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0 10:02:09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能够为我们提供示范性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文。在写总结之前,建议您先阅读一些范文,了解一下总结的写作特点和要点。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就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而言,是有关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共同重要之处。对于幼儿而言,只有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学校和家里以及各个公共场所控制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当然,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是指的积极方面的,也就是说,要培养乐观,正确以及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当一个幼儿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都可以把握住内心,积极学习,乐观生活,不断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培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花功夫和耐心,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最后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伴随幼儿的一生,对其影响具有根深蒂固的效果。好的习惯将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将很难改正,甚至会使其终身受害。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该最先培养,它将是幼儿的成人之根本。世纪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说: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堂课,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使幼儿一生受益。

美国学者山姆针对儿童成长需求做出了内容划分维度和具体要求。他将“幼儿的行为习惯”内容主要分为个人及社会发展、社会与文化、个人的健康与安全。针对此,我们可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章有不同的、具体的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新时期幼儿成长阶段的全身心发展具有着鲜明的特征,对其行为习惯展开划分的话,大致能够衍分为以下4个层面内容。

1、优秀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鲁洁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内在的、隐性的、精神的,对于一个人生活行为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儿童品德习惯具体囊括了幼儿在讲文明礼貌、关心友爱伙伴、集体纪律性、诚实勇敢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方面内在的优秀道德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环境的方面进行感染,时刻注重幼儿文明行为及礼貌常识的引导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首要内容。

2、优秀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3、优秀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影响。根据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即也就是说人从出生以后忧郁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养成各个良好的习惯。根据幼师经验,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相当重要,幼儿学习兴趣、活动参与、正确读写、握笔、坐姿、图书阅读姿势、文具用品整理等方面内容,这些学习习惯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习成长的根本,只有促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才能确保更好的生存在社会之中,达到终身受益发展的目的。

4、优秀卫生习惯的培养。

卫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囊括了日常洗手、面部清洁、身体正解及手帕等日用品使用等方面事宜。根据张宗麟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所进行的教育的基础是不能割裂幼儿生活和社会的练习。在现实里面,应该培养幼儿正常生活的卫生习惯开始,引导其学会自己挤牙膏、使用牙刷、脸盆、毛巾等,教育其经常洗手、洗澡、修建指甲,注重卫生习惯。另外还要告诫其不能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丢弃生活废弃物、做好垃圾分类等基本常识内容。

1、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在班级中有个叫李宇豪的小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此幼儿脾气暴躁且任性。在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经常肆意的指挥别的小朋友,无辜推搡别的小朋友,且言语上也相对过激,别的小朋友稍有反驳,其便损毁别的小朋友的作品。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知该案例中李宇豪小朋友的思想道德习惯行为有待加强。要解决这类案例,首先应该知道幼儿的心理是什么?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根据鲁洁的德育观可知,其本就是内在的、隐性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对这类案例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心理学理论,了解在家庭成长环境不完善的幼儿的心理,可知李宇豪小朋友由于爸妈不在家,安全感不够,且爷爷奶奶对其较为溺爱,因而较为霸道,根据类似心理特征对其思想道德习惯进行引导,并结合诺斯丁的关心理论,给予其足够的关心。比方说通过在班级中采取游戏活动引导的方式,进行促使李宇豪小朋友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积极融入到成长环境之中,协调和群体小朋友的关系,减少任性的行为。

2、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个叫于文博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良习惯,诸如不爱吃饭,挑食、厌食、浪费的情况严重,并且别的小朋友在午休的时候,他也不睡觉,要么躲在被窝里做别的事情,要么就是拉着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影响了别的小朋友休息。

根据成长方法论,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由于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幼儿存在的模仿心理,以上案例中的于文博的不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循序渐进,首先从其需要以及思想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观念,结合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给予其足够个性化的教育,使其养成合乎理性的性格。

3、卫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一个叫孟思妍的幼儿,这个小朋友日常中经常出现饭前便后不洗手,要么就是洗手时候水龙头开的过大,溅湿衣袖的情况。

这种卫生行为习惯是不好的,且这样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但是如何改变这种行为却是一根难题。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的生活更加健康,要想改善这种行为要以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方式,促使李明养成了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并且要多多在无形之中灌输这种思想,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也有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培养,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技巧,多多演示,以少数带动多数,这样就可以达到培育幼儿优秀的卫生习惯的目的。

4、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小朋友李珉宇十分的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上课不集中精神听讲,不爱学习。

根据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可知,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笔者在统筹此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特征以及成长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可以知道,幼儿在幼儿时期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爱学习并非幼儿的常态。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在这一时期也是具有学习需要以及欲望的,这时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只是幼儿年龄太小,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人来引导。要紧紧围绕成长方法论这一理论基础,抓住幼儿特点,采取旁敲侧击潜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的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可以耳濡目染,潜意识里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忽视。针对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幼儿心理活动和儿童成长论,认清楚现实情况,针对目前实际,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幼儿各个方面的习惯引导好。

参考文献。

[1]于松梅,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

[3]教育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xx,(5。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回顾这学期的实施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完善管理。

为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管理,解决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习惯培养正常、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学习习惯培养的日常工作,我开学初就给班级干部和小组长布置了细致的工作和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知晓”:就是不但让学生知晓什么年段、什么学科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什么。“知晓”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知晓之后,才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是以一个学习习惯的培养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举办小楷比赛,演讲比赛,加深学生对养成好习惯的认识,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严格”: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严格执行,严格训练。首先是榜样示范带动训练。要用鼓励的方法来使学生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有时候不当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习惯性原则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原则之一。从这一原则出发,我在全体同学中开展了学习习惯之星位评选活动,通过自评,班级评:“预习习惯”、“质疑习惯”,“认真作业”,在全体同学中予以表彰。他们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发挥作用,养成那些好习惯、改正那些不良习惯,自己想办法定措施,争当学习之星,争创学习习惯之星。

其次是科学评价促进训练。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我们制定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计划。同时,我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将学生学习内容,课堂教学除按常规要求评价外,考试中,将学生书写姿势纳入学生学习成绩,从而更加科学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意志的'磨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贵在一个“坚持”,它需要日积月累。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的训练呢?

首先是发培养“坚持”。我想办法,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活动,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其次,是学校氛围培养之坚持。本学期让学生生深切感受到对他们学习习惯的调查反馈,进一步明确了习惯养成的现状、优势、欠缺以及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步的培养的班级干部也好,小组长也好,每一位学生都注意到了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从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良好的学校风气就逐渐形成,它必将如缕缕春风,加快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奋勇向前,绝不懈怠。

三、注重总结与反思,形成成果,推动培养有效性。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件非常细致、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我要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浅谈新小班幼儿良好饮水习惯的培养策略

2、营造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在其学习时间内应有意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营造安静、简单的学习环境,使其心灵逐渐沉静,发掘对学习的兴趣,以增进专心度,减少马虎、不细心的行为。

3、亲子共同学习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养成学习细心的习惯。在亲子阅读中,妈妈和孩子一起用手指着故事内容,你一段我一段,其乐融融:在科学小实验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睁大眼睛,密切注视着实验的变化;在音乐欣赏中,一起仔细聆听每一个音符的跳动„„亲子共同学习,孩子受益匪浅,家长的善意提醒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指南针;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动力,家长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

4、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细心。细心学习的前提是细心观察,应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自己到他人,从家里到幼儿园,从昨天到今天到明天。其次,要培养孩子“有条理”的习惯,物品有条理,生活有条理,行为有条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也有条理。另外,要培养孩子“检查”的习惯。游戏完了,检查玩具是否收好了?画画好了,检查一下是不是有遗漏的,养成了“检查”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细心的习惯,将受益终生。

5、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细心。游戏永远是孩子的最爱,在游戏中能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品质。经常和孩子玩拼图、七巧板、找不同、找错等游戏对培养孩子细心的品质有重要作用。6、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学习细心的好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多方努力的,家长应主动和教师交流,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秀做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起帮助、监督孩子养成细心学习的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摘要: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平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通过给予适当期望,开展科学游戏,实施合理评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有极大的兴趣。幼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独立活动,开始模仿与学习各种技能。在幼儿阶段,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学的重点。幼儿园,是儿童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接触与发现社会的重要阵地。幼儿教学工作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让幼儿成为优秀的儿童,而不合理的引导,很有可能将幼儿引入歧途。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单方面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都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下面,我们来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1.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个人的健康问题,也关系着幼儿园的卫生环境。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很多,如随时保持个人的清洁,手部、面部的卫生等。保持好个人身边的环境清洁度,学习正确地使用纸巾与手帕。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将幼儿的个人卫生与整洁作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出发点,让幼儿时刻保持自己日常用品的整洁。

2.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主要是合理膳食,早睡早起,注意进行身体锻炼。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合理膳食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幼儿意识到三餐的重要性,不挑食,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让幼儿少食多餐,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引导幼儿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幼儿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让幼儿对学习保持热情,可以长期且高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养成读写习惯与姿势,学会爱护图书与工具,会加强幼儿对学习这件事的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很好地服务于幼儿未来的成才。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尝试着让幼儿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幼儿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4.品德习惯。

品德习惯的养成,关系着幼儿思想品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幼儿爱祖国、孝父母、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许多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朋友与自己的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这都是良好的品德习惯,彰显着幼儿个人素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在幼儿教育改革的今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也不断丰富起来。

给予幼儿适当的期望,会促进幼儿在更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教师与家长对幼儿没有期望,幼儿就没有成长的动力,幼儿很难形成自主性的进取心。对于幼儿的教育期望应当是合理的,太高的期望会使幼儿产生发展压力,一旦达不到家长与教师的预想,幼儿的发展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期望,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之时,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游戏来组织幼儿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些小组游戏,比如吸管传球。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人或者四人的小组,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吸管传球游戏。规定时间内传球最多的小组为胜利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当幼儿因为小组失败而责怪合作伙伴时,教师需要这样引导幼儿:“小组的失败是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只要你们心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就好了,结果并不重要。”在游戏中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会建立起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更加淡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幼儿之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了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肯定。每一位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表扬,在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幼儿教师需要利用充分肯定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正确性。在表达与不表达的情况下,幼儿会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当小朋友向自己的同伴大喊大叫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制止。当小朋友主动在饭前洗手时,当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时,当幼儿主动和教师打招呼的时候,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小朋友们充分表扬,让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将其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为期较长的教学工程,师生与幼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才能促进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身心发展才刚刚开始,当代幼儿教师要尽力考虑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教育的成功,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让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摘要: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

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

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

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习惯不好、做事不认真,对于他们,我批评的次数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净,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过几天,他的小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从而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幼儿远离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扬好的行为,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徐雪兰。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5)。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新学期开始了,对于上大班的孩子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再过一学期,他们就要上小学了。因此,在这一学期当中,家长应当配合幼儿园的老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许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学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看、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不仅仅是这样,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可以请自己的孩子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拿他记录的符号,引导他说。

然后,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家长在家里也应该多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别人发言。

接着,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和读的习惯。家长可以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完故事,自己也来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并且可以让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从而养成良好的说和读的学习习惯。

还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不要求孩子写多少字,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孩子写字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握笔和坐姿。我们在幼儿园内及时的加以提醒和指导,并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孩子们渐渐的养成了书写要坐端正,有一尺的距离,习惯比较好。除了在幼儿园,还需要家长一起配合,孩子在书写数字或者是画画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细心的观察和提醒,教育孩子书写或画画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养成遵守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课堂纪律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开学时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尽量让孩子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不开小差。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乐于交往的习惯,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因此,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与邻居、同学交往,与大人交谈,遇到困难不气馁。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命运。最重要是培养他们做事专注、投入、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问等心理素质,教师和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肯定他们的成绩,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指导和督促。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倒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哭闹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他还在不停地哭。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哭多难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师这里有一块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对着你笑呢。”这个孩子听完我的话,睁大眼睛望着我,竟咧开小嘴笑了。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小朋友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主动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时,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一句同情的话语,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是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幼儿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不几天后,有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纷纷模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是一个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随口说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会自己爬起来,一点用也没有。”这孩子听了我的话,哭的更厉害了。周围的孩子则用手指着脸说:“没用,只知道哭,老师不喜欢你,羞羞脸。”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产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说明,教师粗暴、冷漠、训导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情绪紧张、恐惧,而且使幼儿耳濡目染教师的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模仿,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论文: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日趋向好,很多家庭很注重日常摄入食品的营养,并且很多家长过度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新生幼儿群体的身体素质较以往有所提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能力教育缺失问题。因此,采用适合幼儿自身成长特点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以音乐游戏来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做法极为有效。

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提高,孩子就是家长最爱的“小苹果”,他们不仅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还对孩子的生活进行了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这就导致现在的大部分孩子的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种状况的发生不利于其日后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内心脆弱等后续问题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成长十分关键。因此,从幼儿教育阶段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音乐游戏,来推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必要的。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在日常中能够具备基本的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服务性质的劳动能力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可见在他们的成长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而音乐游戏内容都很生活化,歌词浅显易懂,说唱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因此,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激发幼儿的情感,使他们领悟教育的内容,从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效果。对其今后的系统学习以及步入社会以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在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的主观性。

音乐游戏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为在很多幼儿对其它生活元素不感兴趣的时候,却对音乐元素有感觉,对声音与节奏的感知能力要稍胜一筹,这是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幼儿音乐游戏的开展是提升幼儿综合能力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只有让幼儿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对生活化的事物有更为系统的认知。

音乐游戏的组织形式有很多种,对于幼儿教育而言,音乐游戏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学工具的认知、对歌曲的学习和演唱等方面。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操作的模式,来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其它生活知识的求知欲,使其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音乐游戏,对幼儿自身的自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益处,并且,还能够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更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环境。

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顺应幼儿阶段孩童的特点。在我国,在大部分新成立的家庭当中,都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童十分溺爱,往往忽视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而自理能力恰恰是一个人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积累游戏经验,为幼儿音乐游戏提供丰富的源泉。

1.创编故事,理解音乐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教育形式将音乐情节呈现出来,从而在美妙的背景音乐声中激起孩子们探究故事结果的好奇心,从而让幼儿从音乐游戏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例如,教幼儿学唱《小马的变奏曲》,一开始,幼儿可能对歌词内容不了解,教师要耐心降解,并让幼儿模仿小马跑的动作,然后让幼儿清楚了解小马为什么有时候跑得快、有时候跑得慢,慢跑是因为小马没有吃东西,肚子饿。从这一点内容来看,就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教育幼儿要学会独立进餐。另外,自理能力当中还包括有幼儿自己穿脱衣物、整理自己的物品,如玩具、学习工具、衣物等。不可小看这些基本的能力素养,从以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幼儿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有益于令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可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2.角色扮演,融入音乐情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小型教具,例如,日常家务劳动时所用到的盆或桶等,让孩子们对生活物品有所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组织一些具备教育意义的音乐游戏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教幼儿学唱《我有一双小小手》这只歌曲,一方面,可以用音乐游戏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教老师在解释歌词内容给幼儿时,要渗透让孩子亲自动手来进行自我服务的思想内容,从而让幼儿依照歌词当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组织的音乐游戏就起到了培养幼儿劳动观念,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游戏形式,结合音乐游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二)采用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音乐游戏自主发展的舞台。

从长期幼教过程中发现,具备基本自理能力的幼儿要比稍弱一点的幼儿在理解同一个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可见,要想培养幼儿其它技能,则要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实际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以遵循,如以音乐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极为有效。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融合式的游戏形式,或者可以在集体舞的教学活动,采用串连式的游戏形式。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有教育内容的音乐游戏。对于幼儿的自理能力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活跃起来,当其沉浸在某个情境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以及领悟能力的最佳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以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这一教育目标,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劳动等,这是因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更符合幼儿阶段孩童的心理特点,令其在十分愉悦、轻松、美妙的音乐声中感知这个世界,从而增强了幼儿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参考文献:

浅谈新小班幼儿良好饮水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爱心加耐心,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出现哭、闹、喊、跑、不肯吃饭、不肯上课的情况司空见惯。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老师每天都应该微笑接待每一个孩子,即使孩子们对我们拳打脚跌,我们也毫无半句怨言。为了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可以运用有趣的有关生活常规的故事、儿歌等,如开学第一周,我给孩子们讲述了《宝贝的一天》、《幼儿园也是我们的家》等故事图片和儿歌,让孩子了解幼儿园,喜欢幼儿园,学着故事、儿歌中的主人公的样子做。经过一个学期,我们的孩子自理能力大大地整理文章由提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安静的吃饭、吃点心,学会了排队喝水,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裤子、鞋子,学会了安静的睡觉。而且,每次午睡,孩子脱下鞋子都会整齐地放在鞋架上,起床后,孩子们穿好衣服、鞋子后会安静地坐在床上,耐心的等待,等全部的孩子都穿好后,一起排队出去。

二、细心引导,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平时很注意这个方面的培养。孩子刚入园,从一个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小王子、小公主走向另一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环境,他们的年龄、以前的生活习惯制约着他们。利用晨间谈话、各种活动等机会,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我们的孩子进步了。早上,他们看到老师主动问好,会队到指定场地做早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等,他们听到老师的指令,很快就会好;音乐活动时,听到琴声,马上会和钢琴边唱边跳;他们会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看书,能把玩具放在桌子的中间,大家共同分享。

三、重视家园配合,巩固各项常规。培养幼儿常规还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鼓励家长在家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小班的孩子可塑性很强,相信在家园一致地教育下孩子们会茁壮成长。

浅谈新小班幼儿良好饮水习惯的培养策略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其实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培养孩子读书自学的习惯,不仅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更重要是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提供了基础。

2.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就是通过观察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观察的能力。“观察”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弃了“察”的能力。要让孩子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让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3.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很多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碰到自己不会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第一时间就去寻求外部的帮助。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的习惯,无法具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孩子遇到问题需求帮助的时候,不妨陪着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让孩子对自己的成绩做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己。

4.反思与总结的习惯。

很多家长通常对孩子说“写完作业再去玩”等类似的话,这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完成作业才是最重要的,对学习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要让孩子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客观的总结、反思,才能巩固和提高。

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人、某事感兴趣,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物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把幼儿兴趣的激发放在首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获知。

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活波、好动,天真可爱,但是幼儿持久性较短,对兴趣维持时间不长,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挖掘、认识、理解的程度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巧妙运用动、静相结合起来,将幼儿带入具体的情景中,让幼儿感觉到自己非常快乐地学习。因此,对幼儿在听、说、看、动、唱等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最终幼儿能够鉴赏音乐。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幼儿教材中所编排的都是立足于幼儿欣赏的角度,较好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全班幼儿学生具体情况,弄清楚幼儿爱好、兴趣,在音乐方面幼儿具备了何种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状况,去选择音乐素材。在选择音乐时,力争做到幼儿的“接受性、接纳性,感受性”,通过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吸引住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节拍,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激发起幼儿能够自己在音乐方面表现的欲望。

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得到强化,就能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维,自己的双手、脚去跳跃,较好让幼儿的情感的到交融。因此,幼儿教师要创设好幼儿激发兴趣的情景,给幼儿一个较浓厚的氛围,让幼儿能够主动去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大胆创作,较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好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主体性。笔者认为,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欣赏综合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幼儿的现象能力,较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较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识记知识的能力。

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论文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标志之一。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的。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课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培养体育兴趣,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主要重心放在学校时期学生的体能、身体技能上;而具有长期效应的锻炼原理及选择运动、控制运动负荷等技巧却未必教给了学生。因此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锻炼持续下去,一旦离开教师锻炼就会中断。从教学内容上看,普遍存在着内容重复、教材容量大,而且教材内容对技术要求过高。而教学方法上则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以“讲解――示范――练习”作为不变的程序。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课成绩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作为评分标准,这种做法过于单一,反映不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只强调了体育考核的绝对评价,忽略了体育考核的相对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换句话说,人的体育学习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只要停止锻炼一周,它对于人生理上的影响就会减退,对心理影响的时间则更短。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延续,人们的运动能力、运动需求、运动兴趣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学习他60岁时可能用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低级重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学校中较为普遍。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进而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是摆在学校体育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再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会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在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提出来的,因此,在养成学生强烈的体育兴趣、积极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即掌握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起单手投篮、高手投篮等。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身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教师从旁指点、评价就非常重要。而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理论与技巧。接着再让学生做,老师发现问题,从理论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纠正。最后由老师以提问形式来总结,激活学生的思维,领会动作要领,以加深、巩固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深化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各种基本动作的异同,并互相借鉴运用。

学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意识养成,注重学生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处理上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需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游戏,逐步养成学生的多种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是力量、胆略、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毅力养成的有效方式。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得当,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师应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学生日后的上岗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没有强健体魄,难以成功就业”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条件。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并同课外相结合,促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教学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养成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培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体育学刊,,(2).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5).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浅谈体育习惯及其培养论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先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

一、提高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良性而持续的阅读轨道,从而提高效率,激发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点”,进而产生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和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祝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彩定能轮番上场;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激励的评价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师生情感,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改进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活动,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总是很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对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对学生评价也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你的思考方式很独特,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换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中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思索的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

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如泛读(初读)、细读(精读)和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杆杠;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

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阅读的基础,有了兴趣并不能一下子提高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形成了,一辈子吃亏。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

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很大,但仍要求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自觉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符号,并指导他们具体使用,直到养成习惯。然后根据符号,归纳要点,辨明蕴精藏妙这外,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3.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课题为何取名“背影”?(2)文章写了几次背影?(3)详细地写了哪次?(4)找出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无论是在时文拓展还是古文拓展阅读中,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6.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如能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无针对性地阅读只能事倍功半。严格有序地训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贯彻于严格有序的能力训练之中。快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浅谈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习惯培养

因为父母工作忙,曾曾入园后就一直寄宿。为此,他情绪低落甚至哭闹。曾曾经常独处,小朋友一靠近他,他就很烦躁,有时打或咬小朋友,全班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被他咬伤或抓伤过,对此家长意见极大,联合起来要求曾曾退园。我们与曾曾父母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爸爸说:“孩子之间打闹很正常,家长不必大惊小怪,曾曾也有被小朋友抓伤的时候,我从来不找老师。”妈妈说:“曾曾很少玩玩具,他最喜欢把酱油、洗发精等东西倒在床上、地板上、桌上、浴盆里,然后玩这些瓶子。有时他会故意用打火机烧窗帘,用水彩笔划床单,把拖鞋扔到菜盘里……总是做一些令人生气的事情,为此我经常打他,但他爸爸从不责备他。这个孩子很麻烦,我已经管不了他了,希望幼儿园和老师帮我们好好管教他。”

原因分析。

入园初期,曾曾在不熟悉教师、小朋友的情况下就寄宿,加重了分离焦虑,因而往往把小朋友作为发泄紧张情绪的对象,攻击性行为不断发生。家长不重视曾曾的心理需求,与曾曾相处、交流、游戏的时间很少,有时妈妈一出差,爸爸还会请邻居帮忙照看曾曾。其实曾曾玩瓶子只是他倒东西的借口,目的是不断制造麻烦引起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注意,以此满足自己渴望与父母交流的心理需求。妈妈经常性的体罚使曾曾产生逆反心理,因而他常常通过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情绪。同时妈妈的体罚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使他认为“打”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入园前曾曾牙痒,爸爸就任其咬自己的胳膊,导致曾曾产生模糊认识,意识不到咬人是错误行为。在幼儿园里,曾曾不会与小朋友交往和合作,体验不到与小朋友自由交往、共同游戏的快乐。教师怕曾曾打小朋友,就让他与小朋友分开坐,平时外出不让他和小朋友牵手,减少了他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游戏时教师总是盯着他,使他行动不自由,产生压抑感。平时教师的批评多于鼓励,缺少正面引导,造成他逆反心理加剧。

互动策略。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曾曾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发现,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刚开始,我们建议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环境,但家长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信心。我们便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曾曾因为攻击性行为而没有朋友玩、很孤独、不快乐的情况,家长听后既惊讶又心疼,希望教师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第一,家长要调整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在周一至周五,如果双休日要工作,也要事先协调好,不要请人代管。最好每周三把孩子接回家,以减少他在园住宿的次数,增加亲子相处的时间,满足曾曾的情感需求。

第二,家长要改变对曾曾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家长可与他边玩边询问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是谁,喜欢玩哪些玩具等。还可以经常把他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增加身体接触的机会,让他感受父母的关爱与体贴,充分满足曾曾的情感需求。父母还可以带上他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让他体会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当曾曾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要耐心地通过谈话了解其内心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不可采取打骂的方法。对于曾曾的捣乱行为,家长可正面引导他掌握正确的.游戏方法。如,可以一起搜集各种空瓶子,引导他观察因作用不同,瓶口大小和瓶子粗细、高矮、形状、颜色都有变化,既让他学习观察、分类,又增强亲子情感。

第三,家长一方面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告诉教师,特别是要经常反映孩子的情绪状况,以便及时引导,避免孩子向小朋友发泄不愉快情绪。另一方面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以一致的教养态度有效配合教师进行行为矫治,巩固他的良好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和家长一起开始了漫长的矫冶过程。曾曾的行为表现时好时坏,家长有时动摇,有时不耐烦。妈妈说:“我现在对他很好,怎么还不见改变呢?”为此,我们向曾曾妈妈介绍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平时勤与家长沟通,不断鼓励家长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曾曾出现的行为反复,了解教育过程的艰难。

与此同时,我们抓住曾曾身上的闪光点,树立他的自信心。例如曾曾喜欢看“新闻联播”节目,我们便经常在餐前请他给小朋友讲新闻,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为此他特别自豪。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还有意识地请他扮演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及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角色,让他在游戏中学习交往、合作,体验快乐。这样,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启示。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感受到了曾曾的变化,也体验到家园互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要审视前期家庭教育或幼儿园教育的情况,改变教育环境,改变教育策略。这种改变需要家长、教师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真正做到家园互动、共同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素养培养论文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习惯培养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总之,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利用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发挥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