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发现了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2023-12-13 16:10:15 作者:雨中梧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相衔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多参考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旁“车”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励学生读题目质疑:是什么有趣的发现?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指导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再相机补充达尔文的资料。读好“著名”。换词“有名,闻名”等理解达尔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导写字。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填空:达尔文是()年前()国著名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学生回答,交流,理解:“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导读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导理解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形态,不是翅膀特别大,就是没有翅膀,没有第三种形态的。

4.指导句式练习:要么,要么。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队伍中,你看到这现象,你会觉得怎样?指导读好“奇怪”一词。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1.老师: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用符号标明。

3.指导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许多、反复、终于”认识达尔文做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达尔文会捕捉多少虫子,怎么捕捉?为了找到有力的证据,达尔文一词又一次进行观察考证,反反复复若干次。)。

(2)经过反复的研究,达尔文找到答案没有?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画下相关句子。

(3)指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读,说一说每句话意思。

(4)模拟表演,理解句子。

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翅膀特别大,一组翅膀小,一组没有翅膀。

老师扮成猛烈吹来的狂风,吹向第一组:第一组学生不动,老师问:你们怎么还没有掉进大海里去?第一组回答:我们翅膀大,能顶住大风,所以不会被你吹走的。

类似方法吹向第二组第三组,帮助学生感受小翅膀的顶不住大风,被吹进大海,而没有翅膀的根本没有飞行,藏在地上草丛里,自然也不会被吹走。

(5)学生再次回忆,老师板书,帮助学生深刻识记:

翅膀小的顶不住大风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顶住大风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活下来。

4.指导学生朗读时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课题中的“有趣的发现”。老师简要介绍:适应大自然的就活下来,即所谓适者生存。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1.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达尔文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吗?老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正是从达尔文的这次研究开始的,所以这个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图片,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

板书:

翅膀小的顶不住大风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顶住大风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活下来。

适者生存。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2、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

3、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

教具准备:电脑光盘、小黑板、每人课前准备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2、什么是“著名”?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8、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三、总结。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    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四、    作业。

1、    练习复述课文。

2、    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进行写字指导,讲讲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

( 略)。

附板书:                  7、有趣的发现。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文二、三自然段。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2、什么是“著名”?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8、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特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四、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进行写字指导,讲讲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略)。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特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本文主要讲达尔文在岛上发现昆虫,昆虫要么是没有翅膀的,要么是大翅膀的,经过达尔文认真的研究得到了岛上的昆虫为什么会是要么没翅膀,要么是大翅膀的真正原因。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导入:

问学生:“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学生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课文要点:

课例研修心得。

《有趣的发现》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我们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为此,设计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提供实物,搭建平台。

文章是理论性相对有趣。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昆虫和学者的陌生,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认知、理解。《有趣的发现》所要讲的是我们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和研究总结,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提供一定的实物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出示学者的头像和昆虫标本等。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现在都在进行课改,对现代的孩子不能一堂罐,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在教与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教学时用实际的实物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开发思维,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面对的各种动物及生物我们不理解时怎么办?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因为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了课文,使教学完成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要打破了封闭的一堂教教学格局,要使教学深入教材又超越教材,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三、在读、写、说中让学生抒发情感。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读、写、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直抒胸臆的重要方式。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抒发自我情感和思想,在教学设计里要设计了一些让学生直抒内心情怀的问题。如:“你们对昆虫害不害怕啊?如果没有昆虫我们怎么办呢?面对现在许多人在杀害昆虫你想说点什么呢和做什么呢?”这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感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有:实物展示少,对学生的思维力度开发不够等。总之在一次次的教学中我不断的成熟,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国培总结。

在本次网络研修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平台。为此,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在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优秀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堂;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该抛弃什么。通过学习让我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现将本次学习收获总结如下:

1我更深的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

3、我体会到了一定要改革教法,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只按照教科书原版复制,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协调发展。改革教法,真的势在必行!

4、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排一下队,要发展性的评价学生、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5、我更加热爱学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一定有各自的故事,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开启他们的心灵,因材施教,从而使之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本次国培让我拓展了教育视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m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当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三、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指名试复述。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

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2)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三、四句。

(3)指名试读课文。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

2、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3、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四、当堂巩固。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读。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率4自然段。

(1)齐读。

三、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

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指名试复述。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2、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不大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我发现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2、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写人、写事、写物、写家乡、写现象都可以,形式不限,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眼中的发现都有价值,都可以写。

二、导写重点:

1、要把发现了什么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

2、把自己发现过程中的心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三、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做一些实验制作,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

2、准备一盘轻音乐磁带。

四、导写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述导入,激情引趣。

1、故事导入。

同学们,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的事物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留心观察树上的苹果总是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现壶盖被开水顶起来,引发思考,创造发明了蒸汽机。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最近鲜为人知的发现——〈一盆袖珍水竹〉。

2、老师讲述:

我爱养花,但不善养花。家里养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好多花都像过客一样,只一两个季节,就在我眼前消失了。只有那盆水竹,从别人家分盆时,它只有六七根茎叶。三年来它已经长成茂盛的一大盆,还分出去几小盆呢。每天我去给水竹浇水,都对它进行一番观察。它青青的筷子粗细的绿茎,高高地顶着伞状的绿页,那形状像广场上的小喷泉,又像是节日里绽放的礼花,真是美丽动人。它那从根部冒出来的小芽,孕育着勃勃生机。有一天,我去给水竹浇水,啊,我惊讶地发现,从水竹那细长的绿页中间发出了几个牙签般的叶芽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头顶着自己可爱的孩子一样。难道水竹的叶也有繁殖能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把那带叶芽的叶子剪下来,埋在一个小花盆里,不几天,那叶芽儿竟抽出了半尺高的细嫩的茎,每个茎上都散开了三四片小叶子。一盆袖珍水竹就这样诞生了,真有趣!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水竹的生命力、繁殖力是多么旺盛啊!

3、学生讨论。

听了老师的讲述,你知道老师发现了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怎样发现的?

二、忆发现、入情境。

1、引发回忆。

2、学生回顾(播放音乐)。

三、说发现,共分享。

1、小组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要说清发现的经过,怎么发现就怎么说,还要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2、集体交流。

小组推荐说得好的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可做询问、补充、评议。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特别是把发现的过程讲得具体细致,把自己发现的快乐也带给了大家,很好!

第二课时。

一、定材料,拟题目。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必须拟订一个好题目。先确定自己要写什么内容,再想一想,给自己的发现加一个什么题目,才能更吸引人呢?(学生设想答案:我发现妈妈变了;弟弟,我爱你;小狗要做妈妈了;纸牌魔术揭密;神奇的双色花;我的`新发现……)。

二、写发现,抒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满足,那么就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你的惊喜发现,与老师共享你发现的快乐。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品发现,谈收获。

1、分别选取不同类的文章放在实物影仪上展示,师生共同评议。评议标准: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没有。

2、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最满意的地方,让大家共同欣赏。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说到写描述了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发现,共同分享了彼此的快乐,同时我们也懂得了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极关注生活,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增长新的本领,说不定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像牛顿瓦特一样的大科学家。希望同学们养成爱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那么写作文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文,再读几遍,再修改补充,誊抄出来。

设计理念:

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2、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3、诱发兴趣,引导真情流露。

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我发现了》教学设计

实验制作中:课堂上、自己的小制作……。

问题一:在什么情况下,你有了“发现”?(略)。

问题二: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你的问题的?

问题三:你在解决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当时心里什么滋味?(详)。

问题四:你现在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吗,心情怎样?(略)。

《新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和亲手剖切,感受剖开的蔬果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认识事物的剖面特点。

2、大胆地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能使用流畅的线条。

3、逐渐养成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新的感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线条记录下蔬果切开后的结构形态,能使用流畅的线条。

难点:用流畅的线条画出蔬果剖面。

课前准备:

教师:不同的蔬果(3种以上),水果刀,示范作品。

学生:绘画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问: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内容呢?

二、观察体验。

1、看图片,猜猜这究竟是什么?

原来是切开后的白菜呀!我发现切开后的白菜的内部形态与外观真是有很大差别。

2、其他蔬果切开后也会有新的发现吗?大胆猜想。

4、怎样切蔬果,既安全又能切得美观呢?

三、获得方法。

出示多种切开蔬果的剖面,出示尝试作业图片。

1、展开你的想象,这些切开的蔬果内部像什么?

2、请你们帮老师想想,曲线、直线、折线,那种线条适合表现白菜的内部结构?

四、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挑选一种切开后的蔬果,把你的发现用流畅的线条画下来。

2、学生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五、作品展评,拓展延伸。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1、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以读促练。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 从说到写:

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 鼓励表达,激励创新

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叙事性文章。文章主要写了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课文通过写弗莱明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弗莱明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行动果断的科学家形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坚持“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快乐读书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霉、弗、溶”等7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生理学家弗莱明以及青霉素应用方面的资料。

1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放射元素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等。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让每个人都为之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你们知道他发明的是什么吗?是挽救无数人生命的药品——青霉素。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想,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

(2)边读边画,把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精神的语句画出来。

(3)边读边品,有感情地品读这些语句,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2毖生自学。

3毖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出示重点语句:

(1)“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从这两个问句中,让学生感悟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位真正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2)“弗莱明先培养出绿色霉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一小瓶澄清的绿色滤液。然后又将绿色滤液滴在长满葡萄球菌的菌丛上,几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原先长得非常茂盛的葡萄球菌已经完全消失了。”(按照“先……经过……然后……”的顺序,来说明弗莱明的试验研究是有条不紊的,行动是果断的。)。

(3)“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用呢?”弗莱明又一次问自己。这种念头在脑海里一出现,弗莱明就马上着手试验。(弗莱明从葡萄球菌到肺炎菌再到链球菌,一项接一项的试验,把研究向纵深推进。)。

4.弗莱明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此时你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

四、课内延伸,加深感悟。

1.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吗?

2.还有哪些科学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

五、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再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及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阅读,丰富知识。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神奇的纳米》和《信息高速公路:新世纪的生存之道》两篇课文,并交流读后的收获。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的,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

《发现》

2、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

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

1课时。

一、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二、朗读:听录音,初步把握诗中感情。

三、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明确:联系时代背景,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闻一多,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2、接下来,诗人有没有用具体的细节正面描述他踏上国土所见到的黑暗现实?

明确:没有。

3、文中那些语言或字眼体现了祖国当时的黑暗现实?

明确:噩梦、挂着悬崖。

4、面对“噩梦”,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确:用两组“我来了”的排比和几个贴切的比喻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与祖国的会面比作是一场“噩梦”,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接着他问“哪里是你?”然后确认“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诗人仍不甘心,仍要“追问”,问青天,问风。

5、诗人的“问青天”“逼迫八方的风”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种追问是无果的,只能使诗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开头说“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国到底在哪里?

明确:直到“呕出一颗心来”,才知道祖国是在“我的心里”。

7、文题为“发现”,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

明确:发现了“你在我心里”。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直抒胸臆,作者把从国外回来后的真实感受用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诗中喷发出来,感情炽烈而真诚,虽然诗中也有叙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

五、课外拓展。

《红烛》。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醒呀》。

《七子之歌》。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孩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课后的《死水》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发现不是我的中华会见的是噩梦。

美丽理想的祖国在我心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