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及(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8 20:47:13 作者:温柔雨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动和共鸣,留下宝贵的思考痕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小学生暑假如何写读后感精选: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这篇,就为大家呈现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暑假过的开心。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国历史人物传记名字叫《女皇武则天》知道了她就是我国历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这位震烁古今的女性皇帝在中国历创造了真正的奇迹,也留下了残酷与血腥。武则天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是她登上皇帝这个位置的每一步都是十分艰难的,她无疑也是一位震惊世界的人物。

合上书扉,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思考着是什么,能够让一介女流之辈能够突破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在权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登上盛唐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是什么,能够让她在充满坎坷变数的政治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呼风唤雨,成为母仪天下继而又母权天下的龙上之凤;是什么,能够让一个女人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丈夫和儿女的利益,来达到她渴望已久的权利渴望;又是什么,能够让她在耄耋之年突然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周王朝,重新又让李唐后人来替代武家王朝?纵观她叱诧风云的一生,是那么的富有戏剧性,又是那么的惊心动魄,令人回味良久。

武则天十四岁就进宫,使得她的思想成熟很快,她敢于突破,太宗病危,她利用非常规手段在唐高宗面前得宠。我看到这里已经惊叹不已了,武则天为了自己能在宫中有一席之地,竟然做出这样的丑事,但却成功了。这在常人是想都不敢想的,她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却值得人们学习。

武则天从小就聪慧敏利,爱思考问题,她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慎重地思考一番,因此,她迈向皇帝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好像她可以未卜先知,又好像一切都是由她安排过的。我十分佩服她这一点,如果我能有她那样的脑细胞,那我在学习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武则天不仅有女人温柔的一面,也有阴狠的一面,为了成为皇后,她把自己的女儿掐死,这就是历有名的“扼婴事件”,她认为向皇后迈出一大步,代价是一个婴儿,没什么。但在外人看来,没有人敢去想是武则天杀死婴儿,因为母亲杀死亲生女儿,这太有违人伦了。我也觉得武则天精心策划的“扼婴事件”太不可思议了。

武则天铁石心肠,启用酷吏,残杀功臣、对手和政敌。为建立武周政权夯实基础。她临事不慌、稳扎稳打,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武则天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她完善和发展了前朝的科举制度,他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更多更广地搜罗和发现了人才。为皇朝基业长青创造了条件。

武则天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了皇帝。她在成为皇帝之前,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难题,但她并没有放弃,依然努力着去追求着她的梦想。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我们呢,小时候都梦想着自己长大了干什么职业或成为什么伟大的人,可是我们有没有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呢?我觉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走向我们成功的彼岸!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后感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倍受重视,但很多学生对后感一直缺乏理性认识,只浮在感性阶段。

什么是后感?

后感是一种表达个体的人因受到某一客观知识影响而引起的独特感受的文体。

从这一定义看,后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的性质决定的。后感的写作对象是“感”,即作者的感想、认识、体会、观念。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事物,而是观念形态的事物。因此,不能写成记叙文,只能写成议论文,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

第二,后感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并不像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那样,是从写作方法或功能上划分的,而是从其产生方式上来说的。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都具有自为性,即作者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自为认识和自为感受。后感则不同,它具有受动性。后感中的“感”虽然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但不是作者自古以来而为的;而是被为的、引发的,因此,后感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引感物,即引起作者产生感想的具体客观知识。

第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说,凡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性反映,后感当然不能例外。但后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引感物将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引发出来的。它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的思维的创造的结果。这就是后感和别的文体的主要区别,也是它比一般议论文的特殊之处。因此,后感也往往依据引感物进入作者感觉器官的具体途径成为观后感或听后感。

第四,后感即读后之感。“后感”这个词本身是个偏正结构,“感”为正,“读后”为偏,可见,后感的议论对象是“感”,而不是引感物。但这个“感”不是作者自为产生的,而是由于受了引感物的影响和启发,作者才把自己思想中潜在的意识作为感想,再以观念形态显化出来。

第五,文章讲究照应。因为文章应该是一个密闭紧合的“一”,而不是“半”或“缺”,只是首尾照应才能体现这一点。

归纳以上特点可知,后感的基本套路是:

第一部分:简介引感物。

第二部分:引出感想。

第三部分:论证感想的真理性。

第四部分:照应引感物,收束全文。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引感物的简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说明的方法;二是要简明准确。引感物作为客观知识,一般不需要叙述,只要准确地说清楚它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即可。

第二部分是从引感物引出作者的具体感想。这之间最好有一句或一段过渡性的句子。作者将自己的具体感想引发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所以有的作文指导书上说这是提出论点,都是说的一个意思。

第三部分是后感的主体和重点部分,即论证部分。论证什么呢?既不是论证引感物的内容,也不是论证从引感物中印发出某一合理性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想,而不是别的感想”,而是论证论点的真理性。这时候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论证方法,从多个方面加以论证。

第四部分是文章结局。文章在作了充分论证之后,论点得到深刻充分的论证,也就达到了目的,应该结束。后感由于是“读后之感”,所以不能在议论部分嘎然而止。它从哪儿起笔,应该又回到哪儿去,所以它一定要照应引感物,才能结束全文。

第四部分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中的“起”“承”“转”“合”,文章从引感物始(启),引出感想(承),转入对感的议论(转),最后,论点与引感物融合为一,成为一完整的文章(合)。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读完一(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而实用的文体。它是作者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乃至一段话、一则材料之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读原作,生发感受。顾名思义,“读后感”是因“读”而生“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和深化,不“读”则无以“感”,“读”不细则“感”不深。因此,写作之前,要先对原作进行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准确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深入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实际乃至历史经验展开联想,从原作联想到现实,由他人联想到自身,从而生发出丰富的感受和体会。只有这样,写作时才能有感可发,有话可说。

二、选准“感点”,深入突破。“横看成岭侧成峰”,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感受。但在一篇读后感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感受都写进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思考、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从纷繁复杂的感受中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作为“感点”,即写作读后感的突破口,集中笔墨写深写透,千万不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毫无疑问,可以作为“感点”的角度,就是自己体会最深、见解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并且写起来又最为得心应手的那一点感受。

三、明确思路,规范结构。一篇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开头要“引”,即用概括的语言引述原作的相关内容,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下文的议论做好铺垫。接着是“议”,分析所引述的原文材料,点明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提出全文的基本观点。然后是“联”,即联系自身及社会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而深入地阐述基本观点,这是整个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最后是“结”,即总结全文,做到首尾呼应,前后贯通。当然,这只是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结构,文无定法,在具体写作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总之,写作读后感,要在深入理解原作的基础上,集中笔墨表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独到感受,做到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力求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后感。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后感”。在整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关于《红楼梦》的'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一文章或看完一部电视剧,听完一首歌以后,它们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小学后感写法。阅读时,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从而产生颇多感触、联想和体会,这就是读后的感觉,记录下这些感受的文章就是后感。

选择你感兴趣的书文,有人喜欢选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或学到文中人物的精神的文章;有人喜欢选写景状物的。

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后感可简单归纳为三段法。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

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

我们读书看报看电影是视剧等都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接受的。这第二部分就是要说这个过程。

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电影电视剧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电影电视剧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结论部分。

怎样才能写好游戏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游戏活动被广泛引入。但如果教师的写作前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游戏作文往往就会变成流水账,没有重点,缺乏描写。如何让游戏作文出彩,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请大家尝试一下:

障碍的设置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更增加了游戏的容量,学生有了丰富的情绪体验,文章就容易起伏跌宕、摇曳多姿了。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总是将可描写的画面定格,引导学生描述:通过“点”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续”给予学生语言的示范。

游戏过程中定格画面,即时进行口头作文,具有“愉快学习”“情境教育”的优势,能在潜移默化中给所有同学熏陶出“文章”。

学生的游戏作文最乏味的就是结尾,十有八九都是“××× 游戏真好玩(有趣等)”,因此,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给文章以“点睛之笔”,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夹绿豆”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活动体验,有人领悟到的是“学会放弃(难夹的豆子干脆放弃,免得浪费时间)”,有人领悟到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为心急,筷子夹得用力,豆子就容易从筷子上蹦跳开去)”,有人领悟到的是“要讲究策略”(豆子挨挨挤挤的,筷子难以瞅准目标出击;个儿大一点的绿豆容易夹等)……这些认识就提高了作文的深度。

反过来,根据这些认识再来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既避免了游戏作文的千篇一律,又增强了学生提炼中心、选择材料的能力。

实践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积极投入,紧张竞争,忘却作文动机,产生表达需求,如果我们指导时再讲究点策略,增强他们的情绪体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游戏作文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自由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读后感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望同学们好好体会、理解、消化。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好读后感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 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怎样才能写好比喻句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句,其实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怎样才能写好新闻稿

怎样才能写好新闻稿?为此,范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信息以及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第一部分: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

这句话里的含义是: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就是说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是:五要素齐全,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结果都要交代清楚,缺一不可。

承载新闻的文体通常有以下几种:

1.消息,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被誉为“新闻轻骑兵”,像会刊16期头版头条刊登的《杨良杰荣获山西省优秀企业家称号》一文就是。

2.通讯,具有详细厚重、尽情达意的'特点,是重大新闻事件的基本表现方式,像会刊14~15期4~5版刊登的《大回访》、《大点拨》、《大点评》就是。

3.特写,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常是选择一个新闻事件中最闪亮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来表现,具有管中窥豹、小中见大的作用,像我于2010年12月15日发表在《运城日报》头版上的《抢专家》一文就是(稿子见本文第二部分“重点要突出”一节)。

4.新闻故事,它所表现的新闻事件故事性比较强,从细节中体现新闻价值,像最近小冯所写的有关蒙力28“刮刮卡”一等奖韩国游幸运者的系列稿件就是。

5.新闻评论,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所生发的具有导向性的感言议论,要求紧扣新闻事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谈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认识,是新闻稿件中的“战斗机”。

在这方面,胡老师多年来精心调制的《大碗茶》系列评论,就是不可多得的范例。

就一篇新闻稿件来说,一是标题要新颖好看,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感;二是主题要鲜明生动,有鲜亮的新闻点,五要素齐全,让人一看就明白你要说啥;三是文通字顺,没有明显的错别字,没有明显不通顺的句子,新闻事实要交代清楚;四是开头要有气势,有较强的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往下看的欲望。

技术性稿件虽然没有新闻稿件的要求那么严格,但也因该是:有鲜明的主题,最好一篇稿件只谈一个技术点;有较强的时效性,到什么季节派什么活,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围绕一个技术点把话说透挑明,既要告诉果农应该做什么,还要让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说什么。

第二部分:怎样写好新闻稿件

写好新闻稿件,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新闻点

所谓新闻点,就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闪光点”,也就是你这个工作站或协会有别于其他工作站或协会的特点。

一个工作站或一个协会平时做的工作很多,但能成为新闻的往往只在一个方面或某一点上。

抓住了这个方面或这个点,就是抓住了新闻点。

找准新闻点,首先要抓亮点,就是要抓住你这个工作站或协会不同于其他工作站或协会做法的“这一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把这个做法写深写透,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的程式或人云亦云的弊端。

其次要抓新点。

只有找出一个事物或一个事实的新鲜点,写出来的稿件才能吸引读者阅读。

这里须注意两点:一是时间上要新,即所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二是内容要新,即所写的是不同于一般的新鲜事。

大家知道,何老师是果业战线上的一个老典型,曾受到过温总理的接见,写他的文章和他写的文章不计其数。

要想在这样一个老典型身上挖出一点新东西,找准新闻点至关重要,一不留意就会落入窠臼,让人看后觉得没有新意。

当时我刚到“果业专刊”兼职,听了何老师的事迹很受感动,尤其对他受到温总理接见和受接见之后做了哪些事情很感兴趣,感到其中大有写头,便和胡老师一起驱车去了何老师的果园,当面采访了何老师。

回来后,我把这个稿子的新闻点定在他受到温总理接见和受接见之后所做的事情上,稿件如行云流水般顺利写出,并毫无争议地上了2009年2月16日的《运城日报》头版头条。

那篇稿子当时是这样写的:

为了温总理的嘱托

--市人大代表、夏县农民何巨才引领果农增收记事

夏县水头镇后堡村村北有一个10亩大的果园。

园主何巨才是市人大代表,2006年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月4日,记者来到何巨才的果园时,他正在修剪果树。

一排排果树在早春的薄雾中,像接受检阅的仪仗兵一样精神抖擞。

“这段时间来参观的人特别多,加上我年前到北京十三陵天汇园‘飞’了一趟,把时间给耽误了,得抓紧时间修剪果树。”老何一边干活一边说。

在我市果区,很少有人不知道何巨才。

这个普通农民,缘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40多年钻研果树管理技术痴心不改,主干形修剪技术受到专家好评

1966年,何巨才开始在生产队的果园里管理果树,1996年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建起了10亩果园。

40多年来,他在借鉴各地果业专家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苹果树主干形修剪技术,即“一年疏掉同龄枝,二年拉平所有枝,三年芽芽都刻枝,四年个个是果枝,拉开领导干和主枝、主枝和侧生枝的比例”,并逐渐演化为细长纺锤形管理技术。

他的10亩果园连续8年亩产在5000公斤左右,年总收入8万元至10万元。

因为操作简便、易学好懂,这项技术很快被该村及周边村的果农接受。

去年12月,苹果树小冠开心形改造技术的研发人、北京中日友好果园园长张文和到何巨才的果园观摩时,认为细长纺锤形修剪技术在早果、控冠等方面优于日本技术,与小冠开心形改造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鼓励何巨才把这项技术传到全国去。

温总理和他谈了28分钟话,嘱咐他把先进技术推广开来

“2006年3月17日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谈起温总理总理在夏县温泉宾馆召开座谈会时的情景,何巨才兴奋不已。

那天晚上7点,何巨才走进温泉宾馆会议室后,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何巨才”。

回头一看,温总理正健步向他走来。

当听何巨才说他的10亩果园每年收入八九万元时,温总理高兴地说:“陕西的苹果搞得好,你可以去参观一下。”何巨才回答说:“陕西也有人来我的果园参观哩。”温总理说:“这说明你的技术也不错。

你们要互相学习,把先进技术推广开来。”接着,温总理问何巨才对党的惠农政策有什么意见和感想。

何巨才回答说:“现在种地不纳粮,国家还给发补贴,政策真是太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树、科学养殖的水平,鼓励农民自己动手发家致富,不能老靠国家拨钱。”温总理接着对在座的省、市、县领导说,要处理好不放松粮食生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关系。

粮食生产不能放松,但也要从实际出发,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

从长远看,多种经营仍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座谈会快结束时,何巨才提了个大胆的要求--与温总理合影。

温总理爽快地答应了。

足迹遍及我市及周边地市果区,为促进果农增收尽力

肩负着温总理的嘱托,几年来,何巨才不仅走遍了全市的13个县(市、区),还去周边地市的果区向广大果农传授自己的果树管理技术,义务讲课200多场次,受惠果农10万人次。

对来果园参观的果农,他都热情接待、悉心讲解,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7年正月初一,万荣县汉薛镇20多名果农找到他家,何巨才放下碗筷就领着他们进了果园。

有时候,何巨才不仅介绍技术,还把参观者留下吃饭,甚至帮助参观者买车票。

不少参观者感慨地说:老何不像个专家,分明是自家的亲兄弟,一点架子也没有。

据统计,近年来,何巨才接待参观者十万余人次,现场授课300多场,却从未收过一分钱。

何巨才文化程度虽然不高,却在有关果业刊物上发表了20万余字的技术文章。

谈到果农应该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这个话题时,何巨才说,果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大势所趋,高质量果品的行情是相对较好的。

决不能因为去年受损失就丧失信心,对果树放松管理,这样会导致今后遭受更大的损失。

只要把果园管理工作搞扎实,生产出好果子,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大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稿子见报后,在运城日报报社引起反响,被评为当月好新闻,全国十多家大型网站予以转载。

副总编李红学在评报会上称赞“稿子的新闻点选得好,写出了老典型身上的新事迹,尤其是何巨才受温总理接见和落实温总理嘱托的细节是独家的,体现了本土新闻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由此可见,在写稿子之前先找准好新闻点是何等重要。

二、叙述要到位

相信大多数人都在中学课本上读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这篇文章的体裁就是通讯。

在这篇文章中,作家采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把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顽强不屈的事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主要写作手法就是叙述。

叙述,是写好消息和通讯的基础。

把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既是消息和通讯的必备要素,也是对作者的起码要求。

然而,在笔者编过的大量稿件中,不能好好叙述的稿子实在不是少数。

最常见的是没有时间概念,只交代某地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却看不出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其次是叙述不清。

作者也许是为了表述手法的艺术性,时不时来个像电影“蒙太奇”式的时空场景大跳跃,中间丝毫没有过渡衔接。

如此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南方丽日北国冰封,让人看了莫名其妙。

莫说读者,就连编辑对这样的稿子也深感头疼。

2009年我到《运城日报》采访部特稿组当记者以后,正赶上举国上下举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

当年8月初,我主动向柴坤龙总编请缨,深入采访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城在全国有影响的人和事,得到柴总编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在二版上专门为我开辟了《辉煌六十年·河东之光》专栏。

这些稿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主要是叙述,是真正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

因为其中有很多敏感的话题,稍有言语不慎用词不当或笔下疏漏,都会给党的政策和当事人的形象带来损失,产生负面效应。

这些稿子见报后,不仅在社会上受到好评,连编辑部内部的同志也深受感动,还获得了当年的编辑部总编辑奖。

其中,写临猗县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的那篇稿子(原载2009年9月4日《运城日报》二版)是这样写的:

模范饲养员王传河 一颗红心为集体

“大黄牛,把我望,时刻不让离身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看过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出的《一颗红心》舞台剧或同名戏曲电影的运城人,大都会唱剧中的这几句台词。

而该剧中的主人翁许老三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以临猗县庙上乡好义村模范饲养员、全国劳动模范王传河为原型创作的。

从1955年到1982年,王传河为集体当了27年的饲养员,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集体。

他曾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的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9月1日,记者来到好义村寻访知情人,感受王传河当年关心集体、爱社如家的思想光辉。

王传河的儿子王银虎:父亲对牲口比对我还亲

好义村村委会对面有一座门房低矮的农家小院,王传河生前一直住在这里。

“1955年8月,父亲牵着我家刚买的一头大犍牛入了合作社,被社员们选为饲养员。

当时,我们第三生产队有35头牲口,分3个槽饲养。

别人把好牲口牵走了,轮到他只剩下12头老、弱、病、残牲口和一头没人要的老牛,还是借第二生产队的槽头喂养。

”王传河的儿子、现年60岁的王银虎回忆,“为养好这些牲口,父亲17年都睡在板凳上,27年睡觉没有脱过衣服,他还从家里‘偷’谷子碾米给病了的牛熬米汤喝,而我和母亲却经常在家喝玉米面糊糊。

后来,母亲和我被他‘同化’了,母亲曾为他帮槽20年,我给他帮槽16年。

父亲1958年就被评为县劳模,得了一辆小平车。

1963年1月,第二生产队要收回槽头,父亲花1600余元在我家里盖了3间饲养室,把集体的牲口接到家里喂养,不要集体一分钱的房租。

直到1982年实行责任制以后,他还买了十多头牛在家里喂养。

后来,县上的干部要介绍我出去工作,父亲好赖不答应,就让我在家务农、喂牲口。

父亲心里只有集体和他的牛,有时候我觉得他对牲口比对我还亲。”

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定:王劳模是我们全村人的光荣

“王传河一生老实厚道,呕心沥血为集体,深得村民信任,他是我们全村人的光荣。”1966年至1990年任好义村党支部书记、现年65岁的王玉定说,“他当饲养员27年,曾为集体献出50余公斤食油、1000余公斤粮食,在他手里没有死过一头牲口,相反还繁殖过40多匹骡马、100多头牛,为集体创造了10万余元的财富。

他曾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县革委会常委,运城地区畜牧局副主任,省政协委员、省委委员,全国畜牧理事会成员,但从未利用职权和关系为自己及子女谋过一点私利。”

王传河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获得各种荣誉300多项。

1963年,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员李英杰、范林等来到王传河的家体验生活,排演了以王传河为原型创作的眉户剧《一颗红心》。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好义村为主要外景地拍摄了戏曲电影《一颗红心》。

从此,王传河的名字随着影片的发行放映传播到全国各地。

1966年,王传河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

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传河。

10月1日国庆节观礼时,王传河就紧挨着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间。

1994年农历十一月初五,王传河逝世,享年85岁。

现任村主干王玉明:王传河精神鼓舞着我们向前进

“王劳模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向前进”好义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现年57岁的王玉明说,“我从小就是听着《一颗红心》的优美旋律长大的,上学时也曾多次参观过县上建在我们村的王传河事迹展览馆,还读过沙荫、杨义写的《高尚的人--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的故事》一书,家里也挂过李文龙、宁积贤创作的《模范饲养员王传河》年画。

如今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但热爱集体的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刻在许多人的心中。”

王玉明介绍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村村民以王传河为榜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好义村1200口人,4100亩耕地,目前栽枣树的就有2000余亩,去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余元。

村民手里有了钱,村里组织办啥事都好办。

这几年,全村的主要巷道都硬化了,巷道两旁栽满了各种风景树。

这正是:《一颗红心》全国传,爱社如家谱新篇,人去依然留美名,高风亮节可称贤。

大家可以看出,上面这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叙述,即以时间为顺序,用倒叙开头,中间夹叙夹议,最后以正叙结尾,把一件事情的的主要方面交代得明明白白。

可以说,能否好好叙述,是作者有无写作基本功的体现,也是对新闻事件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当然,叙述也不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手法尽可灵活,可以夹叙夹议,可以顺叙也可以倒叙;语言力求活泼,就是把话尽量说得生动形象一些,让人喜读爱看,看了以后有一种美的享受,或者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教益,这样,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这方面,中农乐的何老师做得是比较好的。

他写的稿子,一是叙述到位,让人看后“心里跟明镜似的”;二是语言生动活泼,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甚至“顺口溜”,让人感到不是在看文章,而是在欣赏一部喜剧片、动画片。

这样的文风和表现手法,应该大力提倡。

所以说,基层工作站站长、会长们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来,应当先从学会叙述做起。

三、重点要突出

有些站长或会长写稿子,总喜欢把一件事情的各个方面甚至每个细节都写出来,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身。

殊不知,这样做恰恰犯了面面俱到的新闻写作之大忌。

如同事物本身存在的那样,一件事情中有其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事件中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

如果把这些方面和人物无论巨细都写进稿子里,势必平分笔墨,冲淡文章主题,形成多中心即无中心的格局,让读者不明主旨,反而使文章失去了可读性。

因此,基层站长、会长们在充分占有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写作时要对新闻素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取舍。

对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方面和主要人物详细写,而对其次要方面和次要人物简单写,对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一笔带过或干脆不写,这样才能使所写的新闻稿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实现稿件的新闻价值。

我于2010年12月15日发表在《运城日报》头版上的《“抢”专家》一文就是这样写的:

“抢”专家

“英霞今天在你们村讲了一天了,明天该回我们村了吧!”

“不行,我们合作社的社员还没有听遍哩,明天还得一天。”

“那你们也不能把我们村的专家给‘独占’了!”

“咋叫‘独占’!你们想听,可以到我们村来听,谁叫你们不先下手呢!”

……

这是12月7日发生在临猗县嵋阳镇令狐营村段永军果园的一段“争吵”。

当天上午,来自令狐营及许运、泉杜、白堂、卫村等村的50多名果农硬是把东张镇红旗村果树“土专家”王英霞“扣”住不让走,让来接她回村的红旗村果农非常失望。

原来,王英霞这些天一直受聘在外村指导果农进行冬季修剪,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12月7日、8日是王英霞的休息日,本来她想利用这两天时间把本村的果农培训一遍,不料听过她讲课的令狐营村果农先下手为强,7日一大早就用专车把她接走了。

红旗村果农急忙驱车赶到令狐营村,一直等到天快黑还接不走人,便同令狐营村果农争执起来。

面对果农迫切学技术的热情,王英霞只好安排当天晚上先给红旗村的果农讲理论课,第二天再来令狐营村指导,从12月9日开始对红旗村的果农进行果树修剪指导。

令狐营村永军苹果种植合作社技术员王铁柱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有300多户社员,近几年大多数社员靠种植果树走上了致富路。

入冬以来,社员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十分高涨。

合作社计划趁这几天还不太冷,将社员全部培训一遍,提高社员科学管理果树的水平,让明年的果业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应该说,这么个小特写能上《运城日报》头版,除了栏目设置外,稿件质量是第一位的。

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小品,大家先看到的是一个争执的场景。

然后写王英霞是干什么的,果农们为啥要“抢”她 。

王英霞平时做的工作可能很多,但这个稿子只写她被“抢”这个片段,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和果农为什么“抢”她的背景交代上,而在其他地方着墨不多。

这样写,重点非常突出,描写生动形象,人物栩栩如生,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报纸是“新闻快餐”,尤其欢迎三五百字的“小份食品”。

因此,各工作站站长和会长在写稿时应坚持“一事一报”的原则,一个动态写一篇稿子,一个稿子突出一个重点,不要等一项工作全部完成后再写大稿子,那样就没有了时效性,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原载《中农乐联合社通讯》第二期)

为丰富广大员工的文体娱乐生活,充分发挥员工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员工之间的企业凝聚力和自豪感。

1月1日与1月2日,公司篮球比赛在室内篮球场举行。

各部门积极响应,纷纷组织球队参加比赛;场外拉拉队更是热情高涨,欢呼声、呐喊声让篮球比赛气氛不断升温。

全体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及现场观众表现突出,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裁判员公正无私,华凯全体运动员真正发挥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

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技术中心的老鹰队和市场部的老a队在总决赛顺利会师,于1月2日下午2:00时展开了最后的冠军争夺,大家虽然在场下是亲密无间的同事、但在球场上却是你争我赶,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的机会,在大家期盼的目光和友谊的呐喊声鼓励下,经过60分钟的艰苦鏖战,最终技术中心老鹰队以86:75的绝对优势战胜了老a队,夺得本次篮球比赛的冠军。

本次比赛的亮点是队员们充分的表现出华凯员工的比赛精神,在赛场上充分挥洒汗水,展示自我,永争第一的团队精神值得在场的所有同事学习。

历时2天的篮球比赛圆满结束。

此次篮球比赛不仅丰富了员工们的业余文体生活,更燃起了广大员工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信心。

让每个热爱体育运动的员工们重新点燃了运动的激情。

体现了我公司一直提倡的注重培养员工综合素质的企业精神,同时加强了企业文化的深入贯彻,增进了员工间的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比赛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凭借篮球的独特魅力也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华凯员工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今后,公司将继续本着丰富员工们的文体生活为目的,从促进员工身心健康角度出发,更多更好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盈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汇科蓬勃快速发展。

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

有的放矢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否则,不看对象,演讲稿写得再花功夫,说得再天花乱坠,听众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无动于衷,也就达不到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目的。

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富有波澜构成演讲稿波澜的要素很多,有内容,有安排,也有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如果能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也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换句话说,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不是*声调的高低,而是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如在一次公安部门的演讲会上,一个公安战士讲到他在执行公务中被歹徒打瞎了一只眼睛,歹徒弹冠相庆说这下子他成了“独眼龙”,可是这位战士伤愈之后又重返第一线工作了。讲到这里,他拍了一下讲台,大声说:“我‘独眼龙’又回来了!”会场里的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社会民主党和选举协议》)鲁迅也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广为流传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感人的语言。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人物、语言及其他》)由此可见,要写好演讲稿,只有语言的明白、通俗还不够,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感人。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四)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作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表达的对象熟悉了解,认识必须对头;其次,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用词贴切,句子组织结构合理。朴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的华丽。如果过分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

(五)要控制篇幅。演讲稿不宜过长,要适当控制时间。德国著名的演讲学家海茵兹·雷德曼在《演讲内容的要素》一文中指出:“在一次演讲中不要期望得到太多。宁可只有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思想,也不要五十个证人前听后忘的思想。宁可牢牢地敲进一根钉子,也不要松松地按上几十个一拨即出的图钉。”所以,演讲稿不在乎长,而在乎精。五,认真修改,精益求精从事任何文体的写作都要重视修改,认真修改,精心修改,写作演讲稿自然不能例外。例如,林肯在接到要他作上述演讲之后,在指挥战争、通权国是的情况下,亲自起草演讲稿,并把演讲稿念给白宫的佣人听。直到演讲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旅馆的小房间里再次推敲、修改这篇演讲稿。再如,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恩格斯作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着名演讲。演讲草稿是这样开头的:“就在十五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高的妇女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把她的丈夫的遗体放在里边。”作者考虑后进行了修改,写成:“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两者比较,后者入题较快,演讲一开始就抒发了对逝者的无限敬爱和万分惋惜的心情,使现场的人们也沉浸在对马克思的缅怀与崇敬之中。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和精心的修改,才为他的每次演讲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怎样才能写好英文简历

很多求职者因性格保守而不敢尝试非传统的求职方式,比如和面试官的丈母娘搞好关系等,但他们在鼓吹自己“无所不能”时却毫不吝惜笔墨,不惜夸大自己的管理、协调、规划和领导力才能。事实上,不是谁都能成为职场“万金油”,太多的空话会影响简历的可信度,让你得不偿失。

2.利用网页搜索关键词优化简历。

如果hr用“高级项目经理”作为关键词在线搜索合适的候选人,他可能会键入以下关键词:五年项目工作经验;本科学历;英文流利。为了让你的英文简历在搜索首页名列前茅,你最好在简历开头部分总结自身优势,提供项目实施细节和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别忘了标亮“关键词”,因为大部分hr只会花15秒去浏览一份简历。

3.勇于放弃时间顺序。

按时间顺序叙述在英文简历写作中很常见,但有时你需要打破常规。例如,一名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实习或兼职经历以及各类英语证书和奖项就必须放在简历的'最前面,而教育背景和其他信息都可以放在后面。有时候这个小把戏能让你的简历避免被丢入废纸篓的命运。

4.简历要简洁但不简陋。

5.根据不同职位量身定制简历。

世上没有能治愈所有疾病的万灵丹,同理,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历并不存在。针对不同职位的需求量身修改你的简历,别偷懒!

怎样才能写好英语作文

英语写作是一种产出性的技能,最能直接体现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高水平的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历来对于写作部分非常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的大作文非常玄妙,值得细品。首先,很可能大作文正在经历由时事向哲理过渡的重大变革,这在2001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09和2010年真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次,出题人将尽量用图画来表达意图,而不借助或少借助图中或图旁的文字,这样意义表达的会更深刻,对考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的要求也就更高。第三,图画的含义深刻,可以接受的解释也较多,但要想取得高分,必须紧扣图画,把握住其中的精髓,最深刻地表达其核心的意义。

写大作文时切记要扣紧主题,切不可离题太远,导致最后回不来或时间不够写不完。另外,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应适当,第一段不要太长。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一定要用对,否则会影响分数。

有的同学一看到写“网络”,就立即联想到这方面最火爆的话题“网络成瘾”,将主题确定为此。有的同学干脆将之转变为自己看到过的文章——“网络的利与弊”。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写大作文时,首先要减少语言的错误,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错误有许多种,有的是小错误,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有些是大错误,是让老师看到后不得不扣分的错误。另一方面就是增加闪光点,除了结构清晰外,闪光点主要指好的词、词组或句型,一是使用恰当,二是要有变换。上述这两点都不容易,而结合起来就更难了。如果文章分为三段,那么起始段、结尾段和中间段落的.开始部分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背诵的好词、词组和句型,一定要和具体的行文联系起来,融入到文章中去,不仅要用对,还要用好,避免给人突兀的感觉。

近年来,有些考生有投机的心理,结果却很惨烈。有的考生准备了万能模板,直接往上套,这样的效果并不好。正如有的较为激进的阅卷老师所说,这些考生是想通过不诚实的手段得到不属于他的东西,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惩罚。实际上这些考生中有的水平还不错,如果坚持依靠自己,咬紧牙关奋力拼搏的话,结果会是不错的。

综上所述,对于作文这一部分来说,大家应该首先了解不同文章的特点和规律,而后用心地学习范文并进行模仿,然后练习全文写作并请老师批改再细细揣摩。相信通过这样的过程,大家的写作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有许多同学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事,我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恐惧本身。实际上,只要你开始走上“读、背、仿、写、改”的道路,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取得你理想中的成绩。

怎样才能写好工作总结

起草工作总结的一个诀窍,就是做好起草前的准备工作,力求详尽占有所需材料。

首先,调查情况要全面。要想写一个好的工作总结,即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说明实际问题、能给人以启迪的总结,需要对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调查,需要掌握全面而不是零碎的、具体的而不是原则的情况,需要挖掘能启发人思考、具有指导价值的素材。了解情况越细,掌握情况越多,情况吃得越透,写起总结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是在调查的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对“今年(或上半年、前段)形势怎么看,明年(或下半年、下步)工作怎么干”来展开的,着重调查对全年(或当前)基本形势的估价、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做好明年(或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有时还需要弄清对总结影响较大的事例,弄清今年与去年、这段与前段工作的相互影响。

二是在调查的时机上,一般是在下级年终(或半年)正在进行总结时或搞完总结时为好。这样有利于从下级摆的成绩、谈的经验、理的问题、找的教训中,吸取典型生动的情况和新鲜深刻的观点,使工作总结具有群众基础和一定的广度、深度。

三是在调查的对象上,主要是领导干部和机关综合部门的负责人,有时也可以开一些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和群众座谈会。

四是在调查的形式上,主要是找领导个别交谈、召开座谈会和调阅下级的工作总结及有关材料,必要时也可参加下级的工作总结会议。

其二,挖掘事实要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是起草工作的起码要求。对重要材料要认真核实,尤其在需要列举典型事例时,要搞清楚这个典型是否真有那么好,能不能站得住脚,写上去人家服气不服气。列举数字同样注意这一点,不能平想当然,不能统计加估计。

其三,对来自各方面的材料要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和特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上一级的工作总结,毕竟不是下一级工作总结的简单相加,而要从中找出带共性、规律性的东西,由此体现全局工作的总体全貌。

怎样才能写好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就内容来讲,包括基本情况和体会两大块。基本情况就是做的什么工作、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效果、还存在什么问题;体会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有的也叫启示,其实就是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工作总结的结构包括开头、情况、体会三部分,也有一些工作总结没有专门的体会部分,合并在情况部分写,或者干脆不写。具体的结构方法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纵式结构法。也就是按照工作进展的过程来写,从交代背景到工作展开的步骤、方法、成效、体会一路写来,这种方法常用于单项工作总结。这种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是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前因后果讲清楚,就能够达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的效果。

一种是横式结构法。也就是不按工作过程而是按照不同内容和特点来安排层次,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这种方法常见于综合性工作总结。

所谓综合性,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数项工作的同时总结,所以不宜用纵式结构法。这种结构通常是“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开头部分简写,情况部分详写,体会部分又较简练。因为数项工作内容同时展开,在排列顺序、叙述方法上要有所讲究,做到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再一种是纵横式交叉结构法。也就是数项工作同时总结,体会不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而分别附着于各项工作之中,也就是说,主体部分的每一个层次都是既谈情况又谈体会,这是纵式;而若干层次呈并列关系,又是横式。这种结构方法的难点在于,每一层次的情况和体会要做到夹叙夹议,水乳交融,而不能机械地划分为两段式,否则就会给人以拼凑之感。

不管采取何种方法,工作总结的结构需要遵循三条原则:

一是全面。工作总结要反映的是全局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全貌,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是全局工作就不能遗漏了哪个方面,是单项工作就不能遗漏了哪项环节,否则会影响工作总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二是紧凑。也就是材料安排要环环相扣,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避免凌乱无序;谈工作体会要扣紧材料,根据材料进行提炼和升华,避免相互脱离。

三是精炼。与任何机关文稿一样,工作总结也要力求精炼简短,同时要处理好精炼与全面的关系,既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精炼而削足适履,把该写的东西精炼掉,也不能因为追求全面而毫无节制,把篇幅拉得太长。在全面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二者不可偏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