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6 13:09:19 作者:琴心月

山东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山东旅游景点口碑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入境:

1、上课任意背诵古诗两首,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丰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情感。这首诗你很记得吗?(出示《静夜思》)生配乐读。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深深的思念故乡、心里的忧伤、对故乡非常的思念)。

2、师:是啊,每当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大声的读、慢慢的读、像读静夜思一样深情的读。)。

二、感悟:

(一)解诗题。

1、诗题中的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你知道这天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

2、理解“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故乡)山东兄弟指的就是家乡的兄弟、家乡亲人。

3、理解“忆”:是人在九月九日对故乡的亲人是一种什么感情?(思念)从哪个词看出?(忆)。

师: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故乡的兄弟、思念亲人,那么这个题目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二)识诗人。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诗题,九月九日诗人又身在何方?你对诗人又了解多少?

(三)读古诗。

1、认识了诗人,又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么你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先试试。(自由读、指名读。)。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指名读)。

a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b他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在思念着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你会读吗?(齐读)。这思念是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的叹息(齐读)这思念是诗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孤独和寂寞(齐读)。

(四)悟诗境、品诗情。

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够,还要了解古诗描绘的意境。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当时诗人是怎样的处境啊?(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指名读、齐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团团圆圆过节、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远在他乡,这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忧伤、思念、孤独寂寞)带着这样的理解读(前两句)。

师:这时,诗人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王维的兄弟朋友们结伴登高,分插茱萸,分到最后,他们的手里还剩下一枝,这支该是谁的?--是王维的。

师:你来做王维的兄弟,把当时你分茱萸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当时你手拿着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着一束茱萸,一棵一颗地分给我的兄弟亲人们,可是最后了,手里还剩下一棵。

生:我手里拿着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维。(读)。

生:我手里拿着……心里很凄凉,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师:过节少了一个你,王维。读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心情如何啊?(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心被思念折磨了、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重阳节的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

师:我是王维,独在异乡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样的忧伤啊,我只能以诗传我情啊。(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师:还有谁懂得?读诗。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师:谢谢你们,我的兄弟亲友们。我以我诗传递我心中思念的时候,我是多么期盼能听到你们的消息啊。好让独在异乡的我能有一点点安慰。你是我的兄弟姐妹、你是我的父亲母亲,在这重阳佳节,你想对独在异乡的我说些什么?(思考交流)【师:我会归来,我一定会归来!我会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头上的那天的。师:我懂得,我懂得兄弟亲人的牵挂啊,但是我也是在牵挂啊,我多么想回乡一趟,只是这一刻,我只能以诗寄我情啊……一起读】。

(音乐《杂诗》),在前奏部分,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师:我等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故乡来人了。我心里有千言万语要问啊,问出口的却是齐读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们也来帮我问问故乡的老友吧。指名读、齐读后两句。

师:那寒梅就是故乡,所以当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那寒梅就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当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到此时,,你可走进了王维的思念了吗?你明白了王维在异乡时候那深深的牵挂了吗?(生点头)师:请你,请你们一起来吟诵我在九月九日写下的思念吧。(生齐读)。

(五)背古诗。

这是一首抒发了作者真挚情感的古诗,至今仍被传诵,让我们把它牢牢的记载心中吧。(生背诵)。

三、拓展。

这首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千古名句,中秋佳节,家家。

团圆,那远离家乡的人会吟出--(生接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十月一日国庆节即将到来,当看到人们全家出游时的欢乐场面时,你肯定会想到步。

子啊身边的亲人,他们也会吟诵--(生接诵)。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该过年了,那些所有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也会不约而同的吟唱--(生接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认识“忆异”等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在古人眼里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秋雨梧桐芭蕉秋雁明月,许许多多的秋景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然而,还有比这更能引发人的离愁别绪,思念之情的呢!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题,你能得知什么?

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出示诗句,自由读。

指名读,纠正读音。

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指名回答并读诗。

三、精读理解、读中悟情。

一体会身处异乡的孤独之苦。

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诗句。

这句诗中的哪些词深深地触动了你(“独”两个“异”)。

你从中两个“异”中体会到什么?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环境是陌生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学生自由读诗句。

补充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在长安创作的。

创设情境读诗句。

读一读,想一想: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二感受佳节来临的思亲之情。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最好?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创设情境引诵: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多少个白天,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多少个夜晚,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不管什么节日,重要的是家人团聚。而此时,正值佳节之际,王维却独处他乡,当他回想起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拓展引诵: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三体验不能回乡的无奈之绪。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角色体验。

()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诵古诗。

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呢?(思念)。

师:既然诗人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出示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十七岁,正想在长安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理想。)。

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诗人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五、总结寄语,拓展阅读。

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老师还准备了几首思乡思情的诗送给大家播放配有插图的几首思乡思情古诗--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学们课后找到这些诗细细品读。

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1、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指导写字。

1、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一、揭题、解题。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习《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月夜忆舍弟。

杜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2、教师准备好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方法)。

六、作业。

附:板书设计。

倍思亲。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