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课发言稿(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6 13:44:06 作者:念青松

发言稿的一大特点是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尽量避免罗列无关紧要的内容。这里有一些朗朗上口的发言稿范文,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评课发言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听了刘老师和杜老师的《购物策略》这两节课,我收获很多。下面就我观课的维度,主要是从学生课堂参与度谈谈我的体会。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量化分为两部分,讨论交流部分和展示反馈评价部分。

刘老师这节课,学生全部参与讨论交流,全班学生参与率在90%以上,得分40分,展示反馈评价部分,参与学生35人,学生参与率50%以上,得分60分,总共得分100分。

刘老师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谈谈自己对三家商店优惠方案的理解,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学生在展示时,大胆、大声、大方,尤其是小老师表现出色,学生有个人见解,有提问、有解答、有质疑、有补充,勇于展示自我,不怕出错,展示了学生最为真实的一面。

杜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全部参与交流讨论,全班学生参与率90%以上,得分40分,学生参与人数累计29人,学生参与率50%以上,得分60分,总共得分100分。

高了学习的实效性,但在探究时,个别学生解题有困难、速度慢,如果让学生“1帮1”,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可能会提高学生解题速度,为课堂添彩。

我们学校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也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回顾朱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我特别欣赏她的这几点做法:

一、老师注重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在课件的展示中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以便于新课的学习。

二、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朱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课件的形式出示,第一组是新的词语,第二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课中新的生字。学习时,首先抓读准字音。先个别抽读,集体纠正。接着男女读,再让全班齐读,读完请学生发现规律,互相说一说,哪些生词拼读得注意。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记忆,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语,丰富写作的语言。

三、

品、读、绘结合。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重点,教师先让学生默读探究答案,教师相应点拨,指导学生绘出花钟的日钟图和夜钟图,接着课件出示“花钟”图,引出下文。多种手段结合,理解课文。

四、给予学生很大的肯定。

整堂课中,朱老师都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学习兴趣,充满了自信心。孩子生词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会读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这有些需要探讨的地方,在课件出示花钟图时,应先让学生仔细观看一下图片,了解花朵,这样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理解这个难点更容易些。学生绘画“花钟”难度也小了。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给位老师点评指正,互相交流学习。

评课发言稿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和承办单位的各位领导,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一起分享经验和想法。20xx年11月24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赛点设置在威宁县第四中学的“大面积”优质课评比活动,并担任体育评课组组长,通过这次活动的参与,首先我感受到县教育局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重视,同时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体育组工作的大力支持。通过这次听了来自全县不同学校优秀体育教师的17节课,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本次评比活动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从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和参加的人员来看,可以说是一次重要的体育盛会。各学校先组织听课评选,然后挑选出优秀的教师推到县优质课的评选中来,他们代表我们全县的最高水平。

第二、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选题方式,其他地方是将提前准备好的课反复练上几遍了再来“表演”,而我们这次活动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进行抽课,然后来设计安排好课,直接在第二天上抽到的内容,这样的形式加大了上课的难度和对课堂的充分主宰,更有利的锻炼了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三天紧张地听评课中,每位参赛教师克服了场地不佳、器材不全、气候恶劣的困难,精心设计教学,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把课堂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这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敢于直面困难、勇于突破的精神。第三、是我在这次听评课过程中我的一些建议:

1、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是有效上课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并且,高中生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放手开发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能达到技能互补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到全面掌控,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能使教师有时间解决学生们存在的普遍问题。

2、一堂好的体育课不在于你拥有大量的内容和无比花哨的表现手法,而在于这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怎样的条件?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的技能?达到了怎样的目标?能否体验快乐体育?是否学习到了想学的技能?这也是本次评选活动中,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虽然很好,但实际的效益不好,从而导致成绩不佳的原因。

3、一个流畅,细腻的课堂程序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你在课堂常规时都不清点好学生人数,那么你不了解学生干什么去了,即便课顺利的完成了,也是失败的,因为学生出现了意外谁能负责呢?学生的一切就是你的一切。

体育课是每个学校的“窗口”,可以直接体现一个学校的学风、教风,这就是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通过本次活动,我深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拥有优秀的教学智慧是多么地重要。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和各位同志一起,通过各种学习渠道,努力钻研新课改的精神,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做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先锋。

评课发言稿

为深入推进新课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上学期末,我校提出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研究课题,就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展开研讨。下面我就结合今天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组的讨论意见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这两节课构思新颖别致,教学过程教师均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更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我们认为,这两节课都突出体现了“三有”:

一、有情,方能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同时发展的活动,积极的情感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主动探究。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设计者,教学时,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更应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今天两位教者在这方面都非常重视,而且处理得也不错。

验,在每个环节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和谐发展。例如第一节课的林老师在总结时的“把你们今天学到的回去跟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一说,行吗?”

第二节课陈老师在总结时问:“这节课你认为自己学得最成功的是在什么地方?”这样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尝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二、有趣,方能激起千层浪。这两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今天两位教者都能在“趣”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如:第一节课林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蓝猫”贯穿始终,又来到鸡大婶家,最后带着学生遨游太空,不仅有引生入胜的“序幕”,更有扣生心弦的“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向深入,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9加几的知识,而丝毫不会有“累”的感觉。第二节课陈老师也以“趣”字入手,导入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猜一猜,就给学生带来了神秘感,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课中,陈老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游戏“捉迷藏”引入课堂,设计了“与调皮时钟捉迷藏”的练习,虽然只有很少的几个“调皮”钟面,但我们发现,学生在这时个个聚精会神、跃跃欲试,这样的练习,寓教于趣,寓学于趣,趣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课后,陈老师让孩子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自己安排自己的星期天。可以说,“趣”是这两节课共同的一大亮点,取得了“课伊始、趣已生,课虽终、趣犹存”的效果,更让学生觉得:学习原来也可以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三、有效,方能天高任鸟飞。体现在:

1、教师能活用教材内容,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活动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教材上的质量,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陈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内容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在认识钟面后,放弃了课本的情境图,先让学生尝试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几名学生汇报后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认识几时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是随意拔高教材难度,而是根据城区学生大多已经会看几时这个基础为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么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不急着给答案,老师说:“9加4等于几?怎样算呢?又说:”看谁最聪明,想出的方法最多!”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动手用小圆片摆一摆、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从而获得“9加几”的多种算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更为丰富多姿,也使学生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凸显师生智慧。

在智慧的老师才能上出有智慧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两位老师能深入浅出地把《9加几》,《认识钟表》,这种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课,上得有“味”,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课堂上学生意外精彩的回答,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在设计研讨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想和大家一起商榷:一是在大力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今天,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有效学习,而不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变成追求热闹的“花架子”。

二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克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功利主义影响,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构建自然和谐、人文的课堂,重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

三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自身的教学感染力,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评课发言稿

本周听了六位老师的语文课,感觉每节课都精彩无比,亮点纷呈。

《蓝色的树叶》是一篇非常平实的课文。作为公开课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伍老师敢于挑战这样的课文,这种魄力令人钦佩。首先这节课上得很自然。学生状态很好。这和伍老师跟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和她对学生真诚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听听她给学生的评价吧:“真不错!”:“你今天表现的非常好!”’等等这些鼓励语虽然简短也不饰雕琢,但这是老师发自肺腑的赞叹,也是老师爱生之情的自然流露。说明伍老师眼里有学生,他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看到在这种亲和氛围之中,学生的状态是非常好。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另外伍老师在识字教学上,有重点地梳理归纳又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在交流中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在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时,老师不要说下节课解决这个问题,要把问题当堂解决。

听程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的期待。她的课可以说是于细节处见精神。

细节一:老师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在孩子入学的起步阶段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这样的指导语碎珠散玉一般镶嵌在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翻书时,程老师叮咛:看谁翻书快,动作轻。指名读的时候有提醒学生: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小声跟读。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程老师平时教学的扎实严谨作风。正是有了这样的训练,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的课堂秩序是那么有序,学生的学习状态是那么的积极。

细节二: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可谓匠心独运。程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从鼓掌到到喜报,最后是奖章,螺旋上升,这样的鼓励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攀登知识高峰的愉悦之感和兴奋之情。这是程老师教学设计的匠心所在,也是发展性评价教学思想的体现。

细节三:程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之用心。他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允许孩子慢慢地成长,认读词语环节程老师让会的同学大声读,不会的同学小声跟着读。给了孩子一份信心和宽容。这种呵护和关怀对刚入学的孩子是多么宝贵。另外她的词语教学也是一个亮点,从游泳冠军到飞翔冠军,从浅水区到深水区。从深海到深山。还有我会自理奖牌上的哪些词语,把语言的积累从课堂引向向课外,从书本引向生活。这样的学习岂止是培养出识字大王,阅读大王,故事大王,写作大王也会相继而出。分角色朗读环节如果给孩子上台展示的机会,相信他们表现会更出色。

王静丽老师的课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他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框架分明。整堂课的教学共两大块。一读课文,看文章写了什么。二读课文看文章是怎么写的。还有她下节课要讲的三读课文看为什么要这样写。老师的教路是作者的写路也是学生的学路。这样的教学版块虽然简约,但老师教起来却不简单。第一板块老师不局限于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目的还在于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子,找中心句等方法概括段落内容。第二板块教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写和围绕一个中心写具体的写作方法。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老师采用了句式比较,感情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潜入文本,浮出文本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到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者一起享受了小艇带来的情趣,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看视频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非常好。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读与写得完美结合,是一堂言意兼得的好课。学生体会情趣可以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先谈谈坐在小艇里的感受。

巩艳丽老师的课上得干净利落,入情入境。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中国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巩老师让学生谈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雪中送炭”“惟一”等让学生深入感悟,进而在深情诵读中以文本融为一体。老师的范读声情并茂给学生以很好的引领作用。巩老师把整篇课文都背诵了下来,也可见老师备课之用心。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是这篇文章的难点。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的地方。巩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了劝慰——回忆——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当堂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老师让学生写诗的环节,可给学生留时间写一些交流交流再反馈。

孙自勋老师竖起了一面大语文教学的旗帜。他们早就背诵完了学校发的论语。有让学生继续学习论语,并把论语搬上课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改革。孙老师的气魄和眼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慧萍老师的课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在识字环节老师采用了贴图和各种形式的读,老师教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写字环节,老师不满足于简单的书空抄写,而是让学生理解造字结构,形象记忆。让生字宝宝牢牢的根植在了学生的心田。学文环节老师摒弃了逐句讲解的传统,让学生质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让学生尝试回答学生的问题会更好。

评课发言稿

三天来,五位老师精神饱满,神采飞扬,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教学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代表三年级组对本周的五节课做评课发言。

1、课件制作精美,直观,讲解清晰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题型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课既有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又有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课堂参与方式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1、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猴子下山”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导入新课,趣味性强。接着通过摸球游戏来验证“一定”“不可能”“可能”等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

2、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始终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师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3、课中的律动,贴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1、讨论部分占用时间过多,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讨论,应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浓,不能自主的质疑、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也是这几节课的共性问题,也是我们教者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评课发言稿

5月26日,武平实验小学向大禾中心学校第二次捐赠仪式暨送教下乡观摩活动在大禾中心学校举行。实验小学继去年向我校捐赠学生餐桌椅之后,这次又向我校捐赠了价值3万7千多元的讲台、课桌椅,同时还不辞辛苦,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纷呈的6节示范课。其中练瑞英老师在五(1)班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听这么优秀的老师上课,上的又是这么美的一篇课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花美、人美、课更美!

一是结构美。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是美学大师,连老师的这节课也把季先生的这一作品以很美的结构方式呈现给了大家。整节课思路清晰,线条简洁,从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开始,让学生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再引领他们认识了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从而体悟到“人认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并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最后用一首小诗《给予》作为全课的结束,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之感。由“花美”到“人美”,由“读”到“写”,从整个教学设计的外在形态来看,呈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则表现出一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中体现出练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二是情境美。课文记叙的是作者两次赴德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异国风情。课堂上,练老师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把教材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如在课前互动时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养花的体会,还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练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练老师用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德国,带进了一个花的世界,不仅让学生看到了鲜花,还让他们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了他们的体验,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发了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真正体会到了“花美,人更美”的美好境界。

人看的。又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练老师让他们进入德国人的角色,自己对他们进行采访“请问小姐,你家养花吗?”“你家呢?”??在交流互动当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进入了文本,理解了语义。同时,练老师不仅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还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表达。不但让他们积累教材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当堂做到熟读成诵,还重视课外积累,如在学习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后,让学生积累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描写花的词语。特别是与课文密切相联系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我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小练笔设计,既练习了表达,又升华了情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同时又体现出语言美与哲理美的相互交融。

当然,除了结构美,情境美,语言美,这节课还有太多的亮点,太多的美。如节奏美、生成美、板书美等等。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我无法进行一一阐述。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原来语文课是可以上得这么美的!

感谢实小的练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一节语文课,感谢所有的这次送教的老师。你们辛苦了! (蓝兴启)

评课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早上好!

在这初冬时节,我们欢聚清茶飘香、人杰地灵的大寨,共同参与、见证云县教育局举办的三优活动,更感荣幸的是我能代表小学语文评委组向大家汇报小学语文组的竞赛情况。

下面,我将通过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与同行汇报我们组的评课情况。

1、活动组织严密。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十月份就发文要求各乡镇精心准备,这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2、各乡镇对活动高度重视,选派的选手年轻、优秀,能代表各乡镇的最好课堂教学水平,并能引领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3、大寨镇党委政府、教办、学校全力支持,使活动得以成功进行。

4、大寨完小教师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们感受到了温暖,而孩子们真诚朴实的笑脸和一声声礼貌的称呼、问候以及好学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我们。

本次课赛是对我县一学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的检阅,所以意义深远,它既是对我县课改工作的一个小结,也将对我县今后的课改工作指明方向。

此次参加小学语文组竞赛的共有来自12个乡镇及云县爱华完小的13位教师,课赛内容涵盖了小学一到六年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赛教师年轻化,最小的教师虽仅有21岁,但他们给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积极向上的风采与阳光健康的精神风貌,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十三位教师的整体素质都较高,他们精心准备,风采各异,为我们提供了十三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

1、授课教师有语文意识,能把握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来教学。有依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意识和理念,设计课时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目标设定及环节安排上皆有所思考,教学内容的把握基本能按学段目标突出教学特点;教学呈现方式上注重文段选点铺设,注重朗读理解感悟,基本杜绝了肢解文本来学习语文的做法,努力在点与面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明显,面向全体学生,从一个“请”的手势、点头、微笑或翘大拇指等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相待;师生参与、互动交流氛围浓郁,如幸福镇的李仕玲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就是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使学生深入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掌握文章的主旨。

3、教师的基本功扎实,知识底蕴丰富,课堂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能力高,环节设计合理,能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有的教学设计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爱华镇的沈嗣瑜老师的《月光曲》的小组合作部分的设计就较为新颖,利于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有的教师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有亲和力,便于与学生平等相处;有的教师板书工整,设计既能体现文章脉络,又较美观。

4、注重情感教育,充分体现情感目标。各位教师利用创设情景、多读感悟、重点词句理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引起共鸣,从而感受人间真情,并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大寨的王仙老师、涌宝杨永晶老师执教的《假如》就是在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抓住诗歌的补白点续编诗句:假如我有神笔,我会……有的学生说要给盲人带来光明,有的学生说要给农民画出粮食,还有学生说要给自己的外婆画一个会煮饭的机器人等等,学生稚嫩的语言让人感受到童真的可爱与美好。

5、课堂教学评价不再单一,出现了多元评价的现象。如栗树的王祖伟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和大寨王仙老师执教的《假如》就出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朗读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可喜的转变,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具体的转变。

6、现代教育技术成功引进课堂。虽然我县各个乡镇条件不一,但是大家都将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而且大部分多媒体课件设计精美,把文字、图片、视屏、动画、音乐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是教学资源的主动扩充,也是教师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的体现。特别是偏远的栗树、后箐等乡镇的老师努力打破了条件限制,大胆尝试运用,尤其年轻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效果和使用熟练程度都较好。

7、多种资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语文课堂。文本、课件、卡片、头饰、简笔画和讲授、朗读、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穿插课堂,生动了课堂,并且真正辅助了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爱华完小的潘红梅老师巧妙地运用优美的体态语言帮助学生学习,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生动传情,而且活跃了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8、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老师们重视课前游戏,轻松活泼的游戏能使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欲望,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再者,无论是导入还是课堂学习与交流展示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教师们均注重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用生动的语言、故事、音乐或课件创设出生动的情景和互动的氛围,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景,尽快感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如漫湾的字文香老师的导入就是通过自己的现场演唱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环节。

9、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激励语言和激励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激励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如潘红梅老师的“这个小组开始学习了”或“这个小组真会合作”等,促使别的孩子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忙怀的周文俊老师跟读书读得好的学生握手等等。

10、重视了双基的教学与巩固,低年级教学突出了识字教学;大部分课堂重视朗读训练,通过教师激情范读、配乐朗读、听录音和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并在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自我认识,使自我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11、大部分教师注重教学拓展,既重视利用教材教学,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大胆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字文香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不局限于高山与流水,还引导学生感悟明月与清风,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知音的含义。

12、注重学法指导,例如李仕玲老师的给文章批注,潘红梅老师的学法归纳、引导。

可以说,即使一节成功的课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败笔之处,正视不足能让我们更快成长。纵观十三节语文课,亮点多多,但不足也不容我们忽视。

1、目标设定上把握还欠妥,有些课设定的目标过大,过全,导致课堂容量太多,难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课目标设定上有偏向,没有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过于偏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问题设计不够精炼,琐碎问题过多,有些课通篇都是问题,而效率不高。

3、选点之后的分析过多,强化阅读感受的时间安排过少,而且部分教师包办了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地方和内容,对学生信任不够,导致教师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发展,个性得不到张扬,心灵得不到放飞。

4、教师们的评价语言及与学生交流后临时生成的语言呈现方式有待提高,有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和无意义,不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5、多媒体的运用辅助了教学,但有的教师忽视了它的辅助作用,过多依赖媒体,该板书的不板书,该示范的不示范,有的甚至过多脱离课本而用课件代替,失去了媒体的辅助作用;有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课件上的错误不能当场纠正,甚至连音乐播放的声音都不会自行调整,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掌握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手段刻不容缓。

6、大部分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但大都没有取得很好的实效,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教师所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过于浅显,没有探究的价值,学生不需要合作就能完成,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有的小组合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7、对学生的激励做到了适时适度,但忽略了对学生的表扬既要有肯定,也应该有委婉的指导和引导,不能只说“你真好”或“你真棒”,而应明确好在什么地方或棒在哪,有的教师甚至滥用激励语,读个课题也表扬说真聪明,难道这不是一种明显和无意义的语言贿赂吗?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丝毫的好处。

8、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努力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规范普通话发音和板书的正确示范,尽量杜绝口语化和随意性较强的现象。

9、有的教师对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视而不见,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只顾按着设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感觉把学生当成了协助自己表演的道具,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置之不理,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唱读不加以指导。

评课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三位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公开课。我个人的感觉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精彩粉呈。

大致说来,三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有如下特点:

1、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张知锋设计的让学生“听、读、说、悟、思”,朱淑艳老师让学生“在文章中感知亲情,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丁玉萧老师按照“整体感知——品味趣味——创编美文”的思路授课,教师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点批注”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可以说既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又渗透了方法的指导。同时三位老师又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明白生命中的第一次次愈多,生命也就多姿多彩,愿大家珍重第一次,大胆尝试,拥有更多的第一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朱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感知亲情,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土培养亲情,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感的意识。丁玉萧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张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第一次;朱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感动的话,说说自己的亲情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教材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重陶、感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刚才我说三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具体说来,张老师的课问题设计很有梯度,由听、读、说到悟、结,一步一个问题,一步一个台阶,层层蓄势,环环相扣,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起伏迭宕之美。朱淑艳老师的(散步)我认为最大特色是整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美。教师的课制作美,教学设计构思美,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让语文课魅力四射,让语文课美不胜收,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们听后如沐春风,如饮美酒。丁玉萧的课则紧紧抓住语文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教师教给了学生怎样去圈点批注,怎么去品味语段,怎样别出心裁地读课文,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求表面的热闹,真正回归了语文的本真地位,整堂课充满思辨的光彩。

我们这三位老师的讲课,旨在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评课发言稿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我们本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到此听课。听了上午的三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执教老师对数学的精益求精与不断思考,更感受到庵东中心小学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孜孜以求的教研精神。老师们针对问题侃侃而谈,针尖对麦芒的对话依稀可见。向大家学习之,同时也谈谈本人对本次活动的切身感受。

首先,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区域活动。上面,老师们课上得好;下面,老师们课评得好。我想,这都是为了让大伙儿对数学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沈教研员的指导中我们学习到许多,从一线上课教师中我们学习到更多。上课教师紧紧围绕着本次的研究主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展开教学,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形成”,多让学生述说与感悟;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强调解题的步骤;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以玩带学,学以致用。

其二、我对沈鑫莹老师执教《两步乘法解决问题》的思考,经过多方素材的取证(苏教版、人教版相结合),实践之,改进之(听说试教过几次),铸就成了一堂如此精典之课,着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

(1)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如引出乒乓球的问题中,面对纷繁多样的“信息”怎么办?引领教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明示: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哪两个条件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哪两个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思考后,又让学生通过众多形式(通过师生对话、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述说算理,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合理地“避免”。从会后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庵东镇小的教师正在探究的“解决问题课题”,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解决策略就不需要在全班面前涉及,如若学生能讲出个所以然也罢。面对这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我们表示接受。是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式看看行,想想可以,可就是说不清所以然,连老师们都糊涂的事,小学生更说不清。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6盆花,(图中隐含共有4层),一共有多少盆花?方法一: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即4×5×6=120(盆)方法二:先算每层有几盆花,即5×6×4=120(盆);此时学生自然根据乘法交换的规律列式:4×6×5=120(盆)。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还没想好。其实呀,给他再多的时间他还是想不出来的。就此种方法,如果我们只以默认的方式认同是不是有点肤浅了?我倒认为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真正践行“算法多样化”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接触“假设思考”的好时机。我们不妨帮助学生这样理解:“先假设每层只有1个教室,那么每层就有4×6(盆);可事实是每层有5个教室那就再乘5解决。”当然,此方法建议有直观图示比较好。如教学“三个方阵共多少人”中将三个方阵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或在求“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中将乒乓球从盒子里拿出来重排后再计算。我十分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与掌握的。

其三、我对张金忠老师执教《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张老师的课是我一直以来十分佩服的。教学思路之流畅,教学环节之紧密,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对数学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善于对教学进行重组与整理。例如他今天所设置的一连串任务情境恰如其分地验证了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大家都知道,设置一组好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讲春游谓恰到好处);设置一组优秀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达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设置不能层次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历练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今天张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每每出现一个任务时,张老师总是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是呀,独立思考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只是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很少顾及。而张老师愿意花时间,等待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当学生需要想一想,再组织一下语言时,张老师还是选择了倾听,他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

(3)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让每一学生掌握每一种解决显然是不科学的,那么当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出现教学预设时怎么办?从张老师的行动可以表明:毫不含糊,教师讲。例如:在解决“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一共击破了18个气球,平均每人击破多少个气球”这道题时,学生只出现两种方法:其一、先算一共有多少人,即3×3=9(人)18÷9=2(个);其二18÷(3×3)=2(个)两种思路显然权属一种,于是教师出示:18÷3=6(个)6÷3=2(个),聪慧的学生一点拨便知是“先求一排同学击破了6个”。

(4)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数学思考强度也越来越大。第一层次为“解决划船、游乐场”,要求学生先想一想、不明白的四人小组交流,再列式;第二层次为“解决射击场”,要求学生可以独立想一想,再列式;第三层次为“解决智慧宫”,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同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或“不足资源”,让其板演,“因错出彩”。我们体验到张老师十分注重对课的坡度设计,同时善于抓住教学有利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儿?怎么修正。”

评课发言稿

《纸船和风筝》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孔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堂既简约有效又扎实的语文课堂。孔老师的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不论是在教材处理上,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上等,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尤其让人觉得巧妙的是,孔老师充分把课本提供的素材转变成课堂教学的可用资源,特别耐人寻味。

1、巧用封面,导入课题。

上课伊始,孔老师没有运用一些华丽的语言,而是出示了课文中的三幅插图,第三幅图是本册教材的封面。在小朋友观察了图片并作了简单的介绍后,以一句:“这3幅图连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纸船和风筝》”导入了课题。我们在赞叹这样简洁、干脆、自然的导入方式时,不得不对胡老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产生敬佩。可以看出,胡老师不仅对所教课文《纸船和风筝》作了研读,更是对整册教材都已有了深入、透彻的钻研。而就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教本上的素材更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也就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2.利用简笔画,创设情景。

在让学生看图简单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之后,引出了故事中两个可爱的小动物:松鼠和小熊;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孔老师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板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场景,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从板画中理解了“山顶”与“山脚”这两个方位词,从而简单明了地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3、妙用插图,理解“乐坏了”。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生动、形象的图片往往比文字更易于理解。教本的插图无疑成了执教者首选的素材。胡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后的心情是乐坏了”时,首先出示小熊“乐坏了”的图片,学生观察后问:从哪里看出小熊开心?你可以关注它们的表情、动作。再出示句式: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他乐得()。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他乐得()。

在学生说出“小熊嘴角弯弯的”“小熊乐得跳了起来”和“小熊手舞足蹈”等词语时,随机又引导学生:你们听到它们的声音了吗?引出:乐得哈哈笑,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了,然后才引出课文中形容小熊很开心的词语“乐坏了”,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乐坏了”的心情。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孔老师采用多种形式,如猜字谜游戏加深识记字形,念儿歌巩固生字,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印象较深的是教“扎、抓”时,老师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字读音的异同,再比较字形的异同,都有一个“提手旁”,“抓”:怎么抓?用手抓。小动物用什么抓?爪子抓。抓是“提手旁”+爪;通过动作演示,使学生很明确地知道“扎、抓”的不同意思。这样的教学,形象直观,简单有效,又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低段重点还是写字识字教学。课堂上,孔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笔练的时间,运用分散写字方法,两处穿插了写字教学,分别写“抓”和“幸福”,并及时反馈,做到作业的“做有成效”。语文课上,我们应做语文的事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孔老师就紧紧地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小熊是怎么做的,松鼠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2—6小节,用“—————”画出来,学生反馈后随机出示两个句子“比一比”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飘”字带风字旁,是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并通过念儿歌帮助识记区别这2个字。胡老师在小结时还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这两个“漂、飘”,孔老师结合《课堂作业本》完成第3题:选字填空。通过练习,学生已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的用法。这所有种种,都能让听课老师感受到孔老师的课教学扎实有效。

纵观整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又如孔老师重视说话训练、朗读训练等等。但我认为,对教本的运用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我想,这不仅是孔老师自身素质高的一种表现,更应该得益于她对教材精心、透彻的钻研。可以这样说,这堂课上各个环节,在听课者眼里,看似“信手拈来”,而对孔老师而言,实是“苦心经营”!

评课发言稿

感谢**小学的领导精心组织这次教学交流活动,这个活动搭建了教研交流的平台、教师展示的舞台,也搭建了两校友谊的桥梁。下面我就两节公开课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殷老师的课,课如其人,清新灵秀。整个教学快慢适宜、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老师依据文本特质和学生实际,适当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适度拓展课外资料,恰当营造教学情境,与学生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朴实、灵动的语文课堂,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观课的感受。

时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静默。语文课早就该还给学生一片静默的时空。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的体会,需要孩子们静思默想。殷老师在教学本课第一自然段时,出示四个方面的自读要求,让孩子们静静地默读。这是让孩子们倾听文本声音、触摸人物心灵的内心体验,是孩子们静心涵咏、潜心会文的过程。从孩子们的读后反馈看,他们与文本产生了情感的碰撞,实现了灵性的启迪。这便是课堂静默产生的静水深流的效果。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老师们经常使用默读这种方式,却往往只注重默读的内容,缺乏对默读方法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默读时,在重点词句上停留、品味、揣摩,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把自己的疑问及时记录下来,在有感触的地方写写批注等。另外还应有默读习惯的培养,比如默读时各自潜心静读,不交头接耳,不窃窃私语等。只有从内容、方法、态度、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要求,课堂才能形成一段灵敏的寂静。另外教师要给足静默的时间,要多一些等待。相信耐心的等待过后,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

我们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要清楚我们的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么教。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也要想想这节课老师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么教。语文老师一定要清楚语文课是干什么的,要清楚自己每一节课想要什么。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恰当地指导朗读;要揣摩文章的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要细读文本,反复品味,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排意图。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环节,要注意几点:一、语文课,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地读书,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的风格和味道,读出作者表达的个性和精妙。一篇情感性非常强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课文情感?答案一定是读书!而不是叠加过多的资料,老师一味地煽情和简单的告诉。二、要精简目标,聚焦重点,多层推进,一课一得。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个限值,要想教得扎实深入,就必须直奔重点,精准发力,舍弃不必要的枝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个取舍的艺术,需要教师精心解读文本,读出“这一篇”与其他篇不同的地方,最值得教的地方,然后朝着一个核心目标,在关键处重锤敲打。有的课目标分散,老师要的太多,为了赶流程,只得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看似教得完整,实则处处走过场,倒不如集中某一个点深挖。“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

第二节课,张老师的绘本阅读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多姿多彩、别有情趣的学习之窗。选取的绘本特别富有童真童趣,特别契合儿童的心灵。老师精心挑选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打破教材的局限,把一本好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本节课,在优美的意境中,在丰富的想象中,在老师精心的留白里,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读故事,在具体情境中学语言。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遨游,让孩子的灵性在童话世界里放飞,语言在童话世界里生长,思维在童话世界里提升,情感在童话世界里滋养。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也能在自己的课堂中引入绘本阅读和写作,尝试自主开发课程,努力构建更加丰富、多元的语文课堂。

今天听取了两位年轻的、富有钻研精神和教研热情的老师的课,我们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启迪,更感觉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奋发向上积极探寻的力量,那是一种勇往直前坚定行走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生长。

评课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首先,我要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很难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钟,而要把1分钟就能学会的内容上满一节课,就很难。难就难在探究过程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碰撞,转化思想的渗透。

本节课,王爽老师是在教研集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与课前的说课环节相吻合。纵观王爽老师这节课,基本功扎实,环节清晰、流畅;课堂真实,预设与生成均有很好地体现;内容充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提出到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邻边相乘还是底乘高呢?制造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探究课。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这节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转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质所在。王爽老师恰恰将转化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整堂课。更难能可贵的是使学生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在不能直接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的时候,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从而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为后续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公式做了铺垫。王爽老师在渗透转化思想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方格,感知转化。

2、剪、拼操作,运用转化。

3、公式推导,还原转化。

4、实践应用,拓展转化。在比较三条小路哪条面积大时,引导学生观察,并应用转化,把三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转化思想进一步得到延伸。

作为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小组学习的三个问题也层层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目标明确,化未知为已知)。

2、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

3、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本节课在习题的选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题是根据公式求面积。(公式的应用)。第2题是已知面积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题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这是深层次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本质)。第4题则是通过比较三条形状不同的小路面积,使学生发现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从而回归本课的主题。用三个词来概括就是精心、精炼、精彩。

既然是一节探究课,就要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难免会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探究活动。

首先,就本课而言,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多于动脑,显然是对探究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建议在探究之前对三个小问题加以强调,必要时组长可以在组内引领,3个问题一个个地完成,达到公式推导这一探究任务。

其次,数方格这一环节,王爽老师是教给了学生数方格的方法,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显然是不想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转化,以免在探究过程中缺少内容。但从实际数方格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可见他们大多并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数的方法,而是进行了平移。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是不应该束缚的,同时也是不能束缚的。这是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尝试体验转化的思想,应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为后面的公式推导奠定基础。

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因为王爽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奠基课,也是小学数学渗透转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意义深远,而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转化思想并引导学生能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方面,王爽老师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来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王爽老师会上得更精彩。

评课发言稿

接下来,我用半小时来讲一讲十年课改的话题。

首先,指导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就是指导我们制订课标的四个理念。

第二,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第三,我们语文教学有进步,局部来说有提高。我们的教学观,我们的学生观,我们的教学行为都在发生变化。在这十年间,我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方面都涌现了很多好的经验。儿童阅读在健康发展。

当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最好时机之一。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声明,这很多问题是历史以来就存在的。

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迷失。教学目标的意识还不够强。上一篇课文,我们朝哪个方向去?

2、内容还不够确定。这是我们语文课程天生的弱点。和理科相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一篇课文信息量很多,老师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面面俱到,费时多,收效低。我们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教课文内容,这样实效性不高。

3、我们的老师还过于强势。

我们为学生的学着想还不够。我们还没有“让学”。让学生自己学,自主学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今天四位老师的课也是如此。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昨天温儒敏教授说:看我们的课,表演成份还比较多,不够自然。教师的语言不够亲切。他甚至说:我们有的课,形式大于内容。在这一块上,我们真不如国外,不如港澳台老师的课。他们教的跟我们真不一样。上个月在广州,台湾的苏兰教师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就是这样,她还来传经送宝,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眼里还有美丽的孩子,她的课的追求,就是对孩子发展的追求。她说,一堂课,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朗读的机会。一节课,有三十多个孩子发言了。快下课了,她问:这一节课,还有哪一位同学还没有发言的机会?六个小孩子举起了手。她请这六位孩子来到台前,一个接一个把文章读了一遍,苏老师一个一个指导,问每个孩子,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有一个孩子谈得非常到位。我们平时的教学,眼里总是只有那几个孩子,总是关注了少数,冷落了大多数。我们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学懂,学会到会学。我们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是为每个学生服务,这才叫以学生发展为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关注每个孩子的教育,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向丁有宽老师学习,偏爱差生。

归结到一点,我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我们课改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但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我们师生的幸福指数还不高。

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提几点建议:

1、进一步落实以识字写字学词为重点。

我感觉课改以来,我们比较关注中高年级,我们冷落了低年级的教学,一个人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那一个人学好语文的最基础时期在一二年级。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词汇量下降,书写差了,表现在中高年级及中学大学,但根在低年级。我们配备的老师不如以前得力了。新中国以来,我们的名师一大批是低年级老师。斯霞老师就是例子。七十多年的教龄,基本就抓低年级。低年级的名师不多啊。在座的,有志于研究低年级教学的老师,我建议各位重视启蒙教育,真正落实低年级以识字写字学词为重点。我们的课识字写字占几分钟啊?本来要写八个字,十个字,我们往往只讲一个字,我们其他的字怎么办啊?放缓坡度,打好基础。新课标认从一千八百个改为一千六百个,写从一千个改为八百个,目的是让老师们更重视。另外,写字习惯从一年级强调到中学,这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加强书写练习。课标修订稿明确指出,语文课要拿出不少于十分钟的时间来写字,低年级主要是写字写词,中高年级可写句写段落等。这方面的改革,这方面的重视,表明这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2、我们要加强朗读指导,重视语感训练。低年级的课,不能一上来就要求有感情地读,首先应要求字音读正确。然后是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读正确不容易。第三是读出长句子之间的停顿。只有读好停顿,才能读好节奏。

3、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要指导孩子从文本中提取简单的语文信息,理解少量重点词句的意思,而不是理解整篇课文。理解整篇课文不是低年级的任务。

4、积累好的语言,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背诵优秀段篇是低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

5、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倾听、爱说爱问、良好正确的写字习惯、查字典、喜欢阅读的习惯等。

首先要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干什么?三个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

三种阅读能力:

一是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对文本做出解释的能力。解释字词句内容语言形式。

三是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这是一个短板。这是做得最不好的。因为我们不给学生评价的机会。我们习惯于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四种阅读技能指朗读、默读、略读、浏览。

默读的技能比朗读技能应用更广。收集、加工、运用。

五种习惯:预习自学的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听课做笔记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今天四节课都没有看到老师指导孩子做一点有价值的笔记。做笔记的习惯不只是为语文学习服务,还是为其他各科的学习服务。认真听,抓重点记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听写词句要从听一个写一个到听几个写几个的习惯。如有老师上《惊弓之鸟》听写本课的三句话,先读一遍听是什么内容,再读听是什么,三读注意老师在哪里停顿。不去看一池一地的得失。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读书,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我们就不用太担心孩子将来的语文能力。

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清楚我们的教学要往哪个方向去。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超标的地方,有不达标的地方。

低年级分析内容超标了,字词内容不达标。一二年级侧重在字词句的教学上。中年级侧重在词句段的训练上。段的教学非常重要。

自然段与结构段的教学非常重要,要抓三点。一是归纳段意,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要能用比较准确的话说出来。第二,理清段序。第三,了解这一段的写法。如果读段培养起了这三种能力,那高年级学篇就不难了。

高年级侧重在句段篇的训练上。低年级了解词句的意思,中年级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一,高年级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一篇文章,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教的是方法;二,还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既要得意,又要得言。要关注语言,关注写法。要从读到写,注重迁移。三,高年级要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这样我们能教出文本的个性,让学生在读和写上有所获。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不下于五六次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有一个天然的问题,就是重读轻写。这是不对的。国外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运用的培养。我们改进习作教学,要降低门槛,加强习作和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真立诚,不一定要求长。诸暨市三年级一位学生用一百零七个字征服了评委,得到了冰心文学奖。说真话,说掏心窝子的话,这是得奖的原因。

衷心地希望各位下定决心,把语文教得既简单又厚重,既简洁又高效。我们要立大志,用一流的理念提升我们的软实力。

评课发言稿

老师们:

这次我参加了学校的评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评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

第三,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总之,通过评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管理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评课发言稿

各位同仁: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塔耳小学焦宗琛老师的科学课《找拱形》,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就《找拱形》这节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焦宗琛老师根据小学科学课标要求,设计并执教了六年级科学《找拱形》。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找拱形》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四课内容。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则把对拱形的认识范围扩展到圆顶形、球形、多样的弧形,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优点很多,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焦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提问,问:我们身边见过哪些拱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认识拱形。师又追问:为什么在桥的设计建筑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么拱形到底有什么优势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让学生想办法,从球形入手,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球形结构抗压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结构上增添的重压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潮,掀起本次课的高潮。后面对于塑料瓶瓶身结构抗压的结构研究,用各种问题作为引导,同样吸引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焦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说生活中什么地球见到过球形、拱形结构,塑料瓶身使用到的关于拱形的什么特点等等,这些不是一次课能积累出来的科学素养,而是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日积月累的。

本节课,焦老师从找拱形--索身边拱形结构的特点、优势--用实验证明拱形的承压特点--分析拱形承压原因--总结拱形的优势,见识拱形建筑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解释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点,一步步深入到学生资助探究,并自己得出科学知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焦老师的课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说建议,有以下两点,仅作参考:

1.实验器材的选择,与材料有关:焦老师选择用乒乓球的半球作为球形结构的探索材料,很好用,这里涉及到关于器材材料的问题,有同学会想到,如果是鸡蛋壳的半壳,恐怕就不能承受两堆作业的重量了。

2.课的延伸拓展处: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进一步加深对拱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优势,可以让学生提前带一个塑料瓶到课堂上,每个人就能更明了。

综上所述,整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大,动手动脑,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教师深度参与,及时鼓励,全程评价,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探究课的课型特点。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一节课,对于科学课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深化了我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态度。

评课发言稿

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小学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动画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蒋莹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蒋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本堂课中,蒋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2、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家长会生物老师发言稿小学语文高考复读学校公开课发言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