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报告(精选12篇)

时间:2023-11-28 06:19:04 作者:梦幻泡

报告的格式应该符合规范,包括页眉页脚、字体大小、行距等要求。范文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展示了不同写作风格和技巧的运用,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20xx年春学期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课堂评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认真准备,课后全面总结。现整理如下: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把枯燥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全体教师在课前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播放,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圆满的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以下特点:

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等提供大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本次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参与式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充分运用独立、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适度的运用鼓励的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让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教师重视了朗读教学方法采用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有的教师重视了识字教学注重了生字读音、偏旁部首、笔画笔顺结构的教学;有的教师重视了句子的理解,修辞方法的学习。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不正确的。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

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

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会写方、半、巴。

3、通过课文的朗读,知道雨水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在读的时候呢,可以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3、小朋友你们读得真好,看,老师手上有很多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读准字音。

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结成小水滴,空气托不住,落了下来,就变成了雨。你们明白了吗?(学习第一句)。

1、我来找一个好听的声音读一读,谁愿意来读?把你们的小手举好。

哎呀呀,我要发芽。

1、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对了,就是生字宝宝,你们想它吗?

2、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巧记生字。引导学生可用这样的方法来记生字。

点:上面是“十”不要左边那一横,中间是“口”,下面是四点。组词:雨点儿。

数: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上面是个“米”,下面是个“女”,右边是反文旁。组词:数不清、数学。

清: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青山的“青”。组词:清楚。

彩:左边上面是爪子头,下面是木字,但是捺要变点,右边是三撇。组词:彩色。

飘:左右结构,左上是“西”,左下是“示”,右边是“风”。组词:飘扬。

落: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各”。组词:降落。

空:工字上面加上穴宝盖儿。组词:天空。

问:“门”字里面一个“口”。组词:问题。

回:大口包住小口。组词:回家。

答: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组词:回答。

方:“房”上面的户字旁去掉。组词:方向。

1、这些生字宝宝已经和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了,但是刚刚有几个生字宝宝偷偷的告诉老师,说是要到小朋友本子上的田字格里去玩玩。出示生字:方、半、巴。

2、方、半、巴它们都是独体字。

方:“点”写在上半格竖中线上,“横”要从横中线上起笔,再从田字格第三小格写“撇”,在写“横折钩”。

半:在田字格上半格竖中线左右各一点,再在横中线上线各一“横”上面横。

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是第一次备课我们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选择一节课,然后呢是老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备课,不要寻求帮助。在备课以后,研修组老师进行备课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授课的老师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之后要进行观课准备,上课。观课和上课同时进行。在上课结束以后,根据观课的情况,研修组进行评课议课。然后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第三次备课。那么整个的过程就称作“课例研究”。(就是下面的磨课计划。

2、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整合下行的载体。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协同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自主研究,是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优点:1、能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设立目标任务,设计比较全面。2、第2条设计的比较好,能够让全体参与教师明确本次研究的整体程序,做到心中有数。

缺点:1、1条目标任务不明确,目标过大不易。落实教学目标一句话就概括了。而英语课例至少提出了两方面的目标,一个是运用各种方法提高知识水平,二是提高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如果在加上价值情感目标,就完整的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任务。

2、关注学生基础及生成的目标较少。

二、研究问题评价。

缺点:“研究问题”内容的设立应该与“目标任务”充分结合,“研究问题”的产生应该源自于“目标任务”的设立。脱离了“目标任务”的“研究问题”大失意义。

正确使用科学仪器和小组合作都是能力的提高,对于科学素养提高还是以偏概全。应该改为:掌握相关知识,并能正确使用科学仪器,针对发生的实验错误或事故能及时处理,并在小组合作中享受快乐。

三、说明事项。

优点:说明事项充分体现了“再提高”的要求。

缺点:内容不够细致,对于本课研究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提及,关注点有所偏移。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

借助影片创设情境。

(学生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序言:我校组建4年来,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教学的抓手是推行课堂任务单。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本次课例研究有幸请来上海特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关景双老师亲临指导。关老师学识渊博、谈笑风趣、理念先进,短短的两天给我校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倡“圈点目标三维维法解读文本”、“目标确定与任务单设计相对应”之类的话语更是醍醐灌项,让全校语文教师顿悟不少。

(一)、研究背景:

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关注学生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各门功课教学。

课堂任务单使用的这几年里,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课例主题: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

(三)、观察点和分工:

分组观察点观察点解读。

小组一(七年级文组)1、目标具体化,设计任务单位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标的有力,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

2、老师创设情景,恰当使用任务单上课环节,看教师教学的素养,教学组织是否精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

小组二(八年级语文组)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的流程,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

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适时运用,教师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1、研究形式:三实践两反思。

2、研究说明:

3、研究课文:七(下)《猫》。

4、研究准备:课例组成员阅读《猫》,先自行解读。

执教人姜红仙围绕主题解读文本,提炼目标,设备任务单。

5、时间安排。

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参与者主持人。

第一次课4月24日授课者与专家交流,录像课,教师第一次观课、议课。

课前会议5月3日第一节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参与,观察点的分工。

第二次课5月3日第二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最后议课5月3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第三次课5月4日第一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

课后议课5月4日第二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资料整理5月4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

研究报告5月8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形成任务单模式和观点。

一、解读文本.筛选目标:

《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新文化倡导者之一郑振铎先生。本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入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

种动物的悲剧命运产生的悲剧色彩在对比的情节中给读者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运用“师之蕴”关老师倡导的“圈点目标三维度、解读文本内容三层次的方法”解读:

第一层显性内容:叙述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第一只猫活泼、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小猫的死去带给“我”的是“一缕的酸辛”。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到处乱跑,又不怕生人,结果被路人捉去,“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不得巳收养的第三只猫难看、忧郁、懒惰,大家都不喜欢它。芙蓉鸟死,被我当成凶手冤打而死。

第二层隐性意脉:借助“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以及“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句话的对比得以体现。前者是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被路人掠夺而下定决心不想再养;而后者是因为全家人误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如果说“好久”表达了“我”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那么后者的“永不”则抒发了毅然的情绪,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递进,被深化了。

第三层文体张力:主题的多元解读。本文发表于1925年11月的《文学周报》上,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4隋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就开始对“无人性”(人性的阴暗面)的言行表现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为自己“心灵救赎”的“急救包”,明白真相后的难过、愧疚、自责、后悔之情则象征着人性中“公正”和“正义”的觉醒,唱响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解读文本后,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二、以学定教,说教学法。

本文情节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的写法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是学习的重点,应该让学生结合任务单多谈自己的看法。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散文文字优美,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韵味,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比较法: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对比体会思想情感。

3、讨论法:结合任务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自主思考。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结合任务单,让每位学生动脑、动笔、动口,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干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三、设计教学.说明预设:

1、导入课文:

教师导入,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任务单课前热身,既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积累基础知识,较多学生对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了解甚少,需要教师补克说明。

2、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全文,结合任务单,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后,按下列句式说猫: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意在让学生了解文脉,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结合原文批注说,但任务单的设置难写尽三只猫,写的操作性不强。通过说猫,着重揣摩描写猫的外形、动作、人物心情,整体感知三只猫的性情和“我”对猫的情感态度。

(3)、三次养猫经历,那-次是详写?删去前两只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锖垫的写法,学生通过前面的说猫环节,能很快感知速一写法。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问:家里的芙蓉鸟死丁,家里人是什么反应?

生朗读,并品味我和妻子的语气。

【设计意图】读后完成任务单,让每位学生快速找到关键词句,通过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领会,有声语言的品读,体会人物情感。

【设计意图】筛选文本有效信息,通过我对猫的不同态度,为下文理解主题设置铺垫。

(3)、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来?完成任务单。

(4)、交流情感,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着重揣摩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悫感情。

(5)、品味语言:结合任务单,比较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

“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领悟两者情感的区别,前者是因“情”不养,后者因冤死猫而自责,充满负罪感,明白一种道理,领悟主题思想。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领悟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4、感悟主题思想:

(1)、结合任务单四,写写自己的感悟。

“对于,我想说:。”

(2)、生交流。

(3)、师小结主题的多义性。

【设计意图】结合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多角度体会主题思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创作背景,意在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观点。

5、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6、布置作业: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予以肯定和补充。

(2)、任务单小结,自评。

【设计意图】感人的养猫故事结束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此环节设置的目的,让学生畅所欲言,为人、为文均有收获。任务单成果的评价和展示,激励先进、促进后进。

四、课堂实践,反思改进:i略)。

五、课例观点.研修体会:

这次课例研修,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地邀请关老师亲临指导。与同伴们携手共行,得到了同伴们真诚无私的帮助,组内浓厚的研讨氛围,真诚的话语时时启迪着我。关老师高屋建瓴、字字珠玑,鞭策着我要做得更好。经过这次历练,我得到的课例观点和体会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

(一)、目标设置应具体,任务操作利于行。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导航仪。目标设置的具体、简洁、清晰、完整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环节有效性的达成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再三斟酌,力求精准。写在纸上的任务单是设计,记在心中的是目标。在课堂实践之前,首先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根据文本和学情设定具体目标,根据目标和教学流程,设计与目标相对应的任务单。上课的每个环节、每项任务、每个提问、每个小结,都是围绕任务单展开,都是为目标服务。如在《猫》的教学中,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第三次实践课的目标制定更加具体:体会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公平、公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着重揣摩描写动物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次实践课目标具体,环节明确,语文味浓。用任务单导学,设计要精心,重在导学;操作性要强,利于目标的落实。如在《猫》的三次实践课中,第一次任务单的设计不精,影响教学环节的推进;第二次任务单导学效能不足,欠缺方法指导;第三次任务单用了大量的导学术语,是真正意义上的导学单。关老师和同伴对第三次任务单给予充分肯定,效果显著。

(二)、任务单贯通始终,环节推进有秩序。

设计科学的任务单和教学环节相匹配,听说读写相结合,有效推进课堂的进程。当任务单设计层次清晰,符合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变得简洁、清晰,有效性更高。基于有任务单导学的环节预设,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任务单导学意识,转换课堂的“主阵地”,用任务单说话,贯通课堂始终,有效推进环节的有序进程。

例如在《猫》教学中,首先结合任务一用圈点勾画法批注猫的外形、动作、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用“读,我看到了一只的猫”交流;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环节,结合任务二思考:当我明白事情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用简洁语言概括;并比较领会“我家永不养猫”、“我家好久不养猫”的不同情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多角度感悟主题思想,结合任务三操作,自主感想、合作探究,教师补充背景资料,领会人生真谛。教师在课堂上每个环节以任务单操作为介质,落实目标。在环节实施中,教师要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如在说猫环节,教师预设揣摩描写三只猫的语句后交流:哪一只猫是详写?删去前两只可以吗7可有个学生说:“我棒打猫,使它冤死,可看出第三只猫很可怜。”教师就顺着学生巳生成的动态资源.品读“我”的心情,分析我冤死猫的原因是不喜欢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删去前两只猫可以吗?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学生,能够很快抓住文章主旨要害,在语文学习中,容易沉浸到文本中去。在环节预设的时候,教师针对这种现象,要找准“反复”介入环节的契机,环节井然有序,水到渠成挖掘出主题思想。

(三)、教师引导要精堆,学生自主显本领。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灯塔。教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表述,不仅能清晰地传递教学要求和知识,让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避免环节迂回;而且能够给学生以示范。这种精准的表述还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表达中做到精准,避免绕弯子。如在《猫》的教学中,品读语言,感悟主题,引导学生感悟主题时绕弯子了,影响了后面学生自主感悟的环节。虽然有客观原因,严重感冒,头脑晕乎乎,教师引导有点乱。但教师用语的精准表述源干教师自身的博学,这种博学自然离不开课外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读到最后,大家恍热大悟,意犹未尽,再提笔把场景或感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于老师称其为“简单语文”,他的这一做法和我校倡导的任务单导学相似。于老师主张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水到渠成之后,学生动笔写一写。“任务单”导学则是学生学在前,教师导在后。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只有教师引导语言高效了,学习自主学习才充分,才能把任务单导学落实到实处。

高效的教学语言,除了课前的精心预设,更多来自于课堂的即时生成;而课堂上的印兴发挥,靠的是长期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高效的语言,都是课堂内外积累的人生修养、文化知识、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心理知识研究的集中表现。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大量阅读,提升人文教养,磨炼品格,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

(四)、依单学习是手段,课后留存做档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如《猫》的教学中,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整个教学环节,以任务单为手段,缓缓推进课堂进程。任务单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是预、学、习、用之整合体,显示它在课堂中特有的效能。每一份精心设置的任务单,应是学生学习的知识档案。目标的重点、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指导、差异的留白、环节的相伴、收获的记载,一览无余。现在我校课堂任务单的实施已走向正轨,但学生留存是个很大问题。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印发任务单,但学生保存习惯很差,没几天任务单就不知所踪,更不用说成为教材的知识档案了。我建议学校发个倡议书,以班级或个人为单位,形成学科任务单保存评比,评选先进,激励后进。

(五)、同伴互助是良方,团队合作共发展。

俗语有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显示出众人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价值所在。任务单导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优帮弱。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后进生的发展。课堂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交流,后进生模仿优等生,也能完成任务,但要注意避免空对空的现象。在课堂交流时,可让一学生当小老师,点评小组自主学习情况,小结讨论后的成果,以此促进小组合作交流的落实,带动“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互助是良方,教师相伴共成长。全体语文教师组成一个团队,通过众人的观察,成就群体的成长,这才是课例研修的积极意义所在。这次研修课,我是执教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有同伴的无私帮助,成就团队的共同发展,正所谓:观他人课堂,长自己智慧。

六、课倒研修结束语。

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研讨的声音常常响起,敏锐的目光时时碰撞,无私的互助刻刻陪伴。每次听到同伴别具匠心的建议和关老师真知的引领,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每每看到同伴用智慧的双眼观察、用真情的话语研讨,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它将承载我自信地走向前方,也坚信开化一中用任务单导学之路越走越宽。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摘要: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在当前课堂中,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复述能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文本之间的桥梁。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因此,我们本次的课例研究将围绕“复述”这一语文训练形式,研究在教学“叙事性作品”时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将复述落到实处、扎实训练。

关键词:复述兴趣;复述方法;复述能力。

(一)课例的背景。

复述,作为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训练,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贯穿始终,如第一学段(1~2年级)“口语交际”中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如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口语交际”中要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再如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口语交际”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从《课标》的这些要求来看,复述主要出现在“口语交际”、“阅读”板块中,它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采集、记忆、加工、运用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语言习惯、敏锐的语感,以及正确的思想。

复述训练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度不高,在当前课堂中,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多数时间,教师安排训练学生复述的机会少、时间短,于是这个教学流程在常态课中被教师压缩精简、甚至弃而不用,最终导致了复述的形式化,使其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空壳子,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逐渐养成。而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

复述能为学生搭建学习、运用文本之间的桥梁。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因此,我们本次的课例研究将围绕“复述”这一语文训练形式,研究在教学“叙事性作品”时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将复述落到实处、扎实训练。

:“复述”作为一种既传统又相对易操作的语文教学手段,在增强学生语感,训练逻辑思维,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复述能够强化学生的听记能力对文本材料的熟悉是复述的第一步,它要求学生能将所听、所看到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完整地记录下来。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而要做到这点,精力的高度集中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二、复述能够进一步巩固记忆,帮助学生储存词语、句式和精美的篇章我们平时教授学生时一再强调“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复述”恰好辅证了这句话。大量优美的词汇、精彩的段落甚至成篇的动人文章,通过复述这种活动,映射到训练主体的大脑,充实记忆存储仓库,丰富知识储备。

(一)文献研究法:组内成员在授课前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课例研究方案,以便对授课前后学生识字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收集、总结。

(二)观察法:在执教老师授课时,组内各成员各司其职,对被观察对象的表现进行记录,总结,并在课后及时反馈,以便授课老师二次执教。

(三)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方案。

三、研究过程。

(一)选取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

(二)具体过程:

1、设计课:全组参与研究、设计,一位教师(李慧)执笔,写出一稿教案,再讨论、修改,再次组稿,形成用于研究课的教案。

2、第一阶段:

(1)执教:李慧。

(2)观课:李玉玲、高伟、侯俊、杜静、陈萌、崔盈。

(3)议课及反思:组长李玉玲老师主持,由授课教师李慧先发言,对这堂课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再由组内其他教师根据自己观课的情况及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由高伟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4)将集体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对第一阶段上课教案进行重新设计和修改,形成新的教案。

3、第二阶段:

(1)李慧老师再次执教本课,其他老师及学校领导、专家进行观课。

(2)议课及反思:李玉玲老师主持举行讨论会,授课老师先发言,讲述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再由听课者对这堂课提出批评意见及修改策略。

(三)研究成果预期。

2、修改后的展示课。

3、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4、过程性资料。

(四)技术支持及专家指导。

科研处录制光盘等。

(五)时间安排。

1..11.26:集体进行第一次设计课,组稿。

2.2012.11.27:第一阶段观课。

3.2012.11.29:第二阶段观课。

(一)第一阶段。

小学美术课例研究报告

一、教学背景:

在第一章前几节已经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本节以探究金属铜化学性质为载体,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学会对结论进行反思与交流。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巩固给固体加热的操作技能。

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并能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二、课文解读。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要求学生理解探究的思维方法和步骤,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体现两个教学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实验,用简介,学生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二是实践性原则,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探究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进而设计实验予以判断。

2,保证课本实验的成功。

3,学习如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断,得到结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改进。

教学过程:

叫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引人课题: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内在特点,而物质的变化是其外在表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要认识和使用物质,就必须了解和研究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化学性质不易观察或测量出来,要通过化学实验去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进行探究。

【点出课题】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探究活动、板书】二、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多注意启发性,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环节一:“观察与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提出环节二:“假设与预测”,启发学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提出环节三:“实验与事实”师生完成实验,记录现象。思考。提出环节四:“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释,提出自己不懂之处,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环节五:“反思与评价”,如何证明铜在空气加热得到是氧化铜?

提出环节六:“表达与交流”学生书写铜在空气中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分组实验】4名学生一组,设立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然后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体验。

四、科学探究的步骤。

总结上述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小结】在进行化学探究时,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猜测需要事实去验证,结论又来源于实验事实。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五、课堂实录和反思。

对于第一次进行实验的探究,学生们显得还是有点茫然,尤其是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环节上似乎理解上有困难,而自己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也没有一定的思路,常常是不知道做什么,此外小组合作进行的也不好,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实验,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需要经过一定的锻炼来强化。

当然,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培养提高。

六、研修体会。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