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说课稿(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9 08:43:33 作者:书香墨

教案模板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案例,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和指导。

寓言励志文章两则

生2:《刻舟求剑》、《狼和小羊》。

生3:《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寓言故事,那你能从中发现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生1:寓言故事篇幅一般短小,同学们很爱读。

生2:寓言故事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我们课下不但要多读书,还要善于总结积累知识。那究竟什么是寓言呢?请同学们来看屏幕,宋伟来给同学们读一下。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意义,给人以启发。它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它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

师:现在你一定了解了寓言的特点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两则》,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了解寓言特点。

2、体会寓意,学习做人。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师:大家有信心完成上面的目标吗?

生(齐):有!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查阅,你了解伊索这个人吗?

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

师:说得不错,请看大屏幕: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其中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1、检查预习。

师:这位同学读得既准确有流利。大家会解释画划词语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

师:通过预习,你从两则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生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讽刺了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生2:《蚊子和狮子》讽刺了一些骄傲自满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收获真不小。

2、研读赏析。

寓言励志文章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蚌——夹——毫不示弱互不相让渔翁得利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默读课文,思考。)5、汇报。(二)指导造句。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3、自由发言。(三)讲述这则寓言。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                         第二课时鹬蚌相争教学目标: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默读课文,思考。)5、汇报。(二)指导造句。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3、自由发言。(三)讲述这则寓言。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3、教师及时平价。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寓言两则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 叼          屈      隆。

梅()    叨         窟       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27寓言两则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间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比较阅读。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词语:

(1)庇护:原指包庇,袒护;含贬义。本课指保护。保佑;含褒义。

(2)爱慕:本课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课指紧紧地附着在物体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6)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适。洋洋:得意的样子。

(8)不可一世:自以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9)护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熟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请一人讲守株待兔的故事(或刻舟求剑)然后让学生简评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及写作意图,教师引入寓言这个话题导入  新课。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两千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寓言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同学们通过《寓言三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15。

1.分角色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讨论下列问题:(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这个寓言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点出寓意。)。

3.讲解:第一段讲故事运用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叙述为主,间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间用描写,为了增强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4、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却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然之下便显然而止。用反衬手法,作了辛辣的讽刺,点出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者的一文不值。

10分钟。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则寓言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教师归纳: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道理。

不同点:(l)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蚊子与狮子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网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讽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手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赫耳是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邈视强大的敌人。描写两次吹喇叭的动作,第一次表现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现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间接引语,写出蚊子的反省。

5分钟。

思考:烟囱和浓烟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从不自吹自擂,永远默默工作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讨论(答案不限)。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课后练习一a类。

处理课后练习二: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先拟稿再口头交流。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续篇。

2.《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

本文三篇分别采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指导阅读,重点是读好一篇,做个示范。因为是快班,所以要抓主要问题,而且重视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训练,把读写结合在一起。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2、难点:“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感悟寓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课件、投影仪。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寓意焦急焦虑喘气计算算盘。

一截拦截丢失费力浪费盼望张望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4、问(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读(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八、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27寓言两则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2、难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出示“寓言两则”,查字典解释词意。

二、 教学《揠苗助长》。

(一)、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揠苗助长》。

1、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2、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3、讨论。

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这个寓言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听,你会怎么讲?讲寓言比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

3、练写,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二、 教学《守株待兔》。

1、 初读。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启发思考: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研读。

(2).结组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这个人做得对吗?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拓展。

(1).讨论: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4、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

寓言是三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的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好,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以读感知,以演促演。

这则故事很精彩,通过演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演来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农夫,才能很好的通过演出再现课文的内容.所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三,重视字词教学。

四,不足之处。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27寓言两则

教材说明:

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

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

【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

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文后汇报)。

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

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

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演)。

4、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看法(近视眼,环境污染……)。

四、练习总结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学写生字“窟、窿”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补(未为迟也)。

结果又丢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启情导入。

1、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盘、缠、硬”,理解“盘缠”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过渡:那个人为什么要向北走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的那个人与朋友之间有几次对话(4次)。

2、指名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对读第二次对话,展示,其他同学评评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体会那个人的愚蠢,朋友的奇怪)。

4、同样的方法学习他们之间的第三四次对话。(评价中再次体会那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

【以读促讲,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内心想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在小组内再现这部分内容,方法自己定,然后展示。

6、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8、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情。

【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强化对寓意的理解】。

四、练习总结。

1、试着讲讲这则寓言。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指导书写“缠”

4、教师小节:在《战国策》中,像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看,读读。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跑得快。

(往北走)。

到楚国去车夫好把式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方)。

盘缠多。

寓言励志文章两则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种文体。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所寄托的话。作为一种文体,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这类寓言作品,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法学法:启发诱导,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课后反思

1.在品读《揠苗助长》表现农夫急性子的语句时,学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读得非常有味道。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孩子能够把句子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文味,这个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2.关于“一棵一棵”的争论。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当我问到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说他有耐心,我就追问了一句:“同学们刚刚说他是急性子,这会儿他怎么又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说,他既性急,又有耐心。(显然没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别好:“他想让禾苗快点长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觉得虽然累,但也值得!”这样一辩,孩子对农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过,觉得我少说了一句话,应该点一下,这里的耐心是反衬他的心急的。因为觉得学生有些纠缠不清,想急于往下进行,当时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计有的学生还是会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3.关于寓意的揭示。虽然孩子们没有总结的那么准确,但是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了,比如:庄稼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长的方式,不能破坏它;提到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则寓言,我们谈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对什么事情都存有侥幸心理,不会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夺。

在学习中,我借鉴第一节课的良好效果,让学生用“真”来总结,部分学生很有悟性,从种田“真辛苦”到捡到兔子“真幸运”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真敢想”到从此扔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我将课文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总结,很快,学生就在一节课中度过了,我们就在这简洁的寓言中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故事,相信这节课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是一节“真愉快真和谐”的课堂啊!

《古代寓言两则》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

教学重难点: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

教学时数:            两课时 。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

教学目标 :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

教学过程 : 。

一、谈话导入  ,明确学习方法。 。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

五、作业 : 。

课后练习:一、 。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

教学目标 : 。

1. 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 。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

教学方法: 。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

教学步骤 : 。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

3.学生齐读课文。 。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

1.剑掉到哪里? 。

——“自舟中坠于水” 。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

——不能。 。

4、为什么? 。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

四、作业 : 。

1、练习:二、三 。

2、《训练册》 。

五、教后反思: 。

《寓言两则》人教版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

教《寓言两则》有感

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教学目标 。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坐车人。

上哪儿去?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南辕北辙》。

2.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作业 :续写。

《寓言两则》人教版

今天,上了第9课寓言两则中《南辕北辙》,我感触很深,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结束课文后,我让学生质疑:“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好吗?”这一环节,果然给他们注了一剂兴奋剂,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提的问题还真不少:

“为什么那个人硬要往北走?”

“为什么给这则寓言取名‘南辕北辙’?”

“他能走到楚国吗?”

……。

这么多的问题还真让我一时难以解答,我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自由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可能是那个人认为楚国在北方吧。”

“那人家告诉他他为什么还要硬往北走?”

……。

我发现几个平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在争论不休,面红耳赤,看他们实在相持不下,我走下去,一位同学看见了,说:“老师,我认为那个人一定会到达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我在书上看到过,所以他最后一定到达那个地方!”

不会!地球这么大,他的马再好也会累,盘缠再多,也会花光。

“不这怎么走,都会碰到沙漠、大海、高山……他的马怎么能过得去呢?更别说是绕地球一圈再到楚国了!”

“老师,你认为那个人最终会到达楚国吗?”

好家伙,将了我一军,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愣了一下,为了不失师尊,我说:“我们俩说得都有道理,这个问题,就留待你们课后去查找资料,下节课咱们再来讲。”答案很勉强,并不能使学生满意。

一节课下来,我思绪万千,想了很多,长期以来,我们老师都有一种思想:“师者,传道解惑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是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有些学生见过的老师并不知道,加上目前课改革要求要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要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我们今天的教学已经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给予关系!

教《寓言两则》有感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一,导入:。

寓言是三年级的学生首次遇到的新的体裁,所以一上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让学生知道在这则小故事中包含着一个道理.并让学生说说平时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从现实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义.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通过学生说的例子中导入我们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我大胆地让学生针对题目去质疑,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打上问好,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以读感知,以演促演。

这则故事很精彩,通过演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演来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语气,动作,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农夫,才能很好的通过演出再现课文的内容.所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例如:"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在这一小节中我主要想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自己理解农夫那时候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想象农夫会怎么看,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为最后的表演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在表演中有话说.每一小节都能这样读演结合,以读促演.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与小表演的结合,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三,重视字词教学。

这是一课时的教学,所以识字,写字也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让学生自己来为生字找"朋友",真正的把生字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不足之处:。

课堂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少,总感觉到只有那么几句可可以表扬的话,还有在读的层次设计上要有所把握.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教《寓言两则》有感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2课时。

一、故事导入  。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教《寓言两则》有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阅读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都爱看故事听故事,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指导“寓”的书写)。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3、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4、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先四人小组内练说,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1、小组内分角色读、演课文。

2、组内交流:我从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导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去谈感受)。

四、总结学法,自读自悟。

1、我们是怎么读懂这则寓言的?(引导学生总结寓言的学习方法。)。

根据回答,板书。

寓言故事学习法: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了解故事内容。

(3)体会故事寓意。

2、根据学法,自学第二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3、组内交流各自的自学所得,提出疑难组内探讨。

4、汇报交流,释疑解惑。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1、熟读课文,同桌互练,用自己的话讲述两个寓言故事。

2、指名上台复述故事,师生评议。

二、拓展延伸。

1、小组成员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资料,商讨汇报形式,做好汇报准备。

2、小组上台汇报。

3、评出最佳汇报小组。

三、堂上写字。

1、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指导难写字的书写)。

2、抄写生字词。

3、听写生字词。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一课的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小练笔:我从某个寓言故事想到的。

《古代寓言两则》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    遂不得履( ) ( )    宁信度( )     坠于水( )    遽契( )。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                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               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              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欲:

(2)          置:

(3)          坐:(通假字)。

(4)          度:

(5)          遂:

(6)          及:

(7)          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二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          坠:

(2)          遽:

(3)          契:

(4)          是:(指示代词)。

(5)          若此:

(6)          不亦惑乎:

六、翻译全文。

七: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一层:                  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二层:                  指出错误原因。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八、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九、这则寓言的写作特点:

(1)          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          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通读全文,试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背诵寓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