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模板16篇)

时间:2023-12-14 15:31:43 作者:雁落霞

无论是读完一本小说还是一篇散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总结阅读过程,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了解不同的读后感写作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赶快来看看吧,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唐太宗》读后感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卷1_2「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卷1_3「执契静三边」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关烛,金华流日镜。

无为宇宙清,有美璇玑正。皎佩星连景,飘衣云结庆。

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烟波澄旧碧,尘火息前红。

霜野韬莲剑,关城罢月弓。钱缀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秋驾转兢怀,春冰弥轸虑。

书绝龙庭羽,烽休凤穴戍。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翦暴兴先废,除凶存昔亡。圆盖归天壤,方舆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双河沼帝乡。循躬思励己,抚俗愧时康。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羽贤崆岭四,翼圣襄城七。

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已知隆至道,共欢区宇一。

卷1_4「正日临朝」李世民。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卷1_5「幸武功庆善宫」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lq.

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卷1_6「重幸武功」李世民。

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眷德,怀旧感深衷。

积善忻馀庆,畅武悦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

驻跸抚田畯,回舆访牧童。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

卷1_7「经破薛举战地」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卷1_8「过旧宅二首」李世民。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金舆巡白水,玉辇驻新丰。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

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纫珮兰凋径,舒圭叶翦桐。

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架海波澄镜,韬戈器反农。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卷1_9「还陕述怀」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卷1_10「入潼关」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卷1_11「于北平作」李世民。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旆。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

海气百重楼,岩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卷1_12「辽城望月」李世民。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卷1_13「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丹碧缀烟霞密翠斑…聊以命篇」李世民。

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卷1_14「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卷1_15「登三台言志」李世民。

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

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

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露除光炫玉,霜阙映雕银。

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镜池波太液,庄苑丽宜春。

作异甘泉日,停非路寝辰。念劳惭逸己,居旷返劳神。

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卷1_16「出猎」李世民。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卷1_17「冬狩」李世民。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卷1_18「春日望海」李世民。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卷1_19「临洛水」李世民。

春搜驰骏骨,总辔俯长河。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

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卷1_20「望终南山」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卷1_21「元日」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卷1_22「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李世民。

凭轩俯兰阁,眺瞩散灵襟。绮峰含翠雾,照日蕊红林。

镂丹霞锦岫,残素雪斑岑。拂浪堤垂柳,娇花鸟续吟。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弥怀矜乐志,更惧戒盈心。愧制劳居逸,方规十产金。

卷1_23「首春」李世民。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卷1_24「初晴落景」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卷1_25「初夏」李世民。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

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珮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

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

卷1_26「度秋」李世民。

夏律昨留灰,秋箭今移晷。峨嵋岫初出,洞庭波渐起。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

卷1_27「仪鸾殿早秋」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卷1_28「秋日即目」李世民。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卷1_29「山阁晚秋」李世民。

山亭秋色满,岩牖凉风度。疏兰尚染烟,残菊犹承露。

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历览情无极,咫尺轮光暮。

卷1_30「秋暮言志」李世民。

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结浪冰初镜,在径菊方丛。

约岭烟深翠,分旗霞散红。抽思滋泉侧,飞想傅岩中。

已获千箱庆,何以继熏风。

卷1_31「喜雪」李世民。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

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伊川。

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卷1_32「秋日斅庾信体」李世民。

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卷1_33「赋尚书」李世民。

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

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卷1_34「咏司马彪续汉志」李世民。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

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

潜龙既可跃,逵兔奚难致。前史殚妙词,后昆沉雅思。

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

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

凤戟翼康衢,銮舆总柔辔。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

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

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云飞星共流,风扬月兼至。

类禋遵令典,坛壝资良地。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

粤予承暇景,谈丛引泉秘。讨论穷义府,看核披经笥。

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卷1_35「咏风」李世民。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卷1_36「咏雨」李世民。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卷1_37「咏雪」李世民。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卷1_38「赋得夏首启节」李世民。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馀。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於。

卷1_39「赋得白日半西山」李世民。

红轮不暂驻,乌飞岂复停。岑霞渐渐落,溪阴寸寸生。

藿叶随光转,葵心逐照倾。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

卷1_40「置酒坐飞阁」李世民。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卷1_41「采芙蓉」李世民。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

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卷1_42「赋得樱桃」李世民。

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卷1_43「赋得李」李世民。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

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

卷1_44「赋得浮桥」李世民。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暂低逢辇度,还高值浪惊。

水摇文鹢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

卷1_45「谒并州大兴国寺诗」李世民。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

卷1_46「咏兴国寺佛殿前幡」李世民。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卷1_47「望送魏徵葬」李世民。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卷1_48「伤辽东战亡」李世民。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馀忠。

卷1_49「月晦」李世民。

晦魄移中律,凝暄起丽城。罩云朝盖上,穿露晓珠呈。

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披襟欢眺望,极目畅春情。

卷1_50「秋日翠微宫」李世民。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卷1_51「初秋夜坐」李世民。

斜廊连绮阁,初月照宵帏。塞冷鸿飞疾,园秋蝉噪迟。

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

卷1_52「秋日二首」李世民。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卷1_53「冬宵各为四韵」李世民。

雕宫静龙漏,绮阁宴公侯。珠帘烛焰动,绣柱月光浮。

云起将歌发,风停与管遒。琐除任多士,端扆竟何忧。

卷1_54「冬日临昆明池」李世民。

石鲸分玉溜,劫烬隐平沙。柳影冰无叶,梅心冻有花。

寒野凝朝雾,霜天散夕霞。欢情犹未极,落景遽西斜。

卷1_55「望雪」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卷1_56「守岁」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卷1_57「除夜」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卷1_58「咏雨」李世民。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卷1_59「赋得含峰云」李世民。

翠楼含晓雾,莲峰带晚云。玉叶依岩聚,金枝触石分。

横天结阵影,逐吹起罗文。非复阳台下,空将惑楚君。

卷1_60「三层阁上置音声」李世民。

绮筵移暮景,紫阁引宵烟。隔栋歌尘合,分阶舞影连。

声流三处管,响乱一重弦。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卷1_61「远山澄碧雾」李世民。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

卷1_62「赋得花庭雾」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

卷1_63「春池柳」李世民。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卷1_64「芳兰」李世民。

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卷1_65「咏桃」李世民。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卷1_66「赋帘」李世民。

参差垂玉阙,舒卷映兰宫。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

彩散银钩上,文斜桂户中。惟当杂罗绮,相与媚房栊。

卷1_67「咏乌代陈师道」李世民。

凌晨丽城去,薄暮上林栖。辞枝枝暂起,停树树还低。

向日终难托,迎风讵肯迷。只待纤纤手,曲里作宵啼。

卷1_68「咏饮马」李世民。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卷1_69「赋得残菊」李世民。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卷1_70「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李世民。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无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

卷1_71「琵琶」李世民。

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馀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卷1_72「宴中山」李世民。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旂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卷1_73「饯中书侍郎来济」李世民。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云峰衣结千重叶,

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卷1_74「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李世民。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卷1_75「咏烛二首」李世民。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卷1_76「咏弓」李世民。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卷1_77「赋得早雁出云鸣」李世民。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隔云时乱影,因风乍含声。

卷1_78「赋得临池柳」李世民。

岸曲丝阴聚,波移带影疏。还将眉里翠,来就镜中舒。

卷1_79「赋得临池竹」李世民。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卷1_80「赋得弱柳鸣秋蝉」李世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卷1_81「探得李」李世民。

盘根直盈渚,交干横倚天。舒华光四海,卷叶荫三川。

卷1_82「咏小山」李世民。

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

卷1_83「赐萧瑀」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卷1_84「赐房玄龄」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卷1_85「辽东山夜临秋」李世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卷1_86「赐魏徵诗」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z1.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卷1_21「两仪殿赋柏梁体」李世民。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卷1_22「句」李世民。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节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作业 。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

预习下篇课文。

《唐太宗》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封建时代极其开明的君主,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终于开创了古代极其发达的时期。他几乎没有一点污点,真正的是人中龙凤。这是我以前所认为的。确实,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君主,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标志,是其他皇帝追求达到的目标。李世民从小就显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和用人能力。他跟随父亲李渊南征北战,最终创立了唐朝。他在四大战役:一、讨伐薛举、薛仁果二、对刘武周的战争三、对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四、平定刘黑哒中显示了他的战争能力,帮助李渊统一了中国。随后他在即位后治理国家中也显示了他的政治能力。唐太宗毕竟是个封建君主,自然也有他的局限性,有一定的毛病那也是无可非议的。从唐太宗身上可以学到:

1、唐太宗重用了敌人的大将,如李密手下的秦叔宝,程知节,刘武周手下的尉迟敬德。表明人才是宝贵的,无论他的背景如何,只要能善于利用,一定会对己有利。

2、太宗的兵语,战地侦察,知己知彼,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在如今商业战争中,知己知彼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要自己带头干,手下员工才会用心一力,取得胜利。

《唐太宗》读后感

在一个皎洁的月光下,我正在一个亭中赏月,忽然看见一辆,马车行驶过来,里面下来了一个人,此人,看起来才高八斗,有着雄才伟略,他也同我一齐在亭中赏月,于是我们两个就聊了起来,我问:“这为兄台,可否告之鄙人,您姓谁名谁。”“在下姓李。”“兄台可否让在下猜想一下您的姓名,鄙人看兄台看起来才高八斗,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兄台可否姓李名世民,是当朝陛下呢?”“兄台果然好眼力,居然能够说出我的姓名,果然是才高八斗啊。”我说“草名参见陛下,不知陛下龙体降临,有失远迎,失敬,失敬啊。”“兄台不必自责,我乃微服私访,不得怪罪。”“陛下,您是否还在为十几年前的那场玄武门事变而自责呢?”“兄台果然好眼力,就连朕的心事,都让你给猜出来了,不错,朕一直都在为这件事而自责,当年,我不顾兄弟之情,残忍的把大哥和三弟给杀死,朕一直都知道,自己的这个皇位来的不是很正当,朕每天都在铭心自问,都一直感觉到十分的愧疚,所以才这样尽心尽力做好朝廷的大小事物。”“其实陛下不需要自责,因为,当年如果您不杀去大殿下和三殿下的话,大殿下迟早会成为第二个杨广,而三殿下又有这么大的野心,三殿下迟早会有一天将大殿下杀死,难道陛下愿意看到当时的那种场面吗?”“其实,我也不想,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朕才恨下心来,将大哥和三弟杀死。”我问“陛下可否在让草民问你一个问题呢?”“你说吧,朕洗耳恭听。”“陛下为什么要让您最心疼的公主,文成公主去嫁给西藏的松赞干布呢?您明明知道,西方十分的荒凉,那您为什么要让公主去嫁给松赞干布呢?”“其实朕也不想啊,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是大唐统一,如果大唐不能够统一,人们就不能够团结,西藏的东西中土就不知道,中土知道的而西藏不知道,这样就疏远了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以后想统一也很难了。”“谢谢陛下的赐教,草民一定会铭记于心的。”说完,我就骑着吗,消失在皎洁的月色中了。我一觉醒来,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梦,但是,我依然记得唐太宗对我说的那些话,我一定回永远的铭记于心房之间的。和唐太宗聊聊天作文7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

(3)岂……乎(4)何必……哉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分析二、三段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唐太宗》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参与了唐朝的建立,更主导了著名的玄武门兵变,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这样一位帝皇,我们不禁想象他笔下的字该是如何的苍劲有力,霸气凌厉,但是事实上,唐太宗更钟爱行书,行书相较于楷书而言,不那么正式,相较于草书而言,又不那么潦草,但是方便实用,又不失美观,是集楷书的艺术性和草书的快速书写的特点于一身的书法字体,因此,行书也叫行楷,或者行草,端看你下笔更偏向于哪一种字体了。

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史陵,又常常与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之后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不释手,唐太宗的书法字体也渐渐地向行书发展,而因为唐太宗更喜欢行书,所以大力的发展和推崇行书,使得当时的行书盛极一时,奠定了行书在这天书法史上的地位。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行书的大师,但是传世的作品较少,至今流传的仅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更值得一提的事唐太宗将《温泉铭》用来刻在碑文上,这是第一次将行书用于碑文刻字,为行书的使用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唐太宗为行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代帝王,在书法上自然需要很高的造诣,虽然他流传的作品不多,但是从这仅有的作品里面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李世民在书法所下的功夫。

唐太宗是唐朝的时期的皇帝,唐朝最鼎盛的“贞观之治”便是由他创立的。而之所以是贞观之治,是因为唐太宗的年号——贞观。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观”二字,就是取自于《易经·系辞下》中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的发展,是有必须规律可循的,我们应当顺应这规律的发展。因此,“贞观”大概就是顺应规律的意思。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贞,即正;观,即示。“贞观”即正示,那里朱熹要我们正示的就是社会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唐太宗的确在正示历史,正示社会的发展。

唐太宗定年号为“贞观”,大概就是因为他深知顺势而为的道理。在唐太宗之后对国家的治理上,处处体现“贞观”二字的含义。唐太宗即位后,以史为鉴,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顺应民心,推行了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福泽百姓,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设立谏官一职,虚心纳谏,魏征便是当时著名的谏臣。唐太宗勤政爱民,他执政期间,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现象。

盛唐风貌我们无法想象,只明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更有多国使节来访,周边藩国上供,唐朝也成为当时的“天朝”,唐太宗更被称为“天可汗”,后人将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真是再恰当但是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一向有争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生于公元51月份,那么按照这个说法,李世民属蛇;另一种是李世民生于51月份,这样来看,他就是属马。

很多人奇怪,千古明君,居然出生年月都不清楚。其实在那个年代很正常,那一年是公元598年,隋朝的开皇十八年,这一年杨坚的儿子杨勇离奇失踪了,然后另立杨广为太子,多么滑稽,李世民出生,杨广变成了太子。当时的杨坚还是在发展农业,提倡节俭,能够说在杨坚任内,隋朝还算是国运不错,百姓休养生息。之后杨广修建隋朝大运河,疏通了水路运输,但是这件事倒是劳民伤财,导致百姓负担过重,很多人都死于徭役。

百姓一旦负担过重就会造反了,于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就有李世民家的瓦岗寨兄弟,窦建德等许多起义军,杨广试图用残酷的镇压灭掉农民起义,却不明白这样越来越助涨百姓的反心,很多人都加入了起义队伍。李世民稍微大一点的时候,隋朝天下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李世民跟随父亲打仗,他看出了要想夺取天下,最重要的不是有钱,不是有军队,而是得人心,百姓相信你,才能抓住这天下,所以他和李渊的队伍才能在那么多的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至于他具体属相是蛇或者是马,就无法考证了,毕竟生于战乱之时,况且自我父亲还是隋朝的“反贼”,大家估计都没那么在意李世民的属相和具体出生年月了。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难守天下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谏太宗十思疏》谈论的虽然是帝王的治国之道和修养问题,但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这篇奏疏不仅思想内容深刻,在写作手法上也颇有特点,现试析如下:

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第一段,作者先通过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再用原来的比喻从反面强调这一主旨,最后又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推出这一主旨的具体内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由此,不难看出作者一个清晰的思路:“思国安”必先“积德义”,“积德义”对人君来说,就表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之,人君当“思”:思虑国家的安定,思谋国运的长远,思考为政的得失,思量潜伏的危机。

正如魏征在另外一篇奏疏中指出的:“祸福相倚,吉凶同域,唯人所召,安可不思?”一个“思”字不仅把第一段的内容有机地组织了起来,而且也隐含了魏征对唐太宗的谆谆告诫:作为人君,万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啊!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总结历史教训,指出历史上一种常有的现象:“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然后用一反诘句对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质疑:“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但人君的取易守难毕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作者接下来就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殷忧”时,竭诚待下;“得志”后,纵情傲物,直至滥用刑罚,目空一切,最终导致天怨人怒,自取灭亡。值得注意的是,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魏征在这里所提出的这一切都有理有据,焉能不使守成之君的唐太宗思前想后,思深忧远呢?所以,这一段不仅依然紧扣“思”字回答了人君为什么当“思”,也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

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应如何“思”。他围绕节欲、谦逊、谨慎、明智、守法五方面具体提出“十思”,并指出,倘若人君能做到这些,则不但使普天下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各展所长,尽心辅佐,而且也能使人君达到“垂拱而治”的目的,免却“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的繁冗和辛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紧扣——“思”字做文章,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最后归结为“何必思”。从“思”到“无思”,一字贯穿,前后勾连,使文章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紧紧抓住事物的要害,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对比,使作者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入浅出,令人难忘,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第二个特点。本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人君的德行道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颇为抽象的道理。然而,作者却洞幽烛微,化难为易,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便一下子点到了事物的要害,可谓一发破的。树木、河流是人们习见的事物,求木之长必固根本,欲流之远必浚泉源也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看到了树木的茂盛与国家的兴旺,江河的长流与国运的久远以及根底的加固与德行的积累、源头的疏通与道义的流播这两者之间所具有的极其相似的关系,以此构成比喻,便把道理说得透彻而又形象,易于为人接受。在运用比喻作了正面论述后,作者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紧扣前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述,以起强调作用。但在行文时又有所变化,把正面论述时的两个比喻的顺序巧妙地颠倒了一下,使文意灵动多姿。紧接着,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论述,指出人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即“积德义”的话,那就不仅仅是“根不固”“源不深”的问题,而是“伐根”“塞源”。这就把“不积德义”所带来的反面结果推到了极致,从而从正面有力地肯定了“积德义”这个论题的正确性。此外,第二段中“殷忧”和“得志”的对比,第三段中“恩所加”与“罚所及”等的对比,都一正一反,不仅内容相对,形式规则,而且观点鲜明,语气肯定,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性质。总之,本文比喻的巧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感性,又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所要阐明的主旨的印象。而正说反说、对比鲜明的手法,则不但使行文富于变化,而且使主旨的阐述更为具体、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度。

本文在充分说理的同时,又满溢着充沛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理,情理交融,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第三个特点。魏征对唐太宗是颇有感情的,这不但因为唐太宗具有弃怨用才的宽广胸怀与气度(魏征曾是太宗的政敌),更主要的是他从太宗的身上看到了修仁政、济苍生、达到天下大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为国家大展宏图的前景。当47岁的魏征开始辅佐比他小18岁的太宗的时候,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因此“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而太宗对魏征的谏言也“未尝不欣然纳受”。对唐太宗来说,魏征既是一位犯颜直谏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严师。因此,这种亦臣亦师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词严,又情真意挚,说理和抒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表现在本文中也是如此。

自第一段始,说理庄重从容,感情平缓,至“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一句,则感情初起波澜: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谦,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则再掀波澜,这一句无异于对太宗的当头棒喝:处在如此高位,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可怕的后果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至第二段,作者似乎从刚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来,以“凡百元首”一句转入对历史教训的论述之中,感情委婉深沉。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推心置腹,是提醒,是规劝,也是警告,不能不令人动容。至末段,在具体提出“十思”的时候,更是感情真挚,语重心长,作者把他所能想到的,把他认为帝王必然遇到或经常遇到而且必须有明确认识并能正确对待的问题一一罗列,声声“思”字,如记记重锤,敲打着唐太宗的心灵,也敲击着读者的心灵。而“总此十思”几句则勾画了人君“思”后出现的美好图景,感情又趋于热情奔放。至最后“何必”一句全文戛然而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58岁的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感情慢慢趋于平缓,更是他为国家着想,尽了为臣之职以后的释然和安然。因此,作者的感情随说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时而平静和缓,时而委婉深沉,时而又热情奔放。作者或以抒情的语调用含情之笔说理,自始至终让人觉得是从作者肺腑中吐出,亲切入微,如“十思”的阐述;或以形象的语汇用明理之言寄情,紧扣人的心弦,如主旨的提出。

总之,本文理真情切,情与理得到了有机的交融,不仅使情的抒发不失之空泛,更使理化为了一种闪烁着个性色彩的情思,让人刻骨铭心,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所以,太宗在阅读了魏征包括本篇在内的四篇奏疏以后,有这样的评语:“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还称赞魏征“体国情深”。清代的唐德宜在《古文翼》中也说此文“款款而陈,情词肫挚,忠爱之忱,溢于言表”。这些都是对本文具有情理交融这一特点的恰当评价。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但魏征的这篇文章却一扫六朝浮华的余习,不仅内容充实,明白畅达,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从语句看,一是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有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位十分难得的谏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感叹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子殂世,遂亡一镜也!”唐太宗把大臣当做自己的明镜,魏征更是一面明亮的镜子。魏征的敢言直谏,太宗的虚心接纳,都显示出了一代明君和一代忠臣的形象。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唐太宗年间有一位忠心为国、敢于直谏的大臣,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虽与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不开,但同时也得益于朝中群臣,包括这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一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1.在阅读时,可以用一些简单醒目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这种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文章时,在文章的中间或旁边的空白处,写下文章的要点或心得体会,也可写下对文章的简析、注脚和评注性的语句。这就是评注。写评注可以促进我们养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写一些评注旁批,可以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

属于应疏通的词语有:“求木之长者”的“长”;“必固其根本”的“固”;“必浚其泉源”的“浚”;“承天景命”的“景”;“盖在殷忧”的“殷忧”;“纵情以傲物”的“傲”;“董之以严刑”的“董”;“振之以威怒”的“振”;“载舟覆舟”;“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虑壅蔽”的“壅”;“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宏慈九德”的“宏”;“简能而任之”的“简”;“垂拱而治”等。

学习第一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比喻入题,而不开门见山,直接托出自己的观点。可指导学生对有关文句作圈点评注。

学习第二段时,可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学习第三段时,可指导学生仔细体味作者提出的“十思”,思考作者认为的理想的政治境界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可引导学生把语言表现力很强的句式、词语圈点起来,反复诵读,品味。教材所选即是年四月所上论时政之第二疏。此疏之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十思”。《贞观政要·慎终》中魏征的评论可补充说明“十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一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备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城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二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四思,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五思,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六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七思,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八思,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以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九思,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十思,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政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是年太宗读魏征所上之疏后,深受触动,“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乃以手诏答魏征,表现出一位睿智帝王少见的胸襟气度。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正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共同演绎出一段贞观盛事。

可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和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有关文字的评注和批语。这既可以是对某个词语的补充注释,也可以是议论式的批评,对文章内容发表个人观感。

三种方式既可交叉也可同时进行。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篇课文。

2.查询资料,看看历史上有关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史实,亦可看看其他历史人物(如比干、褚遂良等)直谏的史实。

文章既有宏观描述,又有微观解析,不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文章写作上,都考虑得较为细致周到。作者有意识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倡导圈点批注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但是文章好像尚未完全展开,结尾有些匆忙。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2课时。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段。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垂拱而治择善而从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唐太宗》读后感

唐太宗和魏徵是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言,史书中多有记载,这里只谈一些他们之间的小故事。

说到他们两人,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太宗即位时才二十九岁,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贞观治世的开始。太宗在政治上,建立了良好的决策和谏诤制度,在人事方面,以选拔贤能之士为本。太宗要求自己是个圣君,同时也要求臣下为贤臣。而最难得的是,君臣双方对于这个伟大的抱负,都能贯彻始终,而且互相鼓励,惟恐无法达成。

太宗和群臣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形成共识,所以贯彻的力量非常强大。“贞观四年”时,整个国家就已经m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了。“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名臣如云,而其中以“谏诤”闻名的就数魏徵了。魏徵辅佐太宗十七年,史书称他:“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之霁威。”就是形容他对太宗m谏时的模样,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有许多的事绩,一直到今天仍令后人传诵不已。

魏徵对于太宗,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他认为不恰当的地方,都会马上提出纠正。太宗非常喜欢打猎,也非常喜欢玩一种叫做“鹞鹰”的鸟。为了这个嗜好,他还特地成立了一个“鹞坊”,派专人饲养着大批的鹞鹰。有一次太宗带鹞鹰出去玩时,就叹息着说:“唉!玩鹞鹰的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总没个够!”可见他沉迷之深了。

一天,太宗得到了一只小鹞鹰,非常喜欢,正放在手上逗着玩儿呢,忽然看见魏徵走过来了,便赶快把小鹞鹰藏入怀中坐好。可是魏徵远远的早就看见了,于是就故意把话题拉长,讲个没完。好不容易等魏徵走后,太宗急忙把怀中的小鹰取出,一看,哎呀!小鹰早已闷死了!经过了这件事后,太宗终身都不再玩鹞鹰了!

还有一次,太宗要去终南山打猎,这事儿被魏徵知道后,就跑到宫门口去等候,想要劝阻太宗。可是等了半天,都没见太宗出来。不得已只好跑到宫里看看,只见太宗全副猎装端坐在那里,可是又不像要出门的`样子。魏徵只好硬着头皮上前问道:“听说陛下要去终南山打猎,怎么还没去呢?”太宗笑着说:“我本来是要去打猎的啊!但我想你一定会来劝阻我的,所以我决定不去了,你放心的回家吧!”于是魏徵就笑眯眯的叩拜出宫去了。

太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曾多次请魏徵到卧室,商量政事,请教得失。魏徵有见识才略,个性忠直,又碰到明君,所以更加知无不言。而太宗也十分信任魏徵,对于他的意见,无不欣然采纳。但是这种治国雅量,也是需要反复磨练,才能成熟的。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息,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魏徵总是当面侮辱我,不给我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明则臣直。魏徵忠直,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想起魏徵的为人处世,内心油然生起了无限的敬意。所以太宗曾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妩媚耳。”就是说,人家都说魏徵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啊!

魏徵端正严肃,不拘言笑,太宗其实也很喜欢去开开他的玩笑,逗一逗他。有一次太宗听说他喜欢吃“醋芹”--就是一种用醋浸泡的芹菜。于是就赐宴魏徵,席中也准备了醋芹。果然魏徵一看到醋芹就喜形于色,两三下就吃光了。太宗看了就笑嘻嘻对他说:“你说你没有嗜好,可我今天看见了矣!”魏徵面对着太宗的调侃,拜谢道:如果君主没有什么作为,只想探索这些无聊小事,那我们做为臣子的,也只好就喜欢“吃醋芹”这种平凡的事了。魏徵的态度恭谨而语锋敏锐,既是回答也是m谏,他希望天子要有大作为,这样臣下也才能励精图治啊!太宗听后沉默了许久,望着天再三叹息着。因为他在话里听到了更多的期望与鼓励,而感动不已啊!

魏徵看到该说的就说,从不畏惧。他的胆识和卓见,为“贞观之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痛哭,并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

“贞观”一朝,人才辈出,大放光彩。尤其是“宰相团”阵容坚强,几乎个个都是历史上的名相。而大唐良相魏徵,更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上天的安排,风云际会,好像把人才都集中到这二、三十年间了,太宗与群臣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谱就了这波澜壮阔、泱泱大风的“贞观盛世”,留下千秋佳话。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一课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