,建设最为先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二个部分。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校内研发服务基地主要对学生的毕业服务。校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做法是顶岗实习。

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做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在顶岗实习和实现学生就业的前提下,实训学习要做到系统性。校内实训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实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训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连贯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要与企业车间相仿,达到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训时,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使教、学、做三者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究突出学的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与顶岗技能;在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国家职业标准》、《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2、学制三年。

(一)专业定位。

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定位。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或汽车制造类企业,作为汽车修理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检测员、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员等技术工人,从事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气维修、汽车性能检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工作。

序号。

(二)岗位要求。

汽车维修技术工人岗位主要有:发动机维修、车身维修、电气系统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清洁维护、涂漆、轮胎动平衡及修补、喷油泵、喷油器维修、曲轴修磨、气缸镗磨、空调维修、四轮定位检测调整、喷油系统维护、散热器维修、汽车装潢、汽车玻璃安装等各类专项维修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沟通与表达能力,牢固的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习惯,达到汽车维修服务的专门化人才,能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法律职业基本能力,能够承担法律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1.知识要求:

(1)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法学思维方法和法学研究方法.

(3)熟练掌握法学专业知识;。

(4)了解主要国际公约、条约和国际惯例;。

2.能力要求:

(1)具备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法律写作能力;。

(4)具备文献检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好的身心素质。

4.适宜就业方向:(1)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律实务工作;(2)律师事务所律师及律师助理工作;(3)法制教育工作。

准学制2年,学习期限为2-3年。

毕业学分:55个学分。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在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上都很短缺,在规划、建设、运营、经营等各环节都缺乏高素质的群体。面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培养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通过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我院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了“厚基础、强能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建设、发展,到20xx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5万公里左右,其中快速铁路达3万公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总里程达6000多公里,到20xx年底,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交通运输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促使该行业急需一批在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门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而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用人需求量也很大,其供求紧张关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随着科技技术含量的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的全面实施,将会对铁路、地铁员工的素质、技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1)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2]部分本科院校大多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部分高校明确提出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可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模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定位,学的知识多而杂,最终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不强。

2)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目前部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由于理论教学大多采用以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起来轻车熟路,教学成本较低;而实践教学对场地设备有较高的投入还要不断探索创新,因此部分高校对于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校企合作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则较少采用,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不够。

3)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整体薄弱,缺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需要一大批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而大部分高校教师多年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缺乏在相关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当前,同类重点高等院校注重理论知识及学术研究,实践技能相对薄弱;而同类高职院校虽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却有局限。交通运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和将来的职业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我院在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必然成为人才培养内容的重中之重。

(3)我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平台及有力措施。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按照“彰显特色、系统集成、合众举一、各尽其能”的建设思路,集中全院各种资源支撑轨道交通大系统建设。

我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地铁车辆结构与运用实训基地”分别被确定为“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和“省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设有城轨行车调度指挥实训室、城轨综合仿真驾驶实训室、安检实训室、旅客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室等;轨道交通综合实践基地新建了425米电气化铁路线路,配套了“交院号”电力轨道车、货运油罐车、货运敞车、客运空调软卧车,以及渼陂车站、牵引变电所、行车调度室、检修棚、综合检修工区、通信信号系统等,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的需要,学生可以在基地实践不同的岗位角色,锻炼和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可以模拟不同的设备故障、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作业流程,实现特殊作业的锻炼。另外,学院还投资建设了tdcs铁路行车调度指挥实训系统,同时,还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建设有22个实习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为交通运输专业进一步推进理实一体化与实训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也为我院实现真正有特色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1)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管人员到新丰镇、西安西站、宝鸡车站、户县车站等地实地学习,组织专业教师到西安铁路局、西安地铁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调研,确定培养目标。

2)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学生岗位能力要求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改变了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占据基础地位,这是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所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途径。

1)通过就业单位的信息反馈找准培养方向;同时通过对其他同类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准我院存在的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2)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采用新的实训大纲和教材、评价体系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效果调查,及时调整方案和修改实训内容,保证我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对我院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分别采用上述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效果对比。两个年级的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和授课教师均相同。期末考试按教学大纲要求命题,实行教考分离,采用同样的试题及实训模块进行考评,对比教学效果及实践动手能力。

交通运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途径上也仅初步确定了研究内容及方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及教科研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在实践中实现“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吴彪,庞然,齐晓杰.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项华录,何春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是“根”的教育。小学教师承担着“根”的工程,是人生的“奠基者”,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进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一生的发展。就此而言,适应时代发展、紧跟社会需求,培养、训练、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总之,在培养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科研实践,这几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实施的今天,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永远在路上,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随着电力在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日益显著,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高素质的电气工程专业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为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要着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之一。[1]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电气行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切实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随着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征,随着电气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日益显著,今天的电气工程已经涵盖了几乎包括所有与电子、光子等有关的工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电气工程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各种现代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成为能够胜任现代电气工程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但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电气工程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现代电气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更好地胜任有关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缺失。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所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重大问题,这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2]当前,我国高校中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依然更多地延续传统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在各个年级依次布局的传统做法,课程体系设置依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契合度不够,未能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应用性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要求,同时在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缺乏横向的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脱节,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保障。[3]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依然滞后,尤其是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这对于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推进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必须加快予以解决。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综合统筹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应用型师资打造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从点、线、面立体式综合探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首先必须从树立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全过程中去,同时要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为导向来加强对于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4],尤其重点是要将电气工程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以及电气工程企业最新案例等融入培养方案乃至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更好地指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平台建设。

针对新修订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定位,学校要努力完善电气工程专业课堂体系的改革与相关的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全面评估现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之间的吻合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要努力根据电气工程行业需求来构建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要努力与电气工程行业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完善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完善和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为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学校要按照电气工程专业的市场发展需要,努力依据专业特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高校要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或地方企业技术骨干入校任教,同时建立教师深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充实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持续打造电气工程专业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总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广量大。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统筹入手,稳步推进,努力推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换丽,张亚峰。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xx。3。

[2]栾广宇,李爱传,汪东欣,李琳。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45。

[3]王涛,熊建斌。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3):24—25+33。

[4]张忠,李韦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xx(14):36—37。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逐渐摆脱了学科体系的制约,回归其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将职业教育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联系起来就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承担这样一个连通的作用:一方面,大赛项目设计都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体现了对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将项目上的内容融入其中,并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逐渐走出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划是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提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来提高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手段,又是加强校企合作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体现,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和实训内容的建设和制定,教师团队的结构和建设以及课程日常的教学工作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来实现的,可见职业技能大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职业技能大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成为必要。

技能大赛的项目设定是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将当前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融合。大赛项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与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这样,通过对大赛项目的理解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可以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从而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

1.2将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主体是学生,但是真正的实力较量是教师团队的较量,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多年来各高职院校一直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措施来实现。一是“传帮带”制度,对于新进教师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指导;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运营的相关过程,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引进行业或企业的人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大赛和实验实训。通过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有保障,从而达到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2.1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是高考中分数比较低的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不爱传统的学习,但是动手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如果还是采用学科教育体系,无疑就将这部分学生的缺点放大了。而通过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信心,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成就感使得学生信心逐步提高,因此,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以赛促教。

将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按照科目分类之后融入课程标准中,“课赛相融”需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理论课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将每一门专业课都体现出技能大赛的相关能力要求,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项目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将大赛由传统的少数师生参与转变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3以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为切入点,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而职业技能大赛是践行这个模式的重要平台,对于专业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实训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融入大赛元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强化职业技能大赛方向与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将赛事项目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充分借鉴大赛组织、大赛评价、过程控制等形式,完善课程实训项目的建设,充分实现“课证岗对接、学训赛相通”。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理念,就应当着力构建基于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物流职业技能教学大赛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关键就在于三个主体的建设,即教师、学生和企业。

3.1教师团队的构建。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新型要求,由于之前我国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具备单一的知识技能,这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培训、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完成。而物流职业技能大赛恰恰是“双师”能力展现的主要平台,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的试金石。

3.2强化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

物流技能大赛的重要特点是不仅要比赛参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考理论知识,以行业从业者的标准和要求,从“知”和“会”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和比赛。因此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拿出一半左右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

3.3引企入校,将企业需求与教学体系构建深度融合。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环境建设和企业的生产运作实际是相吻合的,同时结合院校实训基地的条件而构建的,这样使得竞赛环境既能满足生产型需求,又能满足教学型需求。学校在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来编制实训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引企入校”,将企业所需的设备和学生实训所需的设备相结合,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物流职业技能大赛不同于本科学科竞赛封闭式模式的典型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如果技能大赛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来参与,就违背了“职业性”的特征。因此,物流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学生等多方参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物流技能大赛必须借助企业的资源条件,将实训的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将物流前沿理论和生产实践进行融合,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平台。同时可以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师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广泛参与技能大赛,从而实现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三赢”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能在医院从事医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建模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医学信息学等。

(1)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及应用。

(3)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软件工程、软件建模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人机交互、系统集成与体系结构、web系统与技术等基本理论及应用。

(4)了解国家关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设计、研发、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软件工程的新理论及相关边缘学科知识,了解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动态。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专业道德和心里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本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有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的专业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熟悉中医药学及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医药信息处理及软件系统开发的工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药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学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和学科的发展同步。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交中能够有效地用英语交际,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之国际化需求。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专业学科意识、综合分析的素养、求真求实创新精神、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素质拓展“八个一”工程中的八个项目均为学生必修,学生可结合自身需求、兴趣自主选择具体修习内容,至少修满6学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文科专业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从事文秘、记者、编辑、教师等相关工作的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开展,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随之转变为精英教育与群众教育的结合体。以新机制、新模式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关系到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型和开展的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根底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独立学院的开展已初具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自己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开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根底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理论能力方面应比高职高专学生强,在职业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强。既要具备本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又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施,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在原来专业理论学习的根底上,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寻找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切合点,拓展专业就业方向,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理论技能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剧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大的生存与开展空间,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与着重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要求有所增强。与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不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应是理论根底相对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应用型专业,找准定位、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体系,以构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素质结构。为到达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构建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优化课程,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实施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扩大自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还应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白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修订教学方案,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建立以“应用〞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以基地、学校、行业结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二〕调整课程模块比例,注重实践教学。

教学方案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开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开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实用的专业技能。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组织专家修订教学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根底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方案,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开展打好根底,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开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根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学院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教学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以获得相应学分,如普通话测试。此外,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方案,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45%以上,文化类和教育理论类课程占25%,实践课程仅占5%,这样的'设置很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必须对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时间,形成以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生存中求开展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充分表达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课程学时增加15%以上,第一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或文学采风活动,第二学年设置为期2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三学年设置为期4周的社会工作实习,第四学年设置为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同时,构筑并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时机,如与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已建好的语音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报?、播送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时机。

〔三〕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加强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还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发挥学生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发挥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特点,提升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该学院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众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以求实创新、锻炼自我为宗旨的特色活动,使学生的潜能、才华及创新精神得以尽情施展与发挥。学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学科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发挥学生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人人有舞台〞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总之,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强化专业特点,使培养目标与社会开展相适应,培养出符合社会开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10号)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一)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三)技能人才。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具备相应的实践(实习)工作经验,并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中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人员。

(四)职业能力。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

(五)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从事相应职业所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人们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一特定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七)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的',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依据。

四、招生对象与学制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文件执行。

五、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包含总体培养目标与层级培养目标两部分,层级培养目标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和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二)层级培养目标

中级技能人才应熟练掌握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能按照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独立或合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高级技能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独立解决非常规性专业问题,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力。

预备技师(技师)应掌握精湛的技艺,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创新性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设计能力。

培养目标编写体例为:“培养面向**类型行业、企业就业、适应**职业及相关工种和岗位群工作,胜任**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技能人才。”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包含职业素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程。

2、专业能力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一体化课程和综合训练课程。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分必选和任选两类,主要包括职业能力提升,生产岗位实践等课程。

(二)教学安排

1、每学期教学时间为20周(含复习考试周),周课时一般在24~30学时以内。

2、学分计算以课程(含实践课程)学时(课时)数为主要依据。教学课程(包括理论课、一体化课、实训课、实验课),以16~20个学时(课时)为l学分。其他课程(生产实习、入学和毕业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以30学时或一周为l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是0、5分。

3、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与健康等公共课按照部颁《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按照省版课程标准开设。

七、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三)培养目标

(四)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2)专业能力

3、素质结构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1、职业面向

2、职业资格

(六)课程体系

1、一体化课程序化表

2、课程体系结构

3、一体化课程简介

(七)教学时间分配表

(八)教学时间安排表

(九)教学保障

1、师资条件

2、实训条件

3、教材建设

4、数字资源建设

(十)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十一)教学评价

(十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2、课时及学分分配

3、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八、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程序

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对接职业标准,通过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做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序化一体化课程,确定课程结构,明确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

九、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相关要求执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