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7 09:17:43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依据,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如果你对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为你解决问题。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语文高三教案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3月11日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各级法院去年积极参与反腐败斗争,审结贪污、贿赂、渎职案件25912件,判处罪犯26226人。

对于中国民航来说,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已然降临。2009年底至今,已先后有多位民航高官要员落马,包括民航局原副局长宇仁录、民航局华北局原局长黄登科、首都机场原董事长张志忠、发改委民航处原处长匡新等。这些人腐败案发,大半与“航线时刻”审批有关。

今年1至4月,江西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李江华、许建斌因受贿分别被判无期和15年,另一落马副厅长陈爱民尚未判决。

2010年4月14日下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文强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重庆市司法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文强因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第五册第二单元高二必修

教学的问题:

1.美读课文,感受《归去来兮辞》语言美。

2.品读课文,领悟作者自由洒脱的情思美。

3.比较阅读,赏析作品的意蕴美。

4.拓展阅读,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美。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材料准备:录音带、大白纸、彩笔、胶带、相关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参考资料理解课文大意;(2)读准字音;(3)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文中“之”、“而”、“以”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4)收集表现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图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耳濡目染。

目标:美读体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听腔调、听节奏、听情感,并找出所有压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上标记。)。

3.教师简介“辞”的体裁特点,指导诵读。

“辞”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仍是诗;大体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本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的停顿;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有些七字句出现了虚词,仍做三拍读,但虚字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4.放录音带,学生跟读(要求:在头脑中想象这为隐逸诗人的形象,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5.学生自由朗读。

活动二:咬文嚼字。

目标:品评提升--领悟作者自由洒脱的情思美。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主持小组讨论;小组长再指定本组的记录员、观察员、发言人。

2.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的问题,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

问题一:

(1)归去来兮!

(2)已矣乎!

(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感叹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思归田园,对官场的失望)。

问题二:

(1)田园将芜胡不归?

(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3)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以上四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四句在语气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抒情意味)。

问题三: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修。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在上下句表意上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上下句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人生态度)。

问题四:

(1)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以上三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这三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渲染烘托,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愉悦)。

问题五: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以上两句在句式结构方面有何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倒装句,有强调意味)。

问题六: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以上两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句中的“松”“菊”“云”“鸟”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如果有,你能看出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现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

3.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各小组发言人解说讨论成果。

4.大家共同评价,深化对作者语言美、情感美的领悟。

5.学生齐读课文,再一次在诵读只领略本文的语言美、情思美。

第二课时。

活动三:锦心绣口。

目标:比较分析--赏读课文的意蕴美。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四人一组,展示收集到的表现江南乡村田园生活的图片,并结合课文讨论乡村生活的特点。

2.发放阅读材料《自出机杼各蕴风流--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比较解读》,筛选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在组内发表演说,评述作者在课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趣和生命态度。

3.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两到三名同学,面向全班同学演讲,师生共同评价,深化对课文意蕴美的理解。

活动四:文采风流。

目标: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美。

活动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读材料《忧道不忧贫--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化积淀》,结合自己理解,评价“忧道不忧贫”的人格观。

2.头脑风暴:学生谈谈理解和评价。

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课后继续收集材料加以补充整理,写成一篇议论文。

附件:

材料二:《忧道不忧贫--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化积淀》选自《山东教育》。

归去来兮辞高一语文教案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2)时矫首而遐观()。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2分)。

(1)景翳翳以将入。

a.景色b.大c.情况d.日光。

(2)善万物之得时。

a.好的b.羡慕c.善良d.擅长。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云无心以出岫引壶觞以自酌。

b.悟已往之不谏不知东方之既白。

c.复驾言兮焉求而人之所罕至焉。

d.知来者之可追客有吹洞箫者。

19.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0.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特征。(4分)。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21.有人认为陶渊明在文中以乐写悲,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加以阐述。(3分)。

答案:

16.(1)近于/接近于/将要/将。

(2)举/昂起/抬(2分)(“抬头”不给分,“抬(头)”给分)。

17.(1)d。

(2)b。

18.b。

19.a。

20.(1)想念田园,决心归家的喜悦,表达归隐田园的决心;(任意一点给1分)对以前滞留官场的悔恨、责备。(1分)(共2分)。

(2)对生命迟暮或人生短暂的悲伤;(1分)彻底放下羁绊后的洒脱或乐夫天命、乐天知命、顺应天命的洒脱(1分)。(共2分)。

21.赞同“以乐写悲”,作者领悟到生命因遵循自然本性的呼唤从而放弃官场,回归园田。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而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保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写。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形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教案【】

诵读,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

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辞官向往田园。

自醒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归去来兮辞高三语文教案

陶潜,时代------,又名-----,字------,世称-----------,号-----------。

二、课下注释(划线字释义)。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6、三径就荒。

7、引壶觞以自酌。

8、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9、感吾生之行休。

10、帝乡不可期。

11、怀良辰以孤往。

1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13、聊乘化以归尽。

三、词类活用(标出活用类别并释义)。

1、携幼入室。

2、眄庭柯以怡颜。

3、园日涉以成趣。

4、时矫首而遐观。

5、请息交以绝游。

6、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7、或棹孤舟。

8、善万物之得时。

四、通假字(写出本字)。

1、景翳翳以将入。

五、古今异义(划线字释义)。

1、问征夫以前路。

2、策扶老以流憩。

3、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

5、既窈窕以寻壑。

6、曷不委心任去留。

六、句式(标出句式类别并翻译)。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问征夫以前路。

3、复驾言兮焉求。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七、翻译。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5、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第五册第二单元高二必修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官场;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去自醒来。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高三语文教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年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归去来兮辞》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我会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情境,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并进行知识重温,从而顺利引出我的新课《归去来兮辞》。这样由温故引出新知,能贯穿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让他们汇报对这些实词虚词的预习情况。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把握。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整篇文章的大意进行概括,鼓励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回答,学生有可能回答“本文写了陶渊明归隐田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或“本文写了陶渊明弃官场爱田园,表达对官场的厌恶”等答案。我会对学生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在学生回答上总结完善。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梳理文章大意有利于为接下来深入研读做了有效的铺垫,也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性探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对文本的对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学生在圈画文本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等。

然后,我继续追问学生,在这些原因中,哪一个是作者归隐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全面理解作者归隐意图,我适当点拨,可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作品主旨进行联系分析,学生综合《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进行思考并回答。主要原因是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发挥学生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深挖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主要原因进行赏析,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回答可能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说明陶渊明天性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板书:本性爱自然)“深愧平生之志”抒发作者的平生志愿并非在官场黑暗中与同流合污,而是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向往和平安居的理想社会。“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感慨被官场世俗劳心伤神,还是觉得田园生活才是诗意的人生。(板书: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这样层层深入地剖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

最后,在了解作者归隐的缘由后,我让学生总结这首辞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会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以读内化,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的答案较为丰富,我会在他们的答案基础上完善总结: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提问学生,学习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感受到了田园诗意的隐士精神后,可找出相似的主题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呢?学生可能找出刘禹锡《陋室铭》、范仲淹《岳阳楼记》等。通过拓展对比分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对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生追求的熏陶,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小结作业。

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深化情感,让学生意犹未尽,体会文章的内涵。作业我采用开放式,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但是,无论如何,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陶氏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也许陶渊明之“胸次”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更多的引导价值吧。

1.站在船头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学习:飘荡前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陶渊明。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俨然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终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与难以企及处,便在于心灵的自由与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归去处”才是陶渊明心灵的归宿。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探究学习:“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人室,有酒盈樽。”可见,家里为了迎接陶渊明的归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我们便可以隐然看见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个理家抚幼、能干贤淑的人,又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人。不论陶渊明的辞官归家会给她带来什么,她都没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给丈夫准备好了一壶酒,并且斟好了满满的一杯,只为给丈夫接风洗尘。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带喜悦的微笑看着他们。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见他的眉头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辞中的“松”“菊”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探究学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陶渊明的诗中离不开这些意象,因为这是他飘逸、醇厚诗歌风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时感到无限欣慰——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所求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

4.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话中包含的思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课文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以详尽解答,可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

探究学习: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是消极处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的平静心境。你看:“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岂不快哉!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5.文中出现了18个“以”字,各是什么用法?还有若干疑问词,可以顺势加以拓展总结。

探究学习:这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见的疑问词还有“何”(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盍”(或“阉”“盖”,如:“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宁”(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恶”(或者“乌”,如:“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等。

6.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几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归去来兮辞》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应该是“淡远”“疏放”“拙朴”最为贴切。

“淡远”同“闲适”相近,都表现为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远”比“闲适”纯净,其根源在于诗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从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而“闲适”则偏重于表现在朝官绅志得意满时的闲情,常笼上一层华丽堂皇的富贵气,或带有故作骄矜、雍容华贵的气派。

“疏放”同“旷达”相近,都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然而,“旷达”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时行乐的方式来摆脱当时的苦闷,往往带有某种悲慨无奈的色彩;“疏放”则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一心想在幽静的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守拙归园田”。

“拙朴”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华媚俗的外衣剥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语言文字的追求与雕琢中;“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诗人心胸的真实展示,读起来无限亲切熨帖。

陶公的语言看似简易,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苏轼)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证前人对此问题的争论,理解不同见解。

(2)可以想像作者当时所处情境,推知创作的深层心理和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寻求佐证,如张衡的《归田赋》。

(3)指向:陶渊明此文应该是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时其想像归程及归后的种种情状。浪漫主义的想像,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参读书目:

(1)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他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

(2)了解“真”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一种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或忠义的名号可拘囿的。

(3)当然,寻求现象背后的原因,还可以采用新的视角,从深层心理上揭示陶渊明的人格结构。

参读书目:

(1)《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归去来兮辞教案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进取精神,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头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经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可是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向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完美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我恬静闲适心境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梦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资料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现今一般说法认为“来”是助词,兮,语气词。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归去吧”“归去啊”之类。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最终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样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我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境和归田后的乐趣。经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证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忙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辞”即“赋”,要求铺张扬厉、用韵并讲求辞藻色彩和骈偶。在这样多种形式的要求下,陶渊明运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形式很好地为资料服务。本文旨在说明“今是而昨非”,而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竭尽全力突出“今是”,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述则极尽铺陈之能事。三、四两段都是描述“今是”的,包括景物描述和心理描述。并且行文注意对仗骈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那里坚持了辞赋的用韵并讲求辞采华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增强了赋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使辞赋具有了抒情诗的部分功能。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有感慨,有追求,有遗憾,有满足,但这些都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助景物的形象描述。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就是动人的例证。全辞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语言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铿锵,和谐悦耳,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结构严谨而周密。辞赋向来讲究章法结构,汉赋甚至构成了公式俗套。本文虽属抒情小赋,但也很注意结构安排。本文的写作事出有因,不能不交待,但用辞赋说明事情的原委,结构会臃肿不堪,费力不讨好。因之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景,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使二者各得其所,两全其美。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全文首尾贯通,中心突出,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得到充分的展现。(选自李景华《松菊节操田园情趣》,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

四.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k”调,疑问句读“j”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境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景。“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五.疑难文句,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那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能够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可是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可是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六.课文译文。

还不是太远,此刻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我的简陋家门,就高兴地奔去。家中的僮仆前来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荒芜,仅有松树和菊花却还依旧存在。搀起孩子们的手进入屋里,酒已摆好。端起酒壶来自斟自酌,看着院子里的树木感到十分愉快。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我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简陋的居室也能够使人安乐满足。每一天到园子里散散步,自有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经常关着。拄着手杖到处游息,有时抬起头来向远处眺望。天空的云彩自然地从山峰边飘出,鸟儿飞倦了也明白自我回来。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阳快要落山了,我还抚摩着独立的松树徘徊着不愿离开。

归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的情志相违背,我还要驾车出游追求些什么呢!跟亲戚们谈谈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弹琴读书能够使我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地里去耕种。有时乘了有篷帘的小车,有时划了一条小船。有时经过曲折幽深的山沟,有时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正生机勃勃,感叹自我的生命即将终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于天地之间又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着自我的心意而任其自然?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富贵荣华不是我的心愿,神仙境界也不能够期待。遇到好天气就一个人独自出去游览,或者把手杖放在一边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时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有时在清澈的水边吟咏赋诗。姑且随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七.整体把握。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境。

“乃瞻衡宇”至“感吾气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和劳作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5.深化理解。

本文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尤其是第三四段鲜明地展示了陶渊明的性情,是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

第三段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欢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能够说是乐以忘忧了。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在这个基础上,第四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研究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展现出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6.分析评价。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就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可是我们应当深入一层地理解,这应当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以往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并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仅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朽,自已不肯随波逐流“无适俗韵”,,因此又不愿久在官场。“饥冻”使他烦恼“违已”,却又使他精神上痛苦,最后的选择是宁肯“饥冻”也不“违已”,辞官归田以遂“平生之志”。

(见元李公焕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笺注陶渊明。

集》卷五引)。

这篇脍灸人口的抒情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每部分用“归去来兮”起头,抒情气氛相当浓,反复咏叹,前后呼应,趣;:息交绝游,不复出仕,,以乐天年。

梦中醒过来了,带着悔恨的心情总结过去的教训,认识到“今是昨非”。他庆幸自已“实迷途其未远”,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赶紧回头还来得及,用不着“惆怅”,也用不着彷徨,前途是光明的'“,来者可追”。回首“误落尘网”的十三年,诗人悔恨痛心;展望自已的后半生,觉得还有可追救的东西,这里,辞官归田的陶渊明不是一位纯然消极遁世的隐者的形象,而一位对末来抱有幻想的进取者的形象,不能简单地认为:凡辞官归田就是逃避现实斗争,都属于消极的政治表现。现实是复杂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他,?他的归田”是对封建黑暗现实的反抗,这种反抗虽然不是很有力的,但毕竟是反抗,应当肯定。

作品的开头八句写诗人的悔恨和觉醒,写得相当动人,字字句句都在抒情,都是诗人心底发出来的真实的声音,而且是经过长久深思熟虑以后喊叫出来的,诗人把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在抒情,每一句也在议论,由于两者的结合,作品有情有理,情理互见。辞赋和诗一样,也是以情动人,不宜空发议论,但是,议论一旦与抒情相结合,议论也能动人,能加强作品的抒情气氛,还能深化作品的思想。渊明写自已对出仕的悔恨之情是动人的,一般地封官僚不具有这种悔恨之情,而渊明有之,他的作品里悔恨之情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能动人。但是,只写出悔恨之情还不够,还应写出现实思想和对未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厚度,要做到一点,诗人就要借助于议论,使作品情中见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水乳难分。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又是怎样在急着赶路的,途中的心情是愉快的,进家门时的心情更是愉快的。如何写这种愉快的心情呢?还是用描述的方法,通过描述把诗人的愉快心情间接地表达出来了。诗人看见了自家的“衡宇”“、僮仆”、“稚子”、“松菊”、“洒罅”,感到亲切,情见乎辞,回家时的场面虽只作客观描述,但却写得十分热烈,饶有情趣。

从“引壶觞以自酌”至“抚孤松而盘桓”这一段是写乡居的乐趣。《归园田居》也写过乡居的乐趣,在写法上,两者不同。在《归园田居》那首诗里,渊明怀着喜悦的心情描绘了一幅乡居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居环境写得可爱有趣,“:引壶觞,眄庭柯”“,倚南窗”“,涉园林,策扶老”“,观云山,望飞鸟”“,抚孤松”。通过写这些独自活动的事情,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种种在官场里难以领略的乐趣。“不堪吏职”的陶渊明深感为官不自由,苦差事甚多“,中宵尚孤征”。现在,脱离了官场,感到自由轻松,恰如《归园田居》里说的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等的直抒胸臆,痛痛快快,可以想象渊明在身心获得自由之后的得意神态。《归去来兮辞》写乐趣没有采取这种直抒胸臆的办法,而是自然流露,不言乐而乐自见,有一种含蓄美。诗人在写乡居乐趣时,心情是复杂的,既愉快又沉郁,这种复杂的心情也隐隐约约地表情出来了“: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作品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写诗人归田后的精神世界,他下定决心要“息交绝游”,与官场彻底割断联系,归田以后,诗人跳出了“尘网”,脱离了“樊笼”,身心得到自由,不再“冲夜孤征”,也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对于这一点他很满意,唱出了欢乐的歌声。但是,诗人毕竟是“猛志逸四海”的有志者,盼望自已一生有所作为,不料“世与我而相违”,演出了“有志不获聘”的个人悲剧。“质性自然”的诗人头脑清醒,对现实绝望了,不抱任何幻想,打消再次出仕的念头,唱道“:复驾言兮焉求?”退一步设想,如果“世”不与他“相违”,恐怕他还有所求,机会到了“,世”与他之间的鸿沟又越来越大;到了晚年,他宁肯贫死病死去,也不肯去就“著作郎”的官职。

诗人息交绝游以后寻求着别的乐趣,那就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还有,和“农人”一起去从事劳动。春天到了,去“西畴”耕作。在春天的劳动生活中,诗人触景生情,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他把春天描写得美丽迷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万木逢春,生机盎然,诗人由此伤感,想到了自已不幸的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面对“得时”的万物,诗人无限感慨,这好像是消极的情绪,其实有积极的因素在里面,他不甘心自已的一生就这样归田而“行休”,正说明他是一位不忘世情的诗人,他的内心是不,,,金代,颇为行休借此,看君于世末忘情”。

(知来者条可追”),但客观之件限着美好的明天“。

(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制了他“。

)。安命终其世耳”见《柏堂读书笔记》。

从“出仕”到最后“归田”,是渊明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转折。在这转折的时刻,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喜悦也有忧伤,作品抒发了这两方面的感情,说的来看,作品前一部分的情调是欢快的,后一部分的情调是感伤的。前后两部分的情调虽有差别,但彼此又是协调的,因为欢快里夹着感伤,感伤里也带几分欢快,通篇都是“喜”和“忧”的交织,感情有起有落,如实地反映了诗人归田的心境。如果作品从头到尾都只写渊明离开官场后的喜悦心情,全是“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那样欢快的诗句,不写点感伤,那么,诗人当时的复杂感情就表达不出来,同时也会使人感到不真实,甚至认为诗人太天真了,渊明抒情的时候没有简单化,而是按照自已思想感情的实际状况从容不迫地抒出来,忧喜互见,使人感到真实。

这一篇作品的语言,自然,流畅,明快,不假修饰,富有感情色彩,并有以下三个特点:。

―79。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