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4 09:23:39 作者:书香墨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提高自己对学生的教育需求的洞察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个课堂游戏规则理解错误,下次我会加强游戏规则的说明和演示。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范文。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4.75+3.4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2、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对齐,再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

3、这节课的教学我能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实践,并能及时捕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计算结果不化简,反馈时我把他的练习纸展示出来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订正,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错误了,我想: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比我直接告诉他要注意什么,给他的印象会更深刻。

4、课堂上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课后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很粗心,计算正确率不高,主要是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容易算错,结果不化简,特别是口算问题很多,如3.2+6=3.8…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正确率。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奥运会竞赛成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劳丽诗和李婷的竞赛成绩,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3.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如果算出的结果是83.90。学生往往会忘记化简或者是在写到横式上时把化简的过程显示在横式上,而不是把最后的答案写在横式上。对于常犯这样错误的学生,他们并不是不会化简或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化简,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导致的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吗,只能在做作业时多多的提醒,沉下心来做作业。慢慢克服浮躁的毛病。

4.在列竖式计算时,如果末尾两个数加起来是10的话,那个应该写在末尾的0会不写,计算出错。这都是学生粗心,浮躁导致的结果。

这个单元的教学下来,感觉到对于学生会常犯的一些错误,在平时的新授课的教学中要适当的穿插在其中,这样才能减少学生自己在做作业时犯错的频率。要在学生犯错前先把这种错误示范出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58.20。

-49.20。

9.00。

53.40。

+58.20。

111.60。

49.80。

+49.20。

99.00。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题。

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58.20。

-49.20。

9.00。

53.40。

+58.20。

111.60。

49.80。

+49.20。

99.00。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乐意交流、认真计算、验算的好习惯。

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一)口算热身。

1.3+2.3=8.2+1.3=4.7-0.5=。

5.4+0.5=2.5-2.1=6.9-6.5=。

4.5+2.5=8.37-2.17=5.7-3=。

选择一道加法,一道减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

(二)自学例2。

1.明确例2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2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请学生迅速展示。

导学单。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尝试用竖式解答。

2.思考:被减数的百分位上可以看作几,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相同,试着验算例2。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2.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怎么验算小数减法?

导学要点:

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末尾添0后计算,但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想在心里。

竖式的得数里,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这个0一定要写出来。

验算小数减法,可以想差+减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适当点评。

(三)练习。

1.基础练习。

(1)第49页试一试。

(2)第49页练一练。

减数是两位小数,被减数也要看作两位小数,先在8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再添两个0,变成8.00。

2.改错练习。

(1)练习八第4题。

(2)当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不够减时,不能倒过来用减数减被减数,得数的0和小数点不能漏写,退位减法不要忘了减1。

(四)专项练习。

1.练习八第5题最后两题,并验算。

点拨:加法验算可以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再算一次。

(五)创编练习。

1.长颈鹿的身高是6米,一只大猩猩身高是1.65米,一只大象的身高是4.26米。

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点拨:将错就错,用错误的结果减正确的加数,得到错误的加数。末尾对齐就是把一位小数看作两位小数,扩大10倍,得到正确的加数。

(六)课作。

基础题:《补充习题》第37页。

提高题:8.65加一个一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结果得到了4.27,正确得数是()。

(七)家作。

1.《课课练》第43页。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相关内容。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例1,第48页试一试和练一练。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1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本例题着重探索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竖式计算,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试一试”要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练一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独立计算和通过找错、说理、改正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课件出示画面:快乐的星期天。

2、出示课件,同时伴有画外音:

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1、要求小明和凳子一共高多少米,怎样列算式?(生答,师板书:1.63+0.4=)。

2、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4、观察算式:估一估,哪个竖式的得数是对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当学生遇到小数加、减法如何计算这个问题时,学生受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负迁移的影响,往往将小数的末尾对齐后进行计算。通过估算的检验,发现自己的尝试计算错误后,会获得一个经验: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将末尾对齐后计算是不正确的`或是不全面的。自然,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别的计算方法上了。

5、第二个竖式为什么是对的呢?请同学们点击学习网页(暂用博客),在网页上完成以下填空:

(3)计算小数加法与计算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  )相同的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网页的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联系,理解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即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

6、用衣帽架的高度减去方凳的高度,同样可以计算出小明能否拿到太阳帽。算式怎么列?(生答,师板书横式)列出竖式并计算。

学生交流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老师小结。

7、课件出示:2.95+1.352.95-1.35。

学生独立完成,同伴交流,讨论化简结果和依据。最后得出:计算结果要化简。

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把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算法的比较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比较思想,在比较中体会数学规律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明戴上了太阳帽,高高兴兴的和妈妈一起来到了肯德基吃早餐(课件出示肯德基的各种价格),他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呢?请你提出问题并解决它。

2、早餐还没吃完,体操迷小明就催着妈妈到体育馆去观看全运会的男子体操全能决赛(点击http:///content/index/242212观看视频)。小明说本届全能王肯定是滕海滨,大家来帮他算一算,看看小明预测是否准确。

四、全课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课件展示十进制计数法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道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来源于2008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回顾这节课,觉得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过于仓促,在课堂中,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作为“挖掘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发挥个性的舞台,这是我的的思考,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月11日在丝绸路小学进行了说课,丁老师在评说课时,提到我的课堂设计中有很多“假”的东西,回来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底哪些东西是假的?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丁老师可能是因为我创设的情境不够真实。(这是我的猜测,不知对否?)比如由于营养不良,聂老师我的身高只有1.54米,丁老师说,影响身体生长的原因有很多,怎么能说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呢?是的,非常赞同丁老师的说法。因此,在上课时情境的创设做了一定的修改。其实这里的目的本想通过自己不高的这一实例,教育学生只有爱运动,不挑食,才有可能长高。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表达方式的欠妥,实际上是会向学生传递一个错误信息的,今后一定会注意。

课的开始,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能误点鼠标的原因,出示情境图的同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同时出现了,是把课件倒回去,让学生根据情境图重新提问题,还是直接让学生看着问题列式解答?我选择了后者。课后,得到了同事及评课老师的赞同,认为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解答,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赢得时间。这也与正在进行的远程研修中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例的设计意图不谋而合。

算理必须要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理解,算法是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对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总结。”算理、算法就是根与叶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能割裂的。算理是计算的基础,算法是计算过程的归纳。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1、通过计算1.43+0.17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得数的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把0去掉。2、通过计算1.6-1.54列竖式时有的学生1.6-1.54,有的学生1.60-1.54,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为了更好的对位,好算,当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在1.6的后面补0,使其成为相同位数的小数。并借助学生的真实错例1.6-1.54=0.14来纠错,在纠错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练习5.28+1.3时,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5.28+1.3。

生:老师,××同学做错了。

生:8在百分位上表示8个百分之一,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师:你的语言表达真完整,老师佩服你!

1、在最后一道解决问题中,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非常好,但我以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而是小结,布置课后算一算自己书包里的书一共多少元?匆匆下了课,结果评委老师说,还有四分钟才到点,我让学生汇报完,再小结,时间是正好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

2、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例1的教学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4.75+3.4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两个书写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解决了“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

2、对于“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难点,一位学生回答得很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但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由于怕时间不够,我没有让学生充分说,只是让个别好学生说;在让学生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我发现学生总结的有些凌乱。课后我想,如果我能以这样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对齐,再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对齐。计算结果是小数,且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化简。”这样让学生总结,特别对一些差生,应该更清晰。

3、这节课的教学我能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实践,并能及时捕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有学生计算结果不化简,反馈时我把他的练习纸展示出来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他找出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了订正,在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错误了,我想: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比我直接告诉他要注意什么,给他的印象会更深刻。

4、课堂上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都掌握得不错,但在课后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很粗心,计算正确率不高,主要是需要进位和退位时容易算错,结果不化简,特别是口算问题很多,如3.2+6=3.8…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正确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58.20。

-49.20。

9.00。

53.40。

+58.20。

111.60。

49.80。

+49.20。

99.00。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1、完成“练习八”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3、作业:练习八第3题。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我根据专家的创作意图选取信息窗1克隆技术之成果的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上,在激起学生兴趣后再回顾以前所学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发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与独立试探从而解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

面对—“列竖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进一步探索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少数学生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回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计算时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这样一来正确率明显提高。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个别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价格是6.45元;另一本是《童话选》,价格是4.29元。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求“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可以列示6.45-4.29=。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预设:

生1:元角分的知识。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学会知识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和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交流。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考:“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

学生2:因为不同的数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个位表示几个1,十分位表示几个十分之一,百分位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学生3: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师:那该怎样计算呢?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时,从最低位算起,这道题也就是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4满10,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写0,十位上写1。那么6.45+4.29=10.74。

首先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这个算式应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那么6.45-4.29=2.1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比较内化。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我们一起来比较分析。

预设:

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从最低位算起。

学生3: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学生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在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1: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2: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要对齐。

3: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实心的小圆点。

4:计算结果如果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

(三)知识运用。

1.基础练习。

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6.07+4.895.64-1.78。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

2.综合练习。

(1)教材第74页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例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以“购买图书情景图”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在例1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对于6.45+4.29和6.45-4.29的竖式写法,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再通过格式对比展示,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通过“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明白“这样就能保证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来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习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习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24届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有的学生实在是基础太差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还能应付,到了加减混合和简便计算的时候就一塌糊涂了,这说明在他们的四则运算的能力掌握的还不够扎实,在复习中要注意强化巩固。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是一致的,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新知,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