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小班(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3 23:55:53 作者:影墨

在编写小班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掌握了一些好的小班教案范文,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宝岩杨梅是我们虞山的一大特产,了解杨梅的形态。

2、掌握用牙刷敲打作画的方法,并尽量敲在圆圈里。

3、体验用牙刷作画的乐趣。

活动重点:

掌握用牙刷敲打作画的方法。

活动难点:

将牙刷敲打在圆内,尽量不敲到外面。

活动准备:

牙刷人手一把,红色水粉颜料若干,毛巾若干,杨梅图片,画好杨梅枝的画纸人手一份,范画一张,展板,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出示杨梅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t: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你们吃过吗?谁来说说。看杨梅是什么样的?在我们常熟,宝岩的杨梅是最出名的,老师啊画了一张宝岩杨梅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范画)。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猜测牙刷的画法。

t:漂亮吗?请你们猜猜看这幅画上的杨梅是用什么画出来的?(蜡笔、水粉颜料)(出示牙刷)看,是我们的好朋友牙刷,以前我们学过,牙刷是怎么画画的呢?(敲)。

2、教师示范。

t: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先轻轻地蘸一蘸再刮一刮然后敲一敲,哇,真漂亮。(强调要敲在虚线的圆圈里面,不能敲到其他地方,并引导幼儿跟着空手操作)。

3、幼儿示范。

t:你们会不会拉?那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试看,我们一起看她会不会。

(请一位幼儿进行示范,其他小朋友一起检查她画的对不对)。

4、幼儿操作(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

t:你们想不想也用牙刷来画画漂亮的杨梅呀?那请你们轻轻地走到桌子边上开始画画吧!

(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不要敲到圆圈外面)。

三、结束(展示点评)将幼儿的作品贴到展板上,共同欣赏。

t: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1、用重叠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找出一组物体多出的部分。

3、从左至右摆放物体。

4、锻炼幼儿快速跑的能力。

1、每位幼儿大圆片4个,小圆片3个。

2、贴绒卡片:小猴4个,桃子3个,老鼠、猫头饰若干。地上圆圈4个,每个圆圈能容纳幼儿7人。

一、出示贴绒图片小猴和桃子。

说:我们给小猴分桃子吃,1只小猴只能分1个桃子,小朋友看看,是小猴多,还是桃子多?待幼儿回答后,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贴绒板上示范:将猴子卡片逐个放在贴绒板上,让幼儿注意老师是怎样摆放猴子卡片的,(手的动作从左至右)然后将桃子逐个放在兔子上面,每放―个,说一声:“给你一个桃子。”并让幼儿注意教师手动作的方向,问幼儿,猴子和桃子哪个多,哪个少?请把多余的拿出来。

二、幼儿操作。

让幼儿两手各拿大小圆片,看一看,大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然后逐―将大圆片摆在桌子上,将小圆片逐一放在大圆片上,(注意手的摆放方向)说出大圆片和小圆片,哪个多,哪个少?将多的拿出来给大家看。

三、玩游戏:猫抓老鼠。

给幼儿戴上头饰,音乐响,每4只猫、3只老鼠围着圆圈跳舞。音乐一停,每只猫迅速抓住一只老鼠,然后说出猫与老鼠,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让多的站出来。

注意:猫和老鼠只能在各自的圈内活动;重新玩游戏时老鼠比猫多一只。

通过游戏活动,幼儿掌握了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并且锻炼了快速跑的能力。

小班音乐活动听音乐爬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快慢,尝试用踮脚尖及弓箭步表现小羊、老羊走路。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大灰狼头饰。

教学过程:

一、感受乐曲,用身体动作、语音表现节奏。

1、t:山脚下住着两只羊,一只老羊,一只小羊(图片),我们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老羊和小羊要和我们玩个游戏“听音乐爬山”(听音乐,手指腿上爬行)。

提问:

1)、刚才爬山的两段音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

2)、你觉得快的音乐像谁在走路,慢的呢?

2、t:原来老羊、小羊爬山的速度不一样,我们再来爬一次(手指爬行,加语音:(小羊)的笃、(大羊)踢托。)。

二、尝试用踮脚尖走,弓箭步表现小羊、老羊走路。

1、t:山坡上长满了绿绿的、嫩嫩的青草,我们和老羊小羊一起去玩吧。(师带幼儿听音乐踮脚尖走、弓箭步走)。

2、t:刚才我看到有只小羊走得可神气了,我们请他表演一下。

点评:看!这只小羊走路时身体直直的,踮起脚尖轻轻、快快地走的,真棒!你会吗?我们一起来学学。

3、t:谁来学学老羊走,请两名幼儿示范,你喜欢哪只羊走路的样子?

师示范:老羊走路可有力了,跨一步,再跨一步,前面的腿弯弯的.,后面的腿直直的。我们也来学学老羊走吧。

4、t:现在老羊小羊要来找好朋友,谁会听音乐走,走得对,老羊和小羊就和他做好朋友。

三、游戏,进一步巩固步伐。

t:两只羊每天都上山下山去吃草,非常快乐。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大灰狼,老羊小羊会怎样保护自己呢?如果你们听到大灰狼的声音,可要逃回家,千万别让大灰狼抓到哦。老羊小羊上山吃草吧!

提示语:小羊上山啦,山上那么多草,吃个饱吧!

老羊上山啦,快来一起吃草,真呀真高兴!

(提醒幼儿找一个空地方玩游戏。)。

四、结束:时间不早了,老羊小羊快下山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充分突出以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他们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

小班游戏《小猴子爬山坡》教案

1、通过纱巾香蕉游戏感知数量的变化。

2、在感应大小调中创编猴子的不同造型。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挂图、纱巾、打棒。

一、故事引导师:宝宝找到了好朋友是谁啊?小猴子说‘大家都玩累了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吃香蕉······这时候小猪也想爬到树上吃香蕉,可以不小心就跌了下来,压倒了其他的小动物,害得大家哇哇直叫!

二、纱巾香蕉。

1、探索纱巾质地,做纱巾香蕉,并练习剥香蕉。

师:你们想和小猴子一起来吃香蕉吗?可是今天的香蕉不够,小猴想请大家一起来帮他做纱巾香蕉。

教师示范做纱巾香蕉,幼儿尝试做纱巾香蕉,练习一瓣一瓣剥开。

2、吃香蕉游戏师:小朋友,你们都摘到香蕉了吗?让我们听着音乐剥香蕉皮吧!数字宝宝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吃香蕉。数一下,就吃一口哦!

播放音乐,歌唱部分幼儿依拍子剥纱巾香蕉皮,数数部分幼儿依数字“假装”吃香蕉。

3、香蕉麦克风师:香蕉真是太好吃了!小猴子们还喜欢用麦克风唱歌呢!老师来问问小朋友,看看你们会不会用麦克风数数哦!

教师用香蕉麦克风唱歌词部分,幼儿用香蕉麦克风数出数字。

男孩问(歌词部分)女孩答(数字部分),再相互交换问答。

三、猴子舞蹈师:小猴子会唱歌,还会跳舞呢!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教师引导幼儿大调时拍手,小调时擦汗,数字部分让幼儿创编各种造型,依数字变化。

设计意图:

《猴子爬树》是一首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篇幅短小的乐曲。小班幼儿已经能够初步感知、理解简短乐曲,但是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不够完善,记忆也很不精确。所以,一般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手段往往是自身的动作。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小班音乐游戏《猴子爬树》。

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鼓励幼儿用创编、模仿动作来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我注重活动的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在上树、摘果子、下树等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学习分辨音乐上、下行,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2.尝试创编猴子上下树的动作,表现猴子的顽皮、灵巧。

3.遵守活动规则,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听辨音乐上、下行的经验。

物质材料准备:《猴子爬树》分段、完整音乐;一只猴子;图片若干;音乐《给宝宝的礼物》。

活动过程:

一、快慢游戏,感受乐曲旋律。

1.进行"快慢游戏"。

"当你听到的音乐是很慢的,请你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拍小手。当你听到的音乐是很快的时候请你双手握拳在胸前旋转。"。

2.引出主题。

"我们的声音把小猴子也吸引来了。我们一起和小猴打个招呼吧。

二、感知音乐,创编相应动作。

1.感受、表现a段音乐。

(1)感受a段音乐。

"听,这段音乐是小猴在干吗?"。

(2)幼儿自由创编。

"那小猴是怎么爬树的呢?谁来试一试?"。

"除了这样爬树还可以怎么爬树呢?我们一起来爬一爬吧!"。

小结:原来,小猴是一步一步、慢慢地、有节奏地从树根往树上爬的!

2.感受、表现b段音乐。

"我们听着音乐有节奏地摘一摘果子吧。"。

3.感受、表现c段音乐。

(1)感受c段音乐。

"听,小猴又在干嘛了呢?"。

(2)幼儿自由创编。

"除了这样下树,还能怎样下树呢?"。

(3)再次练习动作。

"让我们赶紧下树,把果子分给好朋友吃吧。"。

4.感受、表现整个音乐。

过渡:刚刚,我们和小猴一起听着音乐玩了猴子爬树的游戏。现在,我们把猴子爬上树、摘果子、下树的游戏连起来,听着音乐玩一玩吧。

三、合作游戏,体验游戏快乐。

1.随音乐合作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好玩的游戏:请小朋友两两合作,一位当小猴,一位当大树,一起听着音乐来玩一玩。"。

2.手指游戏"给宝宝的礼物",体验快乐。

"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棒!猴子妈妈还送礼物给我们了呢!你们想要吗?让我们一起听听有哪些礼物!"。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动物总怀有极大的热情,每次教学活动中有小动物,孩子们就会特别感兴趣。活动后他们的话题也会围绕着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展开。

今天韵律活动“猴子爬树”,猴子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因为猴子的活泼、可爱;也因为《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孙悟空”,孩子们总觉得猴子是非常厉害的,也就对猴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我们在认识了解小猴子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韵律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小朋友们一起听听音乐,在游戏的情景中尝试听辩音乐的一些简单变化,并跟着音乐学学小猴子的动作。从而喜欢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中,我以观看幼儿用书中的《猴子爬树》图片开始。孩子们认真的创编猴子的各种动作、造型,感觉孩子们对这个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愉快的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有趣;他们积极地参与动作表演和创编活动,体验表现的乐趣。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他们会使用一些好听的词句,如:可爱、好玩等来形容小猴子,而老师也积极回应,用“小猴子听到他们的话愉快地跳起舞来”的话语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老师用集体练习与个别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听音乐做动作。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班级里的幼儿每一个都参与到活动中,学地很开心。

在最后的乐句中老师利用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来引导幼儿听音阶。可是幼儿爬下树后,就趴在了地上。孩子们说因为小猴子玩的太累了,所以一下树就在趴在地上休息了。老师也就不强求幼儿,满足了孩子的愿望。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1、培养幼儿对国画的兴趣。

2、能用宣纸大胆作画,掌握画水墨画小猴的基本方法。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1、猜谜语,导入活动。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中没有山中有。

(打一动物)。

2、观看课件,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1)、小猴在干什么?请个别幼儿模仿。

(2)、小猴还会干什么?爬树、挠痒、吃东西等。

(3)、小朋友想一想小猴拿桃会是什么样的动作?幼儿分组自由讨论,并选出代表模仿。

3、画小猴吃桃。

(1)、出示步骤示范图,引导幼儿观察。

(2)、学说儿歌。

画这幅画还有小儿歌呢。大家认真听:湿墨半圆画猴头,中锋弧线画猴脸,浓墨一点耳半圆,一点一横猴头成,侧锋椭圆猴身体,顺峰画出猴四肢,再画细长猴尾巴,最后桃子手中拿。

(3)、幼儿绘画。

引导幼儿边说儿歌边绘画,提醒幼儿握笔姿势,纠正错误。注意画面的布局,以及绘画卫生。

4、作品展示,相互欣赏评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绘画区继续练习猴子的不同形态。

附:《握笔儿歌》。

小小毛笔手中拿,

拇指、食指捏的紧,

中指轻轻靠上来,

无名指、小指别掉队,

手中好像握鸡蛋,

记住笔杆要垂直。

通过对水墨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幼儿体会成功。每个幼儿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唤起幼儿美好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老爱跳,跳过一个格子,跳过一个障碍物,都显得十分的高兴,每次玩完平衡木时也总有一些孩子在跳,而有一部分孩子呢,则在旁边观看,让他们也去跳,他们说什么也不高兴,怕摔着,怕拌着,而且我发现这些孩子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总是很胆小,遇到困难总是哭,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1、引导幼儿初步练习单脚跨跳高15——20厘米的障碍物。

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的品质。

1、小椅子8张,牛皮筋4根(系彩色小花)。

2、录音带《小猴子》。

3、场地布置。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一个一个跟着走,听音乐走成圆圈做操。

2.引导幼儿尝试创编动作。

(1)“伸伸臂”除了向前伸,还可以朝哪个方向伸?(侧平举、上举、一前一后举)。

(2)“弯弯腰”的动作呢?(向两侧弯腰、向后弯腰)。

(3)还可以怎样“踢踢腿”呢?(前踢、后踢、侧踢)。

(4)“蹦蹦跳”可以怎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单脚、双脚跳)。

3.边听音乐边把创编的动作加进去,鼓励幼儿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二、基本部分。

1.幼儿站成一列横队学习“单脚跨跳”的动作。

(1)师:今天,老师来当猴妈妈,你们来做小猴子,我们一起学习轻轻跳过小花丛的本领,好吗?你们先仔细看妈妈是怎么跳的:一只脚先轻轻跨过小花,另一只脚再轻轻的跨过去,注意千万别踩到小花身上。

(2)师:下面妈妈请几只勇敢的小猴子来尝试练习这个本领。

(3)幼儿集体练习,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勇敢尝试。

(4)播音乐,幼儿有节奏的跨跳,增强联系的趣味性。

2.游戏:小猴摘桃。

(1)刚才你们跟妈妈学习了轻轻跳过小花丛的本领,现在妈妈就要带你们去果园摘桃子了,果园里有四排小花一排比一排高,其中靠近桃树的那排长的最高。你们只有轻轻跨过这四排小花,才能吃到甜甜的桃子。

(2)请1——2名幼儿示范摘桃子的动作。

(3)全体幼儿练习、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吃到了甜甜的大桃子,高兴吗?和妈妈一起来跳个欢乐舞吧。

兔子兔子爬山喽小班语言活动教案

1.初步理解画面内容,尝试猜测故事中的有趣情节。

2.乐意和同伴一起倾听故事。

幼儿人手一本绘本,兔子手偶。

一、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t:看,谁来了?我们跟小兔子来打打招呼吧。

今天,小兔子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兔子兔子爬山喽》,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集体阅读。

1、出示ppt2。

我们一起看看兔子在干什么?爬的是什么样的山?(逐页阅读)。

引导幼儿观察封面中出现的绿色部分,让幼儿大胆猜测:小兔子是在小朋友的身上爬山呢!

我们也和小兔子一起来爬山吧。(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2、出示ppt4。

兔子大口大口吃草喽!咦,草为什么是黑色的呀?

引导幼儿观察宝宝头发的颜色,让幼儿大胆猜测说出:小兔子吃的不是草,是小朋友的头发。(同样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3、出示ppt6—7。

兔子兔子下山喽,跳跳跳,真软!小兔子为什么觉得这座山很软呀?(幼儿摸摸自己的肚皮,体验软软的感觉。)。

4、出示ppt8—9。

兔子兔子回家喽,怎么有块大石头?大石头会是什么呢?(哈哈,原来是宝宝的小脚丫呀!鼓励幼儿互动)。

5、出示ppt10。

三、完整欣赏。

小朋友,看!来了许多小兔子(出示指环兔),让我们带着指环兔,一边玩玩,一边完整讲述故事。

四、游戏活动。

爬山教案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目标:

1、对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认识。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准备:

房子、胶水、红、黄、蓝、绿4种不同颜色的门和窗若干。

过程:

1、带幼儿到颜色王国去玩玩。

(1)讲故事,让幼儿初步感知4种不同颜色。

(2)进一步认识4种不同的颜色。

2、游戏:找朋友。

(1)介绍游戏规则。

(2)让幼儿为颜色宝宝找朋友。

3、幼儿操作活动:颜色匹配。

(1)为房子装上相同的颜色的门和窗。

(2)幼儿活动讲评。

4、为教室外面的颜色宝宝找家,结束活动。

反思:

以幼儿身边喜爱的各种颜色为主要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听、说、做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陶冶了幼儿美的情操,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活动中教师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把幼儿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兔子兔子爬山喽小班语言活动教案

1、感受故事中小兔的心理,自己尝试独立地做事。

2、理解故事内容,能体会小兔子和大兔子不同的感受。

3、认读字词:刮风、树叶、窗户。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幼儿准备。

小字卡(3-8)。

2、教师准备。

大图书、大字卡(3-8)、大头饰(3-8)。

一、导入。

2、幼儿展开想象大胆表述。

二、大图书阅读。

2、教师带领幼儿集体阅读大图书,学习理解故事内容。

3、教师提问。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小兔子和大兔子在干什么?

(2)、小兔子又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再次给幼儿听录音,教师出示大字卡“树枝”“窗户”幼儿认读。

(3)、小兔子睡着了吗?为什么?大兔子用了什么办法让小兔子睡觉?

(4)、最后小兔子睡着了吗?你觉得小兔子是为什么睡不着?

4、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再次完整欣赏故事。

5、教师让幼儿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游戏活动。

游戏:说一说。

1、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份字卡。

2、幼儿拿出小字卡跟老师一起认读字卡。(教师从中任意抽出字卡,让幼儿认读,并从小字卡中找出一样的字卡)。

3、游戏变化延伸:(看谁最快)。教师喊口令123快速抽出字卡,幼儿看后快速找出一样的字卡待幼儿都找对后全体幼儿一起认读。

四、活动结束。

幼儿有序将字卡整齐的放入袋子。

分级阅读的故事各具特色,小朋友们都很喜爱。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也是兴趣高昂能积极配合教师。能学会倾听故事发现故事。并能大胆有感情的复述故事。为了能让幼儿更容易的记住字词,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认字活动,小孩学起来开心也很容易记住。并且效果相当不错。不足的是,有个别幼儿由于性格原因不能大胆表述导致于在语言表达方面不能很好的发展。

小班美术活动会爬山的小猴教案

活动目标:

1.用线条表现小猴的形体变化,感受形体变化的趣味性。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对小猴的外形特征有一定了解。

勾线笔、粉色纸(未折14张)、黄色纸(已折14张)、小猴简笔画范例等。

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造型。

1.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猴”。什么叫顶天立地?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猴”的造型。

2.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粉色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猴”画在这张纸上。

3.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4.幼儿再次修改小猴,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顶天立地的小猴一定要画得高、画得大。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猴”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猴”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猴”的变化。

(1)你画的“小猴”怎么了?

(2)他画的“小猴”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猴”为何断开了?

(3)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小结:画画的大小和位置都是有关系的。

小结: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东西就断开了。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1)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2)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猴”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小结:有的是腿分开了,有的是嘴分开了,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东西就会断开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得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再次欣赏同伴的作品。

(2)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爬山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爬山教案

绘本《兔子兔子爬山喽》,看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大家都以为故事讲的应该是描述兔子去爬山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但是大家往后看,才发现他是一本描述妈妈和宝宝之间的温馨的情感的书。活动的开展希望孩子们能够领悟到与妈妈共同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温馨。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很大胆的猜测:故事里的山是高高耸立的,看书后才知道原来是宝宝的后背;草是绿绿的,看后才知道原来是宝宝的头发等等。一张一张形象逼真的图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孩子们的看图讲述画面的能力,培养具有大胆表述与创意想象能力。最后游戏部分邀请妈妈跟孩子们互动,让孩子知道故事中的游戏的具体玩法,妈妈们的参与这种感情就很间接,孩子们也不仅在意识上理解妈妈和宝宝的感情,更丰富了肢体的具体感觉。

1.初步理解画面内容,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2.体验绘本故事带来的乐趣,愿意共同讲述画面内容。

3.感受和妈妈一起游戏带来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1.幼儿人手一本绘本

2.兔子手偶每人一个

3.《兔子兔子爬上喽》

4.邀请妈妈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播放欢快的音乐)

1.教师和幼儿一起戴上手偶兔子,跟随音乐跳舞,感受快乐。

师:今天天气可真好,戴上你的兔宝宝一起出去做游戏吧!

(指导策略:音乐是最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的,手偶教具的出现不仅更孩子一个更直观形象的刺激,更活跃了气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跟着音乐跳舞,使孩子很快就融入了这愉快的气氛中。)

二、集体阅读:

今天小兔子和我们跳舞感到非常开心,他要给小朋友分享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绘本书,采用提问的形式,引起幼儿观看兴趣。

三、播放ppt,理解绘本内容。

(指导策略:动静结合,模仿兔子爬山的动作,让幼儿自己感受一下“嘿哟嘿哟“的感觉,充分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

(3)出示ppt4,兔子大口大口吃草喽,,咦,草为什么是黑色的呀?

(指导策略:引导幼儿观察宝宝头发的颜色,让幼儿大胆说出:兔子吃的不是草,是宝宝的头发。引导幼儿模仿兔子吃草的动作和声音,很有趣,让孩子在角色表演中感受绘本故事带来的快乐。)

(4)出示ppt5,师:小草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幼儿:好香呀,一定是宝宝很讲卫生,经常洗头。(指导策略:这是宝宝的答案,好香呀,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卫生教育,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5)出示ppt6,兔子兔子下山喽,他是怎样下山的?

幼儿:像滑滑梯一样,(指导策略:引导幼儿用小手在肚子上感受一下“哧溜哧溜”的感觉鼓励幼儿学会关心别人“下山要小心哦,慢点。”)

(6)出示ppt7,跳跳跳,真软,小兔子为什么觉得这座山很软呀?(指导策略:引导幼儿摸摸自己的肚皮或同伴之间相互摸摸,感受软软的感觉,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带来的快乐。)

(7)出示ppt8,兔子兔子回家喽,怎么有块大石头,大石头会是什么呢?

(8)出示ppt9,哈哈,原来是宝宝的小脚丫啊,(鼓励幼儿互动)

(10)出示ppt11,画面中出现了谁?宝宝在哪里?小兔子呢?引导幼儿发现小兔子是套在妈妈手山的玩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宝宝、妈妈、兔子的表情,感受他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温馨和快乐。

(指导策略:第二环节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绘本里的内容一张张的展现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使图象更加清晰、清楚,内容显示形象逼真,引起了孩子们猜测的欲望,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三、完整欣赏1.引导幼儿自主阅读。(每人一本绘本)(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一页一页翻阅,手指着画面边看边讲,爱护图书。)2。邀请妈妈上台和宝宝一起表演请妈妈戴上手偶小兔子,宝宝坐在妈妈身上一起边表演边讲述故事。

爬山教案

《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图片、彩色笔、画纸

1 游戏激趣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教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1.借助图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

2.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示意图。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发现的快乐。

1.观察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记录纸、笔、排序的照片。

3.ppt图片

1.通过交流、分析,发现爬山虎春天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我们最近观察的藤类植物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师:前段时间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是如何慢慢长大的,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幼儿讲述,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脚等说说爬山虎的变化。

2.尝试用几种方法记录、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幼儿讨论,回答,引导幼儿制作爬山虎生长示意图。

(2)分组商量记录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分组合作和你的伙伴商量,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幼儿分组记录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种材料,有照片、记号笔、胶棒、白纸,请小朋友和同伴听到音乐坐到座位上,用大家商量的方式进行记录,音乐结束回位置,选出代表和大家分享记录结果。

(4)分享交流:请每组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组的记录。

小结:刚才我们运用了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3.发现身边更多的藤类植物。

师: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藤类植物,它的生长也很有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用我们学会的方法去观察、去记录,我们会找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爬山教案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枝状。

嫩红。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

文本解读: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生长经历,表示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3课时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词语。

3. 分节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修改作文。做客)

1.找出课文中“修改作文”和“做客”的段落。

2.同座互读这两个内容。

1.誊写生字·词语。

1. 自读课文3----5自然段,同学质疑。

2. 指读3---5自然段,考虑:

(1)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2)“我”有什么感受?

3. 指读3自然段。

(1)找出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读一读。

(2)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叶老修改多·修改细。态度认真)

(3)“愣住”何意?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生想象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4. 指读4自然段。

(1)这段话中哪些是写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

(2)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的?(生读相关句子)

(3)从“仔细”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4)指读写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逐句体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5)从叶老的修改中你学到哪些方法?(逐句阅读体会,要求结合自身的作文实际来体会)

(6)齐读叶老修改作文的句子,感悟修改方法,结合实际谈自身的习作体会。

(7)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他又是怎样的体会呢?(指读相关句子)

(8)齐读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体会。

(9)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此刻的心情吗?(生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5. 指读5自然段。

(1)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的?(生找出读)

(2)齐读叶先生的评语。叶先生的评语中交给了我作文方法,你知道吗?(作文事实具体。亲切)结合自身作文实际谈谈。

(3)作者看了评语之后,是怎样的感受呢?(读最后一句)

(4)此刻,作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想象表述作者的内心世界)

(1)课文在写做客的内容中几次写到了爬山虎?请把它们找出来。

(2)指读相关的句子。

三. 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引导理解感悟作者去叶老家里“做客”的内容。

1.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一):

(1)读句子。

(2)引导体会:这里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写景抒情)

(3)“迷离”何意?为什么“像温柔的小精灵”?(兴奋、紧张、期待)

(4)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种心情吗?(生想象表述)

(5)感情朗读这个句子。(师引读、指读、齐读)

2.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二):

(1)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2)理解词语:沉郁、摇曳、虎虎。

(3)引导比较句子一、二中的比喻句,体会心情。为什么此时的爬山虎“像一片浓浓的湖水”呢?(心情平静,兴奋,充溢信心,期待)(4)读句子。用自身的话表述此刻的心情。(生想象表述心情)

(5)感情朗读句子。

3. 出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三):读句子,这是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4. 指读第10自然段。

(1)这段话有几句?

(2)读第一句。“堪称楷模”何意?从中体会到什么?(作者很庆幸)体会读句子。再联系第6自然段朗读体会惊喜意外之情。(3)指读第二句话。理解词语:懂得、模模糊糊。既然“懂得“了,又为什么还”模模糊糊“呢?(作者很年幼)“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哪样?(结合8—9自然段相关内容)“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哪样?(结合修改作文内容理解)

(4)到叶老家做客后,作者又怎样的的感受?(读最后一句)

(5)这里写的是爬山虎,实际上是写自身的内心世界。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吗?(6)请结合上文用自身的话说说作者的内心世界。

1. 自由读文,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2. 讨论课文的命题。课文是写事的,请你重新给它拟题。

3. 教师小结:一个人一生中能够遇到良师益友,那是三生有幸!叶老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刻骨铭心。一天又一天,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年又一年,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 师引读,凸显课题,升华认识。春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夏天,在我的眼前,总有-------;秋天,在我的眼前,总有-------;冬天,在我的眼前,总有-------。

5. 教师小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从春绿到秋,从下绿到冬,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

介绍肖复兴和叶至善

1.积累:背诵自身喜欢的语段。

2.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认真 (作品)

堪称楷模

做 客 亲切 (人品)

爬山教案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教案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