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地震周年(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3 05:13:15 作者:曼珠

地震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不小的冲击,长期的恐慌和焦虑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对于提前防范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512纪念汶川地震9周年作文

为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5.12”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工作,加强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根据《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和国家救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关于汶川重建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有力、有序、有效推进“5.12”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工作,加强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根据《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和国家救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是指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用于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的补助资金。包括对住房毁损(指住房倒塌或严重破坏不可修复,下同)导致无房可住的城镇受灾家庭的补助资金和对其它受损住房的除险加固补助资金。

第三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严格按《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城镇住房重建工作方案》中确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各地不得扩大或缩小补助范围,不得提高或降低补助标准。

第四条。

对住房受灾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收入、户籍、受损程度、补助对象和标准等的核实和审批。

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核实受灾居民家庭的住房情况和灾损情况;镇(乡)居民住房未在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登记确权的,可由镇(乡)政府核实确认。

县及以上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核实受灾居民家庭收入情况;。

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核实受灾居民家庭的户籍和家庭人数情况。

资金的具体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由县及以上建设(房管)部门会同财政、民政部门审批。

第五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资金补助对象及补助标准须按照受灾居民申请、群众评议、社区(镇乡)公示、街道(镇乡)审核、县(市、区)审批的程序实施。

第六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结算。

住房毁损补助资金。省对各地的住房毁损补助资金采取分批预拨、据实结算的办法。即省财政根据各地住房重建进度,预拨住房毁损补助资金,确保各地兑付。各地住房重建补助户数经省政府最终审核确认后,省财政按户均2.5万元的标准下达各地预算指标并足额拨付资金。

除险加固补助资金。省对各地的住房除险加固补助资金采取“一次核定、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的办法。即按照省政府核定的各地除险加固住房面积和补助标准,省财政给予一次性适当补助,包干使用。

第七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各级财政要设立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第八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发放。

住房毁损补助资金按照“按户计算,直补到户”的原则,将资金直接补助给毁损住房的所有权个人。

受损住房除险加固补助资金按照“按户计算、按栋结算”原则,将资金拨付给负责修复加固的组织(或施工)单位,原则上不发放给受损住房的所有权人个人。

受损住房为独幢独户等特殊情况的,除险加固补助资金也可以直接发放给受损住房的所有权人个人。

第九条。

对居民个人补助资金的支付。

凡按规定应支付给居民个人的住房补助资金,由县及以上财政部门将补助资金直接存入受灾居民银行账户。不得发放现金或委托县以下政府、受灾居民所在单位发放。

第十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监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收、支分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第1100701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收入(一般预算)”科目和第2180102项“城镇居民住宅恢复重建”科目。

第十二条。

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县(市、区)政府应当定期公布补助资金发放情况。

第十三条。

各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对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进行监察和审计,定期报告监察、审计结果。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或者擅自改变补助资金用途。对违反规定的,要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纪念512地震3周年作文

5月12日14是28分,一个特殊的时刻,中国四川汶川遭遇了里氏8.0级大地震。仅仅5分钟,一座美丽的城市化作一片废墟。在这场自然灾害中,六万余同胞罹难,二十多万人受伤,数百万人丧失家园。这一天,让每个中国人刻苦铭心。

时光匆匆,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我们无时不在关心着灾区人民,生活还好吗?这种关心持续而深情,令人欣慰的是和就在给我们的感动一样,在这九年里,文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所崭新.漂亮的学校建起来了,一座座整齐的班房立起来了,灾区人民久违的笑容又绽放了!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灾难会给人们带来伤心痛苦,但也能带来温暖和幸福!

在纪念汶川地震九周年之际,我忠心希望,为了汶川的雄起,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我们众志成城,为重建美好家园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纪念512地震3周年作文

20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级的打地震。这一震震倒了全中国人民的身躯,但怎么也震不倒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心。在过去的一年,四川人终于站起来了。

还记得那双渴望的眼睛吗?还记得那个废墟下紧握着笔的男孩吗?还记得那个被救援人员救出来时使劲全身力气向他们敬礼的男孩吗?这一幕幕虽以过去,但是我们无法忘记那些对生命执着追求的.人。

在地震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小英雄,比如林浩,他今年9虽。在他在废墟下逃出来时,他全省破烂不堪,突然,他听见从废墟下传来一阵叫喊声,当他面对这这一片废墟,毫不犹豫的冲进了废墟旁,用双手挖着,到处是玻璃,到处是杂物,但他毫不害怕,十分镇定,奇迹出现了,有两个同学终于被他挖出来了。

单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救别人时,他却说了一声“我是班长,我要救人”从他那睿智的眼神和淡定的精神,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地震过去一周年了,在那365个日日夜夜我们都互相牵挂的四川人民。

多难兴邦,中国!中国!你是最可爱的,你是最团结的,你是最坚强,你是最勇敢的。我爱你中国。

512纪念汶川地震9周年作文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了令人痛心的7.8级地震,虽然,我们不曾亲身感受那份恐惧,但同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一样深受折磨,因为我们体内都留着龙的血,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血泪是相连的。

悲伤的情绪或许是短暂的,但那份沉痛的记忆却是难以磨灭的,今天是5.12-----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诚然,逝者已经离我们远去,呼唤已显得苍白。但我们却依然不得不缅怀那些逝去的可爱孩子、那些挚爱的亲人以及那不曾相识的朋友。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以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那段悲伤的历史吧。

・・・・・・・。

看了这么一段视频,我不知道大家的心情会是怎样,但这些真实的场景不得不让我们对那段恐惧的时光感到后怕!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组照片看一下,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汶川。以此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汶川人们的那份坚毅和刚强。

・・・・・・・・・・・。

汶川地震是一次空前的灾难,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份伤痛,更是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哭泣是难免的,但这份伤痛未免太过沉重,接下来我们就以这首小诗《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来感受一下吧!

・・・・・・・・・。

天灾是不可预期的,即使是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但是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在面对地震灾害时,我们又该如何窗户里咧!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地震中的各种处理方法。

・・・・・・。

好了,今天的ppt放映结束了,下面,我们将进行三分钟的默哀仪式,请大家起立!!!

・・・・・・・。

手语!!!感恩的心!!!!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无法让世人忘记的日子。0・8级的地震,顷刻间,上崩地裂,房屋倒塌,一片废墟,惨不忍睹,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如落叶似地被席卷而去,・・・“512”,这个凝得紫黑的血涂染的日子,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

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也发生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事情,让人们感动。

其中,有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动人故事传遍中国,传遍世界,令所有人为之动容,无瑕同样被感动着。

我的老同学齐燕滨也被感动着,曾含泪写下一首诗《石母》,而且燕滨同学还提议:为这位母亲立个雕像,她的名字叫《石母》。

石母―齐燕滨诗。

一分钟前。

她同千千万万的母亲。

一样微笑着怀抱婴儿。

站在无限广阔的世界上。

安静慈爱目光中充满。

圣母般的柔情。

黑暗袭击。

噩运霎时降临。

一切猝不及防。

她双膝跪地。

双臂支撑。

拼死抵住。

塌陷的天空。

接下来她长长地。

舒了一口气。

渐渐地渐渐地。

她的骨骼。

化成了坚硬的石头。

在她的身下。

是一个正在熟睡的生命。

那个滑落在地上的手机屏幕上。

映出了一行字:

宝贝如果你活着。

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石母》感思\无瑕文。

城破人亡痛吾心。

慈母舍身拼一死,

一尊石母映辉欣。

512纪念汶川地震9周年作文

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全国人民都牢记的时刻。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起8.0级的大地震。顷刻间,房屋倒成一片,人们泪流满面。顷刻间,恐慌、悲痛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全国人们的心头。

这场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就是这场地震,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爱!

5.12日,虽然摧毁得了我们的家园,但是摧毁不了我们坚强的意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镜头:那是被困80个小时以后,解放军又成功解救出了一名女孩。另人震惊的是,这名女孩没有昏迷,也没有哭泣。她给了我们一抹灿烂的微笑!她说:“我没事!”尽管她的眼里还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尽管她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呵,女孩,你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是暴雨过后的一株小草。给人以温暖,给人一坚强!

5.12日,虽然扼杀得了我们的生命,但是扼杀不了我们心中的真情!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一名年轻的教师正在上课。当他感觉地震发生时,他没有先逃走,教室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呀!于是,他赶忙疏散学生。只剩下两个孩子了,可,墙就要塌了!这位年轻的教师想也没想,把两个孩子紧抱在一起扑在地上。几十个小时过去了,救援队挖开了废墟。年轻的老师已经牺牲了。可两个孩子还在他的胸前,两个孩子还没死!可当人们试图将孩子从老师手中拉出来时,却怎么也拉不出来,没办法,尸体已经僵硬了。当医护人员说要把他的手锯掉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哭了……呵,老师!我不想感谢你,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师的本能,我所能做的,只有鼓励那两个孩子坚强地活下去!

一点儿小爱心乘以13亿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大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四川灾区的人们,你们要坚强!中国人从不会在灾难面前倒下!从哪儿跌倒,我们就从哪儿爬起!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作文

昨天还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一坐繁荣昌盛的城市.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毫不留情的摧毁成一望无际的废墟.数万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一命呜呼!那美丽的一切突然从天堂变成了地狱.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然而地震留给我我们的精神财富无可估量.。

记住灾难――让我们留下经验教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这是铭刻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黑色”数字。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伤亡惨重,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转瞬40年。唐山大地震这道深深的伤痕,已经镂刻在许多人的心中。我们纪念灾难,我们记住灾难,都是为了远离灾难。如今的唐山,已经很难看到地震残存的痕迹。站在市中心的凤凰山上环顾四周,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

大地震后,唐山人民仅用10年时间,就在废墟瓦砾上建起一座宜居的新城。1990年,联合国授予唐山“人居荣誉奖”,这是中国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人居奖”。

记住灾难――让我们懂得自救。

“唐山大地震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一位地震专家忧虑地告诉记者,“40年过去了,作为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欠缺。”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专家普遍认为,地震发生时较好的办法是保持镇定,就近避险,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如来不及跑到安全的室外,可暂时躲避在室内坚硬的家具下或内墙角处,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暂避一时。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身体应采取的姿势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点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历经风雨、重建家园的唐山人并没有忘记那段黑色的岁月。

1976年一场毁灭性大地震将唐山变成了废墟,像凤凰涅槃,40年后一座现代化宜居新城在废墟上崛起。

唐山是属于全人类的。40年前的人间惨剧,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信仰者的心同被撕裂。我很晚才从旧报中发现,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到与我们完全隔绝的海峡彼岸,台湾民众曾噙泪发起手足情深的赈灾募捐。这十多年,因为《我和我的唐山》一文被编入中学课本,香港青少年对唐山始终充满特殊的关切,有的学生甚至对解放军255医院小小灵堂里那些死难孩子的名字耳熟能详。

这是生命的传奇。人们从未如那一刻般强烈感受“活着”的珍贵。一个幸存者救活十数人,十数幸存者又抢夺出上百人的生命。当十万救援解放军和万名医疗队员从四面八方汇聚,生者与死者的鲜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2006,我们的唐山。我们向死者致哀。我们向生者致敬。我们牢牢地记着昨日,满怀希望向着明天。拭去泪水的手紧紧相握,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我觉得除了怀念和悼念,还要多宣传一些地震避险、自救互救的一些常识,要加强地震预报的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盼望地震预报能和航天技术那样有飞速发展。

40年前,一场举世震撼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24万条生命沦为亡魂。40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除去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少部分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冰冷的历史。

4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摧毁了中国冀东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40年后的今天,唐山人走出了大地震的黑色阴影。4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唐山。震后的一组统计数字为:丧生者242769人,重伤者164851人,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000多个家庭断户绝烟,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疾,3675位老人成为孤寡老人,4204个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了双亲。

有关这场灾难,究竟留给今天的人们多少清晰的图像、难忘的瞬间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历史不该仅由宏大叙述和终结话语构成,更多活着的历史,其实就珍藏在你我身边小人物的记忆深处。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40年,对一个城市却不算一段短促的时光,足够它拭去灾难的'创痕。40年,对一个活下来的人则是漫长的岁月,在重建自己生活的路途上,原本是少年的走进了中年,原本是中年的走进了晚年。

40年,震后唐山建起的第一批房屋,已经变得陈旧了。震后栽种的树木,早已成荫成材。那个地震发生时只有6个月,最小的地震孤儿之一党育新,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

何为“抗震精神”?有十六字以概之: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公而忘私,就是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把全部心血献给唐山的救灾和重建。

患难与共,就是邻里之间、干群之间互帮互济,同甘共苦,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大灾面前与群众同舟共济,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

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不向震灾屈服,不向困难低头,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重建家园。

勇往直前,就是不甘落后,不甘示弱,敢于争先的优秀品质,在与震灾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抗震精神亦是唐山崛起之魂。人们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他人,舍局部为全局,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唐山的重建、崛起、发展。

抗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勇的唐山儿女,在大地震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尽管当时缺吃、缺穿、缺水、缺房,但唐山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官兵一致,干群鱼水,战胜了自然灾害,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中崛起。

震后七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十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十四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二十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二十八天炼出第一炉钢。

抗震精神也是融入唐山人血脉中的城市精神,在民众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在那场浩劫中锤炼出的亲情友情,折射出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爱,历久弥新。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不仅延续了百年历史的璀璨,更创造了属于今天的辉煌。

温家宝总理考察唐山后赞叹:“唐山是一个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写下此文目的只为抚慰这场灾难中的亡魂和受伤痛的心灵。

纪念汶川地震的周年演讲稿

转眼间,离那一段惊慌伤痛的日子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心中的那一份伤痛却没有一丝丝的减少。看着渐渐离我们远去的班上的那些曾经活泼的孩子们,仿佛还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很多的同学和老师都无法再见面了。

回首这过去的一年,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

在这一整年的时间的钱一段时间,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试图努力的从伤痛中走出来,努力的去面对那已经是曾经的高考了,不管结果怎么样,我们确实很努力的去面对它了。

而走过这一段时间,我们其中的一些人走向了一个自己从来都没有涉足的地方,远离了自己那名存实亡的家乡,另外的一些人,因为考试时候的压力,或是在考试的时候还没有办法从伤痛中走出来,现在被迫面对社会,融入社会的大流,成为一名打工者。

之后呢?完成高考走进大学的那一部分人,他们进入了和自己理想差距相差很大的学校,虽然并不会觉得满意,甚至是伤心,绝望,没有了读书的欲望,但是他们仍很努力的学习,似乎就像是以前和辉哥在三中操场上的约定一样——“孩子们,你们不在为自己而活了,天上还有那么多双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眼睛在看着你们,他们是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梦想了,你们还得肩负他们的梦想,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加油。”是啊。肩膀上的担子重了,大家都更努力了,也许不为了什么,也许仅仅当初的一个承诺,为了高三五班的承诺,为了高三五班的地那种精神而已。

剩下的那部分没有走进大学的同学们,他们也在努力的奋斗着,学习一手技术,争做一个对于社会有贡献的人,用行动告诉了大家,高三五班出来的人,没有一个是弱者。

这就是高三五班,一群从地震中走出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也曾彷徨,也曾无措,但是在这一年里面,他们再也没有低下自己的头,他们不会再像困难低头。

过去一年里,每一个从高三五班的孩子们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应为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属于高三五班的那份坚强与骄傲,任何的困难都无法打败他们,因为在那一段日子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人都无法体会的酸甜苦辣,这份独特的经历,让他们犹如麻绳一样的紧紧的拧成一团,融成了高三五班独特的精神——抬起自己的头,我们绝不放弃。

纪念汶川地震的周年演讲稿

5月12日是全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同时这个日子也承载着中国人民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刹那间,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数万名同胞在此不幸遇难。如今,过去了,震区已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但曾经那段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历程,却让人永远铭记。那以人为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也一直延续至今,鼓舞着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中不断前进。

这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回望历史,我们党从深重苦难中诞生,在风险挑战中成长壮大,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并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离不开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犹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科学决策,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第一时间启动灾后重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汶川奇迹”。也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受灾群众从绝望中又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走向新生,迈向发展振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初心不改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自觉做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这力量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人心齐,泰山移”。打赢四川汶川“5·12”地震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团结一心。地震发生后,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亦或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集地,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人人都心系灾情。那时,无数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党员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逆行”奔赴灾区开展抢救;那时,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参与灾区重建,他们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无私奉献,形成了强大合力,这场抗震救灾遭遇战才取得了全面胜利。团结就是力量,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中伟大团结精神,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凝聚起同心同向的磅礴力量。

这力量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顽强气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汶川地震是对中华民族一次严峻考验和挑战,也是对汶川人民坚强决心和顽强毅力的一次考验。如今,14年过去了,现在的汶川,只见绵延的山峦重新披上了绿装,小镇上新村拔地而起,街边群众笑容幸福温暖、学校里读书声清朗响亮......浴火重生的汶川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而汶川的崛起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数亿中国人民的守望相助,更离不开灾区人民那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砥砺向前的无畏精神。灾难是可怕的、痛苦的,但亦能使我们愈挫愈勇、愈战愈强。党员干部要汲取汶川地震中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新挑战中勇挑重担、敢于攻坚,以钉钉子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唐山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40周年纪念

弹指一挥4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精神:属于唐山属于中国属于全人类。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饮水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灾区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第一个冬天,灾民全部住进了简易房;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震后头10年,唐山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巨大胜利;又一个10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第三个10年,跨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唐山地震4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

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

4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防御:让人类更理性地应对灾害。

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那么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实践告诉世人,科学的地震观和预防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

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地震灾害观念问题,他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唐山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40周年纪念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包含着无尽悲欢,也见证着无数奋起。从曾被西方媒体预言“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满目疮痍,到今天奋翅于冀东沃野的现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沧桑巨变,镌刻着一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发展奇迹,诠释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力量。

历史不会忘却灾难与悲痛,也永远铭记那些宝贵的生命、不屈的脊梁。40年前,当里氏7.8级的大地震猝然降临,“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那一刻,生命何其脆弱。转瞬之间,生死两隔;永别亲人,痛何如哉!那一刻,生命又何其坚强!无论是废墟下救出的幸存者,还是带着伤残坚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们直面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顽强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严与努力写下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

强烈地震摇动着大地,却撼不动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念,挡不住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14万名解放军、5万名干部和工程技术医务人员、数十万吨物资驰援唐山,10多万建筑工人参与重建……同舟共济、携手抗灾,从废墟中挺立,于灾难中崛起。无论是创造“大灾过后无大疫”的奇迹,还是让4000多名地震孤儿有了新家,重新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温暖,或者是快速高效的重建成就,无不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无不见证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排忧解难的为民情怀。

震后不到半个月,重建唐山的规划开始启动;震后一个月,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河北1号小区开工;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我姓的这个‘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党’”——这是“唐山孤儿”感恩的心声。“社会主义拯救了唐山”——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唐山人民至为深切的感受。在唐山市中心,高高矗立的抗震纪念碑由4根直指苍穹的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支撑、人民的团结奋斗,唐山才能驱散地震阴云,开启重建进程,实现奇迹般的崛起。

时代总在记录前行的探索与艰辛,把那些奋进的身影刻写在史册之中。40年来,唐山人靠实干苦干,一砖一瓦打造文明现代、繁荣美丽的新唐山。无论是立改革潮头重振工业重镇雄风,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改革开放始终是唐山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唐山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勇于面对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着力破解“一钢独大”的“黑色产业”面临的“蓝色困境”,壮士断腕、弃“黑”转“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探求发展新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乘势而进,进行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的凤凰涅槃。从震后仅两个月修复的“抗震号”机车,到今天制造时速487公里的“中国第一速”动车,从曹妃甸由荒岛变成产业重地,到百余年形成的采煤沉降区蜕变为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唐山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交出应对挑战、无愧时代的发展答卷。在一片废墟中浴火重生、巍然屹立的唐山,是“中国梦”的生动样本,恰如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个缩影。人间万事出艰辛。锐意改革的奋进力量,让这座自强不息的城市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从“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到唐山人在全国不断“寻恩”的足迹,从唐山成为“留住雷锋的.城市”,到汶川地震废墟上默默奉献的燕赵儿女,再到充满感恩情怀和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精神的新唐山人……在时代发展中磨砺的唐山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伴随物质重建的进程,精神重建的图景同样令人振奋。历经磨难、不忘初心;饱尝艰辛、奋发图强,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愈挫愈奋、多难兴邦的精神密码。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走进今天的唐山,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景色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斗转星移,从历史大悲中走出来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将继续书写发展的新传奇。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迎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纪念汶川地震的周年演讲稿

20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成都受到波及,发生5.4级地震,随后余震无数次,至今已造成近万人罹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然而,灾难远没有结束,由于交通和通信的中断,具体伤亡人数仍在统计中,接下来等待救援的幸存者将面临缺乏净水、庇护所、食物、卫生设施和药物的困境。

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相信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痛楚。五月的川西,阴雨伴随地震降临,震后的汶川,大地布满伤痕。这个时候,一顶挡风的帐篷,一床御寒的被褥,一碗热乎的面条,一句真诚的问候,对于灾区人民来说也许就是希望,就是明天。

国难当头,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素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同舟共济、携手同行也是德尔品牌一贯坚持的文化内函,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以爱心和善行来践行。现在,我们的同胞正在经历着丧失亲人、无家可归等等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我们无法为他们分担这一切,但却有能力给他们一些帮助。

在此,我们呼吁身边的同事、朋友、亲人、合作伙伴,呼吁所有的爱心企业、热心公众乃至整个社会,伸出我们的双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及时捐赠,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勇敢行动,于危难中托起爱的方舟,帮助受灾同胞度过难关,我们充分理解受灾同胞的心情,感受他们的伤痛,因为我们对生命有着共同的尊重,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唐山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40周年纪念

1976年的一天晚上,大家都在睡觉,突然,山崩地裂,大地在摇晃。仅仅23秒,房塌了,东西碎了,人,许多许多的人都被埋在碎砖乱瓦底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姐弟,两人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在只能抢救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母亲做着艰难的抉择:保弟弟,还是保姐姐?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选择哪一个对另一个都是不公平的。最后,母亲最终选择了弟弟。

被压在下面的姐姐虽然不能说话,却真切的听到母亲的决定,姐姐无奈的接受了——把生存下去的希望留给了弟弟。

幸运的是躺在死人堆里的姐姐并没有死去,她最终被好心的解放军收养。

虽然对母亲充满怨恨,但是她还是认可原来的名字——“登”在她内心深处还眷恋着原来的家,承认姓“王”是对养父母这个新家的妥协。

于是她努力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医学院,后来又嫁到遥远的外国。可是她却始终没有寻找生身的母亲和弟弟,这是她心灵解不开的疙瘩,她用这种办法在报复母亲,同时也在折磨自己。

一直到32年后,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她看到同胞受难,毅然飞回祖国,奔赴灾区参加救助工作。我理解这是因为她也曾身受地震,是同胞情呼唤在呼唤她。

可巧,在救灾现场,和当年极其相似的一幕感染了她:一个母亲,面对双腿被压的儿子,多么想解救出完整的儿子啊!可是危险的情况使她做出最无奈的决定:“锯掉孩子的腿,不能让救援者在遭受生命的危险。”母亲一声哭喊让我流下眼泪:“让他将来恨我吧!别把你们搭进去!”

这一幕使方登一下明白了当年自己母亲的无奈,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痛苦,多年的怨恨一下烟消云散。

她和母亲相认了,这时她才这道,母亲一直在等她回来。为了等她回来,母亲一直住在在原来的地方,不愿搬到她弟弟买的新楼;为了等她回来,母亲买了从小学到高中全套的课本;为了等她回来,母亲不肯再嫁。母亲牢牢的记住了对她的许诺:明天给你买西红柿。在方登回家时,母亲洗好一盆子西红柿放在桌上,大大的、圆圆的。

我想到了自己,平时总觉得妈妈太唠叨,爸爸太严厉,有时候两个人联合起来整治自己,现在想想,还不是为了我好吗!有时候父母在一件小事上冤枉了自己,我甚至怀疑我可能不是他们亲生的。

和方登受到的“生与死”的委屈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珍爱生命,享受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父母这就是我今后的目标。

纪念汶川地震十四周年文案

1、震中洋房林立但废墟犹在杂草丛生伤痛没有忘记。

2、铭记那场灾害,铭记那份勇敢。

3、祭奠,只为告慰天堂的亲人、我们活得很好。祭奠,只为让自己明白、如水平静的生活下,我们始终没有彼此相忘。

4、14年祭。当年的你们,还好吗。

5、缅怀逝去同胞,希望汶川发展越来越好。

6、抹去的是时间,抹不去的是伤痛,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7、铭记伤痛,致敬重生,跨越奋进!

8、逝者安息,生生不息,愿再无灾害。

9、有人说过,人走了,就会变成一颗星星,我宁愿天上永远没有星星。

10、生命逝去的悲伤,哪怕蒙上十年尘土依然鲜明,但爱若不息,希望不止。

11、十四年过去,让我们为罹难的同胞默哀,向参与救灾的英雄致敬,有乐观勤奋的中国人,祖国必定坚强!

12、在这特殊的时刻,吊唁已去不能回头的亲人,抚慰时常不能忘怀的心灵,感恩永远不能忘记的帮助,点赞奋然前行的身影,携手正在阔步的战友……擦干泪,挽起臂,一起走,正有光明在前头!

13、十四年前,你保护了我。十四年后,我成为了你。十四年生死不离,生生不息。

14、有一种力量使山川动容,有一种团结叫守望相助,有一种重生叫自强不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15、记过往,坚守希望。生死不离,生生不息。向坚强和重生致敬。

16、十四年前你在哪?十四年后你又成了谁?人生百态,无不可逾越的过去,无不可抵达之未来。多难兴邦,唯有砥砺前行才是感念逝者不负来者的更好敬意。

17、愿时光抚平所有伤痛,愿生命走向美好未来。缅怀,默哀。

18、汶川地震一转眼一过去14年,我们从未忘却,缅怀那些在地震中戛然而止的生命,致敬那些抗震英雄!

19、汶川之痛,华夏之哀。深切缅怀在这场大地震中遇难同胞,勿忘在这场地震中勇于救灾的逆行者们。

20、512汶川大地震14周年,铭记那场灾难,铭记那份勇敢!

21、为什么我们经常眼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愿往后岁月,一切皆安。

22、十四年,时间抚慰伤痛,也见证重生,愿往后祖国山河无恙,人民皆安。

24、十四年前,他们写下遗书空降灾区!致敬中国军人!

25、用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感谢他们奋不顾身,我们永远铭记!致敬抗震英雄!

27、废墟掩埋了许多人的生命,却无法掩埋人性的光辉。致敬伟大的母爱。

28、勿忘国殇,珍爱生命。让爱润满中华!

29、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四周年也是护士节,无论是汶川救灾,还是武汉抗疫,护士们都无私奉献,辛勤付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感恩有你,山河无恙。

纪念汶川地震的周年演讲稿

我出生在2008年5月13日,还记得在我五岁生日那天妈妈对我说:“飞飞,你知道吗?在你出生的前一天,我国的四川省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很多人因此而失去了生命,所以你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那时我还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如今已过去了十四年,直到上个星期我看了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那是一场八级大地震,顷刻间房屋倒塌,高楼大厦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还来不及反应什么就已经被瓦砾埋了,救援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位母亲,她已经死去,但她跪在地上用身体护在她孩子上面,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孩子被救出时,人们发现这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怀里有一个手机。手机里写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纪录片里还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可是看到这里,我却泪如雨下。大灾大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这一刻,我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是啊,妈妈说得对,难道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吗?看完纪录片,我擦干脸上的泪水对妈妈说:“妈妈,谢谢您给了我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

一座城市的劫难与重生,包含着无尽悲欢,也见证着无数奋起。从曾被西方媒体预言“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满目疮痍,到今天奋翅于冀东沃野的现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沧桑巨变,镌刻着一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发展奇迹,诠释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力量。

历史不会忘却灾难与悲痛,也永远铭记那些宝贵的生命、不屈的脊梁。40年前,当里氏7.8级的大地震猝然降临,“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

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那一刻,生命何其脆弱。转瞬之间,生死两隔;永别亲人,痛何如哉!那一刻,生命又何其坚强!无论是废墟下救出的幸存者,还是带着伤残坚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们直面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顽强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严与努力写下一个个大写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

地震摇动着大地,却撼不动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念,挡不住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

14万名解放军、5万名干部和工程技术医务人员、数十万吨物资驰援唐山,10多万建筑工人参与重建……同舟共济、携手抗灾,从废墟中挺立,于灾难中崛起。

无论是创造“大灾过后无大疫”的奇迹,还是让4000多名地震孤儿有了新家,重新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温暖,或者是快速高效的重建成就,无不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无不见证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排忧解难的为民情怀。

震后不到半个月,重建唐山的规划开始启动;震后一个月,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河北1号小区开工;1986年6月底,唐山复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我姓的这个‘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党’”——这是“唐山孤儿”感恩的心声。

“社会主义拯救了唐山”——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唐山人民至为深切的感受。在唐山市中心,高高矗立的抗震纪念碑由4根直指苍穹的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支撑、人民的团结奋斗,唐山才能驱散地震阴云,开启重建进程,实现奇迹般的崛起。

时代总在记录前行的探索与艰辛,把那些奋进的身影刻写在史册之中。40年来,唐山人靠实干苦干,一砖一瓦打造文明现代、繁荣美丽的新唐山。无论是立改革潮头重振工业重镇雄风,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改革开放始终是唐山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唐山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勇于面对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着力破解“一钢独大”的.“黑色产业”面临的“蓝色困境”,壮士断腕、弃“黑”转“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探求发展新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乘势而进,进行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的凤凰涅槃。

从震后仅两个月修复的“抗震号”机车,到今天制造时速487公里的“中国第一速”动车,从曹妃甸由荒岛变成产业重地,到百余年形成的采煤沉降区蜕变为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场,唐山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交出应对挑战、无愧时代的发展答卷。

在一片废墟中浴火重生、巍然屹立的唐山,是“中国梦”的生动样本,恰如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个缩影。人间万事出艰辛。锐意改革的奋进力量,让这座自强不息的城市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在时代发展中磨砺的唐山精神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伴随物质重建的进程,精神重建的图景同样令人振奋。历经磨难、不忘初心;饱尝艰辛、奋发图强,这是一座英雄城市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愈挫愈奋、多难兴邦的精神密码。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走进今天的唐山,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景色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斗转星移,从历史大悲中走出来的唐山人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屹立不倒的唐山人民,必将继续书写发展的新传奇。砥砺前行的中华民族,必将在复兴之路上迎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纪念汶川地震的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只不过是一个为生计而忙碌的小民,没有诗人那种伟大的境界,但这几天,一股莫名的情绪在我心里流动,令我不自觉地惦念着那片天空,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5月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苍天无情,成千上万人再也仰望不到当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阳。看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间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股热泪冲破自己尘封已久的眼睛,夺眶而出。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摆的芦苇,是如此的脆弱。对同胞灾难中的感同身受,让所有感性的中国人掉下了哀伤的眼泪。

四川汶川的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至今让我们心绪难平,感动万分。面对无数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对着废墟呼唤,撕心裂肺的声音响彻夜空。山悲水泣天垂泪,星黯云浓地含愁。全国人民举国悼念,国旗第一次为百姓而垂降,汽笛第一次为故去的生灵而哀鸣。

历经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一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的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看到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看到了全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