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旦风俗习惯(模板14篇)

时间:2023-12-13 23:50:49 作者:雅蕊

在写作时,我们要注重用词精准、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提升作文的文采和感染力。这是一些杰出作品的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我国的地域辽阔,我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也有好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我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与其他地方不同,陕西的周至县中秋不吃月饼。在农村,快到中秋的时候,舅家就要给外甥送柿子或苹果。如果是新婚夫妇,或者是刚有了小孩,小孩还没过周岁,准舅家还得做两盒子花馍给女儿女婿送去。送的时间不一定在中秋这一天。因为中秋这天可能赶上秋收,所以送柿子或苹果有可能提前。如果拖后了,就会选在在九九重阳这天。这都是周至人过去过中秋的风俗,现在的周至人都不这么安排自己的中秋了。

现在周至农村人也开始跟城里人看齐,过中秋开始吃起了月饼。但舅家给外甥送的大多还是柿子或苹果的,当然也有送月饼的,但比较少。月饼一般都是女儿送给自己的父母吃的。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 叫“天公”。拜月的红 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 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 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 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 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 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 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

中国风俗习惯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元旦的庆祝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庆祝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和意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劝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吃年糕,吃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

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社会意义在于趋利避害。春节与立春到春分的震季相重合,正是《新太极图说》中揭示的自然规律:阴金(病菌)盛于阳木(东方、震季)的季节,病菌易大量爆发。人们选择燃放鞭炮驱赶病菌这一恶魔,以顺利度过险恶年关。人们贴春联、穿红衣、向大火以期镇魔降妖(阳火盛于阴金,在这里阳火平衡阴金)。家人团聚,以家族力量应对自然灾害,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一切具有种族延续的社会意义。由于阴金(病菌)盛于阳木(声波),所以震季应严禁歌舞,选择危害程度低的器乐、语言类节目进行娱乐,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如何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拥抱。其实,应该双手抱拳“作揖”。这个动作平时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间,就有特别喜庆的寓意。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餐桌的礼仪

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长者为主,谦让主座给长者。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时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礼节。此外,晚辈还得记得帮长辈和小朋友舀汤、盛饭、夹菜。年夜饭里的鱼,一定要留下头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鱼,记得不能说“翻”过来,要用“顺”字。

拜亲朋的礼仪

拜亲朋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这个顺序拜年,既符合中华传统,而且也用担心顺序排前排后得罪人。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会赞许讲礼仪之人。尤其是长辈,见到懂礼貌的后辈,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给夸一遍。所以看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礼

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到亲朋家做客,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中国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诞生了多少风俗习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中国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

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中国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你知道中国七夕节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七夕节的风俗习惯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七夕节也叫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七夕节也叫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七夕节也叫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七夕节也叫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七夕节也叫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也叫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节也叫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七夕节也叫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七夕可以吃的传统食物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可以吃的传统食物2: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七夕可以吃的传统食物3: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年元旦风俗习惯和活动_元旦的由来

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户纷纷到江河中去进行“新年员。入水前,先把采集来的鲜花撒在江面,然后,大家笑呵呵地跳进水中尽情沐浴,同时用花瓣来揉搓身子,在这个国家,水被视为“圣洁”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备一碗水,听到新年钟响,大家都很快地将水泼向街,意为“除岁”

哥伦比亚:元旦前夕,各条街上都制作很大的傀儡——“旧年”,并宣布“旧年遗言”,“遗言”的内容滑稽风趣,以博得人们开心,午夜时将“傀儡”炸毁,在粉碎旧年“傀儡”的爆炸声中,人们载歌载舞,互相庆贺。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节日里,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等农作物的颗粒,还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鲜: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新加坡: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后方能就寝,第二天清晨则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去看舞龙、舞狮队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伊朗: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罗马尼亚:元旦前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市民们一边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农村人拉着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花,庆祝新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xx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xx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xx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元旦风俗习惯和活动元旦有哪些风俗特点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元旦必吃的食物。

1、饺子。

山东是典型的北方省份,过春节的习俗也比较有代表性。有人说,从山东的过年习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过年的。山东人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这绝对是家家户户春节期间不能少的东西。就山东各地而言,没有太大差距,济南人大年初一吃饺子,其余的十六个地市也是如此。

2、五福粥。

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吃除夕剩下的菜,也有的地方吃五福粥,里面有芋艿、白米、红枣、豆腐、豇豆意思是“五福”降临,那么为什么吃除夕剩下的菜呢?因为它带有“连年有余”的吉祥意境哦!

3、年糕。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众,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4、鸡汤。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5、鸡蛋。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6、饺子和鱼。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7、万年粮。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8、腐圆。

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德国元旦的庆祝方式。

焰火与驱鬼。

德国的新年习俗与中国春节十分相似。12月31日午夜,绚烂的焰火照亮夜空,有如中国的大年除夕,就连放焰火传统的由来也与中国“年”的故事如出一辙。

相传,日耳曼人认为,邪恶的鬼神会在12月31日出来作恶。为驱赶它们,日耳曼人会将燃烧的木车轮滚入山谷。此外,人们还用花盆、摇铃等制造噪音驱鬼,后来又加上敲鼓和吹号,猎人也可在当晚鸣枪作响。

渐渐,放焰火驱鬼成为德国新年的传统。德国法律也已为此开了“绿灯”,一年之中只允许民众在12月31日至1月1日燃放焰火。对德国人来说,没有焰火的新年简直难以想象。德国烟花爆竹行业协会预计,今年烟花爆竹销售额有望达到1.24亿欧元(约合9.38亿元人民币),与去年持平甚至更多。

鲤鱼与吉凶。

在德语中,“圣诞烤鹅”和“除夕鲤鱼”已成为两个固定的单词,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过年的饮食习惯。一些德国人不仅吃鱼,还会在除夕夜将一片鱼鳞放入钱包。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做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在德国人看来,四叶草、小猪、马蹄铁等均可带来好运。因此,人们会在辞旧迎新之际互赠一些相关的吉祥物。德国也有吉凶宜忌之分。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此外,除夕还忌“工作”,这个真是让人求之不得。

游戏与运势。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运势如何?有些人会选择在除夕那天买彩票,有些人会借游戏预测未来。“倒铅”游戏在除夕夜的聚会上非常普及。人们用蜡烛将勺子里的铅融化,迅速倒进冷水,待凝固后捞出,根据铅块的形状来预测新年运势。例如,如果铅的形状像只鹰,则寓意婚期将近,事业成功;像麦穗,预示愿望将得到满足;像菠萝,表示暗恋;像炸弹,则可能面临危险。

香槟与电影。

如果说看球喝啤酒、圣诞喝红酒,那么德国人过新年喝得最多的就是香槟了。10,9,8,7,6……倒计时过后,人们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并互致美好的祝愿。

德国还有个持续了50多年的新年传统,即观看英国喜剧短片《一个人的晚餐》。今年亦不例外。德国多家电视台已宣布播放时间,从12月31日中午11时15分开始到午夜,影片如轮番轰炸般在不同电视台播放近20次。

中国各地不同的重阳风俗习惯

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中国那么大每个地方过节的风俗也不同,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各地不同的重阳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陕北地区。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

谚语。

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

怀集县(今属肇庆市)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

名言。

河南省。

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国人凭吊先人、敬老尊贤的传统节日。据说,登高这个习俗源自汉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xx年),当时有一位相士对乡民桓景说,在农历九月初九,他必须携带家眷到乡郊的最高处暂避灾祸。结果整座村落经历了一场浩劫,而他却因为登山而幸免于难。自此,人们效法登高之举,成为习俗。

如今,在重阳节当天,有些香港人会举家带着香烛果品和糕点登高扫墓;也有些市民会趁着秋高气爽之际登高去。在重阳节到来香港,您也可以趁着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处的郊野去登山远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中国风俗习惯有哪些你了解多少

中国的风俗习惯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民族繁衍的文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风俗习惯,希望对你们有用!

过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过年的习俗之一。除夕之夜过年守岁,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过年各处商场、公园、街道都喜欢挂着灯笼,总给人一种喜庆洋洋的感觉。红灯笼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装饰出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每逢过年甚至在异国他乡都被红色的灯光装饰一新,挂上了数不清的大红灯笼和中国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中国的过年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过年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过年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元以后,剪过年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过年,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过去无论南方北方,过年过年期间都过年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过年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过年贴窗花还盛行。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压岁钱数多少不一,但能给小儿带来自主消费的喜悦。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与日俱增,通常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

过年将至,年味越来越浓,人们在采购年货的同时也都要张贴春联。

7、 贴春联习俗

过年将至,年味越来越浓,人们在采购年货的同时也都要张贴春联。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年味,贴对联更是人们辞旧迎新时的必有之物。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华人过过年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过年正式拉开序幕。

8、 扫尘习俗

一到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意思是把那些晦气全部送葬掉,以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9、 贴年画习俗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过年新年吉庆,驱凶迎祥。过年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过年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过年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

10、 穿新衣习俗

过年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过年“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所以人们也要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一个好的年。所以过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项。

11、 年夜饭习俗

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现在送礼更兴旺。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 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即墨等地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女婿。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除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制作烟熏鸭,卤水的调制极为重要。卤水要用老卤,每次卤时加入适时的香料,食盐、糖色,卤制时要用重物将鸭子充分压入卤水中,卤制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鸭肉质老,影响质量和口感。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黔式月饼不同于广式月饼,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面粉500克、猪板油、糖稀、清水拌匀 揉成水油皮;面粉250克与猪油拌合擦成干油酥。分别下剂后,将干油酥包入水油皮中,开暗酥制成40克一个的酥皮坯剂子,再将每个剂子按圆饼皮子备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枣、瓜蓉、熟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 将适量的馅 料包入皮坯剂中,收口朝下,压成扁圆形,放入刷过油的烤盘中,入烤炉用面火210℃,底火180℃的炉温烤15~20分钟至表面金黄、里面成熟即成。色泽金黄、外壳酥脆,层次分明;馅心甜中带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师傅说酥层要开得薄而均匀,月饼坯子入烤盘时要垫上一张白油纸。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近年来,台湾的中秋节又发展出一种新的活动烤肉。 此外,台湾一食品公司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节期间暑气未消的特点,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饼。何为雪月饼?雪月饼就是冰淇淋月饼,清凉降温,口感滑爽,内馅分三种口味香槟甜心、夏威夷派对、维也纳咖啡。此款月饼还全面采用日式精致包装、具有保温作用的保力龙包装盒,保证雪月饼在一定时间内不融化。

傣家青年男女社交恋爱,傣语称为约骚。当地汉族称为串姑娘。傣历新年那一天,傣家竹楼里到处可闻一片杀鸡声,鸡烧好后,便见姑娘穿上盛装,把鸡肉拿到集市上去卖,等候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兴高采烈的小伙子纷纷前来问价,如果姑娘说:吃了再称。吃后又加倍要钱,便是不喜欢了。若姑娘喜欢买鸡肉的小伙子,姑娘便会递给小伙子一个凳子,让他坐到自己身边。这时,小伙子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一起吃才香,一起抬才轻,来我俩一起吃,鸡肉才会更香。姑娘对说:我们傣家也有句俗话:放开来吃才香,放开来才利索,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俩抬到林子里去吃。

苗族人在选择结婚良辰吉日时,南方父母一定与媒人同赴女方家商定。女方家杀公鸡一只,煮熟之后,双方共同观看鸡眼,此礼仪一般在深夜举行。如果鸡的双眼全睁或全闭,则表示吉利;如果鸡眼一只睁着一只闭着,则认为不吉利。看完鸡眼,双方就开始协商婚期,一般订在午日或子日,苗民认为这两个日子是大吉大利之日。

居住在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区新庄村边远山区的苗族人忠厚老实,勤劳朴素,他们的恋爱方式是在晒月亮、跳花节、对歌、赶街等集体活动中认识结交。提亲这天,男方家请人带来两只大红公鸡到女方家来,但这两只鸡必须当众杀死,用两滴血放在酒里混合后让男女双方饮下,表示百年到老;鸡心、肝不切破按原样煮熟吃下,表示永远不变心;鸡肠子也不切断,吃了后表示连接一起,永不分离。吃这些东西时,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说一些吉利话和比喻词,这桩事就算定下来了,这就叫吃鸡酒。

居住在黔东南台江的苗族人,在吉日来临时,男女双方为婚事忙个不停。女方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特请司仪将少许酒和供物扔在地上,说些吉利话,祝福待嫁女儿婚姻美满幸福。这时男方司仪从口袋掏出几毛钱交给女方司仪,二人喝糙米酿制而成的交杯酒,意即为男女青年搭好了婚姻桥梁。午后,迎亲队伍便在司仪的带领下浩浩荡荡从男方家出发去迎娶新娘。

在广西流域十分盛行一种新娘茶,新娘茶就是新媳妇第二天必不可少的第一件事给亲人敬茶。这天新娘早早起床,一边生火烧洗脸水,一边煮茶。新娘茶的水须是某一口井的一天中最早挑的那担水,水和锅都不能有半点油星,这样才吉利。烧好水后新娘子就服侍家婆起床洗脸,而后由家婆把准备好的一百个茶子、十抓茶叶(一定要老茶叶,叫茶婆,越老越好,取老婆之意)双手交给媳妇,喻意新婚夫妇将是百子千孙。新娘子接过茶子茶叶再一次洗刷锅头,觉得没问题了,才放入茶子茶叶煮茶。新娘茶第一杯敬丈夫,茶水中要放一块四四方方的米花糖,意指男子汉大丈夫可以四海为家。丈夫接过妻子献上的茶时,新娘还要唱道:送给一杯红红茶,望夫富贵又荣华,敬上一块四方糖,望我夫妻恩爱长。丈夫喝茶要喝到底,才显有男人气概,接着是丈夫回敬妻子,新娘子则抿抿,千万不能喝干,否则人家会说这个女人没家教,口大无财不中用。接下来新娘子给所有的宾客敬茶,由丈夫引着,按先长后幼、先亲后疏、先男后女、先近后远的顺序敬。受茶者也不是白喝,得给新娘一个封包,钱不论多少,唯独舅父的封包不能轻的。这些封包一律归新娘所有,当私房钱。筛完茶,男家两次宴请所有受茶的宾客,饭后新郎、新娘去娘家认岳父母。临行前,新娘子则再次筛茶给公婆,还得说:我明天就回,请两老别挂牵。

白族人婚礼以热烈隆重而着称。因白族话中辣与亲热谐音。因此,当新郎进入洞房时,新郎的伴郎们即将辣子面撒入早已准备好的火盆里,一时辣味四溢,呛得新郎和新娘一阵大咳。接着,新人在新房里吃喜饭、喝喜酒,在饭菜及酒肉中同样调入很浓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难以下咽。这时闹喜的人们便爆发出一片欢声笑语。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的叶车人,其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当新娘被接到夫家后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篾笆叩头,面向酒席长辈行埋头礼,表示心甘情愿嫁给新郎,海枯石烂心不变。在婚礼中,要吃夹生饭,这夹生饭必须蒸至5成熟,使其外熟内生。叶车族人认为新娘吃夹生饭是添丁的好兆头。

在鲁南山区一带流传着一种离娘饭的习俗,顾名思义是离开母亲的最后一顿饭,有道别饯行之意。离娘饭一般在婚期的头天晚上进行。据说,新娘只有吃好这顿饭,将来的日子才能甜美幸福。饭桌上按长幼落座,新娘的母亲张罗酒菜,并要亲自掌勺。主菜是新郎家上午派人送来的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这道菜称离娘饭,意味着女儿离开娘以后定会大吉大利。另外,配有一碗水饺,一碗面条,一碗大米干饭。饺子预祝新人早生贵子;面条则喻婚姻天长地久;大米干饭就是白头偕老之意。饭菜备齐,母亲落座,新娘首先起来,端起米饭递给父亲,父亲接过绕桌一周递给哥哥,哥哥端起碗举给新娘,新娘马上衔上三口,吐在早就放在桌子上的手帕里,婶子或嫂子迅速将手帕包拢装进新娘的衣袋,让她第二天带到夫家去。随后,大家开始吃喝谈笑,新娘要说些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叔婶哥嫂教育之情的话,长辈们要再对新娘交待一番,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这时新娘悲喜交集,情不自禁落下泪来。弟侄见了,高兴地叫,说这是给他们留下的金豆子,引得新娘破涕而笑,大家也就含笑同乐。

中国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习俗。婚前要杂空,不然,就会有灾祸临头。 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如果口干,就含一口水嗽口,再吐出来。这种绝食,彝人称之为杂空。哪位姑娘杂空时间越长、越彻底,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有毅力、越懂礼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赞颂。其实,新娘绝食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中解大小便。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很不光彩,会受到众人取笑。

已婚女子剃光头是居住于中国云南双江县拉祜族妇女一种独特风俗习惯。她们认为光头更好看。这一习惯源于生活实际之中。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善于打猎,每次男人出去打猎,妻子也要跟着去帮忙。为了防备在打猎中被猴、熊、虎、豹这类动物抓住头发,就把头剃得光光。现在,拉祜族妇女已不再和男人一起进山打猎,但她们仍觉得剃光头舒适、卫生、不妨碍劳动;同时又认为这是民族妇女美的标志。因此,姑娘们从结婚之日起就把头剃得光光,中、老年妇女更是如此。每逢各种盛会,她们就大大方方地跟着自己丈夫前往参加。

中国广东省饶平县一带,男女双方议婚时,为避免直截了当带来尴尬局面, 往往用汤圆来做答复。如果碗中五个汤圆全是豆沙和麻糖做馅,那么就说明女方同意了这门婚事;如果五个汤圆只有三个有糖馅,就表示女方犹豫不决;如果五个汤 圆全都没馅,是实心丸子,那么说明婚事告吹了。所以,求婚男子吃汤圆时,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不管多烫,也要一口气吃完,急于看到自己运气如何。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广西少数民族对此十分重视,形成了种种奇情异趣的风俗.壮族男女青年除了对唱山歌、抛绣球、投果子表白恋爱之情外,还有碰红蛋、当街对望、打木槽示爱、赠鞋定情、服饰示恋、手电筒探情等多种向对方表白恋爱之意。结婚时,新郎用牛车去接新娘。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然后,商定订婚的日子。

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道喜日期以"主麻日"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

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举行"尼卡罕"仪式。仪式后,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称新娘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巴马县所略乡一带的瑶族(土瑶)却与众不同,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别具一格。

这里的“女婚男嫁”特点,大体上有这么几个阶段。当男女青年都长到18岁后,就开始讲究修饰,乔装打扮一新,女青年似花蕊朵朵,男青年个个英俊潇洒。通过赶街、走亲访友、耍老表、节假日唱山歌,打陀螺,抛毽子等方式,进行谈情说爱,互相了解,这是认识阶段。

在认识基础上,双方互请到家做客,彼此进一步掌握对方为人、性格,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等情况。这是加深认识、了解、建立爱慕之情阶段。每逢农忙季节和节假日,女方总要请男方来帮助犁地、耙田,耕种,收割,盖房子等,这是考察对方勤劳能干还是好逸恶劳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经过一两年的交往接触,双方产生了深厚感情,女方就偷偷买布,精心地打好精致的布鞋送给男方,男方收到信物后,就选择买手镯、头簪、戒指,耳环或手表等其中的一两件送给女方,彼此作为定情物,确定自己的心上人。

但是,这些交往仍然是在秘密的条件下进行,属保密阶段。经过以上四个阶段以后,女方便请男方派老人带上几斤酒,糖,一些烟饼等礼品来订亲,要求上门,将婚事公布于众,从这以后,女方就负责筹备一切嫁妆、床上用品、家具等。待东西备齐,女方就择日接男方过门。

世界各国元旦节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新一年,总是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欢迎大家收藏!

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蒙古: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这一天,巴基斯坦人们个个手拿红粉跑出门,见了亲友,道过新喜,便互相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庆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阿根廷: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苏格兰: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户纷纷到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采集来的鲜花撒在江面,然后,大家笑呵呵地跳进水中尽情沐浴,同时用花瓣来揉搓身子,在这个国家,水被视为“圣洁”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备一碗水,听到新年钟响,大家都很快地将水泼向街,意为“除岁”

哥伦比亚:元旦前夕,各条街上都制作很大的傀儡——“旧年”,并宣布“旧年遗言”,“遗言”的内容滑稽风趣,以博得人们开心,午夜时将“傀儡”炸毁,在粉碎旧年“傀儡”的爆炸声中,人们载歌载舞,互相庆贺。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节日里,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等农作物的颗粒,还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元旦有哪些风俗习惯盘点介绍

英国:元旦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这一点跟中国的春节习俗相似。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除夕拜访亲人等元旦习俗。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即在新年第一天,不许对人生气,发脾气。一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要相抱大哭。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达自己对岁月的感叹。更有些地区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这段时间都不进食。

巴拉圭:巴拉人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在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元旦佳节。

蒙古:在蒙古,元旦一到来,蒙古老人就会装扮成牧羊人,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保加利亚:在元旦这一天,在亲朋好友家用餐时,如果谁打喷嚏,他就会给主人一家带来幸福,主人就会把自家的一只羊、牛或马驹送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西:在巴西,元旦这天举行登山“寻福”活动。在这一天,人们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争先恐后不畏艰险地寻找罕见的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巴西农村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元旦这天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特别,他们则以禁笑来过元旦。他们一年有18个月,每个月20天。每年的最后五天就是元旦,这5天时间是不准笑的。

巴基斯坦:在元旦这天,人们手拿红粉,出门见到亲友,道喝新喜,互将红粉涂在额上,以示新年吉祥如意。

阿根廷:阿根廷人则把水当成是最圣洁的。每逢元旦,便以“新年浴”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

阿富汗:每年元旦都要举行激烈的抢山羊比赛,以示庆祝。两队骑手争抢猎物,比赛既紧张激烈,又喜庆欢乐。

此外还有苏格兰、西班牙、比利时、土耳其、阿根廷、古巴、哥伦比亚、泰国、德国、埃及、朝鲜、新加坡、意大利、伊朗、法国、瑞士、希腊、罗马尼亚等等的一些国家他们会做元旦放假安排,元旦习俗也都非常有特色。

一、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二、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三、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四、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每年公历的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初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旦"一词至今在中国已沿用4000多年。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在中国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规定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

在中国汉语中,"元旦"是个合成词,"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天亮或早晨。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上,就已有"旦"的象形字。"旦"的上面是个"日",表示一轮圆圆的太阳;下面是个"一",表示地平线。"日"与"一"合在一起,即太阳跃出地平线,冉冉东升。古人创造"元旦"一词,含义很美,奇巧精妙。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但当时还不叫"元旦"。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

元旦风俗习惯和活动

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放假了,随你怎么玩都行。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在于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圆,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户纷纷到江河中去进行"新年员。入水前,先把采集来的鲜花撒在江面,然后,大家笑呵呵地跳进水中尽情沐浴,同时用花瓣来揉搓身子,在这个国家,水被视为"圣洁"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备一碗水,听到新年钟响,大家都很快地将水泼向街,意为"除岁"

哥伦比亚:元旦前夕,各条街上都制作很大的傀儡——"旧年",并宣布"旧年遗言","遗言"的内容滑稽风趣,以博得人们开心,午夜时将"傀儡"炸毁,在粉碎旧年"傀儡"的爆炸声中,人们载歌载舞,互相庆贺。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阳,接着去神社参拜,或互相向亲友问好。他们称元旦为"正日"。在这一天,他们的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节日里,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等农作物的颗粒,还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鲜:朝鲜和我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怪,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新加坡:农历除夕时,孩子们有守岁的习惯,直到午夜待家长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结束后方能就寝,第二天清晨则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去看舞龙、舞狮队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意大利: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伊朗: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法国: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希腊:元旦时,家家都要做一个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银币。主人将蛋糕切若干块,分给家人或来访的亲朋好友。谁吃到带有银币的那块蛋糕,谁就成了新年最幸运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贺。

罗马尼亚:元旦前夜,人们在广场上竖起高大的圣诞树,搭起舞台。市民们一边烧着焰火,一边载歌载舞。农村人拉着木犁,上面装饰着各种彩花,庆祝新年。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专家:"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已经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天文专家表示,"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随着20xx年的到来,它只有"67岁"。

元旦的风俗习惯及吃好

元旦的另一个名称是过年,那么元旦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元旦的习俗文化,希望能帮到大家。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20xx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xx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1、饺子。

山东是典型的北方省份,过春节的习俗也比较有代表性。有人说,从山东的过年习俗,可以看到北方大部分省份是如何过年的。山东人有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这绝对是家家户户春节期间不能少的东西。就山东各地而言,没有太大差距,济南人大年初一吃饺子,其余的十六个地市也是如此。

2、五福粥。

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吃除夕剩下的菜,也有的地方吃五福粥,里面有芋艿、白米、红枣、豆腐、豇豆意思是“五福”降临,那么为什么吃除夕剩下的菜呢?因为它带有“连年有余”的吉祥意境哦!

3、年糕。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群众,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4、鸡汤。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5、鸡蛋。

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6、饺子和鱼。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7、万年粮。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8、腐圆。

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焰火与驱鬼。

德国的新年习俗与中国春节十分相似。12月31日午夜,绚烂的焰火照亮夜空,有如中国的大年除夕,就连放焰火传统的由来也与中国“年”的故事如出一辙。

相传,日耳曼人认为,邪恶的鬼神会在12月31日出来作恶。为驱赶它们,日耳曼人会将燃烧的木车轮滚入山谷。此外,人们还用花盆、摇铃等制造噪音驱鬼,后来又加上敲鼓和吹号,猎人也可在当晚鸣枪作响。

渐渐,放焰火驱鬼成为德国新年的传统。德国法律也已为此开了“绿灯”,一年之中只允许民众在12月31日至1月1日燃放焰火。对德国人来说,没有焰火的新年简直难以想象。德国烟花爆竹行业协会预计,今年烟花爆竹销售额有望达到1.24亿欧元(约合9.38亿元人民币),与去年持平甚至更多。

鲤鱼与吉凶。

在德语中,“圣诞烤鹅”和“除夕鲤鱼”已成为两个固定的单词,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过年的饮食习惯。一些德国人不仅吃鱼,还会在除夕夜将一片鱼鳞放入钱包。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做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

在德国人看来,四叶草、小猪、马蹄铁等均可带来好运。因此,人们会在辞旧迎新之际互赠一些相关的吉祥物。德国也有吉凶宜忌之分。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此外,除夕还忌“工作”,这个真是让人求之不得。

游戏与运势。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运势如何?有些人会选择在除夕那天买彩票,有些人会借游戏预测未来。“倒铅”游戏在除夕夜的聚会上非常普及。人们用蜡烛将勺子里的铅融化,迅速倒进冷水,待凝固后捞出,根据铅块的形状来预测新年运势。例如,如果铅的形状像只鹰,则寓意婚期将近,事业成功;像麦穗,预示愿望将得到满足;像菠萝,表示暗恋;像炸弹,则可能面临危险。

香槟与电影。

如果说看球喝啤酒、圣诞喝红酒,那么德国人过新年喝得最多的就是香槟了。10,9,8,7,6……倒计时过后,人们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并互致美好的祝愿。

德国还有个持续了50多年的新年传统,即观看英国喜剧短片《一个人的晚餐》。今年亦不例外。德国多家电视台已宣布播放时间,从12月31日中午11时15分开始到午夜,影片如轮番轰炸般在不同电视台播放近20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