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范文(14篇)

时间:2023-12-05 22:15:23 作者:梦幻泡

通过比较范文范本和自己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些范文范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笔者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构建生活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

《思想品德》七年级教材于去年秋和广大师生见面了,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为期一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走进父母心灵》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d、思想陈旧,老古板;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此时我又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热泪,讲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现车祸的刹那间,父亲为保护她而自己受伤时,声泪俱下,表达了一个少年对父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有了上面的铺垫,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

在“走进父母心灵”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通过一年的实践,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给了我新的洗礼和体验,仅管要成功的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崇尚这样的课程改革,更崇尚这本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因为——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的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强、知识点抽象的学科,大部分知识点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同时政治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涉及了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紧跟教育改革潮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点时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结合高中的政治教学现状,阐明如何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过去的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秉持着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变教学方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这样导致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慢慢地对政治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从学生政治学习发展需求出发,结合教学知识点挑选合适的生活素材,融入课堂,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学开展的基础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点产生亲切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政治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必修2第二单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这章的教学时,我会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化教学中的体现。在我的班级中有几位少数民族的学生,他们小的时候生活在自治区,我会鼓励他们上台讲出自治区制度和常用制度之间的差别,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实例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接着我为学生介绍我国流行的几个宗教,引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宗教活动,让学生对宗教有直观的印象,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中,最后我结合这个素材为学生深入讲解书本中涉及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这堂课中,我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核心,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挑选合适的素材开展教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对生活化教学开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二、创建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学作为当下流行的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它能以教学知识点作为基础,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而生活化情境则是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生活化情境能模拟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发现政治学习对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生活化情境的使用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为自身良好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能力考验,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并且对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生活化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让学生主动和交流自身政治学习需求,使得生活化情境能够得到不断完善,为学生构建生活和政治学习的桥梁。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这个章节的教学时,在讲述消费类型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记忆钱货两清和贷款消费,我选择创建生活化情境帮助教学。在讲述钱货两清的定义时,我为学生模拟了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花费100元买了相应物品,使得学生明确钱货两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讲贷款消费相应的知识点时,我模拟了让学生使用蚂蚁花呗完成购物的生活情境,体现提前消费的定义。这些情境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消费类型相应的知识点,也达到了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对政治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升,仅通过45分钟课堂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教学途径的拓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将政治学习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完成生活化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达成学习目标。如在完成《我们的中华文化》的课堂教学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任务:发现生活中潜藏的生活文化。这要求学生将生活实际和政治知识点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运用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政治知识点源于生活,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政治学习意识。课外教学的开展将枯燥的政治教学变得有趣,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产物之一,教师在政治课堂中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使用,花费时间和精力不断完善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得到思想上的生活。生活化教学为高中的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2]吕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历史,是一门需要极强兴趣的学科,由于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课本内容的理解,导致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忽略。但新课程改革以教学生活化为论点,历史教学是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可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中,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忽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及对学生价值观、情感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展[1]。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是关心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学会生存,并将学习作为乐趣。在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匹配,力求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2.1促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目前,对初中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的灌输,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分析、获取并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2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具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当历史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背道而驰时,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无味的心理,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定的生活化内容,就会使学生有种熟悉感,激发对历史教学知识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对历史的兴趣就有所提升。

2.3强化学生观察视角。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能很好地弥补初中生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与学生之间充当桥梁角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而且能通过历史了解社会,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并使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3.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就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融入生活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然后通过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进行角色扮演,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3.2导入生活化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所以在课堂中细化导入环节比较关键。让学生贴近生活、巧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高度注意,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历史的懒惰、随意、无所谓的消极心态,积极进入有趣、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可以从学生关注时尚音乐方面着手,周杰伦的《青花瓷》是众多学生喜爱的歌曲,教师可采用这首流行歌导入,抛出问题:宋代景德镇瓷业有怎样的辉煌历史?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就激发出来,课堂也因此而活跃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内化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3.3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探索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3]。利用历史课程是过去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的特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与历史中产生共鸣,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吸引力。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文化时,教师可以把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详细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发现历史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促进自己的观点、知识及态度的形成。

4.结语。

生活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要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历史教师就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教学策略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技能、教学过程形成的方案及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从另一角度来说,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细化了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因不同的课文而异,同一篇课文可以是一个教法,也可以是多个教法的综合运用,如果运用恰切,会因为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而使学生感到每一课的学习都耳目一新,兴致盎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掌握课文,写出的教案不仅体现教学过程,而且在课堂上不能生搬硬套教案,还要教法丰富,思维敏捷,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境,善于调控课堂,即兴拈来。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我们对于一篇课文,要读出和讲出语感,就必须深谙课文内容及其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语感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叫抒情。我们在教学中同样可以把这种本来属于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发自对课文的一片内心情感去范读课文,而且以丰富的语感去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极大兴趣,抒发情感,得到学习。如朱自清的《春》,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富于生活的气息,给人以生活的希望,结构一目了然,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和音韵感强,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课文好读好懂。我们在教学中即兴抒情,以满怀热情的语感感染学生,学生也喜读本文,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又如在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借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抒发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内心的苦闷和徬徨,但因脱离不了现实,心情因而苦闷矛盾。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月色的美是惨淡的,荷塘景色是凄凉的,所以我们教学时就应进入作者在本文中的角色去范读和讲解这篇课文,去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

体态语言又叫“动作语言”,具有传递性和互感性,是人际交际中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教学本来就是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来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体态语言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态语言以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作与语言文字结合,使教学信息更完善。特别是我们在教学有些古文时,恰当的体态语言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内容。就拿教学《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语段来说吧,我们一边讲解一边就可以做着武陵人打渔时顺着溪水划船前行的动作,不知不觉,一下子发现到一片桃花林,眼前一亮,继续一边前行,一边左右欣赏。我们以打渔人的身份面对这种从未见到的美景,很是惊异,并作出再往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桃林的动作。老师的口语与身体语言有机结合,绘声绘色,自然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中去了。

再如,我们讲解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一个语段时,就可以作品中滁州太守欧阳修的角色,好象真和宾客们来醉翁亭饮酒一样。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一下子就勾勒出来,作者借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抒发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得到表达。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剧或音乐不少,我们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即兴给同学们播放播放,能把同学们的学习带到文学欣赏的新境界。像我们在教学《邓稼先》时,把电视剧《钱学森》中有邓稼先的镜头给同学们播放,并告诉同学们:“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一代核物理巨匠邓稼先的生平故事的电影已经开机拍摄。通过这些介绍,营造学习科学家的浓烈氛围,使同学们对邓稼先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既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又使本来是一篇比较严正的写人叙事作品增加了生动性和形象性,邓稼先的光辉形象以生动的画面和背景跃然纸上,学生在这样一个感人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便对科学家邓稼先产生敬爱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还如《黄河颂》一课就选自《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我们教学《黄河颂》时,就可以把《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和电视剧《冼星海》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关键情节播放给同学们,既烘托了课堂学习气氛,使同学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又使同学们因为祖国有伟大的黄河而骄傲、自豪。

四、以相关典故或传说穿插课堂,优化教学策略。

典故一般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它分为事典和典制典故两类。其中,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历史上的好些典故不乏其哲理性。有时,为了我们更好地教学某一课,特别是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课中的历史背景很茫然,对课文的字词及内容感到枯燥,在理解与掌握上比较难。我们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短小的典故,增添几分兴趣,能较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上可以叫做典故传说插入法。如在学习《庄子故事两则》时,我们在简介庄子时,就可以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个成语典故给同学们讲讲:诸子是以前把“姓”以“子”为称呼的形式,这里特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列子、韩非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在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庄子便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通过这些背景性的典故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两则故事。

什么样的课文就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教学。要上好某一堂课,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情、有目的有理想,教师首先要找到这一课的生动之处、感人之处,积极地探究这一课,思考如何备好这一课的教案,如何上好这一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一课。教学策略是随课文而用、随课文而变的。科学的教学策略不仅会使教学得心应手,而且,教学的“果实”丰硕、甜蜜,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也是一次精神享受。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陶行知说:“生活即学校,社会即生活”,只有走出狭窄、封闭的小天地,将日常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火热社会生活中,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活语文课,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把“生活元素”引入课堂,要教学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语文课堂变成为学生亲自经历的地方,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生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自己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现在学到的知识在将来的生活中体验到教育的真谛。下面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中的做法,和同行商榷。

一、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课文中的生活元素,如果能将语文教学从课堂上搬到课堂外,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的课文内容单纯靠文字描述,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能让学生去真切的体会,就能感受出其中的内涵。比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的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结合相关资料学习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在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神奇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得到发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于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生活元素,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背影,包括小孩、年轻男女、中年男女以及老年人的背影,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去认识这些背影。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背景进行观察,从而使其能以不同的情感来感受父亲的背影。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三、加强语文课文与生活的联系。

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课本知识本来就源于生活,将其再现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涵。比如,《济南的冬天》描绘出了济南诗情画意的冬天,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而非一番萧条的景象。而学生每年都会经历冬天,自己生活中的冬天是否也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一样美丽呢?学生们可以展开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搜寻记忆中冬天的景色是如何的,在面对这些景色时,是否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其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之情。通过将语文课文中的生活元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等方式,有助于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从而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农村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最终目的是为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因而学生要想将理论知识转为生活常用知识,就应将课堂内的知识直接转为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不但能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本文主要介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力争为学生创设更多尝试和实践机会,并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不解,对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切实意义。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探寻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现象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学好初中生物,就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生物学科知识的来源多从自然和生活这两方面着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学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从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这几个方面入手,细致的探寻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因而在学习中需要熟悉整个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给学生导入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能进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内,这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的必要前提。为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良好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从生活情境逐步过渡到生物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要将生活中的发展规律、现象和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密切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良好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学生对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对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的时,教师为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学初期引入中国的一句俗语: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遗传现象,比如两只白猫能生出两只黑猫,两个父母皮肤比较白,但是却能生出一个黑皮肤的孩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影响,也是生物基因变异的一种类型。教师在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引用较为常见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释生物学的各类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运用现实的形象理解知识的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度的添加相生物现象让生物课程更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让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满足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中能感悟、领悟和经历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过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学生看到知识学生的实用性,就会对知识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识本质,更能进一步探寻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如,我们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这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何喜欢在大树下面乘凉,并能利用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详细的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散发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雾化影响,就会不断的吸收周边热量,所以夏天在树下纳凉会感觉很凉爽,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了解到夏天在树下纳凉凉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树枝遮住阳光,另外一方面是树本身会吸收周边热量。教师为让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升,就要运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但学生在学习初期不知道应从哪个方面思考问题。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应需重视生物课外活动,尽量让课外活动趋向生活化,更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做好融汇贯通,这样生物知识就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教学活动更为科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展开实际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拓展学习层面,寻找生活中能运用生物的知识点和知识内容,如学生将食品保存看成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过程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资料,也可以询问父母搜寻保存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父母一到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观察现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课之前,教师可借助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搜寻处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生物知识解释提出的问题。课堂以外,生物教师也需利用现有知识引导学生做食品保鲜的相关实验。借助于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存储方法对同一类食物进程存储,也可以通过观察各类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选择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设不但能拉近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练习和作业。

给初中学生布置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也是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转化过程中的遗漏部分,然后进行二次巩固,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为让学生喜爱练习和作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生活内容,让初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满足学习实践要求。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练习和作业,能将学生从枯燥的书面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尝试,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力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在学习课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这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类相关题目,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将各个小组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全班同学统一讨论,然后形成完整的调查后提交报告。

四、结语。

总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重视生活化生物教学方式的运用模式,更要通过各类方式让学生合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过生物知识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引导当代初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物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的论文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学习最初都具有模仿的特点,在这个起初的模仿过程中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作用就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达到一种默契最和谐的境界,这样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模仿。因此,我们在组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佳境,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内在的一种原始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打字指法的练习教学,指法教学说是非常无趣的,如果开课之初,教师就一板一眼地讲述手指怎么摆放,有哪些要领。这样的教学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学生不愿意学习指法练习,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采用比赛的手段。学生在“打地鼠”“拯救苹果”等游戏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练习好指法。当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教师投其所好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学得很认真。这样通过配合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游戏,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

二、巧用兴趣,问题入手。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身随而心违”,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比较失败的,学生只能忍气吞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接受知识。古人云:“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兴趣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愿意主动走进某学科的课堂,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走进我们学科教学的课堂,使教师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有效的学科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捷径。问题入手法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入手法包括设疑、尝试、交流、总结、完善几个步骤。

三、分组教学,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差点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这样就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合作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高素质的学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教学模式的体现。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四、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重点,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班级之间也存在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具有同等的能力。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一课多上”的前提,这样的活动能引导教师的反思、总结,在遇到问题后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在经历了“放下”“提升”的“磨课”体验后,能进一步挖掘与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达到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活动也给了学生恰到好处的锻炼与提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优补差,做到了为班级“量身定做”教学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优势,弥补了他们的不足,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利。

五、精心设计,确保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任务驱动,同时,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社会成为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课堂比以往更具活力。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最后达成教学的最优化。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积极建构实用的、最优化的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实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最优化,能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要要素。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的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西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已经经历了几个年头.那么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如何?本文提出教师应该提高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要联系现实生活,精选内容,拓展思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构造一个真正有效的课堂。

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课几乎形同虚设。这不仅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在西部农村中学开没信息技术课,从而缩短与城区中学乃至与沿海地区中学的差距,更好地为地区社会经济服务.并实现与国际信息化全面接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树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通过建立和优化信息素养培养环境,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并能在教学研究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己,即终身学习。

二、教学内容要联系现实生活,精选内容,拓展思路。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因材精选教学内容。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初中、高中内容的衔接问题。要不断地拓宽思路,吸取新理论、新知识。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知识,又要不断补充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体现这一迅速发展趋势,通过创设综合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展开教学内容时.应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实践为主。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而作为中学生来说,理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会很难.但实际的动手操作会让他们非常感兴趣。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在发展阶段,大量的实践课会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应从讲授、叙述向辅导、指导转变。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让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即使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受到更多更高的教育.也能自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机结合。

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特点,技术性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会学生学习,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环境,要始终注意意识与情感的教育。如在word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各项基本功能之后.为使他们及时练习,学以致用,我指定一个主题《6o周年国庆板报》,要求几个学生一组设计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既巩固了技能操作.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又如,学生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擅长美术,有的擅长编程,有的喜欢动画制作,各有所长。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有的对信息技术依然处于茫然的状态,从零起步;有的学生则可以堪称计算机某一领域的“小高手”。

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层次的不同为教学带来了难度。这些“小高手”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早已是轻车熟路,运用自如,所以在课上经常是无事可做。而让这些“小高手”成为其他同学的“小导师”,做教师的`得力助手,既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又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小高手”辅导其他同学的学习,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四、教学组织形式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倡导“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小组合作学习能创设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快,同一班级中,学生家庭条件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差异。如果完全采用班级授课制,必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吃力,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饱”。所以我在教学中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一名组长(通常是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组长要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条不紊地组织好各成员.把握好进度,并按时完成任务并负责本组的纪律和学习讨论.有问题尽可能组内解决;对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单独指导.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探讨成功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现实生活,精选内容,拓展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操作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基础且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的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自主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小学生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并为以后的写作课堂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新颖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对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的真正魅力所在。

1.课堂导入形式新颖。

小学生大多处在十二岁以下的年龄,其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为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阅读的课堂之中。

2.积极重视文章朗读作用。

有数据显示,大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大声朗读课文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文字书写的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通过大声朗读优美范文,不仅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写作课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进而可以提高小学生造句、书写段落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可以通过自身卓越的朗读功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注重开发学生阅读思维。

事实上,从看到第一个文字的时候,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就已经被启动了。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可以用一个阅读循环来表示:对看到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产生疑问dd对这个疑问积极进行推理dd带着疑问和自我推理对阅读产生无限的期待,正是这个阅读思维循环的存在才使得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断的向前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阅读思维循环,通过积极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注重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思考。

1.丰富课堂导入形式dd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工作者可以设计与金字塔相关的趣味问答,比如通过让小学生在课前搜索一些关于金字塔的传说故事,激起学生对金字塔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利,通过播放埃及金字塔、木乃伊等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2.重视文章朗读作用dd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充分发挥大声朗读课文的作用,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使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比如跟随录音朗读、教师引领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声朗读。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谈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形式,分别选取不同的小组,将人物角色依次分配,首先让学生跟随录音体会不同人物其感情色彩的转化是如何通过朗读形式体现出来的,其次教师再对不同角色依次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再让小组分别进行练习,最后由不同小组分别进行朗读表演,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选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小组。通过这样的朗读课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3.开发学生阅读思维dd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为了能够不断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局限,将阅读的关注点放在整体而不是具体章节或段落,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快速准确捕获关键字眼、文章主要矛盾所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郑和远航》这一课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dd“远航”,并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dd郑和为什么“远航”?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领学生快速找出文章中的矛盾所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但更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策略,通过丰富课堂导入形式、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不断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等策略,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梅芳.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12)。

【2】钱璐.含英咀华;亲近文本dd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5(0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的论文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加以具体化的方法,而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并将已经建构的知识结构加以浓缩,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层面来简要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其中的应用和作用,更为深入的了解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在学习中学生要记录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通过做笔记来完成,另外在学习中他们也可以收集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绘图程序时,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在编程中的效率以及精度。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更好的思想写作和作品开发。当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时,学生可以通过图形的记录来记住操作复杂化的操作步骤。此外,在进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对话,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单方面的接受者,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加以分类、组织,然后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结构等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

1.2复习阶段。

在学生学习的复习阶段,思维导图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整理和建立知识结构,以此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进行长期的知识保留。另外,在思维导图的`审查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化的结构和记忆。当一个人学到了很多知识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获得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把学习到的知识来运用,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学生在知识的复习阶段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1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以几乎纯文本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做法既不生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由于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的了解知识的结构,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因此,心灵地图的构建是很有必要也很有帮助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可视化的理解,通过导图的展现让学生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也更容易明白教师自身的思维过程,即所谓的“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也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无声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出现一定困难的时候,教师应适时的应用心智地图来解决问题,发挥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2.2进行高级思维的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总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是“主体”的轨道偏离,这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思维很容易跑向其他方面。这时思维导图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关注者知道焦点在哪里,然后围绕着这以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最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是教师一个首要责任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发生方向迷失的情况,在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把重点弄混淆。这个时候心智地图的作用就更加的凸显出来了,根据心智地图的引导可以引导师生遵循良好的思维安排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而且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学生思想设计图的观察,了解到他们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加以调整和改善。

2.3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工具。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等都向学生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如果信息是无序的就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整合和管理知识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少能够学习和了解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在新课程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效的设计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实践和理论都已经证明思维导图对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其在促进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能做出最优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否发挥出作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设计本身。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积累起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将思维导图更好的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3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并最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

浅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弊端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能力本位视域,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文专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以及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专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中职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思政素质,形成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有重要价值。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不断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然而改革成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意识到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导致教学成果并不突出。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亟须解决。

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不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备受考验。对此,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职责,中职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中,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依然以传统的听、说、读、写教学为主体,“灌输”的教育方法缺乏深度的教学拓展与延伸,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大量理论教学指导,让学生难以获得实际的职业能力。

(二)应用写作教学与口语教学质量较低。

中职学生入学后的目的明确,即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应用文写作与口语教学非常关键。但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很少,且较为枯燥,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另一方面,随意性的口语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难以在求职面试中保持高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缺乏科学的教学系统和考评机制。

在现有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阅读、口语与写作教学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这一做法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口语与写作的学习密不可分,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此外,单一化的考评机制更注重理论考试成绩,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能力本位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有助于扭转中职语文教学“边缘化”的发展倾向,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的规定,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应用写作能力,使其养成自学与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在能力本位视域下,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两点:

(一)确保学生具备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专业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而言,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其语文专业能力应包括:理解能力、认读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掌握精读与泛读的基本方法;驾驭语言能力、布局结构能力、审题立意能力以及公文写作能力,主要掌握必需的应用文写作方法;流畅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评能力,主要倾向于普通话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语文能力,具体包括辩论、朗诵、演讲以及发言、文字写作能力等。

(二)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

针对中职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学能力,掌握信息的获取与整合能力;第二,合作与协调能力;第三,负责、规划与组织能力;第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创新能力与拓展能力。能力本位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尤其关注以上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以科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与职业素质。

(一)改革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课内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进一步巩固与拓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与应用习惯,使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特色化和教学特色化。

中职语文教材的变换非常频繁。模块化的教材主要分为公共基础教学模块、工科类专业教学模块、财经与服务业专业教学模块。鉴于各个地区、各类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教育理念、专业设置与教学课时等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现阶段教材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尚有待考量。能力本位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注重实际情况,开展符合本校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语文特色化教学,除了利用课内教材外,还要使用课外读本与网络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现阶段已经有部分学校实行了预科制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未进入中职院校前,先开展一个周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保证学生有效衔接初中与中职的语文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顺利过渡。

(三)使用模块化教学方法。

所谓模块化教学方法,即通过整合语文教研室与教务资源力量,进行模块式的教学改革。模块化的分割原则,是将中职语文教学课程划分为多个重点大模块,再根据各个专业的差异,将大的教学模块细分为小的教学模块。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综合能力,中职语文教学模块可分为四个部分,即阅读模块、口语模块、写作模块与实践模块。在小模块的设置中,建议将写作模块分为议论文模块、应用文模块等。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模块教学,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界限,在教学理念上达成一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保持同步。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取讲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更符合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下,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开展模块化与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优势主要有: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独立的模块分配给不同的教师负责,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保证教学有成果;小组合作的模块化探究,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更要以人为本,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划分教学模块,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在确保语文必修课效果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开设选修课,强化对学生的课外教学指导,建构以必修课为主体,选修课与活动课为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开展弹性化学习。在选修课方面,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多变性,可适当地设置职业礼仪、书法、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课程,通过立体式的教学指导模式,以及多样化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诗歌比赛与作文竞赛等,成立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学生团体,例如记者团与文学社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可以通过倡导“说普通话、讲文明语、用规范字”的方式,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五)建构科学的三方教学评价体系。

客观而言,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考试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丰富评价方法,不仅要实施结果性评价,还要开展过程性评价,同时也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式。为了规避传统的单一性、总结性考评方式,建议教师除了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外,也要关注学生的课下表现,包括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参加语文活动的获奖情况等。要开展多元化评价,兼顾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确保评价对学生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评价,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进程,需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逐步规范,并通过实践确保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能力本位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殷婷.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4]赖玲玲.《纲要》视域下中职语文教育的新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4).

[5]赖雪清.中职语文教学困境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11).

作者:江文龙单位: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

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的内涵、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探索最优课堂教学结构应廓清的认识等方面内容。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报刊上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看,同仁们对这一问题的许多方面见解纷纭,远未形成共识。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

一、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

我们所要探讨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指的是我国现时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所实行的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结构”呢?这是首先必须界定和取得共识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教学界较多的人把它与课堂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认为课堂教学结构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或称基本环节)。例如19世纪上半叶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归纳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我国现行的教育著作,通常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的构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考察以上几种提法,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解和表述,都是侧重从时间的延续以及教或学的一个侧面去研究问题,尚不能全面科学地揭示出“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本质意义。课堂教学结构,顾名思义,它指的是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联结与构成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为45分钟),而且在一定的空间――教室里,它也不只是教师或学生单一侧面孤立的互不顾及的活动,而是一种师生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活动。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学过程进展的具体步骤(或称阶段、环节)即活动的序列上,也不能片面地从教或学的单一侧面去考察。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在课堂教学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及活动序列。

二、我国传统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概况。

从先秦到晚清,语文在学校里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讲授的。直到1898年的维新变法之后,清政府被迫废科举,中小学堂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于采用班级授课制,则始于190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到1903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才逐渐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因此,严格地说,我国古代没有什么纯粹的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入研究。只是到了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语文在学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才有语文课堂教学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考察和研究。前面提到的赫尔巴特的“四段”式,便是在洋务运动初期传入我国并被普遍地运用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

到了本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已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和总结,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论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如20年代初,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编著的《国文教学法》,提出了“三段六步”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主张,即理解(含预习与准备两步)――练习(含比较与应用两步)――发展(含创造与活用两步)。20年代中期,作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设计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式:第一步――由学生报告预习结果;第二步――让学生详细复述各段及全篇大意;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情思与文笔(即内容与形式);第四步――口问与笔试(即检测效果)。40年代,语文教育家蒋伯潜编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也提出了语文“四步”教式,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个步骤:预备与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几乎主宰了我国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也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结构模式。

从以上列举的各家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因受历史和各自教学观念的局限,对课堂教学这一复杂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更多的只是从时间延续和活动内容连接方面去研究,没能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个系统着眼,妥善地处理教师与学生、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效果等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使之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尽管如此,他们所设计的各种结构模式,仍然给我们留下许多可资借鉴和吸收的成果。例如:注意妥善安排课堂教学进展的各个环节,使之紧密连接问题;重视新旧知识联系和学以致用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预习、质疑、发表、活用、创造问题;对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全面训练问题等等,都在上举的结构模式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近10多年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的过程中,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正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并已显示出其卓著的效应。下面撷取在全国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结构模式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一)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

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钱老师以“三主”作为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即“四式”(“式”,指“样式”、“课型”):自读、教读、作业、复读。

“‘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是钱老师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他在《语文导读法探索》这本专著的多篇教学论文中阐释过自己对这一教法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组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确认学生在教学这一复杂的双边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而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还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导”,要精心研究“导”的内容、方法和时机,才能导得有效,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主体”和“主导”相辅相成,是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那么,要在怎样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辩证统一起来呢?钱老师认为必须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钱老师所说的“训练”,不单是指学生完成一定书面或口头的练习,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文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之所以说它是“主线”,是因为这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为了统一“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的一种组织教学过程的必然形式,也是语文教学取得“既落实知识,又发展智能”的实效的必要条件。

钱老师所设计的四种基本课式,是为了实践其“三主”的指导思想的。其基本内容和特点分别扼要评介如下:

自读。钱老师设计的自读课式不同于一般的“预习”,可以说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预习,只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课文,教师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存在的疑难问题,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自读,则不仅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环节,而且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亦即教师必须根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自读训练,以期最终达到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境地。自读训练贯串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前读,教后读,边教边读,进行的时机十分灵活。为了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自读能力的培养,钱老师还设计了六步自读训练规程: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这六步实际上是把阅读能力分解成四级能力,即:认读――理解――质疑――评析,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训练。

教读。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读。钱老师认为:这一课式教师固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样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读必须跟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收集、分析学生自读中给予的信息,如完成自读训练的质和量,提出了哪些疑难问题等,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予启发、引导。二是先由教师导读,然后学生自读。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内容艰深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在学生自读以后,仍需进一步教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几个自读和教读的高潮。搞好教读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启发思维的手段。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温故而知新;二是要巧设情境,善于发问,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三是要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作业。钱老师认为,学生经过自读和教读之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一是为了巩固对知识的记忆;二是促进知识迁移为能力。他把作业分为三类:以识记为主的,以消化知识为主的,以运用知识为主的。根据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适量地穿插布置。

复读。复读课式一般安排在一个单元课文教完之后进行。钱老师认为,成功的复读课设计,应当是既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新能力的培养。设计的着眼点是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单元课文之间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它不同于一般单元的练习或复习,其关键点在于通过读――“温故”,找到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是已有知识的综合、扩大和提高。这种复读课,既可以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进行,如教完某说明文单元,组织一次复读课,要求学生将所读的几篇说明文作一番比较,领会其异同点,从而理解说明文写作意图、写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可以为着某一特定的目的超越单元进行复读训练,如将《香山红叶》《荔枝蜜》和《茶花赋》三篇课文组成“杨朔散文复读课”,通过复读认识杨朔散文的某些特点。

(二)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

“八字四步”即: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分四步进行。四步中“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议”是关键,学生通过“议”,进一步理解、掌握教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练”是应用,学生通过“练”,达到运用、巩固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讲讲”虽然排在第三步,实际上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有关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随时发问,了解读的思维状态、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在学生议论过程中,要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在议论之后,还要指导学生练习、讲评练习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精要地“讲”。育才中学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八字四步”均安排在课堂内完成,不许布置课外作业,同时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程式,即:学生自读――学生互议――师生互讲――学生练习。

综观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和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其指导思想和追求的目标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育才中学在课堂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四步式,而且更强调减轻学生的负担。钱老师的“导读法”则从整个教学体系上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原则,例如他强调以训练为主线来统一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关系,并贯穿于“四式”的全过程,同时既把“自读”作为“四式”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又把它视为整个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目的,而且设计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读训练规程。

(三)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法”

老师认为,不仅每篇新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上述六种课型来组织,而且每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也可以依次通过六种课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通过“启发”,进一步搞清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点;再通过“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最基本的事实和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和“改错”,检验前几步所掌握的知识正确程度;最后通过“小结”,将知识进一步概括化,技能进一步综合化,从而获得较为完全的知识和技能。

(四)辽宁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魏书生老师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进而智力获得开发的重要阵地。正如物理学中说的运动是由方向和方式决定的一样,课堂教学要大面积提高质量,也必须科学地解决定向和方式问题。他还认为,所谓自学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建立、处理和反馈的能力,而课堂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与学生课外独立的摸索性的自学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固然是学生,但教师却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他吸取了中外语文教育家的经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总结,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定向和方式问题。

“课堂教学六步法”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的步骤和方式,包括了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评述如下:

第一步定向。即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攻关有数,解决学生不知学什么的困惑。同时,对“定向”确定的目的要求;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步是“六步法”的第一阶段,即建立、控制信息接受范围的阶段。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主动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略放低自学的要求,保证其学有所得,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三步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放在讨论中解决,形式是先小组后全体。第四步答疑。经过讨论仍未解决或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或由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解答,或由教师直接解答。――这二至四步,是“六步法”的第二阶段,从教师的角度说,是传递信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阶段,从学生角度看,是主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阶段。三步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第五步自测。根据定向的要求,主要由学生自我测试,有时也可由学生之间相互出题或教师出题进行测试。试题量控制在8――10分钟,当堂答题,当堂评分,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成效。第六步自结。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从各类学生中抽选一、二人站起来讲一讲,让全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得到反馈、交流。――这两步构成“六步法”的第三阶段,即信息的反馈阶段,主要是对一、二阶段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从而形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

魏老师认为,“六步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方式是定型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视课文的深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可以有变式。如第二阶段共三步:自学、讨论、答疑,浅的课文,学生在“自学”这一步中已达到了“定向”的要求,可省去三、四步;“自测”效果好,可以省去“自结”这一步。

尽管上面所介绍的几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其施教对象和设计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但用现代教学理论加以考察,它们又有着一些显著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

1.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

智力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能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无一例外的都十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学生优秀完整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极其重视在指导学生自学(或自读)的过程中,鼓励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在处理教与学的复杂双边关系时,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注意妥善处理教学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师采用什么教法,学生必定会产生相应的学法;科学的教法必须以科学的学法为依据,二者是相统一的。教与学相互适应的过程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较多的是注意“实施教学方法”这一环节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制定教学目的”和“检测教学效果”这两个环节的师生相互作用。教师有意无意地将教学目的“保密”,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确认,而是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者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从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即系统)着眼,注意在确定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到检测教学效果的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定向”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自学、思考、讨论、质疑、释疑,并通过自测、自结等明了学习的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点拨、督促、激励的作用。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3.在信息传递方式上,新课堂教学结构突破了师生之间纵向交流局限,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以往课堂上信息传递方式大多是纵向的,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单向式,即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纳;二是双向式(即问答式),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双向式虽然有学生参与活动,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讨论法的实施,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使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纵横交叉的网络结构。这样,就更能集思广益,因而也是一种较优的信息传递方式。

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廓清的几点认识。

前面笔者阐述了对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概念的理解,并简要评述了我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概念的界定,是为了研究问题有个共同的着眼点,对历史和现状的评述,目的在于吸取开拓者已取得的成果,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好地向纵深开掘。关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问题,笔者认为还必须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其一,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程式化,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本质。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联结与组合的过程中,学生无论是阅读、听讲,还是复习练习,教师都要善于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探索研究的精神,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应把着眼点放在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端正其学习动机;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上,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进行教学,以促使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功能、最优的效应。

其二,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个完整的谐和的“时空综合平衡”结构。要达此境界,必须妥善处理形成课堂教学结构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而绝不是只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可奏效的。我们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拓宽视野,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个系统,而不能孤立片面地抓住某个环节某个因素而不计其余。

其三,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典型性、参照性的特点。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既然是一个课堂教学诸多要素的“综合平衡”的结构,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中,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必然参差不齐、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绝不可能只是一种模式,而必须有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多种模式。但是,任何一种经过设计者呕心沥血身体力行而证明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其典型性和参照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和研讨,以吸取他人之长,联系实际,实行优化组合,创造出切实可行的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

其四,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规律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学校教育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然要跟着不断发展变化,其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总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学状况而言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不会出现一种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尽善尽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一味否认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条件下行之有效的结构模式的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虚心学习,认真辨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并在实践的运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创造。

上一页  [1] [2]。

以人为本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和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针对日常识字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误解误为的现象及偏离识字教育要求的.实情,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还原、不同层面的一线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感受.

作者:蒋静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马场中心校,贵州,织金,552100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22关键词:识字教学以人为本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的论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工具软件、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推行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内容细化设计成各个任务:学排小论文、学做贺卡、学编小报等,在教师教的同时,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并知道它可用来干些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自主性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即课前让学生超于教学进度进行独立学习,解决各自现有发展区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针对性地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担、高效率。

三、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

上机中为了减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对学生进行辅导时,针对三类学生给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没有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这类高档设备教室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只凭信息课教师一人是不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课下才有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目标分层、作业分层,教学分合有序、学生协作互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各尽其能、学有所获。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切实贯彻“最新发展区域”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应适当越过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方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无定法”,当然好的教法还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地探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的特点选择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