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精选20篇)

时间:2024-02-16 18:44:07 作者:BW笔侠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小编特地搜集了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所带班级共有学生100人,大部分学生懂礼貌,讲文明,看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对学校常规有了基本的了解,课堂上能认真听讲,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后能文明游戏,比较能够适应学校生活。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引导儿童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帮助别人是尤为重要的。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生普遍都能尊师守纪,团结友爱,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但有时有点过于活跃,需要老师适时调控。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多彩的校外活动。

本活动主要通过故事“冬冬的星期天”,让学生知道家庭、社会都是学习的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兴趣;“说一说”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校外活动的乐趣和收获,加深学生对校外活动好处的理解;“了解校外活动场所”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些对自己有益的校外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到有益的场所参加校外活动。最后,通过建议学生和爸爸妈妈利用节假日参加校外活动,整理自己校外活动的收获和感受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活动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第二单元遇到问题想办法。

本课主要先通过小强和小丽同是丢钥匙,采用不同方法取得不同结果的正反事例比较,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应积极想办法解决;然后又以“问题1:和家人走散了怎么办?”和“问题2:球打到房顶上怎么办?”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结组想办法,想出办法进行奖励的方式,锻炼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解决的能力;在“由‘司马光砸缸’引起的思考”的活动内容的学习中,通过故事进而讨论其它方法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遇到问题想办法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只有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3.第三单元诚实孩子人人夸。

本课活动主要通过“诚实的孩子”作为引导,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狼来了”的故事,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到说谎的害处,从反面说明不说谎话诚实品质的重要;然后再通过“说一说”和“讨论”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他们的行为,激发他们愿意做诚实孩子的愿望;最后通过儿歌以及歌曲“好孩子要诚实”再次明确做诚实孩子的要求和意义,从而唤起学生产生做诚实孩子的强烈愿望。

4.第四单元可爱的家乡。

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搜集家乡的名胜、特产资料,继而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老师通过给同学们补充,以及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5.第五单元变废为宝。

本课主要通过提前一周,给同学们布置“调查一个星期内全家人扔垃圾的次数,并大致估计一周内自己家扔掉垃圾的总量有多少,并做简单记录”的调查活动,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切实认识和感受到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继而在通过让学生们进行“说一说”活动和老师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使同学们知道垃圾的危害;最后,主要通过教材资料和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知道一些废物还可以变废为宝,了解一些废物处理的巧妙办法,学会在生活中分类处理垃圾。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建议学生和爸爸妈妈利用节假日参加校外活动,整理自己校外活动的收获和感受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活动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使学生明白只有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3.通过儿歌以及歌曲“好孩子要诚实”再次明确做诚实孩子的要求和意义,从而唤起学生产生做诚实孩子的强烈愿望。

4.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5.让学生知道一些废物还可以变废为宝,了解一些废物处理的巧妙办法,学会在生活中分类处理垃圾。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家庭、社会都是学习的大课堂,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并注意整理自己的收获。激发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引导学生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话,做诚实的孩子。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说谎,知道说谎的害处。

2.知道家乡的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知道垃圾的危害,学会在生活中分类处理垃圾。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做到正确处理废弃物,树立初步的生态意识。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1.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加强课堂评价,提倡多元化评价。

5.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1.多彩的校外活动。

第二周:2.快乐地健身。

第三周:3.遇到问题想办法。

第四周:4.我的需要我知道。

第五周:5.诚实孩子人人夸。

第六周:6.帮助他人我快乐。

第七周:7.可爱的家乡。

第八周:8.家乡的变化。

第九周:9.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第十周:五.一。

第十一周:10.变废为宝。

第十二周:11.我有一双“小巧手”

第十三周:12.我能行。

第十四周:13.科学常识来帮你。

第十五周:14.困难面前我不怕。

第十六周:15.四季变化多。

第十七周:16.大自然的奥秘。

第十八周:17.天气变化早知道。

二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

新课标规定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在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我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并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其实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这一点。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品德不仅在课堂,在课堂的教育很多时候对学生来说似乎仅是知识,而生活中对他们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显。

学生品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它存在于学生的琐事中,存在于学生的周身,而不仅是课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党的十七大召开了,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三个代表”,以此为作为重要的教育思想指导方向,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园务与年段目标,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指导纲要》制定出适合本班特点的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4名幼儿,其中插班生2名。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已养成了较好的游戏常规,学习常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同伴之间能和睦相处,共同学习、游戏,早晨来园时能主动的和同伴打招呼,遵守班级中的常规秩序,能按照活动的规则进行活动。他们中大多数人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遇到困难知道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幼儿个体差异依然存在。部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幼儿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有的幼儿普通话讲的不是很流利,新插班生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还不熟悉等等。

二、指导思想。

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新《纲要》的精神及内容,结合园务计划积极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力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一日教学活动中。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管理,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树立规则意识。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积极环境,促使幼儿体智德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们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一、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

1.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2.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3.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4.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们能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山区的具体情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把我们的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我们还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新的科技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生活能力在多侧面、多层次上得到提高。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曹东庄小学。

2010.12。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留意掌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留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熟悉错误,熟悉错误造成的严峻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留意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承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第五单元第17课——第20课——4课时。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1、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在班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与好书交友,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使他们拥有积极快乐的人生,为创建学习型学校而努力。

二、活动措施。

1、对学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开展读书活动的意义,明确读书活动的目标、任务。

2、多让学生看些自己喜欢看的书,即多一些童话、寓言、优秀诗词等,让他们在没有拘束的环境下读自己的书,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

3、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闲散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4、让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半小时的阅读,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5、图书角布置:要求每个同学提供2-3本书,并配好小“图书管理员”,设计些“班级图书登记表”、“班级图书借阅表”等,并及时向学生推荐身边优秀的读物,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6、在每天的晨诵时间里,让学生轮流把读过的经典故事或是学生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在班级里诵读交流,并做好记录和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7、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向同学介绍有意义的书籍,评选出班级读书之星。

总之,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风气,一种氛围。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八(2)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年级组的工作目标,将以“学会健康,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和“读强者之书,走强者之路”为指导思想,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中心内容,狠抓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好常规,使我班在常规以及学习上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二、班情分析全班现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8名,女生20名。我班是八年级三个平行班之一。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班风正,学风浓。但是,我班也有部分学生不太守规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很差,思想比较复杂,是班级的不稳定因素。本学期将继续重点抓好他们的养成教育。三、工作目标全身心投入、全方位跟进,加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注意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四、具体措施(一)、想方设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班主任,首先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去采取相应的思想教育方法。多跟进,多谈心,及时解除他们思想上的疙瘩,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进入八年级,学生的学科增多了,学习任务也繁重了。为克服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心理,尽快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成为我工作的当务之急。本学期,我将分期分批主办学习方法讲座和论坛,请一些学习独立性强,有较好学习方法的同学现身说法,并且把搜集来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二)、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立志教育人们说:“逢二必乱”,八年级是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主要阶段。因此,一开始就要强化他们的纪律观念,注意各方面的养成教育,防止两极分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具体措施有:1、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制定《班级公约》和《班级奖惩办法》,完善管理制度,对每天班级各方面情况实行四方会诊:值日班长记录、上课老师记录、班主任记录、生活区反馈。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及时鼓励先进,鞭策落后。2、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和征文活动,强化学生的理想教育和立志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3、调整和强化班干部队伍建设,使班干部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力军。4、定期表彰班级的各类先进,弘扬班级正气。每月民主评议出班级的“学习标兵”、“文明标兵”、“体育标兵”、“公仆标兵”“进步之星”“舍务明星”等等。并用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同学们学习的榜样。5、营造班级文化环境,做到文化育人。在教室的布置方面,强化环保意识、英语环境、和谐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等。(三)、家校联手,共育英才本学期我将努力创造出以班主任为中心,以教育小组老师和生活指导老师为主力,借助家长的特殊力量,协同作战的全方位的育人环境。首先,班级各课老师要经常互通信息,协调立场,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教育每一位学生,避免因为标准不同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其次,班主任与生活指导老师建立每日一联系的制度,以堵塞教育上可能出现的漏洞。班主任经常下到宿舍区,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尽力为他们排优艰难。

相关分页:

与八年级班级工作计划相关的文章:

-第二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2010―下学期八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20大学班级学习计划  年幼儿园下学期班务工作计划  2011年3月-7月七班下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幼儿园中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  2011年高三班级工作计划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短暂的寒假很快结束了,伴随着明媚的春光与暖暖的春风,新的学期在紧张又有序的氛围中开始了,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差异,坚持保教并重,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31名幼儿,男孩16 名,女孩 15名,其中有6名新插班生。通过一学期的家园配合,大部分幼儿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的进步。从哭哭闹闹到主动和老师问好,从要老师喂饭要老师抱到安静的听课,这些可爱的小天使象散落的珍珠,已被穿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本学期我们将在培养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基础之上,认真规范幼儿的一日常规,加强纪律教育,努力做好班级保教工作。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尊敬师长和同伴友爱相处的情感,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宗旨,以“服务与幼儿、服务与家长、服务与社会”这三个服务的办园思想和稳定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根据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园务计划的要求,完成具有本班特点的教学任务。

三、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根据小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目标制定好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积极观察和思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注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多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留心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一)、坚持不懈,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也可尝试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的制定,采用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常规要求的落实。我们还将通过晨间谈话、随机谈话、离园前谈话等,向幼儿讲清常规、要求,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幼儿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则。

(二)重视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1、把教新词和幼儿游戏及“一日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新词。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语言学习它是一个词语、句子信息量的不断积累过程,只有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不断积累词的信息量,孩子在运用语言的时候爆发力才会很强。而我们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不乏传授了许多有用的词汇,可就是很少见孩子们去使用它们,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进步不快,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学得多而巩固和复习得少得缘故。因此我们将把教新词和幼儿游戏及“一日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新词。

2、通过欣赏各种文学作品,提升语言的敏感性。

3、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往。

小班幼儿年龄小,要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只有“让教育存在于不教育中”,也就是让他们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习得。我们要努力创设家庭式的氛围,与幼儿平等相处,尊重每个幼儿,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说话。尤其当幼儿主动与教师说话时,教师总是认认真真地听,热情地与幼儿对话,并能善于将话题稍作延长,幼儿解除了紧张心理,就越来越敢说,越来越愿意说了。其次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多讲,多与同伴讲,老师要少讲或带动胆小的幼儿讲话。

(三)探索从结构游戏入手,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首先,对本班的幼儿的结构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制订一学期的结构游戏总目标,并认真做好每一次活动的记录,做到月头有分目标,月终有小结,活动前有目标,活动后有反馈,从而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每次活动后的反馈,记录小朋友的活动情况。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 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回眸过去这段时间的成果,一定承载着我们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不妨把这些记录下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内心崩溃的状态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我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其实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这一点。

品德不仅在课堂,在课堂的。教育很多时候对学生来说似乎仅是知识,而生活中对他们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显。

我因为不住学校,离学校有很长一段距离,正因为如此,我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学生。每天我都会和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我不仅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对他们在家的表现也很清楚。我每天都要经过很多孩子的家门口,都会和孩子的家长交流。于是我把品德教育带出了课堂,贯穿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总是针对学生的实际发生的事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品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它存在于学生的琐事中,存在于学生的周身,而不仅是课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1、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2、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1、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2、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四、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大庄坨小学.7.2。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计划。

认真贯彻学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笃行以“关爱”为核心的教育生态管理理念,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构建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全面落实《铁四院中学班级考核细则》等制度,强化、规范班级管理,加强学生日常规范养成教育;重点打造“小能人工程”;深化班级民主管理,开好主题班会,在取得“学校卫生品牌”、“中午管理品牌”的基础上,创造班级工作的新局面:班级面貌进一步改观,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进一步提升,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创造“教育生态管理品牌”。

二、班级工作的实施方案。

目标:构建优良的班级教育生态环境。

1、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关爱的阳光。

以行动落实学校“关爱”课题,尊重学生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像一个尽职尽责的家长一样,关爱呵护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像一个优秀的教练一样,发现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和科学训练,争取优异成绩。总之,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

2、用《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不抛弃、不放弃”打造班魂,激励每一个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3、言传身教,以诚取诚。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作为班主任,注重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让学生信服,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持久而深远。

4、拿起表扬的武器。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5、继续家访,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建立和学生家长的良好关系。

6、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科学、文明的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

以培养学生养成“善良、友爱、文明、守纪、自主、理想”的习惯为手段、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目标,以班级关爱行动为主导,以班训“博爱诚信、笃学进取”为舆论向导,以班会、班刊《七彩》、黑板报、墙报等为宣传阵地和舞台,巩固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和谐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都能找到成功和自信,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的学校,热爱我们的班级,热爱人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学会吃苦,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7、安全重于泰山,时刻不容松懈。

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梯安全、体育锻炼安全、其他活动安全等安全教育,加强突发事故处理方法的教育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的教育,尽到班主任责任。不体罚、心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注意在言语上尊重、理解学生,注意对教学成绩的合情合理合法化处理,注意教育方式的文明化、科学化。

三、班级工作的管理保障。

目标:全面提升班级工作管理水平,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健全、完善《班级细则》,并带领全班同学学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守规成为习惯。

(二)巩固、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1、改组班委会为班务会。改称班长为领事,下设24个部,改称委员为部长。目的是实行全员参与管理,用学生的特长管理班级,这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基石和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管理权逐步交给学生,激发群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2、班务会骨干成员实行述职制度,民主评定班务会核心成员。对那些表现突出的班干予以奖励,对那些不能适应班级发展形势,对不工作或工作不负责的班干部,帮教,直至很好地履行职责。

3、根据实际及时召集有关部长,探讨班级学习、管理、常规等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加深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班级不断进步。

3、对工作积极、工作能力强、成效显著的领事、部长,予以奖励,鼓励学生干部创新管理。

(三)常规工作长抓不懈。

1、进一步完善卫生值日和卫生包干制度。进一步完善纪律值日和卫生值日制度,实行全班学生轮流负责纪律值日,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以奖励促卫生,优化卫生责任包干制度,由卫生部长全权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2、表扬优秀,激励争优。力争流动红旗安家落户。

3、倡导健康文明的班风。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杜绝说脏话、乱吐口香糖等不文明行为。

4、做好两操。坚持广播操排队下楼规定,并不断提高质量。

5、经常性举行主题班会。完成学校规定主题班会:(2月份:加强行为规范,做文明中学生;3月份:“3・29”全国安全教育日活动;6月份:“6・29禁毒宣传日”。)根据班级实际,每周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新颖,过程有条不紊,效果事半功倍。

更多关于【―下学期八年级班级工作计划】的文章。

一二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一二年级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二年级品德教学。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为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抓好教学,理论学习是关键,我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我深知备课不但要备学生,更要备教材、备教法,并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课,认真预设教学,为上好每一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更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改编,对课堂教学练习的重组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义,力争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读透教材,严抓教学,力争课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

教案。

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现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继续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实验教师担负着承担教改前沿突破的重担,新理念下的“教师要有个人学习促成长”的思想,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把教学研究工作做好,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因此,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学期,我承担了二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

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

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第五单元第17课——第20课——4课时。

二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1、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2、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1、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2、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3、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精选_

“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第4课——-4课时。

第二单元第5课——第8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第16课——4课时。

第五单元第17课——第20课——4课时。

二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精选_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兼顾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等都是基于儿童日常声的普通事件加工编排的。而课文生日快乐、快乐的国庆节、红领巾的节日等则是根据非日常生活事件编排的,然而这些节日在时间上和生活中的纪念日接近,意在将这些非日常生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展。在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排上由一年级的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家庭扩展到二年级的儿童与集体、儿童与国家(快乐的国庆节)另外在教材中儿童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的生活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综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3)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成长乐园” 我来试试看、我不胆小、我不任性、我的好习惯就是为了注重和突出基础性文明行为习惯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为培养儿童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会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础。

(4)教材营造的文化是儿童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活动性。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行规方面、纪律方面、学习生活方面都有待常规化。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并教育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为集体服务,以树立集体荣誉感。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体验生活,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能乐纳自己并能真诚地对待别人,是这一学期品德与生活课内的要求,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必须形成的态度。在过去的一年里,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面对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必须自己面对周边人,适应生活,融入社会。而人与人相处之道在于真诚,人在社会生存之道在于诚信,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一群真实的社会人,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语言该真实。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一单元“生日快乐”,4个主题活动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儿童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庆祝少先队的诞生日,激发儿童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第二单元“走进秋天”,4个主题活动带着儿童一起走进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获之乐。孩子们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中,与秋天“零距离”地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学的奥秘,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是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

第三单元“成长乐园”,4个主题活动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针对低年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胆小、缺乏敢于尝试的勇气、任性、习惯不佳等方面问题,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机整和,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儿童对问题的认识,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儿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儿童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第四单元“金点子行动”,4个主题活动带着学生走进聪明屋,打开思维的天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指导学生亲历一些初步的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创造、美化生活。本单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帮助儿童享受动.

1.准确地把握教材,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结合班队,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教学中,充分利用参考资料和书上的习题开拓创新。

3.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机等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学会为集体服务,以树立集体荣誉感。

5、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6、充实教学内容,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加强道德行为的教育。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注




1




8月31日―9月6日




假期小结提出希望





2




9月7日―9月13日




祝你生日快乐(2课时)





3




9月14日―9月20日




中秋与重阳(2课时)





4




9月21日―9月27日




过去的故事(1课时) 观看影片:小兵张嘎等(1课时)







5




9月28日―10月4日




快乐的国庆节(1课时) 观看电影:开国大典(1课时)







6




10月5日―10月11日




国庆节放假




请家长带孩子秋游

7




10月12日―10月18日




红领巾的生日(2课时)





8




10月19日―10月25日




秋天到了(2课时)





9




10月26日―11月1日




秋游回味(2课时)





10




11月2日―11月8日




巧手剪秋天(2课时)





11




11月9日―11月15日




我来试试看(2课时)





12




11月16日―11月22日




我不胆小(2课时)





13




11月23日―11月29日




我不任性(2课时)





14




11月30日―12月6日




我的好习惯(2课时)





15




12月7日―12月13日




走进聪明屋(2课时)





16




12月14日―12月20日




我也能研究(2课时)





17




12月21日―12月27日




生活中的小创造(2课时)





18




12月28日―1月3日




让校园更美好(2课时)




将金点 子赋予行动

19




1月4日―1月10日




复习





201月11日―1月17日

复习







211月18日―1月24日

考核





二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本册共5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我和大师交朋友》、《可爱的班级》、《家在自然中》、《我们生活的地方》、《长大,真好!》。

第一单元《我和大师交朋友》共3课,定位在"与大师交朋友",试图让大师成为儿童成长历程中亲切的朋友。通过寻访大师的童年,了解大师成才的故事,找找身旁的大师等一系列围绕大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把在人们心目中被神化的大师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可以探究、可以学习的与儿童零距离的学习目标,引导儿童把好奇、好问、好动脑的自然天性向有理想、有目标的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方面发展,并最终将关注点放在儿童现阶段的成长和发展中来。

第二单元《可爱的班级》是对一年级下学期《我在班级中》教学主题的延伸,通过美化教室,组织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评选班级的小明星,制作班级的黑板报等各种日常班级活动,感受班集体的可爱,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第三单元《家在自然中》教学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引导儿童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探究、评判、游戏、诵读欣赏、讨论、实践操作等各种学习方式,在与自然的充分互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好与神奇、生命的美妙与神圣,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在自然中的乐趣;从而使"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使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内化为儿童自我的行为准则。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则是从儿童的视角看自己生活的'社区、家乡,从社区的设施、社区人,家乡的食物、美景,家乡的变化出发,帮助儿童了解家乡,懂得邻里相处的道理,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初步培养和发展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一课《长大,真好》是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短单元由2课组成,指导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在行将告别小学低年级生活的时候,觉察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收藏童年的记忆,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体验成长的快乐,从而为步入新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二年级品德教学工作总结

这个学期很快就接近尾声了,本期我带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现自己的教学情况做简单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2、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3、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4、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我根据本地儿童的实际,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把课堂拓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各种生活空间,并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或有关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伸,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5、活动渗透教育。

其实每一次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这一点。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是包班,教学任务比较重,跟学生交流和玩的机会少,学生很少跟我说心里话。

三、改进的措施。

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品德不仅在课堂,在课堂的教育很多时候对学生来说似乎仅是知识,而生活中对他们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显。

学生品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它存在于学生的琐事中,存在于学生的周身,而不仅是课堂。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