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9 13:23:38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一些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更和蔼可亲更有人情味。)。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每一个排练宽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描摹片段,统计出来共有14个描摹片段,小组合作分析这些片段分别写出了鲁迅性格的哪些方面:片段一乐观爽朗;片段二义无反顾;片段三平易近人;片段四幽默;片段五先生和“我”亲密无间;片段六对青年人的引领、栽培与无私帮助;片段七对生活的精细;片段八周许两位先生伉俪情深;片段九随和亲切;片段十描摹先生的休息就是翻书,写出了他的鞠躬尽瘁;片段十一忘我工作;片段十二严谨求证;片段十三认真细致;片段十四描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角度。多个侧面:思想家文学家,导师和诤友,丈夫和父亲)。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排版来梳理文章,学生尝试先分片段概括内容,再归纳各片段,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认知,从碎片化知识到总结规律,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四)批注品析,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利用文章本身的旁批入手,文中有两处旁批提到剪影雕塑分析萧红的语言有一种白描的特点。

学生自主圈点批注,找出类似语言风格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本文的语言除了有白描的特点外,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对你觉得很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诗化的语言)。

(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品读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五)归纳总结。

本课语言别具特色,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结构看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自读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理顺作者情感,总结课堂教授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好一朵木槿花》第15页《武侯祠前的沉思》一文,分析文章如何用游览路线串起对诸葛亮生平的回忆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3.选作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补充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王晓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课前准备。

(七)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

萧红。

特点描摹片段感情。

思想家、文学家读书写作尊敬。

鲁迅导师和诤友待人接物爱戴。

丈夫和父亲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怀念。

细腻白描诗化语言。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创作背景。

2.关于萧红3.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必做题。

选做题。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课题:有的人。

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二、课前热身。

1、创作背景(课文的背景资料,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

2.关于臧克家(查阅资料,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

3、自读诗歌,熟悉内容。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二)合作研讨(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弱者是等待机会;强者是把握机会;智者是创造机会。)。

分组上台展示,然后一个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朗诵舞台(一定要把诗人的感情通过朗诵表达出来,把握好语气、节奏及重读的字词。)。

比一比,看谁能够读得声情并茂。

五、巩固提升(知识在不断的完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必做题。

选做题。

六、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教学难点: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教学方法:自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二、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学学习单之一。

预习检测单。

标题。

作者。

会读红色的字揩舀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

疙瘩深恶痛绝。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2.自学学习单之二。

自读思考单。

要求:

1.自主阅读,整体理解。

2.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找出词句来,用笔画上波浪线。

3.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事件。

在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事件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

3.自学学习单之三。

品读思考单。

要求:

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写在课本上)。

语句特点。

萧红眼中的鲁迅。

许先生眼中的鲁迅。

海婴眼中的鲁迅。

读者眼中的鲁迅。

4.自学学习单之四。

细读思考单。

要求:

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写批注。(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写在课本上)。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十一。

片段十四。

五、学习小结。

学习本文后,从内容和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小事――平凡伟大。

平易近人。

做事认真。

慈爱关心。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

1、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通过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重点读好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4个句子。

2、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汇聚、慈祥、和蔼、爽朗、珍贵”等词语。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感受作者热爱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思想感情。

学会体会人物感情,感情朗读课文。

正确把握人物的感情,通过恰当的语名重音、停顿、速度、语调表达出来。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小黑板。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看课文插图、谈话。

2、教师激情导入。

画面中的小朋友是一位幸运的小朋友,当他7岁的时候在峨眉山上见到了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爷爷。他是一位幸福的小朋友,不仅听到邓爷爷亲切的教诲还和邓爷爷合影留念,你年画面中的他在邓爷爷的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啊!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每当他看到照片都会回忆起那一段幸福的往事。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小作者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说这是“幸福”的回忆?

三、讨论问题,初步体会到小作者“幸福”的原因。

四、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识记字形。

2、划出生字所在的新词,想想词义,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五、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词语,正音,重点检查:“慈、忍、蔼”的字音。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1)查字典理解(课堂作业1):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2)找近义词:留念()步伐()。

(3)分析理解:合影。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重点指导个别长句。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我”觉得真幸运?“我”的回忆是从什么引起的?

2、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

我真幸运,7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

(1)什么是幸运?

(2)用上“因为------所以------”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幸运?(学生回答时,教师在“7”岁“敬爱”“邓小平爷爷”“合影留念”这几个词上打上重点符号。)。

(3)“我”当时的心情怎样?(幸运、幸福)。

(4)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语速,重音的落点。

(5)学生评议(从语速、重音、停顿上),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哪一组关联词说明是照片引起了我“我”的回忆,“每当------就------”

4、指导读每当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读出激动的语气)。

5、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1、抄写生字、词语。

2、作业本2、3题。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回顾学习方法。

二、学习教学提示。

1、默读提示语,思考:怎样才能读得有感情?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概括:(1)理解内容。体会感情,(2)注意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高低。)。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19xx年7月6日,“我”随妈妈在峨眉山游玩时发现了什么?

2、交流讨论,用上“发现”、“原来”回答问题。

3、听说邓爷爷来了,“我们”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4、按照“抓重点词(我要看、马上、加快、赶)——体会人物感情(急迫、激动)——注意语调(较高)、语速(较快)朗读”的过程,采用示范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当我看不到邓爷爷时,我心情怎样?从哪句话体现出来?

(2)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我忍不住大声地嚷起来:“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里,我要看看您!”

(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急切的心情,两个“邓爷爷”一个比一个声调要高,声音要响亮。)。

(3)指铭读描写邓爷爷外貌的句子,进一步理解“慈祥和蔼”的意思。

(4)想一想邓小平的话应该怎么读?(和蔼可亲)我当时的心情怎样,该怎么读?(兴奋、语调较高)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读。

(5)说说邓爷爷对“我”的希望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张珍贵的归照片是怎样照成的?

2、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邓爷爷邀请“我”和“妈妈”合影留念)。

(2)当时“我”的心情又怎样?

出示句子: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身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我要------”

a学生尝试朗读。

b通过朗读交流(邓爷爷的话和蔼亲切,读出问的语气,语速较慢;我的话兴奋、激动、语速较快,语调较高。)。

3、指导读好“我紧靠着邓爷爷,甜甜地一笑”,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怎样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七、作业。

完成作业本5、6。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生字生词卡片。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

1、创作背景2.关于萧红。

3.关于鲁迅(结合资料,整理这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2、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3、文章记述了鲁迅的那些小事?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可用文中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4、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5.除了写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写他们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6.鲁迅是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是细致记述了鲁迅的生活、工作中的琐事。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必做题。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这句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说的话,再举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选做题。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

五、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事实上,散文并没有一个现存的模式。写得精致的是散文,但结构上显得松散的又何可不谓之散文。这是散文的另一个面目。

教学这散文很可能太费累,怎样找一个切入点来理解文章又很难,文章又比较长,一课时是很能完成的,还得用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其教学步骤:

(参考:对萧红穿衣的评论,表现出鲁迅的生活情趣;白天陪客人,只能晚上工作,表现出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关于鬼故事,表现出鲁迅先生的智慧与幽默;疏于保健,很不注重自己的身体;重病中怜子,有情;重病中不忘工作,看木刻画片渴望生命。以上只是对所记的一些重要事情的理解,或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详见教师用书。)。

第一课时花一部分时间自读,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理解这种“散漫”之散文的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

(1)圈点勾画出文中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语或句子,在书上记下你的认识,并与同学讨论。

这里一是强调词句品味,看哪些词用得有味,可以把练习结合起来,另外,也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找出一些句子来品味。结合练习三,说说记述的鲁迅一些话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2)品读“鲁迅通宵工作”“明朝会”两个小节,说说这两个片断的描写为什么动人?

这是开放性的讨论,“主编导读”的一些观点可以参考,但要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的运用,体会用词的独特韵味。这个问题的讨论或可与前一个问题有重复,重点理解白描手法、反衬手法的运用。

(3)比较:这篇文章记人与前几篇写邓稼先,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传记文有哪些不同?

(开放讨论,学生能说出多少就是多少,教师也要能总结出几点不同,与学生一同阅读文本,对话文本。)。

反复地读了这篇散文,如是教学还不知行得通否。再思或可有更好的方法。

《幸福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并善于表达感情。

2、学会9个生字,掌握“汇聚……”等词语。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4、感受作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并感受作者对邓小平爷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通过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前预习:

1、收集资料:

邓小平图片、人物介绍或有关故事。

峨眉山。

2、预习生字词语。

查字典(必查)。

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3、朗读课文最少三遍。思考课后问题,提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9个生字以及部分词语。“汇聚慈祥和蔼爽朗”

3、体会人物感情。讨论课后问题1。感受作者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感情。

重点:词语及人物感情。

教学过程 :

1、说说自己预习后对课题的独到见解。

2、检查预习:

词语:

读准音(可以单独也可以随课文)。

理解词义质疑——可以小组也可以全班。

字形难点交流——选择抄写。

朗读课文。(读准音,读通句,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感情。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第一环节随机处理)。

2、默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a、我随妈妈上峨眉山,路上突然听说邓爷爷来了心情怎样?

找到有关段落、词语、句子。

理解“兴奋”体会并朗读。

怎样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自学单元提示。

“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

群众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汇聚”。

b、当邓爷爷邀“我”和妈妈照相时,“我”的心情又怎样?(幸福)。

交流收集的资料。——邓爷爷的生平。

找到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作业 :

完成《课作》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邓爷爷给“我”的印象。

3、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4、完成《课作》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建议与根据意思写词语相结合。

二、默读课文思考:

邓爷爷留给我是怎样的印象?

围绕“多么慈祥,多么和蔼,多么可亲!”展开。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找到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后作业 题2有关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照片———回忆一件事。

五、小结并完成有关作业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情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4、被害之后:激励。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请同学课前收集萧红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1、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越是反差大的东西,越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介绍萧红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体会情感。

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思考,交流。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1、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易近人。

2、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深入文本。

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讨论、交流。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

对比研究。

感受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而表现的鲁迅更为真实伟大。

讨论,交流。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揭示主旨。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

探讨,交流,朗读。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朗读,更使学生体会,感悟鲁迅先生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

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累积。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直接和唐弢的《琐忆》进行对比,品味作者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练习举隅。

1、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个性,请选择一处进行作简单评析。

2、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明朗的笑;2.走路的姿态;3.深夜交谈;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常起居;13.吃鱼丸;14.亲自包书;15.忘我工作。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

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家庭和谐。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的投入。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从中得到启发。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三、作业设计。

生活琐事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细节描写热爱和怀念之情。

彭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生视角: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埋藏着许多回忆,是什么事情值得作者如此难忘?为什么过去了十六年还能这样清楚地记得。作者的父亲------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题的耐人寻味,激发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到被害过程中的几件事。文章篇幅较长,离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只有抓住课文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特点,设计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资料,是降低理解难度,深入体悟内容的关键,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课文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因素突现出来,进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设计特色: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收集李大钊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2、写有思考题目的投影片。

3、低沉、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结合收集的资料,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光辉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认识这种写法的好处。

3、自学本课的生字,能结合语境,理解掌握新词。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李大钊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研读课文。

3、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流程:

一、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自然引入。)。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合作解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读书,读准读通,理清文章层次,在自读的基础上,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2、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地让学生相互讨论、启发、帮助,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在学生个体充分“自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的,扎实高效。)。

4、研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重新调整教学,以“学”定教,使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

三、再读感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脚步()的喊声的态度。

的眼光啧啧的()出神的。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板书:

1、留守北京。

3、法庭斗争。

4、被害之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表现,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其好处。

3、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采用自由交流的方式,交流上节学习的收获。

二、引发研讨,深读悟情。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你认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作者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对课文稿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发研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文稿内容,进而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研究。

(深化理解认识,开放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汇报交流,升华情感。

1、投影出示。

(1)李大钊是个的人,因为。

(2)“我“感到,因为。

(问题设计便于规范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根据研讨的问题,自主选择习题。第一个问题也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创意表达。)。

2、师小结:激qing过渡。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相互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配乐的形式,作适当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题。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找出课文中和它相联系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五、实践活动。

六、收集其他革命先驱的事迹资料,召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

1、留守北京:高度负责。

2、不幸被捕:处惊不变。

4、被害之后:激励后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好处?

(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这天,让我们一齐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透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同学们,这天让我们一齐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状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述李大钊神情、神态的句子。

交流出示: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不慌不忙)。

父亲持续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

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被捕时审问时被害后)。

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交流讨论。

(三)、再读课文,深度探究。

过渡:在作者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慈祥的人。

讲给我听。

1、给“慈祥”换个词语,(和蔼),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慈祥、和蔼?你来读读这一段话。

2、父亲既不骂又不打,那么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你来猜看。这样的一个父亲,孩子们肯定很幸福。

3、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作者发现父亲许多方面的举动很异常?

(学生肯定先说“含糊”引导到前面的段落:回来很晚,早上出去很早;整理烧书籍)。

4、从李大钊的这些举动来看,据你观察,可能发生来什么状况?

(发现风声紧了抓共产党)。

5、介绍背景,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插入李大钊的介绍。)。

6、可作者当时还小,没有发觉,作者奇怪父亲的做法,问父亲……。

5、父亲确含糊的回答dd真的是不要了吗?为什么要烧掉呢?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读这句话。

6、对话读。

被抓,说明他们肯定明白了这个线索,下一个被抓得就可能是北方共产党的负责人李大钊了。

可父亲的朋友、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却说:

出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明白此刻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读这段话,父亲认为认为他不能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此刻是什么时候了dd。

3、父亲明白我们所说的危险吗?(明白)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dd。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dd。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7、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当父亲被捕的时候,

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被捕时李大钊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中,你读懂了什么?

能够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持续革命者的尊严。

(四)、回顾拓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时的两个片段,一个高大的共产主义者形象展此刻我们的面前。

立刻就到清明节了,他离开我们已经是62年了,如果让你在网上悼念的地方,写下一段留言,你会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小练笔。

评课:满意两点,不满意四点:

1、父亲确含糊的回答处的处理。

守党的秘密。设计中有变化,贴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最满意的一点:

2、李大钊坚定留下的那句话,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1、读第二句话,父亲认为此刻是什么时候?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此刻是什么时候了dd。

3、父亲明白我们所说的危险吗?(明白)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dd。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dd。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10、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最后学生的填空表达丰富多彩,而且这些语言都是有自己个性,不是程式化的。

多么大义凛然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逃生机会,依然选取了宁死不屈。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取了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多么勇敢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是生命,依然选取了保卫国家。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家庭和生命,依然选取了站在对抗军阀的第一线。

多么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取了保卫祖国。

1、抽象和形象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去猜想遇到的特殊状况。这样更形象、更直观。

2、问题设置要通俗化,阶梯性。

在感受李大钊慈祥和蔼的时候,有个问题,他可能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太抽象。有同学就回答说教育方式就是用“慈祥的方式”。

起始问题的设置要在学生的嘴边,能找到,或稍加思考。

3、注意学生回答中的用词准确性。

感性。

4、评价语言几乎没有。

方面要改善,这和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李大钊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李大钊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李大钊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平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李大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小结:是的,李大钊那为了中国的进步、人民的解放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李大钊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李大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李大钊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