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2-13 12:59:39 作者:MJ笔神

范文是积累和沉淀各种优秀写作素材和技巧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我国历史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以及对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在教学中灵活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国在化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化学思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大千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的,尽管它们的形态多样,性质不一,但都由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所组成。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中掌握物质无限可分和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在“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溶解与结晶”等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矛盾的运动,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观点。

通过讲述物质的复杂性、多样性等,教育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时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通过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学习,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给予提示,使学生通过多种包括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多种感官参与,完美地完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勇于探索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物质和能源,并向大自然排放过多的大自然本身不能够消除的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都是由于人类向外排放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类致病、致畸、致残的反面实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常常拿出与化学有关的污染实例教导学生,虽然化学造福人类,但却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一方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立志研究有效的方法去减弱甚至消除污染,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总结。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在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也并非急功近利而成,它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亦步亦趋的积累,在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寓德育于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摘要:语文课重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就如何在优化课堂,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参透,结合实际总结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德育;方法。

一、感情沟通法。

“周记”是师生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周周练笔,生写师阅,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批阅时也不再着重于文章本身的写作章法,语句的锤炼,而把它当作朋友间的谈心。读到妙处,便著一“妙”字,读到酣畅淋漓处,便书“痛快”,抨击时弊,“于我心有戚戚焉”,苦闷烦恼,“出去走走,你会发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取得成功,“衷心祝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周周的练笔,及时评价能了解学生心理,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绪,及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二、内容联想法。

所谓内容联想法,即从课文当中所提到的人物、事情或观点,想到某种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囚绿记》一文时,先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散文语言,通过一枝绿藤所表现的不屈服于黑暗,永不气馁的精神,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斗志,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学习受到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三、知识迁移法。

所谓知识迁移法,即运用课内的知识选择恰当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使复习中,我们仍然可以应用知识迁移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如,作文训练,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夹叙夹议”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这种表达方式,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出了这样一道训练题:作文课时,我班的王莫同学跑出去玩,回教室迟到了,他骗我说去厕所了。当他被本班学生识破后,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撒谎是一种艺术”。我让学生就这个学生的言行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王莫同学的言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马上讲评学生的作文片段,解释这种写法便是“夹叙夹议”,学生对“夹叙夹议”这一表达方式理解得很快,效果也很好。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灵活应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

(作者单位陕西省柞水中学)。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文精神。而这些人文精神大多与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传承下来。语文学科,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汲取先人的精神精华,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接受教师的两种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校当了老师,缺少社会生活的经验。年轻老师的个人生活阅历不足,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感受也较少。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水平不足,就没有能力从语文课本内容中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引导。

(一)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得到突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讨论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领悟语文课本内容中的人文涵养。像在讲解《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阅读,并选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部分与同桌讨论,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学生选择“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段文字进行讨论,在讨论分析作者的痛苦与坚强,分析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从中感受到正确的人文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同样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完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去寻找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意义,加强学生与这些关键语句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提高。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好,领悟文学世界中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爱阅读。在工作之余,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自己的文学素养,能够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文章中的精神内容。其次,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无形的感染。教师要多加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分析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与学习理念。

(三)加强校家教育结合,整合人文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文观念,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巩固课堂人文教育成果,更有利于学生认可正确的人文理念。比如在讲解《一个人的遭遇》时,教师会向学生传递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人文精神,如果家长好斗爱吵架,这样的人文观念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停留。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呼吁家长规范个人行为,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给高中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文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综上所述,将人文精神与高中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更要用这样的教学改革去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能够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当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他们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都会发生改变,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也因此达成。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教育更注重了知识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要。实质上,人才的质量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素质和修养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体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价值观、生命观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合作相处能力变差。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因此降低,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发展,学生有了做人的思想素质,才能具备成才的知识素质。

通过在教学中的发现,现在的学生多少都存在着品德上的缺陷:有些学生学习很好,但是自私、冷酷、狭隘;有些学生虽然不惹事生非,但在生活上懒惰,性格上自闭。绝大部分学生则是无礼貌、厌学、散漫,甚至目无法纪。这些学生既有本身素养的问题,也有心理原因。所以,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把教书和育人分开来谈。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想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是很难实现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只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强烈的责任感和多方面的协调合作能力,这不是几句话、几堂课能够训练出来的。“德育”要从各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你所传授的知识才会被学生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规范自己:如迟到,早退,仪表,言谈举止等,虽是小问题,却深深的影响学生行为,体现一个人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再讲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告诉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另外,通过对函数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曲线,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正如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迭起,有时低潮绵延。但无论生活怎样变化,都应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在历史课中,给学生讲一些历史故事,比如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越往勾践卧薪尝胆坚决复国的故事。这些故事教育学生做人做事都要有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才会长大人才。同时教师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

道德的培养需要养成习惯。当代少年儿童有十个不良习惯:

1、待人无礼貌。

2、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

3、害怕承担责任。

4、喜欢依赖别人。

5、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6、不爱劳动。

7、不爱护环境。

8、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9、做事不遵守规则。

10、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

长期以来,人们只认为习惯的`培养关键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实际上中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除了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习惯,在生活中和特定的环境中如班会中也要培养,每周举行一次关于德育的主题班会,以故事、讲座、或写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习惯,使学生在做人方面要做到:

1、孝敬父母。

2、明辨是非,知错就改。

3、诚实守信。

4、独立自主。

5、有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

6、善待他人,真爱生命。

7、热心公益。

培养学生做人的习惯也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也需要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除了做人方面培养习惯外,做事方面也要有好的习惯:首先是遵纪守法。其次,教育学生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社会公德。再次,养成学生做事有方而且高效率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良好习惯。

四、心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的阶段,遇到困难会产生挫败感,灰心丧气,自此一蹶不振,时间长了便会有自卑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也要给学生培养一种习惯,以悦纳自我为核心的自信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以鼓励的语气去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充满希望,给学生尊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这不只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教孩子接纳自己的缺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教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在学习上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要有越挫越勇的心态。与同学善于交流,敢于表达,自信源于表达。怎样善于表达呢?表达有一定的技巧如:当众表达要声音洪亮,语气平和。与人交流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善于表扬别人。与长辈说话要讲究礼貌,懂得尊卑次序。与人讲话的同时要懂得与人的目光进行交流等等。在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有关语言表达的书。因为语言是一个人文明与否的表现,而自信是语言表达的心理基础,在自信中孩子才会正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辽宁省抚顺市十二中学)。

一、充分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德的教育,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化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它不仅展示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向后代展示了古今中外历代科学家奋斗的历程。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为六个时期:史前期、炼丹时期、医药化学时期、燃素时期、定量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在后几个时期中先后翻译了一些化学书籍,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化学家,有德国的贝歇尔,英国的波义耳、道尔顿,意大利的阿佛加德罗等等,还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无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不畏牺牲,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化学史的同时,也学到了科学家不懈追求、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充分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德育的可行性。

在化学史上,古今中外化学家不仅在科学领域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们对祖国、对事业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中可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优良品德。中国化学之父侯德榜博士,生于1890年的福建省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热爱祖国,勤奋学习。19留学美国,8年后获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全身心扑到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生产出中国造的纯碱。经过无数个昼夜,他终于成功了,1933年他出版了专着,轰动了世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大涨了我们民族的志气。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教育,注重德育的针对性。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要大力宣传科技意识教育,针对学生特点,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向学生介绍化学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如: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型无机材料,高分子智能材料,可燃冰――未来的新能源的应用,绿色化学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国主义热情。

四、利用环境教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全球酸雨破坏损失建筑物,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严重的雾霾等等,这一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内外由于工业“三废”没有处理好,造成危害的事件有很多,如英国的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我国的某些地方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等。每年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的量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保护环境是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课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主人翁意识。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德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文章作者]陈红[文章来源]慈溪中学中国园丁网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比如说,人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我们计算机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计算机的教学目的之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比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下面试从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l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消,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师表美的作用,从德育角度讲,至少有三: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l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的习惯(5)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其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使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社会进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软件,否则它就是一堆废铁。而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软件是人类智力的创作成果。然而,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注意结合我国的《计算机保护条例》(已于1991年10月1日开始执行),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小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进入了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冲浪成了时尚。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成了时髦话题;网上游戏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捷。比如说,上网的学生一般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有一种偶像崇拜。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报道:美国的商业网站连续受到黑客袭击,黑客入侵政府网站……都令学生想入非非,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钻研各种网上编制技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l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人际关系是指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效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靠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把一部分人组织起来,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个人在自然面前是软弱的,而集体的力量则是无穷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形象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百草园的美: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里窜出直冲向云霄里去了。在此,“碧绿、光滑、紫红、高大”从色彩、质感、形状等方面写出了百草园的静态美;“鸣、吟、伏、窜”则突出了百草园的动态美。静与动的结合,表现出了百草园的勃勃生机。教学时,抓住以上几个方面揭示的形象美进行分析,童年的“我”留恋百草园,其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握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美。

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形象美进入感受情感美,是审美能力的提高。人若有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写景文章,往往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景中之情。

朱自清的散文《春》的五幅春景图,皆融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里,“偷偷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草像孩子一样顽皮;“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则写出了春草的色泽、质地、情态;同时,“嫩嫩的、绿绿的”等叠字的运用,在语音上也达到了清脆悦耳的效果,给人一种音乐美的享受。又如,作者用“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地”来写野花,其中,有两个比喻、一个拟人,写出了野花的鲜艳、花色的晶莹、花姿的动人。教学时,教师应紧扣这些关键词句加以指导,学生就不难领会出作者对春花、春草的喜爱之情了。

三、品味美,提高理解美的能力。

美育过程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鉴别、判断美的能力。

(一)、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要学好语文,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至关重要。朗读的速度有快慢,语句间要停顿,字词要区分轻重音……朗读,要能够表现出文章鲜明的层次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作者运用排比句,及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且透出秀美、奇伟之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倍感真切。我这样指导学生:整段语句要用赞叹的语气去读,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创设情境、品味理性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情境创设好了,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激活,学生的心才能随作者感情的脉搏跳动。

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学习课文《开国大典》时,我播放了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片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听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看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

把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形象感知、情绪感染转入理性的领悟。长期以往,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培养和提高。

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论文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下同)中蕴含了很多的德育因素,如果我们加以挖掘,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品德、端正人生走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淡漠历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针对这一思想实际,在教学鲁迅的《呐喊自序》时,教师就可积极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可先设计这样富有深情的导语:“同学们,当你们现在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时,你们可曾想过,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吗?你们可曾想过,有多少先辈为了国家的振兴,进行了怎样艰辛的探索吗?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接受先生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重点讲析鲁迅先生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品质。最后,再做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已初步进入或即将步入小康生活,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有人这样形容这个差距:我们即使马不停蹄地赶,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所以,我们还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动,陷入沉思而深受启示。

又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介绍王安石生平时,挖掘出列宁对他的评价“中国十三世纪的改革家”这一因素;在学习《窦娥冤》介绍关汉卿生平时,把关汉卿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比,突出关汉卿的成就不比莎士比亚差的因素;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挖掘出法国红学家对《红楼梦》的评价“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女子文学”这一因素,等等,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教育。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经常坚持挖掘语文教学中这样的德育启悟点,对学生一定会起到很好的德育熏陶作用。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分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更贴学生实际,这对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必修4的作文训练,全是紧贴现实的议论文训练。笔者认为,这正是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极好契机。备课时,我通过反复斟酌,决定选择与高中生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三个题目《中学生打工利弊谈》、《谈男女生的交往》、《上网利多?弊多?》来大做文章:第一步,先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明辨是非,提炼出旗帜鲜明的、正确的中心论点。通过此步教学,同学们初步形成了如下观点:1、中学生可以利用假日适当打工;2、中学阶段男女生交往,只限于纯洁的友谊;3、平时上网弊大于利,但可在假期适当上上学习网,且不可过度伤身。可见,通过讨论,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是非明确了。第二步,要求学生找论据,既要从身边找,又要从报纸等新闻媒体上找;既要找正面论据,又要找反面论据,而且必须找到反面论据。然后,要求同学们把各自找到的论据进行交流。交流时,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使大家深受教育,特别是有学生长时间上网而猝死网吧的事例,还有黑网吧因失火而使一些中学生葬身火海的事例,给同学们的心灵以及大的震憾。第三步,再点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这时,一切已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写出的议论文观点鲜明、正确,论证严密、充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便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熏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两个作文题进行教学,同样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再次,通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外,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终生难忘。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鲁迅小说《药》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上世纪初中国国民的不觉悟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第二课堂活动:请同学们把《药》改编排练成话剧,为全县中学生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同学们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指导他们如何把握华老栓愚昧麻木的内心世界、刽子手杀害革命者的凶残、革命者夏瑜没有充分发动民众的悲哀,要求他们要充分理解鲁迅先生对这种革命悲剧的痛心思考,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这些内容,才是改编和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药》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

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高中阶段又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高中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通讯地址:陕西省佛坪县袁家庄镇佛坪中学(723400)。

作者邮箱:fpzxwbj@。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感性的物质形式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然后构成的审美对象。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我们接受美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

自然美蕴藏在大自然中。在风光秀丽、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欣赏江河湖海的壮丽气势、山川云霞的奇妙变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美广泛地存在着。它有属于个人的心灵美、形体美,有属于人际之间的语言美、服装美,有属于群体活动的环境美、人情美等等。

艺术美作为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它比现实的美更细致、更典型、更强烈,对人有更大的感染力。艺术美以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最充分表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最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品格。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

语文教学就是要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教学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汉字的形体结构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通过汉字的书写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性格、态度、气质、情怀等内在品质的提高。可是随着计算机迅速走进家庭,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写字教学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学生在校的作业龙飞凤舞、信手涂鸦;字迹潦草,不易辨认;文面不洁,乱涂乱画;结构散乱,点画无力;格式混乱,写字不规范。这样的现状着实令人忧虑,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抓好写字教学和训练的迫切性。我们的教学应该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同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书法教学呢?一、利用榜样力量,激发书法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大力宣讲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十八缸水被染黑练书法和汉朝的蔡邕“创飞白”的感人故事,近代蔡元培、鲁迅先生等等,他们每个人不但才华横溢,而且书艺超群,他们的书法艺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书法史上几乎都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其毅力、恒心、意志、韧性都是从坚持不懈的书法练习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向学生讲述历史上书法家成长的动人故事,激发书法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古代的历史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保存完好的碑贴、铭文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语文教师要配合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书法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门柱、会议室、风景点等地悬挂一些书法作品,奇诗美文,结合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足以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往返。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文章,也使他们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像练书法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学生学习书法兴趣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具备书法修养,端正书法认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语文教师虽不能做到像古人一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万万不可不懂传统的书法艺术,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总是应该的。颜筋柳骨,千秋楷法;魏碑汉隶,风神秀绝。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到情浓之时,兴致勃发,或魏碑、或唐楷,在黑板上偶书数字、格言、对联、诗词名句……其创设的课堂教学境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情趣,将会有不可估量的效果。要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最好的途径还是在语文课上。我们既可以进行专门的书法教育,又可以随堂授课,字随文教,文从字授,两全其美。当然这样做的前提也还是在于教师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这种书法修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比如传统的“永”字八法至少要练三五十遍,基本的笔画素养训练要过关。再如,对字体的自由变化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老师,写标准的楷书没有问题,如果要他提高字速记录笔记,他就可能不知所措,书法不堪一看,其原因无非是他不了解字体的笔顺变化,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何处可连写,何处可简写或省写,何处可圆转,何处可替代等等这些基本的书法知识他不知道,也没有练习过,只好胡写。而对于优秀的语文老师来说,这些都是起码的修养。假如要求再高一些,我们还希望语文老师多少还应当懂一些书法的艺术规律,增加一些书法的艺术修养。比如,真草隶篆书体的不同与变化,章法与布局的安排,行文与行气的内在规律把握,书法内容的不同选择等等,这些东西往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很好地体验和理解。三、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书法教学。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书法就是写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某某人的字好,而不是说某某人的书法好。书法教育应该从小学起就要重视,书法教学还应该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提高。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笔划、书写的注意事项、执笔方法、汉字书写笔顺以及书写正确姿势等。在书写作业和作文时,以及在考试答卷的过程中,要做到字迹清楚,笔划不多不少,格式正确,标点鲜明。字迹要力求美观,做到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重心平衡。书面力求整洁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表扬;对于写得差的或态度不端正的,要予以耐心教育,适当引导,必要时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养成严谨良好正确的书写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见缝插针,借机讲解写字的方法、要领和技巧。写字,光靠一味的蛮练,即使有进步,也是极其缓慢和微小的。时间一长,写字的兴趣也磨灭殆尽。只有从理论上认识到汉字结构的规律,理解用笔的窍门,领悟书法的魅力,才能保持对书法的热情。板书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看家本事。一手好的粉笔字,一幅好的板书结构,就几乎可能判定一个语文教师水平的高低。因为一笔好的粉笔字不是天生的,必须得练习。而练习既要花时间,又得看不少字帖,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还不得不形成自我良好的心理定势。例如,某教师在上《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板书内容事先用毛笔写在白报纸上,不需要再占黑板多少空间,便用狂草竖式书写课题,占满黑板高度的两行,气势夺人。这一独特的形式把盘古开天辟地时的神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看就被镇住了。就此,顺势简要介绍狂草的特点,使学生明白狂草狂而不乱,极有规矩,是书法的至高境界,只有打好楷、行书的基础,才有可能写好狂草的道理,从而更加神往书法的魅力。四、开展书法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学生在进行各种书法的练习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体验。如练习楷书使人持重、端庄;练习草书使人热情奔放;练习隶书使人敦厚沉稳……凡有所练,都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对今后的事业成功与否将产生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书法的练习和欣赏,对学好语文有直接帮助。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写字,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贴、描红、临摹的作业,亲自批改,并加以指点。还可以组织学生认真抄写书本上的古诗古文,在班级进行交流、评比。通过传统书法兴趣培训班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扩大了视野,开阔了心胸,让他们感悟到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欲。结合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娴熟的书法抄一句名言、一副对联、一首唐诗、一篇古文,这不正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吗?所以教师要自己带头示范,搞一些创作,使学生佩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进行书法教育也是十分容易的。板书或作业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每一段充满睿智的话语,只要是用书写的方式呈现出来,都不应该忽视书法的存在。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书法的样板。无论我们写的是何种字体,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存在,感到我们是在为他进行书法的示范,语文课的目的就实现了。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笔好字和一个好的身体,让我们抓住一切可提升书法素养的机会,练就一手好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好书法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在互联网较为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想,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起该责任,将美育教育与学生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好处,为实现这些文章的价值,教师应发掘教材,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自己所获得感受与学生分享。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文字刻画与塑造形象的,然后通过这一形象反映现实,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为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为增强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压缩,很多学生会感受到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动画影片或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欲断魂”的含义,这时教师便可将该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看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作,学生在学习了该知识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也可以看到古人在用词上的准确性,让他们感受中国语言的美感,这也是值得小学生学习之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美育教育实现形式美,这也是学生产生美感的前提。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经常需要应用到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地感受,但由于小学生联想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用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做好该部分教学,教师可以将图片、插画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再配上文字语言解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无法直观的看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只能依靠想象,但由于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并不易于理解,这时教师在网络上下载《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资料,然后再配上文字,学生可以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多么艰辛,他们也会被小蝌蚪的`精神所感动,并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看完影片的感受,从小蝌蚪的身上都学到了哪些精神,并简单说一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价值,还能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实现美育教育目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内容美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带有美感,同时也不乏对小学生教育的内容,让小学生在学习与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感受,在美育教育理念下,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内容美的体现。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一般来讲,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为自由阅读,也可以为集体阅读或范读,每种阅读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这些阅读方式。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体现的内容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速读课文,让他们在速读中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在学生画出这些句子以后再让他们重点阅读一下,让学生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在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教师再为学生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自己在阅读中的语调与语气,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再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让学生看看自己所画是否有遗漏之处,并让学生齐读这些句子,由于学生之前观察过录像,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应的画面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在齐读以后,教师开始本节课的授课,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由阅读,做到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想象录像中的画面。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并仿写,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有一定好处。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美育教育价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从语言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着手,且注意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联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教学心得体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

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美化。当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多是中华历史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它们无不散发着美的光芒,无不蕴含着美的基调,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教学中就要对这一“美的富矿”进行挖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启发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如若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他美也就很难体味得到。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若能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里遨游,定会开阔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

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艺术美也是语言美的主要内容。王实甫的《西厢记》其语言文采斐然,又流利畅通,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教材节选《长亭送别》中“听得到一声‘去也’,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令人瞠目结舌的夸张;“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夸张、对比、衬托,将离愁烦恼写足……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口满香”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年称誉的诗剧。

叠音词和叠语口气是语言美的另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这在李清照词中表现尤为出奇。“《如梦令》(昨夜雨流风骤)这首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二叠语口气宛然,“绿肥红瘦”红绿相映,肥瘦相称,可谓色、形、神俱有;《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把内心的悲切寂寞惨痛写得声泪俱下,“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有此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连用三个“轻轻的”如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通过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既能感受到美,得到美的陶冶,又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将思想、立意、情感水乳交融而描绘出的具体景象,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感情释放。以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为例,这折戏主要描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绪,并无特别情节。授课前,让学生先设想一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离别”的古老话题,然后回到课文感受“圣手”王实甫的这幅优美、动人的画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难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唱段一开始就选择了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构成了一帧廖远扩大、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霜林如血。这些景物共同组合了一个萧瑟苍凉的深秋之境,已使人不由黯然神伤。在如此的情景之下一个倾城倾貌的痴情女子崔莺莺站在十里长亭,即将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别,一种无力把握自己幸福的悲凄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作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的特点,进而体会剧本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终归岑寂,整折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写深秋的枫叶被“染”,一个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学生体会两个“染”有何不同,为何会不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情景,得出:一个是经霜的枫叶被莺莺的离情感动而“染”红,充满斜阳残日的寂寞之美;一个是被词人的万种豪情、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而“染”红,洋溢着豪迈奔放的阳刚之美。不知不觉中作品便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熏陶了学生的情操,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审美教育主要靠审美客体的魅力诱惑,吸引审美主体不知不觉地受到教益,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启发,而要摒弃生硬的说教,将学生带进作品美的意境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三、指导学生感受人物强大的人格美。

美观。

《离骚》是屈原胸怀忧愤、仰天长叹之作。这部气势磅礴的作品,记录了屈原生平的思想。屈原不仅注重“外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毕生坚持的更是“内美”,具有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诗人的精神美是他人格的核心素质。《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涉江》中“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等,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一生都为此努力,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的伟大魅力,感受屈原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光辉,学习屈原那种爱国爱民、用于求索、不畏艰险、坚持真理的精神,以这种精神所蕴含的久远而无穷的力量激励自己。

李清照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奇葩,她的作品孕育着荡气回肠的美,她的人格也焕发着永久的魅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高雅清秀、聪慧超凡的李清照。这样一个柔弱女子面对祖国破碎的山河会怎样呢?《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直接讽刺那些“却将杭州作汴州”的南渡君臣,并对一些拯社稷、救苍生的爱国志士以期许。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深闺妇女身上所蕴含的独特的精神魅力――巾帼不让须眉的崇高气节与伟大抱负。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也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富,又具有一定美质,有真实展现的历史人物,也有经过加工塑造的艺术形象,他们同样具有强烈的鼓舞性和感染性。如,“嫉恶如仇,路见不平”的鲁达;具有超人胆识、英武豪迈气概、勇敢爱国的花木兰;具有卓越才华和高雅情怀的梁启超;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桑迪亚哥……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以情打动着学生,以美感染着学生,学生会“以竞赛的目光注视这些卓越的榜样,使灵魂得以提升”。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享受到更高的精神愉悦。比如,《春》中对春雨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故都的秋》对秋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学生对春雨、秋天再熟悉不过了,却不会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欣赏了这些美文,学生享受到了美的愉悦,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产生的共鸣越强,越能深刻体会,才能吸取其精华,受到启发,将生活中的可感之事经过酝酿、加工变成笔下生花之作。

景”图;欣赏《窦娥冤》时喜欢戏曲的学生则会唱一曲……学生在这种哪怕是小小的创作中都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享受到愉悦。所以大到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小到服饰、发型的选择、日常家居的布置等,都需要审美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更加鼓舞了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

现在有些中学生,由于许多原因导致他们对“美”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语文的教学中更要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鼓舞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学生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形成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了这种精神面貌,才能提高审美创造力,学生的前途才是美好灿烂的。总之,从审美进行语文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尊重艺术规律,避免强制说教,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美育,才能达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步高,刘林。李清照・辛弃疾全集。珠海出版社,-01.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

浅谈如何在少先队工作中渗透信息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少先队工作中渗透信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浦口区顶山中心小学王忠义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少先队肩负着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历史重任,如何在现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资源下,在少先队工作中渗透信息,教成为当前少先队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实践所得: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步入良好的信息氛围。

在少先队活动中,注意信息的传递与应用。从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到平时大中队主题活动,信息成为重要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容。国旗下讲话结合时事、政治以及有关纪念日开展专题讲座。如4月22日,大队部邀请校外科技辅导员作了“4月22日,全球的节日”为题的有关环保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事实,客观真实的数据,全方位的介绍了我们绿色家园的生存危机以及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扩大了队员们的`知识面,增强了队员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各中队每周固定一次晨会时间为“新闻发布会”,这样,队员可以把一周以来收集的各项最快、最好的信息以最简捷的方式――新闻发布,告诉给其他队员。如今年上半年中国与美国达成有关世界贸易谈判的新闻,许多队员甚至辅导员是从队员发布后开始关注与了解的。

二、紧抓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契机,帮助队员树立是非观念。

由于队员年龄小,判断能力薄弱,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应在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充分利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契机,正确引导队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如去年5月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这一爆炸性信息,很多队员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认为不是轰炸自己的国家,不关自己的事。学校辅导员积极利用这一契机,简要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与世界大环境。初步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野心与实质。在美国蓄意轰炸我中国大使馆后,更是暴露无遗,队员的是非观念也进一步得到的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再如今年上半年,由于台湾当局的一些错误言论导致两岸关系紧张时,结合“共盼祖国统一”的全市青少年签名活动,及时为学生提供台湾的历史归属及收复台湾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的有关信息,让队员在活动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强化基地建设,增加队员的信息来源。

学校少先队紧紧抓住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基地建设,结合相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容,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如学生平时最喜欢体育运动,结合最近的悉尼奥运会,准确、及时传递赛场信息,同时加强对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进行刻苦精神的培养。在近期广播中增加了一个分支栏目――奥运特快。每播出一次都能完整的播放国歌,通过雄壮、有力的旋律,潜移默化中使队员受到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宣传橱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如建国50周年期间展出大量宣传图片,以真实的图片让队员领略建国50年来中国大地的巨大变化。

四、注重信息反馈,加强信息与学生联系。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文章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科学地把握准备、施教和控制三个关键性环节。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的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文章以生活为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因此,必须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文中的美学主旨,进而寻找它与美育由蕴的沟通点和结合点,然后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施教。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析事(讨论)。所谓析事,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引发学生讨论,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风景谈》,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给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当微风传来驼铃响,红旗映入眼帘中,这里便有了风景。

2、归纳(明理)。所谓归纳,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谊的深层美,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3、求真(升华)。所谓求真,是指教师在析事、归纳的基础上,借助于旁证和激励等手段。谋求学生认识和升华。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想阶段,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可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家为什么能兀兀穷年笔耕不辍?为什么宇航家能明知危险而笑登太空?是美的开发和创造给了他们以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要把理想美变成多彩的.现实美,尚需自己的主观奋斗,进而提高他们追求美的能力。

三、控制。

[1]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论文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精神,还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性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育;美育;渗透;。

1引言。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的基础科目,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充满着文学魅力以及艺术审美,对学生后续的成长过程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精神,还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性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通过古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美。现阶段,随着古诗教学重要性的突显,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也被社会所关注。其主要是通过与古诗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实施精神情感教育,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美,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可以从社会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来进行分析,其功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社会功能层面,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而且由于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因此在后续的美育过程中其可以对美进行创造,在促进个人情感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美的传递,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从个人层面来说,美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知识,并在感性体验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古诗学习阶段,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不能高效率的掌握知识。对此,相应的教育单位必须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予以重视,而相应的教学工作者也必须积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在培养学生感性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的特征为全面性、过程性以及趣味性等,全面性主要是由于美育没有明确范围,而且所包括的内容较多,不仅涵盖了学生,还包括了社会意识。而过程性特征,即美育主要是对人的审美及情感认知进行培养,后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以及想象力来学习。而趣味性特征是由于美育并非单学科,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其可以通过古诗意境营造等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推动教学单位教学效率的提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参加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也可以说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不清的益处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等等。既然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小学生自己不想学,那么谁也教不会,所以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形成新的“我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让语文这一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保证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小学生,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情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歌词等等。除却以上,语文教师要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只是干巴巴地讲,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语文教师要妥善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然后要让小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总是不断地讲,小学生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倦的坏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讲到这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让小学生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说让小学生来说一说刚刚都学到了什么、让小学生说一说希望如何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组织一些智力问题来让小学生来抢答等等课堂活动,做完这些课堂活动,然后语文教师再继续讲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3.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带领小学生进步。一个老师有魅力,并不是因为这个老师穿着有多个性,外表有多光鲜,而是看这个老师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是有真正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做有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只有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有兴趣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4.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小学生来回答。语文教师要多制造一些问题,最好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不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这是自卑的表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帮其树立信心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天都朗读一遍自己的优点,可以增强自信心。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让每一个小学生写出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几条优点,然后交给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自卑的同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多带领这样的同学参加活动。在课上多安排这样的同学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正确或者错误,都不能批评,如果回答正确,语文教师要表扬其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如果回答错误,语文教师就要表扬其勇气可嘉,鼓励其再接再厉,以后多发言。这样慢慢地自卑的同学就会变得自信,而他们只有变得自信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小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得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过于强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知识教学都被看得很重,而忽略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也陷入了公式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要采用放手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小学生抓得太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只制定一个学习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填充这个框架。语文教师让小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课上让小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发言来总结这个知识点。语文教师也不要把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上,可以推荐小学生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给小学生打印一些资料,这样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小学生的观点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就否定小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毫不留情地否认了,下一次小学生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绝对否认。语文教师只有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部分,学会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尝试论文

摘要: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笔者认为,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发掘、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美育美育意识语文教学。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钻研教材,欣赏美。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三、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