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中学心理健康论文(专业21篇)

时间:2023-12-05 22:07:45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参考材料,有助于我们提高作文的质量和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用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目的: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前城市和农村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康,很多时候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精神等多种问题,综合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私。本研究试图从体育教学角度研究分析,从而增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得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1.实验法。

在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比较样本,一个称之为实验班,一个称之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促进心理发展内容的体育项目,比如:拉网垫球。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的圆形绳网,直径为5米。选择十名学生,将球置于网上进行高高弹起,球着地即为失败。该运动项目锻炼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在传统项目上增加具有相应效果的内容,并在活动中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实验,实验班与采取按传统体育教学班级的个性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2.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汇总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中我教的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优于普通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因素得到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班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实验班学生经常参加经过特定设计的体育运动,因此其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普通班学生少。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14分以上)的比较,实验班学生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者2人,占总人数的1.81%,非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常者8人,占总人数的4.21%,以上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作用。

(1)对我校学生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调查分析表。

明,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由此,这两个学生群体应加强引导。

(2)经过有特别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促进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得出,在目前学分教育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增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加之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相对比较孤独,在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心理倾诉和交流对象,只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機等,人际交流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1)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互动群。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网络的私密、互动、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规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特长,开展网上工作。当然,在班主任管理员的指引下,针对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对全校学生进行多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届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此跟踪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老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要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教学,这样有利于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兼有健身和娱乐功能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中,都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使个性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身边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调查,分析现状,提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呼吁农村中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农村中学。

对中国教育来说,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区别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现在农村送孩子上学,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生存,在心理上他们是身负重荷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从调查题目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学习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老师所提的要求,甚至有35%的学生希望能早日闯荡社会,有25%的学生感觉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常感到孤立无援,甚至有50%以上的学生害怕考试……以上所列举的数据虽然只是反映了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但至少表明不少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说明当前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健康。

二、切实可行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渡过人生旅途中的这一阶段呢?现结合我县中小学所开展的一些实际活动,淡淡怎样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近,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做好心理品质的教育,突出品格的修养,学校除了开设好思想政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外,还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活动,例如演讲、辩论会、心理知识竞赛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我县中小学校普遍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长与学校德育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制定讲话篇目,由校团委牵头,师生集体选材“备课”,有计划地安排国旗下的系列讲话。讲话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入手,讲身边的故事,说自身的体验,培养健康心理,使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现在我们长阳县城以及各乡镇中小学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材,上课以故事启迪、活动训练为主,辅之授予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从而使其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且每个学校都配有女生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不定期地对女生进行心理、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这些讲座无疑对学生启发很大,为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转变为“自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利用一些机会,举办心理知识小报、黑板报等,进一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3.开展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

有了理论的认识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的方法,达到启迪“心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心理训练呢?利用课堂,利用活动课,利用假期!其次,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

4.架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之桥”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责无旁贷,教育孩子是核心,平等对话、诚心诚意交流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这并不是孩子的本质有什么不好,而是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中个人素质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作为孩子的每一个责任人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片面化,否则会严重伤害孩子并起反作用。

总之,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明显,自闭、焦虑、恐惧、紧张,有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出现心理疾病。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习、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弑父杀母,杀害教师学生的事件比比皆是,且年龄之小、手段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件,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无欠缺,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这是摆在我们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曾对我校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16.2%。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强化意识,明确责任,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心灵扭曲甚至变态,我们一线教师虽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否则有朝一日,心理扭曲学生的砍刀也会架在我们的脖子上,这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了,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我们都无颜以对,更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人性生命的绽放,思想灵魂的碰撞,情感精神的愉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热情、真情、豪情、激情去荡涤学生纯真的心灵,激起其情感的涟漪,使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要以教材为蓝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化解他们心里的矛盾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联系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辅导。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进城务工,即使是能和父母见上面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只能问一下学习,对思想、心理问题从不过问,也意识不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多数都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轻者说说而已,重者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而不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这项任务全落在了教师身上,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有些学生基于自尊心,不愿意把心里话吐露给教师,总有一种畏惧心理,怕教师把他的隐私公布于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借助心理咨询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阳光向上的心态熏陶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农村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毕竟农村学生的阅历较浅,接触的知识较少,网络上的明星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结果却模仿得四不像,那些酷毙了、帅呆了的“范儿”被他们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明星,同时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响他们。而我们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真正症结,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牢骚满腹、自私狭隘,甚至心理阴暗,与同事、领导钩心斗角,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带出健全向上的学生吗?“教师就是学生的模板。”这话一点不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句话,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一片苦心,教师是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给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学生内心一定会多一些向上向善,少一些仇恨抱怨,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资源整合,营造积极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逆反心理强,一味地说教甚至打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温暖,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他们的审美眼光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探究活动,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与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长毕竟文化水平很低,有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多方配合共同教育,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共同努力,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陶惠敏,张紫君.“90后”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与社会,20xx(8).

获奖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或隐性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前,很多中学成立了心理辅导中心等专业机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进行跟踪、干预、治疗,但为数有限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通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已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应激个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上。事实上,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普遍处于心理危机的产生阶段,若这一占有相当比例的群体成为心理防护的“真空地带”,必将使得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学校建立以非心理辅导教师为运作主体的隐性心理干预体系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出现极端行为;对应各阶段所采取的危机干预的种类分为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1],其中后两种危机干预是目前中学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主要干预方式。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中,心理辅导教师直接面向已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应激个体采取专业心理分析和建议、心理测试等专业的显性干预手段,形成了以心理辅导教师为核心的心理危机显性干预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以非心理辅导教师为运作主体的,主要面对普遍处于心理问题产生阶段的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体系,即采取群体辅导、心理防护等具备危机预警、危机防护(含心理互助调节、团体心理辅导等)、应激事件的前期处理等功能的方式进行干预,形成预防性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具备以下特点:(1)面向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2)主要发挥预防和保护性干预作用,而非专业治疗;(3)干预形式具有隐蔽性,潜移默化中提高受干预者的心理调节能力;(4)作为显性干预的辅助和支持体系,必要时也可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补充。

一、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在中学建立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需要由与学生群体密切联系的教师群体组成干预网络。网络中的干预方须掌握基本的干预手段,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并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或通过组织符合某一或多数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群体性活动进行心理隐性干预,从而使处于心理危机产生阶段的学生能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改善心理状况,完成心理调节。

(一)组建隐性干预网络: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

1.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构成。

笔者在实践中,安排各班级设立男女生各一人的心理委员制度,通过自愿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出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使其明确责任,掌握方法,提升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意识。另外,心理委员要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晴雨表”,及时反馈和传达各种真实的声音和信息,让心理辅导教师心中有数。这样便将学生日常服务工作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结合起来,心理教师、心理委员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起两两互动的层级干预网络。

事实上,学生个体在遭遇心理冲突时,通常会有本能的心理防护,如果其在中学起始年级接受过心理行为调适的训练,则能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和宣泄;反之,则会产生轻度的心理危机。此时就需要其所在班级的心理委员能及时了解和关注其思想变化,及时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反馈相关信息和异常情况。针对此,相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群体间无代沟、互动性大等优势,帮助其完成心理调节或让班主任推荐问题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联动过程,帮助学生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思想动态,能改变过去工作落实不到人的被动局面。

2.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

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要做到良好运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在干预网络中的核心和主体的作用。首先,学生心理委员之间要加强联系,定期交换情况和意见,共同处理和解决好各项事务。其次,坚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主体的筛选办法。学校要和学生的家庭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背景。学生心理委员通过建立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汇总和登记各方面的信息,动态筛查出具有两种或多种迹象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予以重点关注[2]。尤其,学期初、末两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时期,应对相关群体学生进行重点排查,早发现,早预防。再次,严格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运作的保密性特征。中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务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去直接触及学生的隐私。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电话让学生在不露面的情况下反映其不便启齿的心理隐私问题,并指导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针对性调适。

3.强化针对特殊群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

该特殊群体通常包括学困生、贫困生、情困生以及性格怪异生、离异家庭子女等。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首先要利用相关信息摸清相关群体人员。其次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该群体成员的心理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建立和完善联动关爱支持体系。例如,对于学困生,在认可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前提下,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纠正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或修正学习方法,并对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举措。对于贫困生等家庭特殊学生,在干预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其真实情况,向其提供生活关怀和心理支持,并引导其正视现实,建立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必要时可以主动为其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如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等隐性干预手段来帮助其正视所面临的问题[3]。

(二)实施隐性干预措施:注意群体性和多样化。

心理隐性干预重在心理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等功能。比如开展群体性、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教育,营造体验式教育氛围,传递导向性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主动的互助心理干预氛围,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1.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多是由于对所处的环境存在消极心态或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那么学校有必要组织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挫折,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和事,例如客观地评价自我,抛弃无谓的自卑和否定情绪,增强自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为自我营造良好的心理认知环境和氛围。

2.开展群体性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团体辅导与咨询、情境体验式活动,是两种常用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体验式手段和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心理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双方以及成员间的共同商讨、训练、引导,实现心理辅导、心智发展与成长。该方式可用于广泛全体,也可用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团体辅导和咨询。而情境体验毋庸置疑是最为直观的引导方式,该方式下学生亲历问题情境,自发地体验、感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理调适、心理认知和改善,可谓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于无声。

(三)培训隐性干预知识:全校教师参与。

要在最短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苗头,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在各个环节能及时反映信息、迅速甄别各种可能性、快速启动应对方案,要求各环节各层次通力配合,沟通顺畅。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要对全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讲解一些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辅导[4]。例如,如何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如何鼓励学生表达情绪以及给予怎样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辨别他人的心理变化和危机信号。尤其对班主任要加以全面培训,包括情绪表征的识别、事后情绪宣泄的技巧、干预过程的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救助方法等。

二、构建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的实践思考。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烦恼,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但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干预之后适得其反的个例,不免带给我们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说值得提醒注意的方面。

(一)正确认识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价值。

过去很多人都把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误认为交流谈心,等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其实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工作所不能代替的,更是不同于常规的教育工作。心理辅导或干预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强调团体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和无条件接纳,倡导的是引导而不是指导,说服而不是压服。一次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干预完全可能送给学生的是“心灵鸡汤”和心结顿释。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整个工作过程一般没有指责、训斥、说教,更没有压服,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共鸣。

(二)心理危机隐性干预应更具人性化。

症状缓减、自我封闭、信任困难和客观困难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不接受显性干预的四种典型原因。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更具有人性化和注重“隐私”度,比如尽量做到时间安排不冲突,心理访谈室地点设置合理,增加网络咨询途径等。

(三)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提供多种心理知识教育途径。

比如宣传橱窗、校园bbs等,做到让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心理知识与化解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增进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让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认识到并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去接受心理咨询。

(四)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增强应急性。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一定要满足学生当下最迫切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当下最重要的心理困扰。特别是当学生遭受重大挫折后,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产生焦虑、冲动、绝望等强烈情绪体验。这些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往往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完全拘泥于原先预定方案,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急性。

中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多方的支持配合,主动出击,及时化解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真正发挥辅助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从而实现在学校心理危机显性干预体系与隐性干预体系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各种心理危机能够有效化解。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他们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1.1学习类问题。

1.1.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每天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学习中,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1.1.2考试焦虑,是一种自信心或自卑心理过强而产生的对考试的恐惧感,他往往随着不同级别的考试而表现不同。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1.2人际关系不协调。

1.2.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死板老化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偏差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拒绝他人的建议。另外“,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的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1.2.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然而生活中的矛盾时刻冲击着同学间的友好关系,有的同学就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最终远离班集体。

1.2.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1.3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1.3.1青春期闭锁心理。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比较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格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1.3.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时期的心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的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在20xx年3月西安发生的一起少年团伙持刀杀人案中,13名犯罪嫌疑人中有8人是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的50%。

2.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影响学生品格的最初环境。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骄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2.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是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盗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3.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之中。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

3.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3.3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2]聂喜飞.刍议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中学班主任的谈话艺术.东方青年教师,20xx,(5)。

作者:孙莹莹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四中学。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如果不能够好好地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话,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说,在空耗年阶段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要让他们写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健康。那我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

步骤/方法:

1、第一点,在写论文之前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因为中小学生现在心理健康,可能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阶段,为了引导他们更加健康,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然后有所收获后再写论文。

2、然后就是中小学生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乱的应付一下就结束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起来。

3、加上你还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如果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的话,我们要及时的进行调整,或者可能会出现问题。

注意事项:

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当中应该负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工作,所以应该让他们有更加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够让他们因为心理健康而出现成长方面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写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1现状调查.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且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2.1认识问题。

在农村,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情况,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其他都无所谓。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重升学应考的科目和分数,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一门心思全放在读书、应试上,其余都漠不关心。

2.2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部分教师简单的说教或硬性灌输,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3.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应对技巧,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关系到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张东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获奖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思想更加成熟,学习的目标感也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学习的压力与升学考试的重担也经常使他们感到焦虑、烦躁,如果学生家长以及广大教师不能加以重视,有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心理活动课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抗压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运用自身的思维意识去思考、去行动,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去,因此,广大心理学教师应明晰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帮助更多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

一、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实施的有效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程度,最熟悉的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设计过程是否完善,教学步骤是否合理,时间把控是否符合整堂课的教学进度等,都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做到灵活掌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部分高中生认为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课程,并未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对于这一情况教师更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课堂之上开展的《我的偶像》这一主题活动,当学生看到主题之后,我就请他们先思考:你的偶像从哪些方面引起了你的关注?你认为如果他不从事演艺事业,在其他方面能够成功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一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与他们一起寻找出偶像应有的特质,以及如何客观地看待偶像,理智而全面地喜欢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探讨之初就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了解自己的关注焦点以及探索重心存在于哪个方面,从而突出课堂重点,理解好关键点。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中学心理健康课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课本中的理论指导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转变教学思维,打破传统教育活动的樊篱,运用更多学生喜爱的`,能使高中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使新生相互适应、相互融洽的课堂活动,如“我们就是一家人”“分享自己的小爱好”等来调节新生的心理感受,使他们安心地迎接接下来的挑战;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当下青少年容易出现的问题,请他们自己找出问题,加以借鉴,也可以将一些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影视作品播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将看到的影片内容写成影评,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此外,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如在课堂上开展《愿望集中营》活动,教师事先做好统计,请学生写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愿望,并写出这些愿望难以实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请班上学生进行评比,选出最有创意的愿望、最容易实现的愿望以及最有趣的愿意等等,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反思自我,培养自己积极阳光的心态。

三、关注学生感受,积极开展互动交流。

现阶段,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打破原先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体验。中学心理健康课更是应该以学生的心理感受为教学主导,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直视自己的心理体验,从而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摆脱消极心理以及不良情绪的束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学科魅力。例如,在教学《不良情绪》时,有些学生在学习了案例,在回答问题“有些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时说,“这些人自己不努力,就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样的人最让人讨厌,不值得交往”,听到学生的回答时,我进行了有效反馈:“我很理解你的这种感受,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自己不努力,只学会冷眼旁观。”“我们更应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等,来给予学生合理的回应,使他有足够的勇气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享给他人,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回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予以改正。总之,高中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学生与家长更多地只是关注到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广大心理学教师应明晰自身的教学使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面对未来的困难与挑战,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获奖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一)学校注重专业课程、忽略心理教育课程。

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都比较晚,致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够认识和了解,在他们的心中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更高,因为觉得专业课程才是对他们最有用的东西,加之学校学习这门课时仅仅用分数来衡量课程的好与坏,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主体特点,也忽略了他们在年龄上的一些因素,这样的教学制度不仅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反而刺激了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呈现出叛逆状态,最后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也让师生的关系处于不和谐状态,最后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阻碍。

(二)课本内容缺乏“三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都比较死板,没有灵活度,缺乏“三性”,所谓的三性指的是渗透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这三性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核课程,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做到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心理健康教学与其它课程的内容综合起来学习,这让一些学生又产生了另一种错觉,觉得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让他们会有一种增加了压力的思想,由此对心理健康教学这门课程越来越反感,这种缺乏渗透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使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和动力。另外加之现在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规范统一的'课本,都是一些待用课本材料,所以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根本就没有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换一种角度的证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失败。

(三)单调的授课模式。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模式还遵循的是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这期间,学校依然只是重视课本的知识,而不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让一些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压力下更增加了一些负担,从而让学生更加厌倦心理课,这就与起初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逆向而行了。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开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推进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性。

的内容发挥到实处,都比较倾向形式化,在学校里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各方面实际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以达到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为国家的素质教育事业做贡献。

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比较注重素质教育,而心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学生要从全方位出发,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此期间,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对学生开通各种途径,让他们有什么心理上的障碍都可以立即得到解决,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制止学生犯罪。中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就更需要一个思想健康的心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学会与他人相处,为人处事等,因为中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薄弱,他们经不起打击,客服困难的能力比较弱,遇到问题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反而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现在是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必要措施,让学生能够展示自我,学会为人做事。

1、教学内容要达到科学与规范。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要求做到科学化与规范化,科学化是指授课要讲究科学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措施,改变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间接或委婉的指正学生的错误,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统计与心理老师的档案管理等都要采取规范和统一的范畴。

2、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的老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任课老师通常是教其它课程的,因为心理学得不到重视,所以学校会任派一个老师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让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老师都不是专业教心理学的,也没有通过心理学的培训,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有可能起反面作用。

3、要将系统化与整体化结合起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以及老师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系统的结合起来。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多开展一些心理咨询中心,让有烦恼的学生都能打开自己的心扉。要将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整体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家素质化教育的推动力和源泉。

四、结语。

总之、在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国家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时的学生是由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过渡时期,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出发,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让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每个学校都提高共识,减少青少年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获奖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而又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从人格的外在行为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个性心理健康,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学困生”人格偏差或人格失范问题不可低估,从前面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却又常常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忽视。一些“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他们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失去周围人的尊重和重视,容易出现人格偏差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完善人格、培养品质高尚的一代人师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据一些心理调查的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比如冷漠、任性、自私、偏激、嫉妒、孤独等等。而随着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发展,导致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上和习惯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失误或者错误,甚至严重的会出现犯罪的倾向,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的发展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对于导致心理不健康发展的原因了解清楚,才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素质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好坏决定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学生对于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无法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的家庭因为双亲的情感问题导致家庭破裂,使得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家长本身的素质品德就比较低下,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的不利和危害。因此,家庭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影响,学校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存在着比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忽视了其在课余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千篇一律,使得学生产生无趣、乏味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伴随一些消极的或者是颓废的事物的发展。网络,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中学生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异,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恰恰是一个“危险时期”。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带来心理上的发展,再受到社会上不断出现的事物的影响,中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但是其行为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冲动性,行为没有良好的克制,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1、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在对于中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为直接的参与者,所以如果要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交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迅速,随之而来的是繁忙和紧张,这就给教室们带来了很多的心理上的变化。教学中的竞争,升学中的竞争,领导们的要求,家长们的希望等等,让教师产生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让一些教师的心理滋长压抑的情绪。

当然,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其带来的教育行为也必然使不合适的,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必须要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持有一个重视的态度,而教师也要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参与教学。

而且,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相关培训,并将培训工作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对于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所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对于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学习更是缺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所以,家长不明白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更加科学的,才是更加适合孩子的。也正是因为此,学校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家长会等,让家长们了解处于该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如何去做才能更有效的让学生的心理发展更为健康,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于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中学生所处的一个时期正是人生中最为特使也是最为宝贵的一个时期,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适当的批评和鼓励都会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们的不断了解和关心。

当前,很多的学校都以及逐步的开设起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学习到心理方面的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方面,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和心里训练。

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可小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是融合趣味性和知识性,操作性和参与性等为一体,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学而后用,从而减少心理的负担和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意志坚定、智商正常、行为协调、情绪平和、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他们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

1.1学习类问题。

1.1.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每天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学习中,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一系列问题。

1.1.2考试焦虑,是一种自信心或自卑心理过强而产生的对考试的恐惧感,他往往随着不同级别的考试而表现不同。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1.2人际关系不协调。

1.2.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死板老化的教育方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偏差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拒绝他人的建议。另外“,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的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消极情绪,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1.2.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然而生活中的矛盾时刻冲击着同学间的友好关系,有的同学就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最终远离班集体。

1.2.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1.3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1.3.1青春期闭锁心理。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比较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格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1.3.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时期的心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2.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的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在20xx年3月西安发生的一起少年团伙持刀杀人案中,13名犯罪嫌疑人中有8人是父母离异的青少年。据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而属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就占了其中的50%。

2.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最初接触的社会场所,也是影响学生品格的最初环境。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骄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2.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是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盗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3.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之中。只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

3.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3.3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2]聂喜飞.刍议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中学班主任的谈话艺术.东方青年教师,20xx,(5)。

作者:孙莹莹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四中学。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作为父母,应当准确的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

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1]王国芳,李丽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2009(01)。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08)。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音乐是一种可以反映出人类现实生活之中情感的艺术形式。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之划分为声乐以及器乐两种类型,也可以将之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以及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多个类型。我国古籍礼记?乐记之中曾说过“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也表明了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当人们结婚时就播放喜庆的音乐表达自身的喜悦之情,当亲朋好友去世时就播放悲伤的音乐表达哀思之情,等等。人们通过音乐抒发出自身的情感,可以使自身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是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的成熟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是危险期。这段时间是中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会给中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如今我国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主流思想之下,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带来的重重压力,导致其不堪重负。

家庭压力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之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中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学校压力主要是竞争压力,这股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压力也给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中学生凭空多了一股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下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无法承受住,更别说身心还未发育完全的中学生了。这种情况会导致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自尊心过于强烈、自卑心理严重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此外,情绪化和责任感不强等心理问题,也将会使中学生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在2014年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一起抢劫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16岁的沈某想要去网吧,所以他拦路抢劫了8块钱,最终得到了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的惩罚。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类似悲剧的发生。

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在培养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同时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之中增加了乐趣,有效缓解了中学生内心积攒的压力,达到使其心理得到净化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了以上情况发生。

由于中学教育之中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非常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中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沉浸到学习之中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后果,而这种情况无疑又会加大家庭以及学校对中学生施加的压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通过音乐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给学生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借此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是学生的精神放松,缓解日常学习之中积攒下来的压力,暂时将学习烦恼忘记,将紧张的神经放松,从而达到重塑中学生在学习压力之中被磨灭的自信的目的。

比如,可以给中学生播放班得瑞系列音乐。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班得瑞系列的音乐都是在阿尔卑斯的山林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没有掺杂进一丝一毫的人工混音,并且其中的每一声虫鸣、鸟啼以及流水等声音都是制作者深入阿尔卑斯山林与湖泊之中采集而来的。因此最终制作而出的班得瑞音乐系列具有非常有效的减压作用。经过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改善情绪可以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音乐向中学生传递情感,对于缓解中学生压力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它可以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经常聆听类似班得瑞系列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减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有效缓解中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准确反映出中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否存在障碍以及是否能够自如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等情况。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出中学生良好的性格,一个良好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条件。除此之外,通过音乐教学还可以帮助中学生通过音乐来表露出自己的心声。

比如,通过让中学生练习合唱来培养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唱是将多名学生视为一个整体,需要每一名合唱的人员之间都要注重搭配的合理性,每个人在合唱时除了要明确了解自己在合唱之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通过练习合唱的过程,在有效培养出了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可以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运用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可以使音乐之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浸润中学生的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效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研究显示,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丰富自身的内在情感以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通过音乐还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以及奇妙之处,开拓他们的眼界。而进行音乐教育之中的歌唱教学则可以有效存进中学生的表现情绪以及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中学生通过在学校或者班级开展的文艺晚会之上进行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节目时,还可以让中学生从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不同情感,让中学生体验到每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情感的立场上能够换位思考,对比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现有的生活。

比如,通过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词曲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有效培养了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时,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的生活以及使命感,等等,借此可以让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成熟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帮助中学生净化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重视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的美好心灵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音?沸巳ぃ?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为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自我的心理发展状况。传统的灌输式、给予式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的经验。学校逐步调整了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没有传统课堂的严肃和拘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在游戏中自我觉察、相互肯定,很好的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学生在分享阶段表达通过活动发觉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也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有待改善的地方。比起教师的指点和提醒,体验式教育让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体验式活动多采用过程性评价或多角度评价模式,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过程性评级中不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逐渐树立自信。

学校心理咨询室很多时候忙于处理班主任老师带来的各种个案,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更广泛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格特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将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心理困境时能够自助,比起单纯的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有意义。中职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高中来说压力较小,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各类人群的接触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很好的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总结感受,逐步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是家庭原因。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会说话,再到逐渐成人,都最先由家庭成员的介入和干涉。家人的是非观念直接塑造着孩子的人生价值观。长辈的认识、心理本身就不够健康时,总是最先诱导孩子的认识走向歧途。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个人因素的影响。某些学生不敢面对成绩的退步,说谎作假来骗家长、老师、同学。一次成绩不理想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虚荣心却让他修改试卷,谎报分数,甚至考试作弊。在虚荣心的支配下,一个人很快就会退步。心理压力也会不断地加大。所以他们这些人是被自己打败的。几乎每个人的模样都是特别的,而根据一般的审美标准,也有了美丑之别。长得漂亮的有了炫耀的资本,生活也比较自信;而相貌有缺陷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不自信,让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不谨慎。甚至和坏人混到了一起,走上歧途。尤其是女生,他们的错误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

三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当前考试制度的存在,学习成绩的比较和学生间的竞争也必然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对于某些男生来说,他们会感觉自己无用,又愧对父母,因而会陷于自暴自弃的恶劣情绪之中。甚至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无所忌惮。这是对学校,以及对他们自己都极为有害的心理倾向。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从女生方面来说,考试成绩差会让她们躲在一角偷偷地哭,甚至单独出走,以致生出很多事端。有时,学业上的不如意也会让他们产生早恋的念头。“毕竟要有一点儿值得骄傲的地方。”她们总是那样想。

四是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中小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小学生的行为。”因此,本人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旧的健康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模式。

在学校和家庭中,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时,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眼睛是否近视,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贪食、多动症等。这种旧的健康观念是片地从生理学角度去理解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立体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转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质上来。

二、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当今中小学开设了有关“生活与劳动”、“生理与健康”的教育,但缺少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学习,也缺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治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内容。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许多学生嫉妒别人,严重的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要求,又加上学习成绩不良,较多地体验失败。他们害怕上学,产生学习恐怖症。教师要把这些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发展。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和谐绵态度,亲切的语言,抚爱的动作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亲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中求学,学中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师生之间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都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班主任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的“政治说教”、“活动保姆”中解放出来,用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如:在学生面前,教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身先垂范”,另外,还利用班队活动,向学生介绍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文学家,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科学家,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歌唱祖国成就及激励人民反帝斗争的音乐家,教育、激励学生向老一辈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二、班主任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班主任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品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统一的人格。

第四、班主任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小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消除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此外,根据生源情况,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挖掘、发现闪光点,保护积极性,给予表扬鼓励,用引导代替斥责,用提醒代替讥讽,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七、开展自信心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很多时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缺乏自信:家庭原因,成绩原因,或者是自身原因。他们造成的缺乏自信都会形成心理问题。于是,有必要引导学生确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终将改变命运,终会成功,终会出人头地。告诉他们:挫折往往是人生的财富,它会让成功更加绚丽夺目,当前的坎坷不是最终的命运。这类的道理有很多。让学生学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在黑夜里看到黎明的曙光。

八、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又在学生教育不当的负面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情绪忧郁、性格孤僻;有些学生不守纪律、不听劝告、习惯成性;有些学生出现口吃现象------教师要细心去了解情况,寻找原因,善于启发诱导,耐心指导教育,热心地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合心理保健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教师要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还要发挥社区的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医生义诊活动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这样,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重要,教育的科学性也会要求越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航。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目的:改善中学生人际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由于当前城市和农村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上不健康,很多时候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精神等多种问题,综合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性格方面表现得比较自私。本研究试图从体育教学角度研究分析,从而增进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使得孩子们得到健康发展。

1.实验法。

在学校,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比较样本,一个称之为实验班,一个称之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具有促进心理发展内容的体育项目,比如:拉网垫球。规则是张开一张大的圆形绳网,直径为5米。选择十名学生,将球置于网上进行高高弹起,球着地即为失败。该运动项目锻炼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在传统项目上增加具有相应效果的内容,并在活动中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技术指导。经过一年实验,实验班与采取按传统体育教学班级的个性心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2.问卷调查法。

在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最后整理汇总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中我教的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优于普通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情况表明:通过心理健康促进因素得到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实验班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协调人际关系。实验班学生经常参加经过特定设计的体育运动,因此其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普通班学生少。另外,通过对实验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14分以上)的比较,实验班学生组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异常者2人,占总人数的1.81%,非实验班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常者8人,占总人数的4.21%,以上结果也间接表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的积极作用。

(1)对我校学生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调查分析表。

明,独生子女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由此,这两个学生群体应加强引导。

(2)经过有特别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促进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得出,在目前学分教育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增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加之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相对比较孤独,在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心理倾诉和交流对象,只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機等,人际交流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1)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互动群。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网络的私密、互动、快捷的特点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规律。学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特长,开展网上工作。当然,在班主任管理员的指引下,针对学生在网络上流露出的心理状况,对全校学生进行多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届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此跟踪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老师要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来促进心理健康。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也适宜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比如要经常进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和球类教学,这样有利于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学会团结互助,帮助学生形成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兼有健身和娱乐功能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xx.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

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自己无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学生不服管理,而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父母和教师不理解自己,时时处处为难自己。我认为,协调好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领路人、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分享。

1.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3.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1.“了解”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了解被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学习和情绪状况以及心理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被咨询对象的内心活动。要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切忌随意、盲目、无准备地进行咨询。

2.“以诚相待”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着想、以诚相待,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才可能与你倾心交谈,我们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3.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去听,不要有偏见,不做价值评价。

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更加轻松,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起到教育和预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预防因为心理矛盾和压力无法排除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问题。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原本就千头万绪,而日益严峻的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令教师和家长烦恼,也使得许多花季少年伤心费神。如果我们能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多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烦恼,不仅管理会轻松高效,而且会让更多的“祖国花朵”绽放异彩!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段,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其有效的处理生活、学习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多样化问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个体应用的认知方法与行为方式是检测中学生适应能力高低的有效指标。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论点,辨识出有效型应对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理论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对理论研究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与folkman共同提出的场合模式(contextualmodel),其是现阶段众多研究者善于应用的一个概念模式[1]。该模式最大的特征体,把应对看作个体用来解决多样化问题的系列性、带有变动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lazarus与folkman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一是应对行为的产出过程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应对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数与个体能否对情势改变的正确评估环节上,问题指向影响应对方式的产出效率,否则个体将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应付各种难题与困局;二是多样化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一个应对方式在某一场景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是一无是处的,若个体对其盲目应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1。性别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关于这一问题黄希庭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发现,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中学生应用宣泄、幻想与忍受三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男生相比较,女生在应用宣泄与忍受这两种应对方式次数更多;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喜欢以幻想的模式去应对与排解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其他类似研究结论也与上述结果体现出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个体在初中时期,女生更善于应用和情绪相关的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员还发现,从对保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层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动式、积极型应对压力上体现的差异并不明显,换句话说男女选用的应对方式的功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造成男女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化,普遍认为的是人格差异,多数人主观的认为,从始至今女性成功范例较少,这也是其应对困局主动性差、积极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时其自信心不足,也没有控制欲望;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应对方式的确定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许主动应对情况较少;社会期望多数指向男性,这也是男性产生主动式应对模式的驱动力。

2。年级与应对方式。

个体的惯性思维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应用的应对方式将会愈发完善化、实用价值更大[2]。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成熟型、有效型应对方式的使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而就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高中阶段面临的压力比初中阶段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学业负担更重,竞争更激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暂时缓解压力比较有效,使用就比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关怀。

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3]。问题处理是一种主动型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在维护与强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寻求帮助和逃避应对方式均为中间型应对方式,其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特殊情况下逃避也是一种上策;宣泄、忍受以及幻想为被动式应对方式,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过进一步验证,发现在问题处理维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求助维度、逃避维度上,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两项得分显著大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宣泄、幻想以及忍受维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学生最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处于中间层次。

(一)对研究的思考。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分类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类分类方法出发点存在差异性,最终使混乱局面频出;二是应对方式测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国尚未出现与scl—90量表类似的、信度与效度均优良、被公认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中学生在面对困难之时通常采用的应随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问题处理占首位,其次为忍受、逃避、宣泄、幻想与寻求帮助[3]。上述结论与黄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着中学生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满,认知水平愈发完善,善于应用理智的方法解析与处理问题。

(二)对进行应对方式辅导的思考。

抑郁情绪与焦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国应试体制长期作用下,初中生群体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中学生能管控与调整的只有自我的应对方式。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的潜力是极大的,这也是其应对方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段,问题处理这一应对方式的高频率应用,证明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抗压能力这一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应对方式,应对多样化情景,最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易娟,宋丽娟,冯淑丹。汶川县中学生震后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xx,02:225—227。

[2]吴瑞,李建桥,刘琴,王宏。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研究,20xx,04:586—590。

[3]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03:461—465。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并不是心理学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马斯洛,出现在其1954年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是由于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而得名。它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人们,尤其家长开始意识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但是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心理咨询辅导等都只是针对存在的、或者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进行的一种构建。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是开展的方法、途径,抑或是被教育的对象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开展。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积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积极心理学。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同时对校内、校外相关的问题、学科都统一起来,渗透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社会公民,这一目的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论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整体评价机制考虑,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一面,关注个体同群体的成长和经历,同时也不忽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不会以心理鉴别或者心理疾病为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是关注内在的成长动力和主观情绪体验。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发掘出每个个体和群体的良好的品质和潜能,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来使得个体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出发构建积极心理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因为实在的生活体验会在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情绪体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普遍性。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主观体验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通过课堂组织、通过目标和结构的练习,同时让家长、教师挖掘资源,意识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无论每个个体的家庭有多不同,每个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同样具有构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出一个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资源的人文环境,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关系。无疑,学校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的是教育―被教育的关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种交叉多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和指导学生们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干预学生们主观体验,感受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乐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最核心的应当还是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并不是以咨询和诊断为主,更不是给人下一个定论,而是以发展包容的心态,对学生个体的形成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评价。学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做到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贪图享乐,怕苦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际沟通。如与同学、老师来往很少,交际面很窄,也不与父母交流,自我封闭,情感缺乏沟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忧郁、情绪消沉!

3)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什么人都看不起,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帮派,脱离集体生活,不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也容易导致孤独感!

4)缺乏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引不起兴趣。没有成功的机会,心理上就没有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就会觉得生活、学习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如果任其发展,则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在最佳的时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心理装的事情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入团、评先、竞赛活动中需求不满足时,就会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他们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造成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学生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加以缓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问题,如逃课、打架、酗酒、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疾病的难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和心理教师、同学、亲属进行沟通,把心中的烦恼、痛苦、挫折、忧虑等一切因扰的东西都说出来,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大家安慰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更大的解脱。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转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生有压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时、要发火时,立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教他们做一件放松的事情,摆脱一下此时的事情和烦躁的心情。如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下喜欢的运动,去操场上打打球,暂时远离造成伤害的那些事情,之后告诉学生慢慢地平静下来后,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应该这样想,这是错误的”“要镇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通过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3)教师应该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让学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摆正心理状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4)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网络不但能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影响社会交往。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游戏大多是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自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详细了解网络的危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总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年龄的特点,采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导下,才会达到良好的实效性,达到学校和谐育人的理想境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