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范文(18篇)

时间:2023-11-19 07:38:09 作者:笔舞

作文是我们表达自己独特个性和思想的有效方式,让我们的声音被更多人聆听和理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总结的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自己的收获是加深了对体育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意义的理解,成功的地方不多,但值得总结的是我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时刻未改变的干劲,这也许是我的本质特点和对体育工作的喜爱吧。

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我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组织的基本情况是由教师、活动组长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课上课内容,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教师巡视、检查、辅导和一起参与各项活动。真正反教师在传统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帮助者。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很喜欢。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得到全方位的沟通,学生只当作教师是一位可信赖、有知识的朋友来相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教师设计的,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磨擦课标教学方法是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步一点点也给予认真表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实现已定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提供空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展示、帮助和提高。

本学期是积极参加县教体局组织的各项体育相关活动,并取得了好成绩,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不仅认真听取全组教师的课,自己也认真完成组里安排的公开课并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加强了业务学习和提高了业务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己信心,对待我的每一节课。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的作用下,已经逐渐的完善,并取得看显著的成果。

(一)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主要是采用苏联的体育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也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并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育模式。90年代,国家提出了进行素质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将素质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之中,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高校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拥有了全新的面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高校教育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体育教育改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身心健康为指导方针,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现状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全方面的深化改革,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仍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也相对陈旧,无法适应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终极目标的要求。单纯的重视运动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体育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难以达到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会造成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脱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始终以素质教育为整体的指导方针,加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虽然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深化,但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进行体育教育的目的认识程度不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追求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全方面的素质。然而,在许多高等院校中,片面追求体育教育的成果,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育水平,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轻视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多数高校在体育教育中,过分的重视竞技体育的结果,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的`作用下,可能会提升竞技成绩,但是却使学生缺乏素质方面的教育,是不可能真正的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的。

(三)终身体育的理念只是空谈随着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全新的体育理念,例如终身体育和素质体育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来看,终身体育的理念还仅仅存在于形式上,而未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说,高校体育在全面落实终身体育和素质体育等重要理念的问题上,还要面临很大的难题。

三、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性方针。

(一)始终坚持身心健康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要将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身体的健康水平。在确立教学方式和手段时,始终把培育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二)提高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地位要想真正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就不能只是片面的强调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重视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方面。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素质意识,并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中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体育水平的层次不断提升。

(三)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贯彻到体育教育中去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已经成为全面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实现终身锻炼,终身健康。

四、如何有效的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高校体育。

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并且任重道远的任务,这就需要国家经常开展对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的改革,不断促进体育教育思想的革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注入新的内容。那么,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应该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呢?以下,将提出针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体育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是比较单一和缺乏趣味性的,这就使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缺少兴趣,而一旦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就会很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只是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吸收,而不会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延展,这就造成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广泛的吸收和运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出疑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置方面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对课程的设定主要是以竞技体育课程为主,比较偏向于竞技方面,而忽视对体育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这就造成了只重视体育竞技能力而不注重培养体育素质的局面,使学生在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体育竞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加强对体育文化方面的教育,增设体育文化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只是单纯的以教师对学生授课,这会制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影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开展选修课程等等,用更加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会取得更加优秀的教学成果。七、结语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全面性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为了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对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改革,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跃。

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总结

我叫xx,现担任怀远县双沟初级中学九年级体育教学、九(1)班班主任等工作,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学校、教育事业凝聚了强烈的爱。我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把教育教学艺术作为我一生不懈的追求。服务、奉献、创新是我教育思想的最强音,真、善、美是我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老师人人都当英雄楷模。其实,只要我们做教师的人,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给学生做个榜样;在为人处事方面,给学生做个表率,又有何难呢?上课不要接打手机;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自己在上课铃打响时就要到操场;课堂上做错的动作,坦然承认,再更正一下就是,何必死扛着?不在校园里抽烟;不要带着酒气进课堂,其实稍微自律一些,做到这些并不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自己越是热忱,他的学生便越会表现热心。”走在校园里,有学生向自己问好,我点头微笑,并亲切地回礼,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校园风景线。

在这几年里,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国家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力争在思想和工作上能起到模范作用。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虚心的向前辈学习和到别的学习去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坚持继续教育培训,能正确处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体罚学生,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热爱体育,科学锻炼,发挥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我提前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并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能力。

3、在工作中,能严格按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测试,并按国家规定将真是测试情况上报。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搞好大课间改革及课外活动,抓好每天的早操检查和体育锻炼。

4、规范体育学科的教学,丰富教师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提高了全体师生的运动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精神。

总之,我在尽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出满勤。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到快乐。但我并不满足这些成绩,我还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学习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一步完善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现目前比较普遍的教学就是老师将自己需要讲授的知识面授给学生,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特别是对于数控编程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内容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将各个指令的用法介绍给学生,但是这些内容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即使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有多么的重要,学生对此还是不太感兴趣。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那么容易了。

(二)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系统地给学生教授了知识,并没有为学生示范这个知识应该如何运用。当然有些教师自身就欠缺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在讲解的时候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教学自然达不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强调接受知识,忽视自学培养。

传统的教学是通过讲授的方式来完成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将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掌握。课堂上的所有信息均来源于老师的收集,使信息的来源变得狭隘。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除了可以从课堂上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电视,报刊以及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相关信息。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来进行,同时,必须有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新颖性。数控编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机械机构、数控编程等内容。由于数控技术发展很快,因此,数控编程这门课程应紧跟数控技术的发展,将目前有关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所以,应对课程内容与教材随时进行更新和调整。教材以讲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度,应删去一些繁锁的计算过程和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例如,由于自动编程在数控编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可将教材中一些复杂曲线的数学处理等内容进行压缩;而穿孔纸带在企业中已几乎没有,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删减;由于高职学生主要是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理论性太强、岗位实用性较低的内容进行删减,突出实践技能性强的教学内容,所以对数控加工的原理也可以只进行简单讲解,还应将教材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合并。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数控编程课程教学内容按不同要求进行编排。

(二)引入多媒体,使课堂生动起来。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学习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录音、幻灯、录像、电视,特别是多媒体电脑,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快速的运行速度、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有些同学往往顾了做笔记就顾不上听课,常常一堂课下来,笔记做了不少,但脑子却是一片空白。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学生无需做笔记,只须专心听课,课后将电子教案复制就行了,复习时也非常轻松,而且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可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另外,传统的授课方法,不但板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较差,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就会大大节约课堂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的利用率。通过多媒体还可以将很多内容做成运动,把很多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想象到的问题最直接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利用行业软件来丰富课堂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现在多数老师都是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对于像数控编程这样的课程,光是采用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将行业软件运用到课堂上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丰富、精彩。以数控编程为例,我们需要学生掌握每个功能(g功能、m功能等)的用法。指令多了学生就记不住,或者把指令弄混淆了,造成所编写的程序是错误的,没有办法运行,更谈不上加工了。众所周知,g00指令是快速运动指令,我们在上课能给学生讲的就是这个指令是以机床的最快速度来运动到达目的地,那么至于究竟是如何运动的,轨迹是怎么样的,这个就不容易说清楚。学生往往会把这个理解成以起点和终点的连线为运动轨迹,这显然是不对的。而且还有各个机床不一样,而且即使同一个机床,如果参数改了那效果就不同了,运动的轨迹也要发生改变。如果能让学生看到机床的运动后他们就会记住这个指令该怎么用了。

1。数控加工仿真分类。

数控仿真软件是一门新兴产物,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加工前的模拟加工,对程序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还能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数控系统自带的仿真软件,此软件只能简单绘制出走刀路线,可视、仿真效果较差,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现问题;第二种是cam方面的软件,这种软件对学生要求更高,而且是用于自动编程方面,不能用于手工编程;第三种是国内几家公司推出的仿真软件(比如斯沃仿真软件、宇龙数控仿真软件),它不再只是单一的数控模拟加工过程,它还进行各种数控机床操作,这种仿真软件的'模拟效果跟真实机床上的操作几乎一致。它包括fanuc、si—emens、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数控系统。通过对仿真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兴趣。

2。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应用。

(1)数控仿真软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斯沃数控仿真软件主要应用于数控编程技术和机床操作这样的课程上面。数控编程如果脱离操作纯粹的讲编程,学生难以接受。即使会编写程序了也只能按部就班,老师是怎么样教的他就怎么样来写,究竟为什么是这样的他全然不知,又或者换种写法对不对那更不清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先讲解如何来编写程序,然后将自己编写的程序在仿真软件上模拟加工,让学生对各指令的用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课后练习时可以将自己编写的程序输入到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加工,对错误的程序还会加以提示,或者加工出来的工件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我们所需要的,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思考,程序哪里有错,然后修改验证。就如同课余时间还有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一来学生就占据了主动的地位,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些枯燥的知识,就能更好的掌握编程技术。

(2)对于职业技能训练的帮助。

学生刚开始操作数控机床的时候往往会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刀具和工件,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进行更换工件、刀具,这期间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如果一次上课发生两三次这样的情况,那么学生根本就没有练习时间了。在仿真软件上来进行操作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而且加工的速度也比较快,很快就能验证自己的程序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问题。并且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操作仿真机床,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存在真实机床上刀具与工件的碰撞、工作台超程等危险操作;消除了学生的人身不安全隐患。仿真软件在费用方面,而且还降低了训练费用。学生只需要在电脑上就能进行操作机床了,这样同时又解决了设备紧张的问题。

(四)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专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数控编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数控技术应用和其他机械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提到仿真软件可以模拟实际加工,但毕竟是模拟加工,不可能取代实际操作。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个软件,不然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对操作就会产生恐惧感,害怕操作,怕损坏机床、刀具;或者有的学生会把在仿真软件形成的毛病(仿真软件不会有任何东西的损坏,即使错误的操作系统也会加以提示,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带到现成加工,从而损坏机床和刀具。仿真软件只能是在学生实习初期用来模拟加工,让学生熟悉机床操作所用。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数控加工技术,还必须进行金属切削加工,使其在实践中自我总结经验,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实践操作有机地集合起来。

三、结束语: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软、硬件现已经逐步到位。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育优秀的数控技能型人才。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

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育概念,通适教育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和理念,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教育的内容即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与科学精神以及个性健全的公民。

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考试规定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训练有速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缺乏创新的追求。

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承担者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任务,因此有责任开展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识教育可以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通识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知识之间壁垒分明的界限,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教育。

通识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及发现各专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从而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二)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情趣与知识大有不同,它不一定能化成力量,却可以陶冶人性,增添生活的多样化色彩,由此可以摆脱专业化带来的精神贫乏,使情趣在个人身上得到完美而协调的发展。

今天有关情趣在教育尤其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

(三)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

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必须有所选择,而知识的选择要因个体需求而定。

通识教育在学生综合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它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尊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元的选择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培养独树风格的优秀人才。

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

未来社会不仅仅是科技发达、经济富庶的社会,还应该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充满激情的理想社会。

大学通识教育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评,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赞美,对科学的探索与创造等方法加以实施,帮助大学生超越功利与实用,从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求,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整的新人。

三、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是通识教育的宝贵物质资源。

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良好的素养,克服以往专业化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而大学图书馆正是这样的“通识”知识宝藏。

从横向看,几乎覆盖了本校所有的学科专业;从纵向看,也是囊括了各种水平、各种深度的读物。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期刊、报纸、视听资料、中外文图书等多种文献资源。

如此多层次、多角度的馆藏资源,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求知解惑。

(二)专业的学科馆员是通识教育的人才保障。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和管理的专业队伍。

他们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检索、查询、筛选、利用各种信息,起到知识导航员的作用,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克服了求知的盲目性,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为通识教育服务。

(三)图书馆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思维最活跃、极易吸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时期,图书馆蕴藏着大量思想性强、品位高的教育书刊信息。

这些馆藏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得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据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为社会思潮、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而其中报纸杂志和文艺作品的主要提供渠道之一是图书馆。

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图书馆拓展了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要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必须突破传统教学对于课堂的依赖,要从教师传授型教学的单向性、课堂式教学的封闭性向多维性、开放性转变,将教学活动的空间扩展至教室以外的图书馆这个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自己到图书馆去学习、交流、研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硬性灌输为极富吸引力的启发,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发现。

大学图书馆除提供独立、灵活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外,还可开设如讲座、演讲会、讨论会或通识课程,举办参观、展览、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沙龙等等。

再加上图书馆的导读、咨询、定制、电子文献检索等读者服务形式,都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教学场所。

这样的教学形式极富活力,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五)图书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创造性的时代,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个人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门类齐全的文献,通过自己选择、自主学习、广泛涉猎知识,增强对社会、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掌握利用各种学习方法,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专业领域迅速提高,而且培养了课堂教学无法得到的自我学习技能。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获得终身教育能力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四、高校图书馆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的主课堂,高校图书馆应该更加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开展通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通识教育提供优越的条件。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中,图书馆被称为第二课堂,处于被动跟随教学活动之后,只对教学起辅助补充作用。

而现代通识型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开放式、导学制等多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赖图书馆,也就不再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分,只是不同场所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但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因此,如果让大学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通识人才培养中只处于辅助补充的地位,显然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所以,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逐步提高到作为主要作用之一的重要地位,肯定它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二)强化文献资源建设,为通识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文献做保障,发挥图书馆通识教育职能只能是“无米之炊”,若没有广泛的知识教育做基础,通识教育也只是空谈。

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通识教育要从传授分科知识向整体知识教育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理工渗透、文理渗透,既要有自然科学,又不能缺少人文科学知识。

高校图书馆在馆藏体系建设中要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阅读的需要,要形成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要围绕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需要,重新调整各种文献的馆藏比例结构,增加新型电子出版物,改变“重藏轻用”、“重书轻刊”倾向,逐步建立起以信息型书刊资料为重点的新型藏书体系。

强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三)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发挥他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大学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能否发挥主课堂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图书馆是否拥有高素质的读者服务队伍。

所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通识型图书馆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以学生为主要读者的大学图书馆里,要让丰富的馆藏“通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馆员的教育和指导:文献借阅、信息检索需要导航;各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参观、展览、沙龙、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等都是互动的育人教学形式;参考咨询服务、开设通识课程等更是直接的教育指导;就连学生到图书馆自学自育,也仍有辅导的需要。

可见,在多维、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馆员就应承担通识教育的教员、导师之责,要求其知识能力结构是通识型的,不仅要掌握通识,还要会整合通识,能为读者提供两次、三次文献服务等等。

总之,馆员除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掌握一门其它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服务技巧。

这不但是通识教育、也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对馆员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四)提高服务水平,培养大学生利用和开发文献的能力。

图书馆良好的服务环境,高质量的服务效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更新服务手段,开拓服务领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多媒体应用技术和文献信息检索技能。

图书馆里许多丰富的视听资料、教学光盘、教学软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深受大学生读者的喜爱,电子文献检索工作的使用及国际互联网的文件浏览、下载等实际操作训练,能使学生快速获取处理各类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调研能力和调研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更好地为通识教育服务。

(五)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通识学习,给他们提供更多帮助信息。

通过在图书馆网站开设通识教育专题,让大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对开拓视野、培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自觉进行通识学习。

在网站、宣传栏张贴本馆通识教育类书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列出索书号及馆藏地,便于读者查询借阅。

在网站开辟优秀通识教育图书推荐栏目,搜集优秀书目资料,为读者推荐质量高、普适性强的优秀书刊。

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通识学习内容上的指导。

深入、有效地开展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发展对策,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开辟多种途径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的主课堂”。

作者:刘建丽单位:山东菏泽学院。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新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课程结构性认知上出现偏差,基本上均是在肯定和维持原有的课程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增删和教学时数的增削没有突破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田径普修与专项提高同步进行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田径课程学习的时数,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消化田径专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起到了促进作用。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田径专项教学时,与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这既浪费了学时又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制约了学生专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时机与过程。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时数少、学习内容多的现状中,缺乏对体育教育专业多元化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目标的细化。

通过优化田径专项课程体系,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专项多元化高级人才培养途径。田径专项课程的教学训练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实施,为学生精心设计各自的专项核心课程,引导学生向纵、横及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将教学训练过程延伸到职业实践过程。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

随着通识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为了更好的完善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

事实上,由于基本国情和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各国对通识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认识即使相通,在教育形式上也会表现得各有不同。

基于此,本文从定义和研究现状两方面对中外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浅述,为未来能够更好地研究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艺术教育;中外。

教育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进行教育上的多层次,多方面变革。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专业教育到通才教育又到文化素质教育的两次重大飞跃。

当前,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又纷纷加强通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

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产物。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也日趋凸显,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对高素质、综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环节推广双语教学。环境科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环境科学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环境科学教学内容与水平,同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快速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国际发展前沿动态,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增强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非常必要。

一、开课对象。

由于能够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一些较深的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不是很适应,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是不理想的。因此,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以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我们将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阶段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地理和生物课有一定的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完成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些同学还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这些都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选择。

为了做好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环境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环境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环境科学双语类教材更是只有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的《环境学基础》,但是其英文内容相对偏少,只是对一些专业词汇给出了英文翻译。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影印出版的环境科学教材,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论、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环境科学导论为50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il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套教材为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生;编写理念较为新颖、结构合理,包括提纲、总结、复习题、思考题和关键术语,并给出相关网络站点资源,给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信息丰富,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还有特写(close-up)、全球透视(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栏目转递丰富的知识。并且书中英文使用较为自然、易懂的语句,适合中国学生阅读[3]。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该教材思维国际化、内容先进,部分章节的内容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并附有相关内容图片光盘,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内容。不过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中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中国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较低;其次,价格较高,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价格问题并未购买,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内容程度较浅,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完毕。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要英文部分在课前复印给学生。学生用书方面,配套选用了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为中文教材。这样,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内容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且部分内容程度较浅,所以,以该书内容为基础,从3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如该教材中每章内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绍,这些内容国内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没有,但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门课中将其作为重点介绍。

(二)重点介绍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由于该书中涉及部分生态学知识,而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生态学基础这门课;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别,其中一章关于能量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学的内容有重叠,故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不做讲解要求。

(三)注重中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接轨由于该书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国为主,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现状,如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环境科学导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确定该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纯英文视频等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还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收集了多个视频,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层损耗、地球温室效应等。另外,还利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纯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帮助提高英语听力。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混合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全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4][5]37-45。这3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鉴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普遍不是很好,加上还未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词汇。因此,我们决定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后进行教学,即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中文教学,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多媒体幻灯片内容50%以上为英文,对一些难点和部分专业词汇或生僻词汇用汉语标注,讲授过程中以汉语为主,但夹杂50%左右的英语内容。另外采用渐进式教学,刚开始时的外语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取决于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双语教学是将英语应用于专业课教学,使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步[5]37-45,因此对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两方面的评价。根据任海蓉等的层递性评价方法[6],参照郑江、关瑞章的分级评价方法[7],对这门课双语教学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1)英语水平的分级评价标准:单词阶段(能认识和表达专业词汇)—句子阶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达专业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准确的表达;(2)专业知识的分级评价标准: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个标准,设计了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考核方式进行反馈评价。其中作业、随堂测验试题题目都是英文的,以评价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认为试卷应以英文为主,低年级学生则认为应以中文为主;就答题方式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当采用客观性试题用英文,主观性试题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因此我们将试卷内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哪种语言答题,但是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最后,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感受和建议。这样,通过分级评价标准的设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考试模式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的了解,使整个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六、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进行的设计和探索,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研究与探索。21世纪高等学校的教学正面临着用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对其进行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专业英语的词汇量以及英语环境等教学条件,选择相应类型的教学模式。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思考和实践,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能成功地进行下去,双语教学定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质量环境科学人才的培养,使我国的环境学教学同世界接轨。

教育学院普通体育课程设置方向刍议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研究及发表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有目的地培养药学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药学专业;能力;教学方法。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写作能力是衡量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尽管在高考英语卷子中包括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阶段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只围绕四六级展开,片面追求通过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英语能力。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使他们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上,与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取得学术平等的话语权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统写作教学模式。

写作教学在我国开展已久,主要分成2大流派,“结果派”和“过程派”。

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语法、句法、词汇、和拼写等句子层面上的教学,教学步骤如下: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写作是出于一个孤立的环境,第一稿通常也就是最后一稿,写作的内容和过程往往被忽视。

二、教育部新要求。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作为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

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要求》对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三个层次要求:

(一)一般层次:“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二)较高层次:“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三)更高要求:“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以书面形式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的观点,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思想表达清楚,内容丰富,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英语教学理论界对写作教学一直十分关注,呈现方面:(一)研究内容广;(二)实证研究和非材料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并用;(三)研究重点转向对学生主体研究;(四)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研究手段。

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普通高校受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限制,多数的国内高校非英语专业教师停留在理论学习和研究上,写作教学也多围绕四六级考试展开。

四、研究意义。

(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写作属于有形语言的范畴,是书面语技能,与‘读’天然成对;还归为表达语言即生成语言范畴,与‘说’同为一类”(肖礼全,173)。

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中国,英语写作是唯一现实可行的语言生成练习方式。

由于英语对于我们是外语,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说的机会较少。

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大量的口语练习也缺乏环境和条件。

其次,写作是一项实用语言技能。

在今天,英语的英语范围越来越广,如信件,简历,电子邮件,报告等,尤其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话语权,用英文撰写文章,报道并发表于国际性期刊杂志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写作不仅能提高语言生成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评估能力。

学生在掌握以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原则后,要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素材,完成写作,修订等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于自评和互评。

罗少茜认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必须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路线,并随时检查自己的进步。

这样,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向负责,从而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罗少茜,22)。

互相评估培养的是沟通和合作技能。

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有机会检查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

(二)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改革。

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们也深化精化研究方向。

在原有的写作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国内外前沿写作教学方法、策略及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要求的符合药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际的情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技能,做好高中—大学—研究生英语衔接,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五、具体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写作教学理论研究。

研究国外现代写作教学理论及模式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跟踪其最新发现、进展和成果,为我校普及现代写作教学模式间接提供国外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研究。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论文写作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性,将国际最前沿的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引入写作教学,让学生逐步熟悉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论文,符合国际规范,为研究生和日后的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基础,为国内外同行接受。

(三)写作教学和学习策略。

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学生的参与,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用来促进写作教学开展的方式方法就构成了写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而学习策略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促进学习而有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因为学习策略是由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激发的,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处理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不同的学习策略”(顾永琦,代序)。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培训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小议体育教育课程革新的效果比较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与治理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又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综合性。

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在科学系统化过程中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充分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比如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因此,环境科学是一门系统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二)交叉性。

环境科学的研究目标主要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确定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因此,其研究具有广泛的对象和领域,比如从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机理等;其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并形成的许多分支学科,比如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管理学等等。

(三)专业性。

虽然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方法理论等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诸多方面,但由于其研究环境问题很强的针对性,使得环境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表现出极强的专业性,与其他学科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等的形成、解决、发展而发展。

二、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环境科学专业学科具有系统综合性、交叉性、专业性的鲜明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形成、解决、发展而发展。这样,未来将需要更多知识型、专业型和能力型的环境科学人才和储备。高等院校作为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主渠道,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计划应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相适应,并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来看,就业渠道是多元化的,主要为教育行业、事业单位、环保企业、环境服务业[1,3,8,16]。

从近几年来看,企业和环境服务业所需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明显增加,比如造纸、炼钢、石油化工类企业相关部门的检测工作和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开发销售等基础部门。通过对几届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此类相关岗位的招聘87%以上单位都十分注重学生对化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甚至考核学生在大学期间所作过的化学实验课程和所掌握的化学分析检验等技能。所以,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地位和规范设置应该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三、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穿插于众多学科之中,尤其是在环境科学学科领域起到无比重要的核心地位。单从我国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对于环境科学系的设置来看,有的设在化学学院,有的设在地理学院,有的已经从原来化学系、地质系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环境科学学院。

这样,各个高校在设置环境科学培养计划时就根据本身的特色使得基础性的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在环境科学本科教育中分布出现参差不齐,培养计划中出现了不同学时、学分的化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虽然,有学者[4,8,12-15]曾提出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探讨,但是对化学课程体系的系统设置讨论还是较少。笔者在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和德国耶拿大学短暂交流时,就看到美国众多高校和德国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上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基本本科没有专门的环境科学专业和设立环境科学系,只有培养硕士和博士生阶段的环境科学项目(其结合了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联合了全校众多学院所开设的综合性培养环境科学人才的项目),凡是在此项目注册的学生必须在化学系修完所有的基础化学课程和相关的实验,其化学课程的比例相当高。

比如学生必须修完3个学分的有机化学、3个学分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3个学分的生物化学和其他相关实验技能课程等,而德国则会更严格要求学生修满化学、生物的大部分课程。虽然,他们所培养的是硕士或博士生的环境科学类人才,但是从培养计划的课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学课程在整个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位置。

对于基础性的化学课程体系其内容应该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无机与化学分析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化学和环境化学实验等方面。而这些化学课程提供了环境科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检测方法及相应的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在整个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工程基础、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技能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构建环境科学专业中合理、系统、规范的化学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四、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合理、系统、规范的化学课程体系。

我校于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和分别获得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区域环境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相继开始招生。目前,环境科学系共计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含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达62%,硕士85%,师资结构合理。在第一届环境科学专业化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化学课程设置了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54学时)、普通化学实验(18学时)、专业必修课环境化学(54学时)和环境化学实验课程(36学时)。但是,在后续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实习中,明显反映出基础化学课程开设的不足。

普通化学课程涉及内容太多,过于综合而缺少无机、有机和分析化学等大部分内容,致使学生在学习后续的课程,比如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学等课程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表现出很多困难。为此,结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课时设置的有关规定和我校本科生创新性人才“2+2”培养模式,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对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设置(见表1),使得在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中化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目前,此课程设置已经实施。根据调查(包括目前在校学生的.调查和毕业生从市场上反馈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状况)和开设的效果来看,96%的学生一致赞成目前化学课程的设置,98%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学习热情,86%的学生根据自己目前的所学知识和技能愿意跨学科申请陕西师范大学开放式实验基金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而且从历届学生网上评教结果来看,化学课程教学名列前茅,效果非常明显。

张甲耀[8]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结果和中外环境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中,化学课程(包括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催化化学、电化学、结构化学)的设置尤为重要,其比例要达到33.73%才较合理(整个环境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中比例最大);马俊杰[13]也指出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要占到总学时的30%,其中化学8%才是培养环境科学类人才的必要条件。

这样,对于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体系课程的设置就必须满足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分布在8%~34%(平均21%)间较为合理。从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来看,整个化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9%(在8%~34%间),平均数21%。所以无论从化学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效果来看,还是从化学课程在整个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百分数来看,都是非常合理和规范的。从表1化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分布来看,在每门课程占相应模块总学时中,11.8%比例的现代仪器分析较高,这是因为考虑到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未来所从事的大多是教育行业、事业单位、环保企业、环境服务业[1,3,8,16],所以专业技能模块中要突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有学者也认为[4],仅靠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建设和改革,是难以保证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的。

但通过在这方面对环境科学课程中化学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和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化学体系课程确实对整个环境科学主干课程的教学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比如对环境科学后续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水及大气等污染控制课程、见习实习课程、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和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看,化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也非常符合我国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社会的需求。

五、结论。

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置一方面符合环境科学系统综合性、交叉性和专业性的学科特点,适应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模式;另一方面,非常符合我国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与国家人才的储备。

实践已经证明,我校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在整个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学生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此,针对环境科学为新办或新增专业,其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严重受制于原来系或学院的教学,本着化学课程体系设置的模式可对我国其他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与借鉴作用。各个学校可根据本学校的特色,加大或减少某些化学课程的学时,保证整个化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在21%左右;开设课程的学期可以变动,但是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的开设应在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课程之前,现代仪器分析开设应在环境监测之前;当然,实验课程是伴随着相应课程的教学同时开展的。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

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高校转型要实现教育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以喀什大学为例,分析了转型中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通识教育;转型;构建。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应用型高校,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试从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本质等方面,以喀什大学为例,来谈谈地方高校转型中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以就教于方家.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与问题。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高等教育发展亦呈现出不同于往常发展的新态势.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成为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1.

1地方高校转型之本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

“职业取向”是现代高校区别于传统高校的价值追求,职业性是现代高等教育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

本科高校的职业性取向,从本质上说,不是“转型”而是“回归”.

回归现代高校的职业性,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在此意义上说,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首先,现代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

“三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经院化到社会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这三个职能以及每个职能可以有所侧重,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活动范围.”[2]253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究国家的经济效益.

因此,无论哪一类高校,培养人才就是其最根本的任务,而人才又是职业社会中的一份子,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传统的职业人才,都是以服务为目的,其区别仅仅在于层次和类型不同而已.

因此可以说,所有高校都具有职业教育应有之义.

正如有学者所言,“所有大学都应该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职业人才是各类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素质要求和教育期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模式遂逐渐为融合模式所取代,即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为一体,“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双轨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已很少被区别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无缝链接.

如英国政府很早就在探索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改革,主张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消除双轨制.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占总数的13.04%;大二的学生数为267,约为总数的32.25%;大三的学生数为339,为总数的40.94%;大四的人数为114,占到总数的13.77%。

从总体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

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

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

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每次课1.5小时,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如果课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课程。

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教授不同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总数的43.7%;持无所谓,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占总人数的52.85%;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占到了总数的3.39%。

1.4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

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课程设置按部就班,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

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于5月18日,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why?how?》的专题讲座。

1.4.2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

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并且不能重复选择,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有79.33%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助性作用的实用课程,例如cad制图,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仅仅只有6.72%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倶增。

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

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

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

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

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

作为大学,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与国际接轨。

于是,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

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但是,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

人才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

由此可见,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

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更新观念,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4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对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能在茶余饭后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晌。

作者:郑志磊单位:山东大学体育教学部。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本文以直线和圆方程为例作教学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直线与圆教学研究。

一、新课程的教法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展开合作,获取数学知识。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课堂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在信息化时代,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身得到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学习。新课程背景下不但强调教学效果,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新知识领域进行探索,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策略,强调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要求学生能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系统的数字知识网络,从而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注重高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数字知识的探究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面,学生应按照思路进行思考。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探索研究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导向性启发,当学生出现思维偏差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直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如例1: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探究题:在方程ax+by+c=0中,a,b,c为何值时,方程表示的直线是:

(1)平行于x轴;

(2)平行于y轴;

(3)与x轴重合;

(4)与y轴重合。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般的学生仍存在疑虑。一些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一般的方程,而对于特殊的直线方程,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写。例2:在圆的一般方程部分,有这样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题:方程表示什么图形?方程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圆?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到一些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一个点或不表示任何图形,教师应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再来讨论一般方程。

三、新课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很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在生活实践中的新问题。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高中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正是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观念。改变了以往教材中直线方程与圆方程这一章很少举例说明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新课程进行了内容的创新。在直线与圆方程的应用部分就有例题。

四、新课程重视高中数学的一题多解。

学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广泛地复习基础知识,总结解题方法,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中数学研究多种解法的实质,是灵活运用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现,它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沟通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例1.证明平行四边形四边的平方和等于对角线的平方和。在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为原点,一边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证明。证明完毕后,提出思考:你是否还有其他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这样的数学题就体现了一题多解,指出了适当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证明的重要性。例2.已知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3),b(3,-2),c(6,-1),d(2,4),如何计算它的面积?这是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一条引例,课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第一种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高,第二种方法是借助直角三角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高。两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五、结论。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自身的学习规律的实际出发,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玉邴图.新教材中直线与圆方程的教学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3).

[2]葛宁宁.“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为例[j].中等职业教育,2010,(14).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关键词:

通识教育;学习动机;必要性;教学内容。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经典的语言学习社会心理研究十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或“取向”(orientation)。

garden和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比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升学,出国,父母的期望等等;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

学习动机不同,直接影响学习策略,学习效果。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需要更广泛地借鉴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管理心理学有关工作满足状态的研究成果)来扩展garden(1985)的经典动机模式。

目前不同的扩展模式主要包括了“学习情境”、“目标显著性”、“自我效能”(tremblay&garden,1995)等新的因素。

同时,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差异比如年龄、性别、学习策略等也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

而现如今我国有关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也大多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方向,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研究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的因素之间的相关的关系。

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关注的“动机”侧重“努力程度”这一行为层面,对动机的类别并未做比较细致科学的划分(吴一安、刘润清、jeffery,1993;刘润清、吴一安,),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提出“证书型动机”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力(华惠芳,;石永珍,2000)。

关于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作者比较赞同学者高一虹的观点,即“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bilingualism)。

这一双语现象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得益彰,积极互动。

与此同时,作者将其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但其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听力缺乏系统训练,词汇量有限,以及性格内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太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提在公众场合发表英文演讲。

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够浓厚,当然,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联,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也是占主导因素的。

他们往往更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将来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容易欣赏热门的英美剧。

事实上,语言学习最本质的意义,是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学好英语,有助于完善个人人格,提高思辨能力,做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方向。

目前,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

从1995年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师等方面,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和ullmann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四大类:语言水平,知识,情操与价值观,技能转移;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麻省理工大学,在英语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灵敏而成功地加入全球共同体提供语言工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教育大于专业教育,事业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兴民”,而是“扰民”。

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常识类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学者吴鼎民认为应当拓展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注重培养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

“通识教育”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所谓对所有人的教育。

它被用来诠释的整体性质的教育中的一部分,这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其次是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

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教育。

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也不应该割裂开来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路前行的个体。

这种双重性正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也说明了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应当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许多中国大学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学生变得不会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落实通专相结合的理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现如今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经过通识教育近二十年的探索,基本成型的做法是,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

通识教育课包括文理交叉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等选修课程。

当然在具体科目、选课形式和要求上各所大学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医院校,可适当增加中西医文化方面背景知识介绍。

比如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者屠呦呦,正是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对抗疟疾。

要抓住课前五分钟,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在课堂上,可就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展开讨论。

比如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得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习惯,达成社会共识,在英文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锦上添花固然容易,雪中送炭的人文关怀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压力和困惑,积极疏导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另外,加强课堂之外的英语实际能力培养。

[6]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中医经典中英文对照版的习惯,通过参加英文戏剧表演,音乐剧,英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口语能力,发展思辨才能。

丰富听力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听力口语教材,一些经典原声电影,英美剧,英文纪录片均可涉及;同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听,更应带着特定的学习任务,了解具体语境下的地道的英文用法和词汇,从而完善自己的英文写作和翻译水平,为中医国际化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彭贝妮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4):3-12.

[2]惠芳.

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

外语界,1998,(3).

[3]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j].

国外外语教学,2000,(4).

[4]李曼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1—232.

[5]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

[6]吴一安,刘润清,jefferey,p.

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张东海.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

复旦教育论坛.

(4)。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懂专业、会操作,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的旅游高技能人才,是一种专才教育,而通识教育所培育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知识广博、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综合素质强,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为出发点,以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了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高校;旅游专业;通识教育。

1979年,上海旅行游览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高校中正式开展旅游教育,是伴随着旅游业产生而发展的,具有起步晚、发展迅速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我国高校增加了715所,数量增加了1.66倍,在这些高校中,绝大多数都开设旅游专业,从规模和数量上而言,高校旅游专业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因为高等教育强调的是专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现突出为知识匮乏,协调和分析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而通识教育正是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土壤,旅游专业呼唤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一百多年前,博卡德教授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1941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首先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理念,该理念倡导学生应全面、协调、平衡发展。

同时,他还认为通识教育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传授给学生共同的价值观,立志于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同,所侧重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素质指的是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强、职业道德素质高以及专业技能素质过硬,如何设计既能满足旅游企业岗位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一专多能”的需要,是整个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在高校旅游专业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按照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观,以旅游学科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高职旅游专业设置通识课程的依据主要有:

(一)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不仅具备高等教育的性质,又以职业教育为导向。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教授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这包含了健全学生心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锻炼健壮的体格和积累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所有这些正是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自由教育思想”这一理念中所重点强调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心智,而不是单纯地以谋生为目的,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同时,通识教育所提倡的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要求其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要全面发展,这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二)基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要求。

高校旅游专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的旅游从业人员。

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率先和国际接轨,具有综合性、涉外性和服务性特点。

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比其他行业更高的综合素质,学生掌握全面的文化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等;旅游业的服务性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懂得各种服务礼节,掌握规范服务程序等素质;同时,旅游业还具有涉外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能灵活运用外语,了解客源国文化差异,具备从事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高尖端人才炙手可热。

(三)基于旅游职业岗位群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关注的是实用主义和就业竞争力,旅游教育所培养的岗位群有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会展服务和空乘服务,这些岗位看似简单,如果单纯是为国际和社会培养符合条件的技能工、操作工,那么,培养的学生“优秀但缺乏内涵”,知识面狭窄,人生目标渺茫,情感冰冷淡漠和过分强调物质生活的享受,是一个有利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通识教育”的英文单词是“generaleduca-tion”,“通识”有全面、普通、全体、广泛等意思。

通识教育的概念最早源出于古希腊,在当时被称之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旨在以普遍的、非专业性的教育来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最初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囊括当时教育领域中诸如文化、逻辑、几何、音乐等各学科基础内容。

后来,通识教育在美国哈佛大学被发扬光大,考虑到当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状况,这一时期的通识教育主要以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主,此后又经过长足的发展,最终演变成目前我们所了解的通识教育。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概念,学界仍有诸多争论,而国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的李曼丽老师。

她的研究比较深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定义通识教育:“从其性质上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而言,就是培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其内容而言,广博的、非专业性的、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健康人格。

”从通识教育内涵的广义层面来说,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广博知识,多种能力,完美人格,能够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

高校学生所要完成的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获得,另外一方面,从实践的意义上讲,通识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育,是作为人的`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恒久性的影响。

高师体育课程多元化评析论文师范类体育教育

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还使得宋代法制文明依然居于世界的.前列。随后教师以重点和难点为主线系统讲授核心知识体系,在两宋法制指导思想方面,应重点讲授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对宋代立法思想的影响;在立法活动上,主要讲授《宋刑统》、编敕、编例和条法事类;在行政法律制度上,应着重于两府三司的中央行政机构、由御史台和谏院组成的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和历纸、磨勘等职官考课制度;在刑事法律制度上,应把重点放在《重法地法》等刑事特别法和折杖法、编配法等宋代独具特色的刑罚制度上;在民事法律制度上,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宋代因佃户、雇工、婢女等有了民事主体资格而扩大了民事权利主体范围,婚姻制度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了夫权,宋代物权体系以所有权、典权、永佃权等为主要内容,契约制度以担保制度、契约中介制度和竞标缔约制度为主要特色,继承制度主要是宗祧继承、户绝继承以及女性、遗腹子、私生子、义子、赘婿等的财产继承;宋代经济法律制度可结合王安石变法讲授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和市易法等,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禁榷律法;在司法制度方面,重点介绍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和审刑院,宋代临时审判机构案议、制勘院、推勘院,还应结合《洗冤集录》、《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等着作讲解宋代证据制度。

(二)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人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讲授宋代婚姻制度时,可以引领学生赏析宋代词人陆游的着名作品《钗头凤》。宋律明文规定,尊长对卑幼有主婚权和干涉他们婚姻的权利,因此尽管陆游和唐婉伉俪相得,但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在讲授宋代良贱制度时,通过介绍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被害后,其亲属遭到流放而没籍为官奴婢,揭示籍没罪犯为奴婢的制度在南宋遭到废弃。在讲授刺配刑时,结合《水浒传》第二十七回的记载,刑部官将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的行为定性为斗杀,遂得减死,判刺配二千里外之刑,揭示宋代以刺配刑惩治凶徒已是司法中的普遍现象。以苏轼通判杭州时在风流和尚杀人案中的判词为例来阐释宋代法律与文学的关系,苏轼的判词是: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兮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教育论文

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也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而数学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心理上有负担,对于数学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这都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要想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教材的知识内涵。其次,教师要能够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做到关心和爱护,让其树立数学学习信心。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教师必须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突破。

一、转变师生角色。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将以前以教师为根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师生之间的探究知识。尤其是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的构建,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将数学课堂开展得丰富多彩,还要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设置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教师要善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问题意识。

二、数学创新教育对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教师要具有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于新课程标准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领会课标精神内涵,构建全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将其贯穿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具有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会灵活地运用数学教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必须要对课程改革有良好的领会能力,找准新旧教材变革的不同之处,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依据教材的要求,全面转变数学教学的方法,将新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新教材更具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要具备数学教学反思能力。数学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知识,而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的进步情况等。只有在总结和反思中,教师才能寻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弥补漏洞,积累经验,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观察和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通过取长补短,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积极转变数学教学手段。

首先,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逐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数学知识的框架中去把握教学内容,从而设置最佳的教学方案。为了使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开展,教师要事先设想好学生可能掌握不到位的地方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依靠,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讲授数学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以及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试题来锻炼学生。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比较高,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让学生的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高。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较低,在安排试题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简单一些,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不感觉吃力。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实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就是通过数学教学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期待的效果。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数学教师就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将学生逐渐引导到生活中去,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最后,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用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学习存在一种心理障碍,不愿意主动学习,对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是瑕疵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影响学生,这对学生的以后的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更新教学思想,用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孙华丽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中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