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雷雨说课稿(精选13篇)

时间:2023-11-08 18:58:31 作者:琴心月 小学语文雷雨说课稿(精选13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教育专家推荐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灵感。

《雷雨》语文说课稿

各们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到学生的头脑中。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通过猜谜语,引出雨,再通过对雨的了解,引出雷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画出来,文字是语言的基础,在低年段语文中认字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识字训练。我先出示要认的四个字,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再把生字带入到词语中,让学生更好的识记。还重点讲解了“垂“字的写法。

其次在学生识记完生字新词后我再请三位学生读。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朗读感悟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紧张气氛--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也赶来凑热闹。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还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爱好语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雷雨》的小学语文评课稿

李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李老师在教学《雷雨》时上的是第一课时,即识字教学。

首先,通过一则谜语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出示学习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初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李老师重点进行识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比如,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李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而且在对垂字讲解方法时利用分一分的方法来进行,这点非常好。在理解“杂乱”时,自己通过摆放较乱的作业本让学生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灵活处理教材的功夫。

其次,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李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还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最后,在处理完识字教学后,让学生想想哪些自然段写得是。

雷雨前,哪些是雷雨中,哪些是雷雨后。整堂课的设计紧密,环环相扣。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太少,引导不够。

《雷雨》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雷雨》,它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是本册书第五组的第二课,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本课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方面:

1、知识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1、信息收集法。

2、情景教学法。

学法主要目标。

1、以朗读感悟为主。

2、小组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五个环节。

一、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首先出示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意识感知雨的美丽,引起好奇探究的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内容。

带领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在自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三、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是,主要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雷雨的变化,再读一读重点的句子,来整体把握住课文脉络,最后品读课文,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

四、课堂检测。

在课堂检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虽简洁但明了,更能直观地加深孩子们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雷雨》

一、教材分析:这堂课我运用的是小学二年级(苏少版)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夏天的雷雨》。《夏天的雷雨》这首歌曲为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前半部分结构规整,三处采用了切分节奏型,其中第一、三句完全相同,第四句作为全曲的结束句略有不同,增强了结束感。在这节课中我想通过唱、听、动感受歌曲的情趣、风格,并掌握节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欣赏及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感受和了解《夏天的雷雨》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游戏中能够对音乐性的指令作出反应,随之变换动作或继续游戏进程。

3、能够区分不同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切分节奏的教唱,难点是如何在音乐游戏中贯穿这个节奏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听赏《吉祥三宝》和《刘三姐》中《心想唱歌就唱歌》的片段向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总结出都是有问有答的歌曲。老师这里有一首奇怪的歌,少了哪些部分呢?分析歌曲。

新课学习:

1、节奏游戏:教师按节奏范读谜面歌词,让学生用同样的节奏答出谜底,以接龙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解决切分节奏并找出答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老师再用声释教学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模仿出夏日雷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歌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一遍,然后放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用手轻轻地拍,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接着老师用琴声带领学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相同旋律的两乐句。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对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总结,找出其特点。然后为歌曲取名字。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别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3、成立简易乐队。在唱好了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用一些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利用铃鼓、磁铃为歌曲伴奏。老师用铃鼓示范,磁铃主要用在打击长音处。学生分组练习用铃鼓和磁铃为歌曲伴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4、创编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舞的兴趣,鼓励互相启迪、创作,老师指导、观察,请一些创编的好的同学在前边来表演,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之中。

音乐是最富有情趣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在本节课中,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享受学习的快乐。

小学二年级语文《雷雨》说课稿

《雷雨》: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我定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文中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5、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

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雷雨》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以小组探究活动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直观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目标是: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说过程】。

第一步“谈话交流,激发兴趣。”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雨的特点,孩子们由于对雨非常的了解,所以积极性特别的高,说的也非常的好。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在这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采用这种追忆式导入,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希望通过这种轻松简单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然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这时,孩子们没有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他们有的站在讲台上读,有的站在窗户边读,有的找小伙伴一起读……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渴求。

第二步“小组合作,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借助拼音、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胆大的孩子带动胆小的孩子,利用“听、评、说”等方式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友好的、互助的学习交流舞台。

第三步“联系生活,发展思维。”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联系生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利用生动的朗读让孩子们边听、边想像,再来找一找,说一说,“作者围绕雷雨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再来感悟雷雨前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去神游自然美景,去聆听狂风暴雨。最后充分的理解文本。

高二语文戏剧雷雨说课稿

戏剧冲突是戏剧美学的基本要求。

特别是传统戏剧,戏剧冲突不仅是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更是它的戏剧效果的主要来源。

现代戏剧,虽然偏重于表现戏剧场面氛围和戏剧人物内心世界,对戏剧的外在冲突的兴趣有所淡化,但戏剧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仍是其关注和表现的重点。

因此,无论传统戏剧还是现代戏剧,戏剧冲突都是其不能缺失的美学成份。

《雷雨》这部剧作,秉承了西方古希腊命运悲剧和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的精髓,在戏剧冲突设置方面有许多传统戏剧的特点,戏剧冲突不断,惊心动魄,令人喘不过气来。

而借着复杂多样的戏剧冲突,曹禺表现了他的戏剧趣味,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

本文将试着对这些戏剧冲突进行感知和理解。

一、两组戏剧纠葛。

《雷雨》有八个主要人物,几乎每个人物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或恩怨,他们之间矛盾的结成、演进与交合,就形成了整部作品接连不断和纠缠不清的戏剧冲突。

从大的类型和关系来看,《雷雨》中的戏剧冲突可以分为两组,他们分别由周朴园和周萍两个中心人物纠结而成。

其具体构成情况如下:第一组:周朴园与蘩漪、周朴园与鲁大海、周朴园与侍萍;第二组:周萍与蘩漪、周萍与四凤、周萍与周冲。

两组人物关系的构成,基本理清了《雷雨》的人物关系结构和中心冲突。

第一组人物冲突主要在剧本的第一、二幕中展现,第二组人物纠葛主要在第三、四幕中展现。

第一组人物冲突皆由周朴园引起。

三十年前,周朴园与家中侍女梅妈的女儿侍萍相爱并生下两个孩子(大的取名周萍,小的随母亲侍萍后来改嫁取名鲁大海)。

后周朴园因父母逼迫,抛弃侍萍另娶了一门当户对的小姐。

后来,他又娶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蘩漪,并与蘩漪生下一子取名周冲。

蘩漪嫁到周家并不快乐,她与周朴园有着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十八年来一直不断,且越到后来越尖锐。

第二幕中的逼迫“喝药”和“看医生”场景充分展示了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封建专制思想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之间的必然冲突,难以调和。

伴随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周萍、周冲与周朴园也有矛盾。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也十分尖锐。

作为罢工工人代表的鲁大海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谈判,在鲁大海对周朴园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周朴园血腥的发家史,他的残酷、阴险与狡诈的性格,也看到了近代中华民族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尖锐矛盾,他们的矛盾是由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

鲁侍萍来到周家是因蘩漪的请求,要将四凤接走,以免妨碍蘩漪与周萍的关系。

鲁侍萍却未曾想到,她与周朴园又冤家聚头,于是便有一些利益的和情感的冲突产生。

这对周朴园是利益的考量,对鲁侍萍却是旧伤被揭,更何况她一家人三十年后竟又与周家脱不开关系还受着周家的压迫,女儿竟又重蹈当年自己的覆辙,而且是与自己的哥哥乱亲,这令她悲苦万分。

所以她对周朴园的“哭诉”中包含着许多的悲愤、冤屈和无奈。

鲁侍萍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旧社会的阶级制度造成的。

第二组人物冲突皆因周萍而生。

五年前,周萍从乡下回到周公馆,他年轻充满活力,追求自由民主,深得蘩漪的欣赏。

于是在与蘩漪的接触中,他们产生了感情。

这种感情对于蘩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她即将枯死的心和枯竭的爱情被周萍的到来唤醒了。

因此,周萍不只是她感情的慰藉,更是她重获新生的希望,是她的“救命稻草”,她要把他攥得紧紧的,不让任何人夺走。

然而与后母这种“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关系最终让周萍感到别扭,于是周萍另寻新欢,爱上了纯情的四凤,由此便引来了蘩漪的报复。

周冲对四凤的感情是朦胧的,有纯洁的友谊,也有朦胧的爱情。

于是在这一组戏剧冲突中,人物的感情和关系就比较复杂,剪不断,理还乱,呈现两个三角恋关系。

这就是《雷雨》的基本戏剧冲突,周朴园和周萍分别作为两组人物关系的“结点”,起到了勾联人物,推动戏剧冲突演进和剧情发展的核心作用。

而交叉于两组戏剧冲突中的蘩漪,她实际上起到了将两组人物关系及戏剧冲突串联起来的作用,从而使两组戏剧冲突在舞台上的转化显得有机而不生硬突兀。

因此,蘩漪戏剧功能的核心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情与理的交织。

《雷雨》以两组戏剧冲突结构剧情,表达着曹禺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

同时,其戏剧冲突本身的“形式意味”也十分浓厚,它交织着“情”与“理”的双重内涵,能带给读者(观众)丰富的审美感受,满足读者(观众)知识欲望和情感欲望的双重需求。

第一组戏剧冲突虽然也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内容,比如蘩漪的幽怨,与周朴园的激烈抗争,鲁侍萍苦诉中的那份哀伤无奈,都很能扣击我们的心房,打动我们的情感。

但这组戏剧冲突主要带给我们的还是知识欲望的满足。

中国近代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封建专制性,新兴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制度不公导致下层劳动人民受侮辱受损害等等社会情形,皆藉由周朴园与蘩漪、鲁大海、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显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要通过这部作品表达的他对现实社会的有关知识,他藉由这部作品“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而通过这些矛盾冲突的表现,读者们也因此得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形,获得当时社会的有关历史知识,并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思想。

这是一种智性的审美快感。

第二组戏剧冲突则更多满足我们的情感欲望需求。

它不是以思想启迪我们而是以情感强烈地打动我们。

在这组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中,作者较少社会知识性的传达,而主要在表现人物情感纠葛。

人物都深陷在情网中,挣扎而不能自拔。

他们为情煎熬,为情所困,为情而死。

蘩漪被情欲燃烧得无法自控,失去理智,在用尽各种手段都无法挽留周萍的情况下,她疯狂报复。

她疯狂的、复仇的烈火最终烧毁了摧残、扼杀她的周公馆,也毁灭了自己。

周萍深陷在与蘩漪和四凤的感情纠葛中十分烦恼,并最终为自己对蘩漪的始乱终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周冲对四凤有着朦胧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四凤的回应。

无辜的四凤夹在三人中间,被爱,被算计,被同情,也十分痛苦。

于是这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最终以疯狂和死亡的大悲剧结束,震颤心魄。

在这组感情纠葛中,最震动读者的还是夹在其中的乱亲的关系与情感。

蘩漪与周萍本是母子关系,却发生“母子乱亲”,虽然有可以理解的原因,虽然蘩漪值得同情,但毕竟有违伦常,所以它自然要引起读者厌恶的感情。

但也由于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只是一种名份,更兼有一种反周朴园专制的性质,从而使他们乱亲关系的悲剧性和带给观众的厌恶情绪多少有些减轻。

周萍与四凤真心相爱,却不曾想原来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兄妹乱亲”悲剧,让人感到极大的悲哀和深深地同情,人世间竟是这样的残酷!此外,鲁大海与周萍的兄弟冲突,蘩漪与周朴园的夫妻失和,周朴园对侍萍的始乱终弃,鲁贵对女儿四凤的敲诈,都包含着有违伦常的性质,同样带给读者不小的情感冲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禺有意识的在“乱亲”问题上大做文章,一方面,通过“乱亲”现象的大量出现,撕下绅士家庭的假面具,对周朴园极力维持的体面尊严进行无情的暴露和讽刺;另一方面,通过“乱亲”,尤其是“母子乱亲”和“兄妹乱亲”,带给读者巨大的心理冲击。

可以说,《雷雨》对乱亲关系与情感的设置与表现,无论是对主题的表达,还是对戏剧情感的煽动,都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三、悲剧主题的多义性。

《雷雨》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使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意义阐释空间,因此,自这部作品问世以来,便评者如潮,至今不断。

首先,人们可以习惯性地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这部作品的主题,视其为社会悲剧。

这不但可以从作者的片言只语中获得支撑,也可以在作品的叙事中得到印证。

作者曾在谈及作品的创作时,一再声明“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

但同时又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而作品的情节与人物也有着明显地现实指向性。

民族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初生民族资产阶级的封建专制性(周朴园),新兴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念上的本质矛盾(周朴园与蘩漪),社会制度不公导致下层劳动人民受侮辱受损害(鲁侍萍),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周萍与四凤)等等,皆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

因此,人们有理由将这部作品当作是“暴露大家庭的罪恶”的社会问题剧来阅读。

然而,曹禺又声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土地上的人们”。

又说:“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那么,这主宰人类的神秘力量是什么呢?是冥冥中的“神”?还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曹禺虽无以名状,但感到了它的存在,它的残酷,于是借《雷雨》表现了他“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中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中,如蘩漪、周萍与四凤的非理性情欲的渴求,周冲的幻梦,鲁大海的抗争,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间的恩恩怨怨等,然而他们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把握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着。

于是极力挣扎与拯救,如曹禺所说:“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的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但“正如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沼泽里”。

他们的追求与挣扎终归无效而以大悲剧告终。

周朴园努力维持的体面的周公馆垮了,家里人死的死,疯的疯。

就这样,《雷雨》通过对众多人物不幸命运的抒写及悲剧人物同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使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残忍”和“冷酷”,感受到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

因此,《雷雨》这部作品无疑具有某种命运悲剧的气质,只不过剧本中那主宰人类的不是古希腊戏剧中虚构的神灵,而是某种“自然法则”。

从人物的关系与作用来看,《雷雨》的主要冲突集中在了周朴园和蘩漪的矛盾上,两人性格水火不容,难以调和,尤其以周朴园为冲突的“始动者”,蘩漪为“受动者”,他们矛盾的“结”与“解”不但构成全剧的主线,同时也引来了其他的人物冲突。

这正符合叔本华对性格悲剧的定义:“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以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所致。

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人们往往又把《雷雨》视为一出性格悲剧来阅读。

纵观全剧,不正是人物的性格对立引起了剧情冲突,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吗?周朴园一个是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民族资本家,他专横、冷酷、虚伪,这恰与固执、任性、叛逆的“雷雨”性格的蘩漪形成尖锐对立,于是性格不和决定了他们矛盾不断,决定了蘩漪和周萍母子乱亲事件的发生和被抛弃后的报复,以致大悲剧发生。

由此可见,《雷雨》的戏剧冲突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说,而这正是一部优秀的经典著作具有的基本素质。

参考书目:

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5月第1版。

曹禺《〈雷雨〉序》见《曹禺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何云贵《〈雷雨〉戏剧冲突的意义诠释》吉林长春《戏剧文学》第4期。

郭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农村教育硕士,现支教于湖北孝昌一中。

小学二年级《雷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好,我们年级组分工合作,执教的任务由曾妮来承担,今天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四册18课《雷雨》的第二课时。

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课文内容及课型特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朗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教学的难点是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了“图文结合教学“、“多形式的朗读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可以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一、猜谜导入,质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了猜谜导入,分别用两个谜语来揭示课题,相机板书雷、雨,随后立刻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通过猜谜,质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从整体感知入手。在导入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雷雨前、中、后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通过初步感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图文结合,感悟朗读

在感悟课文中教师分3个小部分来授课:

1、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教师设计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首先让学生观察雷雨前的图片,渗透观察方法,然后在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出示乌云特写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又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教师通过动作展示,然后追问: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会觉得怎么样呢?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闷又热。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词句表现雷雨前的闷热,教师用准确的衔接语流畅的转移到另一个句子,并且在此设置按点。用多媒体出示了两个对比句:

a、叶子不动,蝉不叫。

b、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学生通过按键选择哪个句子更好来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和精妙。再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教师将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风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这种设计意在通过紧密联系视觉效应等方式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学得有趣,用得正确。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此阶段还小结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主学习,掌握课堂。

2、雷雨中的景象(4-6自然段):

这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教师还通过有效按点设置,品读哗哗哗以及渐渐地,渐渐地来体会雷雨的变化,以及雷雨的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按键选择与教师的相机点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并借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雷雨后的景象(7-8自然段):

这部分的教授,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情境体验来加深学生对雷雨后景色的感悟。如: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你在叫什么呢?小蜘蛛你现在又坐在网上干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的研究挖掘出本文中的童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雷雨是夏季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真实的文章来呢?教师在总结全文时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记录下来。

因为本人经验不足,整个说课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们能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二年级语文《雷雨》评课稿

我从来没有上过低段的课,总觉得低段的课不好上,因为好像没有什么可挖的地方,不外乎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但是任老师的课却给了我别样的启发。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收获。

1、低年级的课,不仅注重朗读,更注重语言的训练和知识的传授。在朗读中,任老师抓住“越来越……”讲解其用法,抓住“哗哗哗”来讲解象声词,抓住“坐”与“垂”、“逃”来讲对比。不仅如此,还及时地让学生举例子,进行积累和巩固,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关注所有的学生。一个班有将近四十个学生,一节课上每个人都发言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让大多数人展示朗读。但是任老师做到了。她态度可亲,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我想这样下来,每一个学生都会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3、总结拓展扎实有效。在课即将结束时,任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过以后,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写下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因为不了解二年级学生的自学情况,所以提出一个不知是否可行的建议:在课堂上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圈一圈用得好的词语,划一划自己欣赏的句子,记一记老师讲解的内容。如果学生不知道记哪些,是不是老师应在板书设计上突显出来为好。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模板

《雷雨》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媒体课件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我上的是第二课时,我定下了以下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联系生活感知,默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说教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雨的生动景象。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3.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而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更好的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受雨的美。

1.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用四字成语概括和体会各种不同的雨,如蒙蒙细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

2.雨有不同的脾气,它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雨会是什么脾气呢?播放雷雨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课题。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雷雨,为学习下文理解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复习生字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老师有针对性得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如:黑沉沉、垂下来。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从而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部分,并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

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图文结合,引导想象。

1.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教师相机指导夏天的雷雨前景象。

2.勾画圈点法。在第一、二、三段圈出写雷雨前的景物。

3.教师相机导出雷雨前的图表,之后学生通过图表巩固。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雷雨前这一部分进行品读分析,让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景色的感悟。孩子们通过读书就马上发现那是“满天的乌云”“压下来”这些关键词语了。蜘蛛的“垂”我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了并很深刻地理解了蜘蛛不是慢悠悠地爬下来而是紧张到了快速垂下来了。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四)合作交流探究。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借助表格,师生互动,在师生对话中,让学生对雷;

(六)完成练习;

1.考考你朗读课文,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

2.让学生结合雷雨前的图表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并完成表格。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借助表格,师生互动,在师生对话中,让学生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进一步深刻化。

2.我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雨后图片展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这部分设计中,我结合图表和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既加深了课文印象,又以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教学中我以朗读结合图片的形式唤起学生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六)完成练习。

(1)考考你,把六句描写雷雨过程的句子标上正确的序号,使之成为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此环节的设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中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高中语文雷雨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年级语文《雷雨》评课稿

《雷雨》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由于雷雨是夏季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孩子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课文紧紧抓住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自然景象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给人以如临之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曾老师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三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

一、充分朗读,理解课文。

通过初读、再读、反复读课文,使学生的理解、感悟建立在充分、自由的朗读基础上,因而使学生对雷雨前、中、后的自然现象及景物变化体会得真切、深入;由此,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概括能力。

二、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通过观察图画,比较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曾老师指导学生在课文中边读边找、划出描写景象的句子。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雷雨》一课不同的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

曾老师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说话。有助于学生在说话、写话中自觉地借鉴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及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既提高了语言表现力,又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活力,因此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语文说课稿《雷雨》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主要分几大块: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5)、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6)、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从《大纲》要求看,古代戏曲属于我国优秀文化范畴,主要在于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