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22篇)

时间:2023-12-10 11:48:13 作者:HT书生

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团队活动,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并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合作的经典名言和格言,一起来领略一下。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但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或保育员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桌子、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会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塑、作画、看图书、跳绳、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塑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4、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5、及时对幼儿鼓励、引导 。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配合地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吗?”“你们都想当小兔,没人当大灰狼,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我们俩一起玩,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人们通过团队的合作完成,个人的力量将显得孤立无援,在这种时候,合作能力将比其他的专业技能显得更重要.幼儿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将自己融入集体中,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幼儿时期正是人的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作者:冯建芳作者单位:昆山市石牌幼儿园,江苏,昆山,2153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1关键词: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逐渐地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是越来越多。家庭对这些子女关爱有加,使一些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往往忽略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对方考虑的意识,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争强好胜。而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市场经济不断市场化,竞争不断地加剧,更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一、合作的定义。

合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通过相互的配合和协调来实现共同目标,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最大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性,就是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并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最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孩子人缘关系好,在众多小朋友中,时刻能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忍让着别人;有些孩子人缘关系差,主要表现是很小气,争强好胜,不肯忍让,不听从他人的意见,导致关系差。如今这个社会,时时刻刻都强调,团队合作才能强大自身力量。那么对于幼儿的合作意识,就需要在这个时期培养,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发展得更好。

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生活中也证实,兴趣在幼儿中同样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且能够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任务。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会产生继续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如通过阅读《金色的房子》以及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和情境表演等,来激发幼儿要像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样,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感到快乐。亦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能够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并且能够产生愉快情绪。这样在合作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产生不断地渴望合作的愿望,才能真正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老师要给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其自身应该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因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而幼儿对老师怀有崇拜、尊敬和喜爱。教师应建立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班中教师要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表现出一种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如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幼儿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这对幼儿来说恰恰是一种示范、一种榜样式的引领的作用。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懂得关心他人,团结同伴,互帮互助,才能让幼儿在合作中把一件事情或者一种游戏做好。而有些孩子受到父母的溺爱、娇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跋扈,任性攻击性行为较多,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时不友善,这就是平时父母没有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如个别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看见小孩子打架,往往会这样教育:别人打你,你就使劲打他。这样就导致幼儿在与人合作中处处逞强、霸道,不饶人。像这样教育孩子,从思想品德上就是一种扭曲,幼儿在合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就表现出放弃、推卸,做事情不配合,没有合作的精神。父母应该教育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时要关心他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遇到问题主动去解决,不推卸,敢于承认错误,遇事要彼此商量。只有具备了关心他人、宽容、友善、互帮互助等良好思想品德,才能真正在与人合作时感到顺利、快乐,没有矛盾。

五、多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社会、学校、家庭就是一个个不同的.团体。

在每个团体中,都会遇到各种的问题,需要团队合作才能解决得更好。作为幼儿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多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如让幼儿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造型,共同完成一幅画或采取二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娱乐的精神,同时又为幼儿创造了合作的机会。幼儿可以为其中的失败而不断协商、改变、努力,大家一起奋斗,从新再来,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其中的成功而高兴,愉悦幼儿健康的心理。亦如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看谁做得好,同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合作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合作能力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教师、家长应适时地进行合作教育,掌握简单的合作技能,为今后合作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适应不断市场化的竞争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邓乙凤。对“蚂蚁王国”的教学反思和认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04)。

[2]杨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魅力中国。(。09)。

[3]宋永艺,廖丽君。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3)。

[4]赵传玲。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03)。

[5]田连娟。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6]李倩。论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04)。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小表弟维维在玩水枪,小外甥阿俊来了。阿俊也想玩水枪,说:“小舅舅,让我玩一会儿吧!”谁知小表弟高高地举着水枪,说:“不行,这是我的,我不让你玩。”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什么要合作与分享。其实,合作与分享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座里程碑,如何让幼儿学会合作与分享呢。

一、同伴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合作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如:大部分的幼儿都喜欢荡秋千,有一次,小静争着不让其它小朋友荡,我说:“小静,你喜欢荡秋千吗?明天还想不想再荡秋千呀?”她弯着头开心地说:“想呀!”“那你今天不让小朋友们荡,明天小朋友也不会给你荡的呀,那样好不好?”“不好!”“所以大家要轮起来荡,每人荡十五下好吗?”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通过合作,分享到了快乐。又如:幼儿经常会带许多的水果和面包饼干等在园里吃,没带的小朋友看见别人吃有时会很想吃,这时,我对小朋友们说:“你的东西好吃吗?”“好吃!”那让喜欢你的东西的好朋友也一起来分享它的美味,让她下次也带好吃的东西给你吃,好吗?“幼儿都非常乐意把自己的”好东西“分给旁边的小朋友。这样久而久之,使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二、在师生互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老师布置教室的时候,他们都喜欢围者看,好奇的用小手摸摸,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尊重了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排好队看,但要与老师合作,要求每个小朋友在规定的地方看,不能走近去摸,幼儿见老师允许他看了,虽然有规定,但还是很开心地说说笑笑。又如:墙面布置中”镜子里的我“,师生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印手印等共同创作完成了一片美丽的”小手大树“,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有关的物品来,如:照片、卡片、镜子、面具等,把它们充斥到环境中,并兴奋地与老师、同伴一起说说、看看。与老师合作分享的愿望就被激发了出来。

三、在家园共育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特别是农村,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守旧,所以要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知道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共同分享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合作与分享。如:设立家长园地,粘贴相关内容的教养心得,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及”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如何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等;从而引导家庭之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之间合作与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

四、在特殊场合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以及我们与小学连在一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经常组织幼儿与小学生共同学习、游戏、玩耍,看着大朋友与小朋友露出天真灿烂的微笑的,我心里像喝了蜜似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合作带给他们的幸福滋味。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孩子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孩子们都愿意在活动中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如玩玩具时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经常会四五成群地在共同完成他们的伟大杰作。同时,他们也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有困难时总是情不自禁地伸手相助。我相信这种品质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肯定是受益匪浅的。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人们通过团队的合作完成,个人的力量将显得孤立无援,在这种时候,合作能力将比其他的专业技能显得更重要.幼儿将来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将自己融入集体中,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幼儿时期正是人的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作者:冯建芳作者单位:昆山市石牌幼儿园,江苏,昆山,2153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1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论文目录

人们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质量高低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是,由于社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没有同共进行,导致环境糟到了破坏,水、空气、食品等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大幅度减少、物种也在每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对学生的环保教育要从小抓起,我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环境意识培养,并成立了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全园老师与幼儿一起行动,切实做好环保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与研究,我们的幼儿环保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把环保教育当成幼儿的一项特色来抓。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并不是让幼儿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给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了,从情感上让他们热爱我们的环境。幼儿认识世界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经验不足,但情感可以培养,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幼儿的情感为主。把幼儿领进大自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行为文明习惯要养成,比如不乱扔垃圾等。联系社家长共同与幼儿一起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

2.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毕竟是一个大学问,他们可能从意识上无法认识到环保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情做起,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幼儿形成环保意识。比如,与环保有关的土、沙、石、植物是学生常见的事物,而且,对之些事物的研究是很多幼儿园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在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时,不是单纯的对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也不是简单的学习这些事物的知识就可以了,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把不同质的土种同一种花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园中的花坛,可以把泥土用来做各种玩具造房子等。下雨过后,把幼儿领出室外,体验泥泞带给他们的困难,再让他们了解泥土是可以孕育生命的东西,幼儿会转变对泥土的看法,从而更珍视泥土,形成不践踏泥土、花草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活动,要让幼儿体会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爱的,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发现它们的可爱之处,从而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他们。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与感受万物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珍视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再比如,贴近孩子生活的内容很多,当我们发现浓烟滚滚出来的时候,问他们烟从哪里来,我们的呼吸的空气需要这些浓烟吗,当看到河里的水已经变浑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污水,我们能喝这样的水吗?以这内容作用辅助内容,让幼儿对周围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二、从多方位进行环保教育。

1.注重对幼儿的环境建设。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首先我是让孩子们看得见,为此,我们先把幼儿园打造成一个绿色的家园,当孩子们从早晨步入幼儿园大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园舍和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当然在冬天也可以看到充满绿意的冬青树、还有一片茂密的小竹林。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园引进很多的果树,如石榴树、桃树、苹果树等,夏天小孩子们种植的向日蔡冲着太阳发出灿烂的笑容。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绿色,让他们动手保护绿色,经常带领他们为花草树木浇水、松土,到了秋天分享丰盛的果实。植物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动物是环境的重要标志,我园不仅有植物,还喂养了一批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喜欢小白兔,喜欢小山羊,也喜欢会说话的小鹦鹉,也喜欢成群结队的鸽子。这些小动物在我园应有尽有。上课时,让小朋友亲手采取园里的草为另小兔子,用一把把高梁吸引成群的鸽子,小动物们为幼儿园增添了喜庆的色彩。为了让外来的小动物在我们幼儿园安家,我们还特意在大树上安装了鸟巢,很多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与小朋友们成为了好朋友。幼儿园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环境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们实施着环保教育。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建设幼儿园活动园地。

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品,虽说是废品,但也有部分垃圾具有利用价值,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可以变废为宝,为此,我们把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分类,每次打扫不卫生的时候,就教育孩子们把垃圾分类出来,并搜集那些无毒且可以再次利用的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园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包括家庭,所以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庭的帮助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同样,环保教育也需要幼儿园与家庭联手。我园在环保教育时,非常注重家园的联系。比如我们在园内开辟宣传栏,可以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里完成,这等于是家长伸出了援助之手,以引起家长朋友的重视。我们还在每年的春天,此时鸟语花香,向孩子人发出爱鸟的倡议,向孩子们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保护鸟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用实际行为告诉孩子们人与动物共有一个家,只有我们和它们和谐共处了,我们才会受到大自然的恩惠。通过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幼儿的工作,与孩子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总之,对幼儿的环保教育对于以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幼儿起就要抓好环保教育,我幼儿园通过几年的对幼儿的环保教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知道了染污的概念与危害,并能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环保工作。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许琴.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

[2]张俊.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幼儿教育,1998(03)。

[3]吴建成.谈谈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j].早期教育,1999(11)。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本研究围绕《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课题研究,采用观察法对大班幼儿在游戏与学习中合作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孩子们开始合作时的意识指数较低,后经过指导意识指数较高。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们《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研究》此课题打下基础,更好地了解了幼儿的基本情况。

【前言】。

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素质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学会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孩子合作意识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取得成功相当重要。《纲要》中也指出:要让幼儿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因此,本着《纲要》精神,我申报了课题《大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对客体的研究与实施,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习惯。本研究是对大班幼儿合作习惯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打基础。

【方法与步骤】。

1.被试。

本研究我选择了我园大班全体幼儿,被试共22人(男幼儿11人,女幼儿11人),平均年龄约为5岁。

2.研究方法与内容。

根据我们已掌握的儿童合作情况,参考相关的研究资料,采用观察法对幼儿在游戏与学习中合作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融观察于游戏及学习中,在游戏与学习中随机观察。观察中我制定了详细的观察目标,并进行了分类:在项目上分为:是否合作游戏;是否分享玩具;是否帮助同伴。在程度上区分为:能、基本能、很少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主要观察了幼儿合作意识指导前与指导后的不同情况。

【讨论与分析】。

1.讨论与分析。

首先是指导前孩子们合作的指数不高,不愿意与人合作,喜欢独自占有玩具或学习材料。从观察记录中看到22个孩子中只有六个人能在观察的三项中都表现为能,占总数的27.2%,有两项以上表现为能的也只有8人,占总数的36.3%。可见当今孩子们合作的状况,更使我们认识到了做合作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其次是受同伴影响。本次观察采取分组观察法,我们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每组中若有1-2个程度好的幼儿,本组中其他幼儿的表现也较平常好,这也充分说明了幼儿易受同伴的影响。

再次是孩子的合作习惯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几代人的娇生惯养,使许多孩子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如蛮横、自私、狭隘。在幼儿园里,幼儿都要一起玩、生活,不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的蛮横、不讲理,而发生争执时又不会谦让,导致孩子经常的哭闹、告状。从各种事例中可看出,有很多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都非常的强烈,遇事都为自己考虑的多,不会谦让和合作。尽管他们现在还小,但有很多不良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2.意义。

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合作的好,他们拼摆积木的速度也就快,他们干什么也就得心应手,拼摆中间他们会互相谦让。还发现越是合作的不好,他们就会乱抢别人手中的积木块。看到合作不好孩子愁眉苦脸的样子,我们的心里也很难受,这与教师平时是否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这也增强了我们对课题研究的信心。

时代在发展,需要会交往、会合作的人才,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合作也能使人各显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教师也本着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态度,肩负起研究课题的重任。

3.小结。

通过本阶段对大班幼儿观察与分析,我们一致认为,大班幼儿合作意识有待提高,我也需要有计划、有目标,一步步悉心培养,以此逐步提高孩子的合作意识。一是多为幼儿设计能体现合作的游戏,让幼儿游戏中感受合作的好处。遇到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要及时解决,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该如何做。二是帮助家长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密切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行为习惯。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1] [2]。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身边有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事例发生,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由于幼儿任务意识差造成的,诸如说不清或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写作业;作业中边写边玩,三心二意;作业中不动脑筋,抄袭别人的作业;对预习,朗读等一些非书面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等。这不仅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受挫,给刚入学的幼儿带来负面影响,也让家长的大伤脑筋,因为长期下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很不利。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呢?我认为,从幼儿进入大班后,任务意识就应做为一个重点教育目标,教师应逐渐的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确任务概念,激发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让幼儿知道任务就是负担自己该做的事,并认真完成它。我找来一些关于认真完成任务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内容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小学生学习情况的,然后让幼儿谈感想,从而激发幼儿对故事人物的敬佩,帮助幼儿明确、强化任务意识。我还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相关条例,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小学生的“任务”含义,并进一步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事例,使幼儿更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从而在心理上为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1.利用教育活动前的准备锻炼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教育活动准备中有需要幼儿带物品来园或需家长协助的,我一改以前在家园栏中写通知的.形式,而是直接口头告诉幼儿,请他们完成。刚开始几次,许多幼儿忘记了,但随着我口头布置任务的增多,幼儿得到锻炼,对任务的意识和记忆都在加强,遗忘任务的情况逐渐减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利用整合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整合活动中,可以利用美术,数学,语言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完成一幅画,一个操作,一个动作等。首先,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要求,让幼儿明白任务是什么,该如何完成。其次,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如发现脱离任务或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及时提醒,再一次让他明确任务内容,将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任务中来。

3.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例如在劳动中,通过给幼儿分派不同的“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任务内容,并去认真完成;在自理活动中,要求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给他们树立独立完成意识;利用节假日的特殊性,我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例如,三八妇女节前,我要求幼儿给妈妈做一件事,说一句话,并向家长了解幼儿完成情况;五一劳动节前,我让幼儿回家了解父母工作内容,在集体面前讲述;教师节前,让幼儿将想对老师说的话,回家后用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带给我看,并将画面内容讲给我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任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4.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扮演使孩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全然忘记了这只是“扮演”,他们会真的溶入到角色中去,他们越溶入到角色中去,越对角色有认同感,越愿意主动去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他们在游戏中会更投入,他们会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要把它做好。例如,一个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的孩子,她很忙,她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去完成许多工作,在做事情的同时,她的任务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在区角游戏中也是如此,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这个区角玩玩,那个区角玩玩,结果一件事也没做成,这样的孩子一般任务意识较差,要加强他的任务意识,首先要让他明确自己所在区角的活动,并感受同区角别的孩子认真完成活动的行为,其次他要想换区角游戏,应该要求他完成所在区角的活动后再去别的区角,最后,要及时对他的行为给予评价,加强他的任务意识。

三、注意激发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幼儿规定时间,时间可视大多数幼儿完成情况而定,时间一到,即结束活动,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些急迫感,这主要针对边做边玩,注意力分散,没有时间观念的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遇到困难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请求帮助,或偷看抄袭,或胆怯哭泣,或干脆放弃,或拖延时间,我总是适当给予引导,积极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动脑动手自己操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恒心。完成后,积极给予肯定,幼儿通过欣赏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不仅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而且充分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讲评。

通过讲评,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完成任务与否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有一次,我让幼儿带蛋壳来园,结果有的幼儿没带,看着别人彩绘的美丽蛋壳,我分明感到了来至没带蛋壳幼儿眼中的羡慕,其~实有的幼儿带了两个蛋壳,但我却没有将它分给忘带的幼儿用,我想给他们一个“小教训”,让他们感到忘记任务的不利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我及时表扬鼓励任务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幼儿,或给予口头表扬,或发个五角星,小贴画给以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的幼儿,请他们说说为什么没有完成,帮助他们找原因,培养幼儿努力完成任务的意识。

我认为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任务意识可以帮助幼儿入学后主动,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基础,我们教师要加强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而言,同样如此。由于幼儿期是人的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而善于合作又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呢?我在工作中总结了五点:

一、强化教育理念。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游戏中要经常让孩子们分组活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以训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其次,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合作、配合,给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我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名教师就帮着拉桌子,摆玩具、分发各种玩具材料,保育员则进行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清扫,无形中为幼儿树立了好的行为榜样,幼儿的合作意识也易被激起。同时,经常有意识地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二、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

学会合作,首先要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根据观察了解,那些不能与人合作的幼儿大多是由于家长过于宠爱,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处处逞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我通过《小鸡和小鸭》《我来帮助你》等故事,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并让孩子们装扮成“小鸡”、“小鸭”等,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墙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通过各种教育,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很快融入集体,更好地与人合作。

在幼儿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如,在一次小组作画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觉到各种不同角色的乐趣。有的幼儿准备材料、有的调颜料、有的要作画,这就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我告诉调颜料的小朋友:“洋洋,你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和周航商量着去拿,我看你俩配合好不好?”两个人很快准备了要用的东西(笔、颜料、颜料盒、水)就开始干起“活”来。画画的萱萱就很主动地找他俩说需要什么颜料。到最后,他们的画画得非常棒。还有一次户外活动前,我请一个小朋友去拿一袋海洋球到操场上玩,可不知怎么回事,袋子破了,海洋球滚了一地,那个孩子一个人匆忙地捡着。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一个人捡多慢啊,怎么办呢?”孩子们一起说:“我们一起捡就快了。”我告诉他们:“几个人完成一件事,这就是合作,合作的力量大!”通过这件事,大家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还通过玩“过家家”、接力赛等活动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

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强化反馈机制。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小朋友在一起合作搭了一个很漂亮的“宫殿”,我及时地说“你们几个合作伙伴搭的‘宫殿’可真漂亮!”“你们配合得真好!”教师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地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要适时给予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使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五、加强“家园合作”

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也能推动幼儿合作意识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个别交谈,强化家长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理念。告诉家长讲究技巧,在家里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迁就或训斥他们。例如在剥毛豆、整理屋子等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合作完成,这不仅增强了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促使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方法,告诉他们不要惟恐孩子“吃亏”,对孩子说“谁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这样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还有转变理念,如,告诉家长不要每次接孩子回到家时都问“你今天吃的什么?”“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等,而是试着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事情?”“从明天开始每天想办法帮助老师和同学们做点事情,回来告诉妈妈,好吗?”等等,以此引导孩子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事实也证明,通过强化“家园合作”,赢得家长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幼儿如何合作与意识培养的论文

摘要:学会合作是每个人想要立足当今社会的一个必备技能,也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注重合作意识与其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幼儿教学方面的一个重点。本文就以兴趣激发,锻炼幼儿与其同伴进行合作的同时,为其创造条件,及时教导孩子拥有合作意识,等重要方法进行了叙述。

合作这个词语现在对幼儿来讲还是处于模糊,不熟悉的阶段,他们只是知道,在自己要完成某件事的时候,需要第二个人来为自己帮忙,从而保证所要做的事能够顺利完成,这就行了。幼儿不会思考什么叫合作,不懂与伙伴进行协商,也不明白什么叫做分头进行。对于现在幼儿缺乏合作的表现,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一、创造合适幼儿的教育环境。

从国家发布的指导纲要等文件上可以看出,对于幼儿的教育,是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的。注意性格的教育,并落实到每一个活动中去,这也间接地要求了我们为幼儿要创造一个积极有力的环境。在思想上,我们试着让幼儿独立自由的思考,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使幼儿冒出想要同伙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想法,然后在根据幼儿的状态进行引导,从而成功合作,使其体会到合作后成功的快乐。在生活方面,教师应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和物体,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氛围。比如:教师在墙上张贴小朋友合作的画报,教导幼儿观看关于合作的动画,在课外活动时两人互相帮忙来玩同一个玩具。我们也可以按照孩子兴趣爱好与孩子共同协作,如,老师和幼儿合作画画,给予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幼儿提高了绘画本领,而且也逐渐学会了什么叫合作,从而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1、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

孩子的好奇心是不可磨灭的,所以我们要紧抓这一心理为其适时培养合作的兴趣。使幼儿克服与人沟通的恐惧,大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往。

2.共同合作表演节目。

老师为幼儿讲述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然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感受到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合作事例,激发幼儿合作兴趣,让幼儿觉得与小伙伴合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从而爱上合作,为下一步锻炼孩子合作能力提供了帮助。

幼儿合作能力始终得不到大幅提高与其是独生子女有着很大关系。在家里,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都是极度宠溺的。长久之后,幼儿的性格开始改变,变得自私,暴力,以为全世界都会围着我转的性格,更是不利于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也会不断下降,受到限制。面对这种现象,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也显得极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指导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让幼儿进行传乒乓球的游戏,要求两人合作完成。这时候幼儿就需要思考自己才能把球传的快,传的好,而又不掉在地上,最后互相讨论协商,把幼儿的合作培养结合到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样也为幼儿提供了锻炼合作的机会。

四、合作所给幼儿带来的快乐。

在幼儿逐渐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时,慢慢也体会到了合作所带来的简便与快乐,会继续想和他人合作。此时教师可以使用鼓励法,对合作能力表现较差的幼儿进行鼓励,对合作能力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赏,并让其他幼儿进行学习。教师的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幼儿都希望在教师面前证明自己,使其得到表扬,这也是幼儿合作成功的关键之处。当然,合作中免不了出现矛盾与埋怨,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一旦发现,立即为其指导和疏解,以免合作双方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失去合作的积极性。

五、教师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在教导幼儿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便一直在幼儿心中都是很伟大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到行为习惯,从言谈举止再到情感态度,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讲都很重要。所以老师要利用自身,为孩子们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试着与孩子分享一天中遇到的高兴的事,让孩子与你一起快乐。再比如看到孩子在进行游戏时,可以以请求的语气来询问孩子:“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教师这样做会让幼儿体会到向别人分享所给予自己的乐趣,然后便会产生向同伴分享和合作的想法。教师也应发现分享合作优异的幼儿,让其他幼儿进行效仿学习。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学习的兴趣应从各方面入手,不断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条件,正确引导,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总之,学会合作是幼儿走向社会立足的重要保障。所以,对幼儿从小进行正确的合作培养是十分关键的,是当前教育所应积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04)。

[2]张树俊.巧妙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3]王小英,王永杰,孙贺群.幼儿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幼儿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幼儿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1][2]。

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论文目录

摘要: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形成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但当今家庭与学校大都忽略了这一方面,一旦孩子没有完成他们规定的事,他们只知一味地怪孩子们没有认真去做,长此以往,孩子们只会越来越没信心与勇气做成他们本就能做成的事。所以,对于孩子们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从幼儿抓起。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成人“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幼儿时期的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自我价值认可与信心的树立,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健康人格与良好心理的确立,对孩子们健康成长意义深远。所以,幼儿时期是关键的一个阶段,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配合下,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措施帮孩子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而这个人物的重心又落到了幼儿教师的肩上,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指导下使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

一、关爱——创设“被爱”“被需要”的情境。

爱心是每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对于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幼儿这时处于一个特别敏感的时期,他们渴望被关注与他人的关爱,一旦他们感觉没有人关心他,对他弱小的心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破坏,从此会伴随他们一生,整个人会充斥着负能量。所以,作为幼师,不仅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且要照顾到孩子们的方方面面,需要扮演着“生活保姆”的角色。对于此时孩子自制力与心智的身心发展处于弱势,事物更加繁琐而沉重,此时需要幼师们倾注更多的耐心、信心、爱心在孩子们身上。具体体现在时刻在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并向他们发自内心地送去关怀与温暖,如,抱抱亲亲他们,说我爱你这种关爱的话语,并且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聆听他们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被需要与重视的,小小的心灵会受到抚慰与鼓励,从而在他们潜意识里形成自己是被需要的积极情绪,然后转化为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信心。

二、尊重——保护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幼儿尊重人们一直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方面是全盘否定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正处于懵懂的时期,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诸多好奇,会对一些“奇怪的东西”产生兴趣,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一旦他们接触了不是在他们这个年纪接触的东西便会竭力地制止,将他们主观能动性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却是一味地纵容他们,只要不是犯大错,家长不会置之不理,即便是像一个故事中孩子第一次偷了邻居的鸡蛋,不去批评他们,而是一味地纵容,长此以往,那个孩子便会觉得偷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两种做法都有所不妥,对于幼儿的尊重是保护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所以对于孩子们合理的要求应得到尊重与满足,如他想要自己打扫卫生,放手让他去做,不要过多干涉与不许他们尝试,还要在孩子们言行举止不对时进行点拨,让他们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尊重既保护了孩子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而且还会帮助孩子们认识事物的对错,自信力与自尊都得到了提高。

三、肯定——给予积极向上的评价。

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可见肯定孩子在孩子成长中是举足轻重的,而且在激励下,孩子们的潜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帮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表现在生活中越来越杰出,然而一味地批评与否定孩子,只会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也会使得他们做事情畏首畏尾,没有勇气去尝试新鲜事物,从而变得不喜欢展示自己与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等消极的做法。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要批评与否定孩子,即便批评他们也要讲究方法与采取技巧,比如一个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唱歌,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并使得课堂混乱。此时,幼师不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扰乱课堂,而是让他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小声地安慰他,说自己知道他不是有意在课堂上唱歌的,并且说自己知道他在唱歌方面有天赋,鼓励他在其他孩子们面前唱歌,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样不仅使孩子能够清楚自己犯下的错误,而且还使得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信心。

四、帮助———提供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会使得孩子们对于自己的信心倍增,产生愉悦与幸福感,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幼儿时期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幼师一定要提供诸多机会让孩子去体验获得成功的经历,要考虑到孩子们个性特点与知识储备以及生活规律,设计出有趣、科学、适中的一揽子问题与游戏,参与形式,使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展现自身的魅力,体会到收获到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需要幼师十分熟知每个孩子的基础上,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做,设计合理科学的活动形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心态,逐渐形成对自己的信心,健全他们的人格。

五、诱导———鼓励勇敢面对挫折的勇气。

孩子们的信心的树立很大一方面是取决于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幼儿此时对万象世界充满了好奇,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往往会到处碰壁与遇上瓶颈,产生挫败与失落感,而此时幼师则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鼓励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不要灰心,要相信自己激励他们多去尝试,只要自己不放弃,挑战他,面对他,终有一天会成功,这样不仅提高抗压感与受挫力,他们会变得勇敢,也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自信心。

总的来说,孩子们自信力的树立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要鼓励孩子们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难关,并且能够自信地展现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充满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所以,作为幼师,走在教育孩子们的前沿,更应该重视孩子们的信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关爱、尊重、诱导、肯定孩子,使得孩子们能够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高兰慧.对学前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孔姗姗.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论文幼儿环保意识的论文

如何将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深入到涉世未深的幼儿心中,是一个严肃又不失益处的问题。放眼国际,许多欧美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很多都是从小教育出来的。笔者在深入研究国外孩子环保意识教育时发现,有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环保教育的,也有从生活细节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的,还有从创意制作着手树立少儿环保观念的,更有甚者从主题活动和比赛出发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将目光放远以树立长久的环保意识。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服人。

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注重科学教育的今天,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模式中,应当克服家长情绪化、偏激化的教育方式,以“理”为主要的培养途径。

首先,幼儿环保意识应结合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从理入手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一边倡导无纸化的信息技术从而挽救植被,一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幼儿传输简单的环境保护常识,通过传授温室效应是怎么形成的、臭氧层是怎么变小的、蓝藻是怎样吞噬水域的等等一系列的演示,将科学的环保理念传授给幼儿,从理入手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其次,我们也可以参考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幼儿园围绕“海鸥岛”进行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经验,从而组织幼儿参观苏州当地博物馆,并了解太湖水污染治理史。“读史使人明智”,在幼儿受到历史变迁带来的震撼的同时,他们也会发自内心地珍惜和维护美丽的绿色家园。在参观后可以开展“我心中的太湖”绘画展,通过发挥幼儿充分的想象力来描绘出其心目中太湖的景象,从而建立一个宣传展并以此而进行环保意识的反馈与传播。

三、亲近自然之旅:以情动人。

幼儿环保意识应创造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以情动人进行引导。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可行的主题活动模式和人文环保情操培养模式。所谓的主题活动模式,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小朋友与小动物之间的互动,国外早有关于领养宠物分组活动教学实例,如领养小乌龟并记录观察其习性,分组轮流照顾,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同时,可以在百花争奇斗艳、柳树吐新芽、嫩草换新装的时候开展育花植树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家长应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以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为支撑让幼儿在乐趣和幸福中获得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将事半功倍。另外,开展一次动植物园之行也是非常有效的,动物园千奇百怪的动物可以扩展幼儿的眼界,并且将有利于幼儿认识自然。

四、拓展幼儿思维:启发创造力。

鼠目寸光、以解一时之需的教育模式已经落伍并将退出我国幼儿教育的舞台,取代它的将是更具有前瞻性、长远性的培养模式,而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针对幼儿思维的拓展,充分开启其创造力。

1.亲子活动之电子贺卡制作,在充分了解了植被的作用,以及纸张浪费对植被的破坏之后,幼师、家长均可以引导幼儿制作电子贺卡,将电子贺卡发放给亲朋好友,在领略感恩的同时,也互相倡导无纸化、信息化的生活模式。

2.变废为宝美化家庭和教室的活动,首先给幼儿演示几个变废为宝的成功案例,激发其制作兴趣和动手欲,然后在幼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制作一系列的变废为宝家装材料,如将废报纸留下来擦玻璃、废旧衣物用来制作卡通碗垫、杯垫和坐垫等等。

3.引导幼儿自主创建生态环境参与绿色环境的创设,家长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叠纸活动,幼师还可对幼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限塑”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简化教育等,并组织制作个性环保袋,从而推广“限塑”等等。

目前幼儿教师和家长环保知识欠缺是幼儿环保意识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欲灭之,必先学之”,要解决幼儿环保意识培养问题,还得先解决幼师与家长环保知识欠缺的问题。结合之前笔者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服人”,“理”之所出必为师之口、长之手,所以肤浅的蜻蜓点水式的告诫和引导起不了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立足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条件,积极倡导幼师自学和定期开展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相结合,完善幼师必要的环保知识体系,从软件方面着手提高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幼儿良好环保意识的真正建立。

如前所述,幼儿园和家庭分别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两个最主要的环境,所以两者都具有同等的作用,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时候,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幼儿环保意识培养都将成为空谈,甚至将有悖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制定家园同步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在前面笔者谈到的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方法途径中,都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幼师统一协调,一起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紫芍.国外孩子的环保教育[j].家庭教育,2010(6):45.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友好和谐的群体是进行合作的前提,群体具有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促进个体产生与团体相一致的行为。在组织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群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如有的孩子喜欢研究科学,有的孩子喜欢玩游戏,有的孩子喜欢昆虫……教师在组织幼儿建立合作小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喜好,把兴趣爱好基本相同的放在一组,避免孩子之间因兴趣不同而产生矛盾。

有些幼儿好动,有些幼儿喜静,有些幼儿谨慎仔细,也有些幼儿冲动马虎。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把性格大体类似的幼儿放在一组,便于因材施教。

3.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分组。有的幼儿的动手能力强,语言能力较差,也有的幼儿动手能力不及语言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进行分组,确保各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基本相同,小组中成员的能力有高有低,从而达到能力互补,使合作变得更有价值。

同一个班的幼儿年龄之间也会存在差异,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快慢,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可以实施大小搭配原则,让孩子以大带小,和谐共处。

合作意识是推动幼儿合作的潜在动力,当孩子的合作意识被激发起来,后续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实施。一般来说友好真实的情境是激发幼儿合作意识的沃土。

如《小兔拔萝卜》《蚂蚁搬家》等故事表现了合作的重要性,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辅之以角色表演,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前后的不同行为和相对的结果,懂得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有一次组织幼儿表演节目,需要用到一块大的积木。笔者故意先叫一个孩子去搬,那个孩子搬不动。笔者就告诉他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去搬。最后两个小朋友顺利地把积木搬了回来,笔者表扬了他们,这使孩子们意识到合作力量大,从而产生积极合作的情感。

如“二人三足”“老鹰捉小鸡”“大鱼网”等游戏就需要孩子有合作的精神,孩子之间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才能赢得游戏的成功。

合作意识使合作成为可能,但并不是说孩子就真正地学会了合作。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看到,有些孩子不会谦让,好东西都抢着要,不听别人的劝说,爱哭爱闹,幼儿之间有了纠纷不会做出让步等。究其原因,是这些幼儿缺乏正确的合作方法和技能。

教师应促使孩子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态度,让幼儿明白:合作是相互的,你不乐意与他人合作,别人就不愿意与你进行合作;若要别人乐意与你合作,自己首先要主动与他人合作。

礼貌的语言是幼儿能够合作的重要条件。在活动中,笔者常常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的沟通语言,如“请问你想和我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谢谢,请帮我……好吗”等。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孩子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活动中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在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做好引导,帮助孩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例如,孩子们玩积木游戏,有时积木不够用,教师要教育孩子学会谦让、轮流或者一起使用;当孩子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孩子学会向伙伴寻求帮助;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激励孩子主动帮助别人;遇到分歧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通过协商解决……长此以往,孩子们就能渐渐懂得在合作中需要礼让、团结、沟通、互助,从而提高合作的能力。

当幼儿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到合作带给他们的便利和快乐时,教师要进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产生继续合作的愿望与动力。例如,当孩子们共同合作完成了一幅树叶贴画时,笔者动情地表扬孩子“有了你们俩的配合,这幅画变得更漂亮了”,这句话让孩子们十分开心。有时笔者还会把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让全班学生欣赏,从而加深合作体验,鼓励他们继续合作。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系列教育,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孩子打架、争夺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明显减少,集体主义精神也增强了。我班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互相宽容的现象越来越多,友好的合作氛围正逐步形成。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要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必须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园的日常活动环境。在一日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对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入手,和每班教师合作,共同努力,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1)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再班级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谦让鼓励的友好关系,给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的空间。让环境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谦让习惯。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谦让的良好习惯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备条件。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对谦让的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谦让习惯,培养他们热爱伙伴、关心集体的情感和行为。

二.欣赏文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是,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三.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养成谦让好习惯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谦让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谦让。在角色中学习谦让,教师指导中学习谦让。

总之,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幼儿主体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和在交往中互相谦让,让幼儿也感触到人与人相处要互相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建立和谐谦让的环境,班中充满了友好、团结、谦让的良好气氛。同时幼儿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也有所发展,遇事能宽容、大度、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在幼儿学会谦让习惯的基础之上,我们会在这一线上继续不断探索,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每位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园互动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来自于幼儿兴趣而生成的主题活动拓展了课程的领域,是一种成功的、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活动,在这种主题背景下教育形式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本文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他有自信,从而摆脱依赖,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着他的行为是自觉而非被动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自觉付出。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一)引导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规则的要求。

1.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与人与己都有利,才能有被动变为主动,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主要应用两种手段:

(1)专题性教育。

比如以下案例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运用专题性教育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于作品该放几天的规则制定。

在进行活动区时,乐乐小朋友发现一只用“神奇编织”组合搭好的大恐龙玩具,想给它拆掉,在一旁的晨晨小朋友发现了他的举动,就说:“你不能这样做,大恐龙是郑文航搭的,我认为你应该得到航航的同意。”老师也注意到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于是以邀请幼儿开会,解决问题为召集行事,教师提出:“这是航航搭好的大恐龙,这样的作品你们觉得放几天可以拆掉?”(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开始各抒已见,(孩子们规定规则)有的提议:“放3天,因为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别人记住你的作品。”有的建议:“放1天,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玩这样的玩具”等等。最后,老师请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部分小朋友放3天的意见,而那些原先不同意的小朋友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服从大家的意见。

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持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可就是因为教师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了孩子,运用了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是教师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

上列案例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的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讨论某一事件,讨论原因“为什么不好”,“该怎么做才行”。结合制定好的规则,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教育。

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山小学,去之前,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安全、个人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则,结果还是有小朋友没有自觉遵守规则。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将大家的行为和吵嚷声都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再讲给大家听,一开始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说:“我看见鑫鑫参观操场在搞破坏。”有人说:“听课时,小朋友在说话。”于是就请大家谈谈感想,许多小朋友认为说话会影响哥哥姐姐上课的,而且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参观,说话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讨论,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拣起来等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活动室内外能否自主学习,当然要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而定,但环境中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感染幼儿行为很重要的关键,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真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通过分割的环境暗示,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

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教室划分为动静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我们把活动区合理地分割开来,并保持通畅,使幼儿知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合适的场地选择活动内容等具体要求。在区域内挂上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等。

(2)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

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可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规则,玩好后整理物品的规则,形成互督行为。

为指引幼儿进行合作的行为,我们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区玩出的半成品该怎样提醒别人不要破坏?”“怎样提醒小朋友用肥皂洗手?”“如何提醒大家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如何提醒大家因地滑而滑跤?”等等一些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

(一)保证规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如同我们教师手中的一块块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就捏什么,而是在必要的规则要求下,给幼儿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多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交谈、自由游戏。如: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在每天饭前饭后的时间,我们的规则是不大声喧闹,不影响同伴进餐,幼儿可以自由地与同伴讲话、说笑,玩自己的玩具。幼儿虽然生活在规则下,但仍充满自由,有张有弛,他们并不觉得受拘束。

(二)注重规则中的个体差异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指导的教育,更亲近孩子、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劳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选的活动区展开了劳动,动作快的小朋友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活动区擦干净了,而一些动作比较慢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劳动着,这时候,老师就会问那些还在劳动的小朋友:“你们需要帮忙吗?”有些孩子会说:“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也有些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劳动结束后,得到别人帮助的孩子会感到高兴,而不需要帮助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完成了劳动任务感到高兴。由于老师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遵守劳动规则,由于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劳动的意义,所以每次劳动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劳动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既清洁又美观。

(三)把握规则与尊重的和谐统一原则。

规则中体现尊重,尊重里伴随规则,规则和尊重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尊重的规则,它是僵化的、过时的传统。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平放在腿上,挺直腰板,紧闭嘴唇,举手发言时,手要统一老师的标准举,否则不准发言,甚至还要练习举手的常规。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一时冲动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批评。幼儿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老掉牙的“规矩”,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请看下面两种方法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不能看书、上课不准插嘴、不要破坏玩具”和“请在需要时间看书、上课请举手发言、请轻拿轻放、爱护玩具”,这两种规则的制定看上去虽然讲的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有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的感觉,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而后者有着尊重的成分,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收益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制定规则时要事先计划、明确目标。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孩子先入为主,作法一旦形成,更改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让幼儿执行,就不要随便更改,且坚持不懈。如班上有两位小朋友做任何事动作都很慢的现象,于是老师采用了由大家讨论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同时做事动作慢的现象逐浙消失了,幼儿规则意识增强了,使规则的实施更快更稳。

(二)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教师是很多幼儿的偶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时常提醒幼儿,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的要求应一致。

(三)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1.主配班老师的一致性要求很重要。只有要求一致,才能使幼儿更明确目标,无论孩子在谁的面前,都能按规则要求去做,深化规则意识。

2.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要得到家长的密切合作,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并使幼儿在将来也能受益。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论文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一定的话动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阻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状态。而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中学生虽然正在经历心里成熟期,但是还未完全成熟,社会化刚刚开始。激烈的学业竞争,沉重的学习压力,枯燥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受挫等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的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关心,就会难以走出挫折困境,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他们低弱的抗挫折能力,经不起风浪,在遭遇挫折时,便会产生极其痛苦的情绪和消极的处理方式,甚至走向极端。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抗挫能力差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良好的抗挫折力不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中学生坦然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项挫折、顺利地完成学业、健康生活和学习的保证。因此,认真研究挫折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中学生进行抗挫能力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能力,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战胜挫折,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造成目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个体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挫折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只有在个体感受到的时候才会对精神产生消极作用。例如,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把小失败、小挫折看得那么重,所感受到的挫败感就不会那么深,就可以通过自我心理的积极调节而得以化解。消除了挫折感,挫折的存在就会不对个体构成心理威胁。现在的学生普遍心理脆弱,喜欢把小的问题无限放大,而不是积极把问题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这样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二)家庭缺乏足够的精神关怀。

独生子女在当代学生中的比例日益增加,他们从小在家里就被家长极度地“呵护”,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上中学,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孩子在家里可谓“唯我独尊”。这种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缺少对社会及他人的沟通与理解,不注意他人的感受,缺乏必要的挫折体验,造就了他们如今脆弱的“玻璃心”。

中国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宠爱往往集中在物质满足方面,而忽略他们内心世界的成长。从小开始,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大包大揽,“造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一旦孩子遇到了问题,要么家长很少坐下来认真聆听他们的内心感受,替他们分担心理的痛苦,及时给予他们心理抚慰,告诉他们如何有效应对,让他们走出挫折带来的消极感受;要么动辄就是怒骂一通,更是让他们的心理雪上加霜。由于没有心理抗挫的经验,学生自己很难找到克服这种消极心理的途径,面对挫折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产生抑郁、苦闷等心理问题。由于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通带也只能等到孩子的不良情绪在学校引发极端恶性的事件后才哭天喊地,那时已于事无补。

(三)学校缺乏应有的心理干预机制。

传统的观念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去心理辅导机构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会歧视他们,导致许多学生明知道自己内心有问题.却不敢去借助心理机构来解决而自己闷在心里,这就很容易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加之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机制不健全,还有相当一部分心理有问题的人对自己认知不够,相关部门又没有主动因势利导,采取措施去评估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有问题的个体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走向极端。例如,曾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枪杀案,就暴露出学校心理机制不够健全的弊端。据说,学生赵承熙在行凶前就已经表现出了极端的暴力幻想,并伴随仇富、反社会的行为特征,而学校和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进行及时的治疗,从而导致惨剧的发生。

学生抗挫能力低弱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也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发挥的作用应更大,教师的`责任也更重。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不正确的行动,都是源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所以,正视挫折的产生就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有它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自然界、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进一步深刻理解对正确的挫折观的认识,认识到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其次,应该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有它的双重性。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困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挫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认识到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坚强起来,并因此而成熟,并因此而增长知识和才干,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建立心理咨询室。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从而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由于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学校应由学有专长的教师和校医组建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郁闷、倾吐烦恼、寻求理解和慰藉的场所,以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并给予行为上的指导。同时,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面测量学生的心理、性格、爱好、气质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咨询、早期娇治,防患于未然。同时,给学生反馈测试情况,及时给予心理建议;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我,扬长避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四、结语。

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只有上好这堂课,才能使学生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提高抗挫能力,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具备生活勇士的坚强毅力,从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合格者。

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脑力活动,需要适宜的气氛和环境。这种良好气氛是保证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状态的重要条件。对此,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说教,注重一点一滴。

有家长认为,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必须经常说很多道理,其实不是这样,家庭教育要注意养成,注重潜移默化,让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靠一次次的重复以成自然。

浓厚的学习兴趣依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令人乏味的说教会破坏适宜学习的气氛,所以家长要学会说短话,保持正当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到平和、宁静、有安全感。

2.切忌“轰轰烈烈”,注重循序渐进。

由于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家长容易制定许多教育计划,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家庭教育弄得轰轰烈烈,气势很大,这是没有必要的。孩子的学习通常有十几年的时间,轰轰烈烈的气氛会破坏正常的学习进程,以轰轰烈烈开始的家庭教育,必定以有始无终而结束。

3.切忌严厉,注重营造宽松氛围。

严厉的气氛并不适宜大脑思考,学习是脑力活动,大脑如果处于恐惧和惊惶之中,是不可能出现积极状态的,用脑需要宽松的环境。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守在一旁,孩子稍稍做错了一点,就厉声训斥,甚至一巴掌打过去。这种紧张的气氛使孩子恐惧,大脑的思考被严重抑制、扰乱,严重妨碍孩子的学习。

4.切忌支配,注重让孩子主动学习。

家长要用心创造一种气氛,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让他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听从安排,什么时候做作业,什么时候玩,形成一种绝对支配和被支配的气氛,这对孩子学习是不利的。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上学,回家肯定要问家长:“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家长要指导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家长可以说:“你能自己安排吗?不会的妈妈帮你。”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让他学着自己安排学习。

5.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

平时,父母可以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看看书、读读报,不能把闲暇的时间都用在看电视用电脑上,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利用闲暇时间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如果能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也能很好地鼓励自己的孩子。相信父母做好了,孩子也能做好。

总之,不同的孩子要不同对待,因人而异。父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道去完成学业,各尽其职。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论文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现代家庭、学校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因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年龄而较易遭受挫折,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挫折教育应运而生,对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水平也显得尤为必要。以往的挫折教育多是从个人如何认识挫折的角度,向青少年讲解有关抗挫折的知识,教育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主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尝试从团体训练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结合青少年特点进行团体训练,以及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进行训练,以期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论文

团体训练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为了吸引团体成员积极投入和参与,引发成员的互动成长,常常需要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团体活动。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快速期,思维活跃,想法奇特,在活动性较强较为有趣的团体中,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取得更好的效果。但也正由于青少年的活动性较强,在团体活动过程中也应当更加注意交流的深度,不能将团体咨询仅仅局限于活动的娱乐性。在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团体训练中,考虑到青少年对挫折的易感性以及其挫折的普遍存在性,团体训练中应注重民主、共同、发展、综合、保密等等原则来进行。活动中应创设民主、关爱的氛围,以共同信念,即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前提,同时注意鼓励青少年个人意见的发表,尊重个人的个性[5]。

然而,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团体训练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抗挫折的认知研究指出人的抗挫折能力与控制点、个人信念、归因风格和应对方式有密切联系。美国著名学者保罗·史托兹教授综合多个研究者的成果提出,在衡量人们克服逆境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上,有四个关键因素,即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6]。国内学者路西认为逆商与行为模式、才能欲望、智力性格、信念信仰相关[7]。于肖楠、张建新认为帮助个体度过逆境甚至产生积极效应的心理品质包含热情、乐观、好脾气、积极行动、高智商、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8]。李海洲则认为正确的挫折观、坚强的意志、理智、自信心、自我鼓励等能帮助个体有效地走出逆境,并将挫折转化为动力[9]。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认为抗挫折能力应由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对挫折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对挫折的行为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构成,那团体训练也应该达到3个目标:对挫折有正确的认知;提高挫折情绪调节能力并具有积极情绪状态;提高应对挫折积极控制与筹划,能主动寻找社会支持。具体的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知训练。

训练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相同情境、相同程度的挫折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挫折反应。不同的`挫折观、不同的挫折原因解释、不同的态度都会导致个体表现出不同的挫折反应,同时个体表现出的挫折承受力也不相同。

认知训练能促进团体成员对自己归因方式的认识和领悟,帮助学生对归因方式的重建等。方法包含“角色扮演”、“自我指导”、“应激接种训练”、“正性事件强化”、“家庭作业”、“情绪稳定训练”、“放松训练与想象”、“书写和身体练习”等。

角色扮演是认知训练的一种常见形式,能较好地呈现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当中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挫折上,通过角色的互换,扮演者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容易理清矛盾的来源,学习如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10]。同时,观看者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挫折的来源以及如何处理类似的人际交往挫折事件。在此训练中会有多次的心得分享部分,分享中通过对角色扮演的过程进行分析,指导者引发团体成员做出如下思考:第一,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在读书时代,每个学生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老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过低、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无法解答问题、周围朋友不肯教授学习经验等等,挫折总会伴随着你。第二,使学生明白一切都会过去,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造成的心理不愉快、各种消极情绪,都是会过去的,不要过分沉浸于以往消极情绪当中,而要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第三,要能看到转机,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的,挫折发生后总会有克服挫折的办法;第四,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挫折也一样。挫折虽然给个体学习生活带来了困难,但是从挫折中也能学到许多经验和教训。

(2)情绪调控训练。

团体训练有助于改善青少年情绪状态和提升情绪调节能力这一点已被学者们广泛证实。joseph的基本观点认为情绪不是私人的,始终与其他人有关。heise也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智慧行为,旨在实现特定的人际结果,不管社会结构如何,总有情境允许情绪发生,并体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权利。kemper也认为情绪有其社会模式,它是社会一致性的力量,在团体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感受是一种普遍情绪,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情绪能量依赖于社会角色,这种角色的产生依赖于语言,来源于符号的社会交往与反省。因此,情绪的训练也可归纳到团体训练当中[11]。

挫折的产生一般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情绪不但会对处理挫折这个本身事件产生困扰,甚至对平常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团体训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处理由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首先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其次学习消极情绪的调控以及如何诱发积极情绪。如团体训练中“情绪温度计”活动,通过成员对最近发生的特殊事件的情绪评估,分享引发情绪温度的心情事件以及自己情绪表现为何和怎么表达情绪。这一活动能使成员正确地辨别自我情绪,找出情绪体验的来源,体会如何适时适地地表达情绪。

(3)应对挫折的行为训练。

挫折应对方式的形成象任何能力的发育一样需要先天和后天的条件,成熟防御机制的发展也需要肌体在生物学上有所准备,并且在心理上有了适当的认同榜样。学生成熟的应对方式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形成[12]。

通过团体训练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对人生的意义,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走出困境,减少不成熟的应对。团体训练中的“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和“团体协作训练”等活动都能在团体的共同作用下集思广益,找出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增加应对挫折压力的能力和人际信任。当自己无法独立克服挫折时,要学会向周围人求助,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克服挫折。“抛开你的烦恼”这一活动,团体成员写出各自的问题和烦恼,把“烦恼”全部扔到一个容器当中,随机抽取,接到纸团的人通过小组形式讨论可能的解决方式和解答。该活动可以帮助学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会遇到挫折和烦恼的,争取他人的支持或团体的合作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学校挫折教育除了上述我们谈到的进行团体训练外,还要采用预防性的教育方式,因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治疗和矫正,会费时费力。预防性的教育要遵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发展,大力营造良好的隐性环境。另外,进行团体训练在招募学生时,最好采用同质性原则,采用积极性的招募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光明。关于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rousseau.爱弥儿[m]。魏肇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尹春容。青少年挫折承受力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陈泰中。逆商——通往成功的挫折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路西。克服逆境[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8]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9]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浩。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承受力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11]章震宇。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2]张巧爱。高职生挫折应对特点及应对技能的训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幼儿能力的培养的论文谈谈幼儿能力的培养

1.幼儿教学中,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过程为注重幼儿发展,转变过去注重教师的“教”为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过去注重教学结果为注重教学的发展过程,转变过去统一性的教育者为因材施教者。

2.幼儿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促进者的角色教学培养中要帮助幼儿确定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教育幼儿如何实现学习目标,确认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尝试建立一个为幼儿学习服务,一个宽容的学习氛围,一个把幼儿参与放在教学主导地位的培养环境,使幼儿主动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

二、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1.幼儿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幼儿教师要掌握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式,用新视角了解自主学习,理解自主学习。对于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还要多参加相关教育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幼儿教学的多面手。

2.幼儿教师要培养自身行动研究者的意识首先是加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反复回忆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整理出教学中的感受和困扰,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对比自己教学过程,主动向幼儿、家长征求意见等方式方法来发现问题。其次是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了解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还是特殊性,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还是即时出现,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如何处置和处置的依据有哪些,通过不断地反复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实践行动的尝试、及时反馈和评价、加强总结等策略来解决问题。作为幼儿教学执行者的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满足幼儿迫切了解世界、掌握知识的需求,为其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培养必须的能力和品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