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的来历(优秀21篇)

时间:2023-11-28 07:24:56 作者:JQ文豪

优秀作文需要有充实的内容,要有独特的见解或独到的观点。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圣诞节的由来与来历

圣诞节(christmas)一词,源于古英文的cristesmaesse,意思是基督弥撒。拉丁_年,开始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记念耶稣的诞生;东正教则以一月六日为圣诞。

圣诞节(christmas)是_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12月25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同时也是普遍庆祝的世俗节日。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期与时值仲冬的农节和太阳节这两个非_节日巧合,因此庆祝习俗来源不一。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12月17日农神节是寻欢取乐、互相馈赠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义之神密特拉的生日。

古罗马人在元旦用青枝绿叶和灯火装饰房屋,并向儿童和穷人赠送礼物。条顿人各部族渗入高卢、不列颠和中欧等地,又带来日耳曼人和克尔特人的宗教仪式。于是,有了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大木形糕饼,张挂树枝、陈放枞树、访亲问友、来往馈赠等庆祝活动。象征温暖和长寿的火与灯光,一向是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内容,在_和非_习俗都是如此。常青树象征奋斗生存,自从中世纪以来就与耶稣圣诞节庆祝活动发生联系。由于历法不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欧教会的圣诞节日期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柏一类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点燃着圣诞蜡烛。

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

圣诞节的由来与来历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随着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

圣诞节传播到亚洲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不管圣诞节源自哪里,今天的圣诞节已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也让我们一同来了解有关圣诞的来历,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共同分享圣诞的快乐。

关于圣诞节的传说故事:圣诞老人的传说。

圣诞老人的原名叫尼各老(nicolaus),大约在三世纪末期,出生在小亚细亚地方,他品行端正,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便入修道院后来成为一名神父。不久他的父母去世了,他便把全部家产都变卖了,施舍给穷人。当时有一贫穷人家,家中有三个女儿,长女20岁、次女18岁、小女16岁;只有次女身体健壮,生的又聪明美丽,另两个女儿体弱多病。于是父亲想把次女卖掉来维持生活,圣尼各老得知后,就来安慰他们。到夜里,尼各老就偷偷装了三袜子金子,悄悄地分别放在三个女孩的床头;第二天,三姐妹发现了金子,都喜出望外,不但还清了债务,生活也无忧无虑了,后来知道金子是尼各老送的,那天正值圣诞节,就请他到家中表示感谢。

以后每逢圣诞节,人们就讲述这故事,孩子们听了,都很羡慕,希望圣诞老人也给他们送来礼物。于是就有了上述的传说。(圣诞袜的传说也由此而来,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有了悬挂圣诞袜的习俗。)。

后来尼各老升为主教,他竭力传扬圣教,于公元359年逝世,葬于圣殿。死后灵迹甚多,特别墓旁常流香液,可使百病痊愈。

西方圣诞节吃什么食物。

1、烤火鸡。

在传统的圣诞餐桌上,烤火鸡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在一些亚洲国家,或许每年只有圣诞节这一天才吃火鸡,以庆祝佳节;但在欧美,尤其是美洲大陆,火鸡却是很普通的一种肉食,而且在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两个大日子,火鸡更是传统的食品。

为什么要在圣诞节吃火鸡呢?据说在16的圣诞节,大批来自英国的移民抵达美洲的朴里毛斯山,由于当时这里除了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火鸡外,几乎没有别的食物,于是便只好烤火鸡过节。火鸡体大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又低,因此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圣诞节吃火鸡便从此延续下来,成为一种传统。

2、熏火腿。

熏火腿应该算是圣诞大餐中最传统的正菜了。不仅方便食用,还能满足节日用餐人多的需求,甚至就算剩下了也不怕。烟熏烤火腿往往会在表面涂抹上含有甜味的酱汁,如蜂蜜或者樱桃石榴酱。

利用这些甜味酱可以与红酒成为搭配熏火腿食用的完美组合,因此就需要选择果味稍浓口感丰富一些的红酒来配合烟熏火腿外层上甜腻的味道。

3、圣诞三文鱼。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团聚,共进节日大餐,火鸡是必备的美食,烟熏火腿、圣诞三文鱼、圣诞布丁等美味也都会搬上餐桌。三文鱼是一种流行的食品,亦是一种甚为健康的食品。鱼肉含有高蛋白质及omega-3脂肪酸,但脂肪含量却较低。鱼肉呈橙色,是红肉的鱼类,但有少量白肉的野生品种。

三文鱼的食法有多种,欧洲及美国人则会以热或冷烟熏方式制作烟熏三文鱼,熏好的鱼片一般会加上黄油,配着新鲜的柠檬汁一起享用。

4、圣诞布丁。

圣诞布丁是在圣诞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今日的圣诞布丁源于传统圣诞食物牛奶麦粥及干果布丁,因此圣诞布丁的成分虽没有梅子,但也称为干果布丁,成为圣诞菜式的新成员。传统上,圣诞来临时,每位家庭成员都要共同制造一个圣诞布丁,象征团结和谐,且各人在搅拌一下面团时,都会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最后还会在面团里藏一个硬币。

在丹麦,当圣诞晚餐开始时,人们必须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后才能开始吃别的东西。如果谁能吃到那枚唯一完整的杏仁,谁将是来年运气最好的一个人,通常大人们会将这枚杏仁放在最小的孩子的碗里让他们高兴。

5、姜饼。

德国最着名的传统圣诞食品是姜饼。姜饼的英文有两种一种是gingersnap,从字面就很好理解姜+薄而脆的饼;而另一种说法来自德语,叫lebkuchen。总之姜饼就是圣诞节时吃的小酥饼,通常用蜂蜜、红糖、杏仁、蜜饯果皮及香辛料制成。

姜饼的故乡虽然在德国,但欧陆人也习惯在圣诞期间吃姜饼。芬兰人会一边享用姜饼,一边喝glogi酒,它是一种掺入杏仁与葡萄干的酒,味道既辣且香。荷兰人甚至会把圣诞礼物藏在布丁或羊肠里呢!至于波兰人则分为两派,一派喜在圣诞前夕吃大餐,另一派却整日斋戒祈祷!

6、圣诞蛋糕。

蛋糕是平时与节庆不可缺少的食品,圣诞节更是不可错过,巧克力口味即是圣诞蛋糕主要的口味之一,此刻几乎每一家都会制作以巧克力为主的蛋糕。人们常常把圣诞蛋糕做得新奇漂亮。上面用奶油或果酱浇“圣诞快乐”的字样,四周插上特制的圣诞蜡烛。

蜡烛形状小巧,只有三四寸长,但用料精致,五颜六色,有的还做成螺旋形。点燃之后,由主人次熄,然后大家分吃蛋糕。人们有时还在蛋糕里放进三粒豆子,以此代表圣经故事中的三个东方贤土,谁吃着豆子谁就当上了“三王”,令人感到十分有趣。

7、红酒。

这一传统形成的理由是:肉象征着耶酥基督的肉身,红酒代表他的血。耶稣替人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血肉之苦,是应该被纪念的。

圣诞红酒有特殊的喝法:在酒中加入红糖、橘子皮、肉桔、桔仁、葡萄干等作料,然后在火上一边加温一边搅拌(注意不可开锅),最后淋上一点伏特加,起锅之后,一杯下肚,真是又香又暖。

中秋节灯谜的由来历史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

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秋分节气的由来来历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更多。

大雪节气的由来及来历

-->

冬天早晚温差大,而且还经常受到冷空气的侵袭,使得稳定降低。早晚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添加保暖,同时也不能够穿太多,感觉不不寒冷就可以。

2、生活起居。

大雪作息时间需要遵循顺应节气“早睡晚期”,好是在日出之后。早点休息可以护阳气,保持体内的温热,迟起可养人体的阴气。同时在睡觉的时候也尽量不要蒙头大睡,以免空气不流通,氧气越来越少,造成多梦、出汗和胸闷等。

3、锻炼身体。

大雪节气需要多锻炼身体,冬季容易感冒或发烧,也尽量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在运动之前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寒冷的时候肌肉僵硬,造成活动关节失去灵活,容易发生肌肉拉伤。

4、生活饮食。

饮食方面,也更加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吃辛辣食物,虽然辛辣食物是可以带给人体热量。但当过度的热量没有得到散出,是会容易导致引发上火,出现内火。

清明节气的由来和来历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传统,谱写时代新篇,继承先烈遗志,铸就共同理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清明。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清明节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

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梅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

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

春分。

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

除夕。

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节气里大地回春,柳绿花红,正是郊游踏青、赏春探春的时光。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伴随着清明节日的到来,其间多有节日。

文化。

相伴。清明节郊游嬉戏的习惯,早在唐朝就已经形成,与踏青郊游相伴相生的还有荡秋千、拔河、采百草、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植树等节日风俗。祭祖扫墓和踏青游玩,构成后世清明节并行不悖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说清明节因祭祖扫墓而凸显出它的节日品格,那么郊游踏青就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展示清明节的节日文化。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伴随郊游踏青而产生的清明节的节日文化。

清明,是个踏青的好季节。考察一下唐代的寒食节,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踏青郊游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节日游戏活动的记载。说起在寒食节形成这种踏青郊游的习俗,实在是合情合理。

试想在那个春光明媚的节气里,一扫寒冬带来的凉意,万物复苏,芳草青青,怎能不让那些在郊外祭扫完先人墓碑的人们流连徘徊?加之唐时寒食节是有“休假”规定的,这样一个又有充裕时间,又有合适场所、节气的出游机会,相信人们自然不会虚度吧。可随着这种扫墓完毕就在郊外踏青的行为在全国的蔓延,唐王朝开始担心那些人将扫墓看淡转而趋向于出外游玩,这显然与最初引入这个节俗不符。于是,唐王朝政府三令五申,不许扫墓时游玩作乐,在此举几个例子,比如白居易在《和春深》这首寒食诗中就曾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荡秋千、踢球、开怀畅饮,诗中为我们呈现出如此欢乐喜气热闹的景象,这又在哪点上能合了李唐王朝颁布的“不得作乐”的规定呢?换言之,放达的唐朝人的生活又怎能受到一纸条文的制约呢?张籍在《寒食书事二首》中云:“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舞爱双飞蝶,歌闻数裹鸢。”孟郊的徕食》诗中也写道:“一日踏青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看来个性张扬的唐人,在寒食节到了郊外,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是绝对不会放过娱乐畅快的大好时机的。

宋代每遇寒食、清明,市民常常倾城而出,典籍记载汁京“四野如市”,真是一派壮观奇景,真有些。

元宵节。

花市、灯市的味道。《武林旧尊ax4pil有记:“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春游最盛。”游人“至暮不绝”,“贵游巨室,皆争出游,谓之‘探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等级制度也变得不那么森严,试想在人山人海中哪还能分得清贫贱富贵,又有谁会在意平日里那高高在上的“贵游巨室”呢,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啊!宋代诗人吴佳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鸢。”正是对这景象的极佳概括啊!

父亲节的由来及来历

父亲节并非“泊来”的节日,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中国父亲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代。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文人所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南京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带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实际上,这个规定比较符合中国文化,因为加入了中国汉字的谐音,并且八月八日的两个八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是“父”。有必要指出,中国官方并没有规定采用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父亲节。

中国官方并没有确定父亲节的具体日期,目前网络上最为盛传的父亲节是有李文豪提议的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父亲节。

父亲节这天,我们在思考、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无可比拟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一样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普通话的由来历史

根据研究和史料来看普通话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但这只是普通话形成的一个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才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普通话的由来的源头: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

诗词。

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明清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这种叫做“雅言”的共同语言便是普通话的由来源头。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

唐诗。

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隋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宋代的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

元代以后,由于京城多设在北京,于是北京白话便很快成为全国通用的“官话”了。同时,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仍旧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吴音最流行的时候,有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位。这样,北京白话开始成为唯一的标准音。民国初期,北京官话被定为国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然而普通话的由来中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2019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

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

我们今天讲的普通话有明确的内涵,有科学的界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是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里面明确规定的。从1956年到现在,普通话的含义就像我刚才介绍的那个样子。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不难理解,所谓普通话就是现代的汉民族共同语。显然在我们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我们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普通话的由来实质上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北京人说的话在大多数人看来跟普通话差不多。

儿童节的由来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其实最早提出儿童节概念是在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才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夏至节的来历和由来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夏至是二十四来历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三联阅读配图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教师节的由来教师的来历

教师节,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自1931年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共有过4种不同日期和性质的教师节。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在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

慰问信。

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的由来教师的来历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315由来作文:315的来历

昨天是3月15日消费者的节日,我昨天晚上看了央视的三一五晚会以后,我十分的感慨,这次和往年一样,都曝光了很多黑心商人的一些令人十分不齿的行为,看了这一次的晚会我对这些可怜的消费者感到十分的同情。

江淮同悦车身漆面鼓包,钢板锈蚀严重。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劣质钢板导致大量江淮同悦轿车钢板生锈,只能用部分切除钢板再焊接的方式维修,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江淮工作人员承认没有使用价格更好的镀锌板,经销商也承认还存在设计缺陷导致积水生锈。

大众汽车dsg变速箱行驶中动力消失。大众汽车车主称,大众汽车在公路上踩油门,车辆不走,不踩油门汽车反而加速。

目前,大众旗下很多车型使用了这种变速器,在国内,一汽大众的迈腾、速腾,上海大众的途安、朗逸,上海大众斯柯达的昊锐、明锐等多个品牌都有采用的7档dsg变速器的车型。

据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收到11631宗汽车投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大众dsg故障,至今仍有投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节的由来教师的来历

1939年,国民党政府1939年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5月1日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月10日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9月28日教师节。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因据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延续了20__年的“9?10”教师节将易期?互联网瞬间炸开了锅,赞成的反对的各有人在。作为教师节的主角,不少教师表示,“怎么过”远比“哪天过”更重要,只有唤起人们深思设立教师节的本义,改期才有意义。

中元节的来历及由来

中元节俗称为鬼节,同样的中元节也有很多习俗,那么你知道中元节的来历和禁忌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中元节的来历及由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中元节的来历

1.1、“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1.2、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1.3、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2、中元节的禁忌

2.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2、别拍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2.3、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2.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2.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3、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4、吃鸭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2、生理期的禁忌: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3、忌说鬼字: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4、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6、忌披头散发睡觉: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7、忌半夜庆生: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8、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到家。

圣诞节的由来与来历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小满的习俗。

一、吃苦菜应对热症。

《周书》曰:小满之日苦菜秀。做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苦菜遍布全国,在虽然在各地的称呼有所不同,但其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却是一致的。

苦菜的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并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久服可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来治疗热症,古时人们还用苦菜醒酒。

所以,在小满时节吃人们喜欢吃苦菜,将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的苦菜,用各种烹饪方法处理,或凉拌、或腌制、或热炒,调剂口味的同时,也对夏季的热症有一定的应对作用。

二、“抢水”灌溉农田。

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南北方都一样。除非是天然条件所限没有灌溉的条件,农人不得已才只能靠天吃饭。

而只要江河、湖泊的地方,可以灌溉,农人是一定会充分利用水源,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条件。夏季气温升高、日晒时间长,水分消耗大,又是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所以灌溉的重要性也就显著超过其他季节。

小满时间的“抢水”习俗,实际是上农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旧时,人们以水车车水排灌,农谚有:“小满动三车”之说,水车一般都于小满时启动。

农人以村为单位,在小满时举行“抢水”仪式。由年长执事者约集众人,提前准备,小满之日黎明一起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众人一起应和,开始踏动水车,把河水引灌入田。

三、“祭三神”祈福祝愿。

小满有“动三车”之说,这三车指的是叫水车、牛车、丝车。

“祭三神”则指的是,在小满时节,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相传,“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要举行祭祀仪式。在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供品祭拜,而且还要特地准备白水一杯作为祭品,祭时将水泼入田中,祝水源涌旺。

四、庆贺蚕神诞辰。

相传,小满为蚕神的诞辰。所以在小满这天,养蚕的人家要给蚕神贺寿庆生。

小满时节正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为了有个好收获,也为了表达对蚕神的感激之情,养蚕人家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为蚕神过生日。

特别是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更是重视蚕神的诞辰。很多地方都兴建有祠堂,供奉蚕神。在小满时节,还要专门请戏班唱戏庆贺。需要说明的是,唱戏的曲目大多是祥瑞戏,以讨个好口彩、吉利。

小满节气祝福语。

1、最爱节气是小满,夏生作物籽粒满。气温增高很明显,雨量增多温度常常变,衣物适度增减别怕烦,饮食调养宜清淡,生冷食物切莫贪。心情舒畅胸宽广,清晨坚持户外锻炼,祝你开心身体健。

2、树木成了林,沙窝不起尘,能防干热风,小麦高产稳。

3、小满到了,我将幸福、健康、成功、顺利、吉祥装满这条短信,愿这满满的祝福带给你美满,祝你激情饱满、万事圆满、心满意足!

4、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采桑娘子喜天晴,种田哥哥要雨天。

5、今日小满,短信祝福满:心情长满,愉悦无忧烦;工作大满,顺利前程宽;工资涨满,轻松广财源;事事圆满,幸福乐天天!祝:小满快乐!

6、小满桑葚黑,芒种小麦割。

7、小满节气到,我的养生之道不能少,运动之后勤洗澡,气温升高莫浮躁,天气晴好要起早,锻炼身体很重要。

8、眼见麦穗粒渐满,满腹喜悦在心间。辛勤劳动得硕果,丰收场景在眼前。但愿风调雨顺无灾害,生活幸福乐翻天。祝小满快乐无限!

9、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

10、又是小满时候,麦穗渐渐熟透,惦记涌上心头,情意满握在手,送你满心问候。斟满思念的酒,让友谊天长地久;铺满财富的路,让你予取予求;填满好运的仓,让你时时拥有;溢满快乐的泉,让你清歌在喉;栽满幸福的花,你在丛中漫游。祝你小满笑容满面,收获满满!

11、风刮小麦倒,自己把头翘。

12、小满时节温度升,气温变化速度快。时热时冷要注意,增减衣服要及时。平心静气重养心,健健康康幸福绕。愿你小满快乐!

13、小满种胡麻,至老也开花。

14、热情激情才情,情满职场;挚爱友爱关爱,爱满家园。小满了,一条短信代表我满腹的祝福,送给你,祝福婚姻美满,事业圆满。

15、麦黄不喜风,有风减收成。

16、加小小的开心,快乐就满了;加小小的关心,情意就满了;加小小的宽容,理解就满了;送我小小的短信,你笑容就满了。祝你小满如意,夏日好心情。

17、挖得深,盖得薄,结得棒子像牛角。

18、满腔的情送给你,愿你幸福吉祥。满怀的爱送给你,愿你欢乐开怀。满眼的笑送给你,愿你万事如意。满口的福送给你,祝你好运环绕。小满节气快乐。

19、小满节气,保养身体。空调少开,自然调理。操劳适度,保障休息。多喝茶水,驱散疲惫。切莫贪凉,伤了胃脾。放开心境,笑容可掬。贴士祝你,健康无虑!

20、又是一年小满到,祝福问候忙送到。烦恼忧愁闪了腰,悲伤痛苦不会再报道;幸福快乐围你绕,平安健康对你笑。祝你开心乐逍遥。

21、小满之日,祝你:生活幸福要美满,学习虚心不自满,财源广进钱袋满,心胸坦荡少不满,完成工作要圆满,宏图大展志得意满。

22、为了你,我愿意跋涉千里,只为见你一面;为了你,我愿意飞星摘月,只为博你一笑;为了你,我愿意守候每个时节,只为祝你幸福如意。祝小满节快乐!

23、小满时节来匆忙,立夏小满正栽秧。二十四中一节气,祝的农家收满仓!

24、小满小满,生活饱满;心情愉悦,开心满满;身轻体健,健康饱满;日子舒心,幸福满满;无忧无虑,事业饱满;爱情浪漫,甜蜜满满;愿君好运,快乐满载!

25、转眼节气小满来,绿树成阴花盛开,烦恼忧愁一边歇,幸福快乐站成排,财气运气围着转,工资加倍翻几翻,日子如意平安来,健康吉祥永相伴!祝君小满意足心满。

26、用满分的幸福和快乐,用满分的祝福和问候,把你的心扉填的满满的。今天是小满,祝你一生快乐不断,好运连连,生活永远幸福圆满!

27、梦想,从来不怕路远,只要方向正确;生活,从来不怕艰辛,只要心有阳光;真情,从来不怕别离,只要心中有你。小满时节到了,祝福你,一切如意,万事顺利!

28、小满有雨豌豆收,小满无雨豌豆丢。

29、小满节气到,祝你的的失意“满”盘皆输无力回天,祝你的烦恼泪流“满”面悲痛欲绝,祝你的厄运对你“满”不在乎弃你而去,祝你的忧伤恶贯“满”盈马上被歼。

30、小满节气祝福你一下:快乐九分满,留下一分祝福;喝酒九分满,留下一分清醒;工作九分满,留下一分锻炼;运气九分满,剩下一分留明天,祝明天更好!

母亲节的由来历史

几月几日是母亲节?那么,母亲节由来有什么故事?相传母亲节起源于美国。一位名叫贾维斯的美国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

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

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

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

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1920xx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由威尔逊总统5月9日颁布施行。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母亲节在我国最早是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护士节的由来及来历

设立国际护士节的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护士节的由来及来历(一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家医院任护士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走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下定决心潜心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并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营养。

半年之后,医院的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了2.2%。这一事迹传遍全欧。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1910年在睡梦中逝世后,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在中国称为“国际护士节”。在这天里,大力宣传护理工作,鼓励护士们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护理界的一件盛事。

2000年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护士永远为你服务。

2001年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护士永远为你服务:联合反对暴力。

2002年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护士永远为你服务:关爱家庭。

2003年主题:反对歧视aids,关爱全人类。

2004年主题:携手战胜贫困。

2005年主题:为了病人安全,抵制伪劣药品。

2006年主题:护士的合理配置对拯救生命至关重要。

2007年主题:营造优良执业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008年主题:提高社区护理品质,引领初级卫生保健。

2009年主题: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社区:护士创新领导关怀。

2010年主题:优质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引领长期护理。

2011年主题:缩小差距:增加收入和公平。

2012年主题:缩小差距:从护理实证到临床应用。

2013年主题:缩小差距:千年发展目标。

2014年主题:变革的力量,重要的健康资源。

2015年主题:变革的力量,高效护理与医疗成本。

2016年主题:变革的力量,提高健康系统的适应性。

2017年主题:护理:引领之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铭记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业绩和贡献,倡导和弘扬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设立的。

激励广大护士秉承光荣传统,为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痛苦,为增进人类健康,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圣诞节的由来与来历

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圣母玛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2.罗马教会设立。

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历史学家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基于此原因,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

3.圣诞老人。

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尼古拉斯出生在小亚细亚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亲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尼古拉斯长大以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社会服务。尼古拉斯后来作了神父,而且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

尼古拉斯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公元16,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

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

教师节的由来教师的来历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节气的意义。

“芒种”节气在农耕意义重大,它指导着农事耕种。芒种的气候特征为,气温显着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如果再推迟,由于“芒种”节气气温显着升高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最终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

芒种又被称为“忙种”,农谚有云:“芒种忙、忙着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其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的习俗。

1、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2、安苗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3、嫁树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这是芒种节气习俗之一。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4、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5、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气候特点。

芒种可以说是盛夏的前奏。芒种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可能会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江南地区将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插秧播种的画面。

清明节的来历及由来故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从何而来。

人们认为端午节位于春夏交接,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端午节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鬼魅也开始猖獗,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特别注意消灾防毒。故此民间有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家家都悬艾条于门楣厅堂。艾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还可入药,具有理气血、祛湿寒的功能。端午插艾不仅是节日中的点缀,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艾,别称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高可二尺多,茎枝有香味,艾用于医药,主要是取它的叶。我国古代针灸,就是以艾草的老叶制成艾绒,用来灸除疾病。一般地说,民间则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用以驱除蚊蝇。在湖北蕲春,艾与蕲龟、蕲蛇、蕲竹同列,被称为“蕲春四宝”。艾,越陈越好。叹孟子·离娄章》云:“七年之病,乞蕲三年之艾。”嘉靖《蕲州志》记载下当时湖广按察使、南京兵部尚书王廷相搜集整理的一首《蕲艾》民谣,对蕲艾“三年之艾”治七年之病而愈的事实予以充分肯定,这首歌谣是:

有蘩者艾生我土,七年之病得且愈。

五内失调邪作主,富贵耽欲乃自取。

艾纵有灵将奚补?我欲言之上官怒。

陈年蕲艾“揉捣如绵”,被称为熟蕲艾。熟蕲艾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曾对蕲艾和一般艾含精油化学成分测量对比,蕲艾的精油出油率为1.06%,是一般艾精油出油率的两倍,可见蕲艾之不俗。

端午节的谚语。

1.“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3.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4.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5.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6.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7.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8.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9.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10.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