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新编教案(模板12篇)

时间:2024-01-15 11:26:59 作者:ZS文王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反馈分享:以下是一些学生对四年级教案的评价和体会,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4.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语文四年级苏教版新编教案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苏教版小学年新编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建议: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设计:

教学互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自读自悟。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

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积累好词好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德育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课前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小学四年级苏教版语文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品质,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着手,直奔中心。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含有课题的句子。

2、读句子,明白了什么?(板书:比金钱更重要)。

3、为什么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我”是个怎样的人?在印象深的地方圈圈划划。

2、交流: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抓住“毕竟”等语句,体会“我”勇于承担责任。

(2)第三自然段。抓住“便”等语句,体会“我”的诚实。

3、再读课文,感悟“诚实比金钱更重要”。

四、学习4~10自然段。

1、自渎课文,边读边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2、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评读,深入体味“我”的诚实,小红车主对“我”的信任。

5、再分角色朗读。感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五、学习第11自然段。

1、引读。

2、“他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话”指什么?为什么?

3、齐读。

六、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课文如果不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你还可以什么作为题目?

3、总结:诚信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震荡情感之波的琴弦,只要人人都拥有诚信,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

七、课外作业。

1、阅读诚信小故事。

2、搜集诚信格言。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秋天》教案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一、导入  新课。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平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1、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是啊,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题目就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男女生对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过渡:这是一个特别能激发阅读兴趣的题目,看了他,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人类的老师指的是什么?

(1)听朗读录音,解决问题。

生:人类的老师指自然界中的生物。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生:生物真的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生物。

介绍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2)回顾文章,说事物。

(3)回想一下,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生物,记住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张贴事物图片(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

过渡:瞧!为什么我们把这些生物都称为人类的老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4)检查字词,读通句子。

男女pk赛男女生抽卡片,其他同学跟读。

三、学会表达,感知内容。

(一)出示游戏攻略。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存在联系的事物,画出相关语句,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

(2)和同桌交流,轮流发言,每次选出一种事物,注意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

注:交流时,老师要随时点拨、指导。

(二)学生汇报,文字连连看的成果。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机翼:文中带这个词的句子很长,谁能给大家读准确?读长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怎样找准停顿呢,就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找学生读,齐读!

流线型:像鲸这样前圆后尖,非常光滑的外形就叫“流线型”

小结:看来,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有一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生物与人类之间联系的,它就叫仿生学。

(三)介绍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文中的作者不可能一一介绍,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例子,说说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仿生学的例子,展示资料。

五、总结全文。

看来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它给予了我们那么多的启发,我们发明创造出这么多的新事物。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六、作业。

1、以“——的自述”为题目,介绍一种文中的生物。

2、收集更多的有关人来以生物为老师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问题提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用教材来教,如何更好地、更高效地利用这个“例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一般方法而言,可以“文字内化”,或者“角色体验”,再或者“情感熏陶”。今天,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我想尝试一下“教材重组”。

教学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女士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

“故居”,似乎一些有名的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才会称作“故居”,这个词有些历史的意味,又有着一些距离感;我们普通人以前住过的地方,会称作“老家”,“老宅”,很亲切,很靠近。“宋庆龄”,一个高贵的名字,属于需要心灵仰视的那一种。

再看作者的文字,简单、朴实,于淡淡的叙说中,弥漫着一种情感。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对应着人来读的话,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

教学时,我将四、五两个自然段抽离了出来,做了一次教材重组。思路:由题切入: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什么?——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人与树的关系——再生疑:为什么课文还要写其他的内容?为什么课题不直接写“樟树”?——读懂人——领悟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我想,这个思路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一个教学主张:顺应文本形式和内在文脉来进行教学设计,当教学的思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情感抒发的路径相一致的时候,那么,就会自然天成,就会不教而教。

设计过程:

情境研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

4、初步知道文章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情境研讨过程:

一、感受樟树的可贵。

1、揭题后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从这个课题,你能一眼看出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吗?(樟树)。

2、你对樟树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对樟树的认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简介。

3、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学生大声读课文4—5自然段,要求:大声朗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4、正音:稠密、蓬蓬勃勃、繁衍后代,并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稠密:“稠”和“密”同义词的构词方式,意思和两个构词的字相近;蓬蓬勃勃:我们一般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的?草木等植物,生命力很旺盛;繁衍后代:找同义词“繁殖”。

5、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圈画。

6、交流提炼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

8、学生交流朗读,交流重点:香气永存——可贵。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感受人与树的关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其他部分,想一想,课文除了描写樟树,还写了什么?

2、交流要点:

(1)人与树的深厚感情。

重点扣“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a、引导想象,出示故居前的樟树图片:读着这一句话,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示范想象说话: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宋庆龄奶奶坐在树下,小桌上摆放着一杯清茶,宋奶奶一边喝着茶,一边凝视着天边的夕阳,若有所思。

b、学生练习说话。

想象说话最后紧扣:宋庆龄奶奶与这两棵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瞻仰故居。

b、为什么要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宋庆龄的故居?宋庆龄是谁?相机资料介绍:出示资料简介,再下发宋庆龄的2个小故事,学生阅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附资料简介: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要点:伟大、高贵、让敌人很害怕、平易近人……。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却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怎样消除这种疏离感,亲近人物?我首先从樟树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接着从人们的态度出发,引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料简介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阅读则是给学生更具感性的印象。虽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些措施下,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

三、领悟“以树喻人”:

生交流。

交流重点:

(1)树象征着人——树“香气永存”和人“崇高品格”有着相似的高贵。

(2)作者“以树喻人”的写法(点到即可)。

2、再次叩题:此时,你再读课题,你能发现什么?(写树最终还是在写人、寄情!——樟树是表面上的主体,但,前面的定语才是真正的内涵)。

四、升华情感:

1、小结:文章表面上是在写树,但实际上樟树正象征着宋奶奶的高贵品格,人们看到这两棵树,就仿佛看到了宋奶奶奋斗的一生、高洁的一生。

现在,每天宋奶奶故居前驻足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总要在樟树前留个影,抚摸一下粗壮的树干,凝视那绿得发亮的树叶,闻一闻散发出的清香,寄托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3、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4—5自然段,用我们最真诚的声音,和美丽的樟树一起,共同怀念一个美丽的名字——宋庆龄。(课件展示文字以及宋庆龄各个时期的照片,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树”的衬托下,人物显得更丰满了;在人物的映照下,两棵樟树也有了特殊的光芒。这个板块的设计,我努力使“树”和“人”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带着同一种特质——“高贵”,这一份“高贵”和那些描写樟树的文字一起,触动着学生的心扉。至此,最后一遍齐声朗读的时候,文字决不仅仅只是文字,它变成了有情感有温度的立体的形象,站立到了学生的心灵里。

教后反思:

课堂流程走下来,比较顺畅。我想:顺畅是因为符合了某种规律。

教材重组,意味着对文本需要作较大的改动,如果这种改动不能遵循某种规律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试图从这一课例来归理这种规律。

1、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特征。

在解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也需要注意文本在表达这个内容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形式特征。因为,每一个文本当它在成为作者的叙说工具的时候,作者都会有意无意地用某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得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强烈、更清晰。比如语言,有的优美华丽,有的朴素平淡;有的多排比气势很大,有的多短句紧凑灵巧……比如写作手法,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侧面烘托;有的借物喻人,有的举例说明……每一个文本,你细细品读,会发现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征,面目不一,像人一样,或勇或智,或巧或拙。

好的表达形式对内容肯定是起加分作用的。在解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就发现,它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为写好“人”起了很好的作用: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能更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人”与“树”两者之间的相似,能让四年级的孩子更好地理解、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语言的朴素、干净的风格,和人物的高贵一脉相承。由物到人,正是文章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由疏离到崇敬的情感生发过程。

只有发现了文本的形式特征,才有可能针对教材重组作进一步地思考。

2、遵循文章内在的文脉。

这个观点有两层含义:其一,重组必须尊重文章内含的文脉,不能为了重组,而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和叙述感;其二,不仅应该尊重文脉,还应该顺应它,进一步地强化这一种效果。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由故居出发,写到樟树,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两棵樟树,由干而枝而叶,“香气永存”的特点是重点所在,最后轻点:人们的崇敬之情。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顺应这样的内在流程,由树及人,自然生发出对宋庆龄的敬意。

3、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

宋庆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讲,是很有距离感的。所以,如果能从树开始,深切地体会到两棵树的“可贵”之处,对于感悟人的高贵也就有了铺垫和阶梯。

在这一块,还有两个小地方可以助一臂之力:(1)推荐阅读宋庆龄的小故事;(2)结课时学生集体起立诵读四、五两个自然段。尤其后者,先后教学两次,到这个环节时,我的内心都不由地被一种神圣的东西所左右,学生们的神情也都肃穆而坚定。

教材重组,有时可以成为一个道器兼顾,文意兼得的较好途径。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用这种方式的。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将文本的相关内容,以不同于文本的叙述顺序呈现,以达到教学目标,教材重组还可以有很多操作方法:或是修改成与文本不一致但却相关联的文字,或是有意删除一些文字,或是调换文本的自然段落……只要能符合文本的形式特征,顺应文脉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教材重组就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文章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体会的基础。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较浅近,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

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2、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理解。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3、经过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读,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

赶海。

浪花回头追赶浪花。

抓螃蟹捉、捞、捡捉大虾。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生读书。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光芒乾隆皇帝江畔。

老渔翁垂钓重复一遍。

悠然一篙一橹嵌入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9、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秋天》教案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9月16日总1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蝉、韧、柔、梳是翘舌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指导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9月19日总14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秋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此处为重难点: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朗读全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浓厚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板书设计:秋天。

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