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1 12:42:33 作者:笔砚

思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力量。下面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思维能力和思考水平。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一支“奇兵劲旅”――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的课前预习是众多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

关键词:现状;教学环节;完整性;课前预习;关注;有效性。

任何课堂的教学,若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就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并能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旨在提高学生道德、法律及社会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更是如此。不过正像古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课前预习也是众多思想品德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教师认为由于思想品德课独特鲜明的思想性、典型性和情境性的个性特征,学生本身的层次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在布置预习以后众多学生并不会真正的执行,有的甚至连怎么预习也不清楚,里面的案例、漫画对他们而言有点像故事会,看看而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益,有浪费时间之嫌;其次,有些教师也不提倡课前预习,因为他们认为学生预习并不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因而试图通过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次,有些教师并不反对课前预习的开展,但面对不少来自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压力,对布置课前预习失去必要的信心,因而只注重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并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精心授课。可一旦遇到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多,或者由于活动形式太多不能有效控制,这些活动形式就会以匆匆收场结束,并不时出现这些类似的话语:“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到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场辩论就到这里……”等。这样的结局,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那么,到底课前预习的魅力有多神奇呢?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引导。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整个课程编排中、课时少,这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链接上不足。另外,众多学生在思想上放松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不少学生因而缺乏学习热情。此时,如果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正确引导,虽然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能力、习惯、爱好、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在课前预习中的效果差异,但学习心理的调整必然促进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对待每一节课。

二、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课堂导入的有效展开。

有古诗这样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确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思想品德课导入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如果在课前能注重课前预习的有效开展,就能避免前面现状中所反映的匆匆过场的活动所造成的缺失,让课程知识更深、更长久地留在学生脑子里。正如市场上各类广告一样,当顾客对产品的`成分、功效、价格等的事先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给这类产品销售减轻了压力、增加了潜在的客户群体。

三、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教师课堂有效设问和教学互动的顺利开展。

受课程时间及学生自身能力限制,教师的教学互动过程极容易发生,由于学生事先并不理解其内容而产生无话可说、无法准确参与的尴尬局面,或者虽然有话可说却无法弄清教材真正的意图而随意发言造成混乱局面。比如说,如果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程中有这么一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事先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的设问和教学互动效果必然会遇到障碍,而单纯的讲解更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对尊老爱幼的深刻记忆。

显而易见,课前预习为思想品德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到了有力的配合,促成思想品德课德育理念的实现。但课前预习的有效开展,不能离开对以下几个环节的关注:

一、教师从思想上应真正重视课前预习的地位与价值。

新课改更加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课本知识,关心时政,参与时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从意识中主动摒弃像“课后有几个学生会去翻看课本?”“布置预习、布置作业又有几个学生会真正去做?”“课堂上都看他们没精打采,还指望课前?”等等无奈、自嘲言语,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去战胜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教师应灵活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校实际,或最近的国内外时政,灵活给学生提出需要课前预习完成的任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关《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知识点时,笔者分别设计了一份表格,如下:

这类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任务的提出应依据班级学生个性和心理特点、理解力强弱、记忆力强弱、兴趣范围而有所差异,题量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应有所不同,盲目的、千篇一律的课前预习布置必然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有效的课前预习,还应抓住预习反馈。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并最终提高教学实效。课前预习是否能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教师及时收集和整理。通过预习反馈,教师能及时修正预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必须正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存在,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感知世界、理性地认识世界。而思想品德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即课前预习无疑是一支“奇兵劲旅”,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在富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中,有力地扫清了学习障碍,搭建起了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培养了必要的学习能力,也促成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理念目标的实践。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日升中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教学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好形式。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若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集中,全神贯注,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一条捷径。

(一)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

例如,第四册“综合练习”中练习二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大意是:狡猾的狐狸设圈套欺骗小松鼠、小白兔、小刺猬,想吃掉他们。小白兔、小松鼠没有警惕性,上了狐狸的当。小刺猬机警,不但没有上当受骗,而且还设法救出自己的伙伴。进行扮角色游戏时,让六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小刺猬、小白兔、小松鼠、兔妈妈和松鼠妈妈,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同时录音机里播放“大森林”的音乐。

(二)表演游戏。

诗歌和歌曲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活泼课堂气氛。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须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表演游戏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歌曲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边唱边表演。

例如,第一册第一课《我上学了》。让同学们边唱边表演《上学歌》。

(附图{图})。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

(三)竞赛游戏。

[1][2][3]。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摘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思想品德课打造成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模式,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础的思想品德知识,以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时事;多媒体。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有人说过,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因为我们将课堂脱离了实际生活,学生每天都在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简单的教学形式中被动地学习,使得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立足于思想品德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高效思想品德课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但是,因为一些教师的盲目实施、错误理解,使得思想品德课堂被一些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所占据,导致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没有一点价值,更不用说将生活化的问题引入课堂了。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课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你记事起至今,从未与父母发生过争吵的有没有?如果有,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自己喜欢做的父母不让做,自己不喜欢的某件事父母强迫做的现象,你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的?(3)当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有时产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又应如何处理呢?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而且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时事导入思想品德新课。

时事热点的考查在中考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业压力的增加,使得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事。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国内外的一些时事引入课堂,除了可以让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关注世界大事的习惯,从而,拉近学生与思想品德课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为了让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在授课的时候,我从讲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到了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引导学生分析时事,顺势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当中。通过这样的时事导入,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还可以将生活与思想品德课相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思想品德课上所学到的精神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行为。

三、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为一体的`优势,加上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生的喜欢。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同时,也让学生分析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些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事件,并让学生分析了一下材料:居民甲在某商场购得一台“多功能食品加工机”,回家试用后发现该产品只有一种功能,遂向商场提出退货,商场答复:“该产品说明书未就其性能作明确说明,这是厂家的责任,所以顾客应向厂家索赔,商场概不负责。”请问:该产品存在什么问题?居民甲有什么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展示下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在问题与生活有关的材料的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性消费,选择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逐步树立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应选择“算了吧”的态度,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工作,要有效地将生活材料、生活现象等引入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一些心理特征。如果因某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将会对他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因此,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允许学生动摇自己的“权威”地位;通过我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这样,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感,他们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敢于争辩,最终学生的思维得到内化,潜能得到发展,情感更加丰富,心理更加健康。

二、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渗透着心理健康要素,教师只要对课本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例如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珍惜自身生命的同时更要主动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安全。再如《珍惜新起点》一课,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才能使新建立的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尽早养成尊重他人、服从集体的优良品质,为自己的中学阶段缔造良好开端。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健全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仍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我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决他们,以致于使这些学生的思考过早地结束;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则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老师还没有想到这种解法”等话语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我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常用做法。

四、注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学会交往》的内容时,我就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友谊的重要、找到获得友谊的方法,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赋予学生心理自信。

俗话说“拥有自信心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没有自信便会失去一切”,因而,思品课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顾虑和困扰。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而有效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逐步培育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思想、心理上的叛逆期和不良事件的高发期,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的这些做法,都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期望我的做法能抛砖引玉,激起更多更美的浪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之浪花”。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在思想品德课“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四个度“:1、参与度。让全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教材为学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浓缩度:学生要多思多练,教师则要少讲精讲;课堂总结时要“高浓度”即要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从而促进知识的“活化”。3、层进度(层次递进尺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技术,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消化;深刻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基础群体中的个别差异,做到分层递进,从而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4、渗透度: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程度,正确处理学科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做到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学心要有恒心》一课,举出本班某个同学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学习成绩又很好,再举出本班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福建省政和县第二中学)。

摘要: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探究、感悟、提升”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主探究问题,主动构建新知,并内化为道德认知,升华为道德情感,最终付诸为道德践。这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新模式、新探索,有利于弥补以往重说教轻探究、只体验不升华的缺陷。

关键词:思想品德;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一、“体验、探究、感悟、提升”的基本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体验、探究、感悟、提升”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特点构建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感悟内化,通过外在的活动促进学生内在的思维水平、道德修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依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构成教学的各要素、教学组织形式、运作程序和框架进行了整合,提出三维复合教学模式如下:

二、“体验、探究、感悟、提升”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策略。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本阶段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已有学习水平,精选生活案例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疑启思,引发求知,旨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需要,从而达到明确教育主题的教学目的。

1.回归生活主题,拓展课程资源。

新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如何将课程与生活有机地融合,拓展课程资源呢?我们思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走出课堂,开展调查研究、访问了解、搜集相关素材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学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课前让学生分组调查。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环境的形势;通过实地查看,发现该地区的环境问题;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在环保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通过采访,发现身边保护环境的真人真事。这样让学生亲自调查,感受环境问题,可信度强。

2.创设体验情境,开展体验学习。

课堂上,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事实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形成观点,获得对社会生活的初步认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结合教材知识的生活情境,设疑启思,引导学生自我清醒,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阶段:再现情境,探究学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观点,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知识之间、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弥补认识不足、澄清认识误区,从而实现明白事理、调试自我的教学目的。

1.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课堂生成。

教学具有生成性特质,是创造性的活动。首先,教师要提炼出能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中心问题,将探究性问题设置在知识生长点上,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有价值冲突的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在质疑解难中获得新知。其次,教师要把握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问题,学生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这些问题直接地反映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也往往是课堂生成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发现、选取、整理这些问题,及时组织学生探究或“留白”课后去探索。

2.营造宽松有序的探究氛围,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和权利。

(1)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教师应相信学生,及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观点愿意谈,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3)适当创设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3.教师当好组织者、促进者、激励者和参与者。

在学生探讨问题过程中,若出现冷场、部分学生钻牛角尖等情况时,教师要及时介入点拨、调控,适时参与,注意学法指导,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讨论深入。

4.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同桌合作互研。让同桌之间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相互启发,互相探讨。(2)小组合作互研。对于疑难问题,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小组,发扬团队精神,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明理。(3)组际交流共研。组织各小组就合作学习的收获进行交流、汇报,各组代表发表本组合作探究的初步成果。通过组际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再次梳理知识脉络,得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经验共享。

第三阶段:扩展情境,感悟践行。

本阶段主要是运用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冲突来扩展情境,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提炼正确的观点,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外化为道德践行,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学会做人。

1.注重课堂点拨,引导学生深化认知。

课堂感悟晓理是实现道德认识、深化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总结环节,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认识不完整,教师要及时介入,注意点拨、引领,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2.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设计并布置课堂作业、课后探究性作业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和社会批判能力,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参考文献:

张瑛。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论文摘要: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新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安排有一定量的活动要求。增加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一、内容与形式的选择。

合适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的先决条件;恰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因此,思想品德课开展实践活动必须选准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材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就是按所学课本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具体活动,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教材要求进行行为锻炼可从以下两种形式人手:一是在校内开展活动。例如,与校团组织、学生会等密切配合,从纪律、卫生、礼仪等人手,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争当遵纪守法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与雷锋同行”等主题创建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技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养殖和开展废旧物回收利用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二是到校外开展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投身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拜生产者为师,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自觉的行动。

2.围绕学生知、信、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动力,“信”是纽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二、课内和课外的协调。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上课之前要准备好做游戏的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在上《秋季运动会》一课时,教师要准备好跳绳、毽子等器材。

二、思品课中的游戏分类。

1、表演游戏。

在上《秋天的传统节日》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边唱边表演月饼歌:“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情。”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

2、竞赛游戏。

小学生好胜心强,在竞赛游戏中,要让学生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理。教师首先要讲清竞赛的内容、要求、规则。例如,教学《秋季田径运动会》一课时,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成两大组,分别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来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

3、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感情的扮演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游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提供的内容,展开想象,创设情境,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例如,《我喜爱的动植物》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你见过动物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景吗?你有什么体会?学生通过讨论,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大意是:小白兔放学回家,发现妈妈生病了,它急忙找来森林里面的小灰兔、长颈鹿、松鼠,一起把病重的妈妈抬到熊医生的诊所里,经过熊医生的精心治疗,兔妈妈的病好了。进行角色扮演时,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兔妈妈、长颈鹿、松鼠、熊医生,同时录音机里播放优美的音乐。

1、在上课的开始,可以用游戏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在上课的中间,开展游戏教学。这时的学生有点累,通过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在一节课的末尾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期待着下次课的到来。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思品课中开展游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陶冶儿童的社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二、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使实践教学环节避免流于形式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组织形式、考核办法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25%,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25%,使得学生明白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每门课程的每一章基本上都有对应的实践主题和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社会实践过程留有记录,填写专门设计的社会实践考核表,指导教师根据该表反映出来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评定该生的社会实践成绩,并将成绩反馈给学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那些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具体工作量在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依实际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频度而定,从而确保教师能以较强的责任心踏实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三、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以学生为本,多部门协作、采取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

教师带队的集体社会实践无疑是比较理想的社会实践形式,一年来我校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达700人次。组织集体社会实践活动时采取班级全覆盖、班内抽取部分学生、平时认真上课的学生优先的挑选原则,对实践进行全程录像,活动结束后制作成光盘,分发到班,让那些没能参与集体实践的学生也能有部分的临场感受,激发他们自己在方便的时候自行前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学生的每学期都多达数千人(我校级新生近7000人),考虑到经费、安全、实践单位的接待能力等限制因素,大部分的学生还只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进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未能参与集体社会实践的学生主动去进行社会实践。在明确社会实践的课时和成绩所占的比例高达25%之外,还需要有其他措施的配合。鉴于学生自己进行社会实践需要有合适的地方和时间,我校与共建单位达成协议,我校学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凭学生证自行到我校的任一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考虑到深入的社会实践可能需要较长的连贯时间和比较熟悉的素材,我校推荐学生利用学期中的国庆、五一长假、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在每次放假前,任课教师都向学生推荐一些实践主题并指明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在假期结束后上交社会实践考核表,教师批阅后评定社会实践成绩,然后再评定课程最终成绩,载入学籍档案。

社会实践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与评奖凭优。这样确实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但给学生确实去进行实践提供了很多便利。思政部还和校团委合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和结合起来,拟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并给予必要的实践指导,学生在暑假进行该主题的社会实践,开学后上交实践报告,思政部组织批阅实践报告,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评定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年级学生为基础课或概论课,二三年级的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社会实践成绩的重要依据,优秀的实践报告还将进行表彰,结集印刷成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探析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游戏教学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好形式。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它可以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若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集中,全神贯注,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一条捷径。

(一)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

例如,第四册“综合练习”中练习二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大意是:狡猾的狐狸设圈套欺骗小松鼠、小白兔、小刺猬,想吃掉他们。小白兔、小松鼠没有警惕性,上了狐狸的当。小刺猬机警,不但没有上当受骗,而且还设法救出自己的伙伴。进行扮角色游戏时,让六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小刺猬、小白兔、小松鼠、兔妈妈和松鼠妈妈,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同时录音机里播放“大森林”的音乐。

(二)表演游戏。

诗歌和歌曲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活泼课堂气氛。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须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表演游戏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歌曲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边唱边表演。

例如,第一册第一课《我上学了》。让同学们边唱边表演《上学歌》。

(附图{图})。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

(三)竞赛游戏。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强和提高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道德行为的机会。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分组进行竞赛。

例如,第四册第二课“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分别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力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

(四)找朋友游戏。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把较难记忆的内容通过“找朋友游戏”增强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红花头饰,找做得对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她(他)。

例如,第一册第四课《遵守课堂纪律》课后练习一。

老师问:“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指图上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上课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另一朵小红花指图说:“我找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做朋友。因为他也遵守课堂纪律。”

(五)谜语游戏。

小学生喜欢猜谜语,通过谜语游戏“什么好,什么不好”,可以培养学生对道德标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游戏时,请几个同学根据书后练习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下面的同学看到好孩子就鼓掌。如果是坏孩子,就一起说:“坏!”

例如,第一册第十课《爱清洁讲卫生》课后练习二。

老师说:“现在请你们猜谜语。我请两个同学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如果你们看出好孩子就鼓掌,如果认为是坏孩子,就一起说‘坏!’”

××拿着牙刷、茶杯上台刷牙。同学们鼓掌。

××流鼻涕了,他用袖子擦。同学们齐声说:“坏!”

(一)做好游戏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

游戏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游戏的创造者、组织者、领导者便更多的是教师而不是儿童。游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是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要完成它,教师不但需熟悉儿童游戏的理论,了解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内容真正溶化在游戏活动中,要抓好游戏设计这一环。

2、学生的准备。

学生理解并掌握游戏的玩法与规则是游戏进行的前提。因此,学生在游戏活动开始前,要从教师讲授或演示中明确目的要求,知道游戏的玩法与规则,树立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和主动的姿态准备参加游戏。

3、游戏材料的准备。

游戏大都需要游戏材料,包括游戏道具和场地,这都需要课前准备好,游戏道具可利用已有的教学工具,也可自己动手制作。教师还可准备一些象征性的奖品,如纸剪的小红花、五角星、小红旗等。教师还应根据游戏要求安排好相应的场地。

(二)钻研教材,提高游戏教学的效益。

思想品德课一般都可采用游戏教学,但并不是用了游戏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决定是否进行游戏教学,切不可生搬硬套,为用而用,否则会令人产生蛇足之感。

(三)选择游戏活动的适当时机。

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顺序预先计划好的,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时机,以确定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游戏导课,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振奋精神,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在教学过程中。这个时候适当安排一些教学游戏活动可强化教学节奏,活跃气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除学生疲劳,并提高下半节课的效益。

3、在下课前。此时的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使之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总之,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教学对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陶冶儿童的社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全文如下: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级应用人才,会计教学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用型人才成为教学难点。本文结合会计教学经验,对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一、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模式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参加实践对会计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会计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亲自接触会计实务,通过处理凭证、账目、报表等财务问题,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培养能够与社会接轨的专业会计人才。

然而,会计行业具有信息安全和保密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的校外实习通常难以深入,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经验的进程受阻,可能导致会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创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以及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培养真正懂理论又熟悉会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会计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模式。笔者认为,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就此展开,将理论基础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实践方式。

1.会计基础课程与校内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与会计基础课程相配合,用于巩固课堂知识。会计基础课程是学习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校内实践包括课堂实践与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践两部分。

(1)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是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与对初学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有关会计的原则、假设和理论等知识相对抽象,这就需要与课堂实践相配合。例如,对于《基础会计学》或《初级会计学》中的“会计分录”章节,这部分内容是为后续的“记账凭证”教学打下基础,如果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们讲授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填写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实例演练巩固知识,迅速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则学生在对以后的“记账凭证”学习中,也能够较快掌握更深入的知识点。

(2)校内模拟实验室。

校内模拟实验室是对课堂实践的拓展和延伸,主要是阶段性的岗位模拟实习。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实习期,配合会计课堂知识,根据相关知识的会计岗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校内模拟实验室内,可以让学生模拟分岗实习,根据岗位和职责划分,制定实习任务书,以企业中实际进行的经济实务为例,模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或者模拟轮岗实习,提升不同岗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制定财务报表,处理财务数据,针对课本中的专项知识进行训练,使得学生对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尽快消化,为学习更深入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会计专业课程与综合模拟实践相结合。

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会计知识的相关概念将更加的抽象,通过模拟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理解专业知识。一般在会计专业知识结束后,会安排约2个月的综合模拟实践时间,与此前的课堂实践和校内模拟实验室相比,综合模拟实践更加注重对会计流程的把握和实际能力的锻炼,一般选择某个实际企业完整的会计实务,包括建账、编制报表、资料分析等一系列过程,以及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和业务。

通过综合模拟实践,结合企业实务,使用仿真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充分利用学校搜集和掌握的资料,让学生接触到原始的发票、账簿、报表、凭证等会计资料,学校根据所教学的专业知识情况,为学生布置综合模拟实践任务,学生仿佛身处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能够针对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总结,对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全面、直观、系统的认识。

此外,综合模拟实践中,应注重会计电算化与纯手工处理相结合。随着专业财务软件的普及,电算化在辅助手工作账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的锻炼,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会计应用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堂实践和综合模拟实践完成后,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基地实践和顶岗实践,进入真正的会计工作环境。学校可以选择若干财务制度成熟规范的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实习基地,以分批分期的方式选派学生入驻实习,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环境观摩和学习,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提升实践和操作技能。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后,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最好途径。通过校企合作,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学习参与会计实践,体会出纳、稽核、成本核算等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三、结语。

探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会计专业教学永恒的主旋律,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本文总结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模拟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良性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会计实务,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分析教学的整体内容可以发现,每一个章节基本上都是在分析某一种机械零件,单章内容主要由基本内容、理论知识和基本用途这几部分构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是基本知识线,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用途、特点、具体应用和维护方法;二是分析设计线,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特点、设计步骤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内容的特殊性选择较为合适的教学路线,以方便学生理解,但是,一般都不会脱离这两条教学路线。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设计上,着重讲解各个分散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机械零部件之间的横向比较,对不同机械传动、不同零部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教学内容的研究性。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引进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体现出机械设计教学的前沿动态及研究进展,将机械设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探究科研型课题。让学生开展科研课题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抽象的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据老师的口头描述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课程气氛是灵活的、形象生动的,根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1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困惑,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授课的重点及节奏,保证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强调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锻炼创新能力。

2.2将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注重综合能力的`学科,主要培养对零件进行计算的能力、设计手册资料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能力。在这几个能力当中,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最差,许多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想出零件之间的构造,看不懂联轴器跟离合器的构造图,无法理解其运行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零件的结构实质突显出来,演示零件的装配方式。在动画演示之后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使枯燥的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的结构。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编动画软件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便于理解的知识。如在“蜗轮蜗杆传动”这个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仅靠书本上的平面设计图很难理解其转动原理,所以,在类似章节的授课中,教师可运用自编软件将该结构及工作原理逼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投入到科研技术研究中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3结语。

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寓教于研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礼记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学生对教师的信服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学生对教师的信服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及其投入情况,其中情感的投入则最为关键。首先,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国的各个领域,高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环境下一名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的政治信仰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拷问。试想,如果一名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去讲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然难以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投入感情,而只把课堂教学当成自己谋生或谋利的一个手段,那么这种脱离了信仰和情感的讲授方式不仅不能感染学生,甚至会让学生觉得虚伪和厌恶,甚至动摇学生的政治信仰。其次,某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讲全、讲透,就完成了任务。殊不知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当经常与学生交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对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一种情绪体验。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忽略与学生课堂尤其是课后的情感交流,学生有感情的困惑、生活的困难、社会交往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导致学生产生情绪、情感的变化,也造成师生间缺乏情感基础,从而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有效的引导,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就是要突出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如果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

(一)运用情感教育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情感教育,把原理和概念寓于情中,能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本着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当下的原则,关注学生目前的情感指向、关注热点,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和这些热点问题、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自身生动鲜活的事例把道理讲清讲透,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我们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动态,及时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解决生活的困境、解答思想和情感上的困惑,使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纯讲授枯燥的理论,更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科学的、高级的思考方式,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学科。

(二)运用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

情感是具有感染力的,情感因素是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中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启迪作用,又要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令其感动,首先教师就要感动,用自己的热情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此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深刻体会对先进人物的敬佩,对于社会丑陋现象的厌恶等情感,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运用情感教育,善用情感教育,以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人和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假、恶、丑,从而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长。

(三)运用情感教育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前文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应成为学生们的“导师”,这双重角色要求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才能热爱所教课程,感染所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直气壮的引导学生。通过授课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发展的如此繁荣和富强,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逐步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我们更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还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与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平等的开展互动和交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任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与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如此,学生会因为和教师的思想感情贴近,而乐于接受所讲的道理,从而由于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密切的师生关系自然能营造出温馨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以情感教育促进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只是其重要价值的一个侧面,而以此为出发点做好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才是其意义所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着情感教育的要求,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当好学生的“导师”。

(一)教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

爱是一个触碰心灵的过程,也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因素。教育工作应始终充满爱,并让学生懂得爱、体会到被爱,并且做到关爱同学、关爱老师,这就触及到了教育的灵魂,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地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继续进取,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生活,情感情况,并经常与辅导员沟通,交换学生信息,便于辅导员在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党员发展等涉及到学生权利的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而以真诚的关心、关爱,触及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心态不平衡、不自信,知行不统一,他们更希望得到家人、教师和社会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尊重人可以给人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人的正总283期83能量。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态度去教学,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处理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与管理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发挥思想教育实效的基础。

(三)教师要信任学生。

信任,是处理好人际交往、情感的重要纽带;信任是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的金钥匙;信任是教育、培养、帮助也是激励。我们不能轻易给学生定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以自信,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潜能,要着重思考如何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避免学生失去信念、失去勇气、失去前进的方向;信任学生,就可以使学生鼓起勇气,勇于正视自我、勇于面对和战胜困难,信任是学生提高造就自我的精神动因。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教师与父母而自立于社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契机,而不必包办一切,事必躬亲,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留有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才能真正的成才、成人。

(四)教师要理解学生。

学生远离家人,身心又未完全发展成熟,对理解的需求尤为重要。理解可以给师生情感交流架构一座桥梁,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法宝。当学生受到好评、取得好成绩时,要给予学生真诚的祝贺和鼓励,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适时地给予理解、帮助、安慰、鼓舞,与学生分担挫折,使学生心里得到慰藉,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讲课的教员,教师的体贴与关爱就在身边,将会使学生增加幸福感。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法宝,更是我们当好人生“导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内在需求。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准确把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化。

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

1.教学模式的内涵。1972年,美国著名师范教育家乔伊斯()和威尔()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他们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是最早提出并系统探讨教学模式的著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成为指导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把比较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有利于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奠定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发现学习模式”认为,教学的目的首先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认知发展学说”强调,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和完善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是教学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展示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主体上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教学基本原理稳定与教学内容开放,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3.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型教学实现在于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利于实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开展专题教学是思政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转化教学切入点,由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先行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凸显“问题意识”,以实践或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调知识掌握数量和熟练程度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和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第三,转化教材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由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体现情感、语境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落实研究型教学,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内容设置上,必须注意选择好学科体系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将知识性的内容与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方面,要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或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要联系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解疑释惑,体现教育实效性。最后,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性、针对性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2.实现由教师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转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中,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气氛,缩小教师与学生的人际距离,扮演与学生相近或相同的角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理论重点、难点和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二,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提升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等。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电化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地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研究型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完善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系统教学环境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条件。

1.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两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环境。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小课堂教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及其真理性形成深刻的认识。组织好社会实践,落实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并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帮助和引导。这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交给的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等。

2.改革考试方法,形成以着重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政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围绕研究型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他们研究和思考的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千人一卷”“期末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要体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日常行为规范、上课出勤及表现等四个部分,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突出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具体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小论文等。日常行为表现综合测评由学生管理工作者根据学生日常行为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评定。学生平时出勤及上课表现,由任课老师和班委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方式改革,将思政课的考试功能由简单的测评工具变为促进和强化学生学习、思考、研究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可以推动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换,促进思政课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3.建设一支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型教学能否真正能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研究能力、学术水平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为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敏锐的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和实现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端庄、儒雅的气质和高度亲和力的人格魅力等。只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才有切实保障。

研究型教学改变了思政课以往“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知识教育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和求知特点,必将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范文推荐